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慎独在大学中庸的意义
浅析儒家“慎独”思想
![浅析儒家“慎独”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b16c65ef4a7302768f99397b.png)
浅析儒家“慎独”思想一、“慎独”释义《说文》云:“慎,谨也。
”由此可见,慎可理解为我们通常所言的慎重谨慎;《尔雅·释诂》云:“慎,诚也。
”因此“慎”也可理解为“诚”的意思,“言不可不慎”就有此意。
《正字通·犬部》云:“独,猨类。
……猨性群,独性特。
”在这里可以看出,独和特同义,但这并不是用来形容人的。
《尔雅·释诂》云:“特,独也。
”而独字用于形容人,则是为了表述人的独特个性,至此,慎独可顺理成章的解释为诚实对待个人自我的本性,不含欺骗。
“慎独”合在一起统一成为一个词语,最初出现在《礼记》中《中庸》和《大学》篇,这一点下文将详细讨论。
自战国起到秦皇汉武这一时期,慎独开始作为独立范畴出现,已不止限于《大学》、《中庸》,在《礼记·礼器》篇中有“君子慎其独”、帛书《德行》里(又言《五行》)亦有“必贵慎其独”的说法。
下面,笔者就《大学》、《中庸》篇中“慎独”所蕴含的意义分别予以阐述:二、《大学》中的“慎独”说……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
……禁止其自欺……使其恶恶则如恶恶臭,好善则如好好色,……故必谨之于此以审其几也。
”[1]P49这就是说,做人要内心意念诚实无欺,不能欺骗自我,如同讨厌难闻的气体味道、喜欢美丽好看赏心悦目的景色一般,统统都要出自于内心的本心之诚,自然而然,如此这般则可使自己真正地诚实无妄,问心无愧。
在日常生活中,“意”最容易出现与人的真性情有所脱节甚至背道而驰,便是个体闲居独处的时刻。
由于缺乏外界监督,导致人很可能或是必然的无拘无碍地随心所欲,因此之故做出不正当的行为或者说不道德的举动措施。
所以,闲居独处隐微之地之时最能检验一个人,因此儒家提倡人在独处闲居之时应慎独更甚以往,不要被过分不当的欲念所侵蚀,而做出有亏德行的事,从而偏离了“善”的天性;不能自欺,知善去恶,顺应心之本然,这就是慎独。
身为君子,就应该时时刻刻的如此规范自己,而小人则不然,《大学》曰:“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
《中庸》中的慎独观及当代价值
![《中庸》中的慎独观及当代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26e21dc727d3240c8547ef3f.png)
No. 5, 2019Serial No ・1552019年第5期(总第155期)理 论观 察Theoretic Observation《中庸》中的慎独观及当代价值胡治艳,徐蓉蓉(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430070)摘 要:"慎g "是儒家传统修养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中庸》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在其它诸多古典文献 中也都出现过对慎gn 论述。
本文探究了《中庸》中"慎g ”思想的内涵及其特点,以及“慎g ”思想的理论背景。
“慎g ”思想在当代仍对我‘的实践”动具有重要指导™义。
关键词:中庸;慎g ;诚;自律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识码:A3章编号:1009 — 2234(2019)05 — 0030 — 03一、《中庸》慎独观的理论背景及其历史地位“慎独”是儒家传统修养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不仅在《中庸》中有对慎独的重要论述,在其它诸 多古典文献中也都出现过对慎独的论述。
“慎独” 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历代学者 对它的研究和发展足以证明其历史地位。
那么,它 为什么能够一直被学者们研究,为什么能够一直 被人们所践行?接下来我们首先来看一下《中庸》 中“慎独”的内涵及其特点&(一(《中庸》中的“慎独”的内涵及特点我们先从“慎”的字形上对其本义有所了解。
“慎”由“『”和“真”组成,从心,从真,指对待任何 事都要一心一意,做事讲求心诚,《尔雅》中云: “慎,诚也”①,因此“慎”有“诚”的含义。
“慎”还有 “谨”的含义。
在《说文解字》中云:“慎,谨也”②,认 为“慎”是小心、谨慎的意思。
“独”的繁体是由“犬”和“蜀”组成。
“蜀”本指 “带孔眼的网罩”,“犬”和“蜀”连起来表示:犬关在 带格栅的犬舍里。
犬性好斗,所以一犬一笼,多为 独居。
在《说文解字》中:“独,犬相得而斗也。
羊为 群,犬为独也。
”③因此,“独”有单独、一个的含义。
在《礼记•儒行》中云:“其特立独行,有如此者”④,认为“独”有独特、独有之意。
《中庸》中“慎独自修”的智慧
![《中庸》中“慎独自修”的智慧](https://img.taocdn.com/s3/m/78964115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ff.png)
《中庸》中“慎独自修”的智慧《中庸》中“慎独自修”的智慧人们在自我修养的过程中,尤其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应该谨慎地进行自我反省、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在别人听不到自己讲话的地方也十分谨慎,不说违背道德的话;在别人看不见自己行为的地方,也时刻属守中庸之道,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
《中庸》中: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大意是:天所赋予人的东西就是性,遵循天性就是道,遵循道来修养自身就是教。
言简意赅地揭示了中庸之道这一主题思想的核心是自我教育。
'天命之谓性'是指人的自然禀赋是天性。
'率性之谓道'是说人们顺着自然本性行事是道,'修道之谓教'是说自我教育就是按照人道原则去进行修治。
《中庸》中: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大意是: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的情感,但当喜怒哀乐的情感还没有发动的时候,心是寂然不动的,所以没有(太过与不及)的弊病,这就叫做(中)。
当七情六欲感应外境而发了出来,都能做到没有太过与不及,没有不合理而都能恰好中节,这就叫做(和)。
中是生天生地生人的大根源;和是天下万物所共同通行的大路。
《中庸》中: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大意是:有修养的君子如果能做到顺道体合道用的中与和两种境界,那么天地都会安居正位,万物也都可以顺遂生长。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揭示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目标。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指出了自我教育目标的重大意义。
'致中心,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是歌颂达到自我教育的理想目标后的无量功德,中和是自我价值的实现,致中和是社会价值的体现。
