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近代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近代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赫尔巴特(J.F.Herbart 1776——1841年)生于德国奥登堡。
他的幼年教育受益于母亲和家庭教师,以后入拉丁学校,于1794年进耶拿大学。
在学校内他研究康德、费希特等人的哲学著作;当时刚发表的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Parmenides,约公元前6世纪)关于一切存在都是统一的和不变的学说,给他很大的影响。
1797年初,他在修完大学课程之前,即去瑞士担任一贵族的家庭教师;他对教育的兴趣就是由这个职务引起的。
他在1799年曾访问过柏格多夫,与裴斯泰洛齐相识,这一认识给他的印象很深,但是他并未完全接受裴氏观点中的民主主义倾向。
1799年以后,他停居在友人家专攻哲学;1802年在哥丁根大学取得博士学位,随后即在该校任教。
1809年他应哥尼斯堡大学的聘请,继康德之后,讲授哲学与教育学,并创立教育研究所,目的在于训练教师,应用他的教育原理。
1833年,他重回哥丁根大学任教,于1841年逝世。
他的主要著作是在两个大学任教期间发表的。
教育方面的著作有: (1)《沦世界的美的启示为教育的主要工作》(1804年);这是用严格的演绎方式,从教育的目的开始,讨论到他的假设,由假设达到完成目的的手段,侧重于伦理学方面的发挥。
(2)《普通教育学》(1806年)分管理、教学,训练三部分,表现他的主要教育思想,侧重于心理学方面的阐述。
(3)《教育学讲义纲要》(1835),这是《普通教育学》的补充,对手前书中的心理学基本思想,有进一步的发挥。
其他与教育有关的著作,尚有《裴斯泰洛齐的直观初步的观念》(1802),《公众协作之下的教育》(1810),《学校与生活的关系》(1818),《关于心理学应用于教育学的几封信》(1831),《理想主义对于教育的关系》(1831)等。
赫尔巴特是近代资产阶级教育家中第一个企图把教育学建立为一门科学的人;他想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教育目的论,在心理学基础上建立教育方法论。
近代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近代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赫尔巴特(J.F.Herbart 1776——1841年)生于德国奥登堡。
他的幼年教育受益于母亲和家庭教师,以后入拉丁学校,于1794年进耶拿大学。
在学校内他研究康德、费希特等人的哲学著作;当时刚发表的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Parmenides,约公元前6世纪)关于一切存在都是统一的和不变的学说,给他很大的影响。
1797年初,他在修完大学课程之前,即去瑞士担任一贵族的家庭教师;他对教育的兴趣就是由这个职务引起的。
他在1799年曾访问过柏格多夫,与裴斯泰洛齐相识,这一认识给他的印象很深,但是他并未完全接受裴氏观点中的民主主义倾向。
1799年以后,他停居在友人家专攻哲学;1802年在哥丁根大学取得博士学位,随后即在该校任教。
1809年他应哥尼斯堡大学的聘请,继康德之后,讲授哲学与教育学,并创立教育研究所,目的在于训练教师,应用他的教育原理。
1833年,他重回哥丁根大学任教,于1841年逝世。
他的主要著作是在两个大学任教期间发表的。
教育方面的著作有: (1)《沦世界的美的启示为教育的主要工作》(1804年);这是用严格的演绎方式,从教育的目的开始,讨论到他的假设,由假设达到完成目的的手段,侧重于伦理学方面的发挥。
(2)《普通教育学》(1806年)分管理、教学,训练三部分,表现他的主要教育思想,侧重于心理学方面的阐述。
(3)《教育学讲义纲要》(1835),这是《普通教育学》的补充,对手前书中的心理学基本思想,有进一步的发挥。
其他与教育有关的著作,尚有《裴斯泰洛齐的直观初步的观念》(1802),《公众协作之下的教育》(1810),《学校与生活的关系》(1818),《关于心理学应用于教育学的几封信》(1831),《理想主义对于教育的关系》(1831)等。
赫尔巴特是近代资产阶级教育家中第一个企图把教育学建立为一门科学的人;他想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教育目的论,在心理学基础上建立教育方法论。
外国教育史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三)道德教育
1、训育
(1)概念
根据赫尔巴特的见解,训育是指“有目的地进行的培 养”,其目的在于形成性格的道德力量,主要是关于道德教 育方法的主张。
(2)阶段 道德判断:道德的基础,道德教育的起点 道德热情:同勇气与智慧相协调 道德决定:对事物、环境等进行观察和理解 道德自制:对自我的认识
(2)与儿童经验相联系的内容才能引起儿童浓厚的兴趣 兴趣本身存在于经验之中 兴趣是头脑中各类观念相互联系的结果,是个体对观念加 以体验的过程
2、根据兴趣分类划分课程内容 (1)经验的兴趣 经验的兴趣:自然、物理、化学、地理 思辨的兴趣:数学、逻辑、文法 审美的兴趣:文学、绘画
(3)统觉:即意识观念由无意识中选择那些能通过融合或复 合而与自身合为一体的观念同化过程。任何观念要进入意识 内,都必须与意识中原有的观念整体相和谐,否则就会被排 斥。这个观念的整体即统觉团。
二、赫尔巴特的道德教育理论
(一)教育目的论
1、教育目的的两个组成部分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目的分为两部分,即可能的目的和必
(2)同情的兴趣 同情的兴趣:外国语(古典语言和现代语)、本国语 社会的兴趣:历史、政治、法律 宗教的兴趣:神学
(二)统觉与课程
1、统觉理论
新的观念和知识总是在原有的理智背景中形成的,是以
原有观念和知识为基础产生的。这就必然要求课程的安排应 当使儿童能够不断地从熟悉的材料逐渐过渡到密切相关但还 不熟悉的材料。
理论基础 德育理论 课程理论 教学理论
一、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一)伦理观
1、特征
强调知识或认识在德行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赫尔巴特指
出“巨大的道德力量是获得广阔视野的结果,而且又是完整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总结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总结
赫尔巴特(Wilhelm von Humboldt)是德国教育家、政治家,也是德国现代教育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教育思想对于当代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内容和教育的方式等方面。
首先,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的个性和自由。
他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主张教育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他认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出具有自主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公民,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和技能。
其次,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强调教育的内容应当是全面的、综合的。
