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材料的界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界面通常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界面通常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通常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1)基体和增强物的部分原始接触面; 基体和增强物的部分原始接触面 原始接触面; (2)基体与增强物相互作用生成的反应产物、此产 基体与增强物相互作用生成的反应产物 反应产物、 物与基体及增强物的接触面; 物与基体及增强物的接触面; 的接触面 (3)基体和增强物的互扩散层; 基体和增强物的互扩散层 互扩散层; (4)增强物上的表面涂层; 增强物上的表面涂层 表面涂层; (5)基体和增强物上的氧化物及它们的反应产物等。 基体和增强物上的氧化物及它们的反应产物 氧化物及它们的反应产物等
15
(a)不完全浸润
(b)不浸润 不完全浸润(a)和不浸润 情况示意图 不完全浸润 和不浸润(b)情况示意图 和不浸润
16
由θ可知浸润的程度。 可知浸润的程度 浸润的程度。 θ =0o 时,完全浸润; 完全浸润; θ <90o时,不完全浸润(或称部分浸润); 不完全浸润(或称部分浸润) θ >90o时,不浸润。 不浸润。 θ =180o时,完全不浸润。 完全不浸润。
3
界面是复合材料的特征,可将界面的机能 界面是复合材料的特征,可将界面的机能 是复合材料的特征 归纳为以下几种效应。 归纳为以下几种效应。 (1)传递效应 (2)阻断效应 (3)不连续效应 (4)散射和吸收效应 (5)诱导效应
4
界面区域的结构 性质都不同于两相中 界面区域的结构与性质都不同于两相中 结构与 的任一相。 的任一相。 从结构上来分,这一界面区由五个亚层 结构上来分,这一界面区 界面区由 上来分 组成(见下图所示) 组成(见下图所示):
第四章 复合材料的界面
1
4.1 概述
复合材料的界面 复合材料的界面是指基体与增强物之间 界面是指基体与增强物之间 化学成分有显著变化的、构成彼此结合的、 化学成分有显著变化的、构成彼此结合的、 有显著变化的 彼此结合的 能起载荷传递作用的微小区域。 能起载荷传递作用的微小区域。 载荷传递作用的微小区域
5
1 — 外力场; 外力场; 2 — 树脂基体; 树脂基体; 3 — 基体表面区; 基体表面区; 4 — 相互渗透区; 相互渗透区; 5 — 增强剂表面区; 增强剂表面区; 6 — 增强剂 界面区域示意图
6
界面的结合强度一般是以分子间力、 界面的结合强度一般是以分子间力、 一般是以分子间力 溶解度指数、表面张力(表面自由能) 溶解度指数、表面张力(表面自由能)等表示 的,而实际上有许多因素影响着界面结合 强度。 强度。
26
增强纤维优先与合金基体中某一元素反应生成 化合物在界面层富集,而界面层附近基体中该元素 化合物在界面层富集, 的缺少,则导致其他元素在界面附近富集。同时, 的缺少,则导致其他元素在界面附近富集。同时, 化合物的元素与基体中的元素不断发生交换反应 化合物的元素与基体中的元素不断发生交换反应, 交换反应, 直至达到平衡。 直至达到平衡。 暂稳态界面反应: 暂稳态界面反应:是由于增强纤维表面局部存 在氧化层所致。 氧化层所致 所致。
27
3. 残余应力
物理相容性要求金属基体有足够的韧性和 物理相容性要求金属基体有足够的韧性和强 要求金属基体有足够的韧性 度,还要求在材料中出现裂纹和位错移动时基体 还要求在材料中出现裂纹 位错移动时基体 裂纹和 上产生的局部应力不在增强纤维上形成高应力 上产生的局部应力不在增强纤维上形成高应力。 高应力。
10
对于界面结合状态、形态、结构以及它 对于界面结合状态、形态、 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尚没有适当的试验方 法,通常需要借助拉曼光谱、电子质谱、红 通常需要借助拉曼光谱 电子质谱、 拉曼光谱、 外扫描、 衍射等试验逐步摸索和统一认识 外扫描、X衍射等试验逐步摸索和统一认识。 等试验逐步摸索和统一认识。
29
