运动生理学教学大纲(本科)教学提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130004 适用专业:运动训练
学时数:72学时学分数:4学分
执笔者:石家瑾曹蔚编写日期:2005年10月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运动生理学》是运动训练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理论课和主干课,在《运动解剖学》之后开设。

它主要阐述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规律和在进行各项体育活动时人体各种生理活动变化规律,揭示运动训练对人体产生的影响和人体对运动训练产生的适应性变化及其规律。

.其目的是在学习本课程后,能较好地掌握人体正常生理机能变化规律和运动训练对人体各种生理机能的影响,同时用来指导运动训练实践。

同时也为学习其他后续课程和毕业后从事运动训练指导打下必要的生理学基础。

在教学中注意理论知识与运动训练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思维能力,具有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指导运动训练的能力、技能,并初步具备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

并适当介绍本学科的最新进展。

二、课程教学要求和内容
绪论(0.5学时)
(一)教学要求
通过该章的教学,能掌握运动生理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及任务;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以及运动生理学研究的热点。

(二)教学内容
重点:生命活动的基本表现和基本概念以及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

难点:兴奋性和阈强度(阈值)的基本概念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1、生理学的来源和发展;运动生理学的基本概念。

2、生命活动的基本表现和基本概念。

新陈代谢;兴奋性;反应;兴奋;刺激。

兴奋性和阈强度(阈值)的基本概念与两者之间的关系。

3、稳态的基本概念与意义。

4、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理解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5、反馈的概念。

6、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骨骼肌机能(5学时)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掌握神经肌肉的兴奋性以及兴奋的产生、传导和传递的生理学基础;掌握肌肉的收缩机理、收缩形式和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了解肌肉结缔组织对肌肉收缩的影响;肌电图在体育科研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
重点:兴奋的本质;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概念与产生机制;兴奋性与刺激强度的关系;兴奋传递的机制;肌肉收缩的过程;肌肉收缩形式、力学特点
及影响因素。

难点: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肌肉收缩过程;兴奋传递过程;
第一节骨骼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兴奋和兴奋性概念以及相应知识。

兴奋后恢复过程的兴奋性变化。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概念和产生的机制;动作电位的传导及其特性,局部兴奋及其特点;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的传递;接点的结构及其传递的机制。

第二节肌肉收缩过程
肌肉的收缩机制和肌肉的收缩过程;单收缩和强直收缩的生理学基础知识。

第三节肌肉收缩的形式与力学特征
缩短收缩,拉长收缩,等长收缩等肌肉收缩形式;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
后负荷对肌肉收缩的影响,前负荷对肌肉收缩的影响,肌肉收缩能力的改变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第四节肌肉结缔组织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了解运动训练对肌肉结缔组织的影响和长期运动对提高肌腱的抗张力量、抗断裂力量、结缔组织肥大的作用。

第五节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掌握骨骼肌纤维类型的区分;不同骨骼肌纤维的分布特点以及不同骨骼肌纤维类型的形态、代谢和生理特征;运动单位募集的概念。

掌握运动训练对骨骼肌纤维类型转变的影响,运动训练对骨骼肌纤维面积和肌纤维数量的影响,训练对骨骼肌纤维代谢特征的影响。

第六节肌电图在体育科研中的应用
了解肌电的引导;正常肌电图图形;肌电图的测量;肌电图的应用。

第二章血液(2学时)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血液的基本概念和功能,血液的组成、性质;运动训练对血液组成各部分的影响和血液对运动训练的适应变化。

(二)教学内容
重点:体液及内环境;血液的组成和正常值;血液的功能;运动对血液组成和血液功能的影响。

难点:氧解离曲线的意义;内环境的作用与意义。

二氧化碳的运输。

第一节概述
体液的概念;血液的组成;血液的功能;血液的比重、粘度、血浆pH值、血浆渗透压等理化特性。

;O2和CO2在血液中的存在形式和运输形式;血液缓冲pH值的作用,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作用和保护、防御功能的基础知识。

第二节运动对血量的影响
第三节运动对血细胞的影响
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运动对白细胞的影响;运动对血小板的影响。

