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论翻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语堂论翻译

一,林语堂简介:

林语堂(1895.10.3-1976.3.2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

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

为格凋”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

二,林语堂的翻译成就:

林语堂是享誉中外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其国学根底与翻译水准堪称双绝。其翻译生涯中最伟大的贡献, 便是以通俗化的策略,把深奥难懂的中国儒道经典文化,生动地传播到西方世界。1932年初,林氏发表了他最系统、最有名的译论长篇论文《论翻译》,文中提出翻译的三条标准: 忠实标准、通顺标准、美的标准。在中国现代翻译史上, 翻译"国民性" , 建立新文化, 一直就是翻译家们精心创作的主旋律, 它代表了现代性过程中知识分子对于启蒙, 科学和理性的追求; 然而, 翻译的样式也有另一张全然不同的面孔, 它书写浪漫、个性、快乐、自由和大千生活,以审美的个人话语汇入到宏大叙事"之中,形成了中国翻译史上一道奇异的风景,这种审美话语的创造者,就是著名的翻译家林语堂。林语堂的翻译,可以说是沿着现代性的足音,在现代性城市中产生和发展的. 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到四十至六十年代的纽约, 林语堂历经了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和“美国的反文化运动" ,而以翻译进入中国文学界和美国文坛。

林语堂是我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博学型的作家和卓越的语言学家。他兼用祖国和异国语言文字(英文)写作,在国外的声望高于国内,蜚声世界文坛。"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 这是对林语堂一生思想以及在文学创作和文学翻译两条道路上奋斗的真实写照。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中期,林语堂的性灵文学与和谐美学被认为是与时代主旋律极不和谐的噪音,因而被驱入边缘位置。对林语堂的研究,被打上鲜明的阶级分析的印记。国内对林语堂的研究始于80年代末, 90年代尤其是90年代后期进入较为客观的、宽容的、真正文化意义上的研究(杨柳! 张柏然, 2004: 44) 。但论欣赏他或是反对他的人,有一点不可否认:那就是他作为翻译家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他在“向外国人讲中国文化"方面所付出的不懈努力。林语堂翻译生涯中最伟大的贡献,便是以通俗化的策略,把深奥难懂的中国儒道经典文化,生动地传播到西方世界。他认为,文化只有亲和才能更好地凝聚人类的灵魂。正是出于此,他的通俗译本以自然清新的风格,小到品茶烧饭,大至儒道美学,在他的笔下都是娓娓道来,亲切自然,拉近了文本与读者的距离,展示给读者的是一幅幅轻松自如、亲切备至、平等互爱的生活世界。在美国, 林语堂的译本如:《孔子的智慧》、《老子的智慧》、《英译庄子》一直都是热门书籍。林语堂的译本一直都影响欧美人的中国观,甚至前美国总统布什1989年在访问东亚之前还要阅读林语堂的作品。

三,林语堂的翻译标准:

(一) 忠实标准

林氏认为,忠实的程度大致可以分为四等:直译、死译、意译和胡译。死译是直译走向极端的结果,胡译是意译走向极端的结果。他认为直译与意译两个名称虽然便于使用,但仍是不中肯的名称,容易引起人家的误会,使之成为死译和胡译的庇护所,或令人以为翻译有两种同时可行的标准。其实这两个词不过表达了历来客观存在的翻译方法的不同倾向,两者是

“两者是融为一体的翻译非绝对,译者所能谋达到之忠实,即比较忠实之谓,非绝互相对立又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的翻译中。

对的忠实之谓。”绝对的忠实是不可能的,因为“凡文字有声音之美,有意义之美,有传神之美,有文气文体形式之美,决不可能将这些同时译出,译者所能求的只是比较的非绝对的成功。”

(二) 通顺标准

关于翻译的通顺标准,他从心理学角度指出:“寻常作文之心理程序,必是分析的而非组合的,先有总意义而后裂为一句之各部,非先有零碎之辞字,由此辞字而后组成一句之总意义;译文若求通顺之目的,亦必以句

义为先,字义为后。”与此同时,林氏还提出句译理论,主张翻译只能以句为主体的“句译”,不能以字为主体的“字译”。“译者对于原文有字字了解而无字字译出之责任”译者所应忠实的,不是原文的零字,乃零字所组者的语意。”罗选民指出, “林语堂是中国第一个在翻译中运用以句’为’单位的学者”。(杨柳、张柏然, 2004: 44)