在选择金属复合材料的组分材料时, 在选择金属复合材料的组分材料时,为避免 过高的残余应力,要求增强纤维与基体的热膨胀 过高的残余应力,要求增强纤维与基体的热膨胀 系数不要相差很大。 系数不要相差很大。
30
4.2.3 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界面
在陶瓷基复合材料中,增强纤维与基体之间形 在陶瓷基复合材料中, 质地均匀, 成的反应层质地均匀 对纤维和基体都能很好地结 成的反应层质地均匀,对纤维和基体都能很好地结 合,但通常是脆性的。因增强纤维的横截面多为圆 但通常是脆性 脆性的 故界面反应层常为空心圆筒状 空心圆筒状, 厚度可控。 形,故界面反应层常为空心圆筒状,其厚度可控。
25
连续界面反应: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连续界面反应: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最 力学性能的影响最 大。这种反应有两种可能:发生在增强纤维一侧, 这种反应有两种可能:发生在增强纤维一侧, 或者基体一侧。 或者基体一侧。
交换式界面反应:主要出现在含有两种 交换式界面反应:主要出现在含有两种或两种 两种或 以上合金的基体中 以上合金的基体中。 合金的基体中。
17
为了提高复合材料组元间的浸润性 为了提高复合材料组元间的浸润性, 组元间的浸润性, 常常通过对增强材料进行表面处理的方法 常常通过对增强材料进行表面处理的方法 来改善润湿条件,有时也可通过改变基体 来改善润湿条件, 成分来实现。 成分来实现。
18
B. 化学键理论
化学键理论的主要论点处理增强剂表面的偶 联剂应既含有能与增强剂起化学作用的官能团, 联剂应既含有能与增强剂起化学作用的官能团, 又含有能与树脂基体起化学作用的官能团。 又含有能与树脂基体起化学作用的官能团。
7
常借于整体材料的力学性能 常借于整体材料的力学性能来表征界面 整体材料的力学性能来表征界面 性能, 层间剪切强度(ILSS)就是研究界面 性能,如层间剪切强度(ILSS)就是研究界面 粘结的良好办法,如再能配合断裂形貌分析 粘结的良好办法,如再能配合断裂形貌分析 等即可对界面的其他性能作较深入的研究。 等即可对界面的其他性能作较深入的研究。
31
当反应层达到某一厚度时,复合材料的抗张 当反应层达到某一厚度时,复合材料的抗张 强度开始降低,此时反应层的厚度定义为第一临 强度开始降低,此时反应层的厚度定义为第一临 界厚度。 界厚度。 如果反应层厚度继续增大, 如果反应层厚度继续增大,材料强度亦随之 降低,直至达某一强度时不再降低,这时的反应 不再降低, 降低,直至达某一强度时不再降低 层厚度成为第二临界厚度 层厚度成为第二临界厚度。 第二临界厚度。
28
物理相容性中最重要的是要求纤维与基体的 物理相容性中最重要的是要求纤维与基体的 热膨胀系数匹配。 热膨胀系数匹配。 当纤维中残余应力是压应力时,应注意纤维 纤维中残余应力是压应力时 中残余应力是压应力 的屈曲;当基体的残余应力为拉应力时,应考虑 屈曲; 基体的残余应力为拉应力时 的残余应力为拉应力 界面和基体中的裂纹扩展 界面和基体中的裂纹扩展。 裂纹扩展。
14
A. 界面润湿理论
1963年Zisman提出了这个理论, 1963年Zisman提出了这个理论,其主要论点 提出了这个理论 是填充剂被液体树脂良好润湿是极其重要的, 是填充剂被液体树脂良好润湿是极其重要的,因 浸润不良会在界面上产生空隙,易使应力集中而 浸润不良会在界面上产生空隙, 使复合材料发生开裂,如果完全润湿,则基体与 使复合材料发生开裂,如果完全润湿, 填充剂间的粘结强度将大于基体的内聚强度。 填充剂间的粘结强度将大于基体的内聚强度。
24
影响界面稳定性的因素 影响界面稳定性的因素
(1)物理因素:主要指高温条件下增强纤维 物理因素: 与基体之间的熔融 与基体之间的熔融。 熔融。 (2)化学因素:主要与复合材料在加工和使 化学因素: 用过程中发生的界面化学作用有关。它包括连续界 用过程中发生的界面化学作用有关。它包括连续界 界面化学作用有关 面反应、交换式界面反应和暂稳态界面变化等 面反应、交换式界面反应和暂稳态界面变化等。
13
2. 界面作用机理
界面使纤维与基体形成一个整体。 界面使纤维与基体形成一个整体。 使纤维与基体形成一个整体 关于界面作用机理的理论: 关于界面作用机理的理论: 界面作用机理的理论 A.界面浸润理论 A.界面浸润理论 B.化学键理论 B.化学键理论 C.物理吸附理论 C.物理吸附理论 D.变形层理论 D.变形层理论 E.拘束层理论 E.拘束层理论 F.扩散层理论 F.扩散层理论 G.减弱界面局部应力作用的理论 G.减弱界面局部应力作用的理论
