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休克”与大学英语教学

合集下载

ESL教学中的文化休克现象及对策探究

ESL教学中的文化休克现象及对策探究

ESL教学中的文化休克现象及对策探究
冯娟
【期刊名称】《海外英语(下)》
【年(卷),期】2018(000)011
【摘要】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ESL教学涉及双文化或多文化的情况日益增加,从而产生出ESL教学中的文化休克现象.历来有诸多学者从其他视角如跨文化交际、对外汉语教学中去探寻文化休克现象的根本.笔者研究了诸多前人的研究成果,立足于当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不断被赋予新意义和新任务的时代,具体介入ESL教学中探索其文化休克的对策,以期能够为将来的研究提供更多可借鉴的有效信息.
【总页数】2页(P113-114)
【作者】冯娟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贵州贵阳 55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9
【相关文献】
1.论英汉双语教学中的文化休克现象及对策 [J], 李世强
2.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文化休克”现象及对策 [J], 姜峰
3.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休克现象与应对策略 [J], 段继芳
4.ESL教学中的文化休克现象及对策探究 [J], 冯娟[1]
5.八年级英语教学中学生分化现象及对策探究 [J], 丁玲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化哲学视角下的大学生英语有效教学思考

文化哲学视角下的大学生英语有效教学思考

文化哲学视角下的大学生英语有效教学思考
大学生英语有效教学是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环节,文化哲学视角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

在文化哲学角度下,大学生英语有效教学需要考虑到学生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和认知方式等因素,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文化背景的考虑是大学生英语有效教学的重要环节。

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文化背景,包括母语、宗教、习俗等,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文化差异,并将其融入到教学内容中。

在介绍英语语法时,可以对比学生的母语语法,以帮助学生理解。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从文化的角度去理解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英语语言和文化的认识。

大学生英语有效教学还需要关注学生的价值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而价值观受到文化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尊重学生的价值观,并引导学生思考和比较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差异。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宽容性和跨文化理解能力。

在教学中可以设置一些案例讨论或文化交流活动,让学生通过与他人的对话和思考,了解不同文化对同一事物的看法。

认知方式也是大学生英语有效教学中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教师应该了解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的认知方式,包括学习风格、记忆方式等。

根据学生的认知方式,教师可以采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材。

对于重视听觉学习的学生,可以多使用语音材料和听力练习;对于喜欢图像学习的学生,可以使用图片和视频材料来辅助教学。

解读跨文化交际中文化休克现象对高职外语教学的启示

解读跨文化交际中文化休克现象对高职外语教学的启示
三 、抓 住 本 质 文 化 休 克 中的 信 息 过 载
信 息 的过 程 , 人 们 运 用 语 言 或 非 语 言 信 息 交 换 意 见 、 即 传
达思想 、 达感 情和 需要 ”¨ 表 。1 目前 , 文 化 交 际 学 已发 展 跨
在 外 语 学 习 中 , 习 者 不 了 解 目 的 语 的 文 化 背 景 知 学 识 , 乏 对 语 言 文 化 意 义 的 足 够 认 识 , 加 了 沟 通 的 复 杂 缺 增
展 不 可缺 少 的 条 件 , 个 世 界 就 是 一 个 地 球 村 , 异 文 化 整 与 背 景 的人 们 交 际 的 机 会 大 大 增 加 。因 此 如 何 与 来 自不 同 文 化 背 景 的 人 进 行 交 流 , 提 高 跨 文 化 交 际 能 力 , 了 一 即 成 个 亟 待 解 决 的 现 实 问题 。
文化交际能力 。
性 和 困难 程 度 , 易 形 成 习 得 中的 文 化 障 碍 即 文 化 休 克 。 容 文 化 休 克 ( utrl h c ) 1 5 C l a S ok 是 9 8年 由美 国 人 类 学 家 u
奥 博 格 提 出来 的 一 个 概 念 , 指 “ 个 人 进 入 到 不 熟 悉 的 是 一
础 相 对 薄 弱 , 汇 量 严 重 不 足 , 积 极 使 用 词 汇 的则 更 少 。 词 能
循 环 功 能 衰 竭 等 。在 跨 文 化 交 际 中 也 时 常 出 现 这 种 类 似
放 格 局 已基 本 形成 , 外 经 贸 交 流 已 成 为 我 国 国 民 经 济 发 对
众 所 周 知 , 言 是 文 化 环 境 中 的 产 物 , 是 文 化 的 载 语 又
体 。汉 语 和英 语 产 生 于 不 同 的文 化 环 境 , 承 载 的 文 化 也 所

