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情感共鸣、心灵共颤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让学生情感共鸣、心灵共颤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的三大目标。可见,情感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不可估量的地位。但是,在教学中我发现老师讲的心潮澎湃,学生却无动于衷。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会情感共鸣、心灵共颤。才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呢?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让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巧用教具,先入为主

语文课教学中,教师可用模型、标本、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学魏学伊的《核舟记》,教师可自己用萝卜雕一只小船,在导入新课之前,将模型展示出来,引起学生的集中注意和有趣思考,引起学生寻求探索新知的积极性,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感性材料,也为学生架起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

二、巧设悬念,激发情感

教师在让学生接触课文之前,可先自己复述课文情节,在关键处停下来,让学生去猜测情节会如何发展,人物的命运会怎样。这样巧设悬念,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就会大增。如我在讲《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课文时,当复述到主人公上不去也下不来时,我就问学生:“如果是你爬到山上下不来了,也上不去了,你怎么办?”全班学生一听就唧唧喳喳的议论开来。

有人说等待求援,有人说大声呼喊,还有人说想办法自救。我就顺势引入下文,这样一来,学生不仅懂课文情节加深了理解,更把自己融入了课文,情感得到了充分的激发。

三、妙组课堂,调动情趣。

任何事情,缺乏兴趣都是不行的,课堂教学也是一样。为什么有的学生学习不好,画画,音乐等方面却出众呢?那是因为他们对此感兴趣。只有让学生“乐知”了,他们才能激情飞扬。但我们的语文教学,尤其是农村学校,很大程度上仍没有跳出应试教育的怪圈,仍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一讲到底,学生昏昏欲睡。”在对新课标认真研读后,我深刻地认识到:课堂是师生互动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老师的“一言堂”已不再适应现在教育理念。因此我力求课堂形式的多样化,例如在讲《童趣》时,我让学生分组表演观蚊如鹤,神游山林和鞭打蛤蟆,学生有的当蚊子,有得做树林。表演得活灵活现,在快乐中学到了知识。其实,语文课文姹紫嫣红,风光无限,学生只要全身心投入,自主地阅读,亲自和作者交流,用心去感受欣赏,就能领会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美妙意境。教师可利用一切可行的手段,巧妙的组织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情趣。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间断的波浪式的兴奋状态,每个人都具有求知的冲动,把学习语文的激情最大限度的调动起来,从而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

四、创设疑问,启迪思维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针对所讲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

生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集中,积极地期待着问题的解决。这样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感,增强讲课的吸引力。如教学《背影》时,可设计这样的提问:文中四次背影、三次流泪如何理解?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思考走进课文。他们才会用心思考,用情感体会。这样不仅发挥了他们的思维能动性,更调动了他们的情感。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五、故事吸引,情境感染

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抓住青少年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兴趣。同时,授新课前,花极短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显得亲切自然,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又如讲《亲爱的爸爸妈妈》时,穿插讲述南京大屠杀的故事,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法西斯的痛恨,对战争的谴责,对和平的呼唤。学生的是非感,正义感,以及爱国情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六、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把相似的东西联系起来,是唤起学生情感的好办法。如教学《济南的冬天》可让学生回忆故乡冬天的景色,然后谈谈济南的冬天和家乡的冬天有什么不同之处,让学生带着情感学习课文,理解课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羚羊木雕》时,可让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事?如果父母不理解你你会怎么办?这样学会

就会走进课文,与课文中的人物对话。学生能触类旁通,引起共鸣,就会深刻地体会课文的情感。

七、故留空白,意味深长

中国古代的绘画作品常常留下空白,让欣赏者去驰骋想象,进行再创作活动。语文教学亦可借鉴这一手段,故留空白,让学生去体验课文情感。如教学《最后一课》时,我没有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而让学生重点读下课时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结合课后练习、预习提示及有关资料,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归纳主题思想。这样学生就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用自己的情感去体会课文的主题,和主人共同呼吸、共命运,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语文是一门情感丰富的课程,它不是教师滔滔不绝的讲,更不是学生面无表情的听。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我们有义务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走进课文,走进人物内心的世界。让学生情感共鸣,心灵共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