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新闻作品赏析教学内容
对优秀新闻作品的赏析
![对优秀新闻作品的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e4c200e6294dd88d1d26b80.png)
对《全球最快列车驰骋南中国》赏析《全球最快列车驰骋南中国》这篇消息记者对12月26日武广高速铁路投入运营这一事件的报道。
首先从这篇消息的题目来看,题目中“全球最快”强调了这列列车在世界上的地位,抓住了新闻要点“最快”,同时隐含有了记者的一种自豪之情在内;而“南中国”三个字则强调了列车所在的地理位置,在中国的南部和武广高铁对中国南方的意义,“驰骋”二字更是补充说明列车对于中国南方交通联系的密切和通畅性。
导语开头“今天9时08分”时间精确到了分,充分表现了消息时效性——“快”这一特点,同时也说明记者采写新闻的迅速。
高铁列车要经过很多的地方,但作者选取了湖南湘潭,“全球最快列车首次驶过毛泽东故乡湖南湘潭”,新中国的第一位主席的故乡,从而自然地引出“这位开国领袖诞辰116年的纪念日”使之与开国领袖的诞辰相联系。
同时也为消息中记者化用毛主席的诗句做了铺垫。
导语虽然简短,但包含信息点广泛,大大增强了新闻的可读性。
新闻背景的应用是这篇消息的一大亮点。
首先利用背景材料制造新闻点,例如“全球最快列车首次驶过毛泽东故乡湖南湘潭”将“毛泽东故乡湖南湘潭”和“开国领袖诞辰116年的纪念日”两个背景材料与高铁驶过的站湘潭有机结合。
这一写作方法与《中国地铁列车今天穿过天安门广场》相似,将地理背景“天安门”与地铁列车运行相结合,二者分别把“天安门”和“毛泽东故乡”作为一个新闻点呈现,将时代背景与历史结合。
其次是利用不同的背景材料横向的比较来突出新闻点,例如“这条时速350公里的高速铁路,全长1069公里,比世界上一次建成里程最长的西班牙马德里至巴塞罗那高铁长出400多公里”通过武广高铁与西班牙马德里至巴塞罗那高铁的长度的横向比较,突出武广高铁的长。
记者时将武广高铁放到世界的背景中作比较,从而表现武广高铁在世界的地位,同时也暗含一种自豪之情。
另外,“与去年8月在华北平原通车的京津城际铁路相比,武广高铁在速度、技术、难度上都堪称‘升级版’”,将武广高铁放于国内的背景中与京津城际铁路在速度、技术、难度进行相比,从对比中表现武广高铁的技术水平的高度。
经典新闻作品分析
![经典新闻作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e5c3fca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22.png)
经典新闻作品分析经典新闻作品分析消息分析的角度1、真实性分析2、新闻价值分析政治意义是否会引起读者的广泛兴趣是否新鲜是否对全局产生积极的影响重要性大小3、主题分析主题是否符合新闻事实,事实是否构成记者所定主题的依据。
主题是否具有社会意义、针对性主题是否鲜明、深刻、集中4、报道角度如何评析:是否揭示事物本质或能说明问题,思想性的体现是否对某一方面工作具有影响或指导意义是否适合受众心理5、表达方法分析(1)叙述是消息写作使用的主要表达方法,包括顺叙、倒叙、插叙。
准确恰当、清楚明白、有条不紊。
(2)描写——着眼于“样子”;以事实为基础,不能凭空想象。
分为人物、场景和细节描写。
是新闻素描、现场目击这类消息体裁的主要使用手法。
(3)说明:常用来对新闻报道中的新闻事实有关背景资料进行介绍和解释,便于读者理解新闻内容。
一般穿插在报道过程中。
(4)对比:把相反或相对的新闻事件或同一事件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加以比较,或相映衬,明确是非,表达主题思想。
运用时应该恰当、鲜明、典型、有力。
(5)设置悬念:做扣子、关子。
在新闻作品中,由于所报道的新闻事实较为曲折或具有一定戏剧性,作者为增加可读性,趣味性,在作品中能够设置悬念,引起受众兴趣,然后再解释、解除悬念。
悬念要与事实相关,做到简而精。
6、语言分析新闻语言是表达新闻事实的手段,传播新闻信息的载体,新闻报道要锤炼语言,准确地阐述事实,体现较高的美学价值。
准确贴切:简洁明快:通俗易懂:生动形象:7、结构分析(1)内部结构(内容与主题的谋篇布局)金字塔式:先主后次编年体式:完整地将新闻事实以故事性的方式表达出来。
适用于报道复杂、线索单一的事件散文式:写法自由、行文富于变化、文采悬念式:层层递进吸引受众是否简要清晰,易于受众理解:灵活多样能够,富有创新性。
(2)外部结构分析导语主体背景结尾深度报道分析2、特点:(1)题材的重要性。
(2)背景的广阔性。
(3)材料的详尽性。
(4)内涵的深刻性。
获奖新闻作品赏析讲稿
![获奖新闻作品赏析讲稿](https://img.taocdn.com/s3/m/e06eaa568bd63186bdebbc3a.png)
没有效果等于没有导向。
所谓传播效果指传播者发出的信息经媒介 传至受众而引起受众思想观念、行为方式 等的变化。可见,受众作为主动的信息接 收者、信息再加工的传播者和传播活动的 反馈源,在传播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离 开了受众,传播就如同无源求水、无本求 木。没有效果的传播,无异于没有导向。
宣传与新闻虽然都属于传播的范畴,但两 者之间还是有诸多区别。如:宣传重口号, 新闻重信息;宣传重观点,新闻重事实; 宣传重操控,新闻重沟通;宣传有重点, 新闻讲平衡等等。
2.认识上存在着有偏差。
有些新闻从业人员认为,平民化报道,就 是鸡毛蒜皮、家长里短的叙说,这是一个 理解的误区。这一误区必然使得本地新闻 流于表象化,民生新闻趋向狭隘化,新闻 报道缺乏深度与整体把握。
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一定时间段内人 们普遍较为关注的活动、存在的问题。与 人的生存状态相关,包括社会政治、经济 方面、自然及人与自然等方面的动态。
3.重大的正面典型人物。
4.文化感情结。
爱国、爱家乡,希望了解文化、历史,人 与人之间的关爱、同情等“七情六欲”。
(二)现场感
1.记者是受众的眼睛、耳朵。 “媒体是人体的延伸”。
电视新闻记者树立“我在场”的意识,主动地与 新闻事件的人物对话,以一个正在发生的新闻事 件的目击者和观察者的身份,随时处于事件当中, 对信息做出最快、最准确地取舍,从而使新闻事 件同步地展现在受众的面前。但也需注意,要多 选择几个角度,从宏观到微观,不要因为只把目 光盯住被摄体,而忽略周围的客观存在,没有多 角度的观察,就很难对事物有全面准确的认识, 表现面狭窄,公式化、概念化便难以避免。
2.参评节目必须为播出的节目。
初评中要把视听率和听、观众满意度作为 重要的依据。并采取多种形式吸收听、观 众代表参加初评。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作品分析部分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作品分析部分](https://img.taocdn.com/s3/m/2bb62804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66be149.png)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作品分析部分第一篇:中外新闻作品研究作品分析部分中外新闻作品研究作品分析部分延安庆祝日本无条件投降新闻素描题材重大,场面热烈,报道及时。