他主张学校教育应当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整合,而不是片面追求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他提出了“通识教育”的概念,强调学生应当接受全面的教育,包括人文、自然、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的知识,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此外,赫尔巴特还提出了以个体为中心的教育方式。
他主张教育应当注重个体的发展和成长,而不是简单地追求学生的成绩和排名。
他强调教育应当关注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提倡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化教育。
他还主张教育应当是学生主体的过程,鼓励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个性和自由,教育的内容应当是全面的、综合的,教育的方式应当以个体为中心。
这些思想对于当代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应当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借鉴和发扬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为培养具有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公民而努力。
赫尔巴特的教学思想
二、教育思想简介
❖ 1、赫尔巴特反对夸美纽斯的“儿童 的自然成长论”,主张以教师为中心,
把教师摆到儿童心灵塑造者的位置。 ❖ 2、提出了统觉概念:
他认为心灵原始是一无所有,只是 接受外界印象的受容器。我们内省了 解的,只是一些感觉、愿望和观念。 心灵作用首先靠与外界接触,而后产 生种种统觉。
❖ 统觉是在原有的经验基础上形成新观念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 段: (1)感知引起旧观念的活动; (2)新旧观念的斗争或者联合; (3)统觉团的形成——形成新知识; (4)新知识的强化;
❖ 统觉理念的核心是观念之间的相互作用。 ❖ 3、他从心理学“统觉”观念出发引申出自己的教学理论,提出了
以教学过程的四个程序为基础的教学模式。
❖三、赫尔巴特教学模式
❖ 即教学的四个阶段,即明了、联合、系统、方法。
明了——明确的感知新教材,主要表现为揭示教学和分析教学; 联合——把分析新教材得到的知识同原有知识联系起来,主要 表现为综合教学; 系统——即在新旧知识联系的基础上寻找规律性结论,使所学 知识系统化; 方法——通过练习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新的场合,使学生掌握技 巧,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四、赫尔巴特教学模式的运用及其发展
明了:明确的感知新教材,主要表现为揭示教学和分析教学。 要求老师首先应该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情况,只有这样 老师才能恰当地提出新观念,引导学生寻找相关的旧观念去 感知它。 联合:说明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这一阶段,要求教师主要 采用分析的教学方法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进行自由的、无 拘无束地谈话,使学生的旧观念与新观念建立关系。
第九讲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ppt课件
19世纪60年代以后,德国资本主义迅速发 展,形成“赫尔巴特学派”。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传到美国、欧洲和日本,并通过日本于清 末传到我国。
过分强调教师、书本的作用,并把他的教 学方法绝对化、形式主义化,认为在任何 学科、任何教材中都同样适用,这在一定 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
五、《普通教育学》的主要贡献及其影响
• 把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之上, 使教育学开始走上科学的道路
• 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课程体系,为 近代课程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在教学方法上提出“形式阶段”理论,是 当时教学方法的重大革新,为近代教学法 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提出“教育性教学”的概念,在历史上首 先从理论上明确地把教育与教学作为一个 整体来考虑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思想
【教学目标】: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 【教学重点】:教育学思想 【教学难点】:伦理学和心理学思想 【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赫尔巴特的管理论、教学论和训育思想 基本概念:统觉 教育性教学 教学四阶段
论 《普通教育学》
图1:赫尔巴特 (J.F.Herbart,1776~1841)
欲望、习惯于纪律、培养责任心)
训育可以控制情绪,可以使学生铭记体谅 同伴的态度,可以使学生小心谨慎(限制 冒失的尝试,习惯于监督等)
4、训育的阶段和方法
(1)阶段:道德判断、道德热情、道德决 定、道德自制
(2)方法: 陶冶 、压制、强迫和惩罚, 赞许、教育者作为榜样、有益于健康的生 活制度
推荐书目
的互相关系; 仁慈: 个人意志与他人思想之间的关系; 正义: 如果与他人发生实际冲突; 公平: 善或恶的后果。
兴趣
“假如在单个人身上没有多样性、哲学和 道德品格的统一,那么他始终是一个有缺 陷的人。兴趣的多样性能令他获得用以恢 弘其精神力量的广袤土壤。”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赫尔巴特(1776-1841)是德国教育家、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主知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
主要著作有:《普通教育学》(1806)和《教育学讲授纲要》(1835)等。
1、教学阶段论要理解赫尔巴特的教学阶段论,首先有必要了解他的"专心"和"审思"这两个概念。
所谓"专心",是指在某一时间内只专心研究某一个东西而不考虑其他东西。
没有专心,就不能正确和透彻地把握、领会"一切值得注意、值得思考、值得感受的事物"。
所谓"审思",是指把一个又一个"专心活动"统一起来。
赫尔巴特说,"我们所要求的专心活动不能同时发生,它们必须逐个产生。
首先是一种专心活动,接着再有另一种专心活动,然后它们才在审思中汇合起来!人必须有无数次这种从一种专心活动过渡到另一种专心活动去的变迁,然后才会有丰富的审思活动,才能随心所欲地返回到每一种专心活动中去。
赫尔巴特认为,教师应采取符合学生心理活动规律的教学程序,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学。
他把教学过程分成4个连续的阶段:一是明了。
指教师讲解新教材,把教材分解为许多部分,提示给学生,便学生领悟和掌握。
这时,学生的心理处于"静止的专心"状态。
教师适宜于"采用简短的、尽可能易理解的语句进行讲解,"而在讲解之后,立即让一些学生(而不是全部学生)确切地重复出来,这常常是适用的方法"。
二是联想。
指通过师生谈话把新旧观念结合起来。
教学的任务是把前一阶段教师所提示的新观念和学生意识中原有的旧观念结合起来。
这是统觉的初级阶段。
这时,学生的心理表现为动态的人专心"。
"自由交谈是联想的最好方法,因为学生可以从中获得机会去尝试作出偶然的联想,而这种联想对他来说恰恰是最轻而易举的,最不费力气的,同时可以获得机会去改变这种联想,使之多样化,并按他自己的方式掌握已学过的东西。
