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自由观(改)

庄子的自由观(改)
庄子的自由观(改)

庄子的自由观

摘要

自由思想是庄子思想的精华。庄子的自由观超越凡俗、空虚杳渺,是理想化的自由。庄子是放弃了对身外之物的关怀,而转向了关心个体生命的存在和精神的自由。庄子基本上继承了老子的思想,并且放弃了其中的治世之道,而纯任自然。对待生命,庄子看大度超然,认为生死只是一个轮回过程而已。生与死不过都是“道”在无限变化发展中的一个阶段。而且在庄子看来,死甚至比生还要根本,死亡就是“大归”。在对待知识问题上,庄子一如继往的坚持老子的观点,认为世俗的知识正是是非的开端。这样的知识没有绝对性,是不值得追求的。所以我们应该放弃对世俗知识的追求,转而追求绝对的知识。也就是追求对“道”的认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超然于是非之外,而无所羁绊。虽然庄子把个体看得无比重要,但是他还是有自己的社会思想。不过这个社会思想还是没有离开他最终的着眼点“精神自由”。所以庄子所提出的社会思想是“建德之国”和“至德之世”。这样的社会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由,没有任何约束的自由。

庄子的自由是个人的追求与向往,而无关乎他人他物,就显得这种自由式冷漠的。这正好和庄子孤傲的性格暗合。又因为庄子自由思想最终的追求是精神上的绝对自由,所以人的形体在庄子看来是不重要。不但如此,而且庄子还认为形体是对自由的妨害。所以在庄子笔下自由显得卑微和委曲,但是却是隐藏于卑微形体下的一尘不染的纯洁飘逸的自由。

关键词:庄子自由逍遥无为

庄子是一个襟怀宽广,思想深刻的思想家,也是一个孤独超然的独行者。他以冷峻和超越的审美目光透视了人生的历程,其追求的人生是自由的人生,也是审美的人生。庄子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思想中内蕴着袭人心扉的没落感。想象神气,变幻无端的汪洋文字,极具浪漫色彩。

一、庄子自由思想的产生

1.庄子的自由思想产生的社会基础

庄子生活在一个大变革时代, 当时社会矛盾激化, 奴隶制逐渐走向瓦解, 封建制度逐渐形成和确立, 在这一时期,出现所谓“新旧杂陈, 方生未死”的局面, 不同的阶级、阶层代表各自不同的利益, 进行着政治上和思想上的激烈斗争, 产生了各自不同的政治思想主张; 这个时期的周天子实际上已经完全丧失了对诸侯的控制,周代的“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取而代之的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固有的中央权威丧失了,“尚武”和“功利”带来了天下大乱,社会价值由重“道义”偏移到了以“物”为中心的感性原则。面对诸侯争霸、战乱不休、社会动荡、民生疾苦的社会现实, 庄子一方面深感无可奈何、悲观失望; 另一方面他对尔虞我诈、争权夺利的社会现实有着强烈的不满, 想要逃避现实,远离现实, 希望保持一颗自由而纯洁之心, 追求至高至远的精神境界。庄子认为这些社会问题的根本症结在于人们过于“有为”,而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变“有为”的生活方式为“无为”的生活方式。这是庄子的“自由思想”产生的社会基础。而庄子本人的穷困潦倒又使之产生不合时宜与愤世嫉俗的心态, 这种心态恰是使他的思想能保持超脱于一切之上的关键原因。

2.庄子的自由思想产生的内在原因

庄子自由思想是建立在老子的客观唯心主义基础上的, 老子认为道是世界的本源, 是无形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实体, 又是超感觉的实体。“道可道,非常道, 名

可名, 非常名”; “道生一, 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万物”。在此基础上, 形成了老子的以道观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论, “不出户, 知天下, 不窥牖, 见天道, 其出弥远, 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 不见而名, 不为而成”, 他反对认识来源于实践, 认为只要潜心修炼, 保持心的洁净, 坚守心的宁静, 则万物均在心的把握之中。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关于道的学说, 并把它引到主观唯心主义的轨道上来, 他认为“夫道, 有情有性, 无为无形, 可传而不可授, 可得而不可见, 自本自根,先天地生而不为久, 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庄子所谓的道的境界实际上是追求无条件的绝对精神自由的境界, 人一旦进入“道”的境界便可以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 不仅能解脱现实生活中的烦恼, 而且可以超脱生死, 生不觉苦,死不觉悲, 忘物忘己。

二、庄子的人生哲学

庄子的哲学是人生哲学。如何超越人的有限存在以获得无限的大道,实现逍遥自由、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是庄子哲学的主题。

庄子人生哲学的意义不仅在于让人形成一种理智平静的自然主义人生态度与生存理想,而更是在于让人给自己的生命存在确立一个形而上学的根基,并在主观精神上体验到生命与宇宙自然无限本体的内在和谐,即达到泯然万物、齐是非生死的天人合一境界。这样,“天人合一”的哲学内涵,就是将有限与无限,个体与全体融合在一起。

庄子对自由的理解和追求,反映了他对现实的反叛与超越;而他对自然的关怀与热爱却又是人类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因文明异化而引起的一种心理反应。

庄子有感于当时人的生命主体的沉沦,精神自主性的丧失,作为对时人只重养形不重养神倾向的纠偏,他更注重于开拓人的精神境界,要求人们超越形体的范限,致力于心灵的涵咏培养,一方面要无情无欲无知,超然于物我之外,泯灭是非好恶之别;另一方面,要常因自然,“任其性命之情”,以自然无为保养形体的精神,保持人的天真纯朴的本性。

在庄子看来,因为“有己”就会使人意识到自己与外界的对立差异,产生物我之分,是非之知,形成了种种苦闷、纷争。所以,必须“无己”,必须“吾丧我”,达到无我的境界,才能不受外物好恶限制,完全与自然为一。可见,“无己”实际上就是自我与道的结合。如何“无己”,庄子提出了“以明”、“心斋”、“坐忘”、“虚静”等具体的修养方法。总的来说,其目的是突破外在物的限制、拓展精神空间。庄子认为,人的自由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制约,其中自然因素主要是空间的制约和时间的限制,而人为因素则是知识的束缚。针对这个方面,他提出“齐万物”、“一生死”和“泯是非”来突破这些限制,获得自由。

1.超越世俗的生死观

在庄子看来,人面对生死,首先要从认识上超越生死对立,明了“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即齐同生死的道理;进而要从实践上超越生死,做到“不知悦生,不知恶死”(《大宗师》);再进一步还要把死看作人的“归本归真”,看作人的彻底解放。这样,就可以生时不乐,死时不忧,倏然而来,倏然而去,对生死问题能有一种彻底的达观态度。

人生的过程其实也就是“道”的自我展现过程。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之所以执着于生命,而对死亡怀着深深的恐惧,就是因为人们未能体会出自己生命的本质,未能认识到生命其实就是道的体现。人们目光短浅,所以不能放眼前方,不能做到“以道观之”。但是假如我们从“道”的角度去审视生命,将人的生死过程归依于“道”的生成运动,就能摆脱对死亡的恐惧,进而领悟生命的真实意义。

庄子认为,以“道”观之,人的生命不过是构成“道”的无穷变化系列的一个环节。任何事物的存在在本原上都是永恒的,无所谓生死、成毁,生只是造物的假借,从而将生死差别泯灭,存亡为一,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下,人就可以突破时间的限制而获得绝对自由。

庄子妻死,鼓盆而歌。庄子将死,弟子想厚葬他,他说:“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壁,星辰为珠矶,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弟子“恐乌鸢之食夫子”.庄子则回答:“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蟠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列御寇》)。这里生动体现了庄子对生死大限进行超越的一种坦然、旷达的态度。