表现手法:粗线条的概括叙述和典型事例相结合,由面到点,点面结合,既展示全貌,又刻画动人细节。
共产党员刘胡兰慷慨就义人物新闻写作特色:人物对话中原我军占领南阳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为新华社撰写的一篇消息。
不仅报道了事实,而且深刻揭示了敌败我胜的必然趋势。
写作特点:结构严谨,环环相扣,层层深入,首尾贯穿。
背景材料起到了突出事件的新闻价值,烘托深化主题,增强新闻的知识性的作用。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毛泽东同志为新华社写的消息,记载了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一件重大史实。
写作特色:清晰的事实叙述,概括的情景描写。
本文特点:精练扼要,气势宏伟。
毛泽东同志为新华社撰写的《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以其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展现了我军当时渡江的雄伟气势,可谓精辟的语言和高深的思想相得益彰的典范。
上海严寒短消息写作特点:行文简洁洗练、用事实说话、不发或少发议论。
分清主流与支流莫把“开头”当“过头” 新闻述评写作特点:有述有评、评述结合。
阿西、亚妮当众挥毫妙趣横生人物新闻结构特点:以作画为线索,贯穿全篇。
从邮局看变化消息特点:角度独特、构思巧妙、小中见大写作特色:通过对比事实突出主题。
《从邮局看变化》成功地运用了对比手法,消息从头至尾几乎都贯穿了对比,而且对比强烈,很有说服力。
在概括对比之后,接着列举事实进行具体对比,从邮局这个“窗口”,小中见大,生动有力地说明了由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我国的经济形势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经济学家赶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较早的关于时常经济的报道。
写作特点:以小见大,反映深刻而且有重大意义的主题,成功的运用动词。
运载火箭飞跃万里长空由四篇短消息组成的连续报道。
报道我国第一枚运载火箭发射实验成功这一举世瞩目的重大事件。
新闻作品评析范文
![新闻作品评析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a87adc47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9f.png)
新闻作品评析范文新闻作品评析。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新闻作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新闻作品不仅是传递信息的媒介,更是引导公众舆论、影响社会风气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以一篇新闻作品为例,进行评析和分析。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村教育发展》是一篇关于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的新闻作品。
文章首先介绍了中国政府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指出了农村教育在这一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接着,文章详细分析了农村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如师资短缺、教学条件落后等。
最后,文章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措施,如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力度、改善农村学校的教学设施等。
首先,这篇新闻作品在选题上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和前瞻性。
乡村振兴战略是当前中国政府非常重视的一个战略方针,而农村教育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情况对于整个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选择这一主题进行报道,对于引起社会的关注和思考具有积极的意义。
其次,这篇新闻作品在分析问题和提出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文章通过对农村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如师资短缺、教学条件落后等,使读者对问题的严重性有了更直观的了解。
同时,文章提出的解决方案也是切实可行的,如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力度、改善农村学校的教学设施等,这些措施在实施过程中能够取得明显的效果。
然而,这篇新闻作品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在报道的过程中,文章对于一些数据和事实的来源并没有进行充分的说明,这就使得读者对于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产生了一定的质疑。
其次,文章在提出解决方案的过程中,没有对于这些措施的实施可能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进行充分的分析,这就使得读者对于这些解决方案的可行性产生了一定的疑虑。
综上所述,这篇新闻作品在选题和分析问题上具有一定的优点,但在报道的客观性和解决方案的可行性上还有一定的不足之处。
因此,希望新闻媒体在今后的报道中能够更加注重事实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同时也要对于解决方案的可行性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新闻优秀作品赏析课件
![新闻优秀作品赏析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25848e3941ea76e58fa04b9.png)
二、讲故事者(记者)的角色
1、要避免成为:
律师 学者 实际主义者
2、要竭力成为:
1)概括者/总结者 2)裁判 3)观察者
1)概括者/总结者
结论要建立在证据之上,不能夸大其词