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思想及其对我国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
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思想及其对我国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赫尔巴特(Herbart)是19世纪德国教育学家,被誉为现代教育学之父。
他的教育性教学思想对当今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本文将简要介绍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思想,并讨论其对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
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思想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他主张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品格、情感和意志。
他强调对学生个人的了解和关注,提出了教育的“五阶段教学法”:1)准备阶段,激发学生的兴趣;2)呈现阶段,引导学生接触新知识;3)联想阶段,帮助学生理解和归纳知识;4)应用阶段,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5)悟思阶段,让学生总结和反思学习过程。
首先,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思想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他认为教师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要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特点、需求和兴趣,根据学生的差异性进行个性化教学。
这对我国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要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其次,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思想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情感。
在他的教学法中,情感教育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他主张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让学生善于感受和表达情感,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关爱精神。
这对于我国教育教学改革而言,意味着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智慧,使他们成为具有良好情感素质的公民。
此外,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思想强调了知识的系统性和内在逻辑性。
他主张教师要将知识内容进行组织和整合,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他提出的“五阶段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
这对于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我们应该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注重知识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思想强调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
赫尔巴特教育实践论文
摘要:赫尔巴特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赫尔巴特的教育实践,分析其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育管理等方面的特点,以期为我国现代教育提供借鉴。
一、引言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源于其哲学和心理学基础,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他的教育实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育管理和教育评价。
本文将分别对这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二、赫尔巴特的教育理念1. 教育的目的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德育是教育的基础,智育是教育的核心,体育是教育的重要方面,美育是教育的补充。
只有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才能使个体成为有道德、有智慧、有力量、有美感的人。
2. 教育的方法赫尔巴特主张教育应采用“心育”方法,即通过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来提高其道德、智力、体力和美感。
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情感教育:赫尔巴特认为,情感是道德行为的基础,因此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
情感教育包括对学生的尊重、关爱、信任等。
(2)意志教育:赫尔巴特认为,意志是道德行为的动力,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意志。
意志教育包括培养学生的自律、自信、自律等。
(3)理性教育:赫尔巴特认为,理性是道德行为的标准,因此要培养学生的理性。
理性教育包括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等。
三、赫尔巴特的教学方法1. 系统教学法赫尔巴特主张教学应遵循一定的顺序和体系,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按学科顺序教学:赫尔巴特认为,各学科之间相互联系,应按照学科顺序进行教学。
(2)按阶段顺序教学:赫尔巴特主张教学应按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进行,分为感知、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等阶段。
(3)按兴趣顺序教学:赫尔巴特认为,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应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教学。
2. 演示法赫尔巴特强调教学应注重直观性和具体性,通过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知识。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
02
赫尔巴特的童年
伯尔尼——不莱梅时期(l797-1802年)1797-1799年,赫尔巴特三个孩(年龄分8岁、10和14岁)的家庭教师,在两年左右的教育实践中赫尔巴特获得了大量的教育经验,这成为他日后进行教育理论探索的重要资源。
1
2
