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的诊疗方案

合集下载

冠心病诊疗方案

冠心病诊疗方案

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心肌耗氧量和冠状动脉供血供氧量间不平衡,出现心肌供血不足所致的心肌损害性心脏病。

最常见的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冠状动脉管腔狭窄和闭塞,故简称冠心病。

粥样硬化病变使管腔狭窄或闭塞,为逐渐发展过程。

血管痉挛、斑块出现裂纹、破溃、出血、血栓形成导致管腔的急性狭窄或完全闭塞,则为急性过程。

本病属中医“心痛”、“胸痹”等范畴,严重者亦可表现为“真心痛”。

本病的发生与年龄、嗜食膏粱厚味、劳累过度或者缺乏体力活动、嗜好烟酒、七情内伤等有密切关系。

主要病机是本虚标实,心脉失养或心脉不通,本虚是气血阴阳亏虚,标实是痰浊、寒凝、淤血阻滞。

一、诊断(一) 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1990年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学会修订的《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和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

1.1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左上臂内侧等部位。

<呈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

)1.2胸闷胸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而缓解。

(严重者可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象,可发生猝死。

1.3 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1.4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运动试验等可辅助诊断。

根据病情可作心肌酶谱测定,心电图动态观察。

1.5必要时行冠脉CT、心肌核素显像或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明确诊断。

2 西医诊断参照我国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公布的《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

3 心绞痛分级标准参照1972年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

(二)证候诊断1 心痛发作期1.1寒凝血瘀证:遇冷则疼痛发作,或闷痛,舌淡暗、苔白腻,脉滑涩。

中医优势病种之一:胸痹心痛病(冠心病)中医诊疗优化方案

中医优势病种之一:胸痹心痛病(冠心病)中医诊疗优化方案

中医优势病种之一:胸痹心痛病(冠心病)中医诊疗优化方案转自我院心血管科《心血疾病中医诊疗方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科王恒和中医药防病治病注重疾病的整体调治、非药物治疗和日常养生保健。

中医药在调治冠心病方面较西医有一定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具有丰富的多种调治手段、具有独具特色的药膳和食疗,以及不良反应少、便于长期应用等方面。

胸痹心痛(冠心病)以胸部憋闷疼痛,心悸气短,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平卧为主症。

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冠心病,包括稳定性冠心病和急性冠脉综合征,后者包括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基于冠心病现代诊疗及康复管理指南,通过对胸痹心痛病临床中医证型分布相关文献的回顾性分析,结合我科临床采用既往诊疗方案的实际情况,现优化方案如下:一、中医辨证论治1、诊断标准参考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教材《中医内科学》(第6版)。

1、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疼痛可窜及肩背、前臂、咽喉、胃脘部等,甚至可达中指或小指,并兼心悸,或伴有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手足青冷至肘膝关节处,甚至夕发旦死,旦发夕死;2、阵发性发作,持续数分钟,经休息或服药可缓解,或持续时间达30分钟以上,经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片后难以缓解;3、多见于中老年,常因情绪波动,气候变化,多饮暴食,过度劳累等诱发,亦可无明显诱因或在安静时发病;4、心电图为必备检查,配合心肌损伤标记物及心肌酶学等检查进行诊断。

2、中医辨证诊断参考天津市科技攻关计划重大项目课题——“内科疾病单元疗法构建及基础研究”方案,制定以气虚血瘀为主证型,阴虚、阳虚、阳脱、痰浊、寒凝、气滞为兼证型的中医辨证诊断标准。

2.1辨证分型2.2.1主证型气虚血瘀:胸痛、胸闷,动则尤甚,休息时减轻,心悸气短,神倦乏力,面色紫暗,舌淡紫,脉弱而涩。

2.2.2兼证型(1)本虚证①阴虚:胸闷或胸痛,心悸盗汗,心烦不寐,或腰膝痠软,眩晕耳聋,舌红津少或有紫斑,少苔或剥苔,脉细数或细涩;②阳虚:胸痛或胸闷,或心悸,或腰膝酸软,疲乏、气短、身冷、肢凉、舌淡胖或有齿痕,苔白,脉沉细或迟;③阳脱:四肢厥逆,大汗出,脉微欲绝,表情淡漠,面色晄白或暗淡,舌质黯淡。

胸痹心痛病中医诊疗方案

胸痹心痛病中医诊疗方案

胸痹心痛病中医诊疗方案胸痹心痛病,也称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中医诊断可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和《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

症状包括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至痛彻左肩背、咽喉、左上臂内侧等部位,伴有心悸气短、自汗、喘息不得卧等。

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西医诊断可参照《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和1972年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

根据证候诊断,心痛发作期可分为寒凝血瘀证和气滞血瘀证。

寒凝血瘀证遇冷则疼痛发作,或闷痛,舌淡暗、苔白腻,脉滑涩;气滞血瘀证疼痛剧烈多与情绪因素有关,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滑。

心痛缓解期可分为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痰阻血瘀证和热毒血瘀证。

治疗方案可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心痛发作期寒凝血瘀证推荐使用芳香温通的苏合香丸,成分包括荜茇、细辛、檀香、良姜、元胡、冰片等。

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和心电图等指标进行评价,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个级别。

2.生活质量评价标准:采用生活质量问卷进行评价,包括身体功能、心理健康、社交能力等方面。

二)疗效评价针对不同证型进行治疗,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在治疗期内,应注意饮食调理,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保持心情愉悦,有助于促进疾病的康复。

同时,定期复查心电图等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疗效。

根据1993年XXX制定的《中药新药治疗胸痹(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对心绞痛和心电图进行疗效评定。