《中庸》中: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试谈“慎独”
![试谈“慎独”](https://img.taocdn.com/s3/m/268d063887c24028915fc30e.png)
试谈《大学》、《中庸》里的“慎独”摘要:“慎独”即“慎其独”最早出现在《大学》和《中庸》,是儒家重要的修身方法,有其形成的渊源所在,历代许多学者对其释义也各有阐述,“慎独”的达成在当今时代具有重要价值。
中国哲学的精髓就在于人生哲学方面,“儒家站在人生之内体证宇宙万物之生命本源,并据此体证追寻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审视人生的意义……”[1]P5,在其哲学思想内包含着修身的重要的方法等,几千年来渗透在中华民族的意识形态内,滋养着渴望优化人生的国人。
“慎独”就是传统儒家提倡的一种道德修养方法,本文旨在对《大学》和《中庸》里“慎独”的产生、释义发展的脉络以及其重要价值进行探讨。
一、“慎独”的渊源与释义发展1、“慎”、“独”的文献例证众所公认“慎独”即“慎其独”最早出现在《大学》和《中庸》里,追本溯源,“慎独”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渐次发展的过程。
“慎”与“独”作为单字在先秦的典籍中出现是很多的。
在《尚书》中“慎”就有三十几处出现,如“克慎明德,昭升于上”(《周书·文侯之命第三十》),“独”也有几处出现,如“无虐茕独而畏高明”(《周书·洪范第六》),《春秋左传》里的“慎”多与“守”字结合,如“府库慎守,官人肃给报告”(《春秋左传·哀公三年》),《周易》里也有这二字,如“慎之至也。
夫茅之为物薄,而用可重也。
慎斯术也以往,其无所失矣。
”(《系辞上》),“有孚挛如,不独富也”(《象传·小畜卦》)。
《说文解字》曰:“慎,谨也”可见“慎”就是谨慎之义,上古文献通常作这种解释,而“独”字本义是犬好斗则独而不群,本义废弃,用假借义,可解释为单独、独处、或老而无子。
还有重要一点,儒门经常引用阐发思想的《诗经》内虽无“慎独”出现,但已蕴涵了后来慎独的意思,比如《诗经·大雅·思齐》曰:“雍雍在宫,肃肃在庙。
不显亦临,无射亦保”大意为一个人虽处于幽密之中而内心谨慎,有所坚持,不能随意行事。
大学生道德修养论文:慎独在大学生
![大学生道德修养论文:慎独在大学生](https://img.taocdn.com/s3/m/65ea8f83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89.png)
大学生道德修养论文:慎独在大学生“慎独”一词,最早出自《礼记·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意思是当独自一人而无别人监视时,也要表里一致,严守本分,不做坏事,不自欺。
对于大学生来说,慎独是一种重要的道德修养境界,它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当今社会,大学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诱惑和挑战。
互联网的普及让信息传播变得极为迅速和广泛,同时也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如虚假信息、低俗内容等。
在大学校园里,学业压力、人际关系、未来职业规划等问题也常常困扰着学生。
在这样的环境中,如果缺乏慎独的精神,很容易迷失自我,做出违背道德规范的事情。
慎独对于大学生的学业发展至关重要。
大学的学习环境相对宽松自由,没有了高中时老师和家长的时刻监督。
很多课程需要学生自主学习,完成作业和研究项目。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不能做到慎独,就可能会抄袭作业、考试作弊,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取成绩。
然而,这样的行为不仅违背了学术道德,更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
真正的学习是为了提升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只有具备慎独的品质,才能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自觉地刻苦学习,钻研学问,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慎独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也有着重要的体现。
在与同学、老师和朋友的相处中,我们要真诚待人,尊重他人的权利和感受。
即使在独处时,也不能有损害他人利益的想法和行为。
比如,在宿舍生活中,不能因为室友不在就随意使用他人的物品;在网络交流中,不能因为隔着屏幕就口出恶言,伤害他人。
只有做到慎独,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不仅影响着个人的形象和未来的发展,也会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慎独要求大学生遵守社会公德,自觉维护公共秩序和环境。
例如,在图书馆要保持安静,在公交车上要主动让座,在公共场所要爱护公共设施。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却能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
《大学》中“慎独”的现实意义
![《大学》中“慎独”的现实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cd1c87d1d4d8d15abe234e6a.png)
《大学》中“慎独”的现实意义“慎独”就是“谨守道德之心”。
那么何为道德“道德就是关于人们的行为的规矩或准则,在本质上是为了某一范围内人们的利益而提出的对于人们行为的约束。
今社会物质条件高度发达,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在享受现代物质文明的成果时,有些人却失去了灵魂家园的绿洲,有些人开始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廉洁奉公,一不小心踩进罪恶泥潭,经不住各种诱惑,从此抛弃了自己的道德操守,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这是因为不能谨守道德之心而造成的恶果,应该引以为戒。
可见,“慎独”就是挂在心头的警言,是阻止陷进罪恶泥坛的一把保护伞,是提升修养的一个弥久自新的好方法。
那么怎样能做到“慎独”呢当今时代要求我们要拥有一份主动认识自身的自省意识,一份对主体觉醒所必备的忧患意识,这对于形成“慎独”至关重要。
自省是要进行认真的思考和反省,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事应当做,什么事不该做。
鲁迅先生说过:“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和更无情的是解剖我自己。
”曾子说过“吾日三省吾身”,经常自省是我们必修的功课。
一个人能经常检点自己的行为和言语,及时作出调整和约束,这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自己犯错误,提高自己的修养。