1800-1802年,赫尔巴特在不莱梅主要从事裴斯泰洛奇教育理论的宣传和研究工作。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中最值得人称道的就是教育形式的四阶段理论,建立了一种明确规范的教学模式,至今仍然影响着课堂的教学。
赫尔巴特是继夸美纽斯之后教育学的又一分水岭似的人物,正是他使得教育脱离哲学的附庸,使其成为一门真正独立的学科。
谢谢观看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他指出:“巨大的道德力量是获得广阔视野的结果;而且又是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思想群活动的结果。”
01
02
赫尔巴特心理学
赫尔巴特系统研究了统觉、兴趣和注意等心理学问题。
赫尔巴特“统觉”理论的基本含义是,学生在原有观念基础上把一些分散的感觉刺激纳入意识领域,吸收、融合、同化新观念,并构成观念体系,即“统觉团”,这一过程就是“统觉”。
二、道德教育理论
“必要的目的”是指教育所要达到的最高的最为基本的目的。
赫尔巴特指出: “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教育的唯一工作和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中——道德。”
必要的目的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养成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等五种道德观念。
明了阶段:当一个表象由自身的力量突出在感官前,兴趣活动对它产生注意;这时,学生处于静止的专心活动;教师通过运用直观教具和讲解的方法,进行明确的提示,使学生获碍清晰的表象,以作为观念联合,即学习新知识的准备;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总结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总结赫尔巴特(August Hermann Francke)是18世纪德国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和哲学家,他的教育思想对当时的教育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赫尔巴特坚信教育的重要性,并强调教育应该以培养人的品格为中心。
本文将通过对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总结,探讨他是如何通过自己的理念和实践,在当时的社会中塑造了教育的发展。
首先,赫尔巴特强调个体的独特性和自由发展。
他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有着不同的潜能和才能。
因此,教育应该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和需求来进行,以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优势,并最大限度地发展。
他反对机械的教育方法,强调学生的个人参与和自由选择,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其次,赫尔巴特注重实践和经验。
他主张通过实践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他建立了许多实验学校和社区项目,提供给学生实践机会,使他们能够应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赫尔巴特相信,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而不仅是被动地接受和背诵。
他的实践导向教育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并通过实践来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
第三,赫尔巴特注重德育。
他认为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使他们成为道德良好、责任感强的公民。
他主张教育应该以宗教信仰为基础,通过宗教的指导来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
赫尔巴特创办了教育机构,并将宗教信仰和教育相结合,以此来塑造学生的品格和道德观念。
他强调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不仅在知识上有所进步,而且道德上也有所提高。
第四,赫尔巴特注重个体与社会的联系。
他认为个体的发展必须与社会的需要相结合,只有在社会中发挥作用,个体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他强调社会责任和公共服务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和服务项目。
他通过实践项目和社区服务将学生与社会联系起来,培养他们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感。
综上所述,赫尔巴特教育思想强调个体的独特性和自由发展,注重实践和经验,重视德育和道德教育,强调个体与社会的联系。
他的教育理念对当时的教育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对后来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产生了启示。
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思想及其对我国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
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思想及其对我国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赫尔巴特(Herbart,1776年-1841年)是德国启蒙运动时期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以其“教育性教学”为核心,不仅对19世纪初的欧洲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我国当今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一、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思想概述赫尔巴特认为,教育是一种艺术,教师应该像艺术家一样去运用巧妙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不断发展,同时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
因此,他提出了“教育性教学”这一概念,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个性化教学:赫尔巴特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有着自己的思想、兴趣和特长,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做到因材施教,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
2.启发式教学:赫尔巴特主张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