“文化休克”对外国留学生的影响及其对策探讨

“文化休克”对外国留学生的影响及其对策探讨

很大 的提 高。然 而,机遇与挑 战并存 ,在来 华留学教育 到满足 。
为突 出。因此 ,作为 留学生管理者 ,有必要 深入探 讨外 异 ,有 时往往会 让一些 留学生觉得无法适从 。中国习以
家庭情况 时往往会让 留学生觉得侵犯 了 自己的隐私 。老 师在 与学生交谈 时双手交叉放在胸前 的动作 ,在一些西
模 式发 生动 摇 的经 历会 引起 他们情 绪 上 的不安 ,而生
w w w . a u a n l i a u a n c h a , c o r n 管理观察 ・ 总第 5 3 5期
教 育观 察
活上 的一些 不适和 不愉 快 的感 受更 使其情 绪产 生紧张 避免 留学生 因为不 了解情 况而出现错误 。
为, 却无法 被中 国人所接 受 。 比如好 不容 易完成 的作业 ,
因为使 用 了红 笔而 被 中 国老 师要 求重 做 ;热 情洋 溢 的 拥 抱 却招 致对 方 的反感 等等 。大量 使 留学 生 的习惯性
对抗或不理智 的反对 ;五是思乡心切,极度 渴望回家 ,
不安心在新文化环境 中学习、生活 ;六 是 自尊心增强 、
是消极拒绝 ; 二是孤 立无援的感觉甚重 , 情 绪消沉颓废 , 是对其人 格的一种侮辱 。
对 来 自本 国的长 住居 民有 过多 的依赖 ;三 是 易于激 动 和发脾气 ,对微不足道 的小事往往 也报 以极大 的愤怨 ; 四是视 新文 化环 境 的行为 规范 为束 缚, 常报之 以消极 另 一方 面 ,许 多 留学 生在 本 国一些 司空 见惯 的行
教 育观 察
‘ ‘ 文 化休克" 对外国留学生的影响及其对策探讨
单 彬
摘要 : 留学生 教 育是我 国对 外 文化 交流 的重 要途 径 ,已纳入 国家整体 教 育发展 规划 ,成 为高 等教 育 的 重 要组 成部 分 。随着 我 国高校 国 际化进 程 的推进 ,来 华 留学生 人数 逐年增 加 。留学 生给 高校 教 育国 际化 的 题, 这其 中表现 最突 出的就是 “ 文化休 克 ” 现象。 因此 , 列 问题 ,帮助 留学生适应 中国文 化背景下 的学 习生活 , 已成为 当代 留学 生管理者 应 当深 入研 究的紧迫课 题 。 关键词 :文 化休克 留学生 对 策探讨

英语阅读中文化休克现象探析

英语阅读中文化休克现象探析
二 、英 语 阅读 中 “ 文化 休 克 ” 的 认 知 心 理 学 分 析

“ 文化休克 ” 一词最早 由美 国著名人类学家奥博格( K a l v e r o
O b e r g)于 1 9 5 8年 提 文 化 的全新 文化 环境 后产生 的心理上 的不 适应 ,是 “ 由于失去 了