心绞痛症状的评定主要考虑疼痛发作的频率、程度和持续时间,分为显效、有效、无效和加重四个等级。

心电图疗效评价主要观察静息性缺血性ST段心电图是否恢复正常或大致正常,分为显效、改善、无效和加重四个等级。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采用积分法,根据疗前积分和疗后积分的差别来评定疗效,分为显效、有效、无效和加重四个等级。

评价方法包括临床症状的评价、生存质量评价和远期疗效评定。

中医科胸痹(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科胸痹(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科胸痹(冠心病一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胸痹指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气短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其病因多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波动,年老体虚等有关。

西医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一心绞痛可参照本病。

胸痹之名称,首见于中医经典《内经》。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制订的《中医内科急证诊疗规范》中“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急症诊疗规范”。

①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胃腕部、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反复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平卧。

②胸闷憋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可缓解。

严重者可见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侯,可发生猝死。

③多发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2.西医诊断:参照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和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报告《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

①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症。

②心绞痛每周发作两次以上,心电图检查有缺血性改变或运动试验阳性者③特点为阵发性的前胸压榨性疼痛感觉,可伴有其他症状,疼痛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心前区与左上肢,常发生于劳动或情绪激动时,每次发作3〜5min,可数日一次,也可一日数次,休息或用硝酸酯制剂后消失。

(二)证候诊断参照1985年《中医内科学》第五版(张伯臾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心血瘀阻:胸部刺痛,固定不移,入夜更甚,时或心悸不宁,舌质紫暗,脉象沉涩。

2.气滞心胸:心胸满闷,隐痛阵发,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胃脱胀闷,得暧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3.痰浊痹阻:胸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喘促,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苔浊腻,脉滑。

4.气阴两虚:心胸隐痛,时作时休,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偏红或有齿印,脉细弱无力,或结代。

胸痹心痛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诊疗常规

胸痹心痛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诊疗常规

.-.胸痹心痛(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诊疗常规胸痹心痛是由于正气亏虚,痰浊、瘀血、气滞、寒凝而引起心脉闭阻不畅,临床以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轻者偶发短暂轻微的胸部沉闷或隐痛,或为发作性膻中或左胸含糊不清的不适感;重者疼痛剧烈,或呈压榨样绞痛。

常伴有心悸,气短,呼吸不畅,甚至喘促,惊恐不安,面色苍白,冷汗自出等。

多由劳累、饱餐、寒冷及情绪激动而诱发,亦可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

西医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即归属于本病范畴。

一、诊断中医诊断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8月。

西医诊断参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颁布的《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

二、中医治疗急性发作时的治疗1.中成药治疗1)速效救心丸,行气活血,祛瘀止痛,每次10-15粒,舌下含化,必要时可重复。

2)血瘀者,选用丹参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川芎注射液、红花注射液、丹红注射液、三七皂苷注射液等静脉滴注,适用于瘀血闭阻者,根据病情选取1种;气虚者选用黄芪注射液静脉滴注;气阴亏虚者选用生脉/参麦注射液静脉滴注;气虚阳虚者选用参附注射液静脉滴注。

2、针刺治疗1)针刺内关、膻中、足三里,得气后留针20分钟。

2)针刺双侧耳穴心脏点,采用中等刺激,疼痛缓解即止。

缓解期的治疗(一)辨证论治1、心血瘀阻证症状:心胸阵痛,如刺如绞,痛有定处,入夜尤甚,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痛引肩背,伴有胸闷,日久不愈,可因暴怒、劳累而加重,舌质紫暗,有瘀斑,苔薄,脉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通脉止痛方药:冠心Ⅱ号方加味。

丹参30g、川芎12g、赤芍12g、红花12g、降香12g、桃仁12 g、郁金12g、甘草6g。

瘀血闭阻重证,胸痛剧烈,可加乳香、没药、元胡等,加强活血理气之功;若血瘀气滞并重,胸闷痛甚者,可加沉香、檀香等辛香理气止痛之药;若寒凝血瘀或阳虚血瘀者,伴畏寒肢冷,脉沉细或沉迟,可加桂枝或肉桂、细辛等温通散寒之品;或人参、附子等益气温阳之品;中成药:根据病情,选择1-2种应用。

胸痹心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诊疗方案

胸痹心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诊疗方案

胸痹心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诊疗方案市中医院心血管科胸痹心痛是由心气血不足,阴寒、痰浊、瘀血等邪气留踞胸中,郁阻脉络而致胸闷,胸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短气等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的心胸病证。

轻者仅胸部憋闷、疼痛,可伴有心悸,称为厥心痛;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疼痛剧烈而持续不能缓解,四肢厥逆,面部苍白,冷汗淋漓,脉微欲绝,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称为真心痛。

胸痹心痛相当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范畴,包括稳定性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等类型。

一、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和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2008年8月5日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7年中国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诊断标准、《2007年中国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诊断标准、《2001年中国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诊断标准。