3.激励式教学:赫尔巴特认为,要引导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通过激励学生的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二、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思想对我国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思想包含许多先进的教育理念,对我国当今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1.倡导因材施教,推进个性化教育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结构变化的,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日益明显。
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背景、学习风格等都存在差异,学校应该“因材施教”,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促进其全面发展。
同时,教育工作者也应注重在课堂中充分体现个性化教育的理念,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更好的学习体验。
2.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赫尔巴特提出的“教育性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当今时代,学生们不仅需要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具备实际的能力,比如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等。
教育教学改革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和未来发展的人才。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赫尔巴特(Herbart,1776-1841)是德国教育家、哲学家,其著名的教育思想以“科学的教育”为核心,深受后世教育者的研究及借鉴。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以心理学为基础,认为教育的本质是激发被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力求把知识融入思想和行事之中,以激发学习者的创造性潜能。
赫尔巴特认为,学习应该坚持三种原则:有效性、有趣性和持久性。
有效性原则认为,教学内容和方式应针对学习者的兴趣和潜能,将学习者从实际感受中引导出来。
有趣性原则认为,学习内容和方式应该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并且使学习成为一种乐趣。
持久性原则认为,学习应该由浅入深,从基础性知识开始,然后转入更深的概念,而不是只记住事物的表面,而真正活学活用,深刻理解学习内容。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由思想、艺术、实践和社会角色组成。
其中,思想是教育的最基本元素,是教育的根本,艺术是教育的次要元素,实践是教育的延伸,而社会角色是教育的最高指标。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认为,教育应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智力、道德和实践能力,使其成为可以独立思考的社会公民。
在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中,学生是因特殊的独立性质而被赋予具有建设性意义,并且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赫尔巴特还认为,教育应该建立在有益的老师-学生关系基础上,让学生接受有效的教育。
教育者应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让学生能够在独立思考中掌握专业知识和能力。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提出了“五个教育中心”,其中“信仰中心”是最重要的,他认为,学生应具备追求和实现自己的信仰的能力,从而获得真正的自由。
其次是“认知中心”,它强调学生感知能力的发展。
接着是“情感中心”,它指的是学生的情感思维能力。
最后是“行为中心”和“社会中心”,它们主要关注建立友谊、培养团队协作精神、行为表现等方面。
总之,赫尔巴特教育思想是一种认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教育内容与教学方式之间关系的科学方法,也是一种针对学生实际需求的教学模式。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是什么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是什么赫尔巴特被西方世界称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在世界上是“教育科学之父”,那么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是什么?下面是为你搜集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希望对你有帮助!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一:赫尔巴特最著名的教育思想就是四段教学法。
他认为老师在教授学生的时候应该分为四步走,第一步:明了,也就是给学生教授新知识的阶段。
第二步:联想,也就是将新知识与旧知识相联系的阶段。
第三步:系统,做出概括和结论。
第四步:方法,也就是将所学习到的知识用于实际,比如习题解答或者是书面作业等。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二:教育性教育。
这种教育学思想是说要将教学当做道德教育的最基本的手段和途径,老师应该通过教学传授知识,形成各种道德观念,并且在此基础之上形成学生的品德。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三;训育,是指在儿童身上培养一种有利于教学进行的心理状态。
训育一般包括限制、赞许、责备、惩罚、建立有益的生活制度等五个方面,同时赫尔巴特还指出了训育与管理所存在着的区别,赫尔巴特认为管理一般都是关注的当前的作用,而训育是关注儿童未来,训育是持续的、不断的、慢慢的深入人心和渐渐的停止的,能够使人感觉到一宗陶冶的力量。
赫尔巴特生平经历赫尔巴特全称为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德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和哲学家,科学教育的奠基人,被称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教育科学之父”,在世界近代史上没有任何一位教育家可以与赫尔巴特相比肩。
赫尔巴特的代表作《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是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
1776年5月4日,赫尔巴特生于德国奥尔登堡的一个司法官家庭。
幼年的时候得益于母亲和家庭教师的共同教育。
以后进入了拉丁学校学习。
1794年,赫尔巴特进入耶拿大学,上学期间他研究康德、费希特等人的哲学著作;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关于一切存在都是统一的和不变的学说,大大的影响了赫尔巴特。
1797年初,他在还没有修完大学课程的时候,就去瑞士做了一贵族的家庭教师;赫尔巴特对教育的兴趣就是因为这个工作引起的。
赫尔巴特主要教育思想 主张内容
1.赫尔巴特将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将心理学中的统觉观念用于教学。
