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层色谱法要点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则加入一定量极性强的溶剂,如乙醇、丙酮等,
• 如果Rf值太大,
• 则加入适量极性弱的溶剂(如环己烷、石油醚等), 以降低极性。
可加入一定比例的酸或碱,使斑点集中。
• 流动相选择时需考虑溶剂的下列情况
– 一些溶剂如氯仿、乙醚一般含有微量乙醇作保护剂, 有时需重蒸除去乙醇。
– k ∞ 9 4 2 1 0.5 0 – Rf 0 0.1 0.2 0.33 0.5 0.67 1
– 3.分离度
– R=
2(Ls.2-Ls.1) W1+W2
– 因Ls=Rf L0,同时对相邻的两个斑点,假定 W1=W2=W
–
则R=
L0
Rf.2-
W
Rf.1
= L0
W
×⊿Rf
– 与n=16[Ls/W] 2式合并,得:
• 二、特点:(薄层色谱与高效液相色谱的差 别)
1.固定相和流动相
• TLC——流动相流动靠毛细作用力,流动相 选择较少受限制,固定相不用再生。
• HPLC是在封闭的系统内,流动相流量靠泵 控制,溶剂选择受检测器限制,固定相需再 生。
2.样品处理 • TLC要求没有HPLC严格。
3.色谱分离
• TLC可同时分离多个样品,并可采用相同或不 同溶剂进行同向或双向多次展开,通常采用正 相色谱,色谱后衍生化方便。
概述
一、发展历史
1938年俄国人首先实现了在氧化铝薄层上分离一种 天然药物。
1965年德国化学家出版了“薄层色谱法”一书,促 进了这一技术的发展。
因TLC法设备简单,分析速度快,分离效率高, 结果直观,很快被用作定性和半定量的方法。
70年代中后期发展了高效薄层色谱。80年代 以后发展了薄层色谱光密度扫描仪,各步操 作实现了仪器化,并实现了计算机化。
L0
Lr
原
W
点
RS
Ls
样品
原 点
参 比
前
沿
– 注意: – 同一物质在不同展开方式中得到的比移值是不相同的。 – 在同样溶剂的重复n次的多次展开后的比移值
(Rf)n=1-(1-Rf)n
• 2. 相对比移值(Rx)
– 在难以确定溶剂前沿的位置时,需要引入相对比移值 (Rx) Rx=Ls/Lr
– 二、分离效能参数
常用硅胶规格:
–硅胶H,不含黏合剂 –硅胶G,含煅石膏(硫酸钙) –硅胶S,用5%淀粉作黏合剂 –硅胶,用羧甲基纤维素(CMC)作黏合剂 –硅胶GF254,含煅石膏和一种无机荧光剂,
即锰激活的硅酸锌,在254nm紫外光下呈强 烈黄绿色荧光背景。
• 氧化铝
碱性氧化铝(pH9.0)——分离中性或碱性化合 物,如生物碱、脂溶性维生素等;
一般,被分离组的极性强,选择吸附 能力弱的吸附剂;反之,选吸附能力较强 者。
种类:
• 硅胶—为使用最广泛的薄层材料 • 氧化铝—有碱性、中性、酸性 • 硅藻土—为化学中性吸附剂 • 纤维素—天然多糖类 • 聚酰胺—为特殊类型有机薄层材料,对能形
成氢键的物质有特别的选择性
• 硅胶:化学分子式为mSiO2·nH2O,多孔性 微粒,表面带有硅醇基,呈弱酸性。
• 1.理论塔板数 • n=16[Ls/W] 2 ,考虑静态扩散对起始斑点半
峰宽的影响引入真实塔板数(n真实 ) • n真实 =5.54[Ls/(b0.5 - b0 )] 2 • b0.5为样品斑点半峰宽, b0样品起始斑点半峰
宽 • 塔板高度h真实= Ls/ n真实
– 2.容量因子(k) – k=ts/ tm(物质在两相中滞留时间之比) – 又k=K(Vs/ Vm) – Rf=Vm/(Vm+KVs)=1/(1+k)
• Rf与R之间存在着如图所示关系:
R
Rf=0.3,R最高
1.00
Rf在0.2-0.5,R变化不大
0.75
Rf﹤0.1或﹥0.7,R下降
0.5
0.25
0 0.1 0.3
Rf
0.5 0.7 0.9 1
流动相与固定相
• 液-固吸附 ——在该色谱中,溶质的保留 和分离选择性决定于三个因素:
流动相
溶 解 能 力
• TLC是一种简单、快速的色谱技术。TLC法特 别适用于挥发性较小或在较高温度易发生变 化的物质的分离。
• 薄层色谱不需要特殊设备,操作简单,试样 和展开剂用量少,展开速度快。
