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解析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2课《范进中举》
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小题
奇人季遐年①
吴敬梓
话说万历二十三年,那南京的名士都已渐渐销磨尽了。
此时虞博士那一辈人,也
有老了的,也有死了的,也有四散去了的,也有闭门不问世事的。
花坛酒社,都没有
那些才俊之人;礼乐文章,也不见那些贤人讲究。
论出处,不过得手的就是才能,失
意的就是愚拙;论豪侠,不过有余的就会奢华,不足的就见萧索。
凭你有李、杜的文章,颜、曾的品行,却是也没有一个人来问你。
所以那些大户人家,冠、昏、丧、祭,乡绅堂里,坐着几个席头,无非讲的是些升、迁、调、降的官场;就是那贫贱儒主,
又不过做的是些揣合逢迎的考校。
那知市井中间,又出了几个奇人。
一个是会写字的。
这人姓季,名遐年,自小儿无家无业,总在这些寺院里安身。
见和尚传板上堂吃斋,他便也捧着一个钵,站在那里,随堂吃饭。
和尚也不厌他,他
的字写的最好,却又不肯学古人的法帖,只是自己创出来的格调,由着笔性写了去,
但凡人要请他写字时,他三日前,就要斋戒一日,第二日磨一天的墨,却又不许别人
替磨。
就是写个十四字的对联,也要用墨半碗。
用的笔,都是那人家用坏了不要的,
他才用。
到写字的时候,要三四个人替他拂着纸,他才写。
一些拂的不好,他就要骂、要打。
却是要等他情愿,他才高兴。
他若不情愿时,任你王侯将相,大捧的银子送他,他正眼儿也不看。
他又不修边幅,穿着一件稀烂的直裰②,靶着一双破不过的蒲鞋。
每日写了字,得了人家的笔资,自家吃了饭,剩下的钱就不要了,随便不相识的穷人,
就送了他。
那日大雪里,走到一个朋友家,他那一双稀烂的蒲鞋,踹了他一书房的滋泥。
主
人晓得他的性子不好,心里嫌他,不好说出,只得问道:“季先生的尊履坏了,可好
买双换换?”季遐年道:“我没有钱。
”那主人道:“你肯写一幅字送我,我买鞋送
你了。
”季遐年道:“我难道没有鞋,要你的?”主人厌他腌脏,自己走了进去,拿
出一双鞋来,道:“你先生且请略换换,恐怕脚底下冷。
”季遐年恼了,并不作别,
就走出大门,嚷道:“你家什么要紧的地方!我这双鞋就不可以坐在你家?我坐在你家,还要算抬举你。
我都希罕你的鞋穿!”一直走回天界寺,气哺哺的又随堂吃了一
顿饭。
吃完,看见和尚房里摆着一匣子上好的香墨,季遐年问道:“你这墨可要写字?”和
尚道:“这昨日施御史的令孙老爷送我的,我还要留着转送别位施主老爷,不要写字。
”
季遐年道:“写一幅好哩。
”不由分说,走到自己房里,拿出一个大墨汤子来,拣出一锭墨,舀些水,坐在禅床上替他磨将起来。
和尚分明晓得他的性子,故意的激他写。
他在那
里磨墨,正磨的兴头,侍者进来向老和尚说道:“下浮桥的施老爷来了。
”和尚迎了出去。
那施御史的孙子已走进禅堂来,看见季遐年,彼此也不为礼,自同和尚到那边叙寒温。
季
遐年磨完了墨,拿出一张纸来,铺在桌上,叫四个小和尚替他按着。
他取了一管败笔,蘸
饱了墨,把纸相了一会,一气就写了一行。
那右手后边小和尚动了一下,他就一凿,把小
和尚凿矮了半截,凿的杀喳的叫。
老和尚听见,慌忙来看,他还在那里急的嚷成一片。
老
和尚劝他不要恼,替小和尚接着纸,让他写完了。
施御史的孙子也来看了一会,向和尚作
别去了。
次日,施家一个小厮走到天界寺来,看见季遐年问道:“有个写字的姓季的可在这里?”季遐年道:“问他怎的?”小厮道:“我家老爷叫他明日去写字。
”季遐年听了,
也不回他,说道:“罢了。
他今日不在家,我明日叫他来就是了。
”次日,走到下浮桥施
家门口,要进去。
门上人拦住道:“你是什么人,混往里边跑!”季遐年道:“我是来写
字的。
”那小厮从门房里走出来看见,道:“原来就是你!你也会写字?”带他走到敞厅上,小厮进去回了。
施御史的孙子刚在走出屏风,季遐年迎着脸大骂道:“你是何等之人,敢来叫我写字!我又不贪你的钱,又不慕你的势,又不借你的光,你敢叫我写起字来!”