何为忧患意识《中庸》讲“戒慎恐惧”,《尚书》讲“怵惕惟厉”,《诗经》讲“战战兢兢”,《周易》讲“终日乾乾”都是这种忧患意识的反映,忧患意识体现的是一种居安思危的高超智慧,有助于我们把握自己的道德底线,防患于未然,从而更好的应对一切。
自省和忧患这二意识的具备能够积极促成“慎独”的达成,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从心所逾不逾矩”,以此更好地来实践于实际的生活。
“慎独”就是这样一种简朴的修身方法,需要我们“学而时习之”的长久修炼,正如“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所说,没有对“慎独”的执著不懈的追求,又怎得完美崇高的道德境界和人格魅力生命有如厚重的大地一样如此真实而具体,因此它应在该清醒的时候清醒,来吟唱人性真实的凯歌。
中庸慎独的论述理解
![中庸慎独的论述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d324d83e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1a.png)
中庸慎独的论述理解中庸慎独是一种处世之道,是对个人修养和人际关系的有益指导。
中庸慎独强调适度、平衡、谦虚和自律等品质,使人能够在忙碌繁杂的现代生活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身心的健康。
首先,中庸慎独提倡适度。
在追求个人利益和满足的同时,要考虑到他人的需要并遵循社会道德。
在职场中,我们要做到公平竞争,不以权势欺压他人;在家庭中,我们要关心家人,分享家务,在与他人相处时要尊重他们的意见和感受。
适度的行为既有益于个人的成长,也能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其次,中庸慎独强调平衡。
在各种人生抉择和决策中,我们要权衡利弊,不偏激、不极端。
平衡是一种智慧的表现,它使我们能够正视问题,由此产生恰当的解决方案。
例如,在工作与生活之间要取得平衡,不仅要全身心投入工作,也要有时间和精力与家人、朋友交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平衡让我们保持清晰头脑,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压力。
第三,中庸慎独倡导谦虚。
谦虚是一种开放心态和对他人的尊重。
我们要承认自己的不足,乐于接受他人的批评和建议。
通过持续学习和成长,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养,同时也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谦虚让我们获得更多的机会,与他人建立起真诚的友谊,共同成长。
最后,中庸慎独要求自律。
自律是一种对自身行为的规范和控制。
它让我们能够按时完成工作,避免拖延,提高工作效率。
自律还能使我们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坚持锻炼身体、规律饮食和良好的作息时间。
自律让我们在当前社会充满诱惑的环境中抵制住诱惑,始终保持目标导向和坚定的意志力。
总之,中庸慎独是一种与他人和谐共处的生活态度,它强调适度、平衡、谦虚和自律等品质。
通过奉行中庸慎独,我们能够成为一个有担当、有身份、有力量的人。
无论是在职场、家庭还是社交场合,中庸慎独都能为我们带来更好的人生体验和更宽广的视野。
让我们在追求个人幸福的同时,能够关注他人的需要,与他人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浅析儒家“慎独本义及其现实意义
![浅析儒家“慎独本义及其现实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10e4013876eeaeaad0f33000.png)
浅析儒家“慎独本义及其现实意义关键词:儒家慎独本义道德修养现实意义摘要:慎独”是儒家的一个重要概念,对该概念本义的解读学界始终未有定论。
从“慎独”传统解读和本义入手厘清其含义,认为“慎独”意在强调内心对于仁义礼智圣的专注,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慎独”在当今社会个人道德修养方面的现实意义。
一、何为“慎独”“慎独”源于儒家的《大学》、《中庸》。
《大学》有云:“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舍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中庸》中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东汉郑玄的解说中最早提出“慎独”一词,他说:“小人闲居而不善,无所不至也,君子则不然,虽视之不见,听之无声,犹戒惧恐怖自修正,是其不须臾离道也。
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
小人于隐者,动作言语自以为不见睹、不见闻,必肆尽其情也,若有觇听之者,是以为显见甚于众人之中为之。
”由此可见,郑玄的所谓“慎独”就是指一个人在独居、独处时,在其行为不为他人所见所闻之处,也要时刻做到谨慎遵守道德规范。
郑玄之说与刘向在《说苑·敬慎》中的说法相似,之后北齐刘昼的《刘子·慎独》、唐代孔颖达的《礼记正义》、南宋朱熹的《大学章句》、《中庸章句》中关于“慎独”的解读实际上都继承了郑玄对于“慎独”的阐说。
而这其中朱熹虽然在一定意义上继承了郑玄的说法,但他的解读却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慎独”的传统理解。
朱熹在《大学章句》中说:“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
言欲自修者知为善以去其恶,则当实用其力,而禁止其自欺。
使其恶恶则如恶恶臭,好善则如好好色,皆务决去,而求必得之,以自快足于己,不可徒苟且以殉外而为人也。
然其实与不实,盖有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者,故必谨之于此以审其几焉。
试论《大学》中的“慎独”及其现实意义
![试论《大学》中的“慎独”及其现实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2039fa17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b7.png)
试论《大学》中的“慎独”及其现实意义国学111班汪琦摘要:”《大学》、《中庸》中所强调的“慎独”之道在儒家的后生之中被解释了千百次,但是究其本源,它的本意依然内有改变依旧是强调人们内心的修养。
本文旨在究其二字的原本意思和现实意义来实现对现代社会的教育作用,希望人们能够自律,讲求君子人格。
关键词:慎独现实意义在《大学》中六章“所谓诚其意者”中曾多次提及到“是故君子必慎其独”,在儒家的传统思想中“慎独”是被极其重视的,在众多的儒家大家的著作中都有提及关于自己对“慎独”的看法。
郑玄注《中庸》,把“慎其独”解释为“慎其闲居之所为”;朱熹则认为“独”是“人所不知而己独知之地”;而近代的国学大家梁漱溟先生认为“儒家之学只是一个慎独”。
这些都说明了“慎独”从古至今呢都是被儒家讨论的话题。
在《大学章句》中“诚其意”作为实现治国平天下的三纲领必须坚守的八条目中的基础之重,而实现它的唯一途径就是“慎独之道”。
明代儒家王阳明在回答《大学》的基本精神时也有大体相似的说明:“《大学》者,昔儒以为大人之学矣。
