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康德认识论的基本特征

合集下载

康德的认识论观点与科学方法论

康德的认识论观点与科学方法论

康德的认识论观点与科学方法论康德是德国启蒙哲学家之一,他对于认识论的观点以及科学方法论的探讨对于现代哲学和科学研究具有深远的影响。

康德在其著作《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了先验知识和经验知识两大来源,并强调了理性与经验的互补关系。

同时,康德的科学方法论强调了科学研究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合理性。

首先,康德区分了先验知识和经验知识两大来源。

先验知识是指不依赖于任何经验的知识,它是人类思维的固有结构。

康德认为,人类思维具有先天的形式,这些形式构成了我们认识世界的框架。

例如,空间和时间是人类先天具有的概念,它们是我们理解和组织感知经验的基础。

经验知识则是基于我们对于外部世界的感觉和经验所获得的知识。

康德认为,理性和经验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先验知识的指导,经验知识只是一堆无序的感觉。

其次,康德强调了理性与经验的互补关系。

康德认为,理性不仅是人类思维的先天形式,也是人类思维的活动力。

它通过先验概念的运用,使得我们对于经验世界的认识变得有条理和系统化。

康德提出的“合成判断”概念进一步说明了理性与经验的关系。

合成判断是指通过整合多个感性经验来获得更高层次的知识。

康德认为,理性通过合成判断的过程,能够将不同的感性经验进行分类、归纳和概括,从而得出更普遍性的结论。

而在这个过程中,经验提供了理性所需要的材料和依据。

值得注意的是,康德强调了人类认识的有限性。

他认为,我们对于事物的认识是有界限的,我们只能认识到现象背后的表象,并无法直接认识到事物的本质。

这种有限性源于人类思维的结构和经验的局限性。

而在科学方法论上,康德主张以理性为基础进行科学研究。

他认为,科学研究必须遵循严谨的逻辑推理、实证观察和实验验证的过程,以确保科学结论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康德反对仅仅凭借主观经验和直觉进行科学研究,他强调理性必须以经验为基础,并通过逻辑推理和实证验证来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总结起来,康德的认识论观点强调了理性与经验的互补关系,并区分了先验知识和经验知识两大来源。

论康德先验逻辑的认识论特征

论康德先验逻辑的认识论特征
总 3 0 6期
第 6期
贵 州社会 科 学
Gu i z ho u So e i a 1 Sc i e nc e s
Vo 1 . 3 06. N O. 6
2 0 1 5 年 6月
J u n e .2 1 5
论 康 德 先 验 逻 辑 的 认 识 论 特 征
面对西方近代 聚讼纷纭 的认识论 问题 , 特 别 是 休谟 的怀 疑 论 , 康 德 在 传 统 形 式 逻 辑 的 基 础 上 开 创 了先 验 逻 辑 , 试 图从 经 验 知 识 之 所 以可 能 的 先 天 条件 来 论证 和说 明人 类 知识 的普 遍 性 和 必 然 性, 使 得 逻辑 不 再 只 是 思 维 的一 般 形 式 , 而 且 同时 也 是 构成 经 验 知识 的 先 天 内容 。正 是 由 于 将 认 识 论 的 内容 加 入 到 对 逻 辑 的 理 解 中 , 康 德 的先 验 逻 辑 具 有 了 区 别 于 形 式 逻 辑 的认 识 论 特 征 , 这 种 特 征 也 成 为理 解 康德 先 验 逻辑 的关 键 。
了完 全 与 实 际 的 经 验 认 识 相 脱 离 、 只用 于 论 证 经
院哲 学烦 琐 神 学 教 条 的 一 门技 术 。在 神 学 一 统 天
下 的背 景 下 , 由 于 思 想 家 的 眼光 只 聚 焦 于 天 国 的

先 验 逻 辑 提 出 的 背 景
事物 , 对 尘 世 的经 验 实 存 缺 少 关 注 , 使 得 逻 辑 学 与
西 方近 代 哲 学 的开 端 。通 过 他 的 “ 我 思 故 我在 ” 的
著 名命 题 , 笛 卡 尔 确 立 了西 方 近 代 哲 学 思 考 的 基 本 原则 : 一、 对 哲 学 知 识 的 探 究 应 诉 诸 人 的理 性 ,

康德的认识论

康德的认识论

康德的认识论康德的认识论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的唯心论思想,它似乎把形而上学、经验论和本体论综合起来,把知识的真实性作为认知的基础,着重在对自然的思考之上。

康德的认知论代表了实证主义、事实论和辩证思维的实用性思维取向。

康德认为认知和语言是必不可少的因素,才能让人理解宇宙;因此,他主张以经验和概念作为认知及实践准则,以此尽可能准确、完整地描述客观世界。

康德认为直觉是最基本的知识,但他拒绝认为直觉是对外界的精确描述。

他认为,直觉只能证明有事实存在,但不能证明它们的真实性。

因此,他需要运用抽象的概念来把不同的事实(经验)联系起来,并形成有关客观世界的假设。

此外,康德更进一步说明,要理解和把握真相,必须对所有的经验采取一种辩证的角度。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必须从不同方面去看待事物,以求真理。

