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中患者低体温的危害与预防.doc

术中患者低体温的危害与预防

人的正常体温在健康状态下一般波动在36.5℃

-37.5℃之间,是一个相对恒定的值,它是靠人体下丘脑中的体温中枢调节人体产生的热量与散发的热量保持平衡。而在手术间中由于各种原因破坏了这种平衡,而出现了低体温(34℃-36℃)。有研究显示:大约50%手术患者体温低于36℃,33.3%的患者低于35℃。术中发生低体温对患者的危害非常大,现就患者发生术中低体温的原因、危害及预防综述如下。

1 低体温的原因

1.1 个体因素:术前患者禁饮禁食,灌肠及疾病本身等因素可能导致患者体质下降,对冷刺激敏感性增强;应急情况下产热率往往不如散热率高,易导致机体散热加快[1]。老年人及小儿体温调节能力较弱,更容易在手术中发生低体温。

1.2 麻醉药物: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体温是靠下丘脑来调节的,可以使人体的产热和散热保持相对平衡,而麻醉剂对体温中枢的自我调节有抑制作用。有研究表明,全身麻醉时,全麻药物可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其对低温反映的阈值降低约

2.5℃[2]。有学者提倡将中心体温>35.5 ℃作为病人搬出术后恢复室

的指标之一[3]。

1.3 环境温度:无菌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净化手术室也相当普遍,手术室环境温度一般控制在

22-24℃。研究显示,当手术室温度小于21℃时,则体温易低于36℃。有相关文献研究,体温下降的幅度与手术室环境温度相关[4]。

1.4 输血、输液及大量使用冲洗液:手术时输入大量与室温相同的液体与库存血或大量使用室温下的冲洗液,会达到“冷稀释”的作用,造成低体温的发生。

1.5 皮肤暴露:患者进入手术室在手术开始前,皮肤暴露时间过长,加之大面积消毒,给病人的保暖不到位,消毒液挥发带走热量,患者易出现寒战和低体温的发生。

2 低体温的危害

2.1 增加手术切口的感染率:低体温导致血管收缩,降低了组织的氧含量和灌注量,同时降低了中性粒细胞的活性,使中性粒细胞的氧化杀灭作用减弱,导致伤口感染率增加。

2.2 影响机体凝血功能:手术过程中轻度低体温可阻断血栓素A2的释放使血小板功能降低,降低凝血酶的活性,导致手术中出血量增加和对输血的需求

增加,严重的低体温可激活纤溶系统,可致DIC的发生。

2.3 影响机体心血管功能:轻度低体温(低于中心体温0.5℃-1.2℃)可引发交感神经兴奋所介导的高血压,当中心温度降低1℃可出现寒战,机体耗氧量增加,从而加重心脏负担。

2.4 影响机体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低体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极其明显,体温每下降1℃,脑血流量减少6%-7%,出现意识障碍,判断力损害和模糊。低体温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变迟钝,影响机体识别和运动功能。

2.5 影响机体代谢:体温每升高1℃,基础代谢率增加13%,体温下降使机体重要组织代谢率降低,从而提高机体对缺氧的耐受性,同时低体温又可导致静脉瘀滞和局部组织缺血缺氧,易导致静脉血栓的发生。

3 低体温的预防措施

3.1 术前访视:通过术前访视,对患者病情进行充分评估,做出护理诊断,提出护理计划,做到充分准备,并于手术当日实施保暖措施,预防低体温的发生。同时通过术前访视,增加护患熟识度,有利于护患更好的沟通,降低患者紧张情绪,使患者对冷刺激阈值降低。

3.2 术前预保温,适时控制环境温度:患者入室前1h室温控制在26℃左右,盖被植入40℃恒温箱内。患者入室后取出,手术室温度维持在22-26℃,既能有效防止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核心体温过度下降,又能防止或减少微生物繁殖,同时满足工作人员舒适的要求。

3.3 术中加温物品使用:用手术薄膜覆盖手术切口,会减少皮肤散热,并避免湿敷料对皮肤的冷刺激。对于手术时间长,体腔暴露时间长的患者,术中使用38℃盐水纱布和敷料擦拭,覆盖肠管,并及时更换。

3.4 预防“冷稀释”作用:对患者输注的液体和血制品进行适当的加温,可有效预防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发生。甘蓓等[9]报道,术中采用输血加温器为患者加温输血,低体温发生率明显低于未采用者。

3.5 被动加温:有效的被服遮盖,可减少体表温度的散失。皮肤散热量与体表面积成正比,因此保暖部位的大小比保暖物品的层数更重要。同时手术床上使用加温毯会增加患者的舒适感。

3.6 术中加强对患者体温的监测:对体温进行全程监测,及时反映患者体温,是保证麻醉和手术成功,降低术后并发症的主要环节。由于影响患者术中体温因素较多,对患者体温监测应即时动态,及早发现处

理,预防低体温的发生。

3.7 加强医务人员保温意识:医务人员首先要明确术中保温的重要性,其次要了解影响体温的因素,采取各种鲍温措施,特别是重大疑难手术,手术时间长,出血量大及营养状况差的高危患者,综合保温可提高手术成功率。

4 小结

术中低体温现象已逐渐引起临床医务人员的重视,通过手术前和手术中控制体表和体腔散热,采取多种护理错施营造温暖舒适的机体内外环境,可有效防止患者术中发生低体温。减少了由低体温带来的很多并发症,减轻患者痛苦,缩短住院日期,减少患者医疗费用,以利于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莫朝辉.低体温对围手术期病人的影响和护理干预.中国社区医师,2010,19(12):199

[2] 刘立新.全麻患者围手术期体温变化的研究.承德医学院学报,2010,27(1):21-22

[3] 曾独娟,李爱民.麻醉对患者体温的影响.中国现代外科学杂志.2006,3(12)

[4] 寿红艳.徐旭仲.手术室环境温度对老年人手术期核心温度变化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05.21