敢问大人之学何以在于明明德乎?阳明子曰:‘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
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
若夫间形骸而分尔我者,小人矣。
”这样看来,大人和小人的区别,并不在于“格物、致知”的“间形骸而分尔我”的知识辨析方面,而在于将“格物”的知性精神与“平天下”的社会责任统一起来。
这种内外、知行、个体觉悟与社会责任之间的统一性体现在“大人”身上就是一种儒家理想的政治人格,其关键是“大人”特有的主体意识,即“慎独”。
我们并不能只单纯地从政治或思想俩区分大人和小人,但是我们却可以中得出一个事实:“慎独之道”的确是为人处世和治国平天下的起点。
一、穷“慎”的本意首先,慎有谨慎,慎重之意,但“谨”与“重”之间还是有微妙差别。
先儒多把“慎”训为“顺”。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坤部》云:“慎,假借为顺。
”顺之中又有“重”的意思,也就说看重乃是顺遂的前提。
慎独的理解,以及对当代大学生的作用
![慎独的理解,以及对当代大学生的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914a8161c77da26924c5b069.png)
6.谈谈你对儒家“慎独”的理解,慎独对大学生的自律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慎独,是儒家提出的一种道德修养的方法和道德境界,核心是要求人们善自独处。
是一种情操;是一种修养;是一种自律;是一种坦荡。
所谓“慎独”,是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做人原则之事。
这是进行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也是评定一个人道德水准的关键性环节。
对大学生起的作用:
大学生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未来中流砥柱,要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公民道德的深入实施,必然要求自身具有完善的道德人格,而慎独是非常重要的修养方法和追求的道德境界,大学生道德的完善程度,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是否做到慎独。
当代大学生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以及利益追逐的较量,残酷的现实使得他们容易在思想上混乱,在道德选择上出现偏差,道德人格出现缺失。
慎独作为自我修身的方法和境界,是我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的到的内容。
就为我们指明了方向,纠正我们的错误认识,提高我们的道德修养和境界。
为了真正做到对社会对他人对自我的责任,就必然要求大
学生公民呈现自我。
慎独对我们现在,将来都起着无法估量的作用。
最后,慎独养成了大学生道德行为选择的自觉性,在没有外在监督和压力的作用下自我约束,自我调控,自我支配;崇尚性,大学生通过不断地审视和反思自己的行为,不断阻止错误道德意识和错误道德行为的的发生,以便最高限度的规范自身的行为;通过行为主体的判断,纠错,选择,崇尚这样一个不断反复过程达到内不欺己,外不炸人的双重效果,最终以自身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中庸慎思慎独慎言感悟
![中庸慎思慎独慎言感悟](https://img.taocdn.com/s3/m/4cba3105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83.png)
中庸慎思慎独慎言感悟中庸中提到:慎言、慎思、慎独!人活到老,都在学一个“慎”字。
慎言,看破不说破。
《朱子治家格言》写道:“修己,以清心为要。
涉世,以慎言为先。
”真正的智慧是,看破不说破,照顾他人情面。
慎思,看破真相,也不要揭人短处。
看穿事实,也须留三分薄面。
为人处事,就在于一个分寸感、尺度的拿捏。
“狠话不能说,气话就别说,直言不全说,这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礼貌。
”年轻的时候,心高气傲,嘴上不饶人,非要争个你死我活,才肯罢休。
后来逐渐成熟,才明白,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对错。
退一步,不代表输了。
进一尺,不意味着比别人更厉害。
最好的状态是,保持中庸,圆滑而不世故,内敛而不懦弱。
人活一辈子,管住嘴,明事理,才算真功夫。
慎行,做个靠谱的人。
慎始而敬终,终以不困。
把事情从头到尾的做好,才是真正的靠谱。
俗话说,行百里者半于九十。
一百里的路程,走到九十里才算走了一半。
《战国策》记载了一个故事:秦王依靠强大实力,逐渐把六国给攻破,眼看着大局已定,秦王就开始松懈下来。
一个老人,从百里外赶路到都城,求见秦王。
秦王对老人很尊敬,说:“您从那么远的地方赶来,很累了吧。
”老人回答:臣从老家出发,走了十天,行了九十里;又走了十天,行了十里。
秦王说:你算错了吧?九十里走了十天,后面十里也花了十天?老人说:开始的十天,我很快走完九十里。
只剩十里路时,心里很累,越来越没有拼劲,每一步都很辛苦。
所以九十里,只算是一半的路程。
秦王听了老人话,恍然大悟,从此不敢懈怠,全力投入统一六国的大业上。
慎独,修炼内心。
听过这样一句话:君子慎独,独处守心,群处守嘴。
独处,是对内在的滋养,也是对能力的考验。
做知识付费的罗振宇指出一个现象,周一到周五,读书的人数是最多的。
到了周末,人们空闲的时间多,读书的人反倒减少了。
在疫情期间,大家都宅在家里,但是看书的人没有增多。
人们往往以为闲的时候,会花更多时间去学习,其实不是。
越是独处,越考验一个人的自制力、专注力。
《大学》、《中庸》的“慎独”观及当代意义
![《大学》、《中庸》的“慎独”观及当代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41a3812aaaea998fcc220e82.png)
外界 的监督力量 , 最容易任情恣意 , 做出不善 的事情来 , 以 所
“ 独处 ” 才是真正考验一个人 品行 的时候 。在独处 的时候 , 一 定要注意心不要被 欲望所 蒙蔽 , 而偏离 了善 的本性 , 这就是 “ 慎独 ” 。
21 0 1年 6月
其所不 睹 , 恐惧 乎其 所不 闻。莫见 乎 隐 , 显乎 微 。故 君 子 莫 慎其独也 。 ”东汉 时期 , 玄把 《 郑 中庸 》中的 “ 独 ” 了解 慎 作 释 : 慎独者 , 闲居 之所 为。小人 于 隐者 , “ 慎 动作 言语 自以为 不见 睹 , 不见 闻 , 则必 肆尽 其情 也。 ( 向, ”刘 向宗鲁 ,9 7 P 18 ,. 2 0 朱子对《 4) 中庸 》 中的“ 亦作 了解 释 , 独” 朱子 日 : 独者 , “ 人 所不 知而 己所 独知之 地也 。言幽 暗之 中 , 细微之 事 , 迹虽 未 形 而几则 已动 , 虽不知而 己独知之 , 人 则是 天下之 事 , 有著 无 见明显而过于 此者 。是 以君 子既 常戒惧 , 而于 此犹加 谨焉 。 所以遏人欲于将盟 , 而不使 其滋 长于 隐微 之 中, 以致离 道之
成 以来 , 直备 受儒 家学者重视 , 一 尤为 宋明理 学家所推 崇, 少学者对慎独 思想都有过 精辟 的论述 。对儒 家“ 不 慎独 ” 观进行 学
术史的梳理 和考查 , 力图揭 示出儒 家“ 慎独” 的历 史进 步性 和时代局 限性 , 观 严肃思考 在二十 一世 纪的今天 , 慎独 这样 的传 统 儒 家思想得 以存 在的 当代意义 , 以期 更加 有效地继承和光大传统文化 。