“迪斯尼的机器将毁灭童年时代最有价值的两 件事情——童年的秘密和童年的安静——它让所 有人都做一样的梦。它让美国所有的孩子头上都 戴上了米老鼠的帽子。从资本主义的角度来讲, 它是天才的产物;但从文化的角度来讲,它几乎 就是一出惨剧。”
“新闻就是‘找故事的艺术’。
”
——李希光
“中国人是吃故事的。 ”
——郭沫若
2、新闻故事化的发展
西方:“信息模式”
、“故事模式” 美国CBS的《60分钟》
中国: 宣传---新闻 新闻娱乐化---新闻故事化 例子:
新闻专题:《生活空间》、《新闻故事》、《百
姓故事》、《社会记录》、《讲述》等 新闻消息:《新闻联播》中一些典型的先进人物
B. 第三者的叙事视角。即借他人的眼睛对事实进
行客观的叙述,读者从中获得的材料是叙事主体 的一系列丰富经验的组合,记者在借用第三者叙 事过程中,把事件凝固在某一瞬间,通过人物的 眼睛复原当时的场景,吸引读者完整地阅读故事。
《砂石地上的怪现象》
[1990年美联社消息]
在津巴布韦东北偏远山村的小河边,16岁的穆昆
实践中,很受读者欢迎
注意:
不应把自己的观点建立在纯粹的预测、模糊的二
手资料或者个人的知识储备之上。 不要在故事中出现太多
记者可采用的手段
对话法→准确性 细节法→生动性 镜头法→鲜明性
一、新闻的故事化 1、对新闻故事化的理解
“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就是采用对话、描写、 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 和细节,突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 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 富兰克林 (美国记者,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
新闻作品赏析3
![新闻作品赏析3](https://img.taocdn.com/s3/m/1cddde25647d27284b735161.png)
拥挤的车辆“窒息了”市中心 拥挤的车辆“塞满了”市中心 龙卷风“蹂躏了”庄稼 龙卷风“破坏了”庄稼 罢工的工人“大叫大嚷地推翻了”对方提出的一套和解方案。 罢工的工人“拒绝了”对方提出的一套和解方案。
优秀导语案例分析: 今天下午格林尼治时间7时中国爆炸了 一枚原子弹,从而闯进了核俱乐部。 (路透社北京1964年10月16日电)
美国威廉梅茨说 “导语是记者展示其杰作的橱窗”。
让我们从“导语”开始,用美的眼睛和心 灵开启中外优秀新闻作品的鉴赏之路„„
作品赏析一:
新闻导语
教学重点:新闻导语的分类及写作 教学难点:新闻导语鉴赏与修改
一、 新闻导语的定义与功能
定义:一般情况下,指新闻的开头部分,是新 闻中最精炼、最重要的部分,是新闻 的核心。
如为恐怖袭击 乘客或家属最低可获赔120万 起诉可选三地 美国获赔最多 马航客机失联涉法索赔六问 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370航班已经失去联系3天,机 上239条生命仍然牵动着人们的心。中国、马来西亚、越 南三国全面搜救至今没有实质性进展。 • 目前,首批失联飞机家属抵达吉隆坡。记者今天上午 也获悉,已有多名律师准备紧急组成律师团队,为失联飞 机乘客及其家属提供法律帮助,而大家最关心的是索赔问 题
三
导语的写作要求
导语写作分两步走:
第一步:从大量的事实、数据和引述的情况 中,提炼出一个独一无二的、首尾贯通的 “表述’,最恰当地表达新闻事件的含义。 第二步:用一种最能打动读者的方式将它形 成文字
第一步:要彰显新闻价值
“5W+1H”是设计导语的基本材料。面对一个新闻事 件极其重要的一步,就是将六要素一一分解,结 合新闻事件的背景,对这些要素反复比较、鉴别, 经过一番审慎的衡量后才确定把其中的一二个要 素作为先导要素。
《新闻两则》教案
![《新闻两则》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27503a1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a1.png)
重点
重点一:新闻报道的基本要素
新闻报道的基本要素包括时间、地点 、人物、事件、原因和结果等。学生 需要掌握这些要素在新闻报道中的作 用和意义,以及如何运用这些要素构 建一篇完整的新闻报道。
重点
重点二:新闻结构和写作技巧
新闻报道的结构包括标题、导语、正文和结 尾等部分。学生需要了解这些结构的特点和 作用,学习如何运用合适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写出高质量的新闻报道。此外,学生还需要 学习如何运用引语、数据和事实等材料来支
拓展作业
阅读相关新闻报道,了解 新闻的时效性和重要性。
要求
掌握新闻的基本要素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理解新闻的写作特点
客观、准确、简明、生动。
06
教师自我反思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否得当
在教授《新闻两则》时,我采用了讲解、讨 论和小组合作的方式,旨在引导学生理解新 闻的特点和写作技巧。我反思后认为,这些 方法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 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难点
难点二:新闻背景的理解与分析
新闻报道往往涉及到复杂的背景信息,如政治、经济、文 化等因素。学生需要具备分析新闻背景的能力,理解新闻 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从而更好地理解新闻报道的意义 和价值。
难点
难点三:新闻评论的写作技巧
VS
新闻评论是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写作要求较高,需要学生掌握如 何结合新闻事件进行深入分析,提出 自己的观点和见,并学会如何写出有说服力的 评论。
详细描述:设计相关练习题,如新闻改写、新闻评论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新闻写作和表达能力。
课堂小结
总结词:回顾总结
详细描述: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强 调新闻写作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实际生活 中运用所学知识。
优秀新闻作品评析范文
![优秀新闻作品评析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8e918567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66be14a.png)
优秀新闻作品评析范文优秀新闻作品评析。
