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推荐》第7课启蒙运动01-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同步练习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盂德斯鸠批判中国专制,以此力证君主立宪制的合理性”“将其作为法国政治改革蓝图的现实依据”可知,盂德斯鸠和伏尔泰都对中国进行解读,以论证启蒙思想的合理性,为社会发展提供指导,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故A项错误。二者都只是对中国进行局部解读,并没有进行全面准确的解读,故C项错误。启蒙思想家并没有对中国是否跟上世界发展潮流进行评价,故D项错误。
根据题干可知,卢梭认为普遍意志代表的是多数人的主张,因此其决定具有普遍的约束性,选项A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天赋人权的理论,排除B;材料中没有关于自由主义内涵的阐述,排除C;选项D与题无关,材料主旨是普遍意志约束性的合理论证,而非集体和个人的关系,排除。
3.18世纪初,西方大部分国家都有了“日报”、“杂志”等新型传媒形式;与此同时,法德等国涌现出大量的图书机构,为公众阅读提供了方便,很多地方出现了“阅读会所”。这些现象
9.启蒙运动时期,盂德斯鸠批判中国专制,以此力证君主立宪制的合理性;伏尔泰则把中国描绘成宗教宽容、君主开明的理想国度,将其作为法国政治改革蓝图的现实依据。这表明启蒙思想家
A.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融发展
B.通过解读中国推动社会启蒙
C.准确塑造了彼时中国的形象
D.认为中国落后世界发展潮流
【答案】B
【解析】
(2)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பைடு நூலகம்、“三权分立”、民主共和制。
(3)法国大革命、启蒙运动、工业革命。
(4)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实业救国。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和所学可知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以及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
——王贤仙《近代中西文化启蒙之浅析》
材料三 (西方民主思潮)诞生之后,……对世界各国都造成了深刻地冲击。对中国冲击的结果是儒家文化逐渐失去了统治地位。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
(1)结合材料一,中国明清时期“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7.18世纪中期,伏尔泰曾为因亵渎路旁十字架的罪名而被处决的青年拉巴尔鸣冤,还竭力为被判处死刑、留有恶名的新教徒让·卡拉(被控告为阻止儿子皈依天主教而将其杀害)昭雪……这些活动说明伏尔泰意在
A.反对天主教会
B.宣扬信仰自由
C.抵制宗教狂热
D.倡导民主共和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伏尔泰为青年拉巴尔鸣冤,为新教徒让·卡拉昭雪都体现出其反对天主教的宗教专制,对新教报以同情心,可见其主张信仰自由,选项B正确;选项A只是表象,排除;材料中并未反映出宗教狂热,排除选项C;材料与民主共和无关,排除D。
2.卢梭认为,普遍意志所作的决定,永远不可能是错的,因为普遍意志是以计算票数来决定的,因而永远是少数人持异议。对少数人实行强制,这种强制根本就不是强制,而是自由。这一主张
A.肯定了公共意志的约束性B.否定了天赋人权的理论
C.阐述了自由主义基本内涵D.论证了集体与个人关系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详解】
依据“主权是公意的运用,主权者(个体的人)既然只不过是一个集合体的存在物,所以就只能由他自己代表自己;权力可以转移,但是意志却不可以转移,平等权力丧失的社会不是公意社会”并结合所学可知,卢梭提出了“公意”概念,“公意”是集道德、政治于一体的公共利益意志,它是法律与主权的来源,其公共利益性是建立社会的基础,所以材料表明卢梭提到的“公意”是指共同体的理性意志。故答案为A项。B项,“多数人的利益”与材料“集合体”不符,排除;C 项,“公意”是指共同体的集体诉求,而非主权者(个体的人)的诉求,排除;D项,“公意”是指共同体的根本利益,而非统治者的根本利益,排除。
(1)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拿出了怎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2)材料二中18世纪西方出现“三大革命”,分别指的是当时欧洲政治、思想、经济领域的什么重大事件?
(4)材料三中“将这棵大树砍断”的含义是什么?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民主思潮在中国的主要实践活动还有哪些?