大学生中庸作业(道的阐述及慎独之道)
![大学生中庸作业(道的阐述及慎独之道)](https://img.taocdn.com/s3/m/af54e02f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d0.png)
“道”的阐述与慎独之道《中庸》是一本影响深远的经典著作,被誉为“大学之门,进而修身之经”,是儒家学派的一部重要经典。
其中强调了“道”的思想,并且其中还有一篇关于“慎独”的论述,对于现代人来说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下面就先对《中庸》中的“道”进行阐述。
首先,道是一种无所不在的理念。
《中庸》中提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即人的本性是受到天命的支配,而人类行为的规律就是道。
这种理念不仅适用于人类社会,也适用于自然界。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道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规律,它贯穿于整个宇宙。
其次,道是一种不断追求的过程。
《中庸》中提到:“诚之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这里的“诚”指的是真诚,即人们应该积极地去追求真实、诚实、纯粹的道。
而这种寻求是一个不断进取的过程,因为道是无止境的,我们永远无法完全把握它,所以我们必须不断进取,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
第三,道是一种平衡的状态。
《中庸》中提到:“中庸之道,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中庸,即平衡,是一种不偏不倚的状态,人们只有在这种状态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安宁和幸福。
因此,《中庸》强调了“不偏不倚”的原则,即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中正之道,不偏不倚,不过分,不偏私。
这种平衡状态使人们能够保持身心健康,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的各种挑战。
第四,道是一种道德规范。
《中庸》中提到:“人之所以能,天之所以赐,禄之所在也”。
这里的“禄”指的是道德成就,即人们通过遵循道德规范,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
因此,道德规范是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实现道的关键所在。
通过遵守道德规范,人们可以实现自我升华,从而成为更加高尚的人。
综上所述,《中庸》中的“道”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规律,是一种不断追求的过程,是一种平衡的状态,同时也是一种道德规范。
这种思想对于现代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我们需要认识到,只有遵循道的原则,才能在生活和工作中做到平衡、稳定和高效。
同时,我们也需要不断追求真实和诚实,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修养,从而实现自我升华,成为更加高尚的人。
读《大学》有感于“君子慎独”
![读《大学》有感于“君子慎独”](https://img.taocdn.com/s3/m/1d7c04ff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f1.png)
读《大学》有感于“君子慎独”
“君子慎独”是《大学》中孔子的名言,强调人们在生活中要慎独。
它让我想到一句古语“九思莫若慎独”,表明了慎独的重要性。
慎独不仅仅意味着有时要独处,还包括在遇到困难时保持冷静淡定、反省自己、练习纪律,以及尊重他人等。
慎独不仅是个人应尽的义务,也是未来自我发展的基础。
作为一个君子,必须慎独,因为他不仅要面对自己,也要考虑到别人的感受,是的言行都要得体。
慎独不只是避免冒犯他人,更是能使我们受益。
在孤独中我们可以深入思考,学会审视自己,理解自身状态、实现自身欲望,获得良好的成长。
通过独处,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并提升我们的能力,形成一种追求完善的探索精神。
不论是精神上的陶冶,还是智慧的提升,都离不开慎独的重要性。
古人云“慎独者,明虑而仁;轻独者,无以致远”,说明慎独能帮助我们获得正确的观念,做出正确的选择,从而获得高尚的品德。
总之,慎独是一种品质,有利于我们聪明自知、审慎思考、秉持正直,也有利于我们提升智慧、提高境界,将自我发展到更高水平。
所以,作为一个君子,我们必须在生活中永远记住孔子的名言:“君子慎独”。
《中庸》“慎其独”说及其相关问题
![《中庸》“慎其独”说及其相关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923785b180eb6294dd886c8d.png)
《中庸》“慎其独”说及其相关问题内容提要:《中庸》的“慎其独”说是儒家修养论的重要命题,也是学术史上争论不休的重要话题。
针对古今诠释的主要分歧,本着以《中庸》释《中庸》、以经释经之原则,可以认为,“慎其独”是整个诚敬工夫(即戒惧工夫)的重要方面,它以隐微即见显为前提,以纯化人的意向情感为基本内涵,以“礼”为用功的现实依据。
朱子以“存养—省察”为框架所进行的诠释,既歪曲了《中庸》本义,其本身也存在明显的理论缺陷,把儒家平易可行的修养理论导向神秘主义。
关键词:《中庸》/慎独/莫见乎隐,莫显乎微/“存养—省察”工夫《中庸》是先秦儒家教化哲学的核心经典之一。
除了认为《中庸》是由两篇独立文章合编而成的少数学者和思想家外,古今诠释《中庸》者一致认定:首章乃全书之总纲,浓缩、凝聚了全书的核心义旨。
首章大致可被分成三节:至“修道之谓教”为第一节,概括阐明了天道、人性、人道与教化之间的逻辑关系,我们不妨称之为原理论;自“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至“故君子慎其独也”为第二节,概括阐述“戒慎”“恐惧”“慎其独”为代表的“诚身”功夫,我们不妨称之为功夫论;余者为第三节,重在呈现以中和位育为表征的通内外、合天人之人生境界,我们不妨称之为境界论。
“慎其独”出现在第二节中,本节全文如下: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它显然是《中庸》功夫论的核心命题。
然而,“慎其独”却是《中庸》诠释史上聚讼最多的问题之一。
“独”与“慎”何所指?“独”与“隐”“微”是什么关系?“隐”“微”与“见”“显”是什么关系?“隐”“微”与“不睹”“不闻”是什么关系?“慎”与“戒慎”“恐惧”是什么关系?“戒慎”“恐惧”“慎独”与“中”“和”是什么关系?在先秦以及汉代文献中,除《中庸》外,言及“慎独”者,还有《礼记》中的《大学》《礼器》,《荀子•不苟》,郭店楚简《五行》,《淮南子•缪称训》,帛书《五行》等。
由《大学》《中庸》看“慎独”释义
![由《大学》《中庸》看“慎独”释义](https://img.taocdn.com/s3/m/53d198b2f61fb7360b4c655b.png)