2.赫尔巴特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
3.根据兴趣概念的分析,赫尔巴特区分了相互区别的阶段:注意、期望、要求和行动。
正是根据兴趣的四个阶段,赫尔巴特将教学过程分为清楚、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明了”是教学的第一步,该阶段处于静止的“专心”阶段,其心理状态表现为“注意”,在该阶段教师应该采用提示等直观教学讲授新教材,以便学生清晰而明了地感知新教材。
“联想”是教学的第二步,该阶段处于动态的“专心”阶段,其心理状态表现为“期待”,在该阶段教师应该采用分析教学。
本阶段中,学生已经能够将以往的观念正确地再现出来,并自然地引起某种联想。
“系统”是教学的第三步,该阶段处于静止的“审思”状态,其对应的心理状态是“要求”,在该阶段教师应该采用综合的教学方法。
“方法”是教学的第四步,该阶段处于动态的“审思”阶段,其心理状态为“行动”,在该阶段学生需要对已经系统化的观念体系进行不断的练习,以使获得的系统观念付诸应用,使之更加牢固和熟练。
4.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原则:“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在西方教学史上,赫尔巴特第一次提出来“教育性教学”的概念。
5.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目的:完善道德,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
赫尔巴特提出道德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教育目的分为可能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
可能的目的是指与儿童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有关的目的,也可以称为“多方面的兴趣”,即教师必须发展学生多方面的兴趣,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和谐的发展。
必要的目的是指教育要达到的最高的目的,即道德。
二、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概括为“一原则、两基础、三中心、四阶段、五公民、六兴趣”,下面我们逐一进行介绍:①一原则即指教育性教学原则,强调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教学生知识同时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对应教学规律中的教育性规律;②两基础指的是赫尔巴特将心理学和伦理学引入教育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并提出“统觉”概念,考试中主要以识记型单选题为主,需要大家掌握把心理学引入教育学的第一人是赫尔巴特;③三中心指的“旧三中心”,即教师、课堂、教材(书本)中心,④四阶段即将教学过程概括为明了(清楚)、联想(联合)、系统、方法⑤五公民主要指赫尔巴特第五个观点是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因此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理论就属于典型的社会本位论,大家能够理解,做单选题备考;于此同时,赫尔巴特又把教育目的分为必要的目的和可能的目的,必要的目的就是将来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必须具备的五种品质:内心自由、仁慈、完善、公平、正义;而可能的目的就是将来可能从事何种职业就教以相应的知识与技能;关于可能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⑥六兴趣主要指赫尔巴特提出六种兴趣课程,他提出兴趣主要包括对自然的兴趣和对社会的兴趣,而自然的兴趣主要包括经验的兴趣、思辩的兴趣、审美的兴趣;而社会的兴趣主要包括社会的兴趣、同情的兴趣和宗教的兴趣。
总结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总结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赫尔巴特(Herbart)是德国教育学家和哲学家,他的教育思想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具有重要影响。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强调个体的发展和全面的教育,其主要包括思维清晰的教育、道德和宗教教育、教师的重要性以及学习过程的重要性等方面。
首先,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强调思维清晰的教育。
他认为,个体的思维应该经过一定的程序和训练,以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赫尔巴特主张提供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概念,教育个体对事物进行分析和推理,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力。
他认为,思维的清晰性对于个体的智力和道德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注重道德和宗教教育。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更应该培养个体的道德观念和宗教信仰。
他主张通过教育来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和品格,引导个体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此外,赫尔巴特还认为宗教可以给予个体安慰和指导,对于人的精神和道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赫尔巴特还特别强调教师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师是教育的关键,他们应该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丰富的教育经验和良好的教育方法。
赫尔巴特主张教师应该成为个体的引导者和启发者,鼓励个体的自主学习和思考。
他还提出,教师应该充分了解个体的个性和需求,根据个体的不同特点进行教学,以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最后,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强调学习过程的重要性。
他认为学习过程是教育的核心,个体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和自主学习来获得知识和经验。
赫尔巴特主张提供刺激和启发性的教学方法,激发个体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他还认为,学习应该是积极的、指导性的和有目标的,并通过不断的反思和总结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总之,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以个体发展和全面教育为核心。
他主张培养个体的思维清晰性、道德观念和宗教信仰,注重教师的角色和学习过程的重要性。