(6):555

围手术期体温管理

围手术期体温管理 病人在手术过程中易发生低体温这一现象容易被医务人员所忽略,有研究显示大约50﹪的手术病人中心体温低于36℃,33.3﹪的病人中心体温<35℃,而人体体温调节系统通常将中心体温调节恒定在37℃。全麻手术超过3小时、一般手术超过2小时,容易出现术中低体温。术中低体温对病人造成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针对造成术中低体温的原因进行有效预防是围手术期护理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手术病人术中低体温的危害 1.增加伤口感染率轻度的体温降低也可直接损害机体免疫功能,尤其是抑制中性粒细胞的氧化杀伤作用,并减少多核白细胞向感染部位的移动。此外,低体温可减少皮肤血流和氧供,并抑制组织对氧的摄取。研究发现,围手术期低温还与蛋白质消耗和骨胶质合成减少有相关性。以上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围手术期低温病人伤口感染率增加。 2.影响凝血功能体温降低可使循环血流速度减慢,血中血小板数减少,降低血小板功能,降低凝血因子的活性,血细胞聚集度升高,并且具有激活血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作用。出血时间与皮肤温度成反比,严重低温可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 3.影响机体代谢体温每升高10℃,机体代谢率增加一倍,每下降10℃,代谢率下降一半。适度体温降低可以降低细胞耗氧,提高机体对缺氧的耐受能力,因而对机体有保护作用。 4.增加心血管并发症低温下肺血管对缺氧的反应性降低,通气/血流比(V/Q)比例失调而导致缺氧加重。研究发现术中低体温的病人术后心肌缺血的 发生率是术中体温正常的3倍。同时,研究表明,低温可引起低钾,而且一定范围内体温的降低与血清钾的降低成正比。低钾是导致室速,室颤等心律失常的重要原因,严重时还可能引起心衰。低温还可降低心肌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其次,低温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预防及护理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预防及护理 标签:手术病人;低体温;预防;护理 围手术期低体温是指人体在麻醉和手术期出现的非控制性体温下降的现象,是麻醉和外科手术期常见的并发症,有研究显示大约有50%的手术病人中心体温低于36℃,33.3%病人中心体温< 35℃[1]。低体温会对机体产生诸多不利的影响:减慢药物代谢导致麻醉苏醒延迟,呼吸抑制、循环功能抑制导致心肌缺血或心律失常,凝血功能障碍导致出血量增多,免疫功能抑制导致术后感染,术后寒战导致组织耗氧增加组织缺氧等等。维持患者手术过程中体温恒定是降低术中、术后和麻醉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1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原因 1.1 心理因素病人因恐惧、紧张、焦虑等情绪波动,使血液重新分配,影响回心血量和微循环,术中易致低体温。 1.2 环境温度过低手术室的适宜温度为22℃~25℃。暴露的体表面积越大,经皮肤丧失的热量越多,这是由于皮肤和环境温度差值过大,辐射和对流散热显著增加。 1.3 气管插管和麻醉剂的影响当气管插管后,气体不经鼻腔上呼吸道的加温加湿作用,低温干燥的气体直接进入肺内,可使中心体温下降约1~2℃[2]。麻醉药抑制体温调节中枢,肌松药使全身骨骼肌处于松弛状态,消除了肌紧张及肌肉运动的产热而导致体温下降。 1.4 输液输血对体温的影响手术过程中患者输入大量与手术间等温的液体或血液,有冷稀释作用,可导致机体温度下降。 1.5 手术因素:胸、腹部手术术野消毒范围广,面积大,因消毒液挥发带走体内大量热量,手术时间长,体表暴露面积大,手术切口大,肠管、腹膜等腹腔内容物暴露时间长,术中反复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冲洗,患者身体覆盖巾部分被冲洗水浸透,也可导致机体温度下降。 1.6 患者自身因素:患者如果自身体质较差,对于冷刺激敏感性强,术前禁食使机体释放化学能减少,慢性消耗性病人的体温调控能力不足,机体代谢率下降,易引起体温下降。 1.7年龄对体温的影响小儿体温中枢发育不健全,体温易随室温下降而下降,如1岁婴儿常温下手术1 h体温可下降0.5℃,手术2 h体温可下降3~4℃[3]。老年人基础代谢率低,体温调节功能差,体温下降的发生率也较高。 2 保温及预防措施

术中患者低体温的危害与预防.doc

术中患者低体温的危害与预防 人的正常体温在健康状态下一般波动在36.5℃ -37.5℃之间,是一个相对恒定的值,它是靠人体下丘脑中的体温中枢调节人体产生的热量与散发的热量保持平衡。而在手术间中由于各种原因破坏了这种平衡,而出现了低体温(34℃-36℃)。有研究显示:大约50%手术患者体温低于36℃,33.3%的患者低于35℃。术中发生低体温对患者的危害非常大,现就患者发生术中低体温的原因、危害及预防综述如下。 1 低体温的原因 1.1 个体因素:术前患者禁饮禁食,灌肠及疾病本身等因素可能导致患者体质下降,对冷刺激敏感性增强;应急情况下产热率往往不如散热率高,易导致机体散热加快[1]。老年人及小儿体温调节能力较弱,更容易在手术中发生低体温。 1.2 麻醉药物: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体温是靠下丘脑来调节的,可以使人体的产热和散热保持相对平衡,而麻醉剂对体温中枢的自我调节有抑制作用。有研究表明,全身麻醉时,全麻药物可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其对低温反映的阈值降低约 2.5℃[2]。有学者提倡将中心体温>35.5 ℃作为病人搬出术后恢复室

的指标之一[3]。 1.3 环境温度:无菌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净化手术室也相当普遍,手术室环境温度一般控制在 22-24℃。研究显示,当手术室温度小于21℃时,则体温易低于36℃。有相关文献研究,体温下降的幅度与手术室环境温度相关[4]。 1.4 输血、输液及大量使用冲洗液:手术时输入大量与室温相同的液体与库存血或大量使用室温下的冲洗液,会达到“冷稀释”的作用,造成低体温的发生。 1.5 皮肤暴露:患者进入手术室在手术开始前,皮肤暴露时间过长,加之大面积消毒,给病人的保暖不到位,消毒液挥发带走热量,患者易出现寒战和低体温的发生。 2 低体温的危害 2.1 增加手术切口的感染率:低体温导致血管收缩,降低了组织的氧含量和灌注量,同时降低了中性粒细胞的活性,使中性粒细胞的氧化杀灭作用减弱,导致伤口感染率增加。 2.2 影响机体凝血功能:手术过程中轻度低体温可阻断血栓素A2的释放使血小板功能降低,降低凝血酶的活性,导致手术中出血量增加和对输血的需求