康德认为,通过经验和比较,我们可以建立一个精确的认知系统,这就是实证主义。

他认为,唯有通过事实来检验观点才能获得可靠的认知,而不是凭空臆想。

康德还指出,有几种不同的认知形式,比如直觉、假定、实践和技能。

他认为,这些经验是基于人的本能,而非凭空推断。

而技能则是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从别人那里学习的,这也是认知过程中的一部分。

最后,康德着重提出,认识是一种完全独立于社会现象的活动,它建立在唯物观中对对象客观存在的基础之上。

他认为,认识的真实性和实际意义取决于它们所涉及的事实,而不是这些事实的排列或诠释。

只有当人们通过调查事实去获得知识的时候,他们才能探索客观世界的真实性。

总之,康德的认识论旨在描述客观世界的真实性,把实证主义、事实论和辩证思维的实用性思维取向融入其中。

它试图把形而上学、经验论和本体论综合起来,把知识的真实性作为认知的基础,然后把这种基础作为人们去理解客观世界的准则。

康德强调认知过程必须以实证主义、事实论和辩证思维为基础,而认知的真实性则取决于调查事实的精确性和完整性。

正是基于此,康德的认知论对现代西方哲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哲学思想。

康德的认识论康德哲学三题之二

康德的认识论康德哲学三题之二

东方论坛2007年第6期康德的认识论*——康德哲学三题之二单 纯(中国政法大学 人文学院,北京 102249)摘 要:康德的哲学体系与当时流行的经验主义哲学的认识论的最大不同是:既承认外在经验对于人的认识的刺激作用又强调人的心灵具有认知的主体性意义。

他以感性、知性和理性的层次和功能观综合统一了经验主义怀疑论和经院哲学的独断论,肯定了人类知识的界限同时也说明了传统哲学本体论在认识上的虚幻性。

以辩证的认识论的新方法取消了传统哲学的独断论。

关键词:感性;知性;理性;哥白尼式的革命;二律背反中图分类号:B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110(2007)06-0001-11独断论是西方自柏拉图以来留下的形而上学的精神遗产,它坚信只有超越经验事实之上的结论才能构成真正的知识或者真理。

像作为整个宇宙万物对立面的上帝,千变万化的物质运动背后不动的规律,哲学所探讨的形象世界背后的实在,支配无限繁复的语言和思维的逻辑(逻格斯),都是独断论意义上的确定性知识。

可是,休谟对此十分怀疑。

他认为所有的知识都不具备确定性,因为它们都只不过是局限于我们经验的感官印象而已。

这就意味着,构成我们所谓确定性知识的那些命题都只具备或然性:要么是真,要么是假,其依据是我们所体会、观察或实验到的数据,即各种性质的经验,与经验吻合的为真,否则为假。

正是休谟对于独断论的经验主义的怀疑引起了康德的反思。

当然,康德并不否认知识起源于经验,但他同时认为,起源于经验的知识并不是知识的全部,还有经验之外的知识或先验的甚至是超越经验的知识。

这些传统的知识论问题必须从人的认识过程中去寻找答案。

一、人的认识过程无论是人的认识能力还是知识的形成过程,其中理性都是一个关键性的因素。

那么,什么是理性呢?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将人的认识能力放在认识过程中加以界定,即人的内在心灵固有三种递进的认识能力:首先是感性,即人在空间和时间形式(类似于柏拉图的理念,不过层次较低)中感觉事物的能力;其次是知性,即将感觉数据通过概念和综合加工生成的有关外在客体的知识的能力,此综合乃是依据先验的范畴(由概念化的规则指导)来进行加工的;最后是理性,即将客体知识综合成系统的能力(如将整个现象世界理解为有系统规律的“自然王国”)。

康德认识论的中心问题

康德认识论的中心问题
“这件衣服是蓝色的” “今天热”
经验判断不具有普遍必然性
三、先天综合判断是否可能?
经验论片面地强调后天综合判断,从而 否认科学知识具有普遍必然性。 唯理论片面地强调先天分析判断,从而 轻视科学知识的经验内容。 康德则要将先天判断与综合判断联系起 来,形成既具有普遍必然性,又具有新 的经验内容的科学知识。
知性)
形而上学作为一种自然倾向如何可能?
(先验辩证论—消极的辩证法)
形而上学作为科学如何可能?(先验方法
论—积极的方法论)
康德认识论的基本图式:
自我(思维)
(先验的观念性)
形式
自在之物(存在)
(超验的本体)
质料
现象世界和经验知识
(经验性的实在性)
几点结论:
先天知识形式是知识成为可能的前提 和根据 感觉经验是一切知识的开端 知识仅限于现象的范围内,不能达到 自在之物(本质)
“玫瑰花是红色的。”
虽然一切知识都是判断,但是并非一切 判断都是知识。构成知识的判断必须符 合两个条件:
具有普遍必然性
能够提供新内容
二、判断的分类
根据主项与谓项的关系,可以将判断分 为“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 分析判断―谓项被包含在主项中的判断
• “物体是有广延的。” • “三角形有三个角。”
康德认识论的基本特征:
以主观唯心主义先验论为主导、以唯 心主义经验论为基础的认识论和关于 物自体的不可知论
“人给自然立法”的哥白尼式革命
根据知识的来源,可以将判断分为 “先天判断”和“经验(后天)判 断”
先天判断―“独立于经验”的判断
一切分析判断都属于先天判断―先天 分析判断,比如:
“三角形有三个角” “黄金是黄色的”
先天判断具有普遍必然性

康德的人类理性认知理论

康德的人类理性认知理论

康德的人类理性认知理论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被誉为近代哲学的重要思想家之一。

他的理性批判体系为当代哲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并对人类理性认知的本质和限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康德的人类理性认知理论,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思想深度,对人类理性认识世界的能力进行了深刻剖析。

康德的理性认知理论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纯粹理性批判》中,他认为人类理性具有自主性和普遍性的特点。