庄子通过“以道观之”,而将有限的生命“与道合一”。在这里庄子看到的是“道”的永恒。

2.齐是非

针对知识对人的自由的限制,庄子提出了“泯是非”的观点,他将问题集中到是非问题上,认为是非只有相对的意义,在本质上没有差别。庄子的自由要对世间的一切无所牵挂,要超脱"如果人们总是执着于一端,这一端,无论是生命还是其他,都无所谓自由"这之中当然也就包含着对知识的执着。道家思想的反智主义,历来就为很多人所批判。从老子开始就在倡导“常使民无知无欲”。庄子接过老子的这一传统,甚至更加发挥,将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注入了他对知识的态度中。

3.齐万物

庄子认为人们一般的认识都是相对,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也无所谓正确与错误。万物的大小、多少在本质上是没有差别的,人与万物是等同的,人即被虚化,人的虚无性可以弥补人的渺小和局限性,由此获得自由。

“毛始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糜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庄子?齐物论》

认识主体的不同,当然会导致认识的不同。由此,庄子发现人的认识能力是存在根本的缺陷的"而正是这种缺陷,使我们获得的知识变得片面和不可靠。

不但人本身的认识能力有限,而且在时间和空间上人也受到极大的限制: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庄子?养生主》)

人的存在是有限的,人所生活的环境也是有限,所以人的认识始终是有限的。

三、庄子的美学思想

他师承老子,以“道”的自然无为的特征作为他人生审美境界的最高理想。生命的自由与审美的超越在他那里是和谐统一、不可分割的。以自然为美,他把天地万物的自然本性视为最高最纯的美。

庄子美学中的自由之美,就是对审美主体理想人格的发掘与张扬。在《逍遥游》中,庄子就明确表达了对理想人格的推崇。他所追求的艺术创造的精神和理想人格就是要求审美主体不仅能像姑射山的神人那样“不食五谷,吸风饮露”,更像神人,“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辨”、“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即能够透破功、名、利、禄、权、势、尊、为的束缚,从而使真我达到一种无挂无碍、“以游无穷”的境界。除“神人”外,在《庄子》中还多次出现“至人”、“圣人”、“真人”、“大宗师”等,在精神实质上他们都是和“神人”是一致的。庄子所追求的其实就是一种精神的自由解放,是“道”的境界。庄子以“道”为本,以回归自然为人生的追求,以达到精神自由的境界为人格美理想,表现了追求自然美、自由美和反传统的审美倾向。

庄子美学可以说是一种生命美学,它执著于对人类个体生命自由境界的探寻。在庄子看来,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任情适性,求得自我生命的自由发展,摆

脱、超越外在的客体存在和内在的各种对人的束缚和羁绊,发挥自我,认识自我,以达到精神上的最大自由。

按照庄子的设计,这些“至人”、“真人”、“圣人”、“神人”摆脱了生命的各种困境,解除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各种矛盾,解除了内在的与外在的、物质的与精神的各种羁绊与束缚,人类个体的物质生命和精神生命都得到了大解脱、大解放。

四、庄子的自由思想的内涵

1.庄子认为自由就是自然无为, 就是保持天性。庄子认为自然的一切都是美好的, 主张顺其自然, 反对有所作为。无为针对的是当时社会大众以感性经验为主的价值取向而导致的过度有为。他举例说, 牛马四足, 吃草喝水这便是牛马的天性, 保全天性便是自由, 然而人们常常替牛穿鼻, 给马套鞍, 使牛马失去天性, 再无自由可言。庄子主张去掉一切人为, 让人充分展现天性, 这便是人生的自由境界。他还认为, 社会越不发达, 人越自由, 他主张“至德之世, 山无溪遂, 泽无舟梁, 万物群生, 连属其乡,, 至德之世也, 同与禽兽居, 族与万物并”, 可见, 他所主张的自由是原始的自由, 是一种自在的自由, 否定了人的主体性和人对自然的超越, 把人等同于自然。

庄子虚拟一个寓言故事,“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浑沌的命是刻意为之的牺牲品,这从反面证明了顺物自、去掉人为目的性的价值。

《在宥》说:“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庄子非常重视“无为”的价值,“无为”是一条普遍适用的原则。上至天子,下至庶民,而且无论是处理人际关系,还是看待事物、人生遭际,都能因遵循“无为”原则而获得一个妥善、理想的结果。

2.庄子认为自由就是摆脱对一切外物的依赖

他在《逍遥游》中说, 大鹏的飞翔, 要靠大风和长翼的帮助, 行千里的人, 要带够三个月的粮食, 这种有依靠的生活都是不自由的, 自由应该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变), 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意思是真正自由的生活是没有任何依赖条件而可以在天地之间, 驾驭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的境地。用自由的飞翔和飞翔的自由来比喻精神的解放和心灵的自由, 如“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瘀”《逍遥游》。

人要得到绝对的精神自由, 不仅要摆脱一切外界条件的束缚, 而且要摆脱自己肉体的束缚, 他认为人死了, 摆脱了形体的束缚和牵绊, 精神和道和在一起, 像道一样无所不在地“逍遥”, 永恒不灭。

承担庄子自由理想的是“无己”人格。“无己”人格在实现过程中践行“无为”原则,同时尊重事物的自然本性。在庄子那里,自由人格是一个从“无名”、“无功”到“无己”的实现过程,它是一个境界提升的过程,它表现为逐步摆脱人为、不断趋近本性,最终实现绝对完美的人格形象,达到绝对自由的境界的过程。

五、庄子自由思想的实质

庄子所倡导的绝对的精神自由的理念, 是他留给后人的宝贵的精神遗产, 千百年来对中国后世的哲学、美学以及中国人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尤其是对一些文人雅士和士大夫的人格塑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从庄子自由思想的实质来看, 庄子所谓的自由是建立在沙滩上的自由, 是追求个

人心灵的自由, 其消极的自由观决定于他消极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庄子由愤世而厌世,由厌世而混世, 由混世而修仙, 逐渐陷入宗教的泥潭, 恐怕连他自己也未曾料到, 其思想后来成为了中国道教的灵魂, 他本人也被道士们奉为地位仅次于教主老子的祖师, 后又被唐玄宗封为“南华真人”, 可见庄子的自由思想是多么的虚幻和玄妙。

可见, 庄子所追求的自由是美丽的, 但却是痛苦的。庄子的自由思想的真实内涵就是他在《人间世》所说的“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由此可见庄子的自由思想里浸透着多少泪水和无奈, 这绝不是他自己愉快而自由的选择。同时, 庄子的自由思想又是虚幻消极的, 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不可能实现的。他所谓的自由是一个无知无识, 无欲无求, 浑浑噩噩, 无所作为的人所追求的自由, 稍微有一点理想抱负的人都无法达到他那样的“自由”, 这也是庄子思想不能取代儒家思想, 因此更不能成为几千年中国主流思想的关键所在。

他对理想人格的界设、追求仅仅停留于人的主观精神领域,只求自我内心精神的逍遥自由,而对身外世界毫无作为,脱离社会,脱离实践,这样,他所界设的理想人格实质上只能是一种虚构.他对之的追求也实质上不过是一种避世主义的自我精神安慰。这无疑是以“超越”为宗旨的庄子哲学所无法超越的时代局限。

现在,科技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极大丰富,却带来了很多的社会问题。整个社会对人文精神的追求,对道德失落的反思,对人的全面自由的向往,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发现和认识庄子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庄子的自由思想里面包含的丰富的内容有可能为我们解决现代社会问题提供不同的思路。因为在庄子思想中,最为重视的就是对“人为”的反对和对自然的重视。我们现在所生活的时代,人类在行动上感觉越来越自由的同时,也越来越被束缚"当我们认识到这个问题,并积极进行反思的时候,对庄子思想的研究就显得很有意义。