手术室低体温预防

手术室低体温预防 手术室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陌生、神秘的环境:眼花缭乱的医疗设备、滴答的报警声、冷冰冰的手术器械......你是不是有这样的疑问:进入手术时患者穿得那么少,会不会很冷?手术室里面怎么保温呢?有些手术患者回来后一直“哆嗦”,这是冷着了吗? 本文将从低体温发生的原因、危害、预防措施等加以阐述,以便大家了解手术室低体温预防健康科普知识。 体温是人体主要生命体征之一,我们的体温调节系统通常将体温恒定在36.3℃-37.2℃。术后患者打“哆嗦”,医学上称为“寒战”,低体温是其最常见的诱发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其发生与麻醉药物使用、心理应激等因素也密切相关。 一、手术室低体温发生原因 1.环境因素 按规范要求,手术间温度为21℃-25℃,加之手术时裸露皮肤面积过大,影响皮肤的体温调节功能,冬天时患者会体感较冷。 2.麻醉药物导致体温调节障碍 麻醉药会抑制血管收缩,抑制机体对体温改变的调节反应;麻醉药还能阻滞运动神经,减少肌肉运动和张力,肌肉松驰后机体产热会相应减少。 3.“冷稀释作用” 手术时输注未加温液体、血液,或者使用大量未加温冲洗液等,形成“冷稀释作用”,造成患者体温过低。 4.其他因素

术前禁食禁饮、皮肤消毒、患者紧张等因素会影响机体体温调节。另老年人、婴幼儿、严重烧伤、大面积创伤、虚弱等也是低体温发生原因。 二、低体温对机体影响 1.手术部位感染风险 低体温降低人体免疫功能,引起外周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从而增加外科 手术部位感染风险,可使住院时间延长。 2.心血管系统并发症 低体温造成心血管系统并发症如血压下降、室性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等,严重时可引起室颤、心脏骤停等。 3.对凝血功能影响 低体温使患者血液循环减慢,血小板数量减少、功能减弱,凝血物质活性降低,抑制凝血功能,增加手术出血量。 4.改变药物代谢周期 低体温使内脏血流减少,肝脏功能降低,药物排汇的半衰期延长,循环减慢 影响麻醉效果,药物代谢减慢延缓了麻醉术后复苏时间。 5.中枢神经系统系统影响 低体温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的耗氧量,减少脑血流量,降低颅内压。 6.内分泌系统影响 低体温抑制胰岛素分泌,甲状腺素和促甲状腺素分泌增加,肾上腺素、多巴 胺等随低体温而增加,麻醉中易发生高血糖。 7.其他

手术中低体温症的预防措施

手术中低体温症的预防措施 手术过程中使用的麻醉药物也是导致术中低体温的原因之一。麻醉药物会抑制机体的新陈代谢,降低体温调节中枢的敏感性,使机体产热减少,散热增加,从而导致体温下降。特别是使用挥发性麻醉药物,如异氟醚、七氟醚等,更容易引起低体温,因为这些药物具有强烈的降温作用。 2术中低体温的预防措施 2.1保暖措施 术前准备时,要让患者穿上保暖的衣服和被子,以保持体表温度。手术室内要保持适宜的温度,一般为22-26℃,相对湿度为50%-60%。手术过程中要注意患者的保暖,可以使用加热毯、暖风机等保暖设备,以维持患者的体温。 2.2液体管理 术前和术中要注意补充患者的液体,尤其是温暖的液体,如温盐水、温生理盐水等。术中输液要控制速度,避免过快输液导致体温下降。 2.3麻醉管理 手术中应尽量减少挥发性麻醉药物的使用,可以选择静脉麻醉药物,如异丙酚等,减少机体的降温作用。麻醉医生要根

据患者的情况,调整麻醉深度,避免过度麻醉导致机体产热减少。 2.4监测体温 术中要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及时发现低体温的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可以使用体温探头、耳温计等设备监测患者的体温。 总之,术中低体温对患者的危害十分严重,手术团队要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保障患者的安全。 麻醉药物会抑制中枢用于维持正常体温的自我调节系统。肌松药会消除肌震颤,阻碍产热。在正常情况下,机体在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的控制下产热与散热保持动态平衡。但全身麻醉时,全麻药物可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其对低温反应的阈值降低约2.5℃。因此,麻醉后,患者的体温呈现下降的 趋势。气管插管后,低温干燥的气体直接进入肺内,使中心体温下降1℃~2℃。 手术室建筑设施的发展,如空气净化层流设备,会增加病人机体的散热。手术室的温度过低,会导致病人体热过度散失。因此体温下降的幅度与手术室环境温度有关。

术中低体温的预防

术中低体温的预防 手术病人术中低体温的预防与护理 一.低体温概念: 人体正常的体核温度介于36℃至38℃之间。虽然低体温被定义为体核温度小于36℃,但是它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这三个等级: 1)轻度低体温是指介于34℃至35℃之间的体核温度。 2)中度低体温是指介于30℃至34℃之间的体核温度。 3)严重低体温是指低于30℃的体核温度。 二、低体温影响的原因 1、低温环境环境温度较高,体温略高,反之体温略低。如果环境体温太低,则可造成体温过低。通常情况下,手术间应该保持室温22~24摄氏度,手术间相对湿度在40%~60%。 2、大量输液输血由于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较多,需要通过静脉通道大量的输入库血和液体,可达每分钟100~200ml,若加压可达500~600ml。大量的、快速的冷液体进入病人体内,可导致低体温的加重。 3大量的冲洗在实施胸(腹)腔大手术时,体内脏器及暗语直接暴露于情形温度下,术中用大量的未加温的盐水冲洗体