• TLC经常被用于探索柱色谱分离条件和监测 柱色谱过程 。
• 在进行化学反应时,可利用薄层色谱观察原 料斑点的逐步消失来判断反应是否完成。
• HPLC一次只能分离一个样品,通常采用反相 色谱,色谱后衍生化受限制。
4.对污染物抗受力 • TLC——颗粒物质、腐蚀性物质、不可逆吸附 物质均无影响。
• HPLC—— 颗粒物质、腐蚀性物质、不可逆吸 附物质均有大的影响。
薄层色谱参数
– 一、保留参数
– 1. Rf值
• 用来表征斑点位置的基本参数是比移值,用Rf表示。 • Rf=Ls/L0
中性氧化铝(pH7.5)——分离酸性及对碱不稳 定的化合物;
酸性氧化铝(pH4.0)——酸性化合物的分离。 活度也与含水量有关。
流动相(展开剂)
要求:待测组分很好地溶解不与组分发生 化学反应; 组分斑点圆而集中,无拖尾现象; 注意 Rf的选择。
• 选择:“相似相溶”原则 同吸附柱色谱
极性强的溶剂洗脱能力强
竞争
吸附 剂
溶质 相互作用
固定相
要求:纯度高,含杂质少; 粒度,结构均匀一致,有一定的比表
面 积; 在展开剂中不溶; 与展开剂和式样组分不发生化学反应; 具有适当的吸附能力; 机械强度和稳定性。
选择:分离亲脂性化合物,选择氧化铝,硅 胶,乙酰化纤维素以及聚酰胺
分离亲水性化合物,选择纤维素和离 子交换纤维素及硅藻土。
什么是TLC?
薄层色谱法(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TLC) 是将适宜的固定相喷涂(或喷雾)于玻璃板,
塑料或铝基片上,成一均匀薄层。干燥后 进行点样,展开,斑点定位;或与适宜的 对照物随行对照比较,或用薄层扫描仪扫 描,用于药物或其他化合物的分离,鉴别, 检查或含量测定等。
常用溶剂的极性强弱顺序:
水>酸>吡啶>甲醇>乙醇>正丙醇 >丙酮>乙酸乙酯>乙醚>氯仿>二氯甲 烷>甲苯>苯>三氯乙烷>四氯化碳>环己 烷>石油醚。
• 展开剂
选择原则:根据被分 离物质的极性
Stahl简图:极性物 质—活度低(活性 级大)的吸附剂-极性展开剂
源自文库 • 展开剂
• 先用单一溶剂展开,
• 若Rf值太小,
• 如果Rf值太大,
• 则加入适量极性弱的溶剂(如环己烷、石油醚等), 以降低极性。
可加入一定比例的酸或碱,使斑点集中。
• 流动相选择时需考虑溶剂的下列情况
– 一些溶剂如氯仿、乙醚一般含有微量乙醇作保护剂, 有时需重蒸除去乙醇。
– k ∞ 9 4 2 1 0.5 0 – Rf 0 0.1 0.2 0.33 0.5 0.67 1
– 3.分离度
– R=
2(Ls.2-Ls.1) W1+W2
– 因Ls=Rf L0,同时对相邻的两个斑点,假定 W1=W2=W
–
则R=
L0
Rf.2-
W
Rf.1
= L0
W
×⊿Rf
– 与n=16[Ls/W] 2式合并,得:
• 二、特点:(薄层色谱与高效液相色谱的差 别)
1.固定相和流动相
• TLC——流动相流动靠毛细作用力,流动相 选择较少受限制,固定相不用再生。
• HPLC是在封闭的系统内,流动相流量靠泵 控制,溶剂选择受检测器限制,固定相需再 生。
2.样品处理 • TLC要求没有HPLC严格。
3.色谱分离
• TLC可同时分离多个样品,并可采用相同或不 同溶剂进行同向或双向多次展开,通常采用正 相色谱,色谱后衍生化方便。
概述
一、发展历史
1938年俄国人首先实现了在氧化铝薄层上分离一种 天然药物。
1965年德国化学家出版了“薄层色谱法”一书,促 进了这一技术的发展。
因TLC法设备简单,分析速度快,分离效率高, 结果直观,很快被用作定性和半定量的方法。
70年代中后期发展了高效薄层色谱。80年代 以后发展了薄层色谱光密度扫描仪,各步操 作实现了仪器化,并实现了计算机化。
L0
Lr
原
W
点
RS
Ls
样品
原 点
参 比
前
沿
– 注意: – 同一物质在不同展开方式中得到的比移值是不相同的。 – 在同样溶剂的重复n次的多次展开后的比移值
(Rf)n=1-(1-Rf)n
• 2. 相对比移值(Rx)
– 在难以确定溶剂前沿的位置时,需要引入相对比移值 (Rx) Rx=Ls/Lr
– 二、分离效能参数
