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选下名词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史通》与刘知几
《史通》:它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唐代刘知几著。
《史通》成书于唐中宗景龙年间,分为内篇和外篇,内篇专门讨论历史编撰学,外篇叙述史籍源流,杂评古人得失。
《史通》的主要内容有:①注意过去史著的体例得失;②本着倡导实录直书的精神,揭示了过去史著的弊端;③大力反对史家把迷信与史实相混淆;④批评六朝以后的文人修史。
但《史通》
一书也被烙下了深刻的封建印记,虽反对绮丽华靡的文章,但仍不能脱离六朝文风的阴影,因而轻视史书中的表、志,失之片面。
刘知几:字子玄,唐代著名的史学家,曾提出才、学、识为史才三长的著名理论。
其中,“才”指的是掌握文献的能力;“学”指的是编撰能力;“识”指的是胆识与品德,要“直书为贵”。
《史通》是刘知几一生精力所萃的名著,在中国史学史上享有很高地位。
2.《通典》与杜佑
《通典》:它是我国留存的第一部专记历代经济、政治、文化等典章制度沿革的专史,唐代杜佑撰。
编撰背景:①正史制的编撰有利有弊;②唐朝时就有典书;③唐大一统的格局由繁荣走向衰落。
内容特点:《食货》为首,《田制》为先;原始述终;备载议论;重视礼制。
评价:新的史书体例;重视经济;礼多冗杂。
杜佑:字君卿,唐代的重要的政治家和著名的史学家。
他在刘秩《政典》的基础上,扩充研究范围,博采经、史及汉魏六朝的重要言论,参考《大唐开元礼》,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唐玄宗天宝末年,分门别类,撰成《通典》。
3.《通志》与郑樵
《通志》:宋代郑樵撰,所叙时间,大抵本记从三皇到隋,列传从周到隋,二十略从远古到唐。
从《汉书》以后,企图打通王朝的界限,像《史记》那样,编写一部贯穿古今的纪传体通史的,寥寥可数,《通志》便是现存的一部。
评价:①《通史》“二十略”给史学家提出了若干新课题;②虽卷帙浩繁,但除“二十略”外,在编写形式上无所创新。
尽管存在着一些缺陷,但仍不失为一部较有系统的史学巨著。
郑樵:字渔仲,他学识渊博,对经学、礼乐、天文、地理、文字等各方面均有研究。
4.《文献通考》与马端临
《文献通考》:宋末元初马端临撰。
继杜佑《通典》以后,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许多专著,除郑樵《通志·二十略》外,只有这部书可同它相媲美。
《文献通考》凡分二十四门,记载时间大约上起三代,下终南宋宁宗嘉定末年。
《通典》《通志》与《文献通考》合称为《三通》,又加《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通典》、《清通志》、《清通考》合称《九通》,最后又加《清续通考》,称为《十通》。
马端临:字贵兴,宋末元初人。
5.《资治通鉴》与司马光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主编。
是我国著名的古代编年史。
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四○三),下至后周世宗显德六年(九五九),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末一千三百六十二年间的错综复杂的历史。
《通鉴》最大特色在“通”。
其次,《通鉴》又突破了断代史采择史料的领域限制,网罗宏富,取材精审。
再者,体例谨严,淹通贯串。
缺点:《资治通鉴》是为封建帝王编写的历史教科书。
《通鉴》全书贯穿着封建的历史观,强调维护纲纪名分,主张维持现状,反对任何改革措施,目的在于给封建统治着提供历代君臣治民的借鉴。
司马光:字君实,又称司马温公。
6.《通鉴纪事本末》与袁枢
《通鉴纪事本末》:南宋袁枢撰,共四十二卷,是我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的历史著作。
全书除标题外,袁枢没有添加一个字。
但编排本身,就表现出他不但熟悉历史,还有自己的识见,因而本书条理完整,能以事件为中心,把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活动及其作用,依年代加以贯穿,显现于具体而生动的史实当中,对于初学历史和阅读《资治通鉴》的人很有帮助。
但是它取材没有越出《通鉴》,全书内容局限于政治和封建统治阶级人物的活动;标题的遣词造句,也刻意模拟《春秋》笔法,突出地显示了袁枢的封建正统史观。
在袁枢的影射下,明清两代仿作甚多,于是纪事本末体史籍便贯穿古今而自成一个系统。
袁枢:字机仲。
7.《明实录》与胡广等史臣
《明实录》:明胡广等历朝史臣撰修。
《明实录》和历代实录一样,是编年史的“长编”,年经月纬,将重要事件分别归属。