腔,导致机体热量散失,并且覆盖在病人身体上的被单在冲洗时浸湿,进一步导致热量的散失 三.低体温的危害 1、血液系统的改动体温下降可出现多方面的血液系统异常,其中较为重要的是凝血停滞,导致极差的预后。低体温主要是通过对凝血酶和血小板的影响引发凝血功用停滞。 2、心血管功能改变轻度低体温时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外周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和血液黏稠度升高,会增加心脏做功,可能导致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 3、代谢混乱低体温可降低代谢率和氧的供给,体温每降低1℃,约降低机体需氧量7%。尽管低体温时人体可通过降低机体代谢率减少对氧的需求,但低体温引发的氧传送功用的下降可导致机体严峻缺氧,可引发代谢性酸中毒。 4、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高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极其明显,轻度出现意识错乱,进而出现淡漠、判别停滞、异常行为,严峻出现意识停滞,甚至昏迷。 1 四.温度监测设备建议 肺动脉导管探头(PAC)-黄金标准

术中低体温

低体温在术中的原因分析及预防 摘要据统计,50%~70%的手术患者出现低体温[1],临床上般将体温在34℃~36℃称低体温[2,3]。低体温的发生对患者生理代谢和器官功能的恢复有诸多不利。如何预防手术中低体温的发生,是当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医务人员的重视。现对低体温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预防措施如下。 关键词低体温的危害低体温原因的分析低体温的预防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手术成为治疗多种病变较可靠的一种治疗手段。结合我院实际情况,随着手术例数的不断增加,术中低体温发生率也不断提高,低体温给患者带来的危害日益显现。由于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麻醉药物及麻醉设施的使用,手术室温度的设置,消毒液的挥发,术中器官或肢体长时间的暴露,大量体液的丢失,较低温度液体和血液的输注,反复的冲洗以及无菌单的浸湿等原因均可导致术中患者体温的下降,尤其是体弱、病重、器官衰竭的老年患者、发育不完善的小儿更易发生低体温。术中低体温可能导致多种并发症的发生,如耗氧量增加、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诱发心脏病、药物代谢率降低导致对肾脏和肝脏的损害、延缓患者的复苏、降低免疫力、由此术中感染率大大提高、影响伤口的愈合。可见维持患者术中体温的平稳对于减少术后并发症以及加快术后的恢复有着重大意义。 1、低体温发生的原因 1.1患者自身原因 术前患者因恐惧手术而紧张,导致患者精神差、食欲差、睡眠质

量差,再加上大多手术术前长时间的禁饮食,以及患者对于手术室和医务人员的陌生感和对手术的担心与忧虑,往往患者会表现为紧张、寒战、四肢冰冷,患者体内储存能量会被大量消耗。加之冬季保暖不到位,热量无法保障,因而出现体温的下降。尤其是体弱,病重,器官衰老,机体含水成分较少的老年人和机体发育不完善的小孩,更易发生体温的下降。 1.2术前准备和麻醉药物 1.2.1术前患者被接入手术间,环境的改变,周围人员的陌生,以及术前静脉通路的建立和术前尿管的留置,无论疼痛还是对操作人员的陌生都是加剧患者紧张的因素,都会导致散热加快,使患者体温的下降。 1.2.2机体在正常情况下通过体温调节中枢保持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可使体温恒定在37±0.2℃,麻醉前患者身体大面积的暴露,较低温度的消毒液和消毒液的挥发都会加快皮肤的散热,同时麻醉药物通过中枢和外周作用降低机体的体温调节功能,使全身血管扩张、肌肉松弛,致使产热减少散热增加。全身麻醉或椎管内麻醉均可对机体体温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机体在麻醉的状态下,低于体温的药物和冰凉的气管导管插入以及干燥寒冷的气体从呼吸道进入体内,均是术中低体温的诱发因素。 1.3手术环境 随着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对手术室环境的要求也不断提高,Morris证实,若手术室的室温低于21℃时,患者往往出现体温过低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预防和护理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预防和护理 围手术期体温<36℃称为体温过低[1]。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复杂手术在临床开展,围手术期“低体温”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文献报道[2],术中低体温发生率约为50%~70%。 由于加温设备缺乏和工作人员相关知识的缺乏,致使手术患者的低体温问题长期以来未引起 足够的重视,甚至被忽视,影响手术患者的安全和康复。术中低体温对患者造成的危害是十 分严重的,低体温可影响凝血功能、药物代谢、肾脏功能和心肌收缩力,增加术后并发症的 发生率,对手术病人的危害较大。针对造成术中低体温的原因如何进行有效预防是围手术期 护理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分析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发生危险因素,总结护理干预措施。1.手术中发生低体温的危险因素 1.1麻醉因素:手术时全身麻醉或椎管内麻醉通过中枢和外周作用降低了机体的体温调节功能。麻醉抑制了血管收缩、寒颤和非寒颤产热机制。正常人的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状态, 通过大脑和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和神经体液的作用,使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但 麻醉剂的使用既损害中枢温度调节,又损害周围温度调节,尤其全身麻醉阻断了身体大部分 的神经传导,有些还能扩张血管,因而机体较难随环境温度的变化来调节体温,易受环境温 度影响而出现体温下降[3]。全身麻醉可明显抑制正常的体温自身调节功能,使体热从核心室 向外周室重新分布,是大多数患者低体温的主要原因,区域阻滞麻醉亦抑制体温自身调节功能,但比全身麻醉范围小[4]。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后,低温干燥的气体直接进入患者肺部,可 增加呼吸道的热量的丢失[5]。肌肉松弛药使全身骨骼肌处于松弛状态,消除肌紧张及肌肉运 动的产热.而导致体温下降。 1.2手术室内温度:手术室正常温度应该在22~25℃,相对湿度在50%~60%[6]。如果空调温度设定低于22℃,再加上空气对流速度过快,往往会引发体温过低,老年人及婴幼儿更多见。长时间处于低温环境中,机体散热大于产热,保暖不够,就易造成体温过低。近年来,随着 无菌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手术室采用净化空气层流设备,通常情况下手术室的温度一般 控制在22~24℃.由此可见,层流手术室的常规温度和室内空气快速对流的两个因素,会增 加病人机体的散热,更容易导致病人体温下降。目前,手术室配有空调设备或空气净化系统 的情况已很普遍。近年来发现[7],室温低于2l℃时,所有患者都会出现低体温现象,这是由 于皮肤环境温度差值过大,辐射和对流散热的显著增加。 1.3机体散热因素:术中体表散热主要与以下三方面有关[8]:①使用挥发性消毒液消毒,消 毒液的蒸发要吸收和带走大量热量,使体温下降迅速;②由于手术时间较长,体表暴露面积大,手术切口大,肠管、腹膜及胸腔内容物暴露时间长,使水从手术中蒸发,都是重要的散 热原因;③术中反复用冷液体冲洗胸腹腔,病人身体上的覆盖巾部分被冲洗水浸透,导致机 体热量的散失。 1.4输液输血的因素:大量快速输注冷晶体或库血可使体温下降。在室温下输入l u 4℃冷冻 库血或1 L冷晶体液可使体温下降0.25℃-0.5℃,500 ml库存血在5~l0 min被输入人体会使 体温降低0.5~l℃。因此,大量输入未复温的液体或血液可明显降低机体温度。尤其是失血 性休克或术中需要大量输液输血的危重患者,由静脉快速输入大量与手术间等温的液体或库 存血,则对患者机体中体液产生“冷稀释”作用。 1.5年龄因素:老年人易发生体温调节障碍,老年人肌肉量减少,静息肌张力降低,体表面 积与体重比升高,皮肤血管收缩反应减退及心血管储备下降,机体每小时热量产生少,麻醉 后体温丧失快。因此,老年病人更容易发生围术期低体温。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尚不完善,且因其体表面积与体重之比大,呼吸道水分丢失多,代谢率低,皮下组织薄及寒冷反应弱,特别易致低体温。 2.护理措施 2.1手术前评估和预热:加强手术前的心理疏导,有助于预防低体温。为了更好了解病人的 病情,实施人性化的护理,手术室护士应参与术前讨论,了解病人的病情,对病人进行综合