二、中医治疗(一)不稳定期该阶段病理复杂,变化多端,发展迅速。

相当于西医急性冠脉综合症,包括了“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范畴。

心之气血不利,不通则痛为该阶段主要病机,血瘀为最突出病理基础,因此益气活血是该阶段的主要治法。

1、应急措施(1)芳香温通止痛:速效救心丸5~10粒,舌下含服;或麝香保心丸2粒,舌下含服;或复方丹参滴丸5~10粒,舌下含服。

以迅速缓解疼痛。

(2)回阳救逆:真心痛而面白唇青,汗出肢冷,脉微欲绝者,予静脉滴注参附注射液。

2、辨证论治(1)气虚血瘀证症状:胸闷心痛,乏力气短,神疲自汗,舌淡而紫,苔薄,脉沉细、结代。

治法:益气活血。

方药:冠心Ⅰ号协定方:黄芪20克、蒲黄15克、五灵脂15克。

若伴胸闷如窒,纳呆泛恶,苔腻等痰浊闭塞证,酌加全瓜萎15克、薤白12克、法半夏10克、陈皮6克。

若伴身寒肢冷、夜尿频数等心肾阳虚证,酌加炮附片6克、肉桂6克、补骨脂15克等。

心内科中医优势病种胸痹心痛病诊疗方案

心内科中医优势病种胸痹心痛病诊疗方案

心内科中医优势病种胸痹心痛病诊疗方案(稳定型心绞痛)一、概述胸痹心痛病,乃由于心脉挛急、狭窄或闭塞而引起膻中穴位处或左胸膺部疼痛不适为主症的一类疾病,常由劳累、情绪波动、饱餐等因素诱发。

胸痹心痛病相当于现代医学之冠心病范畴,包括胸痹心痛与胸痹真心痛,其中胸痹心痛相当于稳定性心绞痛,胸痹真心痛相当于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

冠心病又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或缺血性心脏病。

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

稳定型心绞痛:指稳定型劳力型心绞痛。

中医病名:胸痹心痛病;西医病名: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

二、诊断【西医诊断】参照我国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公布的《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和《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梗诊断和治疗指南》。

【中医辨证分型】本病的病位以心为主,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病理变化多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可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以气虚为主;标实多为痰浊、血瘀、气滞、寒凝,以血瘀突出。

1.痰阻闭阻证胸闷重而心痛轻,伴有身重困倦,口黏恶心,咯吐痰涎,苔白腻或白滑,脉滑。

2.气滞证胸痛时作,痛无定处,时欲太息,情志抑郁可诱发或加重,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弦。

3.心血瘀阻证心胸疼痛,心痛如剌,痛处固定,入夜更甚,唇舌紫黯,舌有瘀斑,苔薄,脉涩或结代。

4.寒凝心脉证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感寒痛甚,形寒肢冷,面色苍白,苔薄白,脉沉紧或促。

5.心气亏虚证心胸隐痛,气短心悸,动则益甚,神疲懒言,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或结代。

6.心阴不足证心胸隐痛,五心烦热,心悸怔忡,头晕耳鸣,口燥咽干,舌红少津,苔少或花剥,脉细数或结代。

7.心阳虚证胸闷心痛,心悸征忡,神倦怯寒,面色晄白,四肢不温,舌质淡胖,苔薄白,脉沉细迟。

三、治疗方法1.西医治疗(1)危险因素处理如进行宣教,戒烟,运动,降压,控制血糖,减轻体重等。

2016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

2016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

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2016年版)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至心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根据本证的临床特点,主要与西医学所指的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关系密切,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阻塞,导致心肌暂时缺血、缺氧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还包括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

[诊断](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2月第二版)1胸痹以胸部闷痛为主症,患者多见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胃脘部、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反复发作性,一般持续几秒到几十分钟,休息或用药后可缓解。

2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严重者可见胸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脉散乱或微细欲绝等危侯,可发生猝死。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情志刺激,多饮暴食或气候变化而诱发,亦有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者。

[鉴别诊断]1胸痹与胃脘痛:心在脘上,故有胃脘当心而痛之称,一起不为相近。

胸痹不典型者,其疼痛可在胃脘部,极易混淆。

但胸痹以胸闷为主,为时极短,虽与饮食有关,但休息,服药常可缓解。

胃脘痛与饮食有关,以胀痛为主,局部有压痛,持续时间较长,常有泛酸,嘈杂,嗳气,呃逆等胃部症状。

2胸痹与真心痛:真心痛乃胸痹的进一步发展;症见心痛剧烈,甚则持续不解,伴见汗出,肢冷,面白,唇紫,手足青至节,脉微或结代等危重急症。

[辨证论治]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2月第二版,《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北医出版设,2002年6月第一版,同时结合本科经验。

(一)心绞痛的中医治疗1气阴两虚兼血瘀症候: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重,口干口苦,五心烦热,夜寐差,便秘,口唇青紫,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舌薄白或少苔,舌下系带紫暗,脉细弱无力或结代。

胸痹心痛(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

胸痹心痛(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

胸痹心痛(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一、概述:冠心病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需氧和供氧之间暂时失去平衡而发生心肌缺血或功能障碍,但无心肌坏死的临床症候群。

心绞痛临床上可分为劳累型心绞痛(包括初发劳累型心绞痛、稳定劳累型心绞痛、恶化劳累型心绞痛、卧位性心绞痛)、自发性心绞痛(包括变异型心绞痛、单纯自发性心绞痛)、混合型心绞痛和梗死后心绞痛。

按其症状表现相当于中医学“胸痹”等范畴。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依据:(《中医内科学》第六版教材)(1)、左侧胸部或胸骨中段突发憋闷而痛,疼痛性质为隐痛、胀痛、刺痛、绞痛、灼痛。

疼痛常可窜及肩背、前臂、咽喉、胃脘部等,甚者可沿手少阴、手厥阴经循行部位窜至中指或小指,疼痛剧烈,持续时间长,达30分钟以上,含硝酸甘油片难以缓解,可见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手足青冷至肘膝关节处甚至夕发旦死,旦发夕死,常合并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及休克,多为真心痛表现。