书面文字符号的解码 ,而且是一个 复杂 的高级心理活动过程 ,读 者从 书面材料中提取意义 ,理解一篇课文的心理规律 ,是大脑借 助一定的背景知识和长时存储系统的已存阅读信息 ,对现有 的语 言表层意义信息进行语义的从新编码 ,从而建立上下文的语义 内 在联 系并理解其深层语义 的过程 ( G r e e n e , 1 9 7 5 ; 张英 ,2 0 0 0 o 3 、利用 阅读策略解读丈 中语 义 解读文本 的语 义是文本阅读 的基础部分 ,是阅读行为 的主 体 。一般来说 ,在解读文本语 义时 ,成功 的阅读者常 常采 用以 下策略 :预测 、想象 ( 构建心理 图像 ) 、提 问、概括 、监控 理解 过程等 ( 郭纯 洁 ,2 0 0 7 o阅读 是一种主动地 、有 目地信 息输入 过程 ,读者应 主动 、积极地借助各种手 段去探求文 中蕴含 的各 种信息 ,避免 出现理解 障碍 ,阻碍阅读 活动的正常进行 。
英语 阅读 中文化休 克现象探析
周九艳 赵玉 闪 宁 圃 玉
( 华北 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 北京 1 0 2 2 0 6 )
摘 要 :本 文从认知 心理学角度 ,对词汇 、句法结构 以及文化 背景知识三 个层 面分析 了中国学生在英语 阅读过程 中的 “ 文化休克 ” 现 象,并提 出 了消除或减弱英语 阅读 中 “ 文化休克”的对策 。 关键词 :认知 心理学;英语 阅读;文化休克 英语 阅读是 英语学习者 以书 面形式 获取英语信息 的过程 , 是英语语 言学习过程 中的一项重要技 能。英语 阅读有利 于巩 固 所学英语 内容 ,丰富英语语言文化 知识 。 因此 ,阅读能力 的提 高对 于英语 学习者而言至关重要 ,而提高英语 阅读能力 首先 应 该要考 虑的一个问题必然是英语 阅读 的影响 因素 。对 于影 响外 语 阅读 的因素 , 人们 已经展开了广泛的研究 。“ 文化休克 ”作 为 英语 阅读理解过 程中的一种心理活动 ,与阅读者 的感 知 、 联想 、 想象 ( 思维活动 ) 、动机 、 兴趣 、 经验 ( 情感 因素 ) 等相互作用 , 表现 出程度不 同的心理反应 ,对英语 阅读效果具有直接 的阻碍 作用 ,因此 ,从认知心理学 的角 度来 分析 ,研究英语学 习者在 外语 阅读 过程 中的 “ 文化休克 ”现象 ,以便帮助英语 阅读者 避 免 阅读 过程中 出现思维 阻塞 ,甚 至中断 ,克服英语 阅读 障碍 , 从 而提 高其英语 阅读 水平 。

文化哲学视角下的大学生英语有效教学思考

文化哲学视角下的大学生英语有效教学思考

文化哲学视角下的大学生英语有效教学思考大学生英语有效教学是一个复杂而挑战性的任务,需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和策略以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

在文化哲学的视角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如何进行有效的英语教学。

文化在语言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语言是一种文化的表达方式,学习一门语言也意味着学习其背后的文化。

我们需要将文化元素融入到英语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引用与文化有关的例子、使用地道的语言表达和进行跨文化交流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英语。

要建立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

大学生通常面临着学业压力和各种课余活动,如果英语课堂过于枯燥乏味,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会降低。

在文化哲学的视角下,我们可以利用文化元素来丰富课堂内容,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了解和体验不同的文化。

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提供积极的反馈和奖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个性化教学是十分重要的。

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能力都有所不同,没有一种教学方法适用于所有学生。

在文化哲学的视角下,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教学。

教师可以通过进行分组活动、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资源和任务,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

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

学习英语并不仅仅是掌握一门工具性的技能,它也是一种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方式。

在文化哲学的视角下,我们需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

教师可以通过提供积极的反馈和支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和兴趣。

在文化哲学的视角下,我们应该认识到英语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更是为了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

只有通过将文化元素融入到教学中、建立积极的学习环境、实施个性化教学和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才能实现大学生英语有效教学的目标。

从文化休克现象

从文化休克现象

从“文化休克”现象谈中学英语教学中初步培养“跨文化意识”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进行跨语言交际时,由于文化或心理的差异往往容易违反说话规则,影响了交流与沟通,严重时会造成“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使交际无效果或产生相反的效果。

正如英国Gillian Brown教授所说,“Communication is a riskybusiness.”这里不妨看两个发生在校园内的实例。

例1.在新教材初中英语第一册(上)Lesson16 中有以下对话:A-- an old lady B-- a girl aged 12A:Hello!What's your name?B: My name is Ma Lili. A: How old are you?B: I’m twelve. …B: How old are you?A: Ah, it’s a secret!许多学生在阅读上述对话后都不理解:小女孩 Ma Lili可以把自己的年龄告诉老太太,为什么反之则不行呢?例2.澳大利亚友好学校Portland Secondary College 的一年轻女教师来我校开设讲座,在自由提问的时候,某一男生站起来问道:Are youmarried?这令她十分尴尬,不得不含糊其词,顾左右而言他。

由此可以看出,外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教学,而且应该包括文化教学。

美国外语教学协会(戚雨村,1992)在其提出的外语能力要求中,已经把它列入交际能力的内容。

交际能力包括五个方面,即四种语言运用能力(听、说、读、写)和文化素养(社会文化能力),所以对于这种文化、心理上的差异我们不能再视而不见了。

否则,必然产生语言教学和文化脱节,使我们的学生缺乏“跨文化(cross-culture)意识”。

美国外语教学专家WinstonBrembeck说过,“采取只知其语言不懂其文化的教法,是培养语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办法”,可见其后果是严重的。