术中低体温的危害及护理进展-2019年文档

术中低体温的危害及护理进展 体温是人体重要的生命体征之一,体温的恒定是维持机体各项生理功能的基本保证。低体温可影响凝血功能、药物代谢、肾脏功能和心肌收缩力,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现对手术期间低体温发生的原因、低体温对机体的危害及预防低体温发生的各种方法和护理措施综述如下。 1 低体温的影响因素 环境因素有研究指出,在19℃~21℃的手术环境下,至少有50%的患者会出现低体温[1]。手术室的适宜温度为22℃~25℃。室温小于21℃时患者散热明显增加,体温小于36℃,老人和小儿散热增加更为明显。近年来,随着对手术室空气质量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大多数手术室都采用空气净化层流设备,因为手术室快速的空气对流容易导致患者体温下降[2]。 麻醉因素研究表明,全麻下人体中心温度的变化可由原有的℃增加至4℃,高达正常体温调节阈值区间的20倍[3]。 体表散热因素手术中体表散热主要与以下3 方面有关。①使用挥发性消毒液消毒,消毒液的蒸发要吸收和带走大量热量,使体温下降迅速。②由于手术时间较长,体表暴露面积大,手术切口大,肠管、腹膜及胸腔内容物暴露时间长,使水分从手术中蒸发,都是重要的散热原因[4]。③术中反复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冲洗,患者身体上的覆盖巾部分被冲洗水浸透,导致机体热量的

散失[5]。 输液输血因素由静脉快速输入大量与手术间等温的液体或库存血,则对患者机体中体液产生"冷稀释"作用[6]。有文献报道,成人静脉输入1L 环境温度下的液体或1U4℃的血液可降低平均体温℃[7]。 自身因素通常情况下,患者术前需禁食12h 左右,如果自身体质较差,会对冷刺激敏感性增强,导致抵抗力减弱,手术引发的冷刺激易引起体温下降[8] 。 年龄及其他因素年龄是影响围手术期体温的一个重要因素。老年人皮下脂肪少,肌肉量减少,静息肌张力降低,体表面积与体重之比升高,皮肤血管收缩反应减退及心血管储备有限[9]。小儿由于体表面积与体重之比相对较大,散热较快,且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有效调节和保持恒温能力差,故在手术期更易发生低体温。 2 低体温对机体造成的危害 增加切口感染机会有研究表明,轻度体温降低可直接损害骨髓免疫功能,尤其是抑制中性粒细胞的氧化释放作用,减少多核白细胞向感染部位移动,减少皮肤血流量,抑制组织对氧的摄取,增加伤口感染率[10]。 寒战的发生率增加人体体温调节系统通常保持中心体温接近37℃,患者中心体温约降低1℃,就会出现寒战,在全麻恢复过程中,没有进行有效复温的患者,寒战发生率约为40%[10]。

术中低体温的危害及预防

术中低体温的危害及预防 【摘要】目的:探讨手术病人术中低体温的危害及预防。方法:通过加强患者心理护理、术中控制室温、控制皮肤散热、输入加温的库血和液体、覆盖肢体保温及加强术中低温的检测来预防低体温的发生。结论:积极有效的预防是有效防止术中低体温发生的有力保障。 【关键词】术中低体温;危害;预防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012—01 生命体征是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总称,是衡量机体状况的重要指标,也是临床护士评估患者身心状态的基本资料。人体通过体温调节中枢使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从而维持身体中心温度在37±0.4℃。由于手术中病人内脏或肢体大面积、长时间的暴露,大量室温液体的输注,反复长时间的术区的冲洗,麻醉药对机体体温调节功能的抑制等,导致术中患者体温低于正常体温。(手术期身体中心温度低于36℃,称为低体温[1])。术中低体温对患者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尤其是老年人及小儿,术中低体温可使机体耗氧增加、心率增快、免疫功能受损,甚至危及生命。现就术中患者低体温的危害及预防综述如下,旨在有效的预防和减少术中低体温的发生,降低术后并发症,提高我们手术中的护理质量。 1 术中低体温的危害 1.1 增加手术切口的感染率

