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及来历
二十四节气详细解释及寓意简短
![二十四节气详细解释及寓意简短](https://img.taocdn.com/s3/m/95f7c0e3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b3.png)
二十四节气详细解释及寓意简短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的时间划分方式,是我国古代智
慧的结晶,也是民间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它们根据太阳在黄经上位置的不同而确定,共分为春、夏、秋、冬四季,每季又分为立春、雨水、惊蛰等二十四个节气。
在这些节气中,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天文、气象知识,更融合了中华文化的哲学思想和民族传统,反映了农耕文明的发展和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知。
1.立春: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一年之
计在于春。
立春标志着春天的开始,万物复苏,大地回春,气候逐渐暖和。
2.雨水:雨水时节,雪开始融化,大地逐渐回暖,降
水增多,春雨润物,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3.惊蛰:惊蛰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这个时候雷鸣
蛰伏,冬藏的生物慢慢苏醒,开始休养生息。
4.春分:春分是白昼和黑夜等长的日子,代表着阴阳
平衡,人们要注重身心调养,保持身体健康。
5.清明:清明时节,春风吹绿了大地,万物生长,是
祭祖扫墓的时节,也是旅行踏青的好时机。
6.谷雨: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雨水充沛,谷种
初播,农民们开始繁忙的春耕生产。
在这二十四个节气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文化内涵,每个
节气都有其象征意义和寓意。
通过二十四节气的传承与发展,我们能够感受古人智慧的独特魅力,体会传统文化的深远内涵。
愿我们能够更多地了解和尊重这一中华传统文化,让二十四节气成为我们生活中的美好寓意和精神寄托。
24节气的来历
![24节气的来历](https://img.taocdn.com/s3/m/66d74c71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3d32141.png)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一、起源背景二十四节气起源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以太阳视运动推算出来的一种历法,用来指导农耕、气象、物候等方面的生产和生活。
二十四节气的制定,综合了天文、历法、气象等多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体现了中国古代科学的智慧和卓越的实践精神。
二、划分依据二十四节气按照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将一年划分为24个节气,每个节气相隔约15天。
这种划分依据主要是根据太阳的视运动来确定的。
太阳在黄道上的运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地球的自转、公转以及地球本身的运动。
二十四节气的划分,不仅考虑了太阳的位置,还综合考虑了地球的自转、公转等运动规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三、命名特点二十四节气的命名特点非常鲜明,每个节气都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
例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节气反映了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开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则反映了昼夜平分、昼最长夜最短、昼最短夜最长的情况;小暑、大暑、小寒、大寒则反映了气温的高低变化;雨水、谷雨、霜降、小雪、大雪则反映了降水的情况。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不仅反映了气象和天文现象,还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
四、指导意义二十四节气在中国农业生产、气象预测、生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农业生产方面,农民可以根据节气的到来和天气变化来安排种植和收割等农事活动;在气象预测方面,人们可以通过观察节气的变化来预测天气和气候的变化;在生活中,人们可以根据节气的特点来安排日常生活和活动。
例如,在小寒和大寒期间,人们可以加强保暖和锻炼,保持身体健康;在春分和秋分期间,人们可以适当地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以适应季节的变化。
五、现代意义随着时代的变迁,二十四节气的意义并没有因现代化而消失,反而逐渐显示出其深远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共处,二十四节气作为一种反映自然规律的时间划分方式,为人们提供了与自然相处的科学指导。
24个节气的来历和含义
![24个节气的来历和含义](https://img.taocdn.com/s3/m/144d1b35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f9.png)
24个节气的来历和含义
一、立春
•来历:古代将每年的二十四节气分为四个时段,分
别为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
立春是春季的第一个节气,代表着春天的开始。
•含义:立春标志着春天来临,大地回春,万物复苏,意味着新的一年开始了,一切都会蓬勃生长。
二、雨水
•来历:雨水是春季的第二个节气,意味着春雨滋润
大地,有助于农作物的生长。
•含义:雨水节气预示着春雨的临近,为农民的农耕
劳作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三、惊蛰