第四节运动对血红蛋白的影响
血红蛋白的功能;血红蛋白的氧合和氧离作用;血红蛋白氧饱和度、氧容量和氧含量,氧解离曲线等基本概念和内涵;血红蛋白与运动训练。

第五节运动对血液凝固和纤溶能力的影响
血液凝固和纤溶;运动对血液凝固和纤溶能力的影响。

第三章血液循环(6学时)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血液循环的基本概念以及心肌的生理特性;心动周期的变化;心输出量及影响因素;动脉血压的成因及影响因素;微循环功能;静脉血流特征、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与体液调节,肌肉运动时的血液循环功能的变化。

(二) 教学内容
重点:心肌的生理特性;心脏的泵血过程;每搏输出量与每分输出量及正常值;
影响泵血功能的因素;心力贮备的产生和意义;心肌收缩的特点;动脉
血压的产生与影响因素;血液的重新分配与微循环的产生与意义;心血
管活动的神经和体液调节。

运动中心血管活动的变化与意义;
难点:心脏的泵血过程;心力贮备与运动的关系及意义;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运动中心血管活动的变化及其机制。

第一节心脏的机能
心脏的一般结构;心肌的生理特性;心脏的泵血功能;心电图。

第二节血管生理
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血压;动脉脉搏,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微循
环。

第三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局部血流调节。

第四节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肌肉运动时血液循环功能的变化;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测定脉搏(心率)和血压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体育运动与心血管疾病。

第四章呼吸(3.5学时)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掌握呼吸系统基本概念和基本功能。

血液中的氧分压与二氧化碳分压及pH值的正常对生命活动的作用和意义。

掌握神经系统和激素对呼吸的调节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掌握运动中呼吸机能的变化及其规律。

(三)教学内容
重点:肺通气和肺换气的过程与特点;肺容量、肺容积的变化与运动的关系;
影响肺换气的影响因素;呼吸的调节。

难点:呼吸过程中胸内压的变化,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和呼吸运动的调节。

第一节呼吸运动和肺通气机能
肺通气的动力学;肺通气机能;肺通气机能的指标。

第二节气体交换和运输
气体交换;气体运输。

第三节呼吸运动的调节
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系统;呼吸运动的反射性调节;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
第四节运动对呼吸机能的影响
运动时通气机能的变化;运动时换气机能的变化;运动时呼吸的调节;
运动时合理呼吸。

第五章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5学时)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营养物质的种类、营养物质的消化过程和吸收过程及其规律,主要营养物质在体内的代谢特点和影响。

理解和掌握人体内能量的来源与去路,ATP再合成与几个供能系统的特点和功能;供能系统释放能量的速率、持续时间和方式。

运动中能量供给的变化和调节以及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能量测定的原理与方法。

(二) 教学内容
重点: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过程;糖、脂肪、蛋白质中间代谢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机体能量的来源与去路;三个能量系统的供能特点及在运动中的作用;能量连续统一体理论与体育运动的关系;能耗量的计算,运动时能耗量计算的意义;运动时供能系统的变化与影响因素
难点:三大营养物质的中间代谢过程和影响因素;供能系统的特点与运动时的变化机制;影响供能系统功能的因素。

第一节物质代谢
人体中主要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主要营养物质在体内的代谢;
第二节能量代谢
基础代谢;人体运动时的能量供给与消耗;ATP再合成与三个供能系统的特点和功能;
第三节体温
正常人体温度;体温调节
第六章肾脏机能(2学时)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尿的生成过程和肾脏在维持酸碱平衡、水平衡中的作用;掌握运动时肾脏机能的变化和变化规律。

(二)教学内容
重点:尿液的生成和肾脏在维持酸碱平衡、水平衡中的作用;
难点:肾脏在维持酸碱平衡、水平衡中的作用。

第一节肾脏的基本结构
肾单位的基本结构,肾脏的血液循环;
第二节尿的生成过程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肾小管与集合管的分泌作用;尿的万分、理化性质及尿量。