(2)、突然发病,时作时止,反复发作。

持续时间短暂,一般几秒至数十分钟,经休息或服药后可迅速缓解。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情志波动,气侯变化,多饮暴食,劳累过度等而绣发。

亦有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者。

(4)、心电图应列为必备的常规检查,及白细胞总数、血沉、血清酶学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2、西医诊断依据(《内科学》第六版)(1)、临床表现:①症状:a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可波及心前区,有手掌大小范围,甚至横贯前胸,界限不很清楚。

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或下颌部。

b性质:胸痛常为压迫、发闷或紧缩性,也可有烧灼感,但不尖锐,不像针刺或刀扎样痛,偶伴濒死的恐惧感觉,发作时,患者往往不自觉地停止原来的活动,直至症状缓解。

c诱因:发作常由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如愤怒、焦虑、过度兴奋等)所激发,饱食、寒冷、吸烟、心功过速、休克等亦可诱发。

疼痛发生于劳力或激动的当时,而不是在一天劳累之后。

2024年胸痹诊疗方案

2024年胸痹诊疗方案

2024年胸痹诊疗方案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洒在案头的那份诊疗方案上,我拿起笔,开始回忆这十年来的诊疗经验和心得。

关于胸痹,这是一个既常见又复杂的疾病,下面是我为2024年准备的诊疗方案。

胸痹的定义和分类。

胸痹是指因胸阳不振、脉络瘀阻所致的胸痛、胸闷等症状,属于现代医学中的冠心病、心绞痛等范畴。

根据病情轻重,胸痹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一、轻度胸痹1.症状:轻度胸痹患者表现为胸痛、胸闷,发作时间短,疼痛程度较轻。

2.检查:心电图、心脏彩超、血脂、血糖等检查指标基本正常。

3.诊疗方案:(1)药物治疗:心痛定、硝酸甘油等扩张血管药物,缓解症状。

(3)中医治疗:根据体质辨证施治,如气虚者可选用补中益气汤,血瘀者可选用血府逐瘀汤等。

二、中度胸痹1.症状:中度胸痹患者胸痛、胸闷症状较明显,发作时间较长,疼痛程度较重。

2.检查:心电图、心脏彩超等检查指标异常,血脂、血糖等指标异常。

3.诊疗方案:(1)药物治疗:在轻度胸痹的基础上,加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以及降脂药物如他汀类。

(2)生活方式干预:同轻度胸痹。

(3)中医治疗:在轻度胸痹的基础上,可根据具体症状选用活血化瘀、通脉止痛的药物,如丹参、川芎等。

三、重度胸痹1.症状:重度胸痹患者胸痛、胸闷症状严重,发作频繁,疼痛程度剧烈。

2.检查:心电图、心脏彩超等检查指标明显异常,血脂、血糖等指标异常。

3.诊疗方案:(1)药物治疗:在中度胸痹的基础上,加用抗凝药物如肝素,以及抗心律失常药物如美托洛尔等。

(2)生活方式干预:同轻度胸痹。

(3)中医治疗:在中度胸痹的基础上,可根据具体症状选用补益心气、活血化瘀的药物,如黄芪、丹参等。

四、并发症处理1.心律失常:根据类型和程度,选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如美托洛尔、地高辛等。

2.心力衰竭:给予利尿剂、血管扩张剂等治疗,必要时进行心脏起搏治疗。

3.心肌梗死:紧急溶栓、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必要时进行心脏介入手术。

五、预防与康复1.预防:加强健康教育,提高人们对胸痹的认识,积极预防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

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

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

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一.中西医病名中医病名:胸痹心痛是指以胸痛憋闷、心悸气短为主症的一种心系疾病。

轻者胸闷或胸部隐痛,发作短暂;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喘息不得卧,痛引左肩或左臂内侧。

常伴有心悸气短,呼吸不畅,甚则喘促,面色苍白,冷汗淋漓等。

多由劳累饱餐、寒冷或情绪激动而诱发;.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病理变化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其本虚可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标实为血瘀、痰浊、气滞、寒凝。

急性发作期以标实为主,缓解期以本虚为主。

病位在心,与肝、脾、肾二脏关系密切。

本病相当西医的冠心病心绞痛。

西医病名:心绞痛是由于暂时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以胸痛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最常见表现。

通常见于冠状动脉至少一支主要分支管腔直径狭窄在50%以上的患者,当体力或精神应激时,冠状动脉血流不能满足心肌代谢的需要,导致心肌缺血,而引起心绞痛发作,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

二.中西医诊断(一)中医诊断1.诊断依据及要点: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1990年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学会修订的《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和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

①左侧胸膺或膻中处突发憋闷而痛,疼痛性质为隐痛,胀痛,刺痛,绞痛,灼痛.疼痛常可窜及肩背,前臂,咽喉,胃脘部等,甚者可沿手少阴,手厥阴经循行部位窜至中指或小指,并兼心悸;②突然发病,时作时止,反复发作.持续时间短暂,一般几秒至数十分钟,经休息或服药后可迅速缓解③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情志波动,气候变化,多饮暴食,劳累过度等而诱发.亦有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者④心电图应列为必备的常规检查,有缺血改变或心电图运动试验阳性,有助于诊断.2.鉴别诊断①真心痛真心痛是心痛重症,由于心脉闭塞,猝然大痛,以膻中或左胸部剧烈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伴四肢不温,舌青气冷,面白唇紫,大汗淋漓,脉微欲绝,经服芳香温通药物不能缓解,持续数小时或数天不等。