•来历:惊蛰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意味着天气渐暖,昆虫开始醒来,蛰伏的动物开始苏醒。
•含义:惊蛰节气预示着春天已经到来,大地开始复苏,一切都在蓬勃发展。
四、春分
•来历:春分是春季的第四个节气,代表着昼夜平均,昼长夜短,大地生机勃勃。
•含义:春分标志着昼夜平均的开始,万物开始生长,生机盎然。
五、清明
•来历:清明是春季的第五个节气,意味着气温逐渐
升高,人们开始扫墓祭祖。
•含义:清明节气预示着春天已经来临,春风拂面,万物复苏。
更多内容请继续查看完整文档。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和含义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和含义](https://img.taocdn.com/s3/m/b45cba4bddccda38376bafae.png)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和含义众所周知,我国是长江黄河流域发展起来的国家,自古至今,我国有着农业大国的身份。
不少务农人员都会对天气、季节等因素影响进行深入的研究。
我国劳动人民凭借着其坚韧不拔的意志以及勤劳智慧在几千年的农业生产中总结出一套天气季节与农业生产相关的体系经验,俗称二十四节气,并编成了朗朗上口的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主要是反映了不同时节、季节的主要天气变化,春分、秋分、夏至、冬至以及四立就简单明了的反映了季节的更替时间,以及细分的大小暑、大小雪就反映了较为具体的天热阴冷,而惊蛰、清明等就反映了生物随着季节天气的变化。
每个节气的含义如下: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
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
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节气的含义与来历
![节气的含义与来历](https://img.taocdn.com/s3/m/9f0ec034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20.png)
显著的特点就是万物开始有复苏的迹象。时至立春,在我国的北回归线(黄赤交角)及其以南一带,可明显感 觉到早春的气息。 • 历史演变:我国历史上的立春文化丰富多彩,包括祭祀、春游、鞭春牛等习俗。这些习俗不仅体现了古代人民 对春天的热爱和向往,也传承了我国悠久的农耕文化。
来历
要点一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这时全国北方 地区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已开始饱满,但还没有成熟,约 相当乳熟后期,所以叫小满。
要点二
南方地区的农谚赋予小满以新的 寓意
“小满不满,干断田坎”;“小满不满,芒种不管”。把 “满”用来形容雨水的盈缺,指出小满时田里如果蓄不满 水,就可能造成田坎干裂,甚至芒种时也无法栽插水稻。
06
雨水:降雨增多,滋润大地
雨水节气的定义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 标志着降雨开始增多,大地逐渐回春 。
雨水节气一般在每年的2月18日或19 日,此时太阳到达黄经330度。
雨水节气的气候特点
01
02
03
气温逐渐回升
雨水节气后,气温开始逐 渐回升,春天的气息愈发 浓厚。
降雨增多
随着气温的升高,暖湿气 流开始活跃,降雨逐渐增 多。
季节转折点
在传统观念中,立春有吉祥的涵义, 标志着一个新的轮回已开启。在传统 农耕社会中,立春岁首对于传统农耕 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立春的来历
• 古代农耕文化的产物:立春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在我国传统农耕社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 太阳黄经度数确定:立春是干支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又名岁首、立春节、正月节。干支纪元,以寅
二十四节气含义及来历
![二十四节气含义及来历](https://img.taocdn.com/s3/m/81f7fb5c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9a10b5c.png)
二十四节气含义及来历古代中国人民从天文现象和气候变化中总结了二十四节气,这是中华文化独特的贡献。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根据太阳在黄道上位置而确定的节气,也是古代农耕文明根据气候现象制定出的重要标志。
二十四节气的分类二十四节气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每个季节包含六个节气,从而构成了二十四个节气。
春季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夏季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秋季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冬季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二十四节气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敏感观察,更蕴含了丰富的人文内涵。
它们不仅是日常生活中的时间点,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春节气中,立春意味着万物萌发,雨水则象征着春雨润物;而惊蛰则代表着生机勃勃的景象。
春分表明了昼夜平分,清明则是祭祖和扫墓的重要节日。
而谷雨标志着农民开始播种农作物,春天的生机勃勃开始蔓延。
在夏节气中,立夏时节标志着夏天的开始,小满则是农作物成熟的时节,芒种则表明了人们开始动手种植五谷。
夏至则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时候,小暑、大暑则预示着酷暑将至。
在秋节气中,立秋时节意味着秋天的开始,处暑则是炎热的最后阵容,白露则代表着已有露水降在植物叶片上。
秋分是白昼和黑夜平分的时刻,寒露及霜降则是秋天渐进的象征。
在冬节气中,立冬象征着最冷的开始,小雪、大雪分别是寒冬的到临。