一顿大嚷大叫,把施乡绅骂的闭口无言,低着头进去了。
那季遐年又骂了一会,依旧回到
天界寺里去了。
(注)①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五十五回(人民文学出版社),题目是编者加的。
②直裰(duō):文人僧侣经常穿的一种宽大交领长衣。
1.选文主要写了奇人季遐年哪三件事?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第1段有何作用?
3.赏析第4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那右手后边小和尚动了一下,他就一凿,把小和尚凿矮了半截,凿的杀喳的叫。
老和
尚听见,慌忙来看,他还在那里急的嚷成一片。
4.阅读下面的材料,说说材料中的范进和选文中的季遐年有何不同。
范进再三推辞,张乡绅急了道:“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若要如此,就是见外了。
”范进方才把银子收下,作揖谢了。
又说了一会,打躬作别。
(节选自《范进中举》)
【答案】
1.(1)季遐年去朋友家拒绝换鞋。
(2)季遐年被和尚激将主动磨墨写字。
(3)季遐年应邀上门却大骂施乡绅。
2.交代南京的名士都已销磨殆尽;引出市井奇人季遐年;引起读者的阅读期待。
3.动作描写,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季遐年写字时要求之高、脾气之大,表现出他的不拘小节、率性而为、性格奇特。
(从“侧面描写”的角度去答亦可)
4.①对待权贵(乡绅)的态度不同,季遐年蔑视权贵,大骂施乡绅。
范进对张乡绅客套逢迎。
②对待金钱的态度:季遐年不慕钱财,大把的银子他正眼儿也不看,剩下的笔资就送随便送人。
范进爱财,虽然假装客套,但还是收了张乡绅的钱又是打躬,又是作揖。
【解析】
1.情节概括题。
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抓住人物的活动,注意时间地点的变化,梳理情节,以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来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
组织语言时,最好以“季遐年”为陈述的主体。
概述出“季遐年”去朋友家拒绝换鞋、被和尚激将主动磨墨写字、应邀上门却大骂施乡绅等几件事事。
2.考查语段的作用,要考虑到语段在文章位置上的意义。
语段正好是文章的开头,所以在结构上就有引出主人公出场、设置悬念的作用。
在内容上交代南京的名士都已销磨殆尽,为下文写季遐年做准备。
3.赏析文句。
“就一凿,把小和尚凿矮了半截”运用了典型的动作描写。
答作用时除了答出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人物对写字要求之高、脾气之大外,还要答出不拘小节、率性而为的性格特征。
这是运用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
4.比较阅读。
题干要求说说材料中的范进和选文中的季遐年有何不同。
理解好原文后,再读懂所给材料。
可提取关键情节或描写分析。
如原文“他若不情愿时,任你王侯将相,大捧的银子送他,他正眼儿也不看”一句说明季遐年蔑视权贵,不看重钱财。
而“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把银子收下,作揖谢了”说明范进对乡绅阿谀奉承,看重钱
财。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周进发迹(节选)
话说周进在省城要看贡院,金有余见他真切,只得用几个小钱同他去看。
不想才到“天”字号,就撞死在地下。
众人都慌了,只道一时中了邪。
行主人道:“想是这贡院里
久没有人到,阴气重了。
故此周客人中了邪。
”金有余道:“贤东!我扶著他,你且到做
工的那里借口开水灌他一灌。
”行主人应诺,取了水来,三四个客人一齐扶著,灌了下去。
喉咙里咯咯的响了一声,吐出一口稠涎来。
众人道:“好了。
”扶著立了起来。
周进看看
号板,又是一头撞了去;这回不死了,放声大哭起来。
众人劝也劝不住。
金有余道:“你看,这不是疯了么?好好到贡院来耍,你家又不曾死了人,为甚么号啕痛哭?”周进也不
听见,只管伏著号板,哭个不住;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
滚的众人心里都凄惨起来。
金有余见不是事,同行主人一左一右,架著他的膀子。
他那里
肯起来,哭了一阵,又是一阵,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
众人七手八脚,将他扛抬了出来,在贡院前一个茶棚子里坐下,劝他吃了一碗茶;犹自索鼻涕,弹眼泪,伤心不止。
内中一个客人道:“周客人有甚心事,为甚到了这里这等大哭起来?”金有余道:
“列位老客有所不知,我这舍舅,本来原不是生意人。
因他苦读了几十年的书,秀才也不
曾做得一个,今日看见贡院,就不觉伤心起来。
”只因这一句话道著周进的真心事,于是
不顾众人,又放声大哭起来。
又一个客人道:“论这事,只该怪我们金老客;周相父既是
斯文人,为甚么带他出来做这样的事?”金有余道:“也只为赤贫之士,又无官做,没奈
何上了这一条路。
”又一个客人道:“看令舅这个光景,毕竟胸中才学是好的;因没有人
识得他,所以受屈到此田地。
”金有余道:“他才学是有的,怎奈时运不济!”