新闻作品是新闻媒体的精华,是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篇优秀的新闻作品应该具备客观、真实、全面、深入的特点,能够准确地反映事件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本文将以一篇优秀的新闻作品为例,对其进行评析,探讨其优秀之处。
标题,《抗洪一线的“90后”女兵,冲锋在前,无惧洪水》。
这篇新闻作品以抗洪一线的“90后”女兵为主题,通过对她们的生活、工作和情感进行全面深入的报道,展现了她们在抗洪救灾一线的英勇形象,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
首先,该新闻作品在报道对象的选择上具有独特性。
作者选择了“90后”女兵作为报道对象,这一群体在社会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影响力,因此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
同时,这些女兵在抗洪一线的表现也是令人瞩目的,她们不畏艰险,冲锋在前,展现了出色的战斗精神和责任感。
因此,选择这一群体作为报道对象,能够有效地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共鸣。
其次,该新闻作品在报道方式上具有真实感和感染力。
作者通过对女兵们的日常生活、工作状态和内心情感的真实记录,展现了她们在抗洪一线的英勇形象和坚定信念。
例如,报道中描述了女兵们在洪水中奋勇救援的场景,她们冲锋在前,无惧洪水,展现了出色的战斗精神和责任感。
这些真实的情感和场景能够深深地触动读者的心灵,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最后,该新闻作品在报道内容上具有全面性和深度。
作者在报道中不仅展现了女兵们在抗洪一线的英勇形象,还深入挖掘了她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
例如,报道中描述了女兵们在面对洪水时的内心挣扎和坚定信念,展现了她们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
这些全面深入的报道内容能够让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女兵们的形象和情感,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综上所述,这篇新闻作品在报道对象的选择、报道方式和报道内容上都具有优秀的特点,能够有效地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共鸣。
通过对这篇新闻作品的评析,我们不仅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女兵们在抗洪一线的英勇形象,还可以深刻地体会到她们的坚定信念和顽强毅力,这对于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优秀新闻作品评析范文
![优秀新闻作品评析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2d14938c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e5.png)
优秀新闻作品评析范文
《新闻作品评析》
本文评析了一篇优秀的新闻作品,该新闻以客观、准确、言简意赅的语言报道了一起重大交通事故,内容真实、关键信息齐全,同时运用了图片和事故背景介绍等多种手法,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全面、具体的事故现场,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首先,该新闻作品的标题非常醒目,简明扼要地概括了事故的主要特点,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
标题的设计既突出了新闻的重要性,又起到了提醒和警示的作用,有效地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其次,新闻报道内容详实,采访到了多个事故现场的目击者,并提供了他们的具体描述和见解。
这些目击者引用的语言都比较直接,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同时这些目击者还提供了一些有关事故原因的信息,增加了新闻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此外,该新闻作品还运用了图片来展示事故现场,并详细介绍了图片中的各个细节,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样做不仅增加了新闻的真实性,也让读者对事故的严重性和现场情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最后,该新闻作品还在结尾处提到了事故对当地交通带来的影响,以及相关部门采取的应对措施,展示了当地政府的决策和行动,给读者一种积极的态度和解决问题的信心。
总而言之,这篇新闻作品在报道的选择、内容的真实性、方式的多样性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优点。
它既在新闻标题上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又通过详实的描述和真实的图片让读者更好地了解了事故的情况,同时还提供了相关信息,让读者对事故的影响和解决办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认为这是一篇优秀的新闻作品。
中外新闻作品赏析 上课讲义
![中外新闻作品赏析 上课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58557674f524ccbff021841a.png)
中外新闻作品赏析上课讲义新闻作品研究的思维特点运用多种思维形式▪跳蚤的故事和“青蛙效应”▪思维中的定势和惯性问题对创造性活动的危害——模式化的新闻作品的通病▪在新闻研究中要采用恰当的有效的思维形式▪应该培养的几种思维品质:•创造性思维•立体思维•宏观思维•求异思维一、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勇于探索未知领域,敢于提出新见解、新问题的进取性思维方式,它充分体现了人类思维本身具有的能动性。
▪创造性思维是相对于习惯性思维而言的▪对于新闻作品的评析来说,就是不要人云亦云,而要有独到的见解,求新,是主要特点▪金农的“平山堂”故事运用多种思维形式“廿四桥边廿四风,友人犹忆旧江东,夕阳返照桃花渡,柳絮飞来片片红。
”二、立体思维▪也叫空间思维或全方位思维。
是对一个认识对象进行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和探索,来反映事物的整体面貌和动态▪是相对于平面思维而言▪它包含了纵向的深度思考和横向的比较分析两层含义,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指涉。