冬至是一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时间点,小寒、大寒标志着一年的结束与新年的开始。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二十四节气的来历可以追溯至远古。
在古代,农耕文明逐渐发展,人们开始依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以及气候的变化观测和总结出二十四节气,以便做出农事活动上的安排。
据考证,二十四节气起源于商周时期,而确定阳历后的二十四节气则是在战国到汉代逐步完善并形成体系。
二十四节气的确定是在几千年的时间内逐渐形成的,历经不断总结,把重农耕文化贯穿其中。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与意义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与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e81259af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9fb3957.png)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与意义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它是我国古代农耕文明中人们对自然界周期变化的观察和总结,也是中国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重要参考。
本文将从二十四节气的起源与演变、意义和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二十四节气的起源与演变中国的二十四节气起源于古人对季节变化的观察和民间传统习俗的积累。
最早的记录来自春秋时期的《尚书·周书·历书》,其中记载了一年一度的48个节气,它们是以太阳黄经和月亮位置等自然现象为基准来确定的。
随着历法的发展和演变,到了汉代,二十四节气逐渐被确定下来。
《汉书·律历志》详细叙述了当时的二十四节气和历法,并且规定了每个节气的时刻和特点。
此后,二十四节气作为农历历法的组成部分,一直延续至今。
二、二十四节气的意义1. 农业生产意义二十四节气为农民确定了合理的农事活动时间,指导农业生产的进行。
比如,《立春》是公认的春季开始的标志,农民们将在此时准备春耕,为农田施肥;而《谷雨》则意味着春天即将结束,农民收取春季作物,准备迎接夏季的到来。
2. 社会生活意义二十四节气不仅与农事活动相关,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俗活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清明》是中国重要的祭祀节日,人们会扫墓祭祖,表达对逝去亲人的尊敬与思念;而《中秋》则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家庭成员会团聚在一起,赏月、吃月饼,以及进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三、二十四节气的影响二十四节气对于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具有广泛的影响,无论是农事安排、节日庆祝、还是饮食习惯,都与二十四节气密切相关。
在农事安排方面,由于二十四节气的存在,农民可以根据不同的时节合理安排农事活动,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保障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在节日庆祝方面,二十四节气成为中华传统节日的重要标志。
比如,《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第一个重要的节日,人们会一起赏灯、吃元宵,同时也会举行一系列的庙会和游园活动。
在饮食习惯方面,二十四节气还对中国人的饮食习俗有着深远影响。
中医人必备知识:24节气的含义及来历!
![中医人必备知识:24节气的含义及来历!](https://img.taocdn.com/s3/m/67480c42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92.png)
中医人必备知识:24节气的含义及来历!中医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凝聚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其中,24节气是中医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24节气的含义及来历,以帮助中医人更深入地了解和运用这一重要的时间观念。
一、春季节气1. 立春: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也是新一年的开始。
意味着寒潮减少,春意渐浓,大自然开始苏醒。
2. 雨水:雨水表示降雨增多,融化冰雪,偏向湿润。
中医认为这个时候要注意濡养肝脏,防止肝火旺盛。
3. 惊蛰:惊蛰意味着春雷开始惊醒冬眠的动物,大地回春。
在中医理论中,这个时候人体阳气逐渐上升,宜于调养阳气。
二、夏季节气1. 立夏:立夏是夏季的开始,天气逐渐变热。
中医认为这个时候要注意清热解毒,以及护肝防暑。
2. 小满:小满是表示作物开始结实的时候,也是夏季的中期。
中医认为这个时候要注意养阴润燥,避免火气过旺。
3. 大暑:大暑是夏季最热的时候,气温高,阳气旺盛。
中医强调养心安神,防止热伤津液。
三、秋季节气1. 立秋:立秋是秋季的开始,气温开始缓和,一年的收获时节。
中医强调要养阴防燥,以及调理肺气。
2. 白露:白露意味着气温开始下降,露水出现。
中医提醒人们要养阴润燥,护肺养肾。
3. 寒露:寒露表示气温更低,露水更多。
中医强调要养阳保暖,调理脾胃。
四、冬季节气1. 立冬:立冬是冬季的开始,气温进一步下降。
中医要求人们要养阴养肾,护肺润燥。
2. 小雪:小雪意味着天气更冷,降雪出现。
中医强调要注意保暖,养阴滋润。
3. 大寒:大寒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寒潮频繁。
中医建议人们要保护阳气,养阴润燥。
总之,24节气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也是中医学极为重要的时间观念。
掌握24节气的含义和来历,对于中医人来说至关重要。