由《大学》《中庸》看“慎独”释义作者:孙海辉来源:《历史教学·高校版》2007年第07期[关键词]慎独,误读,文本语境[中图分类号]K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7—6241(2007)07—0098—04自朱熹注解“四书”,源自《大学》《中庸》的“慎独”逐渐成为宋明理学的重要命题,人们对这一命题多有阐发。
“慎独”之“独”,历来通行的理解是空间上别人看不到的个人的“独居”“独处”。
上世纪70年代出土的马王堆帛书《五行》篇经、传具全,既有“慎独”之名又有对“独”的释义,其传文的释义是:“‘慎其独也者’,言舍夫五而慎其心之谓”,“‘独’也者,舍体也”。
由此,“慎独”之“独”与“独处”在意义上显然已经不能等同,许多研究者因此检讨了历代有关“慎独”的释文,但对产生误读“慎独”的原因似嫌论证不够。
本文以简帛《五行》有关“慎独”的训释为契机,立足《大学》《中庸》文本,试图解析误读“慎独”的原因。
一“慎独”之“慎”,传统理解为“戒惧”“谨慎”。
其他尚有释读为“诚”“珍重”“看重”等,也都被认为可以读通,但是误读“慎独”的直接原因则还在于对“独”字的理解。
早期辞书对“独”的训释简单明确。
《说文》:“独,犬相得而斗也。
羊为群,犬为独也。
一日北嚣山有兽名独狳”;《广雅-释诂》:“特,独也”;《尔雅注疏》:“独者,蜀。
蜀亦孤独。
释曰:言山之孤独者名蜀。
案《说文》云:蜀,虫名。
”郭云:“大虫如指,似蚕。
”此虫更无群匹,故云蜀亦孤独。
既虫之孤独者蜀,是以山之孤独者亦名蜀也。
早期辞书给出的词意都是“单独”“独自”之类特立独行之类的范畴,这种用法一直沿用下来,成为理解《大学》与《中庸》中“慎独”之“独”的语言背景,结合文本语境,被顺理成章地理解为“独处”。
然而,由于文字在使用过程中引申义非常之多,具体到所在的文本,正确释读某字的具体文本意并不是很容易做到的,因此,考查与《大学》《中庸》时代相仿文本的用法就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慎独在大学生道德修养中的作用探究
![慎独在大学生道德修养中的作用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d7587b4aa300a6c30c229f82.png)
慎独在大学生道德修养中的作用探究作者:唐平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28期摘要:慎独对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有很大意义。
当代大学生慎独时自省缺失,是非模糊,慎独时人格错位、表里不一,慎独时自控削弱,信念动摇。
强化慎独道德,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就需要加强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尊重人的主体性,提高大学生慎独道德能力;注重慎独方法引导,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等。
关键词:慎独;大学生;修养;道德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8-0273-02一、慎独的内涵“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礼记·中庸》)。
其要义是不管你处在显与幽、明与暗,都要谨慎慎独,不做坏事。
这是儒家所倡导的一种道德修养境界或方法,称之为“慎独为入德之方”或“慎独”之道。
一个人慎独时,道德、人性和良知成了人的欲望的最后一道堤坝。
所以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修养》中提出:“共产党人没有个人的得失和忧愁,即使在他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他能‘慎独’,不做任何坏事。
”这对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慎独道德是指个人生活特殊情景中的道德,指人们在不直接与他人发生交往、个人慎独时刻和场合所应遵循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以及由此而形成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活动。
慎独道德是社会整体道德评价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社会道德是人们对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关系的道德思考。
慎独道德是社会道德和群体道德的完成与实现,是发展和完善人之所有为人,建立真正的人格、尊严与良知的重要力量。
透过慎独道德,我们不仅可以看出一个人道德认识的深与浅、道德追求的高与低、道德品质的纯与劣,而且还可以判断出道德决心的真与假、道德人格的崇高与卑微。
人们最难堪的莫过于面对自己和正视自己,而慎独道德恰恰是面对自己和正视自己的勇士。
二、当代大学生慎独道德缺失现状道德发展的过程其实就是社会化的过程,他律和自律是道德发展的两个阶段。
《中庸》中的慎独观及当代价值
![《中庸》中的慎独观及当代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977c143c77232f60ddcca186.png)
《中庸》中的慎独观及当代价值作者:胡治艳徐蓉蓉来源:《理论观察》2019年第05期摘要:“慎独”是儒家传统修养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中庸》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在其它诸多古典文献中也都出现过对慎独的论述。
本文探究了《中庸》中“慎独”思想的内涵及其特点,以及“慎独”思想的理论背景。
“慎独”思想在当代仍对我们的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中庸;慎独;诚;自律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9)05 — 0030 — 03一、《中庸》慎独观的理论背景及其历史地位“慎独”是儒家传统修养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不仅在《中庸》中有对慎独的重要论述,在其它诸多古典文献中也都出现过对慎独的论述。
“慎独”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历代学者对它的研究和发展足以证明其历史地位。
那么,它为什么能够一直被学者们研究,为什么能够一直被人们所践行?接下来我们首先来看一下《中庸》中“慎独”的内涵及其特点。
(一)《中庸》中的“慎独”的内涵及特点我们先从“慎”的字形上对其本义有所了解。
“慎”由“忄”和“真”组成,从心,从真,指对待任何事都要一心一意,做事讲求心诚,《尔雅》中云:“慎,诚也”①,因此“慎”有“诚”的含义。
“慎”还有“谨”的含义。
在《说文解字》中云:“慎,谨也”②,认为“慎”是小心、谨慎的意思。
“独”的繁体是由“犬”和“蜀”组成。
“蜀”本指“带孔眼的网罩”,“犬”和“蜀”连起来表示:犬关在带格栅的犬舍里。
犬性好斗,所以一犬一笼,多为独居。
在《说文解字》中:“独,犬相得而斗也。
羊为群,犬为独也。
”③因此,“独”有单独、一个的含义。
在《礼记·儒行》中云:“其特立独行,有如此者”④,认为“独”有独特、独有之意。
在今天,提起慎独,我们常常把它理解为谨慎独处,即主体在无外在条件约束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保持自己的德行。