庄子自由观

第6卷第1期2006年3月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6No.1Mar.2006 收稿日期:20051021 作者简介:万勇华(1977—),男,安徽巢湖人,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2004级博士生,主要从事中国哲学研究。 ①笔者所有引文出自陈鼓应的《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年版。以下只列篇名。 庄子自由观论析 万勇华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上海 200062) 摘 要: 自由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也是庄子哲学探讨的核心问题。庄子立足于现实的种种困境,以实现人生的逍遥游为最高境界。基于这一理想,庄子提出了安命论、齐物论、体道论三种超越人生困境、实现精神自由的途径,从而为后人追求自由指明了一条道路。关键词: 自由;命;心斋;坐忘;见独中图分类号: B2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165(2006)01 0036 05 自由是贯穿庄子哲学的一条主线,庄子对自由的探讨立足于人生的种种困境,以实现人生的逍遥游为最终归宿。可以说,逍遥游是庄子自由的实质,而安命论、齐物论、体道论则是三种超越人生困境、实现逍遥游的途径,四者共同构成了庄子自由观的基本框架。笔者试从这四个方面来探讨庄子的自由观,以求教于方家。 一、逍遥游———庄子自由的实质 庄子哲学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加以理解,但其根本宗旨在于超越必然而实现自由,这是不成问题的。在中国哲学史上,庄子是第一个明确地提出自 由问题的思想家。《庄子?逍遥游》① 就是他讲精 神自由的名篇。可以说,逍遥游是庄子自由观的灵魂,是庄子人生哲学的最高境界。 “逍遥”一词最早见于《诗经?郑风?清人》,“清人在消,驷介麃麃,二矛重乔,河上乎逍遥”。此外,《离骚》中有“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欲远集而无所止兮,聊浮游以逍遥”。《礼记?檀弓上》亦载:“孔子蚤作,负手曳杖,逍遥乎门。”这些逍遥的意思都是无所事事地闲逛,类似今天讲的“散步”、“闲走”。庄子所说的逍遥之意不同于此。 《逍遥游》曰:“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大宗师》云:“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达生》也说:“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是谓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可见,庄子所说的逍遥并不是形体上的逍遥,而是想像中的纯精神性的逍遥,其含义相当于今天所说的精神自由。 在《庄子》中,与逍遥意义相当、使用更为频繁的是“游”字。据统计,《庄子》一书中“游”字出现一百多次。庄子所关注的“游”,不是通常所说的在“具体时空”中的“游玩”,也不是一般地同具体对象进行“交游”。他所谓“游”有其特殊的内容和形式。就形式而言,大都采用“游心乎某某”或“游乎某某”、“游于某某”、“游某某”的结构;就内容来说,它(“游”)既有“时空”上的所指,又有“主客体”上的所指。前者(“时空”上的所指)的例子很多,如“游心乎无穷”、“游方之外……游方之内”、“游无人之野”、“游无极之野”、“游于六合之内”、“游于天地”、“游于大莫之国”、“游乎尘垢之外”、“游乎万物之所终始”、“游乎无何有之宫”等,这些“游”,从形式上看都具有“时空”上的意义,但是, — 63—

庄子期末论文

《庄子哲学》期末论文—— 《京华烟云》中的庄子之道

《京华烟云》中的庄子之道 大道,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庄子·大宗师》) 小说《京华烟云》开篇上卷卷首语便引用了《庄子》的这句话,而且卷名“道家女儿”,初看时不以为意,然而读之愈深,其蕴含道之思想,道之哲学,愈发明晰,跃然纸上,如入空灵之境,拾级而上,庄子身影愈发明朗,裙裾飘飘,其道又无限延伸,直至苍茫云海,天水一色。 读罢一本书,我总会去想这部书其意义,其价值,其所揭示的道理何在。对于《京华烟云》,道,并不是这部小说刻意表现的主旨,然而却是一个手段,一个工具,旁敲侧击,又贯穿始终,牵引着人去探寻这个主旨外更深层次的含义。而书中将庄子其道发挥到极致的便是那个大家庭之长,姚思安,他是一个坚定的道学主义者,眉目深锁,仙风道骨,其思想之飘逸,之洒脱,之不羁,宛若现世庄子(确切地说,应该是当时,也就是民国时期),他深信庄子哲学意义,并身体力行。明显的是他与庄子最大的不同是比他多了一些富贵气息,却更使得这位商海大贾对庄子之道,更加游刃有余。 我之前没有读过林语堂的书,对此位文坛大家也不甚了解。据悉《京华烟云》旨在向外国人介绍中国文化,而道家文化,相较儒家文化,分量更重。林语堂是否也是个庄子式的人物,不敢定论,但是从他书中一目了然的对老庄之道在情感上发自内心的喜爱,在价值意义上一以贯之的肯定,足见其用生命去体验去言说的感性认识。 粗阅此书,择其道者庄者,汇其点滴,缀句成文矣。 一、养生 书中说姚老先生沉潜于黄老之修养有年,可谓真正的道家高士。从不心浮气躁,处变不惊,方寸泰然。原因在于他本怀着道法自然的原则,另外还深谙一套养生之术。 按照道学观点,气是宇宙生成的物质载体,庄子认为气是天人合一的媒介。人为宇宙之一物,乃为一气所使然。气无形,故虚,集虚气可以影响人的意识,甚至影响人的身体。可见气对于一修道之人,是何其重要而关键。 姚老先生的修炼之术,颇为经典:子夜起来,盘膝打坐于书房,渐次磨擦前额、两鬓、腮颊、下巴,然后手心脚心,然后控制呼吸,气沉丹田再运气,调理并吞咽唾沫。这样,在刺激循环与控制呼吸之下,在深夜的寂静里,他能听到肠子里气血怎样循环,怎样汇集到丹田。这称之为养气。在固定的时间,磨擦手心脚心,一到感觉极妙之时,便觉气血周流,直贯两腿,浑身红润,有极为舒适的感觉之时,便立即停止,然后整身放松,躺下睡甜甜的一觉。这颇似道教的修炼之法,我并未试过,但姚先生此法也颇奏效,吐故纳新,延年益寿,对他沉稳持重的性格也有影响。 庄子所谓养生,重在养心,不重养形。也体现于庄子称为“心斋”的一种特殊心境。是一种排除杂念和欲望的精神修养过程。通过心斋,要达到虚空澄静、纯净旷达的心境。姚思安是商贾巨子,家缠万贯,但他对此却并不在意,也不经手。生意他不管,自有久经商海,老谋深算的大舅爷替他把持,他所要做的,就是沉心修养他的老庄之道,修养身心,以此自娱。他的生活从容而潇洒,他厌恶囿于格式堆砌词藻排列音韵的骈文,喜欢不拘一格独立自由的桐城派文章,喜欢风格华丽的庄子文学,喜欢其譬喻富有奇趣,诙谐滑稽,几乎颠倒宇宙乾坤石破天惊的怀疑精神,令人魂魄震动。他是天马行空思想自由的道家,他不在乎传统

中国哲学史论庄子的自由观

《中国哲学史》期末论文 论文题目:论庄子的自由思想 学校:云南师范大学 学院:哲学与政法学院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班级:XXXXX 学号:XXXXXXXXXXXXX 姓名:XXXXXXXXXXXXXXXXXXXXXX