“文化休克”与英语教学

“文化休克”与英语教学

Vo . 9 No 2 I 1 .
Jn 2 0 u e,0 6
“ 文化 克 " 英语 教 学 休 与
董松 涛
( 平顶山工学院外语 系, 河南平顶山 470 60 1)
Hale Waihona Puke 摘要: 随看中国加入世贸, 中外交流 日 益广泛, 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不同程度的“ 文化休克” 面 , 对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人们困惑、 失望, 造成跨文化交际的失败 , 这对我们英语教学提 出了严峻挑战, 了解“ 文化休 克” 的原因、 症状、 过程和减轻方法, 对于我们的英语教学确实有着重大的实际意义, 对从事跨文化事业者的工作和
维普资讯
第l 9卷 第 2期 20 06年 6月
张 家 口职 业技 术 学 院学报
Junl f hn jkuV ct nl o eeo eh o g ora o ag ao oa oa C lg f c nl y Z i i l T o
生活 也 不 无裨 益 。
关键词 : 文化 交际; 跨 文化休 克; 英语 教学 中图分类号 :3 9 3 H 1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0 :08—85 (0 6 o 0 2 16 2 0 )2— 09一o 3
“ 文化休克 ” 这个 概念最早是 由世界著名文化人类 学家 K l r O e 在 16 a e br vo g 90年首先 提出的。他把这 一概 念界定为 ” 由 于失去 了 自 己熟悉的社会 交往信号或符号 , 对于对方 的社会符号 不熟悉 , 而在心理 上产生 的深度焦虑症 ” 当人们到 国外 工 。
作、 留学或定居时 , 常常会体验到不同程度的心理反应, 这种心理反应现 象在跨文化管理学中称作“ 文化休克” Cl r ( uu te

“文化休克”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发

“文化休克”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发

“文化休克”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发作者:叶艳维来源:《文学教育》2017年第07期内容摘要:文化和语言密不可分。

文化是语言所承载的内容,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传达方式。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文化休克”现象,从而掌握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文化休克大学英语教学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文化休克”现象,从而使人们产生失落沮丧的情绪,造成跨文化交际的失败,这对于英语教学工作者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帮助学生了解“文化休克”的原因、现象和解决方案,对大学英语教学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对从事跨文化事业的工作者也大有裨益。

那么怎样使学习多年英语的大学生在大学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文化差异,克服“文化休克”,有效地与西方人交流沟通,这是本文拟解决的问题。

一.文化休克“文化休克”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奥伯格(Kalvero Oberg)提出来的。

它是指由于个体失去了自己所熟悉的社会交往信号或符号,对于对方的社会符号不熟悉,而在心理上产生的深度焦虑症。

简单地说,当一个人进入到陌生的异源文化工作和生活的时候,自己所熟悉的习俗、思维方式等的重大转变,使原来已经适应的模式暂时失效,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迷茫、沮丧和焦躁的情绪。

“文化休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蜜月阶段、沮丧(或敌意)阶段、恢复调整阶段和适应阶段。

在不同的阶段,情绪的表现形式也不一样。

随着社会交流的日益频繁,文化休克这一概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

人们发现“文化休克”不仅仅存在于跨文化交际中,也存在于国内。

可以说哪里有文化冲突哪里就有文化休克。

文化休克产生的原因:①价值观的矛盾和冲突。

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文化观念与异国文化中的价值观相矛盾,从而产生行为上的无所适从。

②在异国文化中,由于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等不同使身处他乡的人们难以适应。

③在异国文化中失去了自己在母文化环境中原有的社会角色,产生不稳定的情绪。

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中的文化休克与跨越

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中的文化休克与跨越

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中的文化休克与跨越【摘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英语交际日益频繁,重要性也日益突出。

为了加强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本文分析了在高校英语教学中文化休克现象存在的普遍性及成因,进而探讨了高校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跨越的原则与策略,【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休克文化跨越英语教学全球化是当今时代的重要特征,英语因而成为国际交往中最重要的沟通工具。