这种理解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道德儒家。
儒家是一个看重人的德和行的学派,认为修养之道在于拥有良好的品德,强调在践履中能够由内而外的去做符合德性的、不逾礼的行为。
慎独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慎独思想及其现实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edb4181f5f0e7cd1842536a8.png)
“慎独”的渊源及其现实意义一、“慎独”的渊源与释义发展1、“慎”、“独”的文献例证众所公认“慎独”即“慎其独”最早出现在《大学》和《中庸》里,追本溯源,“慎独”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渐次发展的过程。
“慎”与“独”作为单字在先秦的典籍中出现是很多的。
在《尚书》中“慎”就有三十几处出现,如“克慎明德,昭升于上”(《周书・文侯之命第三十》),“独”也有几处出现,如“无虐茕独而畏高明”(《周书・洪范第六》),《春秋左传》里的“慎”多与“守”字结合,如“府库慎守,官人肃给报告”(《春秋左传・哀公三年》),《周易》里也有这二字,如“慎之至也。
夫茅之为物薄,而用可重也。
慎斯术也以往,其无所失矣。
”《说文解字》曰:“慎,谨也”可见“慎”就是谨慎之义,上古文献通常作这种解释,而“独”字本义是犬好斗则独而不群,本义废弃,用假借义,可解释为单独、独处、或老而无子。
还有重要一点,儒门经常引用阐发思想的《诗经》内虽无“慎独”出现,但已蕴涵了后来慎独的意思。
此后在《大学》、《中庸》里开宗明义提出“慎独”一词。
2、《大学》、《中庸》中的“慎独”表述《大学》有曰:“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中庸》有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3、汉唐注家对“慎独”的阐释从东汉起对于“慎独”的阐释都是具有继承性的和发展性的。
东汉郑玄是最早给“慎独”一词释义,郑玄注“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再到唐代孔颖达的《礼记正义》,根据疏不破注的原则,孔颖达对“慎独”所做的疏解与郑玄的注是不相违悖的。
汉唐之际,由于当时当权者给予郑氏、孔氏显赫的学术地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确定了这一时期“慎独”的主流释义。
《中庸》“慎独”探论
![《中庸》“慎独”探论](https://img.taocdn.com/s3/m/bf6a830e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c1.png)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庸》“慎独”探论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哲学指导教师:***20060508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慎独”是儒家传统修养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中庸》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在其它诸多古典文献中也都出现过对慎独的论述。
传统观念一般认为,“慎独”就是指在独处的时候要谨慎小心,战战兢兢,在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的情况下,仍然能自觉采取警惕戒惧、临深履薄的态度,而绝不会背道而行,肆意妄为。
这种观点普遍为大众所接受。
然而,随着简帛材料的出土,学术界对于慎独的含义开始了新一轮争议和探讨。
本文将历代学者对传世文献中的慎独与新近出土简帛材料中慎独的理解进行疏理,认为“慎独”包括几个层次的含义:其一,从修养工夫的角度理解“慎独”;其二,将“慎独”理解为心性本体;其三,强调“慎独”的德治义,注重“慎独”的道德教化功效。
帛书《五行》篇的慎独说,注重从心性的角度对“独”作本体义的揭示,这便使之能够由“独”的心性本原处,对慎独工夫及其德化之效,作一种立体的、通贯性的说明。
《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但是《中庸》又说:“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人性是得自于天的,为何率性而行却不能达到中庸之道呢?这是由于得自于天的性常常被欲望所蒙蔽,所以需要有戒慎恐惧的慎独工夫。
慎独作为修道之教的一种工夫,对于实现中庸之道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慎独”是实行中庸之道所必须采取的一种修养教化的工夫,《中庸》中的“慎独”更是“诚”的体现。
诚是天道本体,天道是“至诚无息”、真实无妄的存在。
因此,人若要达到与天为一的境界,首先必须达到诚的境界,即做到真实无妄,诚信不欺。
要做到真实无妄,诚信不欺,首先不能欺骗的就是自己。
如果做不到慎独,人前一个样子,人后一个样子,那只能欺骗别人,对于自己是无法隐瞒欺骗的。
“慎独”即是不自欺,无论是面对大众还是面对自己,都要谨慎认真的对待自己的思想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课程论文
课程代码:0713
课程名称:《学庸》研读
学习中心北师大继教院校本部
姓名牛宗汇
学号162175355003
专业传统文化
年级1609级
论慎独在《大学》、《中庸》以及现今社会的意义
摘要:《大学》、《中庸》里所强调的“慎独”二字,被后世的学子解释了千百次,但是究其根本,它的本意依然没有改变,依旧是强调内心的敏锐、修养。
观古今世事,“慎独”不但适用于古代社会,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依然适用。
故此浅论“慎独”在《大学》、《中庸》的原本意义和现实意义,以及我对“慎独”的观点。
关键字:慎独意诚自省忧患现实意义各家思想
“慎独”源于《大学》篇和《中庸》篇。
《大学》有云:“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舍其不善,而着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中庸》中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
东汉郑玄的解说中最早提出“慎独”一词,他说:“小人闲居而不善,无所不至也,君子则不然,虽视之不见,听之无声,犹戒惧恐怖自修正,是其不须臾离道也。
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
小人于隐者,动作言语自以为不见睹、不见闻,必肆尽其情也,若有觇听之者,是以为显见甚于众人之中为之。
”由此可见,郑玄注释的“慎独”是讲独处时要慎所为,同时还讲出了君子与小人,君子与小人主要有两种用法,一种是庶民与士大夫,另一种简言之是品行不端的人与进退有度常思己过的人。
郑玄注释当中提到的应当是第二种的区别。
南宋朱熹也在一定意义上继承了郑玄的说法,但他的解读却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慎独”的传统理解。