论庄子的自由思想 摘要:“自由”这个词表面上简单易懂,实质上却很难被人理解。在中国哲学史上,首先意识到人作为特殊生命体并有权力追求自由的人是庄子。庄子的自由思想来源于对现实的不满,所以基本倾向还是属于现实主义的人生哲学,其主要自由思想主要致力于作为生命解放的自由及其精神的绝对自由。他指出,人即使处于现实的压迫和不得已之中仍可以保持内在精神的愉悦,从而实现精神上的超越和自由。 关键词:庄子自由哲学 一.自由思想的理论定位 生命是自由的,庄子的自由思想让处于当今社会的我们意识到自由的实质和生命的最高价值,面对整日为物质财富奔波不停的人们,我们应该静下来思考下人生的意义到底何在,对庄子自由意识的理解使我们既得到了心灵上的解放又能体会到为人处世的道理,《庄子》显示出来的不为物役保持内心纯正的自由思想对当代人精神健康方面起到了特别意义。总的来说,庄子的自由思想所反映的不仅是人生观的问题而且是现实问题。 《庄子》一书及其它典籍中记载的庄子生平,也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庄子自由思想萌发背后的清高、孤傲、以及对心灵洁净的守望和执着提供了视角。一是拒绝权势的召唤。当时的社会,汲汲奔走于富贵名利之途的士人大有人在,甚至为了利益,可以不择手段,不讲原则。曹商、苏秦、张仪之流的特点就是媚世,就是向权力献媚,就是对权势的崇拜。而在庄子看来,贫穷并不可耻,可耻的丧失生命的尊严,

庄子 选读课论文

读《庄子》有感 姓名: 学号: 学院: 联系方式:

读《庄子》有感 《庄子》是道家经文,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到了汉代以后,便尊之为《南华经》,且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哲学、艺术、美学与人生观、政治观等等。 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时期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道家学说及思想的主要创始人,庄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宋国蒙(蒙又称萧蒙或小蒙,一说今安徽蒙城人,另说今河南商丘人)人。做过宋国地方漆园吏。 作为中国原始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在传承并发扬老子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不同于儒家、法家等其他哲学思想派别的独特思想。他留下的传世著作《庄子》虽然有些偏激与消极之处,但其诗意盎然,哲理宏博,恢诡谲奇,汪洋恣肆,暗示性无边无涯,涵盖面无穷无尽,不但表达了他特殊的人生智慧,而且代表了特殊的中国艺术精神,堪称世界文化的奇葩。 《庄子》一书反映了庄子的哲学、艺术、美学、异端思想与人生观、政治观等等。郭象分内篇、外篇、杂篇三大部分,原有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大小寓言二百多个。其中,内篇为庄子思想的核心,有七篇;外篇十五;杂篇十一。该书包罗万象,对宇宙、人与自然的关系、生命的价值等都有详尽的论述。 庄子是中国最早提出人的自由的哲学家,先秦诸子乃至后世的哲学家没有谁比庄子更关注生存和自由这个人生根本问题的。 在《逍遥游》中,庄子通过对鲲鹏、蜩、学鸠、斥安鸟的描写,暗示了“自由”是有大小的,境界是有高低的,在与蜩、学鸠、斥安鸟这些小鸟的比较中,鲲鹏具有更加宽广和雄大的自由,更加豪迈和宏伟的自由精神。但也正是通过这种差别感,庄子也暗示给世人:即使鲲鹏,也不是完全自由的,也没有进入他所说的“逍遥”的境界,因为鲲鹏的自由仍然是“有待”的,须借助外在力量才能实现,它的自由仍然是有条件的和相对的。 精神境界高的宋荣子是圣人,能超越世俗观念,获得一些自由;精神境界更高的列御寇是神人,能超越世俗行为,从而获得更多的自由。但是他们还是或多或少地受到了限制。只有精神境界最高的至人,能超越自我,顺应事物的自然属性和变化的客观规律,享受灵魂的真正自由。 “逍遥游”中的“至人”达“到逍遥”、“齐物”之境界,无所依赖,无所凭借,却是世间之至美。首先是因精神而美,其次是因无为而美。庄子将“至人”视为能与天地合一不辩万物的所在。认为他顺人性、合自然,“至人”脱离了形体的残缺,求得了精神的自由。 很多人批评庄子的自由观点是逃避现实、消极避世。也有人为庄子辩解,他是以自在逍遥于崇高精神境界来应当对残酷的现实。所以一些伟大的观点,能否被适当利用,还是需要看个人的理解。当然,怎样去解释更利于自己,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看法。 我查阅了侯柯芳编著的《庄子》新解,觉得他对庄子理论的解释特别的好,他认为《庄子》以无己而不失己为人生理想。“无己”即超越私欲己意制约的自我,“不失己”即不失保全本性并提高精神境界的自我。 我认为生活中不需要完全视名利为束缚自由的绊脚石,而是摒弃一些给自己带来坏处的欲望,不是要随物变化,放弃执着,而是不逃避,顺遭遇,尽人事,听天命。包容一切,平等和谐。 在复杂多变而又充满未知与困难的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有自己不能解决,超出能力范围而感到无力的事情。这时也许你会耿耿于怀,也许因此而发奋,也许会消极逃避,也许就是顺其自然。我不讨论究竟哪种状态更好,只想说如果是我,我希望自己不要整天被一些烦恼

论庄子的自由观及在现实社会中的悖论

论庄子的自由观及在现实社会中的悖论 摘要:庄子作为中国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思想中,色彩最为鲜明的是追求自由,希望人能从困扰人生的生死之限、世俗之礼、哀乐之情中摆脱出来, “逍遥于天地之间”,实现自由。本文主要探究庄子的自由观,庄子自由观的表达方式,进而论述庄子的自由思想,不能实现对个性和自由的实质性承诺与肯定,从逻辑上都是与现实社会相背离的,与个性自由精神相背离的。 关键词:庄子;自由;现实社会;悖论 庄子在中国思想史上,以一种有别于儒家所强调的群体主义精神,独特的个性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想而著名,一直被认为是个性自由精神的象征,影响极为深远。哲学大家冯友兰老先生最初将老庄的自由与西方的自由观念相对比,他认为,西洋哲学家所讨论的自由,其义是不受决定;而老庄所说的自由,其义是不受限制。①革命斗士鲁迅先生也曾说过“人必发挥自性,而脱观念世界之执持,惟此自性,即造物主。惟有此我,本属自由。”②李泽厚在其文章《庄玄禅宗漫述》中也提到“庄子是最早的反异化的思想家,反对人为物役,要求个体身心的绝对自由”。③从词源学意义上来看,“自由”的基本意义就是免除束缚、不受限制、按己意行事,《辞海》中将自由解释为从被束缚、被虐待中解脱出来。根据以上的分析,本文所指的自由,也是指免除束缚、不受限制之意。 《庄子》一书中,虽没有直接出现自由这两个字,但确实又通过“摆脱束缚”、“不受限制”、“逍遥游”之类词语表达了自由思想,因此可以说《庄子》书中是有“自由”概念的。那么,究竟什么是庄子意义上的自由,庄子是用什么样的词汇、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其自由观念的,以及在现实社会中的地位如何,认识这些问题是解读庄子的关键。 一、庄子自由观的基本内容 (一)顺乎自然是实现自由的基础 “道”是道家哲学的核心概念,研究庄子思想,必须从道入手。虽然庄子与老子并称道家,但庄子极少论道,并且认为道并不神秘,不可捉摸。东郭子曾问庄子道在何方,庄子说:“无所不在”,并做了“每下愈况”的比喻:“在蝼蚁”、“在稊稗”、“在瓦甓”、“在屎溺”④。言下之意,不要把道看得尊贵无比,道就是自然,自然就是道。由此出发,庄子认为人要想自由,就要顺乎自然,反对人为,主张无为,极力降低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庄子认为,从道的观点来看,“万物齐一”,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人,作为天地中的一物,只不过在宇宙的洪流中偶然遭遇了人形而已。《大宗师》里有一则寓言,某工匠在铸造金属器物,金属突然从熔炉里跳出来大叫:“一定要把我铸成一把良剑!”工匠一定会认为这是块不祥的金属。如果人成了人形以后就大喊“我是人!我是人!”造化者一定认为这是不详之人。庄子用寓言告诉人们,不要以为人多么尊贵,人无非是自然中之一物,与猪马牛羊并无区别。在此基础上,庄子强烈反对破坏自然,“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 ①冯友兰.冯友兰谈哲学[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278. ②鲁迅.鲁迅杂文全集[Z].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16. ③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167.