通过精确判断和应用24节气,中医人可以更好地调理身体,预防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感谢您阅读本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及来历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及来历](https://img.taocdn.com/s3/m/dfbee55a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8d52d7c.png)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及来历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特殊的时间观念,即二十四节气。
这是一种与自然环境变化相联系的时间划分方式,以观察和体验四季更替为基础。
二十四节气既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又反映了中国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尊重。
本文将分析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及其来历。
一、二十四节气的含义二十四节气主要指的是农历中每个月份中的二十四个时刻,它们是农历中的分界点,将一年划分为四个季节,每个季节包含六个节气。
每一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代表意义。
比如春分代表着白昼和黑夜的长度相等,意味着春天正式到来;夏至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时刻,也代表着开始进入夏季;而立秋则标志着秋季的开始。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不仅在于反映了天地间的变化,更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关注与理解。
每个节气都有着不同的气候特点,人们以此来指导农事生产和生活起居,比如“立春”表示春耕备耘的开始,“小雪”则意味着农民们该开始收获冬天种植的庄稼。
二、二十四节气的来历二十四节气的来历可以追溯到古代。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就开始采用农历这种时间划分方式。
当时的农民们发觉,春、夏、秋、冬四季之间有明显的转折点,这直接影响到了他们的农事生活。
到了唐代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二十四节气的观察和研究越来越深入。
唐代的科学家顾颉刚编定了《授时历》,详细记录了二十四节气的起始时间和特征。
这个历法后来成为了中国古代农民和民间历法的基础。
除了农事生产之外,二十四节气也渗透到了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人们通过观察和体验二十四节气的变化,调整自己的饮食、衣着、活动方式等。
比如“小寒”时节人们会多食用温热的食物来御寒,“大暑”则需要注意防暑降温。
今天,在现代都市化的生活中,人们对二十四节气的关注有所减弱,但仍然存在着影响。
许多节日和庆典的日期都与二十四节气相关,比如春节、清明节等。
此外,也有一些人积极参与农耕体验活动,以保持对传统文化的联系。
总结起来,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科学意义。
二十四节气解释每一个含义
![二十四节气解释每一个含义](https://img.taocdn.com/s3/m/7f60bb63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c1.png)
二十四节气解释每一个含义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的时间和气候划分方式,按照太阳在黄经上的位置划分为24个特定时间点,每个节气都代表着季节的更替和自然现象的变化。
这些节气既反映了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的特点,也承载着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下面将逐一解释每一个节气的含义和对应的习俗,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二十四节气的奥秘。
立春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也是春季的开始。
立春意味着阳气开始上升,大地逐渐苏醒,生机勃发。
这一天人们会吃春饼,祈求一年的好运和丰收。
雨水雨水时节,春雨沐田,大地开始回春。
人们在这一天喜欢吃雨水饼,希望带来甘霖滋润。
惊蛰惊蛰是春雷开始鸣响的时候,冬眠的动物开始苏醒。
人们会吃春饼,祈求冬藏的阳气彻底苏醒。
春分春分这一天白昼和黑夜持平,万物生长,萌芽初长。
这时节食荠菜是传统习俗,象征着新生命的到来。
清明清明时节气候明媚,人们扫墓祭祖,缅怀先人。
吃青团和青菜代表着思念和寄托。
谷雨谷雨时节,农业开始播种,大地一片生机盎然。
人们会吃桂花糯米包,象征丰收和幸福。
立夏立夏标志着夏季的开始,气温逐渐升高。
吃南瓜包和菖蒲糕是传统风俗,寓意甘甜和香气。
小满是农作物成熟的时节,人们开始忙着收获。
这一天常吃桑蒿,期待丰收之喜。
芒种芒种意味着麦类作物收获,时节渐近。
人们吃面食、馒头和粽子,希望粮食丰收。
夏至夏至为阳气到达最高峰,昼夜时长相等。
人们吃饺子和凉面,象征日子渐长岁月渐丰。
小暑小暑时节,气温逐渐升高,炎热开始。
人们会吃烧饼和冷饮,降温消暑。
大暑大暑是气温最高的时候,人们要注意防暑降温。
这一天大家喜欢吃凉糕凉粽,清凉消暑。
立秋立秋标志着秋季的开始,天气渐凉。
人们会吃秋葵、瓜果等食物,迎接收获的季节。
处暑处暑时节,炎热仍在,但已是季节交替的征兆。
人们会吃九九香橼、柿丸子等食物,象征着气温凉快。
白露白露时节,气温逐渐下降,露水开始凝结。
人们会吃桂花鲜、豆腐脑等食物,寓意五谷丰登。
秋分秋分为日夜平分之时,凉意渐浓,秋高气爽。
24节气的含义
![24节气的含义](https://img.taocdn.com/s3/m/aca0fb53ad02de80d4d840e8.png)
24节气的含义及来历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
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
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先把24节气的名称按次序列下,分为四组,每组又分为前后两半: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
冬至,小寒,大寒。
这样一摆出,立刻能看出前半四个立字后,紧跟着后半开始,又见“春夏秋冬”四个大字领头。