【答案】(1)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
二、材料分析题(共10分)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l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材料二 西方的七百年文化启蒙运动是在一个逐渐形成、形成后又不断更新最终得到强化的文化大环境中展开的。……到 17、18世纪,文化大环境又进行了一次更新。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率先为构筑一个新的理性主义文化大环境开辟了道路。到18世纪则出现了西方“三大革命合力并举”的形势,这一切终于催化着酝酿已久的理性主义文化大环境蒸蒸而生。
A.主要目的是解决文化扫盲问题B.是工业革命开启的重要原因
C.促进当时新思想新观念的传播D.是启蒙思想传播的必然结果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18世纪西方各国出现了新型传媒形式和众多的图书机构,这必然对18世纪启蒙思想的传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这些新型传媒形式和“阅读会所”与扫盲没有直接关系,错误;B选项错误,工业革命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D选项颠倒了因果关系,错误。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8.卢梭认为,主权是公意的运用,主权者(个体的人)既然只不过是一个集合体的存在物,所以就只能由他自己代表自己;权力可以转移,但是意志却不可以转移,平等权丧失的社会不是公意社会。卢梭提到的“公意”是指
A.共同体的理想意志
B.多数人的利益表示
C.主权者的个人诉求
D.统治者的根本利益
【答案】A
【解析】
【分析】
(2)依据所学围绕启蒙运动思想家的主张从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以及“三权分立”和民主共和制等回答。
(3)依据材料三“18世纪则出现了西方”结合所学可知政治上是法国大革命;思想上是启蒙运动;经济上是工业革命。
(4)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和所学可知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第二小问依据所学从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以及实业救国等思考回答。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卢梭重视社会契约,强调政治的关键在于操纵社会契约的人,即强调社会契约的核心是人民主权,C项正确;卢梭认可社会契约的作用,A项错误;否定政治的积极意义与卢梭反对以道德标准衡量政治不符,B项错误;关注社会契约的操纵者与强调社会契约的稳定性不符,D项错误。
5.伏尔泰在《论宽容》中告诫人们,“企图使所有的人都用同样的方式就形而上学进行思考,是绝顶荒唐的想法。使用武力征服整个世界,这比制服一个城市所有人的头脑容易得多”。据此可知,伏尔泰意在
A.批判专制统治的顽固性B.摆脱宗教对人的束缚
C.突出暴力革命天然合理D.强调人的思想自由
【答案】D
【解析】
【分析】
4.卢梭批评英国人“只有在选举议会议员时才是自由的;议员一经选出,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据此推知
A.卢梭反对实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B.卢梭倡导三权分立、权力制衡
C.卢梭主张人民主权、直接民主制
D.西方的民主制是虚伪的、不真实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卢梭认为选举议员时是自由的,议会产生以后,议员没有自由,等同奴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推知,卢梭的说法体现了其主张人民主权和直接民主,C选项正确;材料未提及与政体相关的主张,A选项错误;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是孟德斯鸠的主张,且材料中未提及政府权力分配问题,B选项不符合题意;卢梭对议会制的反思,不能推理出西方民主制度虚伪等结论,D选项不符合题意。
《作业推荐》01——启蒙运动
一、单选题(共90分)
1.卢梭认为,政治自产生以来就具有不道德性。在谈到如何拯救这种堕落的政治时,他声称,社会契约这种器械并没有什么不好,问题是出在操纵器械的手上。卢梭
A.强调社会契约并不能维护自由
B.否定人类政治社会形成的积极意义
C.主张用公民契约代替臣民契约
D.强调社会契约形成后必须保持稳定
①崇尚理性②追求人的彻底解放③强调人文主义④形成浪漫主义思潮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启蒙运动崇尚理性,①正确。启蒙运动反对教权主义、专制主义和贵族特权,提倡自由平等、天赋人权,追求人的彻底解放,②正确。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不属于启蒙运动的突破,③错误。欧洲的浪漫主义思潮是在人们对启蒙运动“理性王国”的失望,对资产阶级革命中的“自由、平等、博爱”口号的幻灭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不满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④正确,故选择①②④组合,故排除ACD,B符合题意。