胸痹心痛病诊疗方案

胸痹心痛病诊疗方案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胸痹心痛病(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2014年修订版)胸痹是以胸闷心痛,甚则心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平卧为主要表现。

因邪痹心络,气血不畅,或心气不足,心失血养等所致。

属于西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范畴。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1)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胃脘部、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反复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

(2)胸闷胸痛一般几秒到十几分钟可缓解。

严重者可见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候,可发生猝死。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2、西医诊断标准(1)症状:心绞痛以发作性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疼痛的特点为:①部位:典型的心绞痛部位是在胸骨后或左前胸,范围常不局限,可以放射到颈部、咽部、颌部、上腹部、肩背部、左臂及左手指侧,也可以放射至其他部位,心绞痛还可以发生在胸部以外如上腹部、咽部、颈部等。

每次心绞痛发作部位往往是相似的。

②性质:常呈紧缩感、绞榨感、压迫感、烧灼感、胸憋、胸闷或有窒息感、沉重感,有的患者只述为胸部不适,主观感觉个体差异较大,但一般不会是针刺样疼痛,有的表现为乏力、气短。

发作时,患者往往不自觉停止原来的活动,直至症状缓解。

③持续时间:呈阵发性发作,持续数分钟,一般不会超过10分钟,也不会转瞬即逝或持续数消失。

④诱因:常为体力劳动、情绪激动、饱食、寒冷等因素诱发。

疼痛多发生于劳力或激动的当时,而不是在一天劳累之后。

⑤缓解方式:休息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可在2-5分钟内迅速缓解。

(二)证候诊断:1、痰浊闭塞证:闷痛痞满,口粘乏味,纳呆脘胀,身困重,恶心呕吐,痰多体胖,苔腻、黄或白滑,脉滑或数。

2、心血瘀阻证:刺痛固定,面晦唇青,怔忡不宁,指甲发青,发枯肤糙,舌质紫暗或见紫斑或舌下脉络紫胀。

3、痰(热)瘀闭阻证:闷痛痞满,刺痛,口粘乏味,指甲发青,痰多体胖,舌质紫暗或见紫斑或暗红,苔腻、黄或白滑,脉滑涩或数。

医院心血管科胸痹心痛病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1)

医院心血管科胸痹心痛病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1)

医院心血管科胸痹心痛病(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OOL 1-94)、1990年中西结合心血管学会修订的《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和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病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

(1)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左上臂内侧等部位。

呈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 自汗,甚则喘不得卧。

(2)胸闷胸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而缓解。

严重者可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象,可发生猝死。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4)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运动试验等可辅助诊断。

根据病情可作心肌酶谱测定,心电图动态观察。

(5)必要时行冠脉CT、心肌核素显像或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明确诊断。

2、西医诊断:参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

3、心绞痛分级标准:参照1972年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

(二)证候诊断1、心痛发作期(1)寒凝血瘀证:遇冷则疼痛发作,或闷痛,舌淡暗、苔白腻,脉滑涩。

(2)气滞血瘀证:疼痛剧烈多与情绪因素有关,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滑。

2、心痛缓解期(1)气虚血瘀证:胸痛,胸闷,疼痛如刺,拒按不移,身倦乏力,气少懒言,心悸汗出,面色淡白或晦滞,舌淡紫,或有瘀斑,体胖有齿痕,苔白;脉沉涩,或细缓,或沉细,或结代。

(2)气虚血瘀、痰浊阻络证:在前症的基础上兼见肢体沉重,形体较胖,纳呆,恶心,腹胀,舌质紫暗,苔白腻或厚,脉弦或弦滑。

(3)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胸部隐痛,固定不移,甚则胸痛彻背,心悸,气短,乏力,口干,手足心热,舌质黯红,或隐青,或瘀斑、瘀点,苔薄或少,脉沉涩。

2016胸痹心痛中医诊疗方案

2016胸痹心痛中医诊疗方案

2016胸痹心痛中医诊疗方案胸痹心痛是指胸部出现疼痛或不适感的病症,常见于现代人群中。

中医学认为,胸痹心痛与心脏的气血运行不畅有关,常伴随着心悸、气短等症状。

下面是2016年的胸痹心痛中医诊疗方案,供参考:一、辨证施治1. 证候辨析(1) 血瘀证:患者胸痹心痛刺激性较强,心悸,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象沉细。

(2) 气滞证:患者心胸刺痛不适,胸闷、纳呆、情绪烦躁,舌质暗红,脉象弦滑。

(3) 痰瘀证:患者胸膈满闷,舌苔厚腻,脉象滑数有力。

(4) 脾胃虚弱证:患者胸闷,腹胀,纳差,舌质淡胖,脉象缓弱。

2. 中药处方(1) 血瘀证:丹参、桃仁、赤芍、红花等,以活血化瘀为主。

(2) 气滞证:柴胡、香附、青皮、枳壳等,以疏肝理气为主。

(3) 痰瘀证:茯苓、枳实、竹茹、三棱等,以燥湿化痰为主。

(4) 脾胃虚弱证:黄芪、党参、白术、人参等,以健脾益气为主。

二、配合治疗1. 饮食调理(1) 建议少食辛辣、油腻、油炸食物,宜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粥类、蔬菜和水果。

(2) 不吃烟、酒,避免刺激性饮料和咖啡因含量高的饮品。

2. 心理调适(1) 患者应保持心情稳定,避免过度激动和压力。

(2) 可尝试进行放松瑜伽、冥想等心理调节活动。

三、日常保健建议1. 适量锻炼(1) 建议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跑步等,可增强心肺功能。