随着近年来我国对外交流的扩展和各行各业与国际接轨的工作的深入,社会对于英语交际运用能力的要求也在日益提高。

自我国引入课堂英语教学以来,英语教育和学习在全国范围逐步开展起来,并基本形成了从小学到大学的渐进学习培养模式。

但广大英语教师经常遇到这样一个尴尬的问题——在学习者系统学习了英语语音、词汇、语法之后,仍难以顺畅地同外国友人、同事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总感觉有一堵无形的墙阻隔着信息的准确传递,严重的甚至造成语言交际的失败(languagefailure)或出现了文化休克(cultureshock)现象。

一、文化休克及其过程休克原来是医学术语,是指由于供血不足而导致的一种危急生命的病症。

文化休克(cultureshock)这一术语最早是美国人类学家Oberg在1960年提出的。

他解释了文化休克的症状以及适应不同文化的过程。

他认为,语言学习者由于缺乏对这门语言所反映的社会文化知识的了解,在学习和使用外语时套用母语的文化思维模式和表达习惯,从而产生了语言交际中的误解或出现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语用错误。

这种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由于文化缺失而导致的语言交际失败,就是文化休克现象。

文化休克是跨越文化沟通中常见的现象,它可以经历几个阶段而得到自我治疗。

第一个阶段是蜜月阶段(honevnloonphase)。

在这一阶段,人们初次接触异文化,一切都感到新鲜、新奇,内心充满了幻想,对一切都想了解、探索,对一切都充满了兴趣。

对异文化中的民俗、景色、食物、生活方式等都感到很有兴趣,这就是蜜月阶段。

初探英语专业学生文化休克现象与阅读理解能力的关系

初探英语专业学生文化休克现象与阅读理解能力的关系

初探英语专业学生文化休克现象与阅读理解能力的关系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英语作为一种全球通用语言在各个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因此,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学习英语专业,希望能够掌握这门国际语言。

然而,许多英语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临着文化休克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英语专业学生文化休克现象与阅读理解能力之间的关系。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文化休克。

文化休克指的是个人在跨越文化边界时,由于新文化与自己原有文化的差异所引起的心理上的不适应和痛苦。

对于学习英语的学生来说,他们不仅需要学习英语语言本身,还需要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习俗。

这些文化差异可能会让学生感到困惑、不适应,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进度。

文化休克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阅读理解过程中,学生需要理解并分析文本中的信息,然后将其转化为自己的理解。

然而,当学生面对不熟悉的文化背景和习俗时,他们可能无法准确理解文本的含义。

例如,一个学生可能无法理解英语小说中的文化隐喻或者对于某个文化事件的历史背景缺乏了解,从而影响了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此外,文化休克还可能导致学生的阅读兴趣下降。

当学生无法理解文本中的文化元素时,他们可能会觉得阅读枯燥乏味,失去了对阅读的兴趣。

这种缺乏兴趣会进一步影响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动力去深入理解文本。

那么,如何解决英语专业学生的文化休克问题,以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呢?首先,学校可以通过开设相关的文化课程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

这些课程可以涵盖文学、历史、艺术等方面,让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其次,学生可以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活动,如组织文化沙龙、参加讲座等,以增强自己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最后,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大量的英语原版书籍来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尽量接触不同类型和风格的文本,以逐渐适应并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达方式。

总之,英语专业学生的文化休克现象对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有着直接的影响。

浅谈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休克现象

浅谈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休克现象
2 . 危 机 期

这些可能的心理变化 , 学 生 不 能 及 时 从 老 师 那 里 获 得 必 要 的帮 助
:和支持 , 那些采取 以情绪为导 向的应对策略的同学将陷入心理危 三、 文化休克对高 中生英语学习的影响
当个体 的新鲜感 慢慢消退之后 , 现 实的一些 问题 开始 出现 , : 机, 经历文化休克。 : 个体在生理上感到不适 , 在心理上感到孤单 、 失望 、 烦恼 、 焦虑。这 种无助感大概可以持续 2 到 3个月。 3 . 恢复期
认 同。
: 适 应的情况下 , 会产生强 烈的漂浮无定感 , 此时学 习的愿望最 为
: 强烈 , 一旦错过这个机会 , 语言的学习便不会再有进展 , 便 失去最 : 生长期处 于文化休克状态下其身心都经历一种痛苦 的体验 , 产生 : 心理疲 劳, 对 目标语 的学 习将视为一种负担 、 一种煎熬 , 逐 渐失去
观 察视 角
2 0 1 3年 9月 8
浅谈高 中英语教 学中的= I 文化休 克现象
文/ 励红 根

