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的空间变化知识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人口的迁移
1、人口迁移的概念:所谓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判定人口迁移时一般需具备跨越行政界线、居住地发生改变和时间限度等三个条件。
2、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1)国际人口迁移
①概念:国际人口迁移是指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②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
特点
流向
原因
意义
二战前
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
由欧洲、非洲、亚洲等旧大陆迁往美洲和大洋洲等新大陆
地理大发现与新航线的开辟;资本主义发展与殖民扩张、黑奴贸易、殖民主义者招工开发东南亚和美洲
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二战后
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
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向北美、西欧等发达国家及西亚和北非石油产区
各国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地区差异
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的状况
(2)国内人口迁移
①概念:国内人口迁移是指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②我国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
特点
流向
影响因素
当代
新中国成立后到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
有计划、有组织
(迁移规模比较小、频率比较低)
东部→西北和东北;沿海→内陆
净迁出省区:辽、鲁、沪、川;持平省区:西藏;其余为人口净迁入省区。
①计划经济;②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③政策限制农民进城
方式:①安置失业人员和闲散劳动力;②支援新开发工业基地建设;③移民垦荒、支援边疆、建设农林牧业新基地;④高等学校搬迁、招生和分配;⑤新修水利水库、库区移民;⑥压缩城市人口规模;⑦少量的自发迁移。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迁移流量大,流向改变
(流动人口增加,自发流动为主)
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
①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异(根本原因);②农村中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③政策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
目的:务工、经商、学习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两方面:一是自然环境或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二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另外,政治因素也是影响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
【说明】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在某种特定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及人口迁移举例
自然环境因素
气候
通过影响人类生产生活而影响人口移动,如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37°N以南)迁移
淡水
其分布变化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方向、规模,如早期的逐水草而居
土壤
通过影响农业发展而影响人口迁移,如农业社会人口为寻找新土地而迁移
矿产资源
随其开发利用而发生人口迁移和流动,如伯明翰、大庆、攀枝花等矿业城市的形成
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引起饥荒或生态环境恶化而迫使人们迁移
社会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
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多数情况下,人口迁移是为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宏观经济布局的改变也会造成大量的人口迁移
交通、通信
其发展相对缩小了地区间的距离,促进了人口迁移,如近几个世纪的人口迁移高潮
文化教育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态度、生活期望及认识外部世界的态度,促进了人口迁移
婚姻、家庭
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家庭对未成年人、老年人口迁移起重要作用
政治
因素
政策
政策尤其是有关人口迁移的政策有重要影响,如从新中国成立到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
政治变革
政治变革、政治中心的改变常引起人口迁移,如历史上我国的都城变换和朝代更替引起的人口迁移
战争
战争破坏人类正常的生活环境和秩序,并引发人口迁移,如一战、二战、当代局部战争和冲突引起的人口迁移
三、人口迁移产生的影响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迁入地
①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②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③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①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②对自然和生态环境产生深刻影响
迁出地
①加强与外界的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②缓解人地矛盾,保护生态环境;③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①人才外流;②劳动力减少;③加剧了人口老龄化和性别比例差距
知识拓展:中国“民工潮”现象
(1)成因:
①农村剩余劳动力多,经济收入低。②农村生态环境压力大。③农村劳动艰辛,文化落后。
④农村体制改革,剩余劳动力过多,就业压力大。⑤城市吸引力,城乡或地区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经济收入差距悬殊。⑥国家户籍制度改革为流动人口的大量涌现提供了机会。
(2)特点:
①流动的经济定向:主要从山区流向平原,从农村流向城市,从贫困地区流向发达地区。四川、江西、安徽、贵州、湖南等地农业人口多的省是民工主要的输出地,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是民工主要的输入地。
②季节性流动以成年民工为主体,“外籍工人”以年轻人居多。
③流动不稳定。
④文化素质偏低。
(3)影响
(利)①有效调整了劳动力资源的地区配置,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和发展;②缓解了农村的就业压力和人地矛盾,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
(弊)③民工盲目无序的流动增加了社会治安和局部(城市)就业压力;④民工流入地区常因人口的急剧膨胀导致住房紧张、交通拥挤和生态环境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