这什么意思呢?不言而喻,这是说春夏秋冬四季从四个立立起来,立起来就是开始嘛。
后半的“春夏秋冬”配上两个“分”字,两个“至”字。
分是什么意思?最简单的“分”,就是“一分为二”了,可见这就表明,在这里把一季“一分为两半”了。
那另外两个“至”字呢?容易误解为“到头了”的意思,但要弄清楚是什么到头了?不要当作是一季到头了,而是太阳向北或向南走到头了,要回头走了。
确切追究这个“至”字的本义的话,“至”是极的意思。
比如我们说“至少”,就是说不能再少了,少到极点了。
夏至就是说太阳向北走到`极点了,要回头了,但夏季并没有完,而是刚刚到中点。
冬至也是类似,太阳刚刚到极南点,开始转向北了,冬季过了一半了。
通常把这八个节气称为四季八节。
24节气的由来及其意义
![24节气的由来及其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bbe5b165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83.png)
24节气的由来及其意义节气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反映了我们对自然规律的认知和理解。
其中,24个节气更是我们对四季变化的细致划分。
本文将介绍24节气的由来以及它们所代表的意义。
一、立春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它代表着春天即将到来,人们欢庆冬去春来的到来。
立春标志着新一年的开始,象征着希望与新生。
二、雨水雨水节气是春天的第二个节气,它预示着冰雪融化,雨水开始增多。
雨水对于春耕来说非常重要,它为大地带来滋润,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必要的水分。
三、惊蛰惊蛰是春天的第三个节气,也是春雷始鸣的时候。
惊蛰意味着冬天的寒冷已经过去,大自然开始苏醒。
对于害虫的肃清和农业生产的提醒事极为重要。
四、春分春分是农历春天的四分之一,也是昼夜平分的时刻。
春分标志着昼夜温差逐渐增大,天气逐渐变暖。
人们会举办各种活动,如放风筝、踏青等。
清明节气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在这个节气中,人们会祭奠祖先,扫墓、踏青等活动很常见。
同时,清明也是春耕的重要时机。
六、谷雨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它预示着喜雨即将临到。
对于农业来说,谷雨是春季播种的黄金期,也是作物生长的关键时刻。
七、立夏立夏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意味着夏天的开始。
立夏时期,气温逐渐升高,各种植物也开始生长茁壮,人们可以感受到夏季的气息。
八、小满小满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它表示农作物的生长逐渐充实。
小满期间,农作物开始进入快速生长阶段,农民们需要加强管理和保护,确保农作物的安全生长。
九、芒种芒种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它标志着麦类作物成熟。
芒种时期,麦类作物开始迎来收获季节,而且夏季农作物的种植也逐渐进入高峰期。
十、夏至夏至是一年中白天最长、夜晚最短的时刻。
夏至表示着夏天的正式开始,此时阳气最旺盛,人们可食用各种时令水果,如西瓜、葡萄等。
小暑是夏季的第五个节气,它预示着进一步的炎热天气。
小暑时期,气温逐渐升高,人们需要注意防暑降温,保持身体健康。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_24节气每个节气的意义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_24节气每个节气的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f0d80305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4f.png)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_24节气每个节气的意义二十四节气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
那么你知道24节气的由来吗?本文是24节气的每个节气由来,24节气每个节气的意义,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二十四节气表二十四节气的说明立春:每年的2月4日或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雨水:每年的2月19日或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每年的3月5日或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
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
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每年的4月4日或5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谷雨:每年的4月20日或21日,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立夏:每年的5月5日或6日,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小满:每年的5月21日或22日,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每年的6月5日或6日,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
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夏至: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每年的7月7日或8日,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正值中伏前后。
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每年的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每年的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