要: 英语学 习过程 不只是英语语 言的习得过程, 更是文化的适应过程, 不 同的学习者会有不同的适应体验 , 有些学习者 能成功
应对 , 有些则要经历文化休克期 。采取不 同的应对策略, 对英语学习者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关键词 : 高中英语教学; 文化休 克; 表 现; 原 因; 影响
( 作 者单位 西藏 自治 区 日喀 则市上 海 实验 学校 )
是对英语语言 和文化 的适应过程 , 在这 个过程中个体会经历各种 体验 , 个体对这些体 验进行认知上 的评估 , 评估 的结果有两种 : 一
是发现它们形不 成困难和挑战 , 这表 明个 体已经能够适 应 ; 二是

第五章 跨文化适应与第二语言教学

第五章 跨文化适应与第二语言教学

B、以积极的态度认识和应对文化休克,并 不是否认文化休克给文化适应造成的困难 而是仍然认为克服文化休克和实现文化适 应不是一帆风顺,而是荆棘载途、崎岖不 平的漫长过程。 C、要克服文化休克造成的困难,学会文化 适应,就必须不断增强跨文化意识,培养 适应新文化环境交际的能力。

D、研究方法应当是从重在文化休克的克 服转到注重摆脱旧文化的束缚,学习与 适应新文化,其核心部分是不断增强跨 文化意识,努力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和 转变文化身份。

李晓雨是云南大学的一名毕业生,毕业后通过 汉办的志愿者选拔,被派往泰国,成为一名汉 语教师志愿者。她性格一直比较开朗,所以当 她只身一人前往泰国北部的一个中学任教时, 也是满怀憧憬;但是她却发现来机场接她的学 校人员对她很冷漠,从机场到学校8个小时的 路途上几乎没与她说一句话。她知道绝不是因 为语言不通。李晓雨是个爱说爱笑的人,她几 次想打破沉默,但一直不明白自己到底在什么 地方得罪了来接她的人,还是别人根本不想和 自己说话。她只好一个人看着车窗外本来很美 但不再觉得美的景色。到了目的地,司机和接 待的人把她放到一间小房子里,就走了。房间 里只有一张平板床,没有任何铺盖。

(4)祖父痛苦地离美回国时,儿子见到 他对孙子依依不舍的悲痛心情,不惜 “违背”美国法律,将儿子“偷出来” 向祖你告别……

(5)许大同在圣诞之夜,不畏“违反法 律”和生命危险偷偷地爬楼回家与家人 团聚。

(6)在传统中医疗法问题上的文化冲突, 是在价值观念问题上对中国移民和美国 主人文化态度最严重的考验。


案例:“抱抱”能改变冷漠吗? 在时下的中国,陌生人之间基本的问候 都很难做到,忽然那么生硬地来一个 “抱抱”,看起来非常矫揉造作,不如 从关爱陌生人做起,从一次点头、一次 微笑,或者一个帮助开始。 (钟玉华,《环球时报》,2006年12月8 日)

第五章跨文化适应与第二语言教学教材

第五章跨文化适应与第二语言教学教材

父子分离,夫妻分居,朋友决裂,工作丢 失……接连不断的灾难恶梦般降临,一个原来 美好幸福的家庭转眼间变得支离破碎,努力多
年、以为已经实现了的美国梦,被这场从天而
降的官司彻底粉碎。贫民区的破旧公寓里,偷 偷相聚的大同夫妇心切,只
有铤而走险,装扮成“圣诞老人”,从公寓大
(2)文化休克的定义
定义:初处异文化环境中的人,对陌生 环境产生的一种不知所措和惶恐不安的 心情,并由此产生的抗拒新文化和留恋 旧文化的病态心理反应。语言不通和交 际困难更加加剧了这一心理病态,甚至 还会导致生理病态的出现。
2、文化休克的主要表现
(1)不知所措 (2)惶恐不安 布朗:“文化休克反映在第二语言学习者情绪
(1)新理论的产生 (2)新理论的特点 A、承认文化休克给文化适应造成的困难,但 不再将其视为静态的、消极的文化适应障 碍,而是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将其置于动态 的文化适应过程之中,看成是无法躲避但又 是培养文化适应能力过程中积累文化适应经验和学 习新文化的有益步骤。
B、以积极的态度认识和应对文化休克,并 不是否认文化休克给文化适应造成的困难 而是仍然认为克服文化休克和实现文化适 应不是一帆风顺,而是荆棘载途、崎岖不 平的漫长过程。 C、要克服文化休克造成的困难,学会文化 适应,就必须不断增强跨文化意识,培养 适应新文化环境交际的能力。
的共同性,即文化休克是初居第二文化 的人所遇到的普遍问题。
(2)文化休克的特殊性
文化休克的特殊性表现为个体差异和社 会差异。前者指的是不同的个体遭受的 文化休克的打击程度和文化休克的表现 多种多样;后者指的是第一文化与第二 文化之间的社会距离,也就是两种文化 之间差异的大小。
5、对待文化休克的态度—— 西方的新理论