低体温通过三种方式促进切口感染:第一,低体温引发体温调节血管收缩,显著降低皮下氧张力致组织缺氧,间接抑制中性粒细胞的功能;第二,低体温直接抑制机体免疫功能;第三,低体温加重术后蛋白的消耗,使伤口愈合受到抑制[2]。有研究表明,轻度体温降低可直接损害骨髓免疫功能,尤其是抑制中性粒细胞的氧化释放作用,减少多核白细胞向感染部位移动,减少皮肤血流量,抑制组织对氧的摄取,增加伤口感染率 [3]。 1.2 寒战的发生率增加 人体体温调节系统通常保持中心体温接近 37℃,患者中心体温约降低 1℃,就会出现寒战,这使机体耗氧增加,心血管系统供血需求增加[4]。寒战增加患者不适感,以及引起伤口疼痛,从而需增加止痛剂的用量[5]。 1.3 影响机体凝血功能 手术期间发生的轻度低体温可使血小板功能降低,凝血功能受损,降低凝血物质的活性,降低凝血酶的活性,血液黏滞度增加,激活纤溶系统,严重的低体温可致dic的发生,导致增加术中失血量和对同种输血的需求。而另一方面,低温又导致静脉瘀滞和局部组织氧供减少,进一步引起深静脉血栓形成[5]。 1.4 对机体各系统的影响 轻度的低体温由于每分钟通气量和氧耗量减少,通气/血流比(v/q)比例失调而导致缺氧加重;低体温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增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心排血量增加,血压升高,低温可引起

围手术期低体温预防的护理

围手术期低体温预防的护理 围术期低体温是麻醉和外科常见的并发症。文献显示,术中低体温发生率为50%~70%。人体核心体温的正常范围为36.5℃~37.5℃ 。正常情况下,机体通过产热和散热间的动态平衡维持正常体温,而围术期由于各种原因使该平衡破坏,常导致病人处于轻度低体温(核心温度34.0℃~36.4℃)的状态,围术期低体温对机体各系统有诸多不利的影响。以往护理人员对低体温重视不足,但是近年来围术期低体温病人的保温护理已成为护理研究的热点之一。 1低体温对手术病人的影响 1.1正面影响如降低机体代谢率、增加组织器官对缺血、缺氧的耐受力,低体温对感染病人可预防恶性高热等。 1.2负面影响 1.2.1 影响凝血功能围术期体温降低显著增加了失血量和对输血的需求,轻度低温可使血液丧失增加30%,并显著增加异体输血量。 1.2.2增加切口感染率术中温度低于35℃,伤口的感染率增加3倍,住院时间延长约20%。 1.2.3加重代谢紊乱机体在34℃时,记忆力减退消失,低体温病人 ( 34.8℃±0.6℃) 的平均出手术恢复室时间较正常体温病人(36.7℃±0.6℃)延长40 min。 1.2.4 增加心血管并发症围术期低体温还会增加循环血中儿茶酚胺的水平,导致病人出现高血压及全身血管收缩反应,从而增加病人发生心血管并发症的几率。

1.2.5降低机体免疫力侵入人体的细菌及病毒要由体内的白血球来对抗,但每当体温降低1℃,白血球所提供的免疫力便会减少37%,从而使病人抵抗力下降。 1.2.6 其他不良影响在围术期未作有效保温时,寒战发生率约67%。低温还可导致呼吸抑制、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 2 引起病人围术期低体温的相关因素 2.1 手术前后相关因素 2.1.1 心理因素患者因恐惧等精神因素,对外界事物反应加强,会使血液重新分配,影响了回心血量和微循环灌流量,容易在手术过程中出现低体温。 2.1.2保暖措施不力病人在转运过程中保暖措施不利,麻醉复苏时保暖措施不利。 2.2手术中相关因素 2.2.1环境温度影响一般手术室的温度控制在22℃左右,对于病人来说,皮肤温度与环境温度相差过大,使辐射和对流散热明显增加,再加上麻醉药导致的体温调节机制受损,很容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出现围术期低体温。 2.2.2输入大量室温液体手术过程中,常会给病人输入大量室温温度的液体,这样能明显降低机体温度。 2.2.3麻醉全身麻醉病人体温在手术40min左右时降至最低。麻醉损害了机体体温调节机制,是导致手术病人发生围术期轻度低体温的最重原因之一。 2.2.4年龄因素儿童由于体表面积相对体重大,且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易受外界环境影响。老年患者(年龄>60岁)自身体质较差,对于冷刺激敏感性较大,易引起体温下降。 3 综合保温措施

术中低体温危害

时间: 主讲人: 参加人员: 手术病人术中低体温危害 临床上一般将体温在34℃~36℃称为低体温。有文献报道,50%~70%的手术患者出现低体温,由于麻醉剂的作用,再加上体腔、静脉输血输液、膀胱和腹腔的灌洗等原因,一般体质的患者,在手术中体温降低1℃~2℃对机体虽有干扰,但可耐受,不致造成太大伤害,然而对于病情重、体质弱,尤其是老年人及小儿,术中低体温可使机体耗氧增加、心率增快、免疫功能受损,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在手术中有必要了解体温变化,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1 低体温的原因分析 1.1 自身因素病人因精神因素、恐惧、紧张、害怕等情绪波动,使血液重新分配,影响回心血量和微循环,术中易致低体温。通常情况下,病人术前需禁食12h左右,再加上灌肠等肠道准备,如果自身体质较差,会对冷刺激敏感性增强,导致抵抗力减弱,术中易引起低体温。 1.2 环境因素近年来,随着无菌技术的发展,大多数手术室采用净化空气层流设备,通常情况下手术室的温度一般控制在22℃~24℃。由此可见,层流手术室的常规温度和室内空气快速的对流这两个因素,会增加病人机体的散热,导致机体热量的流失。 1.3 麻醉因素全身麻醉或椎管内麻醉均可对机体体温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机体在麻醉状态下,体温调节中枢抑制,外周血管扩张,肌肉松弛,产热减少,均是术中低体温的诱发因素。 1.4 体表散热因素手术中体表散热主要与以下三方面有关。 (1)使用挥发性消毒液消毒,消毒液的挥发要吸收和带走大量热量,使体温下降迅速。(2)由于手术时间较长,体表暴露面积大,肠管、腹膜及胸腔内容物暴露时间长,使水分从手术中蒸发,都是重要的散热原因。 (3)术中反复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冲洗,