▪赏析《让世界走向和平》三、宏观思维▪是指思维突破、超越所观察的事物本身,从更大的时空范围去展开的思索▪对于新闻作品来说,就是要有远见卓识、高屋建瓴、把握大局的能力。
▪要善于把宏观和微观结合起来——宏观思考最终还是要靠微观事实来展示▪分析《莫斯科日记:从失望到绝望》▪怎样做到宏观与微观结合从微观上发现典型,又要跳出微观,从宏观上把握主题,升华思想,开掘深度。
运用多种思维形式四、求异思维▪是一种朝着不同方向、沿着不同路径思考问题的方法▪它是相对于同向思维而言的▪小明的故事、公鸡下蛋、棉花和铁——思维的惰性选择▪新闻创作本身就要求必须有求异思维的能力运用多种思维形式▪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是并存的:求异不一求同为前提,思维就容易产生片面性;求同不以求异为前导,思维就会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不可能有所发展,有所创新▪求异思维,包括发散性思维,集中型思维,逆向思维等。
如讨论“网络”对我们生活的改变?▪收看《全民大闷锅》并进行分析第十讲第十一讲一、对新闻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具体分析分析前提条件❖分析之前,先要对作品进行认真地阅读❖首先要把握作品的体裁、内容和形式,从局部到整体对作品有透彻的认识和理解❖这两点是分析新闻作品的前提。
新闻经典作品赏析1
![新闻经典作品赏析1](https://img.taocdn.com/s3/m/10816b31dd36a32d7375814a.png)
案例2:美国《每日新闻》稿件改写 人戴夫· 索顿斯托尔如何撰写‚911” 的重头报道
• 大约在中午,我听说将由我撰写“重头报道”,实际上, 那篇报道是团体艰苦努力的结果。《新闻》在现场有120名 记者与摄影记者,……我的工作就是拣选涌进新闻编辑室 的大量信息,把它们组织成希望是正确的、简明的与逻辑 清楚的材料。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篇报道与其他任何灾难 报道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它当然与另外的报道有所差别 。 • 我想,我们所有人都知道,9月11日是即时与永远改变了全 国精神的罕见时刻之一。在某种程度上,我认为,那一天 的重要性让写作变得更加容易——事件是如此强有力,如 此翻天覆地,以至于根本不需要加发挥。
• 3、主题分析 • 新闻主题是新闻作品的中心思想,是记者 认识和提炼新闻事实的思想结晶,是新闻 作品内容所具有的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的 体现。 • 主题是否符合新闻事实,事实是否构成记 者所定主题的依据。 • 主题是否具有社会意义、针对性 • 主题是否鲜明、深刻、集中
• 4、报道角度 • 新闻角度(视角):新闻记者发现、挖掘 和表现新闻事实时的着眼点和侧重点。
第二节 消息的评析方法
• 是否揭示事物本质或能说明问题,思想性 的体现 • 是否对某一方面工作具有影响或指导意义 • 是否适合受众心理
• 1、真实性分析 • 评价一篇新闻报道,内容是否真实是首先 需要考虑的。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 报道的根本要求。
• 关于今日早报头版出现严重摆拍照片的致歉声明
(3)信息权威性的打破和多样化 identity trust social trust
(4)网络时代的传统媒体的优势——深度和 整合
3、突发事件报道成为媒体必须正视、也最能反映媒体品质 的报道类型。 突发事件报道应急机制—— (1)必要性。 (2)可行性。 (3)整体性。 《金融时报》中文网文章《汶川地震,中国形象的嬗变信 号》指出:‚种种迹象表明,中国政府在应对自然灾害方 面,正试图改变既往隐瞒或公布迟缓的做法,以期掌握舆 论的主动。‛ 资料:《三次中国地震新闻报道的比较》· 《中国青年报》 张若谷:《死了的和活着的》
新闻经典作品赏析
![新闻经典作品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0f99572e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9b.png)
新闻经典作品赏析第一篇:新闻经典作品赏析新闻经典作品赏析——《在台老兵:一瓶打了五十年的酱油》《在台老兵:一瓶打了五十年的酱油》这篇作品从一个有关原国民党军队在台老兵的故事呈现了这些老兵对大陆母亲的思念,对祖国统一的感怀。
该作品以小见大让社会引起对老兵的感恩与祖国统一的热烈渴望。
该作品标题生动、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在台老兵”突出新闻核,包含巨大信息量;“一瓶打了五十年的酱油”新意十足,富有音韵美,诙谐之中饱含无奈与同情。
全篇作品更是以“一瓶打了五十年的酱油”的故事为线索引出后续新闻采访内容。
该作品的采访由来偶然性十足,记者“在高雄采访时”,当地陪同的蔡金树先生讲的一个有关原国民党军队在台老兵的故事激起了记者的兴趣,“正好原定是采访行程还早,临时决定去看看仍然在世的老兵。
”于是,记者团来到高雄市左营区长青学苑老人活动中心,才产生了这篇报道。
该作品全面深入了解了老兵居住环境与日常活动,在四十位老兵中更是深刻地采访了几位老兵代表,其中有浓重东北口音的陆先生、来自黄山脚下的胡老先生、原籍福建的郑松岭老人,还包括蔡金树先生的介绍。
正是有这些作为当事人的老兵的话语,记者才能深入了解到这些1949年前后,来到台湾的五六十万名国民党军人如今只剩五万多名老兵的现状,更是证实了这些采访内容的可靠性、真实性。
整篇作品包含记者深深的感情,感人至深,和观众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
该作品直观的评论性语句少之又少,大多直接性组织采访材料,巧妙布局。
举例来说,记者把整篇文章分为三个部分,其中运用两个小标题分层表述。
第一部分,开篇选用蔡金树先生讲述的一个有关原国民党军队在台老兵的故事——一瓶打了五十年的酱油,开门见山又不乏趣味性来挑明主题、引出下文;第二部分,记者来到青学苑老人活动中心,记述了老兵们的日常活动,小标题“看着聊得热闹,其实各说各话”更是道出了这四十多位老兵们的心酸经历,简略描写了几位代表性老兵的采访;第三部分,着重描写了为这五万多位老兵们修建的眷村屋落的环境,还重点描写了了郑松岭老人的现状与采访,小标题“无儿无女,垂垂老矣”悲伤四溢,生动道出这些老兵们的现状与内心的孤苦。
经典新闻作品赏析课程总结
![经典新闻作品赏析课程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88198130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c2.png)
经典新闻作品赏析课程总结经典新闻作品赏析课程总结近年来,随着新闻传媒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信息的日益丰富,对于新闻作品的赏析和解读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经典新闻作品赏析课程的开设,正是为了满足这种需求。