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白露:每年的9月7日或8日,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二十四节气解释
![二十四节气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cfb9da364b73f242336c5fe6.png)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由于2000年来,我国的主要政治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故二十四节气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
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是相对固定的,如立春总是在阳历的2月3日至5日之间。
但在农历中,节气的日期却不大好确定,再以立春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农历12月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
节气的来源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
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
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
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
这八个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
后来到了《淮南子》一书的时候,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
节气的划分有人认为二十四节气从属农历,其实,它是根据阳历划定的。
即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把一年划分为24个彼此相等的段落。
也就是把黄道分成24个等份,每等份各占黄经15°。
由于太阳通过每等份所需的时间几乎相等,二十四节气的公历日期每年大致相同:上半年在6日、21日前后,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
并有两句口诀: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古时把节气称“气”,每月有两个气:前一个气叫“节气”,后一个气叫“中气”。
二十四节气按月分布情况如下表,它又同农历闰月的安排有着密切的关系。
24节气的含义(技巧类别)
![24节气的含义(技巧类别)](https://img.taocdn.com/s3/m/7bead0aebb68a98271fefabe.png)
24节气的含义及来历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
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
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先把24节气的名称按次序列下,分为四组,每组又分为前后两半:。
二十节气含义及来历
![二十节气含义及来历](https://img.taocdn.com/s3/m/13f50b8b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39.png)
二十节气含义及来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二十四节气是一种重要的时间标志。
这二十四个节气包含
了对天文现象和气候变化的观察,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环境变化的认知和理解。
其中,二十个主要节气又称为二十四节气。
本文将介绍二十个主要节气的含义及其来历。
立春
含义:立春是春季的第一个节气,在农历正月初一或初二。
意味着寒冬将至,春天即将到来,万物复苏,生气勃勃。
来历:古人观测太阳位置,认为在立春这一天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故定为
立春。
雨水
含义:雨水是春季的第二个节气,表示气温回暖,雨水增加,充分滋润大地,有助于农作物生长。
来历:雨水节气标志着春天的开始,雨水增多,有助于田间作物的生长。
惊蛰
含义:惊蛰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意味着春雷开始频繁响起,宣告冬眠的生灵将苏醒,万物生长。
来历:惊蛰节气是指春雷开始出现的时候,蛰,即冬眠,表示冬眠的动物要苏醒。
(以下为其他节气的含义及来历,共计20个)
…
请根据需求继续添加相关节气的内容,总字数达到1500字以上。
24节气的含义及来历
![24节气的含义及来历](https://img.taocdn.com/s3/m/b84d5a6148d7c1c708a14534.png)
24节气的含义及来历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
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
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先把24节气的名称按次序列下,分为四组,每组又分为前后两半: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
冬至,小寒,大寒。
这样一摆出,立刻能看出前半四个立字后,紧跟着后半开始,又见“春夏秋冬”四个大字领头。
这什么意思呢?不言而喻,这是说春夏秋冬四季从四个立立起来,立起来就是开始嘛。
后半的“春夏秋冬”配上两个“分”字,两个“至”字。
分是什么意思?最简单的“分”,就是“一分为二”了,可见这就表明,在这里把一季“一分为两半”了。
那另外两个“至”字呢?容易误解为“到头了”的意思,但要弄清楚是什么到头了?不要当作是一季到头了,而是太阳向北或向南走到头了,要回头走了。
确切追究这个“至”字的本义的话,“至”是极的意思。
比如我们说“至少”,就是说不能再少了,少到极点了。
夏至就是说太阳向北走到`极点了,要回头了,但夏季并没有完,而是刚刚到中点。
冬至也是类似,太阳刚刚到极南点,开始转向北了,冬季过了一半了。