那客人道:“监生也可以进场。
周相公既有才学,何不捐他一个监生进场?进场中了,也不枉了今日这番心事。
”金有余道:“我也是这般想,只是那里有一笔钱子?”此时周
进哭的住了。
那客人道:“这也不难,现放著我这几个兄弟在此,每人拿出几十两银子,
借与周相公纳监进场;若中了官,那在我们这几两银子?就是周相公不还,我们走江湖的人,那里不破掉了几两银子?何况这是好事,你众位意下如何?”众人一齐道:“‘君子
成人之美。
’”又道:“见义不为,是为无勇。
俺们有甚么不肯?只不知周相公可肯俯就?”周进道:“若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进变驴变马,也要报效!”爬到地下,
就磕了几个头;众人还下礼去。
金有余也称谢了众人,又吃了几碗茶。
周进不再哭了,同众人说说笑笑,回到行里。
次日,四位客人果然备了二百两银子,交与金有余;一切多的使费,都是金有余
包办。
周进又谢了众人和金有余,行主人替周进准备一席酒,请了众位。
金有余将著
银子,上了藩库,讨出库收来。
正值宗师来省录遗,周进就录了个贡监首卷。
到了八
月初八日进头场,见了自己哭的所在,不觉喜出望外。
自古道:“人逢喜事精神爽。
”那七篇文字,做的花团锦簇一般;出了场,仍旧
住在行里。
金有余同那几个客人,还不曾买完了货。
直到放榜那日,果然中了。
众人
个个喜欢,一齐回到汶上县拜见父母、学师。
汶上县的人,不是亲的,也来认亲;不
认识的,也来相认。
到京会试,又中了进士,殿试三甲,授了部属。
荏苒三年,升了御史,钦点广东学道,到广州上了任。
(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有删节)5.请你根据这段文字概括一下周进发迹的过程。
①进贡院自杀→②______→③众客人捐考→④______→⑤众乡人拜会→⑥______→⑦
______
6.周进为什么在“贡院”里做出自杀行为?这种行为说明周进是个什么样的人?
7.“(周进)见了自己哭的所在,不觉喜出望外。
”请你分析一下周进喜出望外的原因。
8.“不是亲的,也来认亲;不认识的,也来相认。
”这句话表现了当时社会一种怎样的现状?