本文将总结一下经典新闻作品赏析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收获。
首先,在经典新闻作品赏析课程中,学生们学习了如何从新闻作品中获取信息和认识事实。
通过学习新闻报道的要素和结构,学生们了解到新闻的基本要义是反映事实真相。
他们学会了分析新闻报道中的关键信息和细节,从而更好地理解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
此外,学生们还学会了辨别新闻报道中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培养了对新闻的批判性思维。
其次,在经典新闻作品赏析课程中,学生们学习了如何解读新闻作品中的隐含信息和深层意义。
新闻作品往往不仅仅是简单地报道事实,它们还蕴含着作者的态度和观点。
通过学习文本分析和语言解读的方法,学生们能够更好地掌握新闻作品的核心内容和意图。
他们学会了识别新闻报道中的修辞手法和说服技巧,进一步了解了新闻传媒的运作方式和影响力。
另外,在经典新闻作品赏析课程中,学生们还学习了如何写作和创作优秀的新闻作品。
通过分析经典新闻作品的案例和实践写作,学生们提高了自己的新闻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他们学会了如何选择新闻报道的角度和结构,如何运用新闻写作的技巧和方法。
这些训练将使他们成为具备批判性思维和良好写作能力的新闻从业者。
最后,在经典新闻作品赏析课程中,学生们得到了广泛的知识和视野拓展。
通过研究经典新闻作品,他们不仅仅了解了新闻传媒领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还深入了解了社会背景和历史文化。
这些知识和视野的拓展将为学生们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机会。
综上所述,经典新闻作品赏析课程是一门有益的课程,它通过对经典新闻作品的学习和分析,培养了学生们的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提高了他们的文本解读和写作能力,拓展了他们的知识和视野。
这些收获将在学生们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新闻经典作品分析 重点知识内容
![新闻经典作品分析 重点知识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91c6512daaea998fcc220e2c.png)
新闻经典作品分析重点一、名词解释1、受众本位原则:受众本位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本质。
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办的新闻事业,从诞生的那天起,就是以全心全意为受众服务为天职的,忠心耿耿地位实现受众的根本利益鼓与呼。
传媒担负着社会信息服务的功能,真实、时效、新闻价值的含量、公共兴趣的程度等,都是新闻活动的基本原则和条件,以受众为本位就是尊重这些新闻规律,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多方面的信息需求,最有效地维护受众的根本利益。
2、人文关怀原则:“人文关怀”,倡导的是对人本身以及生存状态的关注,重视对人的存在价值尤其是人的心灵、情感和生命的关怀;追求社会公平与平等,维护和尊重每个人的权利和尊严,努力为每个人的健康发展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
传媒作为公众信息和意见的传播平台,有责任也有义务倡导人文关怀精神,关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文目标的实现。
在“受众本位”的今天,媒体必须拓展信息内涵,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尤其是当社会剧烈变动的时候,处于彷徨、困惑境遇中的受众渴望从媒体的人文关怀中寻找精神的慰藉和心灵的归依。
3、新闻的真实性:分为细节真实和整体真实。
新闻真实性指的是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
即表现在新闻报道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原因和经过都符合客观事实标准。
4、新闻的时效性:时效性侧重表达传播时间与传播效果的关系,其中还要考虑传播环境的外在因素。
从理论上来说,时效性指事实发生与作为新闻事实发生之间的时间差(时距),同新闻面世以后激起的社会效果的相关量,即新闻产生应有社会效果的时距限度。
需要与之区分的是时间性(快捷性)。
5、消息:一种简明扼要迅速及时地报道新闻事实的体裁,又称“新闻”,它广泛传播各个领域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没事各种新闻媒介运用最多、最精彩的新闻报道形式。
6、通讯:通讯是运用多种表现方法比较深入而又详细地报道真实客观事物的新闻问题。
主要报道范围包括新闻事件的发展过程、新闻人物的成长经过、某项工作的详细情况及某地风貌的概况特色等,是最常用的报道形式之一。
《新闻名篇赏析》课程教学大纲
![《新闻名篇赏析》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31daf0480b1c59eef9c7b427.png)
《新闻名篇赏析》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课程代码: 01404316 课程学时:51 学分: 3 适用专业:新闻学开课时间:一年级二学期开课单位:文学院大纲执笔人:陈南先大纲审定人:刘汉光新闻名篇赏析是高等院校文学院或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的一门核心必修课。
它的内容在于如何欣赏和分析新闻名篇的内容、结构、写作技巧、表达方式等方方面面的相关知识。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理解掌握新闻名篇的政治思想标准、舆论导向标准及技术业务标准。
2.掌握各种常用新闻文体的基本特点、结构模式和写作方法以及它们之间的异同。
3.开发心智,理解观察、体验、思维的原理并能应用于新闻写作实践。
4.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品德修养,在教学和实践中深刻体会“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人生境界。
5.通过本课程的系统学习以后,要求学生不仅能够欣赏和评价新闻作品的优劣,而且还能够写出观点鲜明、内容充实、结构完整、中心明确、语言流畅的新闻作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明确各种新闻类型文章写作理论、各种新闻文体的写作方法。
