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名人作文(10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乡的名人作文第一篇:
家乡的名人
说到家乡的名人,有人喜欢才华横溢的作家。
有人喜欢身强体壮的运动员,还有人喜欢劲歌热舞的明星,而我最喜欢的是我家乡的名人一一奚仲。
说到奚仲,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奚仲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之后。
是奚姓、任姓、薛姓的祖先,因擅长造车,曾任夏王朝“车正” ,被封于薛,为薛国始祖。
奚仲的故里,就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的奚村,古称奚邑。
奚仲生活夏初,自幼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与熏陶,非常喜爱科学技术,再加上天资聪明、勤奋好学,青年时期就成为远近闻名的能工巧匠。
奚仲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他充分的发挥了自己的才智,潜心研究总结前人的经验,进行创新和改革,决心把车造成,为人们解决陆路交通运输的困难,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试验,终于试制成功了。
奚仲发明了车,其贡献不亚于“四大发明” 。
奚仲是当今薛城地面上出现最早的,也是最大的发明家、政治家,过世后被百姓奉为“车神” ,后人修建了奚公祠常年祭拜,以求出行平安。
“祭拜奚仲,平安出行” 的民谚流传至今。
奚仲发明的马车是什么形状,由于时代相当遥远,不可能有实物保存下来。
但距今3000多年的甲骨卜辞中,已出现象形文字“车” 。
观其字形结构,分别由轮、轴、舆、辕等部件组成。
这是一种单辕车,由车舆下方向前伸出一根较直辕木,牵车的马匹分别套辕木左右两侧,通常由两匹马驾驶,多者可用4 匹,但绝不能用单数。
这种以木为主体结构的马车虽然比较简单,但已大大方便了交通运输,成为贵族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
当时,马车还是一种特殊的礼器,是特权阶层身份、地位的象征。
也是奴隶主和贵族死后的重要陪葬品。
马车的发明是科技史上的一件大事。
以马力代替人力,提高了交通性能,增强了人们的地域拓展能力,有利于各地区的联系和信息交流,扩大了各地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奚仲为民族和人类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世世代代的人们都景仰、怀念他。
家乡的名人作文第二篇:
家乡的名人
一说起家乡的名人,我就想到了这位我们学习的好榜样一一孔繁森。
孔繁森生于1944 年,死于1994年11 月29日,享年50岁。
他是山东省聊城市棠邑五里墩村人,是模范共产党员,1966 年加入共产党。
1969 年复员后,他先当工人,后被
提拔为国家干部。
1979 年,国家要从内地调一批干部到西藏工作,孔繁森主动报名,请人写了“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的条幅。
刚到西藏,他又写下“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
原” ,以此铭志。
进藏以后,原定孔繁森担任副部长,当地党委考虑到他年轻能干,便任命他为岗巴县委副书记。
岗巴工作的3 年间,孔繁森跑遍了全县的乡村、牧区,与村民一起收割,打场,修水利,干农活,是百姓心中的好
领导,人们对他十分爱戴,他与藏族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81 年,他返回了故乡。
1988 年,山东省再次选派进藏干部,组织上认为孔繁森政治上成熟又有藏工作经验,便决定让他带队第二次赴藏工作。
这一次,孔繁森 4 个月的时间里跑遍了拉萨八个县区里的公办学校和一般农村小学,把入学率由百分之四十五提到了百分之八十。
孔繁森是一位两袖清风,一尘不染得好领导,他说:“人民政府干部,要为人民办事,为人民服务。
”
这就是孔繁森,我们学习的榜样。
家乡的名人作文第三篇:
家乡的名人
今天,我就来介绍一下我们村的一位农民一一我的爷爷。
我的爷爷今年60岁,看起来比
实际年龄大了许多。
他的皮肤很黑,短头发,经常戴一顶草帽,穿一件很旧的褂子,显得又瘦又矮。
但他种起田来一点儿也不含糊。
他每天起早贪黑,到田里治农药、除草……干的活是辛辛苦苦。
经过几年的努力,他已经种了几十亩田。
从一开始一贫如洗到现不愁吃喝。
我的爷爷不仅勤劳,而且充满了智慧。
爷爷一开始不懂得种田的经验,所以吃了亏,但他一点儿也不气馁,到处请教别人,自己也买了关于水稻或其它一些和种田有关的书。
自己不识字,就让家里人读给他听,然后用心钻研,终于掌握了一些技术和经验。
他经常说:“种田看起来简单,学问确实有不少呢!”