围手术期“低体温”对机体的危害以及防范措施

围手术期“低体温”对机体的危害以及防范措施 病人在手术过程中发生低体温这一现象,易被医务人员忽视。有文献报道术中低体温的发生率为50%~70%,一般全麻手术>3小时,其他麻醉手术超过2小时易出现低体温,术中出现低体温对病人造成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进行有效的预防是围手术期护理的一个重要内容。 术中低体温發生的原因 手术室的低温环境:手术室温度应在22~24℃,当室温<21℃时病人出现低体温,外科医生要求的较低室温、层流手术室空气的快速对流都可造成低体温。 麻醉剂的应用:围手术期使用所有的麻醉剂均可影响体温调节,机械的通气吸入干冷气体也会引起体温下降。 机体散热:使用挥发性的消毒液消毒皮肤、手术时间长、体表暴露面积大、大量盐水冲洗腹腔均可引起体温下降。 输液和输血:大量快速输注冷晶体或库存血,对病人机体造成冷稀释后体温下降。 自身因素:儿童、老人易发生体温下降,病人紧张及术前禁食水能增加对冷刺激的敏感,引起低体温。 手术低体温的危害性 增加伤口感染率:低体温直接损害机体免疫功能,主要抑制中性粒细胞的氧化作用,并减少白细胞向感染部位移动;同时减少皮肤血流和氧供,抑制组织对氧的摄取,增加伤口的感染率。 影响凝血功能:出血时间与皮肤的温度成反比,出血量与伤口的温度成反比,严重的低温可导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 寒战发生率增加:人体的中心体温接近37℃,患者中心体温降低1℃,就出现寒战。寒战增加围手术期的氧耗和二氧化碳的生成,还可引起心脏传导阻滞的加剧和心肌收缩力降低会因吸入麻醉剂而加重;寒战增加患者的不适感和伤口疼痛。 增加心血管并发症:低体温时肺血管对缺氧的反应性降低,通气/血流比例失调而导致缺氧加重。术中低温的患者术后心肌缺血的发生率是术中正常体温的3倍;当中心体温低于正常的37℃时,室速和心脏异常的发生率增加2倍。 其他:延缓术后的恢复,延长住院时间等。

术中低体温的预防及措施

术中低体温的预防及措施 摘要: 术中低体温是手术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可能导致许多不良影响。本文将详细介绍预防术中低体温的措施,包括使用预温设备、监测体温、保持手术室温度适宜、使用保温措施、避免术中感冒、进行有效的输液管理、术中定期活动以及调整麻醉药物管理等。这些措施将有助于减少术中低体温的发生,提高手术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患者的恢复效果。 1. 引言 -术中低体温的定义和危害 2. 使用预温设备 -温热毯、温热空气循环系统等的作用 -术前预温的重要性 3. 监测体温 -无创体温监测设备的应用 -体温探头的使用方法

-监测频率和及时干预 4. 保持手术室温度适宜 -适宜的手术室温度范围 -避免过低或过高的温度对患者的影响 -空调系统和温度调节的重要性 5. 使用保温措施 -温热毯、温热空气循环系统、保温覆盖物等的作用-选择合适的保温措施 6. 避免术中感冒 -冷冻液体或冷却设备的潜在影响 -避免术中感冒的措施 7. 进行有效的输液管理 -避免使用过冷的液体 -使用预温的液体输液方法

8. 术中定期活动 -活动对血液循环的促进作用 -术中定期活动的重要性 9. 调整麻醉药物管理 -麻醉药物对体温的影响 -根据患者情况调整药物使用和剂量 10. 结论 -综合应用多种预防措施的重要性 -麻醉团队和手术团队的密切合作 -提高手术安全性和患者恢复效果的意义 通过采取上述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术中低体温的发生率,减少不良影响,并提高手术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患者的恢复效果。手术团队应根据患者的情况和手术特点,合理选择和应用预防措施,并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以确保手术过程的顺利进行。同时,麻醉团队和手术团队之间的紧密合作也是预防术中低体温的关键,通过共同努力,

术中低体温的原因分析及防治

术中低体温的原因分析及防治 低体温是指体温﹤36℃[1]。术中低体温是手术常见的并发症,特别是婴幼儿及老年患者。如果病人中心体温降低1℃,就会出现寒战,机体耗氧增加,心率增快;而且低体温使机体免疫功能降低,使血液粘稠度增加,外周阻力增加,血液回流缓慢,凝血机制紊乱[2]。为了避免手术中多种因素所致低体温的发生,我们在手术过程中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和护理干预,取得较好的效果。 1 低体温的影响因素 1.1 低温环境 手术间的温度一般在22℃左右,对于半身或全身裸露接受手术的病人无疑是冷环境。若手术室的室温低于21℃时,病人往往出现体温降低,这是由于皮肤与环境温度差值过大,辐射和对流散热均显著增加。 1.2 产热不足 术前禁食使机体释放化学能减少,慢性消耗性病人的体温调控能力不足,机体代谢率下降。 1.3 麻醉药和镇静药的作用 麻醉药、镇静药、肌松药可直接或间接抑制体温调节中枢和骨骼肌的产热效应,致机体产热减少,导致机体体温下降[3]。 1.4 大量输血、输液 术中输入大量低温液体、血液,增加机体热量的消耗,使体温降低。 1.5 手术过程开放体腔 手术时间长,体表暴露面积大,使水分蒸发,也是重要的散热源。另外大量切口冲洗液的使用,也可导致机体热量的散失。 2 低体温对机体的危害