(2) 不宜进行剧烈运动,避免过度疲劳和体力消耗。

2. 定期体检(1)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应定期复查,控制好自身健康状况。

(2) 年龄较大者建议定期做心脏相关检查,及时发现问题。

总结:胸痹心痛在中医诊疗中可以通过辨证施治,中药调理,配合饮食调理和心理调适等多种手段来进行综合治疗。

此外,日常的锻炼和定期体检也是维持心血管健康的重要措施。

然而,本方案仅供参考,请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如果症状严重或持续,务必尽快就医。

胸痹(冠心病—心绞痛)与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胸痹(冠心病—心绞痛)与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胸痹(冠心病一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2010版)中医病名:胸痹心痛病西医病名: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第1版2008年7月1日)进行诊断。

2.西医诊断:参照我国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公布的《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

(二)症候诊断1.气虚血瘀证:胸痛、胸闷。

动则尤甚,休息时减轻,乏力气短,心悸汗出,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暗有瘀斑或瘀点、苔薄白,脉弦。

2.气滞血瘀证:胸闷胸痛,时痛时止,窜行左右,疼痛多与情绪因素有关,或有胁胀,喜叹息,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

3,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面色少华,时有盗汗、舌红少津、苔白脉细。

4.痰阻血瘀症:胸脱痞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纳呆恶心。

舌苔白腻脉滑。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气虚血瘀证:1.治法:益气活血方药:定痛救心汤合四君子汤加减。

细辛、高良姜、革拨、白芷、丹参、桃仁、红花、川茸、赤芍、党参、白术、云苓、甘草。

中成药:养心氏片2.气滞血瘀证治法:行气活血方药:定痛救心汤合柴胡疏肝散加减。

细辛、高良姜、革拨、白芷、丹参、桃仁、红花、川茸、赤芍、柴胡、枳壳、香附、陈皮等。

中成药:血府逐瘀胶囊3.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脉方药:定痛救心汤合生脉饮加减。

细辛、高良姜、革拨、白芷、沙参、麦冬、五味子、丹参、红花、川茸、赤芍、;如偏阴虚火旺证,见烦渴、失眠、舌红少津,可加清心莲子汤:桅子、淡豆豉、莲子心。

中成药:参松养心胶囊、益心舒5.痰阻血瘀证治法:通阳泄浊,活血化瘀方药:定痛救心汤合瓜篓蓬白半夏汤。

细辛、高良姜、革拨、白芷、瓜篓、萩白、半夏、桃仁、红花、川茸、赤芍等。

中成药:通心络胶囊(二)辨证选择静脉注射剂选择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

如红花注射液、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益气复脉注射液、丹红注射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的诊疗方案1、中医对冠心病心绞痛的认识中医对冠心病的认识由来已久,早在《内经》中就有“心病”,《难经》中有“厥心痛”、“真心痛”,《金匮要略》有“胸痹”,《医林改错》中有“胸痹心痛”等记述,名称之多,给研究工作和学术交流带来一定难度,影响学科发展。

因此,国家曾召开过多次学术研讨会,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就提出了西医的“冠心病”相当于中医“胸痹”的新观点。

中医认为,年老体虚,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寒邪内侵等因素导致心脉痹阻不通,不通则痛。

本病病位在心,与肺、肝、脾、肾关系密切。

《诸病源候论》指出:“心为诸脏主而藏神,其心经不可伤,伤之而痛为真心痛”。

《金匮要略》云:“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

《医门法律》云:“胸痹总因阳虚,故阴得乘之”,是以脏腑虚损,气血阴阳不足为本,以气滞、血瘀、痰浊和寒凝等有形之邪为标的“本虚标实”之证。

2、冠心病的中医辨证论治2.1 心血瘀阻[病因病机]:该型是临床员常见的一种。

因于寒凝、热结、痰组、气滞等因素,皆可导致血脉瘀滞而为心血痹阻之证。

血瘀停着不散,心脉不通,故作疼痛如绞如刺,而痛处不移,气血相关,瘀血痹阻,则气机不畅,而见胸闷。

舌紫暗,瘀斑.皆瘀血之候。

由于致瘀原因有别,故有寒凝血痰,热结血瘀、气滞血瘀、痰瘀交结、气虚血瘀等,临床应辩明不同性质之病因,才能更好地遣方用药。

尚须注意者.无论何因所引起的心痛,即使临床上血瘀表现不明显,然心主血脉,“心痹者,脉不通”,故总与“心脉痹阻”的病机相关。

其病程短者,邪犯心脉,痹阻不通;病程长者,久病入络,瘀滞不通,皆可成为心脉痹阻之根由。

[主症]:胸部刺痛,固定不移,入夜更甚。

[兼症]:心悸不宁,眠差。

[舌脉]: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脉象沉涩。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加减]:若胸痛甚者,可酌加三七粉、降香、郁金、元胡以活血理气止痛。

若心悸不宁重时,可酌加生龙骨、生牡蛎、代赭石、灵磁石等镇心安神。

若血瘀轻者,则可改用丹参饮为治。

[中成药]口服:复方丹参滴丸、复方血栓通、逐瘀通脉胶囊、麝香保心丸静滴:气(阳)虚明显者:黄芪针、参附针、参麦针血瘀明显者:丹参针、灯盏花、血塞通、血栓通、川芎针、疏血通。