他指出,理性作为人类的一种能力,不仅具有主动性的特点,还具有普适性的能力去认识范畴和形式。

人类理性将现象进行分类、归纳和演绎,从而使我们能够认识到自然界的有序和规律。

然而,康德同时也指出了理性认知的局限性。

他认为人类理性无法直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实质,我们只能通过现象来认知事物。

康德将现象和“物自体”进行了区分,他认为我们无法直接了解事物的本质,而只能通过感观经验来获得事物的表象。

这种表象在经验过程中会受到感官和理性的相互作用影响,从而形成我们对世界的认知。

在理论认识方面,康德提出了两个重要的观念:经验和先验。

他认为,所有的认识都来源于经验,但我们的理性也具有先验的知识,即在经验之前就已存在于我们内心中的知识。

这些先验的知识是人类理性的产物,是一种直观和普遍的形式。

在经验的基础上,我们的理性才能够对事物进行理解和判断。

康德的人类理性认知理论对科学研究和哲学思考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的理性批判体系使得人们更加深入地思考人类理性的本质和界限。

他认为科学研究是建立在理性认知的基础上的,但也要意识到理性的局限性。

康德的理性认知理论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方法论,即在对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时,要注重经验和理性的相互作用。

在现代哲学中,康德的人类理性认知理论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引发了对人类认知能力的深入思考,并对科学研究的方法和限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康德的观点也与当代认知科学的研究相呼应,认知科学研究人类思维过程和知觉系统,以及理性思考的限制。

康德的哲学理论

康德的哲学理论

康德的哲学理论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

他的主要哲学著作有《宇宙发展史概论》、《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和《道德形而上学基础》。

康德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两个时期: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

康德在1770年以后的批判时期,建立了他的"批判哲学"体系。

强调事物的二元对立和先验形式在认识中的重要作用,是康德哲学的两大特征。

康德的哲学世界观是二元论,康德的认识论是先验论。

一、康德的二元论世界观在康德看来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二元对立的关系之中,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不可知的"自在之物"和可知的"现象",知识认识领域的"纯粹理性"和伦理道德领域的"实践理性",先验的"形式"和经验的"质料"都具有二元对立的特征。

什么是自在之物?康德认为:自在之物是在认识主体的感觉之外独立存在的事物,是"表象"发生的外部原因,是"现象"的内容、基础和来源,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先验形式规定、不受各种先验概念范畴限制的、理性不能认识和把握的事物。

康德在《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中说:作为我们的感官对象而存在于我们之外的物是已有的,只是这物是什么样子我们一点也不知道,我们只知道它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时在我们心中所产生的表象。

因此无论如何,我承认在我们之外有物体存在。

他还说:自在之物是现象后面和经验之外的存在,它的性质或本质没有给感官直接表现出来,因此,我们"只能按照物所表现给我们的那样,而不能按照物本身那样来认识它"。

康德认为:知性所获得的科学知识是特殊的、有条件的、相对的知识,理性则要求在相对的、有条件的知识基础上,认识把握整体的、绝对的、无条件的最高统一体,认识灵魂、世界和上帝。

哲学大师康德的理性主义思想

哲学大师康德的理性主义思想

哲学大师康德的理性主义思想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大师,他的理性主义思想对于现代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康德通过他的著作《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系统阐述了他的理性主义思想,强调人类理性在认识世界和道德行为中的重要性。

本文将介绍康德的理性主义思想,并探讨其对于哲学和社会科学的意义。

一、康德的认识论观点康德的认识论观点被称为“康德转向”,他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是基于理性的,而不是经验的。

他认为,人类的认识不仅仅是通过感觉和经验来获取的,还需要理性来加工和组织这些感觉和经验。

康德提出了“先验认识”和“后验认识”的区分,先验认识是指人类的先天思维结构,具有普遍适用性,而后验认识则是通过感觉和经验获得的具体知识。

康德进一步提出了“概念化”和“合成”两个概念,他认为人类的理性在认识过程中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感觉和经验,而是主动地参与其中。

通过概念化,人类的理性可以将感觉和经验整理成有条理的概念,通过合成,人类的理性可以将不同的概念组合成更加复杂的结构。

这种认识过程使得人类能够理解和把握世界的本质。

二、康德的道德哲学康德的理性主义思想在道德哲学领域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他认为,人类的道德行为是由纯粹理性的原则所决定的。

康德提出了“无条件的道德律令”——“唯一合乎理性的行动,就是按照使之成为普遍性法则的意愿去行动。

”康德强调个体应该根据道义原则,而不是根据感性的欲望或后果来判断行为的对错。

康德的道德观念与他的人类认识论观点密切相关。

他认为,人类的理性是有自律能力的,我们可以根据普遍适用的道德原则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这种自律能力使得人类能够超越个人的欲望和动机,追求普遍认可的道德准则。

康德的道德哲学强调人类作为理性生物的尊严和自由。

只有遵从理性原则,人类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和道德行为。

三、康德对社会科学的影响康德的理性主义思想对于社会科学领域也有重要的影响。

他提出了公正和平等的原则,强调了道德的普遍性和普及性。

试述康德的认识论

试述康德的认识论
仅仅 是综 合 判断 就足 够 了吗 ? 康 德 又把 综 合 判 断 区分 为 先 天综 合 判 断 和 后
康 德 的认 识 论 受 大 陆 唯 理 主 义 与 英 国经 验 论
的深 刻影 响 。唯 理主 义方 面 主要受 笛 卡尔 和莱 布 尼 茨影 响 , 经验 论方 面 主要受 休谟 影 响 。笛 卡尔 将 “ 我
象 , 是对 象 符 合 了认 识 主 体 的认 识 结 构或 直 观 能 而 力 的结构 。

