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学名词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以各种技术手段,把一定的信息内容记录到一定的载体上形成的存储型传递媒介。“文献”一词
出自于“《论语·八佾》篇中。最初,“文”与“献”是两个词,“文”,指有关典章制度的文字资料;“献”,指多闻熟悉掌故的人。后来融合为一,泛指有史料价值的文章和图书。1983年7月2日发布的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把文献规定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据此文献不但包括现代图书馆的全部馆藏,也包括了档案馆、博物馆、声像馆及情报中心所收藏的全部馆藏。文献具有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内容指文献所包含的思想、知识和信息;形式指思想、知识和信息赖以依附的物质载体。文献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有力工具之一。文献具有存储信息、传递信息两大基本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文献的传递作用更为明显。
文献的存储是手段,传播是目的。文献的种类很多,按载体的不同可分为:印刷型文献、缩微型文献、声像型文献、计算机阅读型文献;按性质和加工程度的不同可分为: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按记录内容和用途的不同可分为:图书、期刊、科技报告、会议文献、专利文献、标准化文献、政府出版物、学位论文、产品样本等等
现代文献的社会功能:
文献是记录人类知识的最重要手段。
文献是人类进行科学交流、传播知识的重要工具。
文献是人类认识、改造客观世界的重要依据。
文献是衡量某一学科、某一组织、某一国家和世界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
《别录》西汉刘向撰,中国目录学的开山之作。汉成帝河平三年(公元前26),以宫中藏书颇有散
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由刘向等对搜集来的各种异本进行校勘,条别篇章,编订目次,写定书名。每校完一书,刘向就撰写一篇书录,介绍著者生平,学术源流,并评论其思想和价值,称之为《叙录》。汇集诸书《叙录》别编成书,名为《别录》。历时20余年,完成《别录》20卷, 原书亡于北宋,《隋书》及新、旧《唐书》的《经籍志》有著录,今有清人的辑佚本。
《七略》书目名。西汉刘歆编撰。我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对我国目录学发展有深远影响。班
固撰《汉书·艺文志》即以此为蓝本。刘歆承其父刘向遗业,整理编辑宫廷藏书,按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和方技略分类编目,再加上总序“辑略”,成《七略》。将数术和方技作为七略中的两略,并且数术略以天文、历谱为主,方技略以医经、经方为主,将涉及迷信的占卜、神仙之类放在最后。在科学并不昌明的时代,作者作这样的安排,说明了对科学知识的重视。原书在唐代时已失传,清代洪颐煊、马国翰、姚振宗等都有辑本。
四部分类法中国古代图书分类法之一。晋荀勖《中经新簿》始按甲乙丙丁四部类分群书,甲部著
录六艺小学类。乙部著录诸子兵书术数类,丙部著录史籍及其它记载,丁部著录诗赋图赞。晋李充《四部书目》以五经为甲部,史记为乙部,诸子为丙部,诗赋为丁部。《隋书·经籍志》始确定经、史、子、集四部的名称和次序,部下分类,类下分目。隋唐以后的图书分类多用此法。参见“经部”、“史部”、“子部”、“集部”。
十三经儒家十三种典籍的合称。十三经概念是在历史上逐渐形成的,其发展演变过程是:汉代把
《易》、《诗》、《书》、《礼》、《春秋》立于学官,名“五经”;唐代增加《周礼》、《仪礼》、《公羊》、《榖梁》四种,名“九经”;唐文宗开成间刻石于国子学,又增加《孝经》、《论语》、《尔雅》,称“十二经”;到宋代,复增《孟子》,合称“十三经”。其总字数为147560,是集我国古代儒家经典之大成的总集
文献学一门与考古学、文字学、训诂学、史料学、目录学、档案学、方志学、版本学、古币学、
校雠学等交叉的学科,是综合以上学科的一门学问。简单地说,就是研究古典文献的学科。由于研究对象的不同,又可分为若干分支。如有关中国古典的文献学、外国古典的文献学等。也有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问题的某一国、某一地区的文献学;研究某一专题的文献学等。对文献学的掌握和运用,可使文献更有效地服务于科学研究
永乐大典我国最大的一部类书。明成祖命解缙等儒臣文士共二千人编辑。始于永乐元年(1403年),
成于六年。全书共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包括目录凡例),装成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辑入经、史、子、集、释藏、道经、戏剧、平话、工艺、农艺等图书达七八千种。这部类书,篇幅之大,搜罗之广、缮写与装潢之精美,在当时世界文化之林里,也是无与伦比的。该书先后抄录了正副两部,正本已烧毁,副本曾散失了一部分,在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两次被帝国主义强盗焚毁劫掠,目前存于国内外的仅有三百余册.
十七史商榷书名。清王鸣盛撰,100卷。现通行版本为商务印书馆1959年本。现存最早版本为广
雅书局本。本书为考订十七史之作。十七史是指《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考订内容包括:文字校勘,考证典章制度,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评论史书的优劣得失。本书以考订为主,同时兼有议论。它校勘了我国正史中的大部分史书,补正了其中的讹误,考订了重要史实,且又与舆地、职官、典章制度的考订见长,对研究正史很有参考价值。与《二十二史考异》、《二十二史札记》并称清代三大史考名著
廿二史考异史论。清钱大昕著。一百卷。乾隆四十七年(1782)写成,乾隆五十九年(1794)开始校
刻,嘉庆元年(1796)全书告成。所考二十二史,即从二十四史中除去《旧五代史》及《明史》。又从《后汉书》中分出司马彪的八志,列为《续汉书》、因而总目标为二十三史。主要内容是对各史进行文字校勘、典制考释及名物训诂等,重点是考释年代、官制、地理沿革和辽、金国语、蒙古世系等。对宋、辽、金、元四史考订尤为专深,是当时史学的重要著作。有光绪二十年(1894)广雅书局本
廿二史札记清赵翼撰,共36卷。以读书笔记的形式,分别对历代“正史”加以评述和考订。所论上
起《史记》、《汉书》,下讫《元史》、《明史》,包括24种纪传史。当时由于《旧唐书》、《旧五代史》尚未正式列入“正史”,故仍以“廿二史”名之。它大致论述以下三方面的内容:有关各史的编纂体例和编纂方法;考论诸史的史料来源和史实正误;评论史事及人物。书中有宣扬“天意”、“气运”的天命观,诬蔑农民起义为“盗贼”、“流贼”等观点,是应该批判的
考信录清崔述辩证古书古史真伪的著作。共36卷。分为《上古考信录》、《唐虞考信录》、《夏
商考信录》、《丰镐考信录》、《洙泗考信录》、《洙泗余录》、《孟子事实录》、《续说附录》等部分。凡所举列,均予以详细考证与分析,且不拘泥于先儒观点。如《上古考信录》考察“三皇五帝”时,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