有一次,大家买种子,家家户户基本上都买了同样的种子。
只有爷爷和他们不同。
有些人问他为什么买这种种子。
他说:“我的经验,今年的天气适合这种种子。
”果然,最后他收获的要比别人多很多。
慢慢地他开始富裕了。
从此,他就成了我们村的名人。
种田虽然让爷爷辛苦了好一阵子。
但最终还是得到了回报。
真是苦也粮食,甜也粮食。
家乡的名人作文第四篇:
家乡的名人
我的家乡有位赫赫有名的好老师,村里他可是家喻户晓的。
他,就是我的姥爷。
你可别认为我偏心给自己的姥爷按个好老师的称号,他可是大家和学校公认的。
姥爷长的很慈祥,一头花白的头发,高高的鼻梁上架了一副又重又大的老花镜,因为年纪大了牙齿不好了,可他为了教书安了一口假牙。
姥爷是位小学语文老师,他知识渊博,能说会道。
上课的时候很严历但话语又幽默风趣,让学生清楚地明白这是课堂的同时又不觉得古板无趣,使得课堂气氛很活跃。
姥爷送走了一届又一届的毕业生,成绩都很优秀,为此,学校常表彰我姥爷。
姥爷现虽然退休了,但他并没有变得游手好闲,他还是像以前那样热情乐于助人,哪家的孩子有不会的问题,都可以请教他,他便会认真地进行讲解,无论风雨都阻挡不了他的热情。
有一次,一位老乡说好了下午让姥爷去他家给他孩子讲题,可不巧的是下午竟下起了倾盆大雨,坑坑洼洼的路上满是泥浆。
老乡看路不好走就不让姥爷去了,但姥爷坚持要去,他说:“孩子的问题没解决,我会睡
不好觉的,不能让问题永远留着。
”说完他便向雨中走去。
晚上回家时,他膝盖以下全湿了,可他进门第一句话是:“孩子的问题解决了。
”
姥爷这种恪尽职守,乐于助人的品格值得我们去学习。
他几乎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了教学事业中,他退休前热心教学,退休后更是不忘本职,为孩子服务。
家乡的名人作文第五篇:
家乡的名人
我们家乡盛产名人,如乒乓球运动员李菊,数学家杨乐,跳水运动员陈若琳,大画家笵
曾,王个簃........ 其中,我对王个簃老先生最为了解,那是因为我和王个簃一样,都喜爱画
画,我现王个簃艺术馆学习国画,我的老师可大有来头,他可是王个簃老先生的学生的学生的学生的学生的得意门生呢。
王个簃,原名王能贤,后省去“能”字,易名王贤,字启之。
个簃是他的号,后以号行。
祖籍江苏省海门市,是现代著名的书画家,篆刻家艺术教育家。
王个簃自幼笃好诗文,金石,书画,青年时代就读于南通中学,毕业后城北高等小学教书,常与喜爱美术的同道及母校同事一起作诗,习字,篆刻,刻印,作画,抚琴,尤其喜爱吴昌硕的绘画和篆刻,便携带自刻印谱,求教于南通书画家李苦李,后来又托诸负长携带印谱给吴昌硕看,得到赏识,并每方印拓边上详细地加上评语和赞语。
1925 年,29 岁的王个簃带着书画,抱着古琴,离开南通达到上海,向吴昌硕习艺问道,并吴家担任了家庭教师,为昌硕孙儿吴长邺授业。
吴昌硕常常喜欢夜籁人静时,和王个簃交谈,征询当天所画作品的意见。
王个簃还陪吴昌硕游历浙江塘栖,杭州等地,师生之间朝夕相处,受益颇多。
得于老师“画当出己意,摹仿随尘垢。
即使能似之,已落古人后”和“老学师何补,英年悟最宜”的教诲,王个簃的国画创作深得吴昌硕画风之精髓,并且吸取了青腾,白阳,八大山人,石涛等明清诸家之长,另创新意,形成了自己隽逸洒脱的风格,他善于以篆籀之笔入画,用笔浑厚刚健,笔势静蕴含蓄,潇洒遒劲,结构严谨,色彩奇丽,气韵流动,可谓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王个簃又精于诗文,喜欢画面上作题诗,一画既成,诗也差不多同时拟好。
王个簃虚怀若谷,诲人不倦,老而弥坚的美德,爱国爱党爱乡的奉献精神,得到人们的普遍敬重,他真正做到了人品与画品的完美统一,他的人格道德和艺术风范,将中国画发展的前进里程中永放光彩。
家乡的名人作文第六篇:
家乡的名人
说起我们家乡的名人,也就是云南乃至昆明市的名人,大家的第一反应便是郑和、聂耳。
但我介绍的这位名人就是离我最近,昆明的名人,那便是我的舅舅一一岳维传。
他文武双全,其中武的成就有:中国官方首批跆拳道项目赴韩国访问团成员之一;中国从事跆拳道运动和推广最早的教练之一;世界职业跆拳道黑带九段;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历任云南省跆拳道协会秘书长,昆明市跆拳道协会副主席,秘书长、总教练等11项重大成就,要说他练跆拳道,可是经历了重重困难,其中最大的一个困难那就是得不到我公公,也就是舅舅的爸爸的
支持,但经历过九九八十一难的他终于将黑带九段的段位带佩戴身上。
他练跆拳道并不是为了欺负人,而是为了练跆拳道强身健体,同时更讲究感化人的心灵,培养人的高尚情操和良好品德,不断使人超越自我,追求卓越,他还学到了跆拳道的精神:“坚韧不拔、自强不息。
”
后来他进入了昆明市公安局车辆管理所驾管科进行工作,正是跆拳道这种“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使舅舅成为严律克己,为人正直的人,工作起来一丝不苟,认认真真。
这都要高些跆拳道这种精神。
练过跆拳道的人都会产生这种共鸣:学习了跆拳道内向的人会变得开朗,小气的人会变得大方,因为这就是跆拳道的精神所。
记得舅舅说过一句话:“没有文化的人是平庸的,没有文化的团队是软弱涣散的,没有文化的民族和国家是必要灭亡的!”