庄子论文

庄子的逍遥游论对现代人的启示 摘要“游”是庄子思想的核心概念,庄子之游,是取于实体活动中所呈现的自由状态,进而升华为精神上的自由解放,“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是一种超脱现实的心灵遨游,一种自我的修行,在天地山水中感受自然的本性、人的精神实质和思考人生态度,将自我的精神与天地自然精神相通,以达到对自然和自我的超脱。在处事中不被世间功名利禄蒙蔽心智。 关键字逍遥精神自由齐物现代启示 前言 庄子作为继道家思想文化的先驱者老子、列子之后的集大成者,以自己的一生阐述了自己的思想观念。近年来很多人投入到对庄子的研究中,各种解读层出不穷,尤其是对庄子哲学思想的解读。“逍遥游”又在庄子哲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实,在庄子的哲学思想中,是否存在一个关于“逍遥游”的确解,有没有一个不容置疑的标准答案我们不得而知,后人不管是对庄子还是庄子思想的研究都是基于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在这种研究中本身就代入了其研究者自己的思想,但是我们今人对前人伟人的研究不正是为了人类更好的发展吗?运用前人杰出的思想理论,来更好的指导我们的人生道路,照亮前方的黑暗,以获得更好的生活。保持逍遥、无为之心,在克服生死迷茫的过程战胜凝于内心深处的心魔,摒弃利害之欲和哀乐之情,就能在广袤的精神世界里更加无拘无束地、自由地飞翔。人生之路也会变得越发明亮。 一、庄子生平与思想简介 庄子,名周,战国时代宋国人。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后世把他和老子并称为“老庄”。庄子在哲学上主张顺应自然,提倡无为而无不为。庄子在政治上批判“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黑暗现实,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剥削阶级的本质。他蔑视富贵利禄,拒绝和统治者合作。庄子的散文想象丰富,汪洋恣肆,词藻瑰丽,并多采用寓言形式,富有浪漫色彩,庄子的散文形象性很强,其中一个原因在于善于运用寓言来进行说理,《逍遥游》就是典型的一篇。他的代表作《庄子》共33篇。“内篇”传为庄子自著,“外篇”、“杂篇”是其门人和后学所作。 我眼中的庄子,是一位飘逸的学者、智慧的隐士、淡然的哲人,早在战国时期的他就提出了人之生死皆自然使然、精神自由至上等一系列高深远见的思想。庄子,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他进一步发展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在老子的基础上对道家思想文化做出了进一步的阐释,尤其是在生死观念中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庄子的哲学思想,冯友兰先生曾经这样概括为十六个字:游于逍遥;论以齐物。超乎象外;得其环中。如果说“游于逍遥”是庄子哲学的最高理想,“论以齐物”则是达到这个理想的哲学方法。“超乎象外”是说这个理想是超越于现实的,“得其环中”是说这个理想最终任然回归于现实, 二、庄子逍遥游论浅析

庄子的个人自由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庄子的个人自由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目录 (一 )关于人的自由之说 1、自由之解 (2) 2、庄子自由思想的成因分析 (2) (二)庄子个人自由思想具体分析 1、庄子个人思想之具体分析 (4) (1)个人与自然界 (4) (2)个人与社会 (5) (3)个人与他人 (6) (4)个人与自我 (6) 2、个人自由思想的实现 (8) (三)个人自由思想的价值分析及其现实意义 1、积极意义 (8) (1)人欲贪纵不自由 (8) (2)生死豁达是自由 (8) (3)人生自由须平等 (9) (4)环境和谐更自由 (10) 2、消极意义 (10) (1)没有处理好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 (10) (2)对社会的彻底否定 (11) (四)结论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2) 1

庄子的个人自由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董丽娟 政治与行政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08级 指导老师:谷生然 摘要:庄子思想的核心就是追求生命的自由,本着对庄子思想的理解,我把庄子的个人自由思想从四个角度加以分析,并且联系现代社会剖析个人自由思想的现实意义。肯定庄子自由思想的历史地位,从而更加说明了中国文化之根早已孕育了个人自由思想。 关键字:个人;自由思想;庄子 Zhuangzi's Personal Freedom of Thought and Modern Enlightenment Donglijua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on, 2008 Instructor:Gushengran Abstract:the core of zhuang zi thought is the pursuit of life free, in line with the understanding of zhuangzi thoughts, I put the zhuangzi thoughts of individual freedom from four Angle to analyze, and modern social contact analysis personal freedom of thought realistic significance. Suring zhuangzi's freedom of thought historical position, and thereby more that the Chinese cultural roots have bred the personal freedom thought. Key words: personal Free thought Zhuang zi 现读完《庄子》一书的七篇文章,也就是《庄子》的内篇,内篇依据各篇意旨命题,思想、文风比较统一,学者们多认为是庄周自己所著。从《庄子》内篇中我感受到了庄子追求无拘无束的绝对自由生活,当然这是与当时社会背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并且这种生活态度对于我们现代社会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在中国,自由思想命途多舛,甚至很多学者们认为中国缺少自由思想。比如,李泽厚认为中国“个人自由的经验传统并不存在”,更主张“不需要硬从中国传统寻找资源和依据”;又如任剑涛也认为“中国古典文化里,差不多完全匮乏自由理念”。其实从老庄思想中,不乏可以看到自由思想的迹象,由此,我觉得研

《庄子》至人观之研究论文

《庄子》至人观之研究论文 一、问题的提出 圣人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理想人格,在传统思想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诸子依据自己的理想人格塑造各自不同的圣人形象。有学者立足儒家圣人观的表达,试图透视中国文化的精神(王文亮:《中国圣人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年版,第21-22页)。但在《庄子》文本中,最高理想人格的内涵却非圣人所能体现。至人虽不是《庄子》原文中的唯一代表或最高代表,但却是《庄子》理想人格的重要载体。《庄子》中理想人格称呼有很多,有能力超凡脱俗的真人、神人、天人和独有之人;有具有非凡人格的圣人、大圣、君子、贤人;有无为而治的明王、“古之王天下者”和“善治天下者”等;亦有从体道的角度发展出来的“睹道之人”(本文所引《庄子》原文均出自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12年版,以下仅注篇名)。这些理想人格的称呼体现了《庄子》理论的独特。但驳杂不一的称呼,对解释《庄子》思想带来了困难。《庄子》中至人现17处,笔者认为至人能够突出《庄子》独特性和后学对内篇的思想承继,彰显至人的位之至(边缘化社会地位)、德之至(安命无为)、知之至(知天知人)、游之至(登天游雾)、神之至(神秘神奇),突显《庄子》理想人格的登峰造极和难以企及的高度。笔者借用至人作为《庄子》理想人格的代称,可以有效解析至人的内涵特征,从而解释《庄子》思想的全面复杂,探讨《庄子》哲学的演变。 二、至人边缘化的社会地位和存在方式 《庄子》中至人的社会地位和身份分为三种:人君、人臣、在野士人。人君多为“真实”人物或历史人物,如为人熟知的黄帝、尧、舜、禹、汤、文王、武