2.2 痰浊内阻[病因病机]:痰为阴邪.其性粘滞.停于心胸,则窒塞阳气,络脉阻滞,酿成是症,痰浊闭阻导致胸痹一证。

[主症]:胸闷如窒而痛。

[兼症]:肢重体胖,痰多脘闷,气短。

[舌脉]:苔浊腻,脉滑。

[治法]:通阳泄浊,豁痰开结。

[方药]:栝蒌薤白半夏汤加味。

[加减]:本方如再加入干姜、陈皮、枳壳、白蔻仁、苏梗等通阳理气化痰,则效果更佳。

若痉见心烦躁扰,夜寐不宁.胃脘痞闷,口臭,痰黄粘,苔黄腻,为痰热壅阻,可选用小陷胸汤或黄连温胆汤以清热化痰。

[中成药]:口服:复方丹参滴丸、复方血栓通、逐瘀通脉胶囊、麝香保心丸静滴:气(阳)虚明显者:黄芪针、参附针、参麦针血瘀明显者:丹参针、灯盏花、血塞通、血栓通、川芎针、疏血通。

2.3 阴寒凝滞[病因病机]:诸阳受气于胸中,心阳不振,复受寒邪,以致阴寒盛于心胸.寒凝心脉,营血运行失畅,发为本证。

心脉不通放心痛彻背,寒为阴邪,本为心阳不振之体.感寒则阴寒益盛,而心痛易发,苔白脉紧为阴寒之候。

本证的辨证关键是:心痛较剧,遇寒易作,苔白脉紧。

[主症]:胸痛彻背,背痛彻胸,感寒痛甚,往往遇寒而发,起急骤。

[兼症]:胸闷气短,心悸,重则喘息,不能平卧,面色苍白,四肢厥冷。

[舌脉]:舌苔白,脉沉细或紧。

[治法]:辛温通阳,开痹散寒。

[方药]:栝萎薤白白酒汤加枳实、桂枝、附子、丹参、檀香。

[加减]:若痰湿内盛,胸痛伴咳唾痰涎,可加生姜、陈皮、茯苓、杏仁以行气化痰。

若症见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痛剧而无休止,身寒肢冷,喘息不得卧,脉象沉紧,此为阴寒极盛,胸痹之重症,宣用乌头赤石脂丸和苏合香丸以芳香温通而止疼痛。

[中成药]:口服:加味参附颗粒、复方丹参滴丸、复方血栓通、逐瘀通脉胶囊、麝香保心丸静滴:气(阳)虚明显者:黄芪针、参附针、参麦针血瘀明显者:丹参针、灯盏花、血塞通、血栓通、川芎针、疏血通。

2.4 心肾阴虚[病因病机]:素体阴虚,或思虑劳心过度,耗伤心阴,或火热、痰火灼伤心阴.以致心阴亏虚、心失所养,心脉不畅.则心胸灼痛,心悸怔仲。

[主症]:胸中隐隐灼痛且闷,时作时休。

[兼症]:心悸盗汗,心烦不寐,腰膝疫软,头晕耳鸣。

[舌脉]:舌质红,体瘦,或有瘀点、瘀斑,脉细弦或细数。

[治法]:滋阴益肾,养心安神。

[方药]:左归饮加减。

[加减]:若心阴亏虚而见心悸、盗汗、心烦不寐者,可加麦冬、五味子、柏子仁、酸枣仁等以养心安神,麦冬可以重用。

若阴虚阳亢而见头晕目眩,舌麻肢麻,面部烘热者,可酌加制首乌、女贞子、钩藤、生石决明、生牡蛎、鳖甲等滋阴潜阳。

[中成药]:口服:复方丹参滴丸、复方血栓通、逐瘀通脉胶囊、麝香保心丸静滴:阴虚明显者:刺五加针、参麦针;血瘀明显者:丹参针、灯盏花、血塞通、血栓通、川芎针、疏血通。

2.5 气阴两虚[主症]:胸闷隐痛,时作时止。

[兼症]: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

[舌脉]:舌偏红或有齿痕,脉细弱,或结代。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方药]:生脉散合人参养营汤加减。

[加减]:若胸闷痛,可加丹参、三七、郁金等以活血通络。

若心动悸,脉结代,为气虚血少,血不养心所致,可合炙甘草汤以益气养血,滋阴复脉。

[中成药]:口服:复方丹参滴丸、复方血栓通、逐瘀通脉胶囊、麝香保心丸静滴:气(阳)虚明显者:黄芪针、参附针、参麦针血瘀明显者:丹参针、灯盏花、血塞通、血栓通、川芎针、疏血通。

2.6 阳气虚衰[病因病机]:素体阳气不足,或心气不足发展为心阳亏虚,或寒湿饮邪损伤心阳,均可产生本证。

心阳亏虚,失于温煦鼓动,故心悸动而胸闷,神倦气短,脉虚细迟或结代。

阳虚则生内寒。

寒凝心脉.不通则涌,故见心痛、遇冷加剧,阳气不达于四肢,不充于肌表,故四肢乏温而畏寒。

[主症]:胸闷气短,胸痛彻背,遇冷则心痛加剧。

[兼症]:心悸,汗出,乏力,畏寒肢冷,腰膝冷痛,面色苍白,唇甲淡白或青紫。

[舌脉]:舌质淡白或紫黯,脉沉细或沉微欲绝。

[治法]: 益气温阳,活血通络。

[方药]:参附汤合右归饮加减。

[加减]:若见面唇青紫,大汗出,四肢厥冷,脉微欲绝者,乃心阳欲脱之危候,可重用红参(或别直参)、附子,并加用龙骨、牡蛎以回阳救逆固脱;若阳损及阴,阴阳两虚者,可再加麦冬、五味子以温阳滋阴并用;若肾阳虚衰、水气凌心,症见心悸、喘促,不能平卧,小便少,肢体浮肿者,可用真武汤加汉防己、猪苓、车前子、母草、泽兰以温阳活血利水。