浅析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文化休克现象

浅析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文化休克现象

浅析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文化休克现象作者:武新宇刘旭彩来源:《现代交际》2012年第06期[摘要]本文旨在通过阐述高校大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的“文化休克”现象,以说明“文化休克”对高校英语教学的影响,并对如何解决大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文化休克”问题寻找一些对策。

[关键词]文化休克英语教学对策[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6-0210-02进入大学后,学生在英语学习上会遇到这样尴尬的问题--在系统地学习了语音、语法、词汇之后仍然无法和外国人、伙伴们畅通地交流沟通,总感觉有一面无形的墙阻碍着信息的传递,造成语言交际的失败。

长此以往,学生们会出现害怕讲英语、厌恶英语的心理反应,甚至认为上英语课是一种内心折磨,这些就是典型的“文化休克”现象。

一、关于“文化休克”文化休克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它通常发生于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等之间的跨文化交际或接触中。

1958年,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Kalvero Oberg在他的一篇学术论文中首次使用“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这一词——“由于失去了熟悉的社会交往信号或符号,对于对方社会符号不熟悉而产生的深度焦虑症”。

具体地说,是当一个长期生活于自己本国文化的人突然来到另一种完全相异的新的文化环境中时,在一段时间内心理上出现的不适反应。

文化休克常见于移民、留学生或到国外的实习者当中,但是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语言实际上是在学习这门语言背后的文化,高校大学生在学习英语、与人交际的过程中会慢慢地接触该语言所包含的文化,文化的不同,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说话方式等就不同,久而久之文化碰撞或冲突在所难免,会出现交际失灵、逃避英语、厌恶英语的心理——就是英语教学中常见的“文化休克”现象。

Oberg提出“文化休克”有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蜜月阶段,指人们刚到一个新的环境,由于对周围的事物充满新鲜感,表现为心理上兴奋,情绪上亢奋和高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握和英语交 际能力 的提高 , 致使很多 同学在与西方人交往
时句子结构都是 正确 的 , 由于不 了解西方的文化背景知 但
识 而 经 常 闹 出一 些 令 人 啼笑 皆非 、 至 让 西 方 人 非 常 愤 怒 甚
的事情 , 使得大学 生不能有效地与西方人进行交流 。 3学生原 因。学生没有进入 大学之前 , . 他们 的英语学
考试 时能够看懂题 目就可 以, 这些文化背景知识的讲解 和 英 语学习关系不大 , 师是在消磨 、 费他 们宝贵 的上 课 老 浪
“ 文化休 克” 大体经历 四个阶段 : 月阶段 、 丧( 蜜 沮 或
敌意 ) 阶段 、 恢复调整阶段和适应阶段 。 () 1蜜月阶段 : 指人们刚到一个新 的环境 , 由于有新 鲜 感, 心理上兴奋 , 情绪上亢奋 和高涨 。 这个 阶段一般持续几
个 星 期 到半 年 的时 间 。 ( ) 丧 阶段 :蜜 月 ” 过 后 , 于 2沮 “ 期 由
时间 。他们对老师在课堂上讲解文化背景知识很是抵触 ,
自己课下也不会去关注文化背景知识 ,只是去背单词 、 短
语、 句子 , 做大量的四级 、 六级或考研模 拟题 。 长此 以往 , 学
生的英语学 习仅 限于语言知识 的学 习, 他们可能有着很 高 的语 言驾驭能力 , 但是在与外国人进 行交流时 由于文化 知
关键词 : 文化休克 ; 大学英语教学 ; 交流
中 图分 类 号 : 3 .1 G6 44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号 : 8 8 8 (0 0 — 0 0 0 10 — 8 12 1 3 0 6 — 2 0 0)
随着 中国经济实力 的增强 , 与世界交往 的增加 , 我们
“ 文化休克" 与大学英语教学
张桂 芝
( 河南 城 建 学 院 。 南 平 顶 Leabharlann 4 7 0 ) 河 6 0 1
二 、 学 生 出 现 “ 化 休 克 ” 能 有 效 地 与 外 国 人 进 行 大 文 不 交流 的原 因
1 . 社会原 因。中国是有着五千年文 明史 的国家 , 中国 人 民经过长时 间的文化积淀所 形成 的思维体 系与西方人
识 的 匮乏 会 屡 屡 碰 壁 。
生活方式 、 生活习惯等方 面与 自己文化 不一样 , 尤其价值 观的矛盾和冲突。在 国外生活 的兴奋 的感觉渐渐被失望 、 失落 、 烦恼和焦虑所代替。这个阶段一般持续 几个 星期 到 数月的时间。 当然 , ( 有的人也不一定会经历沮丧或敌意阶
段 。 )3 恢 复 调 整 阶段 : 在 经 历 了 一段 时 间 的沮 丧 和迷 () 指
言知识 的掌握上 , 而没有注意到学生的文化知识背景的掌