2.教学难点:在教学中,如何做到理论与方法、实践与应用两个层面系统赏析新闻作品,从而成功地欣赏和评析一篇篇新闻作品,这是教学中最艰难的一个环节。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除了有重点的理论讲述,还有具体的赏析作品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主要有课堂练习(涉及同学课外看到的好新闻作品,然后在课堂上分享,在了解新闻各类型作品的特点和名篇例文之后,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撰写各种类型的新闻作品等多种训练课题和方式)、课外学习小组讨论老师布置的作业,下次上课请小组代表用PPT汇报展示等。
课余时间布置学生大量阅读中国新闻奖、韬奋新闻奖获奖作品以及世界新闻界著名的普利策新闻奖各类新闻作品,以增加感性认识和提高鉴赏品味。
四、教学内容、目标与学时分配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课时分配1.新闻作品评析概论 3 1.1 新闻作品的特点了解1.2 评析的含义了解1.3 评析的作用理解1.4 新闻评析的原则掌握1.5 学习本门课程的意义了解1.6 学习方法掌握1.7 新闻作品评析者的素养掌握2.新闻作品评析方法 4 2.1 新闻作品内容评析掌握2.2 新闻作品形式分析掌握2.3 特定层面分析了解3.事实类作品评析(上) 33.1 消息的基础知识了解3.2 消息评析方法和要求掌握3.3 案例评析掌握4.事实类作品评析(下) 5 4.1 通讯的基本特征了解4.2 通讯作品的评析方法掌握4.3 通讯作品评析实例掌握4.4 深度报道作品评析掌握5.言论类作品评析 5 5.1 言论类作品的基础知识了解5.2 言论类作品的评析方法掌握5.3 对读者来论的评析理解6.西方新闻作品评析 66.1 西方新闻作品的形式了解6.2 西方新闻作品写作特点理解6.3 西方新闻作品评析方法与要求掌握6.4 普利策新闻奖及获奖作品评析掌握7.中外新闻作品特色比较 57.1 政治意识形态比较了解7.2写作方法比较掌握7.3探索中国新闻作品的新形式掌握8.期刊作品评析 3 8.1 期刊的基本知识了解8.2 新闻期刊作品评析方法掌握8.3 新闻期刊作品评析实例掌握9.副刊作品评析 3 9.1 副刊文体及特征了解9.2 评析方法与要求掌握9.3 新闻期刊作品评析实例掌握10.1广播电视新闻作品评析 510.1 广播电视新闻作品基础知识了解10.2 评析方法与要求掌握10.3 评析实例理解11.网络新闻作品评析 5 11.1 网络新闻作品基础知识理解11.2 评析方法与要求掌握11.3 评析实例掌握12.自媒体新闻作品评析 4 12.1 自媒体新闻作品基础知识了解12.2 评析方法与要求掌握12.3 评析实例理解五、考试范围与题型1、考试范围与分数比例(1)全书各章节的学习内容 30%(2)根据本书的理论具体评析作品 30%(3)联系本书理论知识写作 40%2、考试题型与分数比例(1)简答 10%(2)论述题 20%(3)新闻作品分析题 30%(4)根据材料,写作新闻作品 40%六、教材与参考资料1、教材:王灿发等著:《新闻作品评析教程》(第二版),中国传媒大学大学出版社,2014年12 月第2版。
优秀新闻作品评析范文
![优秀新闻作品评析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ddbffbfe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e00715e.png)
优秀新闻作品评析范文新闻作为传播信息、报道事件的重要媒介,在社会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优秀的新闻作品不仅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事件的发展和变化,还能够深入剖析事件的背后原因和影响,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下面,我们就来评析一篇优秀的新闻作品,探讨其成功之处。
这篇新闻作品是关于一起重大交通事故的报道,事故发生在一个繁忙的高速公路上,造成了多人伤亡。
整篇报道以客观冷静的语气描述了事故的发生经过和造成的后果,同时也对事故原因进行了初步推测和分析。
报道中没有夸大其词,也没有对事件进行过多的煽情渲染,而是以事实为主,突出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在报道的开头,作者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概括了事故的基本情况,让读者一目了然地了解到了事件的发生时间、地点和影响范围。
随后,作者通过采访事故现场的目击者和相关人员,对事故的原因和过程进行了还原和分析,这样的报道方式使得整篇文章更加具有说服力和权威性。
同时,作者还对事故的影响和可能的后续处理进行了展望,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和思考空间。
在整篇报道中,作者的语言简练明了,没有出现过多的修辞手法,但却能够准确地表达事件的发展和影响。
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紧密,条理清晰,让读者能够轻松地理解报道的内容。
同时,报道中还穿插了一些事故现场的图片和视频,这样的多媒体呈现方式能够更好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增强了报道的直观性和真实性。
总的来说,这篇新闻作品在客观性、真实性和说服力方面都做得非常出色。
作者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客观冷静的态度和多媒体的呈现方式,成功地将事件的发展和影响向读者展现出来。
这样的优秀新闻作品不仅能够及时准确地向社会传递信息,还能够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在脚下
——暴走妈妈割肝救子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这是我们从小就熟悉的歌谣,它伴随我们走过每一个风风雨雨。
“妈妈”这个词,本身就是一股源源不断的力量。
2009年底,“暴走妈妈割肝救子”,又让我们感受到了母爱对我们心灵的震撼。
“春去秋来,风雨无阻,211天,每天暴走10公里。
”她不是为了漂亮而减肥,也不是为了参加什么比赛,她是为了减肥减去脂肪肝来割肝救子,她,就是一位普通的母亲,陈玉蓉。
在七个月的时间里,陈玉蓉走破了四双鞋,以前的衣服也变得宽松了,体重从68公斤减到了60公斤,再去医院检查的时候,脂肪肝居然全没了。
2009年底,“暴走妈妈”作为长江网首发的报道关键词和网络新闻专题,迅速引爆全国关注,陈玉蓉也最终获得“2009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陈玉蓉的家庭也获得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关怀,母子二人的手术也顺利进行。