第三节肾脏在保持水和酸碱平衡中的作用
肾脏在保持水平衡中的作用;肾脏在保持酸碱平衡中的作用;
第四节运动对肾脏机能的影响
尿量;运动性蛋白尿;运动性血尿。

第七章内分泌机能(4学时)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激素的来源、生理本质和生理作用;掌握激素的作用机理;几种主要激素对糖、脂肪、蛋白质等营养物质代谢的作用;以及激素对运动训练的作用和运动训练对内分泌机能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
重点:激素的一般生理特征;激素的作用机理;主要几种激素的生物学功能;激素分泌的调节;激素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

难点:激素的作用机理;几种主要激素在运动中的变化和作用;激素分泌的调节。

第一节概述
内分泌与内分泌腺,激素;激素的作用机理;
第二节主要内分泌腺及其作用
下丘脑与垂体;甲状腺与甲状腺素;肾上腺与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胰岛与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甲状旁腺;性腺及相关激素;
第三节激素分泌的调控
激素分泌的负反馈调控;激素分泌的调控功能轴。

第八章感觉与神经机能(6学时)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感觉生理的基本概念以及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感觉形成的机理,重点了解与体育运动紧密相关的位觉、本体感觉、视觉、听觉的功能活动、基本生理现象和机制;及其在体育运动中的作用。

掌握神经系统形态结构及生理功能,肌肉活动的控制与各神经中枢的调节的关系;反射活动产生的机制及其规律。

(二)教学内容
重点: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点;感觉信息的传导途径;肌梭和腱器的功能;
主要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本体感觉在体育活动中的意义。

神经冲动产
生和传导;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突触传递;中枢抑制;各种反射
活动。

难点:感觉信息的传导途径,大脑皮质的感觉分析功能;感受器的结构与功能;
以及感受器与运动能力的关系。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突触前抑制;
突触后抑制;脑干、网状结构、小脑、基底神经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第一节感觉器官
掌握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掌握感觉信息的传导;脊髓对感觉的传导,丘脑及其投射系统。

大脑皮质感觉分析功能;体表感觉。

本体感觉,视觉,听觉和前庭感觉与运动训练的关系。

第二节肌肉运动的神经调控
神经系统概述,肌肉运动的神经调控;神经系统的运动整合作用;脑的高级功能;睡眠。

第九章运动技能 (4学时)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运动技能的基本概念;以及神经通路与突触的可塑性是运动技能学习神经的基础条件。

条件反射学说和控制论学说是解释运动技能学习的二种重要的理论。

掌握条件反射学说和运动技能形成的四个时期及其影响因素。

(二) 教学内容
重点: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运动技能形成时体育教学的方法;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形成的条件以及影响因素;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
统。

难点:条件反射的抑制;运动技能形成的四个时相。

第一节运动技能的基本概念和生理本质
运动技能的基本概念;运动技能的分类;运动技能的生理本质。

第二节形成运动技能的过程与发展
掌握条件反射的形成以及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的异同点,条件反射的抑制,人类条件反射的特征;泛化过程;分化过程;巩固过程;动作自动化。

第三节影响运动技能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动机在运动技能形成中的作用;反馈在运动技能形成及教学训练中的作用;训练水平在运动技能形成中的作用;大脑皮质机能状态在运动技能形成中的作用;感觉机能在运动技能形成中的作用。

第十章有氧、无氧工作能力(3学时)
(一)教学要求
清楚有氧工作能力和无氧工作能力以及氧亏和运动后过量氧耗的基本概念;掌握最大摄氧量和乳酸阈在运动训练中的作用原理和相应的测试与评价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
重点:最大摄氧量和无氧阈的基本概念以及在运动训练中的作用;如何在运动训练中提高有氧工作能力和无氧工作能力。

难点:氧亏与运动后过量氧耗;无氧阈的概念;无氧阈与有氧工作能力的关系。

第一节概述
需氧量与摄氧量;氧亏与运动后过量氧耗;
第二节有氧工作能力
最大摄氧量;乳酸阈;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训练。