通常把这八个节气称为四季八节。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含义及日期(最全整理)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含义及日期(最全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8e3a17b8336c1eb91b375d41.png)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含义及日期二十四节气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流传至今,深深影响着我国广大劳动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它是我国独创的传统历法,也是我国历史长河中不可多得的瑰宝,上至风雨雷电,下至芸芸众生,包罗万象。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我国劳动人民通过对太阳、天象的不断观察,开创出了节气这种独特的历法。
经过不断地探索、分析和总结,节气的划分逐渐变得科学和丰富,到距今两千多年的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并一直沿用至今。
二十四节气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每一个人,人们总是在季节的交替中生活,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改变,这些都与二十四节气有关。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自然界和自身联系的认识更加深刻,因此二十四节气知识对人们来说也就更加重要。
不论你去到地球上的任何国家或地区,有我们中华儿女的地方,就会有二十四节气相伴。
所以,了解二十四节气知识,对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指导我们的日常生活都非常有意义。
一、二十四节气的确立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利用土圭(guī)测日影确定了夏至、冬至、春风与秋分这几个主要节气。
春秋时期,人们确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随着劳动人民的不断发明和研究,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二十四节气逐渐确定和完整起来,并在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完全确立。
土圭测日影(图片来源于网络)人们意识到日照时人的影子长短可能与太阳的位置和气候变化有某种关联。
劳动人民经过反复地实践探索,获得的经验是:用土圭来测量太阳对晷针所投影子的长短,即利用直立的杆子在正午时刻测其影子的长短来确定节气,把一年中影子最短的一天确定为“夏至”,把一年中影子最长的一天确定为“冬至”,从而确定了春分、秋分、夏至、冬至节气的准确日期。
二、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古时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变化及动物、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它们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24等份,并给每等份取了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及来历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
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
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先把24节气的名称按次序列下,分为四组,每组又分为前后两半: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
冬至,小寒,大寒。
这样一摆出,立刻能看出前半四个立字后,紧跟着后半开始,又见“春夏秋冬”四个大字领头。
这什么意思呢?不言而喻,这是说春夏秋冬四季从四个立立起来,立起来就是开始嘛。
后半的“春夏秋冬”配上两个“分”字,两个“至”字。
分是什么意思?最简单的“分”,就是“一分为二”了,可见这就表明,在这里把一季“一分为两半”了。
那另外两个“至”字呢?容易误解为“到头了”的意思,但要弄清楚是什么到头了?不要当作是一季到头了,而是太阳向北或向南走到头了,要回头走了。
确切追究这个“至”字的本义的话,“至”是极的意思。
比如我们说“至少”,就是说不能再少了,少到极点了。
夏至就是说太阳向北走到`极点了,要回头了,但夏季并没有完,而是刚刚到中点。
冬至也是类似,太阳刚刚到极南点,开始转向北了,冬季过了一半了。
通常把这八个节气称为四季八节。
实际是四始八中。
它们是界定四季的。
可是四季又是什么意思呢?夏季不是热天吗?,冬季不是冷天吗?为什么快到了夏季的末尾才大暑,快到了冬季的末尾才大寒?这夏季和冬季不是歪了吗?这个问题提得确实有道理。
难道古人给四季定歪了吗?深入思考,才能理解其中的奥秘。
原来冷和热虽然是依赖太阳的照射,但人们感觉到的冷和热却是原因很复杂的,太阳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
比如一个大房子两头有两个门,冬天从左端门端进一盆火,慢慢向右门移动,最后从右端门端出去。
您说是不是当这盆火移到中央的时候房子里的温度最高?肯定您说不是,是火移到偏右门时温度最高。
原因是火向空气散热是需要时间的,火移到中间时,热还没有来得及散开。
太阳照射与此类似,影响气温的因素还要复杂得多。
所以,季节的概念,最初发生时是很朴素的,根据人钔的直接感受。
当人们要定四季的准确概念,并想把四季概念纳入历法的时候,人们认识到不能仅仅根据气温来定四季。
同一时间,各地气温不相同,不同年的同一历时,气温也不总相同。
因此必须找到最稳定的普遍适用的定四季的标准。
我们聪明的祖先,找到了这个标准,那就是太阳的南北位置。
这个标准是天文标准。
太阳的南北位置虽不能唯一决定一个地方的气温,但它能大体上有规率的影响一年中的温度变化。
因此按太阳的南北位置来定四季是有实际价值的。
当然这样定的四季必须与按气温来定的直感四季有区别了。
通常把直感的四季称气象四季。
气象四季不能作历法四季。
而刚才说的天文四季才能作历法四季。
气象四季通常比天文四季有些滞后,中国的黄河流域大概滞后三个期。
24节气中上述八个所定的四季,正是天文四季,也是历法四季。
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大暑和大寒不在夏季和冬季的中间了。
四季八节是24节气的骨架,也是历法的骨架。
其它十六个节气则是骨架上的枝条或肉。
枝条或肉的用处是天文四季通向气象四季的桥梁。