的确舅舅除了工作和总结经验以外,还会用其余的时间来写书法,他还担任云南省诗学会,昆明是书协美协会会员,他的书法被广东美术馆收藏,西安碑林博物馆收藏,省级比赛中获佳作奖,昆明青少年书画大赛中获三等奖等。
先后参加书画展等20 多次,获三等奖、二等奖、佳作奖、优秀奖。
被许多家博物馆收藏,编如过六次书中。
他画的画第二届书画“画圣杯”大赛中获“画圣奖。
”哦对了舅舅还有“岳茅石、岳毛石和岳五岳三个名字呢!舅舅还写过字勉励我:跆拳道,做人之道,胜人之道,愿小旗旗学有所成,文武双全,战胜自我,勇争第一!”
我为我有这样的一个文武双全的舅舅而自豪,而骄傲!
家乡的名人作文第七篇:
家乡的名人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每天的新闻联播里有一个著名的播音员叫:海霞。
她还是咱的校友呢!
她有着一头乌黑的短发,端正的五官,洁白的肤色,苗条的身材,得体的装束,恬静的微笑,让人一看就忘不了。
“海霞”不是她的艺名,她解释:我姓海,叫海霞。
1970 出生于郑州的一个回族家庭。
她从小就多才多艺,十一二岁的时候,她一部电影《赵趁妮》里扮演了赵趁妮的小女儿。
上高二时,她刚好赶上三届普通话教学成绩观摩大赛并且获得了“三连冠”。
1989 年考上北京
广播学院播音系,1993 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现播音主持艺术学院)。
曾任中央电视台一套《早间新闻》、《晚间新闻》、《滚动新闻》播音员。
现为中央电视台一套新闻节目原《现播报》主播。
2007 年12 月6 日开始主持《新闻联播》。
海霞正是凭着坚定信念,打开了属于自己的道路。
家乡的名人作文第八篇:
家乡的名人
“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二离桑梓独恋雪域,是民族团结如冈底斯山。
”这就是赞美孔繁森的一副对联,也是孔繁森葬礼上的一副挽联,正解出了孔繁森对雪域的怀念,也是藏民对孔繁森的敬佩。
孔繁森1944 到1994 年聊城市堂八邑五里墩村人,1961 年7 月1 疗程技校毕业后,应征入伍,1964 年被评为济南军区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同年十月赴京参加国庆十五周年观
礼。
进藏以后,原定孔繁森担任日喀则地宣传部副部长,后派到海拔更高的岗巴现任县委付书记,岗巴工作时跑遍了全县,访贫问苦和当地人一起干活,经常受到当地人的赞叹。
一位七十多岁的藏族老人肺病浓痰堵塞了咽喉危旦夕,当时没有其他医疗器备可用,孔繁森就用胶管伸进老人的嘴里一口口把脓痰吸出来,然后有位老人打针服药,直到转危为安,雪越下越太,风越刮越劲。
但他没有休息,然后又帮牧民们干活,休息的时间很少。
家乡的名人作文第九篇:
家乡的名人
我的家乡有许多的名人,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位一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 年―公元前479 年)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他的祖先是宋国贵族,大约前几世没落了。
孔子年轻时做过几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教育,相传收的弟子多达三千人,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
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家说的创始人。
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曾跟师襄学琴,某天师襄交给他一首曲子,让他自已练习,他足足练了十来天,仍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师襄忍不住了,说“你可以换个曲子练练了。
孔子答到“我虽然已熟
悉它的曲调,但还没有摸到它的规律” 。
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又说:“你已摸到它的规律了,可以换个曲子
练了。
”不料孔子回答“我还没有领悟到它的音乐形象哩。
”如此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发现孔子神情庄重,四体通泰,好似变了人样。
这次不待师襄发问,孔子就先说道:“我已经体会到音乐形象了,黑黝黝的,个儿高高的,目光深远,似有王者气概,此人非文王莫属也。
”师襄听罢,大吃一惊。
这就是我们家乡泰安曲阜的一位名人,他很使我敬佩。
他为我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以后,我们要学习孔子。
家乡的名人作文第十篇:
家乡的名人
我的老家郑州,名人可算是数不胜数。
今天,我就了说说司智洪。
2008 年11 月29 日晚,都市频道的摄像记者司智洪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11 月30 日的都市频道里播出了司智洪因公殉职的消息,我和妈妈看了之后震惊不已!敬佩的眼中流下了两行滚滚热泪!
司智洪永远都是摄像机的后面,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不忘手举摄像机站立自己的工作
岗位上,为人民服务,可他却永远的倒下了……解救黑窑工的工地上有他;汶川大地震的现场有他……他时时刻刻地为我们服务,但他的生命却永远的定格了33岁!
12 月4 日,司智洪的集体告别仪式,郑州殡仪馆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