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贝氏体与钢的中温转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下:350~230℃; 50~60HRC;
针叶状α-Fe碳过饱和
短条状或粒状Fe3C
B下 = 针叶状α-Fe碳过饱和 + 细片状Fe3C
下贝氏体形态特征
(1)下贝氏体光学显微镜下的特征
在低碳钢(低碳低合金钢)中,下贝氏体呈板条状,与 板条马氏体相似。在高碳钢中,大量的在奥氏体晶粒内 部沿某些晶面单独的或成堆的长成竹叶状(黑色片状或 针状),立体形态呈双凸透镜状(与孪晶马氏体相似)。
F
低碳低合金钢中的BI、BII、BIII
5、反常贝氏体
过共析钢中,以渗碳体为领先相形成的贝氏体
1.34%C钢在550℃等温1S的组织
6、柱状贝氏体
高碳钢或高碳合金钢在贝氏体转变温度范围内的低温区 域形成的贝氏体;
柱状贝氏体中的铁素体呈放射状,碳化物分布在铁素体 内部沿一定方向分布排列,与下贝氏体相似。柱状贝氏 体不产生表面浮凸。
贝氏体中的碳化物
贝氏体中碳化物的类型、形态和数量取 决于形成温度和合金的成分。
通常上贝氏体中的碳化物主要为渗碳体。 下贝氏体中的碳化物通常为渗碳体或e-碳化物
6.2 贝氏体的相变机制
铁素体 ①晶界形核 ②晶粒长成板条状,大致平行分布 ——形成温度越低,板条越细 ③是含碳过饱和的 —— 形成温度越低,过饱和度越大 ④亚结构是高密度位错。
渗碳体 呈粒状或短杆状分布在铁素体板条之间。
B上:550~350℃; 40~45HRC;
条状α-Fe碳过饱和
粒状Fe3C
B上 =条状α-Fe碳过饱和+粒状Fe3C
A (随后转变为P, M, M+AR)
CA 贝氏体铁素体α
4、粒状贝氏体
形成于一些低、中碳合金结构钢中 形成温度:中温区的较高温度,稍高于B上形成温度 组成特点:铁素体+ 奥氏体 的混合组织
铁素体上分布着颗粒状富碳的残余奥氏体 小区域,象小岛似地分布在铁素体中,称 为“粒贝”。
A
随后转变为→ P, M+AR,B上、B下
上贝氏体形态特征
上贝氏体中的铁素体多数呈条状,自奥氏体晶界 的一侧或两侧向奥氏体晶内伸展,渗碳体分布于铁素 体条之间。从整体上看呈羽毛状。
——上贝氏体光学 显微镜下形态特征: 羽毛状 ——上贝氏体也称 为羽毛状贝氏体
电子显微镜下的特征
为一束平行的自 奥氏体晶界长入晶内 的铁素体条。束内铁 素体有小位向差,束 间有大角度差,铁素 体条与马氏体板条相 近。碳化物分布在铁 素体条间,随奥氏体 中含碳量增高,其形 态由粒状向链状甚至 杆状发展 。
贝氏体形态小结

有无碳化物 上、下B

碳化物位置 F形貌
粒B、无碳化物B
F形貌+A分布
贝氏体铁素体的精细结构
1、贝氏体铁素体中的碳含量
无碳化物贝氏体和粒状贝氏体,其铁素体中碳的过 饱和度最低,接近平衡碳含量; 上贝氏体铁素体中碳的过饱和度较高; 下贝氏体铁素体中碳的过饱和度更高; 贝氏体铁素体中碳的质量分数范围通常为0.1%0.17%
2、下贝氏体(B下)
形成温度:中温区的较低温度 (350℃~Ms) 组成特点:铁素体+ FexC
铁素体: ①可以沿晶界或晶内缺陷处形核 ②针片状(高碳钢),板条状(低碳,低合金钢) ③含碳过饱和的,过饱和度很大,可达到0.1~0.15%C ④亚结构是高密度位错,可达1010/cm2
碳化物:
呈粒状或短条状分布在铁素体片内
(2)下贝氏体电子显 微镜下的特征
下贝氏体中铁素 体针一边较为平直 ,碳化物呈细片状 或颗粒状分布在铁 素体针内,排列呈 行,并与铁素体针 长轴方向呈55~ 60°夹角。
下贝氏体形貌
上、下贝氏体显微组织比较
上贝氏体(a)OM,1300x (b)TEM,5000x
——上、下贝 氏体性能迥 异,前者韧 性差,后者 较高强硬度 同时,韧性 良好。
柯俊,
1917~ 中科院院士
徐祖耀,
1924~ 中科院院士
B钢简介: 上世纪50年代,B钢开始走向应用。
成分工艺要素:微合金化+控轧控冷 国内B钢发展:14CrMnMoVB 应用:桥梁、建筑、车辆、水轮机
壳体、舰船、飞机构件及其它紧固件、 轴类件等方面。
高强度低碳贝氏体钢 ——国际上公认为21世纪钢种 。
6.1 贝氏体的组织结构和晶体学特征
贝氏体的定义和分类
贝氏体是过冷奥氏体在介于高温珠 光体转变和低温马氏体转变之间的中间 转变产物。在多数情况下,贝氏体是由 含碳过饱和的铁素体和碳化物组成的非 层片状组织。
贝氏体组织的分类和相关命名
贝氏体的显微组织特征
1、上贝氏体(B上)
形成温度:中温区的较高温度 (550~350℃) 组成特点:铁素体+渗碳体
下贝氏体(a)OM,600x (b)TEM,10000x
B上和B下的区别在于:
铁素体形核位置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铁素体形态 碳化物位置
B上 A晶界
平行板条状 板条间
B下 A晶界;A晶内 交叉针片状 针片内
B上
B下
3、无碳化物贝氏体
形成于低、中碳钢中 形成温度:中温区的最上部的温度范围 组成特点:板条铁素体单相组织 无碳化物贝氏体不能单独存在,总是与其它组织共存
第六章 贝氏体与钢的中温转变
本章内容
6.1 贝氏体的组织结构和晶体学特征 6.2 贝氏体相变机制 6.3 贝氏体 相变动力学 6.4 贝氏体的力学性能与应用
贝氏体研究进展
•1930年,Bain首次发表过冷A中温转变产物金相照片 •20世纪40年代末,将A中温转变产物命名为贝氏体 •1952年,柯俊及S.A.Cottrell首次发现并提出贝氏 体切变机制; (切变学派)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冶金学家H.I. Aaronson提 出贝氏体扩散机制,徐祖耀进一步发展。(扩散学派)
贝氏体铁素体中过饱和碳的固溶强化是贝 氏体具有高强度、高硬度的主要原因之一。
2、贝氏体铁素体中的位错
贝氏体铁素体中通常有高密度的位错。 位错密度随贝氏体形成温度的降低而增大; 位错密度随含碳量的增加而增大。
贝氏体铁素体和奥氏体 界面处和附近的高密度 位错
3、贝氏体铁素体中的亚单元
在贝氏体铁素体内部存在复杂的亚结构,在光学显 微镜下显示的单个贝氏体铁素体实际上由许多铁素体 亚片条(亚单元)构成铁素体束。这些亚单元之间的位 向差别很小,亚单元之间的晶界为小角度晶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