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谁先迎来黎明》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第4课时的内容,属于“地球与宇宙”领域。

“地球的运动”单元内容编排上的特点是:每课都从地球运动引发的自然现象出发,引导学生探究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研究地球的自传与公转,同时本单元的学习也将为六年级学习宇宙空间的知识打下基础。

本课《谁先迎来黎明》是在学生了解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基础上,以“谁先迎来黎明”作为探究的载体,探究地球自转的方向,并进而对时区与时差有初步的认识。

地球自转方向的探究是本课的重点,运用相对运动概念去推断地球自转方向是本课的难点。

教材共三页,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明确黎明的概念,让学生观察北京和乌鲁木齐的地理位置。

第二部分用地球仪和手电筒模拟实验研究各地迎来黎明的先后顺序,发现谁先迎来黎明与地球自转方向有关。

第三部分确认地球自转方向,通过相对运动概念,让学生根据太阳的运动来确认地球的自转方向。

第四部分认识时区与识差,让学生能通过观察时区图计算时差。

学情分析
与低年级相比,经过前几年科学教育的五年级小学生在知识建构、逻辑思维、探究能力等各方面均已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他们能发现并提出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也能自主构建初步的科学概念。

五年级小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见识过地球上出现的各种天体现象,如太阳、月球、星体的东升西落现象、昼夜现象、四季现象等,对于探究地球和宇宙的奥秘充满好奇心。

不少学生通过网络、电视、科普类书籍等途径,掌握了一些有关地球和宇宙领域的知识,但还不能成为系统的知识、也没有深入的认识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

地球和宇宙领域是小学科学课程比较难教的内容,其中关于地球自转方向、相对运动、天体运动现象等都比较抽象,并且学生已有的对天体运动的经验认识,往往会顽固地拒绝接受原本是运动的物体要人为地定为静止不动,因而,大多学生在理解过程往往会有困难,同时学生对空间的感受与想像能力在之前的学习中也较少涉及,这会造成对天体运动理解的困难。

设计思路
本课的设计主要突出科学思维的发展。

该课的教法主要运用探究教学法进行教学,以发
现问题为引领,以探究为核心,基于学生已有的认知和经验,以结构性的情境与发问推进学生思维活动与探究活动的发展。

该课的设计中首先是明确黎明的科学含义,在些基础上设置“太阳是不动的,地球在自转,各个地方都会迎来黎明,那各个地方会同时迎来黎明吗”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发现问题“谁先迎来黎明?谁先谁后”;其次,选择北京与乌鲁木齐作为研究对象,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界定太阳位置与联系生活经验进行北京与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的猜测;第三学生模拟实验转动地球仪,观察现象并检验猜测;第四,从模拟实验的不同实验结果中分析发现新的问题“谁先迎来黎明与地球自转方向有关?”,由此“谁先迎来黎明”的现象问题转化为“地球的自转方向究竟是怎样的”本质问题;第五,“地球的自转方向究竟是怎样的”这一问题成为本课的关键问题,怎样解决这一问题是一个难点,这时候介入亲身体验相对运动的活动,借助生活中的乘车经历,帮助学生建立相对运动的概念。

在此基础上,学生联系太阳东升西落的视运动现象,理解其也是相对运动,我们看到的太阳自东向西运动现象是把地球视为静止方,其实太阳是不动的,所以借助相对运动概念我们可以推导出地球是自西向东运动的。

最后,简单的介绍下时区与时差,让大家了解同一时区各个地方有可能同时迎来黎明,不同时区的各个地方迎来黎明有先有后,东时区比西时区先迎来黎明,各个地方存在时差。

由此可见,本课的教学流程设计引领了学生经历一个“发现问题——做出猜测——设计方案--实施实验——交流结果、检验猜测――发现问题―――寻找证据、建立解释——表达与交流――形成结论”的探究过程,在教学过程中突出科学思维的运用与发展,使思维的发展从表象到本质,不断深入,这样的设计既符合认知的规律,也有助于学生的科学概念建构、科学思维培养、科学能力发展以及科学情感态度养成等目标的有效达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是一种相对运动。

2、认识到谁先迎来黎明与地球自转的方向有关,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的。

3、了解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东时区比西时区先迎来黎明。

过程与方法:
1、能从现象中发现与提出问题,能进行天体运动的模拟实验,
2、能联系自身生活经验理解相对运动,并用来解释太阳等天体的相对运动,根据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推导地球自转的方向。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增强善于观察生活中科学现象发现与提出科学问题的意识。