“暴走妈妈”报道工作的成功,弘扬了大爱无疆的时代精神开拓了新时代下新闻报道工作的新思路。
“暴走妈妈”新闻专题实现了新闻传播效果和社会效益的双赢,是近年难得一见的网络新闻佳作。
一、新闻传播效果突出
1、长江网首创“暴走妈妈”关键词,并被百度百科收录为词条。
以敏锐的眼光紧紧抓住“为割肝救子,母亲暴走211天减掉重度脂肪肝”这一新闻线索,对“暴走妈妈”这一新闻进行了全程报道。
2、对“暴走妈妈”进行深度、及时的报道。
记者第一时间到医院,采访陈玉蓉母子和主治医生。
抢在陈玉蓉住院前赶到她家,采访了她以及家人和邻居,拍摄了走破的鞋子,找到了很多有意义的老照片。
取得了大量素材后,又第一时间编辑制作,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报道,使专题报道的内容及时丰富,形式灵活多样,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在采访过程中,始终坚持有始有终,并没有中途断开,第一时间发布图片、稿件,让广大受众能够时刻关注到事件的进程,感受母爱和人间真情,更能促进社会各界对“暴走妈妈”家庭的实际帮助。
3、独家、原创新闻多,彰显新媒体实力。
记者们坚守岗位,第一时间报道手术全过程,受到网友的广泛关注。
并且制作网络访谈节目,使得新闻传播效果最大化。
各家媒体纷纷从长江网转载几时、丰富、有特色的本专题报道和照片,截至2009年12月18日,该专题发布稿件217条,其中长江网独家报道141条——独家视频14条、独家新闻53条、独家照片74幅。
传播范围也得到了最大化的效果,关注此新闻的人数也越来越多。
二、取得了惊人的社会效果
专题一经推出,就在广大网友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暴走妈妈”陈玉蓉
感人事迹与坚强毅力感动了很多人。
1、社会捐款不断涌入,解决“暴走妈妈”家庭的实际困难。
“暴走妈妈”陈玉蓉的事迹被报道以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巨大影响。
社会各界人士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有企业,有学生,有普通的家庭,他们通过捐款或探望的方式,给这个不幸的家庭送去了温暖和关怀。
陈玉蓉母子所在的医院也将手术费用全部免除,手术最后取得了成功。
2、“暴走妈妈”的感人事迹并没有在手术成功后结束,而是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特别是对年轻网民正确认识生活、感受亲情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一时间“母爱伟大!!我爱我的妈妈”,这些被我们放在心里的话,开始被大声的说出口,天下母亲都是我们最无私的守护者。
有位网友还留言一手七律:“割肝救子”有感“惜闻孟母有三迁,从善择邻重礼贤。
今叹陈妈急救子,孤身暴走为割肝。
人间至上惟真爱,心海无边可撼天。
但愿儿孙常尽孝,免得事后永熬煎。
”“暴走妈妈”的事迹,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感动,还有我们对天下所有母亲的感谢以及对母爱的珍惜与回报。
3、记者的专业刻苦精神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记者每天辛勤敬业的工作,及时采访,“暴走妈妈”的感人事迹才能被人们广泛知道,并及时对他们伸出了援助之手,也正是因为这些记者们,又让大家又一次感受并去感受珍惜身边的亲情。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一篇网络新闻报道。
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媒体已经广泛进入到我们的生活中。
现代社会在某种程度上带有急功近利、物欲横流、人情淡薄的色彩,不少不良信息和负面新闻在网络里传播。
而“暴走妈妈”所体现出来的坚忍品质和惊人的毅力能触动人们的内心深处,用她的母爱唤起人们对爱的渴望,让爱在社会上传递。
网络媒体本身又具有及时、海量信息的优势,并且传播人群广泛,抓住“暴走”这个吸引受众眼球的网络流行词汇,最先提出用“暴走妈妈”作为报道的关键词。
“暴走妈妈”的事迹是一篇在网络上弘扬主旋律的报道,可以带给人们很多积极影响。
许多网友点击专题,为“暴走妈妈”献上爱的鲜花,留下感动、鼓励和祝福的话语。
这种温情互动,反映了“暴走妈妈”感人事迹对网民尤其是年轻网民正确认识生活、感受亲情产生了积极深远影响。
“暴走妈妈割肝救子”这篇深度报道还积极配用各种图片,比如陈玉蓉妈妈暴走前后对比照、陈玉蓉母子在ICU并排躺着的照片等等,也带给人们更多的真实感和感动,让人们能够感同身受,感受人间真情,让无私奉献的大爱精神在社会传递、延续。
“暴走妈妈割肝救子”不仅仅提升了长江网的知名度,还弘扬了真善美,唱响了新时代的主旋律。
媒体存在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知名度的提高,更重要的是报道事实,弘扬主旋律,为人民服务。
媒体应注重挖掘人世间的真善美,带给人们更多积极方面的影响。
回到“暴走妈妈割肝救子”这篇报道上,我认为,它不仅仅是一篇新闻报道,更是我们人性的体现。
坚持七个月,就为那一天。
七个月,两千多公里,“每天只吃一点稀饭,有时肚子饿了也就忍着,或者只喝一点开水。
”“想吃点肉,用筷子夹起肉,想起儿子就又放下去。
”一个平凡的母亲,却诠释了“母爱”和“伟大”的真正涵义。
“暴走妈妈”的背影,写下了忍耐与坚持,爱,不仅表现在物质上的舍得,同时更需要精神上的忍耐与坚持。
爱,在“舍”的过程中,显示了无私与伟大;在“得”的过程中,实现了生存、成长、延续与茁壮。
“暴走妈妈”,是天下父母的符号,“割肝救子”的故事,触动着人们心灵最柔软的地方,从而呼唤着感恩。
爱与被爱的互动,才构成了生动而完整的人性之爱的文化。
有爱,就有感恩,懂得感恩,才能拥有充满爱的未来。
母爱的无私伟大,其实时时刻刻都在我们身边,但是我们可曾真心去体会过?在这个社会,人们说的最多的是“妈妈不理解我”、“我很孤独”,我们从不去回头看看母亲的背影,母亲的白头发。
陈玉蓉妈妈的伟大事迹,给了我们强烈的震撼,于是去仔细体会才发现,其实,我们并不缺少爱,并不缺少理解,只是
爱来得太顺其自然,让我们成了被宠坏的孩子,只会接收爱,而忘记了怎么去付出。
记得看过一篇文章,是在计算你还能与妈妈见几次面,我不忍心把那些数字说出来,对我们这些漂泊在外的人说,你还能保证一年回家一次见上妈妈一个月吗?小时候,天天在父母身边,我们渴望长大,渴望挣脱父母的束缚,一心想去寻找属于自己的蓝天,在刚挣脱的那一霎那,你感受到的或许是自由,时间长了,需要一个人面对所有的大事小情时,身边还会有谁听你哭诉、为你承担?我只知道,长大离开父母后,我再也不能闲坐着等吃饭,吃完饭嘴巴一抹就去看电视了。
要过年了,回家过年吧,或许你不会说动人的话,或许你也没钱买很多营养品,但是这些都不重要,多帮父母干点活,父母说话仔细听着,不要跟父母拌嘴,仔细的、认真地看看父母的脸,数数他们的皱纹又为你增加了几道。
08新闻
宋雪梅
20082108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