我们看立春和春分之间三等分插入了“雨水”和“惊蛰”。
这两个名字描写了春季上半季的气象或生物的特征。
要开始下雨了,藏在地下过冬的小生命听见太阳的召唤要开始苏醒了。
春分和立夏之间插入的是“清明”和“谷雨”。
从“清明时节雨纷纷”我们可以知道清明节气时的气候情况。
从谷雨的字面可以知道这是庄稼需要雨水促长的季节。
立夏与夏至之间插入“小满”和“芒种”。
小满是小麦灌浆的时候,芒种是小麦收割和秋种的大忙季节。
夏至与立秋之间插入“小暑”和“大暑”,这是最热的一个月了。
立秋和秋分之间插入“处暑”和“白露”,这是暑威强弩之末,和早晚开始见露珠的初秋季节了。
秋分与立冬之间插入“寒露”和“霜降”,其意已见字自明了。
立冬与冬至之间插入“小雪”和“大雪”;冬至与立春之间插入“小寒”和“大寒”,其气象意义就更清楚,不必解释了。
总之一句话,八节之间插入的十六个节气,是用来描述中国黄河流域的气象和物候的。
世界任何其它地区都可根据各地的气象和物候特征模仿为这十六个节气取适当的名称,就像世界时和区时的关系一样。
所以说:24节气实际是全世界适用的。
24节气的天文意义明白之后,就知道历法以24节气为准绳是多么重要。
但是24节气是按太阳在天空走过的大圆的24个等分角度来定义的,不是按一年24个等分时间来定义的,所以时间间隔并不相等,按近似的天数说,有的近似15天,有的近似16天。
所以一年的月怎样分才能让既简明,又足够准确的表现24节气,使它们排列得有最简单的规律,让人容易记忆掌握,这是设计历法的重要任务。
附: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立春梅花分外艳,雨水红杏花开鲜;惊蛰芦林闻雷报,春分蝴蝶舞花间。
清明风筝放断线,谷雨嫩茶翡翠连,立夏桑果象樱桃,小满养蚕又种田。
芒种玉秧放庭前,夏至稻花如白练;小暑风催早豆熟,大暑池畔赏红莲。
立秋知了催人眠,处暑葵花笑开颜;白露燕归又来雁,秋分丹桂香满园。
寒露菜苗田间绿,霜降芦花飘满天;立冬报喜献三瑞,小雪鹅毛片片飞。
大雪寒梅迎风狂,冬至瑞雪兆丰年;小寒游子思乡归,大寒岁底庆团圆。
二十四节气七言诗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东北农民流行节气的顺口溜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开了铲,夏至不拿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立秋忙打甸,处暑动刀镰,白露烟上架,秋分不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大雪江茬上,冬至不行船,小寒近腊月,大寒整一年。
二十四节气歌打春阳气短,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鸟来全芒种开了铲,夏至不拿棉小暑不算热,大署三伏天立秋忙打淀,处暑动刀镰白露烟上架,秋分不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交十月,小雪河插严大雪河封上,冬至不行船小寒大寒又一年二十四节气表立春:2月4日前后,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雨水:2月18日—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3月5日(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
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每年的3月21日(或22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
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每年4月5日前后,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谷雨:4月20日前后,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立夏:5月5日或6日“立夏”。
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小满:5月20日或21日交“小满”。
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6月6日前后,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
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夏至:6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7月7日前后,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23日前后,正值中伏前后。
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
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白露:9月8日前后,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9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寒露:10月8日前后。
此时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霜降:10月23日前后为“寒露”,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立冬:每年11月7日前后。
小雪:11月22日前后为“小雪”节气。
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味迅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大雪:12月7日前后。
此时太阳直射点快接近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
冬至:12月22日前后,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
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长,气温持续下降,并进入年气温最低的“三九”。
小寒:1月5日前后,此时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1月20日前后,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