内容异常繁重,凡各种政治设施、军事行动、经济措施、自然灾祥、社会情况,以及帝王婚丧生子命名、祭祀、营造等事,都要记录。
清修《明史》,涉及清朝祖先的事都隐讳不言,但《明实录》记载边疆少数民族,据事直书,就材料真实性说,实比较《明史》为胜。
8.《明儒学案》和黄宗羲
《明儒学案》:明末清初黄宗羲撰,是综述明代学术思想史的专书。
本书将搜集到的有关明代三百年学术流派的材料进行分类排比。
由于系统比较清楚,结构比较严密,纲目和主次的关系处理得很有逻辑性,在材料的整理上高过了前人;同时,作者对各派原著都做过直接研究,因为叙述各派学术思想,简明扼要,选材比较精审而有代表性。
作者处理材料的态度也相当严肃。
他的见解倾向于王学,但书中对程朱的拥护者时有好评,对包括王守仁在内的王学各派也时有非难。
书中不仅介绍受到明朝统治者尊奉的正统派名儒,而且很注意下层社会的思想家。
黄宗羲:字太冲,号梨洲,又号南雷,明末清初著名的史学家、思想家。
9.《日知录》与顾炎武
《日知录》:明末清初顾炎武撰,我国封建社会后期著名的读书笔记。
顾炎武从三十岁以后,开始写作读书笔记。
有所收获就记下来,有不对的再修改,发现前人已有的就删去,积累三十多年,乃成一书。
顾炎武前曾因友人多求抄写,患不能给,遂于康熙九年先刻《日知录》八卷行世,世称符山堂初刻本。
顾炎武去世后,其弟子潘耒从其家求得《日知录》全部手稿,经再三校勘,于康熙三十四年(刻于闽中,是为遂初堂刻本。
顾炎武:初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
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
9.《读通鉴论》与王夫之
《读通鉴论》:明末清初王夫之撰,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史论名著。
王夫之在哲学上服膺北宋的张载。
张载论“气”在“理”先、“道”不离“器”的学说,尤使他心醉。
出于经世致用的目的,王夫之选择评论批判的历史实例,都是针对明末清初各种社会政治问题而发,处处表现了他的特殊见解。
值得注意的还有王夫之对历史进化的朴素见解。
王夫之: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学家和文学家,字而农,号薑齋(jiang zhai)
10.《潜研堂文集》与钱大昕、
《潜研堂文集》:清钱大昕撰。
本书是钱氏卒后,由长子东壁与门生等汇编钱氏专著以外的经史论著、序跋、信札、传记、墓志铭等文章而成。
本书体例分为十四类,是钱大昕生前所自定,本书同《廿二史考异》、《十驾斋养新录》一样是以考订、校勘、训诂见长,特别是有关重要事实的考订方面。
钱大昕也偶尔表示对清朝皇帝专横暴虐的不满,但更多的是对封建专制统治进行辩护。
钱大昕:清代史学家、音韵学家、金石学家。
字晓徵,一字及之,号辛楣,又号竹汀居士。
他的史学见解,虽在许多史籍的序跋中偶有表见,但总觉不够系统。
集中赋、颂、箴、铭之类,多数是歌颂封建功德,抒发庸俗情感,无甚学术价值。
传、碑、墓志铭之类,也多讳饰。
有些讨论学术的论著,或者不免观点陈旧,或者仅作客观主义的阐述,价值也不高。
11.《廿二史札记》与赵翼
《廿二史札记》:清赵翼撰,本书用读书笔记的形式,对我国历代正史的编撰、体裁和主要内容进行考证、分析和评论,是清朝中叶的考史名著。
本书所考正史,实际包括全部二十四史;所以命名为《廿二史札记》,是因为《旧唐书》和《旧五代史》,在当时尚未被清廷正式承认为“正史”的缘故。
本书具有与严格采用正统考据方法的同类作品(例如《廿二史考异》)既相似又不同的若干特色。
首先,就二十四史的编撰人、编撰经过、成书时间、材料来源及其真伪、方法的优劣与史料价值的高下等,进行叙述和审核,对二十四史作了全面介绍和评价,使读者阅读后就能了解各史的一般情况。
其次,整理、排比了各个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将同一性质的分散史料,按专题归纳比类,并加以综合分析,不专论个人善恶和一事得失,使读者能大体了解一代政治的利弊和兴废沿革的原因。
而且在复杂纷纭的史料中,钩稽出重大事件,这些都是本书的主要部分。
不过,在史学方法上,赵翼仍然深受清儒以经证经的影响,采用以本书证本书,或以其它正史证某一正史,而不像其它考史家喜用稗说野史同正史歧异的互证。
这一方法的采用,对于揭露历代正史在史料方面的自相矛盾,无疑是有用的。
至于一般封建史家共同的缺点,在赵翼身上也很显著。
他对史籍所载五行灾异,认为并非空言;对一些猥琐小事,也不惜详载,同时摄于清朝统治,涉及汉族王朝对少数民族关系时,也殊多曲笔;而完全否认野史笔记的真实性,也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这些都给本书带来了一定损害,使用时必须审慎辨识。
赵翼:清代史学家、文学家,字云崧,又字耕松,号甌北(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