2、意识到模拟实验、科学概念与原理在证据获取、作出解释上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教学难点:运用相对运动推导地球自转的方向
教学准备
地球仪、手电筒(点光源),红贴纸、转椅、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图片引入、激发兴趣
1、看日出视频,明确黎明的状态与定义。

2、动画:处在昼夜交界线的地区处于黎明或黄昏。

3、谈话:地球上不同的地区每个地方都会经过昼夜交界线,也就是都会迎来黎明,并且他们迎来黎明的时间是有先后之分的。

那么,你有什么想问的?两个不同地区,谁先迎来黎明呢?(板书课题:谁先迎来黎明)
二、引导探究、建构新知
(一)探究谁先迎来黎明
1.谈话:选择北京与乌鲁木齐两城市作为研究“谁先迎来黎明”的对象。

①观察地球仪,找出北京与乌鲁木齐(PPT展示图片北京和乌鲁木齐),在上面用贴纸标出这两座城市
②界定方位。

从地球仪来看,轴指向上的是北极,因而上方是北,下方是南,地球仪的左边就是西,右边是东。

(PPT显示地球仪上的方位图)
③明确北京与乌鲁木齐在地球仪上的相对位置,乌鲁木齐在北京的西面,北京在乌鲁木齐的东面。

(板书:乌鲁木齐(西)北京(东))
2.问题: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
3.猜想:北京先先迎来黎明,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
3.讨论并设计模拟试验
①引导学生想到做实验,选用模拟试验,用地球仪模拟地球,手电筒模拟太阳,手电筒还得旋掉灯罩,不然光就不是四面八方散射了,这样使模型更接近原型。

②手电筒要从地球仪的东边水平照。

两个城市都要处于夜半球,就是手电筒不照亮的那边,才开始转动地球仪,转动时自西向东转是怎么转的,自东向西转是怎么转的。

③观察到什么现象可以用来说明北京与乌鲁木齐两城市谁先迎来黎明。

4.小组合作实验
5.交流发现:(1)如果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则北京先迎来黎明;(2)如果地球自东向西自转,则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

(二)研究地球自转方向
1.发现问题:谁先迎来黎明与地球的自转方向有关,地球是自西向东还是自东向西转呢?(板书:自东向西自西向东)
2.讨论方法:哪种模拟实验结果与地球实际自转的情形相吻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3.播放视频,认识相对运动:播放坐在运动的车内的人观察车外情景视频,从视频的现象中发现了什么?
4.讲解:人坐在向前行驶的车里,看到车窗外的景物向后运动的现象,这是因为将人和车当作相对不动的结果,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相对运动。

5.体验活动,体会相对运动
①请1位学生坐上转椅,眼睛直视前方进行旋转。

并说出自己的发现
②请全体同学起立,双手比作望远镜在原地进行旋转,感受周围景物的变化,向左向右各一次。

6.动画视频与交流:自然界中有没有类似相对运动的现象,(播放太阳东升西落的动画视频)我们在地球上看到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7.推断活动:能不能根据太阳的运动方向来判断地球自转的运动方向。

8.讲解并小结:(播放地球自转方向视频)我们看每天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说明地球在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

(板书:太阳东升西落(相对运动),连接箭头,板书自西向东处打√)9.验证活动:再次根据地球自西向东自转进行模拟实验验证:北京比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

(板书在北京处打√)
(三)了解时区与时差
1.提出问题:北京比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那么北京比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多长时间呢?
2. (出示视频介绍时区图及它的划分)介绍时区图与时差
3.交流与检测
①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时区图,算出北京比乌鲁木齐的时差,纽约和北京的时差。

②从北京出发到英国伦敦去游玩,那么手表要怎么调才能对得上当地的时间呢?
三、总结收获,拓展延伸
1.谈话: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师生交流。

2.拓展延伸:我们已经知道了昼夜的交替、谁先迎来黎明都是因为地球的自转,自然界还有
四季现象,那么春、夏、秋、冬四季的形成是不是也和地球的自转有关呢?
八、板书设计:
4、谁先迎来黎明
乌鲁木齐(西)北京(东)√
地球自转方向自东向西自西向东√
太阳东升西落(相对运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