他的教育思想对于个体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具有积极的影响,为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提供了有价值的启示。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在近代教育史上,没有任何一位教育家可与之比肩,他的教育思想对当时乃至之后百年来的学校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非常巨大、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
在西方教育史上,他被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在世界教育史上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
赫尔巴特明确提出教育学的科学性问题。
在他看来:“教育学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
前者说明教育的目的;后者说明教育的途径、手段与障碍。
”他在哲学的基础上建立起了教育目的论,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建立起了教学理论,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了道德教育理论,从而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而反映其教育思想的代表作《普通教育学》则被公认为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
《普通教育学》反映了他的主要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主要包括三大部分:管理、教学和德育。
在管理部分,他提出了纪律问题。
他认为纪律的本质就是约束儿童的意志,管理本身并不是教育,而是进行教育的必要条件。
他提出了威吓、监督、命令、禁止和惩罚等管理的方法,对待学生采取严酷的态度,很少注意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赫尔巴特的德育论主要是论述五种道德观念的培养问题。
他认为人类道德的基础是五种永恒不变的观念,即内在自由、完善、善意、法权和正义;观念是最根本的要素,人的一切心理过程--情绪、意志、思维、想象等,都不过是观念的变形。
人们用这些观念来调节个人意志和社会冲突,就能使自己成为服从既定法制的、有美德的人。
根据这个理论,他主张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具有“完美德性的人”。
赫尔巴特的教学理论在教育史上起了积极的作用。
首先,他阐明心理学对教育学的意义,要求以心理学作为教育、教学的理论基础之一。
赫尔巴特曾受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莱布尼茨等人的影响,他把莱布尼茨的统觉观念应用到他的教育学上来,认为统觉作用就是利用已有的观念吸收新的观念并构成统觉团。
试论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试论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一部经典的教育著作,它囊括了赫尔巴特所倡导的基本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本文将讨论《普通教育学》的教育思想及其在现实中的意义。
首先,赫尔巴特提出了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体。
他认为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智力和道德发展。
他强调了个体差异的重要性,主张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来制定教育计划和教学方法。
这意味着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来定制,以培养每个学生的潜能和个性。
其次,赫尔巴特强调了教育的社会性。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个体自身的发展,而且还应该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他主张教育应该为学生提供成为有能力的公民、对社会做出积极贡献的机会。
他强调了教育的民主和平等原则,主张教育机会应该平等地提供给每个人。
第三,赫尔巴特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法。
他认为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来组织教学活动,通过实践和体验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和自信心。
他主张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引导者,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
他提出了互动学习和个别指导的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特殊需求。
《普通教育学》的教育思想在现实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促进了个体全面发展。
他认为教育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智力和道德发展,这在现实中有助于培养健康、有才能和具备优秀品质的公民。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其次,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强调了教育的社会性。
教育不仅仅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还要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这意味着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团队合作和社会责任感,以建设和谐、公正的社会。
第三,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倡导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法。
传统的教育模式通常将教师置于中心地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法强调学生参与、体验和互动。
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果。
赫尔巴特的教学思想
1797年,赫尔巴特大学毕业后,赴瑞士担任贵族斯泰格三个儿子的家庭教师。在这里,他根据心理学原理对三个年龄不同,性格各异的儿童进行教育,使教育更符合于他们的实际。赫尔巴特认为,这个时期他虽然只是三个儿童的家庭教师,但已创造了“自己的学校”,取得了教育经验,从此,他开始研究教育学上的心理学问题。
1799年,赫尔巴特辞去家庭教师的职务,回到德国继续深造,研究哲学和教育学。同年,他到布格多夫访问裴斯泰洛齐,对裴斯泰洛齐在“教育心理学化”的实验中所取得的巨大成绩极为敬佩,对之进行了分析研究,明确心理学是教育科学的起点,立志建立科学教育学。
“教育性教学”的实施 通过教学进行道德教育必须要求教学的目的与整个教育的目的保持一致。因此,赫尔巴特认为教学工作的最高目的在于养成德行。为了实现这个最终目的,教学还必须为自己设立一个近期的、较为直接的目的,这个目的就是“多方面的兴趣”。所谓兴趣就是指智力活动的特性。赫尔巴特认为多方面的兴趣具有一种道德的力量。
五是建立有益健康的生活制度。这是"教育的基础,教育的首要准备。
赫尔巴特:心理学是教育学的最重要的理论基础,是建立科学教育学的首要科学。
01
赫尔巴特认为,哲学的全部问题就是观念,观念是心的基本构成单位,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全部是观念活动,由观念的交互作用形成意识,达到个人的知觉状态,构成心之内容。