语 本 来 就包 含 在 主语 中。如 物 体有 广 延 , 物体 概 念 本 身 就是 含 有 广延 的含 义 , 以分 析 判断 并 没有 增 所 加 我 们 的知 识 。综 合 判 断 是 谓 语 是 主语 之 外 的事
感 性 杂 多进 行 规整 的结 果 , 即认 识 对 象 的 客观 实 在
性 来 自主体 。他虽 没 有 否定 纯 粹 的 客观 事 物 , 却 但 将 它推 到 “ 自体 ” 物 的不 可知 领域 。康 德 并不 反对 知 识 是认 识 主 体 与对 象 之 间 的符 合关 系 , 只是 把 传 统 知 识 观 颠 倒 过 来 ,认 为 知 识 不 是 认 识 主体 符 合 对
中图 分类 号 :0 7 文 献标 识 码 : B1 A
文章编 号 :0 5 9 3 2 1 )7 0 0 — 3 10 — 1 X( 0 0 0 — 1 3 0
“ 们 的一 切 知识 都 是 开始 于 经验 ,但 它们 并 不 因 我
此而 全 部来 自经 验 ” ,知识 中还有 不 来 自于经 验 的
物 , 通过 经验 , 到主语 之上 去 的 。例 如 物体有 重 是 加 量 , 量并 不 包 含 在 主语 之 中 , 重 因为 在 真空 条 件 下 , 物 体 没 有 重 量 。既 然 综 合 判 断 能 够 增 加 人 类 的 知

试析康德的认识论

试析康德的认识论

到的是事物的表象 , 即不能认识 事物的本 质 , 以他 的哲学具有 所 休谟式的不可知论的性质。
i i 三、 I 经验 辆畦理论 的 昶
由于 自在 之 物 是 超 越 现 象 的 自为 的存 在 ,是 人 的认 识 能 力 18 7 1年康德发表 了《 纯粹理性批判》 从 而彻底 推翻 了莱布 , 所有能达到的彼岸世界 , 以 自在之 物是不 可认识 的 , 自在之 尼茨—伏尔夫的形而上学 。这本 书主要是 阐述他的认识论思想 所 在 物和现象( 即人的认识 ) 之间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的。 他的认识论思想是在 1 ~l 世纪欧洲哲学的思想成果 的基 7 8
i 、 廉奄 _
龟在
? E §
知 性 这 两 种认 识 能 力 的重 要 性 上 , 德 认 为 知 性 比感 性 更 重要 。 康
如果没有知性 这个认识 的根本条件 ,感性 对象就不能形成人们 康德 的哲学分为前批判 时期 的哲学思想 和批判哲学 。批判 真正的思维对象 。“ 我们的直观永远只能是感性 .. 使我们思 ’ …・ 哲学的主要攻击对象是莱布尼 茨—伏 尔夫 的“ 而上学 ”代 表 维感性直观的对 象的能力是 知性 ” 形 , 。反之亦然 , 思维就是用十二 作品为《 纯粹理性批判》 。贯穿 于康德整个哲学 体系的两个基 本 范畴对感性对象加工处理 。 概念是“ 现象 ” 自在之物”J 自在之物 ” 和“ _ l 。“ 是产生感觉的客体 , 理性 是超越 “ 现象世 界” 去把握 “ 自在之物” 的一种先天认识 人的认识所能达到的是感觉表象 , 现象 ” 即“ 。 能力 。超 越“ 现象世界” 自在之 物主要就 是康德认识论 中的三 的 康德认为 , 在人们认识 之先 , 自在之物” “ 即物 自体便 客观存 个最高理念 : 上帝 、 灵魂 、 世界 。 这三个理念在莱布尼茨—伏尔夫 在, 而且认识之所以产生和发展 , 依赖 于物 自体 。 自在之物独立 的形而上学 中 , 是不需任何 经验 , 理性 出发 , 从 依靠 正确 的推理 地 存在 , 不依赖 于它 物 , 并且从逻 辑上先 于认识 , 决定认 识活 动 形式 就可获得 的。康德 的理性就是要竭尽全力证 明自在之物的 的形式 、 内容 , 是一切认识之根源。 作 为我们感官对象而存在 于 “ 不可认识性 , 为人类 的认 识能力人为地划定 了界限 , 换句话说是 我们之外的物是已有 的, 我们只知道它们 的现象 , 也就是 当它们 限定 了人们 的认识对象 。驳倒伏尔夫 的形 而上学是康德 的直接 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时在我们之内所产生 的表象” 。 目的 , 深层次的问题 是康 德对古希腊以来的哲学问题 , 从本体论 可 以看 出 ,康 德在 这 里 肯 定在 我 们 之 外存 在 着 某种 客 到认 识 论 中 的哲 学 疾 病 加 以 质 疑 、 判 。 批 体——物 自体 , 与贝克莱的 “ 存在 即感 知” 的主观唯 心主义具有 定的区别 , 包含有唯物论 的倾 向。 但是他认为人的认识所能达

论述康德认识论的基本特征

论述康德认识论的基本特征

论述康德认识论的基本特征、主要内容和内在矛盾。

(康德认为认识的基础是判断,判断分为先天分析判断,其谓词包含在主词之中;后天综合判断,即一切偶然经验性的判断;以及先天综合判断,既具有先天必然性又能够扩充人类的知识。

其认识论的核心问题则是“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具体分为四个问题,即:“纯粹数学如何可能”,由先验感性论回答;“纯粹自然科学如何可能”,由先验逻辑中的先验分析论回答;“形而上学作为自然倾向如何可能”,由先验逻辑中的先验辩证论回答;“形而上学作为科学如何可能”,由先验方法论回答。