9.试分析周进和范进两人的形象有什么相同之处。
【答案】
5.②清醒后大哭④录贡监首卷⑥会试中进士⑦钦点广东学道
6.“因他苦读了几十年的书,秀才也不曾做得一个,今日看见贡院,就不觉伤心起来。
”这说明周进是一个脆弱、受科举毒害至深的书呆子。
7.自己有了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自己梦寐以求的东西就在眼前。
8.科举制度毒害了人们的灵魂,使整个社会人人都趋炎附势。
9.都是穷苦的读书人,无用的书呆子,读了几十年书都还没有考中秀才;他们都深受科举制度的毒害。
【解析】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能力。
审题后首先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然后从前向后精读文章,根据理解概括出切题的答案。
从“周进看看号板,又是
一头撞了去;这回不死了,放声大哭起来”“正值宗师来省录遗,周进就录了个贡监首卷”“直到放榜那日,果然中了”“荏苒三年,升了御史,钦点广东学道,到广州上了任”可
以提炼出问题的答案。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熟读原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对文中人物形象分析把握,要在通读全文,准确理解文章意思的基础上进行。
要从人物的语言、行动及主要事件等方面加以分析,同时还要注意将人物放在其所处的生活背景下去把握。
从“列位老客有所不知,我这舍舅,本来原不是生意人。
因他苦读了几十年的书,秀才也
不曾做得一个,今日看见贡院,就不觉伤心起来”可知周进自杀的原因,摘抄下来即可。
由“自杀”的行为可知,周进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很深,不能自拔。
7.此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
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
周进喜出望外
是因为自己终于有机会参加科举考试,有可能实现多年的梦想了。
8.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答“理解和分析”此类题的方法步骤是:先弄清全文的内容;再读懂各自然段的内容,在正确理解句与句、层与层之间的关系的基
础上,区别主次;最后用明确、完整、简要的语句表述。
这句话揭露了人们的丑恶嘴脸,
他们一味奉承和依附有权有势的人,社会世风日下。
9.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来整体感知的。
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
出重点。
周进和范进都是多次考试未中秀才,一个悲伤地要寻死,一个高兴地发了疯,足
见他们受科举制度毒害之深,以至于神魂颠倒。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老圣人
赵长春
(1)袁店河有个说法:人读书多了,读得出不来了,就叫“圣人”。
这个说法有点讽刺和嘲弄。
(2)老圣人也被称作“圣人”,当年,他被唤作“圣人”,原因不得而知。
现在老了就加了个定语,“老圣人”。
(3)老圣人做的事情有些不同于他人。
就拿春分这—天来说,他要把村里的小孩子们召集起来,在村中老槐树下的大碾盘上,立蛋。
(4)立蛋,就是春分这一天,将鸡蛋立起来。
老圣人先示范,轻手撮一鸡蛋,竖在平展的碾盘上,屏息,慢慢松开,鸡蛋就立起来了!然后,他给孩子们分鸡蛋,一
人两枚,围绕碾盘,看谁先立起来,发奖。
(5)这个时候,是村子里春节过后的又一次小热闹。
不过,大人们不多,年轻人更少,这时候,老圣人看着孩子们,一脸的笑。
(6)人们说:“这有啥意思?自己买鸡蛋,再买些铅笔、写字本文具盒……”老圣人说:“这很有意思。
就拿春分立蛋来说,是老祖宗们四千多年前就玩的游戏,一辈辈、一袋袋,传到现在了,会玩的人少了,人家外国反而玩疯……”老圣人说:“一
年之计在于春,让孩子们立鸡蛋,心静一下,比玩游戏好。
”
(7)说话间,已经有好几个孩子将鸡蛋立起来了。
孩子们很开心地围拢着老圣人,听他讲春分,讲节气,讲碾盘的故事。
(8)碾盘也有故事,碾盘很老了,村里人用了好多年,如同村口的老井。
现在,条件好了,人们不用碾盘了,包括石磙,还有老井。
老井早就被填埋了,一些石磨、
石磙,还有马槽,莫名其妙地消失了。
后来,人们才知道,被人偷跑了,卖到城里了……老圣人就操心老槐树下的大碾盘。
有个夜晚,老圣人突然喊了起来,就在老槐
树下。
原来,那些人又来偷了!
(9)老圣人说,每个人都有故事,每个村子都有历史,每一家都是传奇。
这老碾盘,每家的祖辈都吃过它碾出的面、小米、苞谷……他说的故事,有个后来上了大学
的孩子写了出来,写进了他的书里。
老圣人保护老碾盘,差点儿拼了老命。
(10)春节,村上的人多了起来,都从外面回来过年,掂了年货去看老圣人。
他说:“别看我,看看咱们的老槐树、老碾盘。
”老槐树、老碾盘,就成了村子一景。
(11)还有,与别的村子相比,村上喝酒、赌博的人少,打骂老人的事基本没有,
这也与老圣人有关。
他喜欢管闲事,不怕人家烦。
他说:“人都光想着赚钱了,不行,还得讲老理,这就是仁义礼智信。
这些老理,是几千年的好传统,不能丢。
丢了,就丢了脸面。
”
(12)想一想,对,就是当年孔圣人周游列国时说的,提倡的。
(13)老圣人有一方墨,古墨,好多年了,油亮,沁香。
他有个治疗小孩子感冒、头痛的验方,就是点燃油松枝,烘烤古墨,然后按摩孩子的额头。
古墨微软,香香的透出凉意,
有股幽幽的药味。
几声喷嚏,打个冷战,小孩子就好了...