02
赫尔巴特强调道德教育要建立在知识教育基础之上,把教学作为道德教育的最主要的手段。与此同时,又指出,教学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形成道德观念,培养完善的品格,则是其最高目的。这样把教育与教学两者辩证地统一起来,表明赫尔巴特对寓教育于教学之中这条规律已经有了认识,并且进行了明确的论述,在教育发展史上作出了巨大贡献。教育性教学的基本思想,已为现代教育学所承认,并得到进一步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赫尔巴特的教育心理学思想研究报告
一、生平简介
·赫尔巴特(1776-1841 )19 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1794 年进入耶拿大学学习法律,但他对法学并不感兴趣,广泛阅读康德、费希
特和莱布尼茨的哲学著作,受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和康德的不可知论的影响较
深。
二、教育思想发展阶段
·在瑞士贵族斯泰戈尔家里当家庭教师,拜访裴斯泰洛奇的教育实验
·哥廷根大学当教师,研究佩斯特洛奇的教育理论。
1806 年发表《普通教育学》,提出了科学教育学的学说
·从事系统的心理学研究,创办了教育研究班及附属实验学校,1835 年出版《教育学讲授纲要》从理论上把教育学的体系科学化
三、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教育作为一门科学,是以伦理学与心理学为基础的。
前者指明目的,后者指明
途径、手段。
”
·伦理学——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教育目的:1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教育的唯一工作和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
他主张教育的目的是个人品
格和社会道德。
2、儿童未来目的两个部分:希望达到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
所谓希
望达到的目的,是一个人有时可以根据自由选择而给自己提出目
的,或者说与职业选择有关的目的。
所谓必要的目的,就是道德
目的,这是一个人在任何活动中都必须达到的目的。
·心理学——教育的途径和手段。
(一)伦理学基础
·五种道德观念:内在的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公平;
内在的自由指的是一种自愿的意志。
·强调知识或者认识在德行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二)心理学基础
·教育的首要科学基础就是心理学,第一次明确宣称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心理学
作为一门科学,应该建立在形而上学的基础上。
赫尔巴特心理学思想来源:
1、英国联想主意心理学:人的认识来源于经验,通过观念之间的联结形成认识;人的认识是一种被动的接受;
2、莱布尼茨和康德的思想:强调人的观念的主体能动性;
3、洛克的白板说:人的心灵是一张白纸,上面没有任何记号,没有任何观念,
一切观念和记号都来自后天的经验。
四、教育思想的内容:
(一)、统觉概念:他认为心灵原始是一无所有,只是接受外界印象的受容器。
我们内省了解的,只是一些感觉、愿望和观念。
心灵作用首先靠与外界接触,而
后产生种种统觉
·统觉是在原有的经验基础上形成新观念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 )感知引起旧观念的活动;(2)新旧观念的斗争或者联合;(3)统觉团的形成——形成新知识;(4)新知识的强化;
·统觉理念的核心是观念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意识阈:是指一个观念若要由一个完全被抑制的状态进入一个现实
观念的状态,便须跨越一道界线,这些界线便为意识阈。
1 意识和无意识区分的分界线;
2 说明新旧知识是如何能够相互结合的;
3 第一次提到了无意识的问题;
科学教育学体系三个部分:
·管理(首要条件):培养学生遵守秩序的精神,保证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性恶论——克服儿童的“烈性”与“冲动,采”取威吓、监督、命令——惩罚,权威和爱作
为辅助手段;
·教学(中心问题):通过提供观念塑造儿童的心灵,培养道德观念;
·训育(主导):在儿童情感上发生作用,促使道德观念变成行动。
采取陶冶、赞
许和谴责等方法;
五、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
(一)教育性教学原则
1、“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这个概念,正如反过来,我不承认任何无教育的教学一样”
·教学是形成道德观念、培养道德品质的最基本的手段,强调道德教育要建立在
知识教育基础之上;
·道德教育应该通过教学进行,教学的目的就是造就学生的德行;
2、教学的两大原则:
一、学生的兴趣
二、类化的作用:以旧知识为吸收新知识的基础
(二)教学理论
1、建立在多方面兴趣基础上的课程教学理论:
两大类六种兴趣:
——经验的兴趣:
·经验的兴趣(观察自然的愿望;自然、物理、化学、地理)
·思辨的兴趣(思考问题的兴趣;逻辑、数学、文法)
·审美的兴趣(对各种现象教学艺术评价的兴趣;文学、绘画等)
——同情的兴趣:
·同情的兴趣(愿与一定范围的人接触的兴趣;外国语言、古典语言、本国语言)
·社会的兴趣(愿与较广泛的人接触以尽公民职责的兴趣;历史、政治、法律)·宗教的兴趣(重视和亲近神的兴趣;圣经、神学)
课程设计的两个原则:
相关原则:学校课程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集中原则:将课程组织成“核心课程”
2、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
·赫尔巴特继承了前人,特别裴斯塔洛齐关于直观教学的主张。
根据统觉的过程
三个环节:感官刺激——观念的分析与联合——统觉团的形成(获得概念),建立了三种教学方法:
单纯提示:实际上就是直观教学方法。
当前刺激所形成的表象要能引起意识中或意识阈下与之相似的观念活动,那么,首先必须有一定的强度和频率,单纯提示教学正是起到这样的作用;
分析教学:要形成观念的复合或融合,因而首先必须对不同的管你那和表象分析。
综合教学:由单纯提示所提供的清晰表象和分析教学产生的对表象的区分、形成新旧观念的联合。
3、教学形式阶段论
·儿童兴趣活动分为4 个阶段:注意、期待、要求、行动;
·儿童在学习活动中的思维状态:专心、审思;
·任何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明了:兴趣对直观事物产生注意,教师进行提示,使学生获得清晰的表象;——联合:新旧知识发生结合,但是混乱;
——系统:使联合有序起来,获得新概念;
——方法:以作业为主,使知识巩固、强化。
六、教育思想的对比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以各种观念来丰富儿童的心灵,把他们培养成
具有完美的道德品格的人
(1)裴斯泰洛齐对教育目的的见解,裴氏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儿童各种能力,
和官能(Faculty )调和的发展,但他则认为官能是不能分开多种的,心灵本身作用是统一的,用不着求其调和的发展。
官能:官能是一种对行为的或多或少有效的能力。
(2)同时他又反对卢梭(Rousseau )对教育目的的见解,卢梭认为教育目的是
促进儿童个人自然的发展,而他则认为教育目的应顾及社会的适应。
(3)反对康德的先验论,知识并不是限于经验,而是统觉在原有的经验基础上形
成新观念。
(4)(4)
(5)(5) Welcome To Download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