【详解】
从材料中的“企图使所有的人都用同样的方式就形而上学进行思考,是绝顶荒唐的想法”等信息可以看出,伏尔泰强调人的思想自由,故答案为D项;材料没有涉及对专制统治的批判,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对宗教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对暴力革命的看法,排除C项。
6.有学者认为,与文艺复兴运动时期相比,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有了重大突破。这种“突破”主要表现在后者
【详解】
根据材料“盂德斯鸠批判中国专制,以此力证君主立宪制的合理性”“将其作为法国政治改革蓝图的现实依据”可知,盂德斯鸠和伏尔泰都对中国进行解读,以论证启蒙思想的合理性,为社会发展提供指导,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故A项错误。二者都只是对中国进行局部解读,并没有进行全面准确的解读,故C项错误。启蒙思想家并没有对中国是否跟上世界发展潮流进行评价,故D项错误。
根据题干可知,卢梭认为普遍意志代表的是多数人的主张,因此其决定具有普遍的约束性,选项A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天赋人权的理论,排除B;材料中没有关于自由主义内涵的阐述,排除C;选项D与题无关,材料主旨是普遍意志约束性的合理论证,而非集体和个人的关系,排除。
3.18世纪初,西方大部分国家都有了“日报”、“杂志”等新型传媒形式;与此同时,法德等国涌现出大量的图书机构,为公众阅读提供了方便,很多地方出现了“阅读会所”。这些现象
9.启蒙运动时期,盂德斯鸠批判中国专制,以此力证君主立宪制的合理性;伏尔泰则把中国描绘成宗教宽容、君主开明的理想国度,将其作为法国政治改革蓝图的现实依据。这表明启蒙思想家
A.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融发展
B.通过解读中国推动社会启蒙
C.准确塑造了彼时中国的形象
D.认为中国落后世界发展潮流
【答案】B
【解析】
(2)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பைடு நூலகம்、“三权分立”、民主共和制。
(3)法国大革命、启蒙运动、工业革命。
(4)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实业救国。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和所学可知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以及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
——王贤仙《近代中西文化启蒙之浅析》
材料三 (西方民主思潮)诞生之后,……对世界各国都造成了深刻地冲击。对中国冲击的结果是儒家文化逐渐失去了统治地位。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
(1)结合材料一,中国明清时期“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7.18世纪中期,伏尔泰曾为因亵渎路旁十字架的罪名而被处决的青年拉巴尔鸣冤,还竭力为被判处死刑、留有恶名的新教徒让·卡拉(被控告为阻止儿子皈依天主教而将其杀害)昭雪……这些活动说明伏尔泰意在
A.反对天主教会
B.宣扬信仰自由
C.抵制宗教狂热
D.倡导民主共和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伏尔泰为青年拉巴尔鸣冤,为新教徒让·卡拉昭雪都体现出其反对天主教的宗教专制,对新教报以同情心,可见其主张信仰自由,选项B正确;选项A只是表象,排除;材料中并未反映出宗教狂热,排除选项C;材料与民主共和无关,排除D。
2.卢梭认为,普遍意志所作的决定,永远不可能是错的,因为普遍意志是以计算票数来决定的,因而永远是少数人持异议。对少数人实行强制,这种强制根本就不是强制,而是自由。这一主张
A.肯定了公共意志的约束性B.否定了天赋人权的理论
C.阐述了自由主义基本内涵D.论证了集体与个人关系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详解】
依据“主权是公意的运用,主权者(个体的人)既然只不过是一个集合体的存在物,所以就只能由他自己代表自己;权力可以转移,但是意志却不可以转移,平等权力丧失的社会不是公意社会”并结合所学可知,卢梭提出了“公意”概念,“公意”是集道德、政治于一体的公共利益意志,它是法律与主权的来源,其公共利益性是建立社会的基础,所以材料表明卢梭提到的“公意”是指共同体的理性意志。故答案为A项。B项,“多数人的利益”与材料“集合体”不符,排除;C 项,“公意”是指共同体的集体诉求,而非主权者(个体的人)的诉求,排除;D项,“公意”是指共同体的根本利益,而非统治者的根本利益,排除。
(1)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拿出了怎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2)材料二中18世纪西方出现“三大革命”,分别指的是当时欧洲政治、思想、经济领域的什么重大事件?
(4)材料三中“将这棵大树砍断”的含义是什么?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民主思潮在中国的主要实践活动还有哪些?