!他还治疗痄腮,研墨,毛笔蘸汁
涂抹腮边,一圈一圈,如此两三天,就好了...
!
(14)老圣人说:“古人凭心,诚信为本。
墨也讲究,内有冰片、麝香、牛黄等,为的是读书人安心、静心。
学须静也,静须学也。
可惜,好多人做不到了。
”
(15)老圣人九十多岁了,身体很好。
他习惯饭前喝水,小半碗白开水。
有记者采访,问这是不是他的长生之道。
他说:“哪里呀,儿时家贫,每当吃饭,父母先让孩子们喝水,喝完检查,如果碗里控出来水,就少给饭……”说着,老眼泛出泪花,又笑道:“现在多好,吃啥喝啥,都有!”
(16)老圣人大名叫王恒骧,袁店河畔人。
(17)叫他“老圣人”,我觉得有些委屈了他,在袁店河的语境里。
(18)不过,“圣人”的真正意思是很有讲究的。
在袁店河,也只有他能配上这个称呼。
(19)现在,读书的人少了,越来越少,谁还能再被称为“圣人”呢?
(原载《百花园》2017年2期)
10.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老圣人”做了哪些“不同于他人”的事。
11.品味第⑤段画线句,展开合理想象,将“老圣人”此刻的心理描写出来。
(60字以内)
12.说说第⑬段两处加点的“就好了”有何表达效果。
13.联系全文回答,“我”为什么觉得在袁店河的语境里,叫他“老圣人”有些委屈了他?
14.文中多次出现“老碾盘”,请探究其作用。
【答案】
10.春分立蛋;操心碾盘;喜管闲事;饭前喝水
11.示例:“春分到,蛋儿俏。
”竖立起来的蛋儿好风光。
只要孩子们从小了解节气,了
解好传统。
我买鸡蛋、买奖品花再多的钱也值了!
12.“就好了”,意思都是指治好了病。
两个“就好了”,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赞美
了“老圣人”治病的验方灵验,也是对“老圣人”“仁义”之心的赞美。
13.文中描写的“老圣人”是一位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老人,他不只是袁店河的一位典范,也是整个中国的一位典范。
14.在“立蛋”一事中,它是场景之一;在“操心碾盘”一事中,它是“讲碾盘的故事”
的主体,是“老圣人”捍卫传统文化的见证,是村子文化的一景。
【解析】
10.试题分析:情节概括题,通篇阅读,分出层次,梳理情节,全盘把握,根据题干要求
找出每个事件的中心内容,找到关键语句,或用自己的语言简洁概括。
如4—7写春分立蛋。
8—10写操心碾盘。
11—14写喜管闲事。
15写饭前喝水。
11.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将“老圣人”此刻的心理描写出来。
所根据的语句“这时候,老
圣人看着孩子们,一脸的笑”是神态描写,如果探究好这神态描写所反映出的人物心理,
就一定要读好上下文的情节内容。
可从自己花钱的目的是让孩子们了解节气、了解好传统
的角度作答。
12.试题分析:欣赏文句。
“小孩子就好了……就好了”中连用两个“就好了”,这运用
的是反复的修辞手法。
反复的目的是为了强调。
答题时首先要点明描写人物的方法,然后
在文中找到语句的位置,结合上下文情节内容,体会语句所表现的人物的形象特征和作者
的情感倾向。
13.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重要内容的理解。
一定要联系全文来回答,否则把握不准答案。
叫他“老圣人”是因为他是一位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老人。
叫“老圣人”又有些委屈他是
因为他是整个中国的一位典范。
不仅仅是袁店河的一位典范。
所以“我”才如此表述。
14.试题分析:考查文章中重要物件的作用。
通读全文,整体把握,读懂内容后再作答。
可从它提供了故事场景,又是故事内容的主体,还是传统文化的见证等角度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