王、齐桓公、魏侯等等。《庄子》对他们的评价不同于其他派别,甚至《庄子》不同篇章对同一人物的评价也不同,如尧、舜等人在不同篇章中、不同故事中随缘立说、因事辩理,满足了《庄子》以不同故事表达不同观点的需要。人臣或在野士人多为《庄子》自创的虚幻人物,或其他派别不引用、不熟知的人物。《庄子》利用故事、寓言、神话的形式,借助虚幻人物联想模拟,表达独特理论。这些虚幻人物要么是寓言、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如肩吾、连叔(《逍遥游》)、狂接舆(《人间世》)、意而子(《大宗师》)、天根、无名人(《应帝王》)、门无鬼(《天地》)、鸿蒙、云将(《天地》)、伯昏无人和温伯雪子(《田子方》)、狂屈、无为谓(《知北游》)等,要么是社会下层代表如厄丁(《养生主》)、种树的荆氏(《人间世》)、为人缝隙衣服或簸米筛糠的支离疏(《人间世》)、为圃者(《天地》)、技术高超的车夫和善于粘蝉的驼背人(《达生》)、相马狗之徒(《徐无鬼》)等,要么是自创人物如子来、子舆、子祀,或者残疾人物如无趾、申屠嘉、哀验它(《德充符》),要么是拟古的超常之人:“古之隐身者”(《缮性》)、“古之人”(《天道》)、“古之存身者”(《缮性》)、“古之真人”(《田子方》)、“古之得志者”和“古之治道者”(《缮性》),要么是被改造过的不同于儒家或其他派别的人物,如孔子在不少篇章中被《庄子》批判,孔子及弟子也被改造成道家理想人格的形象。 三、至人超然、超脱的精神追求 至人以边缘的社会地位,保持心灵的虚淡缥缈和精神的逍遥自由,体现强大的精神超越力量。至人以出世态度看待人世,形成至人严肃豁达、认真超脱的人生境界。豁达超脱和严肃认真,两方面结合形成了至人心境的安宁平静。 至人的思维常从现实世界跃到玄想世界,神秘的精神体验是对玄想世界的展

逍遥游的自由观及其意义解析

庄子的自由观及其意义解析 《逍遥游》出自《庄子》一书,是《庄子》第一篇,是庄子的代表文章。它阐释了庄子逍遥无为的思想,无名、无功、无己三种境界对应道家-----圣人、神人、至人三种理想人格。 本文庄子首先举鲲鹏南飞的例子,表达自己向往像鲲、鹏一样逍遥自由,扶摇而上,一飞万里的思想。通过鲲、鹏的描写,庄子展示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将人类在思想上的追求提升到无穷,由自由而游的鱼、海,到鲲的天地,进而达到展翅高飞的大鹏和大鹏的广阔天地,而远眺遥远的天池南冥。所谓“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鹏之徙於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这等境界何其壮阔!但是这种境界上需要再求上升,从悠游於北冥的鲲,酝酿变化而成为翱翔万里的鹏。这里展现出“道”的无边无际。同时这一变化也是一种提升,一种对道追求的提升。然而这并不是最终的境界,只是视野更开阔,思想更深远。鲲鹏仍需“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需要直上九万里而积负大翼之风,而后图南。为说明积厚方能负重的道理,庄子举了水负舟的例子。 紧接着通过“蜩与学鸠之笑”来引出对“小知与大知”的论述。运用鲲鹏以及蜩鸠的寓言,藉由小鸠的无知,以写出俗人浅陋、不识大体的境界。鲲鹏之大与志在远方,与蜩鸠之小且无知,作了一个明显的对比。正如小年无法体会大年,因为小年本身生来的限制,根本无法去经验大年,生命长短是不可违的律则,而蜩鸠先天的限制也无法使他遨游千里。这反映出庄子大志无法为世人理解可悲现实,同时也是庄子的一种自嘲。在此我认为庄子并没有对小知者的嘲讽,只是承认有小知与大知之分,并且承认这是先天限制的结果。作为大知者注定无法被小知者理解接受他们的思想,唯一能做的便是保持自己的独特,不为小知者所扰,不追求名利,即所谓的无为逍遥,达到无名之境。 接下来庄子又列出“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定乎内外之境,辨乎荣辱之境”的宋荣子;“欲风而行”的列子。这三类人代表三种境界。第一类是俗人,追求功名,这类人有待于外物。宋荣子是圣人,不追求名,不为外物所累,但是他有待于内。而被视为神人的列子御风而行,有待于自然。这三类人都未达到最终的境界-----至人无己。至人可以做到真正的无所待,抛却一切,真正自由逍遥。至此庄子阐述了自己的理想人格追求-----无己之人,即忘却自我。 最后庄子借尧、肩吾等几个例子表达了自己对有用无用的看法。我们所见的无用并不是真正的无用,万物存在自由其用。所谓无用只是人根据自己的喜恶做出的判断。 庄子的这篇逍遥游具有很多现实意义。 首先鲲化为鹏完成自己的升华,实现境界的提升。这鼓舞我们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提升自己的境界,是自己得以升华,就能看到更广阔的世界。鲲生活在海里,是北冥里一条鱼,虽然“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但是它的视野也只能局限于那片海。它不甘于现状因此追求自身的改变,进而化身为鹏,“其翼若垂天之云”一飞九万里。并且凭借万物之息飞往南冥-----天池。从北冥

庄子论论文

浅谈庄子之“忘”与“游” 学院:西南大学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班级:2009级汉教三班 姓名:石秀诗学号:222009308011201 【摘要】:“忘”是庄子美学的一个核心,是庄子神行于宇宙遨游于四海的关键所在;“游”可谓是庄子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庄子心灵与精神世界所向往的自由生活。以“忘”而“游”谓之庄子。 【关键词】:庄子、忘、游、庄子思想 引言 有人说:“没有老子,就没有道家思想;没有庄子,道家将被遗忘”这诚然说出了庄子在道家的地位之高。“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无物不然,无物不可”的观点是庄子相对主义的态度。我们知道道家思想以“道”为核心,乃如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那么庄子之道又是什么呢?我们从庄子之道能看到的庄子又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历来人们对庄子思想的评论是丰富多彩的。本文以庄子思想中的“忘”与“游”来对庄子本人及庄子道家思想进行浅论。 一、庄子与《庄子》 庄子,闻一多说他是一个“真实的诗人”,郭沫若则说他是一个厌世的思想家,那么庄子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又是在那种社会背景下生活的一个人,庄子的《庄子》玄妙的人生哲理是怎样产生的?以上种种都得先从庄子这个人入手。 庄子,这位道家的先圣,生活于春秋战国时代,与孟子生活于同一个时间。在政治混乱、战争频繁、思想活跃的年代里,庄子的生活是多样的。物质上,他是一个编织草鞋为生的穷光蛋;文化上,他是学富五车道家思想的泰斗。他是一个贫穷而富足的人,诚如这段评价说的“他的形象太丰富了,可以一会是敏锐的

人生解剖师,一会儿又是沉淀往事的诗人;一会儿是濮水上悠游的垂钓者;一会儿又是土屋前闲坐的穷汉”○1,当然,他还是一位口才雄辩大师,他与惠子的“鱼之乐”之论以及“枯鱼之肆”、“涸辙之鲋”的故事便是最好的证明。这就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庄子,其人生如梦一场般千变万化。 《庄子》出世以后,与《老子》《周易》于魏晋南北朝被世人列为“三玄”,从此倍受人们推崇,那时文人们“废六经,谈老黄”赋诗论道以“玄”为美为善。《庄子》这一本奇书蕴含了中国古典哲学、美学、艺术学等多方面的思想内容。《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和“杂篇”三个部分。“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内篇最集中表现庄子哲学的观点的是《齐物论》、《逍遥游》、《大宗师》等。 庄子与《庄子》都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当中的是与非、虚与实、对与错之精神观是为后人看待现实世界开拓的一个窗口。 二、庄子之“忘” “忘”即是“心亡”——忘记自我意识之意,简而言之为“忘我”。然而,庄子之忘的内容是丰富的,它不仅仅在于“忘我”。 “与其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忘”,是庄子高妙人生的条件关键,诚如武林高手般“忘我”之境才是武功最高之境,手中无剑才是剑招之至。但是,庄子强调的“忘”应该是《逍遥游》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之意,他