【答案】(1)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
二、材料分析题(共10分)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l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材料二 西方的七百年文化启蒙运动是在一个逐渐形成、形成后又不断更新最终得到强化的文化大环境中展开的。……到 17、18世纪,文化大环境又进行了一次更新。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率先为构筑一个新的理性主义文化大环境开辟了道路。到18世纪则出现了西方“三大革命合力并举”的形势,这一切终于催化着酝酿已久的理性主义文化大环境蒸蒸而生。
A.主要目的是解决文化扫盲问题B.是工业革命开启的重要原因
C.促进当时新思想新观念的传播D.是启蒙思想传播的必然结果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18世纪西方各国出现了新型传媒形式和众多的图书机构,这必然对18世纪启蒙思想的传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这些新型传媒形式和“阅读会所”与扫盲没有直接关系,错误;B选项错误,工业革命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D选项颠倒了因果关系,错误。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8.卢梭认为,主权是公意的运用,主权者(个体的人)既然只不过是一个集合体的存在物,所以就只能由他自己代表自己;权力可以转移,但是意志却不可以转移,平等权丧失的社会不是公意社会。卢梭提到的“公意”是指
A.共同体的理想意志
B.多数人的利益表示
C.主权者的个人诉求
D.统治者的根本利益
【答案】A
【解析】
【分析】
(2)依据所学围绕启蒙运动思想家的主张从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以及“三权分立”和民主共和制等回答。
(3)依据材料三“18世纪则出现了西方”结合所学可知政治上是法国大革命;思想上是启蒙运动;经济上是工业革命。
(4)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和所学可知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第二小问依据所学从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以及实业救国等思考回答。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卢梭重视社会契约,强调政治的关键在于操纵社会契约的人,即强调社会契约的核心是人民主权,C项正确;卢梭认可社会契约的作用,A项错误;否定政治的积极意义与卢梭反对以道德标准衡量政治不符,B项错误;关注社会契约的操纵者与强调社会契约的稳定性不符,D项错误。
5.伏尔泰在《论宽容》中告诫人们,“企图使所有的人都用同样的方式就形而上学进行思考,是绝顶荒唐的想法。使用武力征服整个世界,这比制服一个城市所有人的头脑容易得多”。据此可知,伏尔泰意在
A.批判专制统治的顽固性B.摆脱宗教对人的束缚
C.突出暴力革命天然合理D.强调人的思想自由
【答案】D
【解析】
【分析】
4.卢梭批评英国人“只有在选举议会议员时才是自由的;议员一经选出,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据此推知
A.卢梭反对实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B.卢梭倡导三权分立、权力制衡
C.卢梭主张人民主权、直接民主制
D.西方的民主制是虚伪的、不真实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卢梭认为选举议员时是自由的,议会产生以后,议员没有自由,等同奴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推知,卢梭的说法体现了其主张人民主权和直接民主,C选项正确;材料未提及与政体相关的主张,A选项错误;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是孟德斯鸠的主张,且材料中未提及政府权力分配问题,B选项不符合题意;卢梭对议会制的反思,不能推理出西方民主制度虚伪等结论,D选项不符合题意。
《作业推荐》01——启蒙运动
一、单选题(共90分)
1.卢梭认为,政治自产生以来就具有不道德性。在谈到如何拯救这种堕落的政治时,他声称,社会契约这种器械并没有什么不好,问题是出在操纵器械的手上。卢梭
A.强调社会契约并不能维护自由
B.否定人类政治社会形成的积极意义
C.主张用公民契约代替臣民契约
D.强调社会契约形成后必须保持稳定
①崇尚理性②追求人的彻底解放③强调人文主义④形成浪漫主义思潮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启蒙运动崇尚理性,①正确。启蒙运动反对教权主义、专制主义和贵族特权,提倡自由平等、天赋人权,追求人的彻底解放,②正确。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不属于启蒙运动的突破,③错误。欧洲的浪漫主义思潮是在人们对启蒙运动“理性王国”的失望,对资产阶级革命中的“自由、平等、博爱”口号的幻灭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不满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④正确,故选择①②④组合,故排除ACD,B符合题意。
【详解】
从材料中的“企图使所有的人都用同样的方式就形而上学进行思考,是绝顶荒唐的想法”等信息可以看出,伏尔泰强调人的思想自由,故答案为D项;材料没有涉及对专制统治的批判,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对宗教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对暴力革命的看法,排除C项。
6.有学者认为,与文艺复兴运动时期相比,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有了重大突破。这种“突破”主要表现在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