与之对应,他所理解的人类知识结构被分为感性、知性和理性,其中理性又分为消极的辩证法和积极的方法论,后者是向实践理性的过渡。

康德认识论的内在矛盾是由于严格区分自在之物和现象,试图通过隔离的方式限制理性本身,以回避理性的内在矛盾性即辩证法,正好暴露出辩证法是理性的本质属性。

)试论德国古典哲学中矛盾思想的发展。

(康德将理性自身的辩证矛盾即“二律背反”看作是对人类理性的警告,试图通过对理性的限制来回避矛盾,避免理性的僭越;费希特的知识学基本原理构成一个“正、反、合”的命题系统,将辩证法的灵魂注入康德的三分法和二律背反;谢林利用排斥一切差别的“绝对”概念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矛盾冲突,用“天意”统一必然与自由的关系;黑格尔将对立和矛盾理解为一个从差异向同一回复的过程,认为矛盾是同一个东西自己与自己对立,即形式逻辑上的自相矛盾,而以辩证法的观点来看这恰好是万物的充分根据和一切运动变化的根本动力。

)康德认识论康德的认识论(Kantian Epistemology)所要解决的主要是数学命题和自然科学基本原理的形成和根据问题。

康德承认知识的内容或材料来自感觉,感觉是对象刺激了人的感官以后产生的观念。

知识是从感觉开始,从经验开始的康德认为,认识的对象只是现象,本体属于人永远不能认识的范围。

人的理性从本性上要求认识终极的无条件的东西。

理性是处于知性之上的最高一级的综合能力,理性对经验进行最广泛的综合。

康德认识论主要观点

康德认识论主要观点

康德认识论主要观点康德的认识论在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观点主要涵盖以下方面:1.认识的极限康德认为,人类的认识只能局限于现象界,无法认识物自体。

因为我们只能通过感官获得表象,无法获得物自体的本质。

这一观点限制了人类认识的界限,也强调了认识的相对性。

2.时间的先验康德认为时间是先验的,是人类认识的基础。

他将时间视为一种形式,这种形式是人类思维和感知的必要条件。

时间是人类理性的基本范畴,所有的人类知识都必须以时间为基础。

3.空间的先验康德认为空间也是先验的,是我们认识的基础。

他将空间视为一种直观形式,这种形式是所有外在感知的基础。

空间是人类理性的另一个基本范畴,所有的人类知识都必须以空间为基础。

4.范畴的先验康德认为范畴是先验的,是我们认识的基础。

范畴是我们思考、理解世界所必须遵循的规则。

他将范畴视为人类思维的必要工具,通过范畴我们可以整理和归类感性知识,使之具有条理性和系统性。

范畴是在时间与空间这两种直观形式基础上产生的,是对于感性知识的更高层次的组织和划分。

5.判断的逻辑康德认为判断有逻辑上的不同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必然性。

他将判断视为人类理性的重要活动,通过判断我们能够获得知识和发展理论。

康德认为,判断的逻辑基础是先验范畴,不同类型的判断对应着不同的先验范畴。

6.现象与物自体的区分康德区分了现象与物自体,认为我们只能认识现象,无法认识物自体。

我们的认识只是对于物自体的表象,而非物自体本身。

这一观点是他哲学思考的重要基础,他主张我们只能认识现象界,对于物自体的认识超出了我们的能力。

7.认识的客观性康德认为人类的认识具有客观性,因为我们的认识遵循先验范畴和时间的先验,这些先验条件保证了认识的客观性。

在康德看来,人类的认识虽然无法触及物自体,但我们的认识具有普遍必然性,是基于先验范畴和时间、空间的先验形式所构成的先验知识。

这些先验条件是所有人类知识的基础,保证了人类认识的客观性和普遍必然性。

总之,康德的认识论观点为哲学史上的认识论问题提供了独特的思考方式和解决方法。

康德唯心主义先验论

康德唯心主义先验论

康德唯心主义先验论
先验论是唯心主义认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

同唯物主义反映论根本对立。

认为人的知识是先于感觉经验、先于社会实践的东西,是先天就有的。

亦称先验主义、唯心主义先验论。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主张,在现实世界之外,有一个超越经验、超越时空、永恒存在的理念世界;人们的经验是无法认识理念世界的;人们关于理念世界的知识是先天地存在于人的心灵之中的,通过后天的学习,可以把它们回忆起来。

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认为,赋予知识以普遍性必然性的范畴形式,是主体先天具有的,是先于经验而存在的。

先验论割断人们的认识(指理性认识)同感觉经验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必然否认认识同客观世界的反映与被反映的联系,从而把认识变成与生俱来的、主观自生的。

先验论是天才论和英雄史观的理论基础。

唯心主义先验论是一种哲学思潮。

它认为由人的心智形成的观念和概念具有自主存在的性质,并且否认这些观念和概念只是人们对不断变化的经验时间的反映。

赋予人的智力以巨大的强力和力量,并且认为经验实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人的思想所构设或产生的观念形成的,其极端表现形式:认为宇宙的唯一支柱是人的思想,这种哲学颠倒了主客关系,否认实践的作用。

扩展知识
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特点。

它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前提出发,把人的意识说成先天就有的东西,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的东西,物质世界反而是这种意识的产物。