朱熹除了沿袭自郑玄以来的传统看法,即认为“慎独”就是在独处时更要谨慎戒惧,在人所不知不闻之地加紧个人道德养成,不可自欺,要在个人修养上用力之外,还将“独”的内涵扩大了。
朱熹的解读较之郑玄的进步之处在于使“独”包含了精神性与内在性的意义。
在郑玄看来,“慎独”之“独”只是空间上的独处,是别人无法干预的地方。
而朱熹理解的“慎独”之“独”除了上述之义外,还指一种内心意念刚刚萌发而众人不知我独知的“独”。
由此可以说,朱熹把“独”从个人独居的空间推致到了一个虽在众人中但缺乏外界舆论监督与压力的空间。
这是对于“独”的理解上的深化。
王阳明也对“慎独”思想作了发挥,在他看来,即便是在“人所不知,一人独处”的情景之下,人的行为及意识也应该为良知所察识、所监视。
在此意义上,良知又可称为“独知”。
所谓“良知即是独知时,此知之外更无知”。
明代刘宗周对此进行了引申和阐发,创立了自成体系的“慎独”论。
刘宗周本人将“慎独”的地位看得很高,他说:“慎独是学问的第一义。
慎独之外,别无学也。
”主张“以德润身,诚意慎独”。
其实历来各家虽然对“慎独”二字都各有较不同的看法,但是都围绕着“诚”字来讲的,再看礼记“如无恶羞如好好色”,它告诉我们,人要意念真诚,不可以自欺。
就像厌恶恶臭的气味和喜好漂亮的东西一样,路上遇有恶臭的地方一定会掩鼻而过,就是以此简单的话来说明一切都要发自内心的真诚,这样才能使自己意念真诚、心安理得。
在这过程中,“意”
偏离本质心最有可能的情况就是一人闲居独处时,这时候因没有其他人同在一室,最易任情恣纵,做出违背诚心的不善的举动,所以“独处”是真正考验一个人品行的时候。
在独处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心不要被欲望所蒙蔽,而偏离了善的本性。
所以“慎独”更主要讲的是独自时的“自觉”。
再通过下文:“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着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然,则何意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可以看出人内心的真实总是要表现在外面的,是伪装不了的,内心没有诚,平时的意念、思想会在行为中,表现出来,别人一看就能看出来,隐藏不了。
这就叫“诚于中,形于外。
”
中庸亦有“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从表面看同样说君子会有自己看不见的地方而更加注意,会因有自己听不到的声音而更加谨慎,所以做好独处时的细节之处尤为重要。
慎独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与历史继承性,礼记里的慎独思想虽是古人所提倡的,但是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依然适用,并且同样具有生命力。
“慎独”二字历来解释基本一致,那么为什么先人在大学和中庸上用“慎独”两个字来作为君子为人的规范。
《荀子·不苟》篇:“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
惟仁之为守,惟义之为变化代兴,谓之天德。
天不言而人推其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其厚焉,四时不言而百姓期焉。
……夫此顺命,以慎其独者也。
善之为道者,不诚则不独,不独则不形,……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唯所居以其类至。
”《荀子·不苟》篇中所强调的是诚,言诚是“君子之所守,而政事之本也。
”所以荀子将诚作为独的根本,对自己要诚,即使身旁无人亦慎其身。
这是在战国末期,到了明代,刘宗周说:“圣贤千言万语说本体说工夫,总不离慎独二字,独即天命之性所藏精处,而慎独即尽性之学。
”
总言一上所述,诸家对“慎独”二字的训释,一贯坚持的是君子人格秉性的培养,是发掘出的,而非要求人们去顺从,或是坚守。
就如同大学里讲的“如恶恶臭如好好色”一样,处事当用诚,以使自己感到心安理得。
真正的慎独是什么?刘备所说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即是慎独自意诚而达到自觉的体现。
曾国藩总结自己一生的处事经验,写下了著名的“日课四条”,即:慎独、主敬、求仁、习劳。
这四条,慎独是其根本,后三条是由慎独而发的枝叶,是“用”。
刘少奇对慎独做了更通俗的解释,一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时,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
而做不做坏事,能否做到“慎独”,以及坚持“慎独”所能达到的程度,是衡量人们是否坚持自我修身以及在修身中取得成绩大小的重要标尺。
“慎独”作为自我修身方法,不仅在古代的道德实践中发挥过重要作用,而且对今天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仍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慎独”作为自我修身的方法,在《大学》里亦是全书的精神。
而反过来再看慎独就是
像前人说的诚字,在本质上是基于“生而有之”,只是需要由自己觉察,使得当人们面对利益的时候,能够依据诚达到约束自己的行为的目的。
当今社会物质条件高度发达,各项技术亦迅速发展。
在享受现代文明的成果时,有些人却失去了对自身诚意的约束,慢慢失去心灵的绿洲。
人们开始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廉洁奉公,有的人却一不小心踩进罪恶泥潭,经不住诱惑,从此抛弃了自己的道德操守,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这是因为不能谨守诚意而造成的后果,应该引以为戒。
可见,“慎独”就是在心头的警言,往大看是阻止陷入罪恶泥坛的一堵屏障,于小处,是提升修养的一个好方法。
那么怎样能做到“慎独”呢?当今时代要求我们要有一个自我省察的意识,要有对恶念的自主忧患意识。
曾子说过“吾日三省吾身”鲁迅先生说过:“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和更无情的是解剖我自己。
”而时常自省是我们必修的功课。
因而能时时检点自己的行为,及时做出调整,防患于未然,是很必要的。
何为忧患意识?《中庸》讲“戒慎恐惧”,《尚书》有“怵惕若厉”,《诗经》有“战战兢兢”,《周易》有“终日乾乾”都是这种忧患意识的反映,这种忧患意识是古圣先贤十分高超的智慧,是给后人一个能够自觉反省的门径,通过这里,就能够更好的应对一切。
自省和忧患能够积极促成慎独的达成,这两种意识的根本就是意诚。
诚意是这二者的根本,自省和忧患是其枝叶。
培养“慎独”能力,实践慎独的修养方法,可以锻炼和加强一个人在道德修养方面的自我控制力,使道德修养成为自我的内在要求,从而达到理想的道德境界。
此外,在有无人监督时都同样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绝不因为无人知晓而肆意妄为,也不能因为有人知晓而做表面文章,要时刻专注于内心信念。
由此,可以说在当代大背景下更需要慎独之道,古为今用,来了解慎独在现今的重要地位,实现对人们的道德修养的规劝作用。
参考文献
[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 1983.
[2] 孔颖达.《礼记正义》中华书局.
[3]《礼记》
[4]《尚书》
[5]《诗经》
[6] 《周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