论庄子式自由-2014011673

论庄子式自由 《庄子》的第一篇即以“逍遥游”为题,可谓开篇明旨。“逍遥”,即悠游自得,自在放达的意思,其在庄子之前就多有记载,如《诗经郑风清人》所说“二矛重乔,河上乎逍遥”。至于庄子则被发扬光大,如《逍遥游》中说“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大宗师》又记“茫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而“游”字多指外出游历、交游,其词本身就可见其无拘无束之意,庄子也一再提及。如《德充符》说“不知耳目之所宜,而游心乎德之和”,《应帝王》说“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逍遥游”联合构成的是庄子显露于外并大力张扬的自由主义的思想,这可以说是《逍遥游》甚至是整本《庄子》的一个重要思想。 要说庄子的自由主义,首先就应该对其有所界定,因此首先明确的应是庄子的非自由是什么。应该说,庄子所鞭笞的是一种不自由的状态,虽没有直接提起,但却可以从字里行间窥视其涵义。这种不自由的状态即受“物”限制,有所待的生存方式。庄子在多篇文章中反复论及了这个问题,从大鹏之飞待于九万里风到蜩与斑鸠,可以说在庄子看来,有所待是一个极其普遍的现象,不仅是鸟兽鱼虫,即使是主观能动性最强的人类也很难豁免。即使是列子这样的人,也只得到“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的评价。甚至可以说,人类的有所待在庄子看来才是真正的悲哀。《齐无论》中说“一受其成形,不忘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就是说人之于世必定有所依附,而人却不知其所待。“即受此形于造物,则造物与我相守不亡,以待此形之归尽而后已”,人就在这种所待的约束之下浑浑噩噩走向死亡。这也是庄子极力反对的一种有待的状态。 与有待相对应的自由主义,并不是简单的“无待”。因为人的所待是无可避免的,肉体存在出现了“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的困境。为了走出这个困境,庄子干脆弃置了所待之物,把目光投向了精神或者说意识世界。不论是他的“逍遥”还是“游”都可以明显地看到这一点。《应帝王》说“立乎不测,而游于无有者也”,《大宗师》说“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这些“逍遥游”都与身无关,而是纯粹的心游神游。 所谓的自由在庄子看来是通过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应该说,他的这种自

中国哲学智慧论文之庄子的生死观

庄子的生死观 摘要:生死问题是人类非常关注的问题,也是人类值得思考的问题。《庄子》中详细地阐述了对于生死的看法,表现了庄子对生死的理性思考与超越自然的态度。这种超脱生死的态度对于现代人认识生死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庄子、生死观、自然、意义 正文: 庄子对于生死是从道和气化的角度来考察,生死相通,是万物变化的一种,因此他用一种豁达的态度去面对,而无怨恨和不舍之情。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人们把孔子称为“圣人”,却把庄子却称为“神人”。如果说孔子是儒家的代表,那么庄子就是道家的化身。《庄子·列御寇》篇记录了庄子将死前的一段话: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廓,以日月为连壁,星辰为珠玑,万物为济送,吾葬具岂不备耶,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鸟鸢之食夫子也。”庄子曰:“在上为鸟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生死变迁在一般人眼中是相当严重的大问题,但在庄子看来却淡似春梦,了然无痕。他对于死生看得如此轻淡,所以对于自己的妻子之死,可以“箕踞鼓盆而歌了”。在《大宗师》中,庄子描述了子来对生死的态度: “父母于子,东南西北,唯命之从。阴阳于人,不翅于

父母;彼近吾死,而我不听,我则悍矣,彼何罪焉?夫大块,载我以形,老我以生,俟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我者,乃所以善我死也。” 对于生死,如同听从父母的命令一样,不敢有违抗之意。而是唯命从之,深刻了解生死的本质,因此庄子对于自己的妻子的死不是号啕大哭,而是骨盆而歌。庄子把贪恋生敬畏死的人比作晋国的丽姬,未进晋国时,哭得很伤心,等到了王宫后,和君王睡在一起,同进美食,才后悔当初不应该哭啼。所以说谁能知道死了的人不后悔当初的求生呢,死亡并不人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可怕,相反是一种解脱。庄子在《至乐》篇中让骷髅来选择复生与死亡,说明死是一种解脱,不必把生看的太美好,而把死看得一无是处。人的死是对世间烦琐之事的解脱,生前不能不管的,死后可以完全彻底地放下。 庄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他的文章想象力丰富,充满了尖酸刻薄的讽刺和挖苦,嬉笑怒骂,可以说上穷碧落下黄泉,骂尽天下英雄,但是其实他的内心并不激烈。一生穷困潦倒,却能超越贫困乐在其中。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同时嘲讽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甚至对于死亡,他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庄子这个人在乱世之中,天地之间遵循天道,顺应天理,可以说看破了生死,超越了名利,看透了一切,一切了然于心,直到人间名利生死。首先,庄子认为生未必

庄子和苏格拉底的自由观之比较解读

庄子和苏格拉底的自由观之比较 内容摘要:庄子和苏格拉底作为中外哲学史上的两大哲学家都对自由做出了认真的思考,他们都主张追求精神的自由,但在本质和实现途径方面是不同的,庄子的自由是一种虚幻的精神自由,他否定一切主观的努力,其实现自由的途径是“体道”和“得道”,而苏格拉底却追求积极的精神自由,他希望通过个人的主观努力,使雅典的自由民对自由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其途径是通过对善性知识的追求使个人的内心向善,也就是个人伦理化。这种分歧是和他们对政治的态度分不开的,本文试对其加以分析。 关键词:庄子苏格拉底自由观 对自由地追慕似乎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永恒的话题。可以这么说,人类所追求的一切目标都同自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在古今中外的文化殿堂里留下了许多人追寻自由的印迹。透过他们各自的著作,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们对自由的思考和遐想以及孜孜不倦地追求。 虽然自由有着广泛的概念和多层次的含义,有意志自由、政治自由、人生自由、理性自由等。但它并不是一种孤立的事物,它与政治制度、社会环境、经济状况、知识水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庄子和苏格拉底是两个处于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和不同国度的哲学家,他们的主张也不尽相同,但从某种程度来说,他们都把自由作为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问题来思考,并且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们的自由观念对东西方自由思想的发展意义深远。本文拟对他们的自由观进行比较,以便来更深入地理解他们的自由思想,同时也有利于我们对自由理论的探讨。 一、追求自由的终极目标——实现精神自由