先验论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路线”。

康德的认知论

康德的认知论

康德认识论康德的认识论(Kantian Epistemology)所要解决的主要是数学命题和自然科学基本原理的形成和根据问题。

康德承认知识的内容或材料来自感觉,感觉是对象刺激了人的感官以后产生的观念。

知识是从感觉开始,从经验开始的康德认为,认识的对象只是现象,本体属于人永远不能认识的范围。

人的理性从本性上要求认识终极的无条件的东西。

理性是处于知性之上的最高一级的综合能力,理性对经验进行最广泛的综合。

理性的要求永远达不到目的,我们的认识永远是有条件的,是无止境的现象。

如果理性把相对的现象绝对化,自以为已经把握了全部的真理,就必然陷于假相。

康德以自己的批判哲学为根据,对以前盲目追求绝对真理的“形而上学”体系作了系统的批判。

他认为过去的形而上学陷入以下三种假相:把心灵当作精神实体,断言心灵不朽;把世界当作给定的整体,作出种种不同的臆断;把上帝当作绝对的实在,肯定它必然存在。

康德指出把心灵当作精神实体是错误的推论,因为这是把作为一切认识的先天条件的自我当作对象,而这个先验的自我只是认识的主体,永远不可能成为认识对象;康德对三种不同的关于上帝存在的论证,即本体论的论证、宇宙论的论证、目的论的论证作了前所未有的系统批判。

康德认识论的特点在于他提出了从时空感性直观到纯粹知性概念(范畴)的认识形式。

他认为人类先验地具有这一套认识形式,才能把感觉材料组成知识。

如果设有这套主体的认识形式,我们就不可能得到普遍必然的科学知识,也就是说不可能认识客观世界。

这个看来似乎是荒谬的先验论,实际上比旧唯物论从哲学上说要深刻,从科学上说要正确。

近代科学已经证明,认识并不象旧唯物论所理解那样,是一种从感觉、知觉到概念的循序渐进的单线简单过程。

不是那种被动的、静止的、镜子式的反映康德的道德哲学。

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的实践问题当作道德问题加以探讨和研究,从而建立他的伦理道德学说。

他认为,实践理性所规定的先验的道德法则,是人类总体的意志,它为经验的善恶概念和道德行为立法。

康德本质论

康德本质论

康德本质论康德本质论是哲学家康德关于人类认识论的重要观点之一。

在他的著作《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试图回答两个基本问题:我们如何认识事物的本质?我们如何确认我们的认识是真实可靠的?以下是一些与康德本质论相关的参考内容,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这个主题。

康德的认识论基础:康德认为,人类的认知能力基于两个基本原则:经验和理性。

他主张,我们的认知过程始于感觉经验,但经验本身是无序的,只有通过理性的思考和推理才能构建起有序的知识体系。

这一观点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感性认识和概念认识的区别:康德区分了感性认识和概念认识。

感性认识是通过感觉获得的直观经验,它是对现象的认识;而概念认识是通过理性思维获得的抽象概念,它是对本质的认识。

康德认为,只有将感性认识与概念认识相结合,我们才能获得真实可靠的认识。

先验与后验的区分:康德进一步将人们的认识分为先验和后验的认识。

先验是指基于我们的感性认知之前就存在的概念和原则,它是我们对世界本质的先天知识;而后验是指基于我们的感性经验所获取的知识,它是我们对世界本质的后天知识。

康德认为,先验的认识是理性的基础,它决定了我们对感性经验的解释和理解。

时间和空间的先验性:康德认为,时间和空间是人类认识的先验形式。

他认为,人类的认识结构是基于时间和空间的,这两个先验形式赋予了我们对感性经验进行结构化的能力。

时间和空间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是我们思考和推理的基础。

康德对科学认识的贡献:康德的本质论对于科学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他提出了“合乎法則性”和“合乎经验”的要求,认为科学知识应当既符合逻辑法则,又符合观察经验。

这一观点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指导,强调了科学知识的论证和验证过程。

康德对于认识的严谨性和可靠性提出了重要的思考和贡献。

总结:康德本质论是关于认识的重要哲学观点。

他通过区分感性认识和概念认识,先验和后验认识,以及时间和空间的先验性,揭示了人类认识的本质和结构。

康德对科学认识的贡献也为我们深入理解和应用本质论提供了指导。

康德认识论的主要内容

康德认识论的主要内容

康德认识论的主要内容
康德认识论认为,认知就是人们借助思考而进行对客观现象事物
的概念化和系统化思维活动,而认识便是这个经验和理解中活跃的根
本性能力。

他认为,知识是从形式的领悟及真实的历练中得来的,用
不同的语言来形容认识的特征,他引入了诸如“概念”、“判断”、“推理”、“腐蚀”等术语。

他强调认识的形式性,也即所谓的“合
理性”,他在概念论中提出“简单”、“合一”、“真实”、“确实”等概念,认为这些概念是丰富多彩的,但也不能空洞,它们能够给出
对事物具有特定含义的多种定义。

此外,康德认为,认识不仅仅是思
考的过程,而且反映在行动中,它包括诸如个体行动的价值取向、社
会关系的建立及其运动的自由与解放等实践的认识。

康德重视人的心
灵力量,他认为,在文化发展中,人们可以真正获得自由和解放。

康德先验认识论

康德先验认识论

康德先验认识论是一种哲学观点,认为人类认识是基于先验的观念和结构,这些观念和结构是人类大脑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是人类认知的基础。

以下是对康德先验认识论的简要概述:
1. 先验知识的概念:康德认为,先验知识是超越经验的知识,它不是来自外部世界,而是来自人类认知的内在结构。

这种知识是人类大脑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是人类认知的基础。

2. 感性认识:康德认为,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感官获得外部世界的信息。

然而,感性认识是不完整的,因为人们只能感知到物体的表面现象,而无法理解事物的本质。

3. 知性认识:康德认为,知性认识是人类通过理性思考和分析,对感性认识进行整理和综合,从而获得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但是,知性认识也受到先验知识的限制,因为它是在人类大脑的内在结构中形成的。

