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花木兰》中文版:一部忠实与再创造相结合的译制片

作者- 黄勋叶楠

摘要

电影作为文化交流的一种重要的载体,必然面对不同语言之间翻译的障碍,如何把不同文化背景结合好,在两种/多种语言之间把翻译的效果做到“信、达、雅”是翻译家应该考虑的重点,本文试图通过中国源、美国版《花木兰》的剧本台词翻译过程,阐明电影翻译要重视文化差异性,观众的理解度,不拘泥于字面的意义,而重视在保持原版特色上加入再创造的元素,使之达到新的艺术高度等方面的重要性。

关键词:电影翻译忠实性再创造

一.对原片的忠实

电影翻译,其实同文学翻译一样,有着共同的翻译标准。而提到翻译的标准,就不能不提到清末著名翻译家严复提出的“信、达、雅”三大原则。所谓“信”就是忠实于原文,这是翻译最基本要求,或者说是翻译的底线;“达”就是通达,即译文通顺流畅。这本是文学翻译的传统标准,但是对电影翻译也同样适用。因为二者翻译的目的,都在于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准确而又完整地再现,从而使不同语言的人能够互相理解。而且在电影翻译中,这个准则更为突出,因为影片中人物对话的翻译不是供读者去慢慢阅读品味的,而是要转化为配音演员的声音,使观众在观赏的瞬间去理解接受。因此,仅仅达到文字上的“忠实”、“通达”是不够的,还必须使之贴近生活,使之易于上口,便于听懂。这样的译文,经过配音,才能与人物表情(包括口型)相吻合,才能最终求得自然、逼真的艺术效果。所以,电影翻译要做到“信、达、雅”,其实比文学翻译的难度还要大。

在《花木兰》的译制过程中,翻译者在“信、达”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在影片中的很多翻译难度比较大的地方,他们不但保持了原文的意义和风味,还使之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英文剧本中的很多幽默之处,本来不太适合用中文表达,但经过他们的翻译,也变得有声有色。比如有一处翻译如下:

(木兰参军后的第二天早晨,有监督练兵的宰相来点名。)

宰相:Order people, order!

士兵1:I’d like a pan fried noodle!

士兵2:Sweet and pungent shrimp!

士兵3:Moo goo gai pan

此处是利用英语单词一词多意现象所造成的幽默效果。“Order”有点名之意,但还有点菜的意思,当宰相叫“Order”宣布点名时,士兵们故意把它理解成点菜的意思,于是争相起哄,你一个我一个地点起“菜”来。这是一个典型的英文式幽默,所以当中文版的影片还没有出来时,有人在影评中说,这种幽默“不适合翻译为中文”。但经过翻译者的妙笔生花,这段剧本就变成了下面的对白:

宰相:点名了!你们吵什么?

士兵1:炒个葱花蛋!

士兵2:炒个红烧猪蹄!

士兵3:炒个宫爆虾仁!

这段翻译巧妙地利用汉语中“吵闹”的“吵”和“炒菜”的“炒”的谐音,达到了与原文中的“Order”异曲同工的幽默效果,不但完全表达了原文的意思,达到了“信”,而且顺畅不留痕迹,可谓之“达”,非常精彩,令看过英文原版的人为之叫绝!

中文版对原片的“信”还很大程度地体现于对歌曲的翻译上。原片中有五首需要演唱的歌

曲:, , , ,, 其中除片尾曲以外,余下在片中出现的四首歌全部都翻译成了中文。这种翻译并不是像其他很多译制片那样,为了便于中文演唱,把整首歌的歌词重写一遍,只求大意相同,而是严格地对照英文翻译,力求每一句都能再现原文的韵味。很多人认为这样翻译出来的东西会很刻板,但在影片中的效果听起来却绝非如此。以欢快诙谐的为例,这是木兰的女眷和为她梳妆沐浴的侍女们合唱的一首歌,这里只节选其中的一些典型片段:

Bath Lady: This is what you give me to work with?(这是要我打扮的姑娘?)Well, honey, I’ve seen worse.(噢,你可真够脏,)

We’re gonna turn this sow’s ear into a silk purse.(把这只灰色麻雀,变成金凤凰。)

We’re have you washed and dried,(先把你,洗干净,)

Primped and polished till you glow with pride,(玉洁冰清才能惹人爱,)

Trust my recipe for instant bride,(经过我细心打扮的姑娘,)

You’ll bring honor to us all.(会为我们争荣光。)

Make-up Lady: When we’re through you can’t fail,(打扮好,更漂亮,)

Like a lotus blossom soft and pale,(象那出水芙蓉白又香,)

How could any fellow say “Not sale”.(男人见了都心花怒放,)

You’ll bring honor to us all.(你为我们争荣光。)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译者基本上每一句都是遵照原文翻译的,但并不是简单的直译,而是同时考虑了压韵和曲子的长度,用的语言也很口语化,念起来比较“顺溜”。这样,翻译后的歌唱起来就朗朗上口,也易于中国观众听懂了。在电影中这首歌的效果相当好,不但保持了原版中轻松愉快的风格,还很好听,不仅仅达到了“信”,而且是“雅”了。这样翻译后的效果,是打字幕显示歌词大意所远不能及的,因为观众将可以一边听着曲调,一边理解歌词的意思,同时得到两方面的享受,感觉自然会好得多。其他在片中出现的三首歌曲也是这样翻译的,都翻译的原汁原味,与电影的画面和剧情结合得很完美(尤其是最后中断的部分),基本上看不出什么加工的痕迹。限于篇幅原因,对其他的歌曲就不再分析。

中文版对英文原版的忠实性也体现在影片的制作过程中。中方所采用的配音演员的音色都和原版非常相似,尤其是木兰那三个“损友”,简直就是原版的配音演员在讲中国话一样,像极了。几个主角的配音也还过得去,陈佩斯配的木须龙虽然不是主角,却因为陈的出色表演而格外出彩。

总而言之,《花木兰》中文版忠实的再现了英文版的原貌,翻译得准确而到位,无愧于“信”的标准。下面要讨论的,是该片翻译过程中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对原版的再创造活动。

二.积极的再创造活动(Re-Creation)

翻译工作通常被认为是具有“再创造”特点的外形变换。在《花木兰》的翻译过程中,这点显得尤为突出。花木兰原本就是一个古老的中国民间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我们中国人对它耳熟能详,从小心中就有了一个中国式的花木兰形象。而美国人虽是这部卡通片的制作者,却没有这样的文化氛围,所以他们做出来的“花木兰”多多少少有些他们想象的成分。而且他们在制作过程中,会有意无意地加入很多他们熟悉和喜欢的东西,以符合他们本国人的口味,于是,《花木兰》这部电影打上了很深的“美国化”烙印。中国人在翻译过程中,由于有着对这个故事更加深刻的理解,因此有必要对原版电影中一些过于“美国化”的东西加以改造,使之更加接近于中国原著,也使中国观众能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把美国人想象中的中国式的东西还原成真正的“中国味”,这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