常用硅胶规格:
–硅胶H,不含黏合剂 –硅胶G,含煅石膏(硫酸钙) –硅胶S,用5%淀粉作黏合剂 –硅胶,用羧甲基纤维素(CMC)作黏合剂 –硅胶GF254,含煅石膏和一种无机荧光剂,
即锰激活的硅酸锌,在254nm紫外光下呈强 烈黄绿色荧光背景。
• 氧化铝
碱性氧化铝(pH9.0)——分离中性或碱性化合 物,如生物碱、脂溶性维生素等;
一般,被分离组的极性强,选择吸附 能力弱的吸附剂;反之,选吸附能力较强 者。
种类:
• 硅胶—为使用最广泛的薄层材料 • 氧化铝—有碱性、中性、酸性 • 硅藻土—为化学中性吸附剂 • 纤维素—天然多糖类 • 聚酰胺—为特殊类型有机薄层材料,对能形
成氢键的物质有特别的选择性
• 硅胶:化学分子式为mSiO2·nH2O,多孔性 微粒,表面带有硅醇基,呈弱酸性。
• 1.理论塔板数 • n=16[Ls/W] 2 ,考虑静态扩散对起始斑点半
峰宽的影响引入真实塔板数(n真实 ) • n真实 =5.54[Ls/(b0.5 - b0 )] 2 • b0.5为样品斑点半峰宽, b0样品起始斑点半峰
宽 • 塔板高度h真实= Ls/ n真实
– 2.容量因子(k) – k=ts/ tm(物质在两相中滞留时间之比) – 又k=K(Vs/ Vm) – Rf=Vm/(Vm+KVs)=1/(1+k)
• Rf与R之间存在着如图所示关系:
R
Rf=0.3,R最高
1.00
Rf在0.2-0.5,R变化不大
0.75
Rf﹤0.1或﹥0.7,R下降
0.5
0.25
0 0.1 0.3
Rf
0.5 0.7 0.9 1
流动相与固定相
• 液-固吸附 ——在该色谱中,溶质的保留 和分离选择性决定于三个因素:
流动相
溶 解 能 力
• TLC是一种简单、快速的色谱技术。TLC法特 别适用于挥发性较小或在较高温度易发生变 化的物质的分离。
• 薄层色谱不需要特殊设备,操作简单,试样 和展开剂用量少,展开速度快。
• TLC经常被用于探索柱色谱分离条件和监测 柱色谱过程 。
• 在进行化学反应时,可利用薄层色谱观察原 料斑点的逐步消失来判断反应是否完成。
• HPLC一次只能分离一个样品,通常采用反相 色谱,色谱后衍生化受限制。
4.对污染物抗受力 • TLC——颗粒物质、腐蚀性物质、不可逆吸附 物质均无影响。
• HPLC—— 颗粒物质、腐蚀性物质、不可逆吸 附物质均有大的影响。
薄层色谱参数
– 一、保留参数
– 1. Rf值
• 用来表征斑点位置的基本参数是比移值,用Rf表示。 • Rf=Ls/L0
中性氧化铝(pH7.5)——分离酸性及对碱不稳 定的化合物;
酸性氧化铝(pH4.0)——酸性化合物的分离。 活度也与含水量有关。
流动相(展开剂)
要求:待测组分很好地溶解不与组分发生 化学反应; 组分斑点圆而集中,无拖尾现象; 注意 Rf的选择。
• 选择:“相似相溶”原则 同吸附柱色谱
极性强的溶剂洗脱能力强
竞争
吸附 剂
溶质 相互作用
固定相
要求:纯度高,含杂质少; 粒度,结构均匀一致,有一定的比表
面 积; 在展开剂中不溶; 与展开剂和式样组分不发生化学反应; 具有适当的吸附能力; 机械强度和稳定性。
选择:分离亲脂性化合物,选择氧化铝,硅 胶,乙酰化纤维素以及聚酰胺
分离亲水性化合物,选择纤维素和离 子交换纤维素及硅藻土。
什么是TLC?
薄层色谱法(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TLC) 是将适宜的固定相喷涂(或喷雾)于玻璃板,
塑料或铝基片上,成一均匀薄层。干燥后 进行点样,展开,斑点定位;或与适宜的 对照物随行对照比较,或用薄层扫描仪扫 描,用于药物或其他化合物的分离,鉴别, 检查或含量测定等。
常用溶剂的极性强弱顺序:
水>酸>吡啶>甲醇>乙醇>正丙醇 >丙酮>乙酸乙酯>乙醚>氯仿>二氯甲 烷>甲苯>苯>三氯乙烷>四氯化碳>环己 烷>石油醚。
• 展开剂
选择原则:根据被分 离物质的极性
Stahl简图:极性物 质—活度低(活性 级大)的吸附剂-极性展开剂
源自文库 • 展开剂
• 先用单一溶剂展开,
• 若Rf值太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