4. 先验判断力:康德认为,先验判断力是人类在认知过程中,对事物进行判断的能力。

这种能力使人们能够基于先验的知识,对事物的本质进行推理和判断。

5. 认识论中的主观性和客观性:康德认为,人类认知具有主观性和客观性。

主观性是指人类认知受到个人经验、情感、信仰等因素的影响;客观性是指人类认知基于事物本身的存在和属性,不受人类主观因素的干扰。

综上所述,康德的先验认识论认为,人类认知是基于先验的观念和结构,这些观念和结构是人类大脑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

先验知识是超越经验的知识,它限制了人类对外部世界的认识。

同时,康德也强调了人类认知的主观性和客观性,认为人类认知是建立在事物本身的存在和属性之上的。

需要注意的是,康德的先验认识论是一种哲学观点,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

康德审美判断的四个特点

康德审美判断的四个特点

康德审美判断的四个特点康德的审美判断具有四个特点,分别是主观性、普遍性、无目的性和纯粹性。

康德的审美判断具有主观性。

主观性是指审美判断是基于主体的主观感受和体验。

康德认为,审美判断是个体对艺术作品的感受和体验,是个体的主观心理活动。

每个人的审美判断会因个体的不同背景、经验和偏好而有所差异。

因此,康德的审美判断强调个体的主观感受和体验,认为审美经验是个体内心活动的结果。

康德的审美判断具有普遍性。

普遍性是指审美判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共性。

康德认为,虽然审美判断是个体的主观感受和体验,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共识。

他提出了“普遍的共感”概念,认为审美判断的普遍性是基于一种普遍的人类感性和理性能力。

不同的个体可以通过共享这种普遍的感性和理性能力,达到对艺术作品的普遍共识。

因此,康德的审美判断不仅强调个体的主观感受,也强调普遍性和共识性。

第三,康德的审美判断具有无目的性。

无目的性是指审美判断是无功利目的和无实用价值的。

康德认为,审美判断是一种纯粹的审美经验,不受外部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审美判断不追求实用价值和功利目的,而是追求纯粹的审美享受和美的感受。

因此,康德的审美判断强调审美经验的无目的性和自足性,将审美判断从功利目的中解放出来。

康德的审美判断具有纯粹性。

纯粹性是指审美判断是独立于其他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的纯粹思维活动。

康德认为,审美判断是一种独立于理性判断和实践判断的思维活动,它不受外在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康德将审美判断看作是一种纯粹的思维活动,独立于其他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

因此,康德的审美判断强调审美经验的独特性和纯粹性,将审美判断从其他认知和判断能力中区分开来。

康德的审美判断具有主观性、普遍性、无目的性和纯粹性四个特点。

康德的审美理论从个体的主观感受出发,强调普遍的共感和共识,追求纯粹的审美享受和美的感受,将审美判断从功利目的和其他认知判断能力中解放出来。

康德的审美理论对于理解和解释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和意义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于康德知识点总结

关于康德知识点总结

关于康德知识点总结康德(Immanuel Kant,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是18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他的著作对现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康德是西方哲学史上极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其思想为后世哲学家所借鉴和批判。

康德的哲学思想以“康德哲学体系”为核心,从认识论、形而上学、伦理学等方面全面阐述了他的哲学思想。

一、康德的认识论1、经验与先验康德认为人们的认识分为经验和先验。

经验是我们在实际生活中通过感观所获得的知识,而先验是我们在认识过程中自带的一些概念和原则。

经验是以感觉为基础的,而先验则是我们的认识能力内在的、固有的结构,是纯粹理性的产品。

康德将先验分成两种,一种是经验前的先验,如时间和空间等;另一种是经验后的先验,即形成经验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2、先验形式康德认为,我们无法脱离先验形式来认识事物,人们所认识的世界是通过先验形式构建出来的。

而且先验形式不是来源于经验,而是来源于普遍适用于一切认识对象的纯粹形式。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了时间和空间是我们对事物认识的先验形式,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最基础的方式。

时间和空间不是存在于事物之外的客观存在,而是我们在认识过程中自然地构成的认识条件。

3、现象和本质康德在哲学中提出了“现象”和“本质”的概念。

现象是我们能够感知到的事物的外在表现,是我们通过感官所能直接观察到的。

而本质则是事物的内在属性,是背后真实的存在。

康德认为,我们所认识的只是现象,而本质则是我们无法直接认识的。

因此,我们所认识的世界只是现象的世界,并不是本质的世界。

4、认识的局限性康德认为人的认识是有局限性的,我们无法突破这些局限性,因此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也是有限的。

人的认识因素是主观的,是建立在认识者自身的认识结构上的,因此我们所认识的世界只是对世界的一种表现,不是对世界的本质的认识。

所以,康德提出了认识的局限性,我们无法越过这些限制去认识世界的真实本质。

二、康德的形而上学1、形而上学的限制康德对形而上学提出了批评和局限性的见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康德认识论的基本特征、主要内容和内在矛盾。

(康德认为认识的基础是判断,判断分为先天分析判断,其谓词包含在主词之中;后天综合判断,即一切偶然经验性的判断;以及先天综合判断,既具有先天必然性又能够扩充人类的知识。