第三节无氧工作能力
无氧工作能力的生理学基础;无氧工作能力测试与评价;提高无氧工作能力的训练。

第十章身体素质(4学时)
(一)教学要求
掌握身体素质、力量素质、速度素质、耐力素质和灵敏素质和柔韧素质的生理学基础理论,以及相应训练方法。

(二) 教学内容
重点:力量素质、速度素质和耐力素质的生理学基础,这些素质的可训练因素;
难点:决定这些素质的生物学因素和训练原则。

第一节力量素质
决定肌肉力量的生物学因素;肌肉力量的可训练因素;功能性肌肉肥大;
力量训练原则;力量训练要素。

第二节速度素质
速度素质的生理基础;速度素质的训练。

第三节耐力素质
有氧耐力及其训练,无氧耐力及其训练。

第四节灵敏素质与柔韧素质
灵敏素质;柔韧素质。

第十二章运动过程中人体功能变化的规律(4学时)
(一)教学要求
掌握赛前状态、准备活动、进入工作状态、稳定状态、疲劳和恢复运动过程中的一系列生理功能变化规律;以及影响这些过程的各种因素,从而能较好地根据其生理变化规律来调整和指导运动训练。

(二)教学内容
重点:赛前状态、准备活动、进入工作状态、运动性疲劳和恢复过程的生理学机制及其意义;影响赛前状态、准备活动、进入工作状态、运动性
疲劳和恢复过程的因素。

难点:进入工作状态的机制;
第一节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
赛前状态的生理变化及其产生机制,赛前状态的生理意义及其调整。

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和机制,影响准备活动生理效应的因素。

第二节进入工作状态与稳定状态
进入工作状态的生理机制和主要影响因素以及“极点”与“第二次呼吸”的概念和生理意义。

真稳定状态,假稳定状态概念和机理。

第三节运动性疲劳
运动性疲劳的概念、分类及其发展过程。

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

运动性疲劳发生的部位及不同类型运动的疲劳特点和运动性疲劳的判断。

第四节恢复过程
恢复过程机体磷酸原、肌糖原等能源贮备的恢复过程,氧合血红蛋白恢复和乳酸再利用的一般规律;以及超量恢复的概念和生理机制。

活动性手段、营养性手段、中医药手段及其他方法对促进人体功能恢复的作用。

第十三章运动训练原则的生理学分析(4学时)
(一)教学要求
掌握运动训练基本原则及其生理学本质,对此进行生理学分析的意义。

(二)教学内容
重点:几种训练原则的生理学基础;
难点:训练原则的生理学分析;
第一节概述
运动训练的生理学本质;机体对运动负荷的反应特点;运动负荷与训练效果的关系
第二节超负荷原则生理学分析
基本概念与意义;生理学分析;超负荷原则在训练中的应用。

第三节恢复原则的生理学分析
基本概念及意义;生理学分析;恢复原则在训练中的应用。

第四节周期性原则的生理学分析
基本概念及意义;生理学分析。

第五节个体化原则的生理学分析
基本概念与意义;生理学分析与意义。

第十四章特殊环境与运动能力(3学时)
(一)教学要求
掌握特殊环境下运动能力的变化规律和相关的机能适应性变化。

(二)教学内容
重点:高原环境、热环境、冷环境和水环境与运动能力。

难点:机体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性生理变化,应激的生理学原理。

第一节高原环境与运动能力
高原应激;高原服习;高原训练的生理学适应。

第二节热环境与运动能力
热环境与适应;热病及其预防。

第三节冷环境与运动
冷应激与运动;冷服习。

第四节水环境与运动
水环境与运动能力;对水环境的适应。

第十五章运动机能的生理学评定(3学时)
(一)教学要求
掌握运动机能的评定原理与评定方法。

(二)教学内容
重点:不同状态下运动员机能的生物学特征和方法;评定常用指标;影响运动机能的因素
难点:影响运动训练效果的因素;评定方法和实际操作。

第一节运动训练对机体机能的影响
安静状态下运动员的生物学状态;运动时和恢复期运动员的
第二节影响运动训练效果的因素
运动的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遗传因素;年龄和性别差异;生物节律因素。