8
界面最佳态的衡量是当受力发生开裂时, 界面最佳态的衡量是当受力发生开裂时, 的衡量是当受力发生开裂时 这一裂纹能转为区域化而不产生近一步界面 脱粘。即这时的复合材料具有最大断裂能 脱粘。即这时的复合材料具有最大断裂能和 最大断裂能和 一定的韧性。 一定的韧性。
9
由此可见, 研究和设计界面时 由此可见,在研究和设计界面时, 不应只追求界面粘结而应考虑到最优化 界面粘结而应考虑到 不应只追求界面粘结而应考虑到最优化 和最佳综合性能。 和最佳综合性能。
32
4.3 增强材料的表面处理
表面处理即在增强材料表面涂覆上一种成为表 表面处理即在增强材料表面涂覆上一种成为表 即在增强材料表面涂覆上一种成为 面处理剂的物质,这种表面处理剂包括浸润剂及一 面处理剂的物质,这种表面处理剂包括浸润剂及一 的物质 表面处理剂包括浸润剂 系列偶联剂和助剂等物质,以利于增强材料与基体 等物质, 系列偶联剂和助剂等物质 偶联剂 间形成一个良好的粘结界面, 间形成一个良好的粘结界面,从而达到提高复合材 粘结界面 料各种性能的目的。 料各种性能的目的。
22
界面结合形式: 界面结合形式: (1)物理结合 (2)溶解和浸润结合 (3)反应结合
23
2. 影响界面稳定性的因素
与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相比,耐高温是金属基 与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相比,耐高温是金属基 复合材料的主要特点。因此,金属基复合材料的 复合材料的主要特点。因此, 界面能否在所允许的高温环境下长时间保持稳定 界面能否在所允许的高温环境下长时间保持稳定, 能否在所允许的高温环境下长时间保持稳定, 是非常重要的。 是非常重要的。
19
C. 物理吸附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增强纤维与树脂基体之间的 这种理论认为, 结合是属于机械铰合和基于次价键作用的物理吸 附。偶联剂的作用组要是促进基体与增强纤维表 面完全润湿。 面完全润湿。
20
D. 变形层理论
增强纤维经表面处理后,在界面上形成一层 增强纤维经表面处理后, 塑性层,可松弛并减小界面应力。 塑性层,可松弛并减小界面应力。这种理论称作 变形层理论。 变形层理论。
11
4.2 复合材料的界面
4.2.1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界面
1. 界面的形成
界面的形成可分成两个阶段 界面的形成可分成两个阶段: 两个阶段: (1)基体与增强纤维的接触和润湿过程; 基体与增强纤维的接触 润湿过程 接触和 过程; 固化阶段 (2)是聚合物的固化阶段。 是聚合物的固化阶段。
12
界面层的结构大致包括:界面的结合力 界面层的结构大致包括:界面的结合力、 结构大致包括 结合力、 界面的区域 厚度)和界面的微观结构 界面的区域(厚度)和界面的微观结构等几 区域( 微观结构等几 个方面。 个方面。
21
4.2.1 金属基复合wk.baidu.com料的界面
1. 界面的类型
金属基纤维复合材料界面的类型
类型I 类型I 纤维与基体互不反应 亦不溶解 钨丝/ 钨丝/铜 纤维/ Al2O3纤维/铜 纤维/ Al2O3纤维/银 硼纤维(表面涂BN)/ BN)/铝 硼纤维(表面涂BN)/铝 不锈钢丝/ 不锈钢丝/铝 SiC纤维(CVD)/铝 纤维(CVD)/ SiC纤维(CVD)/铝 硼纤维/ 硼纤维/铝 硼纤维/ 硼纤维/镁 类型II 类型II 纤维与基体不反应但 相互溶解 镀铬的钨丝/ 镀铬的钨丝/铜 碳纤维/ 碳纤维/镍 钨丝/ 钨丝/镍 合金共晶体丝/ 合金共晶体丝/同一合 金 类型III 类型III 纤维与基体相互反应 形成界面反应层 钨丝/ 钨丝/铜-钛合金 碳纤维/ (>580ºC) 碳纤维/铝(>580 纤维/ Al2O3纤维/钛 纤维/Ti B纤维/Ti 纤维/Ti /Ti- B纤维/Ti-Al SiC纤维 纤维/ SiC纤维/钛 纤维/Al SiO2纤维/A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