其认识论的核心问题则是“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具体分为四个问题,即:“纯粹数学如何可能”,由先验感性论回答;“纯粹自然科学如何可能”,由先验逻辑中的先验分析论回答;“形而上学作为自然倾向如何可能”,由先验逻辑中的先验辩证论回答;“形而上学作为科学如何可能”,由先验方法论回答。

与之对应,他所理解的人类知识结构被分为感性、知性和理性,其中理性又分为消极的辩证法和积极的方法论,后者是向实践理性的过渡。

康德认识论的内在矛盾是由于严格区分自在之物和现象,试图通过隔离的方式限制理性本身,以回避理性的内在矛盾性即辩证法,正好暴露出辩证法是理性的本质属性。


试论德国古典哲学中矛盾思想的发展。

(康德将理性自身的辩证矛盾即“二律背反”看作是对人类理性的警告,试图通过对理性的限制来回避矛盾,避免理性的僭越;费希特的知识学基本原理构成一个“正、反、合”的命题系统,将辩证法的灵魂注入康德的三分法和二律背反;谢林利用排斥一切差别的“绝对”概念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矛盾冲突,用“天意”统一必然与自由的关系;黑格尔将对立和矛盾理解为一个从差异向同一回复的过程,认为矛盾是同一个东西自己与自己对立,即形式逻辑上的自相矛盾,而以辩证法的观点来看这恰好是万物的充分根据和一切运动变化的根本动力。


康德认识论
康德的认识论(Kantian Epistemology)所要解决的主要是数学命题和自然科学基本原理的形成和根据问题。

康德承认知识的内容或材料来自感觉,感觉是对象刺激了人的感官以后产生的观念。

知识是从感觉开始,从经验开始的康德认为,认识的对象只是现象,本体属于人永远不能认识的范围。

人的理性从本性上要求认识终极的无条件的东西。

理性是处于知性之上的最高一级的综合能力,理性对经验进行最广泛的综合。

理性的要求永远达不到目的,我们的认识永远是有条件的,是无止境的现象。

如果理性把相对的现象绝对化,自以为已经把握了全部的真理,就必然陷于假相。

康德以自己的批判哲学为根据,对以前盲目追求绝对真理的“形而上学”体系作了系统的批判。

他认为过去的形而上学陷入以下三种假相:把心灵当作精神实体,断言心灵不朽;把世界当作给定的整体,作出种种不同的臆断;把上帝当作绝对的实在,肯定它必然存在。

康德指出把心灵当作精神实体是错误的推论,因为这是把作为一切认识的先天条件的自我当作对象,而这个先验的自我只是认识的主体,永远不可能成为认识对象;康德对三种不同的关于上帝存在的论证,即本体论的论证、宇宙论的论证、目的论的论证作了前所未有的系统批判。

康德认识论的特点在于他提出了从时空感性直观到纯粹知性概念(范畴)的认识形式。

他认为人类先验地具有这一套认识形式,才能把感觉材料组成知识。

如果设有这套主体的认识形式,我们就不可能得到普遍必然的科学知识,也就是说不可能认识客观世界。

这个看来似乎是荒谬的先验论,实际上比旧唯物论从哲学上说要深刻,从
科学上说要正确。

近代科学已经证明,认识并不象旧唯物论所理解那样,是一种从感觉、知觉到概念的循序渐进的单线简单过程。

不是那种被动的、静止的、镜子式的反映。

黑格尔的历史观。

作为一个客观唯心主义者,黑格尔认为在人们思想动机的背后,还有一种决定人们思想动机的力量。

但是,这种力量并不是社会历史本身内部的一种物质力量,而是一种凌驾于社会历史之上的某种神秘的精神力量,黑格尔说这就是绝对精神。

绝对精神的狡猾之处就在于,它总是利用伟大人物的思想动机和历史事件来表现自己的意志。

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把世界的历史说成是“绝对精神”发展的历史。

黑格尔的说法显然带有神秘主义、唯心主义的性质,其荒谬性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他的思想中的合理因素却对科学历史观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
一是,他第一次把历史看作一个有规律的、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

二是,他主张是理念即“绝对精神”和人类的热情“这两者交织成为世界史的经纬线”。

也就是说,一方面,绝对精神决定了历史发展的总的进程;另一方面,绝对精神的要求又是通过人们对私利追求的热情和活动来实现的。

这种观点接近了物质利益、经济因素决定人们动机和历史发展的唯物史观点。

康德道德哲学
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的实践问题当作道德问题加以探讨和研究,从而建立他的伦理道德学说。

他认为,实践理性所规定的先验的道德法则,是人类总体的意志,它为经验的善恶概念和道德行为立法。

先验的道德法则为什么能立法,成为善恶概念和道德行为的根据和规范?康德说,因为它是普遍的,无条件的,不爱任何经验制约的,不爱任何利益、感情、欲望等的限制,从而具有客观有效性。

这样的道德法则才能成为崇高的无比尊严的力量,成为无价可讲“应当”服从和执行的“绝对命令”。

康德对他先验的道德法则作了三条规定。

第一,它是“普遍的立法原理”。

他说:“纯粹实践理性的基本法则:不论做什么,总应该做到使你的意志所遵循的准则永远同时能够成为一条普遍的立法原理。

”就是说,道德法则是规范道德行为的普遍原理,强调意志的动机本身应当不计较实际和效果,才能使道德原则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有效性.第二,应当把人当成目的.人本身是目的,这是一条最高原则和"绝对命令".第三,"意志自律".人认为人的意志如果不按道德法则,而服从利益、欲望、幸福等外在因素,就是“意志他律”;相反,“摆脱感性世界而依理性世界法则决定自己意志”,并使它变成自学的行动,这就是“意志自律”即“意志自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