[中成药]:口服:复方丹参滴丸、复方血栓通、逐瘀通脉胶囊、麝香保心丸静滴:气(阳)虚明显者:黄芪针、参附针、参麦针血瘀明显者:丹参针、灯盏花、血塞通、血栓通、川芎针、疏血通。

2.7 痰瘀互结证治[病因病机]:痰瘀互结证,临床较为常见,多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运行受阻,或湿聚生率痰滞而血瘀,或血阻而瘀.瘀血内阻,滓运不畅而生痰,痰瘀互结所引起。

[主症]:胸部刺痛,疼痛彻背,固定不移;或四肢麻木,沉重疼痛,经久不愈,遇寒加剧[舌脉]:舌质紫暗,舌苔厚腻.脉弦滑或沉弦有力[治法]:化痰祛瘀[方药]:栝萎薤白半夏汤合血府逐瘀汤化裁:[加减]:心悸脉结代者,加炙甘草,柏子仁;心前区闷痛者,加石菖蒲、檀香;心痛放射至背部者,加熟附子;心痛而肘臂掣痛者.加白芍、姜黄;心悸头晕血压高者,加生龙骨、生牡蛎、鸡血藤;心失所养,心悸失眠者,加酸枣仁,茯苓[中成药]:口服:复方丹参滴丸、复方血栓通、逐瘀通脉胶囊、麝香保心丸静滴:气(阳)虚明显者:黄芪针、参附针、参麦针血瘀明显者:丹参针、灯盏花、血塞通、血栓通、川芎针、疏血通。

2.8 气虚血瘀证型[病因病机]:多因思虑劳倦,耗伤正气或禀赋不足,心气本虚,或年高体弱,脏气日虚,或久病气血虚弱,上及于心。

气虚不能推动血运,而产生气血运行不畅等症[主症]:胸痛、气短乏力,活动后尤其.兼见头晕,神疲自汗,胸闷不适,严重者痛如针刺不可忍,唇面青紫,[舌脉]:舌质淡暗,舌白,舌边有瘀点瘀斑.脉细弱涩或结代。

[治法]:补益心气活血化瘀,宽胸定痛[方药]:四君子汤合生脉饮合桃红四物汤化裁[中成药]:口服:复方丹参滴丸、复方血栓通、逐瘀通脉胶囊、麝香保心丸静滴:气(阳)虚明显者:黄芪针、参附针、参麦针血瘀明显者:丹参针、灯盏花、血塞通、血栓通、川芎针、疏血通。

2.9 心阴不足证[病因病机]:素体阴虚,或思虑劳心过度,耗伤心阴,或火热、痰火、灼伤心阴.以致心阴亏虚、心失所养,心脉不畅。

则心胸灼痛,心悸怔仲。

治法:滋养心阴,活络止痛。

[主症]:隐痛忧思,五心烦热,口干梦多。

[兼症]:眩晕耳鸣,惊惕潮热。

[舌脉]:苔净或少苔或苔薄黄,舌质红,脉细数或代促。

[主方]:天王补心丹加减(《摄生秘剖》)。

[加减]:若见心悸、盗汗、心烦不寐等心阴虚明显者,加麦冬,柏子仁、酸枣仁,五味子。

胸闷且痛者,加当归、郁金,川芎,丹参;有头晕,目眩,舌麻肢麻,面部烘热者,加制首乌女贞子。

[中成药]:口服:复方丹参滴丸、复方血栓通、逐瘀通脉胶囊、廉香保心丸静滴:气(阳)虚明显者:刺五加针、参麦针、生脉针:血瘀明显者:丹参针、灯盏花、血塞通、血栓通、川芎针、疏血通。

3、中医其他特色治疗3.1 针灸[主穴]心俞、原阴俞。

[配穴]内关、足三里、间使,每次取主穴一对配穴一对或一侧,不留针。

每日1次,12天一15天为一疗程。

疗程间休息3天一5天。

[手法]针料向脊柱方向与皮肤呈45。

用力迅速刺入皮肤,然后慢慢进针。

深度为3.5寸一2寸。

在抵脊柱横突根部时,可提插,寻找敏感点,然后进行轻中度刺激或轻捻针柄1分钟一3分钟,根据病人的耐受程度予以增减。

注意切勿直角进针,以防止气胸。

3.2 穴位注射[主穴]心俞、厥阴俞。

〃[配穴]内关、间使,每日取两穴交替。

每穴注射黄芪针(2m1)或丹参针(2m1)或参脉针(2 m1).3.3 耳针取心、小肠、交感、皮质下为主,辅以脑点、肺、肝、胸、降压沟、兴奋点少数心区刺二根针。

每次选3穴一5穴,针入后接电脉冲治疗仪,留针一小时,隔天1次3.4 膏药穴位敷贴胸痛贴膏敷心俞、厥阴俞或膻中,适用于胸痹之胸闷、胸痛者。

3.5 推拿疗法据报道,按摩腹部上脘、中脘、下脘、神厥、关元、心俞、厥阴俞或华伦夹脊压痛点等治疗心痛有效。

3.6 药浴疗法中药药浴双足.每次20分钟.再疗5分钟一10分钟,以20次一25次为一疗程。

永温10℃左右,以无不适为佳,出浴休息10分钟。

休息5天一7天再进行一疗程,效果较为理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