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翻译策略的框架语义视角诠释:框架借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隐喻翻译策略的框架语义视角诠释:框架借用
作者:商莉君
来源:《校园英语·中旬》2018年第12期
【摘要】概念隐喻的翻译一直是翻译研究的重点之一,框架语义理论通过结合认知心理学的内容为翻译策略提供了新的视角,帮助译者完成更有效的传递任务。本文结合框架语义理论,尝试分析一项具体的隐喻翻译策略:框架借用法。
【关键词】框架语义;隐喻;翻译策略;框架借用
【作者简介】商莉君,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外语系。
从Charles Fillmore提出框架概念到Taylor对框架语义学的进一步探索,框架语义这一意义理论通过结合认知心理学的内容,成为了包含个人知识经验和社会知识体系的综合性动态理论。Mary Snell-Hornby最早提出了框架语义学在翻译研究中的重要意义,为之后用框架理论解决具体翻译问题的应用研究奠定了基础。
一、从框架语义理论看翻译活动
框架概念源于人工智能和认知心理学,Fillmore首次将这个概念引入认知语言学,认为框架就是语项在理解者脑中唤起的一个“心理画面”。Taylor在探讨框架语义理论时提出意义的获取在于特定文化群体在特定情景中参照个人经验和社会知识等背景知识体系做出预判。Snell-Hornby指出在翻译活动中原文作者将自己脑中的原型场景抽取一部分制作出当前场景,译者则从当前场景出发推导出原文描述的场景,再结合译者自身的知识和社会经验,根据自己推导出的场景选择适当的框架和视角并用译语表达出来。通过分析译者场景的推测和视角的定位等动态认知过程能够指导译者运用更加有效的翻译策略攻克难点完成任务。
二、隐喻翻译
隐喻翻译一直以来是翻译任务的难点之一,当译者需要处理原语与译入语文化不匹配或缺省现象时,翻译策略的选择尤为重要。隐喻的构成基础是本体和喻体两个不同事物的相似性,其语言特点是从源域到目的域的映射过程。从框架语义角度来看,虽然本体和喻体在理解者脑中所唤起的框架有所不同,但理解者可以通过聚焦两个框架语义特征中的重叠项实现框架跳跃并完成意义识解。隐喻有不同类型的分类方法,如从具体和抽象的角度看则可分为形象性隐喻和概念性隐喻。形象性隐喻的构成基于两个具体事物的外部相似性,而概念性隐喻是为抽象概念提供具体物体或结构的映射。在面对两种语言的文化缺省现象时,理解者是否能够准确捕捉到抽象概念完成框架转移并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有效完成传递是翻译研究的重点之一。
三、框架借用法
原语文化与译语文化的差异决定了某些概念隐喻的文化限定性,这就意味着译者无法简单地将此类隐喻框架直接移植译入目的语中。原文中的文化限定性概念隐喻及其映射关系对于原语理解者来说识解并不困难,译者在对原语社会文化有一定了解之后也能唤起相应的隐喻框架并顺利推导出该隐喻映射关系,但原语隐喻在译语理解者脑中所唤起的框架场景可能与原语理解者截然不同,从而阻碍译语读者对隐喻意义的识解和推导。
框架语义学为译者应对此类隐喻翻译任务提供了指导方向。Fillmore曾提出框架借用法来解决讲话者的新图式无法在理解者脑中唤起相应认知框架的状况,此时讲话者要转换语言表达。该策略可以运用到翻译实践中解决文化限定性概念隐喻的翻译问题。原文隐喻会在译者脑中唤起一个框架让译者也是原文理解者推测出原文场景,译者根据自身知识经验和社会知识储备进一步推导出隐喻框架中的映射关系并将注意力集中在目的域或概念域。概念域就是原隐喻的抽象概念所在,由于文化背景差异原文的映射关系在译语中可以并不存在,或者说原文读者无法在隐喻框架中推导出正确的概念域。译者在试图解决这种文化限定的制约因素时可以充分调动译者自主性,在译语文化中寻找能体现原文隐喻映射关系的译文隐喻。隐喻是译者主动做出的再一次喻化,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自由度有限的,译者的再次喻化需改变映射关系中的源域,借用译入语文化中具有与原文隐喻相同概念域的隐喻关系完成框架的转换。
例如:“A company only sees customers as dollar signs.”原文中的dollar signs如果直译为“美元符号”,由于文化差异性,中国读者脑中所唤起的框架可能只限于有美元、钱上的符号等特征的金钱框架,却很难识别到原文词语所具有的隐喻映射关系。译者可以借用汉语中“冤大头”的隐喻表述再现这种映射关系,“冤大头”不仅可以在译文读者脑中唤起主框架“钱”,其框架内容还包含“花冤枉钱”、“盲目购买”等语义特征,使译文读者能够顺利推导出与原文隐喻类似的映射关系完成意义识解。在该策略的指导下,商务英文中常见的概念隐喻诸如“straitjacket”可借用汉语的“紧箍咒”框架,“getting on to the housing ladder”可借用“攀高枝”框架完成翻译传递。
四、结语
框架语义学结合了认知心理学并涵盖了理解者自身经验和社会知识储备形成了一种动态的意义识解理论,并为翻译活动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策略指导。概念隐喻翻译的任务难点在框架语义学的理论下找到突破口,借助框架语义学中的框架、视角和焦点的概念,使原文隐喻的映射关系更有效地传递至译语中并被译文读者理解和接受。
参考文献:
[1] Fillmore,Charles J.and Beryl T.Atkins.Toward a frame-based lexicon:The semantics of RISK and its neighbors[M].In:Adrienne Lehrer and Eva Kittay(eds).Frames, fields, and contrasts[J].Hillsdale/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1992:75-102.
[2]Snell-Hornby, M.Translation Studies:An Integrated Approach[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1988:79.
[3]邓静.翻译研究的框架语义学视角评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10,42(1):6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