2.1 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低温可抑制心肌收缩力,使心输出量下降。外周血管收缩,心脏做功和氧耗增加,导致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如体温低于30℃可出现室早、室颤甚至室速。 2.2 对代谢的影响 低体温抑制受体生化代谢酶活性,药物在肝脏的代谢速度减慢,麻药的抑制作用增强,病人的苏醒时间延长。 2.3 对凝血的影响 低体温可使血小板数量减少,功能减弱,凝血物质的活性降低,造成凝血障碍而增加手术出血量,可抑制机体免疫功能而增加感染发生率。 3 低体温的防治 3.1 调整室温、注意保暖 手术室的温度控制在24~26℃左右,保持温暖环境。术中加强覆盖,避免不必要的暴露,可采用U型棉护垫覆盖肩颈部或用棉袜套等。 3.2 调整禁食禁饮时间 常规术前12h禁食,4h禁饮,然而在临床上,许多因素如灌肠等肠道准备的过早,使病人空腹等待手术时间延长,易产生饥饿感,增加焦虑和不适,降低机体抵抗力,容易导致麻醉诱导期间低血压及术中低体温的发生。目前更宽松的禁食时间为:如末餐进食为脂肪含量很低的食物,可执行术前8h禁食,2h禁饮[4],但急症手术、消化道手术及功能性消化不良、心理紧张者除外。 3.3 全麻病人的管理 插管使用机械通气的病人应吸入热化气体。使用保湿加温过滤器是安全、有效的防止术中低体温的方法,不仅可预防呼吸道散热,还可减少深部温度继续下降。 3.4 术中输液、输血的管理

术中低体温危害教学内容

精品文档 时间: 主讲人:参加人员: 手术病人术中低体温危害 临床上一般将体温在34C〜36C称为低体温。有文献报道,50%〜70%的手术患者出现低体温,由于麻醉剂的作用,再加上体腔、静脉输血输液、膀胱和腹腔的灌洗等原因,一般体质的患者,在手术中体温降低 1 C〜2 C对机体虽有干扰,但可耐受,不致造成太大伤害,然而对于病情重、体质弱,尤其是老年人及小儿,术中低体温可使机体耗氧增加、心率增快、免疫功能受损,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在手术中有必要了解体温变化,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1 低体温的原因分析 1.1 自身因素病人因精神因素、恐惧、紧张、害怕等情绪波动,使血液重 新分配,影响回心血量和微循环,术中易致低体温。通常情况下,病人术前需禁 食12h 左右,再加上灌肠等肠道准备,如果自身体质较差,会对冷刺激敏感性增强,导致抵抗力减弱,术中易引起低体温。 1.2 环境因素近年来,随着无菌技术的发展,大多数手术室采用净化空 气层流设备,通常情况下手术室的温度一般控制在22C〜24C。由此可见,层 流手术室的常规温度和室内空气快速的对流这两个因素,会增加病人机体的散热,导致机体热量的流失。 1.3 麻醉因素全身麻醉或椎管内麻醉均可对机体体温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机体在麻醉状态下,体温调节中枢抑制,外周血管扩张,肌肉松弛,产热减少,均是术中低体温的诱发因素。 1.4 体表散热因素手术中体表散热主要与以下三方面有关。(1)使用挥发性消毒液消毒,消毒液的挥发要吸收和带走大量热量,使体温下降迅速。(2)由于手术时间较长,体表暴露面积大,肠管、腹膜及胸腔内容物暴露时间长,使水分从手术中蒸发,都是重要的散热原因。(3)术中反复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冲洗, 精品文档

手术中低体温症的预防措施

手术中低体温症的预防措 施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JIEK MA on December 15th, 2012.

手术中低体温症的预防措施 “低体温症”发病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有些人体内产热少,体温调节功能差,在寒冷环境中从皮肤丢失的热量多,不能使体温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特别是老年人和婴儿,对温度的变化不那么敏感,有时即使室温相当低,也可能感觉不到,因而保温防护能力差。当体温下降到35℃以下时,就会发生“低体温症”。 严重的“低体温症”常有意识障碍、颈项强直、血压下降、心动过缓或心律不齐。有人统计,60岁以上的老人在气候特别寒冷的冬季,死亡率要比一般冬季高60%,其中“低体温症”是一个重要因素。 低体温症症状,按逐渐加重的顺序为: 1. 控制不住的颤抖。 2. 无法完成复杂的动作,特别是手不听使唤,步伐不稳。手指敏捷度下降60%左右,握力下降30%左右。 3. 神志不清,言语含糊。 4. 剧烈颤抖。 5. 不合常理的举动,例如,脱掉外衣而不知道其实很冷。 6. 停止颤抖。此时进入非常危险状态。 7. 皮肤发白,变青。 8. 瞳孔放大。 9. 心跳和呼吸剧减。 10. 肌肉发硬。 11. 在32℃时身体进入“冬眠”状态,关闭手臂和腿部的血流,急剧降低心跳和呼吸频率。12. 在30℃时身体进入新陈代谢几乎停止的“冰人”状态,看似死亡了,但仍然是活的。 术中低体温原因及预防 身体中心温度(体核温度)低于36℃,称为低体温。手术患者心理紧张、焦虑,术中内脏或肢体大面积、长时间的暴露,大量室温液体的输注和反复长时间的术区的冲洗等均可导致术中患者体温的下降,术中低体温对患者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现就术中患者低体温的原因及预防综述如下。 1 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原因 患者自身的因素 手术前患者要常规禁食禁饮,加上病人自身体质较差,对冷刺激敏感性增强;患者紧张、恐惧的情绪使血液重新分配,影响了回心血量以及机体的微循环,术中易致低体温的发生;应激情况下产热率往往不如散热率高,均导致机体散热加快。尤其老人及小儿,老年人术中低温是因为代谢率低、体温调节易受干扰;同时,衰老时机体成分发生变化,有机成分下降,机体水含量减少,进而使机体热储降低,围手术期更易发生低体温;小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体温调节能力差,容易受环境的影响,另外,新生儿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肤薄,血管丰富,易散热。 麻醉因素 麻醉药物对中枢用于维持正常体温的自我调节系统有抑制作用,麻醉时周围血管扩张增加散热,肌松药通过消除肌震颤而阻碍产热。正常生理情况下,机体在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的控制下产热与散热保持动态平衡。全身麻醉时,全麻药物可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其对低温反应的阈值降低约℃。可见麻醉后,患者的体温呈现下降的趋势。气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