第三节人体机能评定的方式
横向比较;纵向追踪;不同机能状态的机能水平比较。

第四节人体机能评定的常用指标
身体形态学指标;生理学评定指标;其他机能评定指标;机能评定的一般步骤。

第五节适宜运动量的生理学评定
生理指标的检查;运动员的自我感觉与教育学观察。

第十六章儿童少年生长发育与体育运动(3学时)
(一)教学要求
掌握儿童少年生长发育时期中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掌握儿童少年机体的生理特点和身体素质的发展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在对儿童少年进行运动训练时,合理安排练习的强度、持续时间和活动内容,以促进儿童少年的生长发育和运动技能的形成。

(二)教学内容
重点:儿童少年骨骼与关节特点,肌肉的特点,体育教学与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

氧运输系统;体育教学与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物质代谢和能
量代谢;体育教学与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神经过程兴奋和抑制的发
展,两个信号系统的特点。

难点:神经过程兴奋和抑制的发展,两个信号系统的特点
第一节儿童少年生长发育
基本概念;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影响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因素;
生长发育年龄阶段的划分与青春发育期。

第二节儿童少年的解剖生理特点和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
运动系统特点;血液循环系统特点;呼吸系统特点;神经系统特点;内分泌系统特点。

第三节儿童少年身体素质的发展
儿童少年身体素质发展规律;儿童少年主要身体素质发展特点。

第十七章女子的生理特点与体育运动(2学时)
(一)教学要求
了解女子特殊的生理特点。

掌握女子月经周期的原理;运动能力与男子的差异特点;月经周期时运动能力的变化和对运动能力的影响。

以便能在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时能科学的与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工作。

(二)教学内容
重点:女子的生理特点,女子月经周期的生理变化;决定运动能力的性别差异的因素;有氧能力的性别差异;无氧能力的性别差异。

运动负荷时功能变化的性别差异;。

难点:卵巢的内分泌功能。

第一节女性生理特点
女性生理阶段划分;生理特点;运动能力特点。

第二节月经周期、妊娠与运动能力
月经周期及其调节;月经周期中运动能力的变化;妊娠期与运动能力。

第十八章生物节律与运动能力(3学时)
(一)教学要求
掌握生物节律的基本概念;生物节律的特征;生物节律的调节。

(二)教学内容
重点:生物节律的基本概念;生物节律的特征;生物节律的调整。

难点:生物节律的概念;生物时间结构;生物节律模型的应用。

第一节概念
生物时间结构的基本成分;生物时间结构的分类;生物节律特殊研究方法。

第二节运动员的生物节律特征
血气指标和心肺功能的近似昼夜节律特征;人体体能的近似昼夜节律特征;
激素水平的近似昼夜节律特征;体温近似昼夜节律特征。

第三节运动员生物节律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运动员生物节律模型的建立的主要步骤;运动员生物节律模型的应用。

第四节人体生物节律的调整
调整方向与跨度;调整方法;标志节律;时差调整。

第五节激素节律变化与运动员选材
某些激素的昼夜变化特点;用激素节律选材的主要指标;激素节律选材的注意事项。

第十九章运动生理负荷的监控与调控(3学时)
(一)教学要求
掌握生理负荷监测的基本原理和相应的方法,掌握生理负荷的调控原理和相应的调控手段。

(二)教学内容
重点:生理负荷监测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内容,生理负荷的调控原理和相应的调控手段。

难点:决定运动生理负荷的因素和调控方法。

第一节概述
基本概念;运动生理负荷的基本要素;运动生理负荷的决定因素。

第二节运动生理负荷的监测与调控
监测的基本原则;监测的基本内容;监测的方法;实时调控的方法。

第三节运动生理负荷的实时分析
实时分析的概念和基本要求;实时分析的基本步骤与方法。

第二十章免疫机能与运动能力(2学时)
(一)教学要求
掌握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运动性免疫机能与运动性免疫抑制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理论知识。

(二)教学内容
重点: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免疫反应;运动性免疫机能与运动性免疫抑制的基本原理。

难点: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反应、运动性免疫抑制和运动性免疫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