总观庄子和苏格拉底对自由的探讨,可知二者都是主张追求精神的自由,但由于二者所处的社会大环境的不同,他们所追求的精神自由也有着本质的区别。 庄子生活在狼烟四起的战国时代,不可避免地经历着战争带来的恐惧、孤独、无奈、焦灼的生命体验,同时他也清醒地认识到了那个时代仕途的黑暗。他对“彼窃鈎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胠箧》)的不合理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批判。统治者肆意妄为,残害人民,他们用仁义规范人们的行为,却以仁义为自己服务,庄子对此极为痛恨。他反对礼乐仁义其实就是对其限制人的精神自由发展的批判。他认为官场是束缚人们精神的藩篱,是失去人性自由可怕的陷阱。于是庄子宁愿在贫贱中生活,也不愿去做官,宁愿做“曳尾于涂中”之“龟”也不愿做“供之庙堂之上”的“龟”。他希望以个体的超越对抗社会的异化。希望通过超脱痛苦的现实世界,从而在“清静无为”的环境中达到精神的自由。因此庄子的自由是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上以强大的社会异己力量为现实背景,以个人对于这种异己力量的深切压抑感为心理前提的精神自由。 和庄子相比,苏格拉底生活的希腊,当时是奴隶主民主制的国家。从公元前468年出生到公元前399年被处死,可以说,苏格拉底经历了雅典奴隶主民主制由兴盛繁荣到腐败衰落的全过程。自由是古希腊人不懈的追求目标,在与自然的对抗中,古希腊人将面目可憎的自然、社会力量转变为自身所能触及甚至能够控制的神祇,从而在精神层面上为自己获取生存的力量设定了一个乐观、自信的平台。古希腊人正是借助这些神祇表达了征服自然、获取自由的愿望和壮举。因此雅典的奴隶制城邦建立后,雅典的公民被称为“自由民”。但所谓“自由”,首先是摆脱了生产劳动,是不事生产的“自由”,雅典公民没有辜负历史的宠幸,利用这个“自由”,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可是在金碧辉煌的宫殿背后,却有着千百万奴隶的呻吟,希腊公民的自由是以奴隶的不自由为代价的,因而这种自由只是一个阶层的自由,而且是一个很小的阶层的自由。虽然如此,它毕竟实现了一部分人的自由,同时也促进了雅典城邦的发展和繁荣。但到了后期,在参加公民大会的贫民逐渐失去了自己的判断力和理智以后,雅典人就从没有选出一个像样的领导班子。雅典的政权开始衰落,被雅典人民一直引以为傲的自由也被践踏了。作为一个忠于政权的根本利益的好的自由民,一个哲学家,一个文学家,

大学语文论文 庄子

浅析庄子哲学的当今价值 关键词: 庄子哲学社会个人当今价值 摘要: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在当时战国百家争鸣时期庄子的思想就独树一帜,不论是在文学还是在思想层面都占有一席之地。在现当今社会,庄子的哲学思想依然是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的。当今社会存在着很多社会问题,每个在奔波的人也都面对着很多问题,而庄子的哲学思想从社会、人生等方面对现代社会都有一定的启发作用。本文将从庄子哲学的本身出发,浅析庄子提出的观点的含义和精神上的价值,探究庄子哲学的现代价值。 正文: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又一继承之人,他的很多哲学思想不但继承了前人在道家学派的哲学思想和中心本轮,更是有自己提出的新的哲学思维,可以说庄子的很多思想都能让我们不断思考。直至今日,仍然有很多人在不断的学习和研究庄子的哲学。从庄子哲学的本身出发,丰富了哲学的辩证思维,对中国独有的哲学体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从庄子哲学的现代价值出发,庄子提出的很多学说和论断对现代社会的发展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再者,对生活在这样一个纷繁复杂,物欲横流的我们,庄子的哲学思想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可以带给我们很多的启发,能让我们在奔波忙碌的生活之中有一个停下来的空隙去思考,去感悟。如果能深刻的理解庄子的哲学精髓并将之运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那么当今社会中的一些疯狂无理,甚至是可笑的行为或许会少很多。总得来说,庄子的人生哲学不单单是在当时那种百家争鸣的环境中依然可以独领风骚,就是在现在社会中也是具有不可磨灭的,可以启发人心灵和思维的作用。通过对庄子一些文学作品的学习以及对庄子精神理想的探究,总结讨论了庄子的哲学思想对现当代人和社会的一些影响、作用,将从社会、个人这两方面来探究庄子思想哲学的现代价值。 一、庄子哲学在当今对社会的启发 《庄子》这部作品的看卷第一篇就是《逍遥游》,客观的展现了它在整个《庄子》中的突出地位。庄子可以说“逍遥哲学”的开创者,“逍遥”一次最早曾经出现在《诗经》中,但是在《庄子》这部书中出现的时候,意思就不仅仅局限于《诗经》中的含义了,而是更加的丰富了。在庄子的哲学中,“逍遥”在这里主要指的是一种超凡脱俗,不为身外之物所累的心理状态和精神世界。 庄子认为人在现实社会中受到自然、社会中许多非人的智能所能干预或者改变的事情的限制;另外,人一出生就遇到已经被认为是社会上普通人视为是行为准则的伦理规范、道德法则,这些都是限制人自由的力量。庄子认为这些东西都是自然和社会从外面强加于个人的,是无法抗拒的,必须顺从和适应它,否则就会使人遭到痛苦和不幸。这点对现代社会的一些时间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庄子在

庄子作文7篇

1 庄子的智慧 推开庄子的门,他不在。 本想与他交谈,可惜,他不在。我漫步于草庐旁,落叶已积了八层。他真的在这里住过吗还是让他的智慧随着自己的身影飘走了“不,我可以证明他在这儿住过。”循声望去,原来是池中探出头的鱼。“我是他笔下快乐的鱼,他从未想过自己是怎么知道惠施是快乐的,但他却知道我是快乐的。他现在的确不在这儿,但是你可以在任何地方找到他。他可能在清风中与你交谈;也可能在这碧波里映出你的真实,你的心灵;他多半融入了你的心中。”鱼摇动着尾巴,游远了。我站起身来,这可以照透人之心灵的碧波,不就是庄子的智慧吗 不知何时,肩上停了一只蝴蝶。“他带走的是我,留下的却是他。我们在梦中飞舞,在花间大笑,我们让后人疑惑已久,可我们却感知着对方。他对这俗世累了、倦了,所以他为他妻子的解脱而开心。他无时无刻不在微笑,也无时无刻不在思考。他让生命的每一刻都如我翅膀上的花纹一样美艳。他选择了我,让自身也升华得如此美丽。”蝴蝶扑闪着翅膀,飞入花间。我闭上眼,这直透心房的花香不也是庄子的智慧吗“你是官吏”脚边爬来了一只老龟。“不,不是,和你一样不是。”我俯下身子。“好得很,清爽得很,庄子曾以我为喻,拒绝相位。其实,这泥土并不脏,曳尾于其中真的是世间最快活的事儿。有人曾问我带着这么重的壳行走累吗殊不知,我早就把壳视为自己的血与肉,又怎的会觉得累呢就像有人问庄子读那么多书累吗在自然中行走累吗书与自然早已是他的血与骨,何谈受累呢”龟转过身,爬向淤泥深处。我直起腰来,原

来这淤泥中也蕴藏着庄子的智慧呢…… 庄子生于乱世,在世间唱着属于他自己的狂想曲。他赞叹自然的伟大与人的渺小。并不是我们离庄子的智慧太远,而是尘世的尘埃遮住了我们的心扉,困住了我们的脚步。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渺小的,但当二者合为一体时,人的渺小也就不可见了。这才是庄子智慧的根本吗我不禁嘲笑自己的浅陋,竟在这里等庄子回来。我应当去大自然,应当去世界上的每一角,去寻找,去拾起他遗留的智慧。 2 庄子 时间的流逝,淡涤旧迹,仅留下微漠的平淡与悲哀。濮水之边,你翩然而去,仅留下楚使的瞠目与叹息。 或喜甜甘之味,或爱亦苦亦甜的刺激,谁人如你———庄子,淡泊一切,与道合而为一,只偏执着那淡淡的清白。 当一种美,美得让人无所适从,也只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当一种平淡,淡得让人无从品味,也只好叹之惜之,赞之赏之。你甘于淡泊,乐于平淡,自得于平淡,只愿在梦中化蝶而逍遥,只愿随那盘旋而上的鹏者浮游于天地,不愿累于国事,不愿牵绊于尘世,你就如同那甘之如饴的淡淡而香的矿泉之水,给人以绝境逢生,给人以平静致远,给人以超脱外物,我想要触及你的衣襟,却在指尖碰触了清而澈,凉而柔的泉水,原是这般滋味。 无奈我摆脱不了那甜的诱惑,忘却不了那或苦或甜的香醇,只好在无路可走之时,望见你那平静如水的双眸,澄澈至极,悠悠远远,望断天涯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