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概论》第12章第考题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改革开放和中国国际经济地位的变化
1.试述中国改革开放的必要性。
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这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首先,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内在要求。中国在改革开放前的特殊历史条件下实施的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对于当时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工业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和经济关系日趋复杂,这种体制的缺陷和弊端越来越明显,逐渐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障碍。因此,不对这种体制进行改革,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就难以向前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就难以提高。
其次,改革开放是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历史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在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现实状况下,任何一个国家要想发展经济就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客观历史趋势。只有不断进行改革开放,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前提下深入参与到国际经济体系中去,才能抓住经济全球化提供的机遇,趋利避害,共同分享经济全球化可能带来的经济利益。
再次,改革开放是中国应对国际竞争压力、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客观要求。只有实行改革开放,才能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不断增强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提高中国的国际竞争能力,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和活力。
最后,改革开放是顺应民意、实现强国富民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只有实行改革开放,才能走上强国富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广阔道路。
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2.简述中国对外开放的主要历程。
(1)建立经济特区
中国的对外开放是从邻近港澳、华侨众多的广东和福建开始的。1979年7月,国家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优惠措施,充分发挥两省的优越条件,扩大对外贸易。1980年8月,国家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实行不同于其他地区的优惠待遇、经济运行和管理体制以及特殊政策,发挥它们对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窗口和示范带动作用。事实证明,设立经济特区是一项具有历史远见的政策,为中国全面改革开放,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打下了基础。
(2)对外开放逐步扩大
在总结对外开放经验的基础上,国家决定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步伐。1984年5月,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2月,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初,又将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全部对外开放。同年4月,设立海南经济特区。1990年4月,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新区,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政策。1991年,开放满洲里、丹东等4个北部口岸,并相继批准上海外高桥、深圳福田、天津港等沿海重要港口设立保税区,发展保税仓储、保税加工和转口贸易。至此,中国对外开放由点到线再到面全面展开,对外开放的范围也由经济特区逐步扩大到了沿海、沿江、沿边地区,并初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1992年春,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发表重要谈话,强调要进一步把握时机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中国对外开放由此加速向纵深推进,逐步由沿海向沿江、沿边及内陆城市延伸。1992年,以上海浦东为龙头,开放了芜湖、九江等6个沿江城市和三峡库区,同时开放哈尔滨、石家庄等4个边境和沿海地区省会城市,开放珲春、绥芬河、兴东等13个沿边城市,开放太原、合肥等11个内陆省会城市。2000年,伴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到广大西部地区。至此,中国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3)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经过艰难曲折的谈判,中国在2001年12月11日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第143位成员。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中国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
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在更深程度上参与世界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经济也由此进入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阶段。
(4)实施互利共赢开放战略,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中国将始终不渝奉行和大力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中国通过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不断得到完善,开放型经济迈上了新台阶,对外开放也形成了新格局。
3.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历程及其特征。
1978年,随着改革开放战略决策的实施,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也拉开了帷幕。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1982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二大进一步肯定了这种经济体制改革方向。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突破了把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计划和市场的作用范围都是覆盖全社会的”,新的经济运行机制总体上说应当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勾画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制定了继续深化改革的总体蓝图,从而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全局性整体推进的阶段。经过20世纪90年代改革的不断深化,至20世纪末,中国已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此基础上,2002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将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改革目标。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做出全面部署,并提出了具体目标。2007年召开的党的十七大和2010年召开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