(三) 美的标准

翻译还有美的方面须兼顾。理想的翻译家应当“将其工作当做一种艺术以爱艺术之心爱它,以对艺术谨慎不苟之心对它,

使翻译成为美术之一种。”尤其是翻译文学作品,更不可不注意于文字之美的问题,“凡译艺术文的人,须先把其所译作者之风度神韵预先认出,于译时复极力发挥,才是尽译艺术文之义务。”翻译须传神,译者不但须求达意,并且须以传神为目的。“’字神’是什么? 就是一字之逻辑意义以外所夹带的情感上之色彩,即一字之暗示力。”他又从另一角度将这三条说成是译者的三种责任: “第一是译者对原著者的责任,第二是译者对中国读者的责任,第三是译者对艺术的责任。”三样的责任心齐备,然后可以谓具有真正译家的资格。

四,举例说明林语堂翻译观:

(1)译文准确传神以求忠实

先看标题的翻译,《归去来兮辞》即归去的意思, "来兮"皆为助词,若译为" go home"似乎还不足以表达诗人辞官后的如释重负感,林氏将它译为"Ah, homeward bound I go! "通过添加修辞停顿以及部分倒装的感叹句,将诗人逃脱樊笼后急于回归自然、家园的心情表现得准确到位。再看下面两句:

( a)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Then when I catch sight of my old roofs, joy will my

step s quicken.

"衡宇"也叫"衡门" , " 衡"通"横" ,横木为门,极言房屋简陋但译者并未简单译为" " old house"而是" old roofs" ,更为准确。此时的作者只是从远处看见自己的家,并非房屋的全貌而只能是隐约的房顶。后半部分用物化的“joy"作主语,使整句话顿显灵秀之气。西方人重视和强调客观,爱用物化主语,而中国人主体意识较强,习惯以人称代词作主语,可见译者深谙中西思维的差异。辅之以主语的是动词“will”,据柯林斯英语词典, “If you want something to happen, you will try to make it happen by using mental effort rather than physical effort. ”,把陶渊明此时恨不能一步跨进家中的迫切、激动心情表达得十分传神。

( b)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The garden grows more familiar and interesting which the daily walks. What if no one ever knocks at the always closed door. 陶渊明归隐后过着孤独但又快乐的生活,平时很少与宾客接触,交友尤慎,也不喜欢别人来打扰他的静居。作为译者,林语堂也崇尚简朴安静的生活,曾说过当他休假睡觉时,“袁世凯蒋介石来也不见”, (王兆胜: 2002: 318) 性情相通使林语堂较好地揣摩了作者的心理,改用感叹句来表达作者的强烈愿望,也从侧面反映了作者归隐后的怡然自得。

(2) 译文句式多变以求通顺

汉语以神驭形,偏重暗示。而英语则以形摄神,重逻辑,讲究句式表达的生动和灵巧。译文中句式变化随处可见,或抒情,或为了追求在韵律上展现原文的美感。请看一下三个例子:

( a). 舟摇摇以轻飓,风飘飘而吹衣。

Lightly floats and drifts the boats, and gently and flaps my gown!.原文两句是对偶句,读起来抑扬顿挫,颇有诗歌的韵味。译者选用“lightly, gently”形成对仗,再通过句子的倒装让译文读者感受到陶渊明回家时心情的放松与脚步的匆匆。倒装句在译文中多处可见,如:

( b). 富贵非吾愿, 帝乡不可期

Wealth and power are not my ambitions, and unattainable is abode of the gods.除了倒装句外,译者还善于运用排比句(parallelism)来再现原文的信息与语境效果。如:

( c). 或命巾车, 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 亦崎岖而径丘.Some order covered weapons, some row in small boats. Sometimes we exp lore quiet ponds, and sometimes we climb over steep, rugged mounds.排比句的使用再现了原文的信息与语境效果。

(3) 译文通过音韵节奏以求修辞美

在林语堂看来,译文应有“五美" : 音美、意美、神美、气美、形美,译文应尽可能传达原文的音、形、意、神气之美。得益于林语堂精湛的写作能力,译文有意无意间达到了一种匀称的韵律美,或者说一种语言和谐美:一是译者并未拘泥于原文的段落,而是根据原文叙述的逻辑节拍,每四句划分为一个段落,每段落间衔接自然,顺畅自然,读上去很有节奏感。二是对段落内的句子,译者成功运用头韵和半谐音等修辞手段再现原文的艺术表现力。如:

( a) 头韵:

头韵通常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邻近的词或音节中,起首辅音的重复"

(1). 既自以心为形役, 奚惆怅而独悲?

Myself have made my soul serf to my body. Why have vain regrets and mourn alone?句中的“soul”和“serf”起到了头韵的效果。

(2). 舟摇之以轻飓, 风飘飘而吹衣

Lightly floats and drifts the boats, and gently and flaps my gown!.句中的“flows”和“flap s”起到了头韵的作用。

( b)半谐音

半谐音有三种: 元音押韵,辅音押韵(尾韵)和元辅音结合押韵。本文多采用元音押韵和辅音押韵(尾韵)两种方式。所谓元音押韵,一般是在重读音节上重复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元音,使语句具有音乐的节奏感和诗意,从而增强其表现力或感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