“ 文化 休克 ”
“ 文化休 克( ut eSok ” 指 由于失 去 了 自己熟 C l r h c ) 是 u 悉 的社会交往信号或符 号 ,对 于对方 的社会符号不熟悉 , 而在心理上产生 的深度焦虑症。 这个概念最早是 由世界著 名文化人类学 家 K vm b r在 16  ̄ e 0 e冀 9 0年提出的。 导致 “ 文
有什么喜怒哀乐一般不会轻易表现在平时的行为 中。 而西
方人一般 比较直率 , 他们在做 了什么事情后会非常坦然 的 接受别人的表扬 ; 他们 的内心想法一般会 比较多 的用行为 的方式表达出来。有的时候中国人与西方人交往时 , 西方 人可能会认 为中国人优柔寡断 , 中国人有时可能认为西方
与西方人 的交往越来越频繁 。 可是现实生活中很 多人经过
人办事鲁莽。中国人在处理 自己与社会 、 集体 的关 系时认 为 国家 的 、 集体 的利益大于个 人利益 , 个人利益应 让位于 社会和集体利益 ; 而西方人认 为 自己与社会 、 集体 的关系
是平等的 , 自己的利益与社会 、 集体 的利 益也 是平 等的 , 在 处理三者关 系时没有必要让个人做 出牺牲 。 2教师原 因。在传统 的语 言学理论的指导下 , . 大部分
三、 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防止和减轻“ 文化休克”
1 会 方 面 。 中 国应 更 进 一 步加 强与 西 方 国家 的 交 流 . 社
惑之后 ,外 乡人 ” “ 逐渐适 应新 的生 活 , 到了对付新文 化 找
了几年的英语学习 , 与西方人交流时仍然出现“ 文化休克 ”
问题 。那么怎样使 经历 了 6 l 一 2年英语学习 的大学生在大 学英 语学习阶段掌握 足够多 的知识 ,从而更有效 地克服
“ 文化休克 ”与西方人进行有效的交流呢?这即是本文要 ,
回答 的问 题 。
教师认 为大学英语教 学就 是教会学 生掌握好单词 、短语 、 句子 , 他们在讲课时一般只注重学生们是否理解 了每个单 词、 每个短语 、 每个句 子是什么意思 , 把主要精力都放在语
所适从。( ) 3 异国文化 中, 活方式 、 生 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不 同使得身处异 乡的人难 以适应 。
他们的英语学 习大都 陷入题海 战术 , 他们的英语水平大都
仅限于应付考试 上。这种学 习方法一直持续 到大学 阶段 , 致使有 的教师上课进行文化背景知识讲解时 , 有的学生认
为他们 的主要任务是 明白文章 中的每个句子是什 么意思 ,
摘要 : 如何让大学生在大学英语学 习阶段掌握足够多 的文
非常不同 。 中国人的性格大都谦虚 、 如 内敛 , 如果有 人对 中
国人 的行 为加 以表扬 时 , 中国人一般会 非常谦虚 , 中国人
化背景知识 , 服与西方人交往 时出现 “ 克 文化休克” 现象是
大 学英 语 教 师 急 需 解决 的 问题 。
习大部分是 围绕语言知识进行 的,尤其是 由于升学压力 ,
化休克” 一般来说有 以下三点原因 :1 在异 国文化中丧失 ()
了自己在本文化环境 中原有社会角 色 ,造成情绪不稳定 。
() 2 价值观 的矛盾和冲突 。长时期形成的母文化价值观与 异 国文化中的一些价值 观不 和谐或相抵触 , 造成行为上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