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太平洋战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战太平洋战役
太平洋战役(英语:Pacific War,日语:太平洋戦争、大东亜戦争)是二战中以日本帝国为首的轴心国和以英美国为首的同盟国于1941年12月7日至1945年9月2日期间进行的战争,范围遍及太平洋、印度洋和东亚地区。
下面为大家整理了二战太平洋战役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二战太平洋战役战争概述
太平洋战争(1941年12月8日;1945年8月15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部分,主要以太平洋和周围国家为战场。
由日本和美国等同盟国家交战,战争爆发自1941年的珍珠港事件开始,日本空袭美国太平洋基地,美国对日宣战后,与日本交战多年的中国也跟着宣战,纳粹德国和意大利王国也对美宣战,欧亚两大战场合一。
直到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太平洋战争参战国家多达37个,涉及人口超过15亿,交战双方动员兵力在6000万以上,历时三年零几个月,伤亡和损失难以统计。
参与太平洋战争的同盟国包括美国、中国、英国、英属印度帝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荷兰流亡政府、自由法国和苏联。
轴心国则主要是日本和其建立的傀儡政权,包括满洲国、汪精卫政权,以及泰国。
另外,日本在其殖民地(如韩国、台湾)征召了不少兵力,在中国也有很多亲日派参与战争。
这场战争除了日美两国大型海上战斗外,同时也导致位于欧洲轴心国集团的灭亡、日后的冷战局势、原子弹的使用、反殖民浪潮和日本与中国政治发展,对亚洲与太平洋周边国家未来发展影响甚巨。
二战太平洋战役战争背景
太平洋战争属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部份,但与欧洲战场不同的是,它的起因源自更早的中国抗日战争和先前日本与欧美列强等国所累积的矛盾和冲突。
1937年,日本因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而投入大量物资和人力,国力虽持续消耗却无和谈之迹象,加上与欧美国家关系的恶化,使得日本在国际上日渐孤立,最终美国、英国和荷兰对日本实行经济制裁,断绝其战争物资的输入,前者提出恢复贸易的条件为从中国撤军。
日本在与欧美列强发动战争与撤兵间选择了前者,并计划夺取亚洲的欧美殖民地。
1941年12月7日,日本帝国海军向美国太平洋上的海军基地珍珠港不宣而战,同时在西太平洋向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缅甸和菲律宾等地发动攻击。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
12月9日,美国、英国和中华民国向日本宣战,而与日本同盟的欧洲轴心国;纳粹德国与意大利亦向美国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欧亚两大战场合流。
战争初期,日军于各地战无不胜,占领了太平洋约四分之一的地域和俘虏大批欧美国家士兵,一直到中途岛海战时丧失大量航空母舰
而失去了太平洋主动权。
接着日本又于瓜达尔卡纳尔岛上消耗甚多战力,而美国则重组军队反击,于太平洋进行两线攻势。
1945年,美军已收复了菲律宾和占领了日本列岛周围的岛屿,开始以庞大规模的轰炸机与海军对后者进行轰炸与封锁,但日本坚决不投降,最终美国于8月6日和9日投掷了两颗原子弹于广岛和长崎,同时苏联亦宣布废除1941年签署的《苏日中立条约》,对日宣战,出兵满洲。
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并于9月2日签署投降书,太平洋战争结束。
太平洋战争对亚洲未来发展影响至深,日本放弃自1894年以来所有征服的土地和受美军军事管制,日后成为美国的亚洲反共产主义之根据地。
太平洋战争也开启了亚洲殖民地走向“非殖民化”和共产主义传播的道路,进而使后者进行独立(如印度、菲律宾)或陷入战争中(如中国、越南、印尼)。
通过中日甲午战争及日俄战争两次冒险战争的胜利,日本野心膨胀。
同时由于国内矛盾尖锐,急需通过侵略邻国来转移矛盾,所以与在亚太地区拥有殖民地及巨大利益的美、英、法等国有了利益冲突。
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日本原已吞并辽东半岛,但在以俄德法为首的西方势力压迫下,被迫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这场政治斗争使日本与俄法德关系急剧恶化。
在中太平洋方面,日本扩张步伐受到了美国限制,日本妄图吞并夏威夷王国;而美国也正好获得美西战争(1898年)的胜利,国力强盛,吞并了菲律宾,同时把眼光投向了中太平洋战略要地;;夏威夷,虽然
日本在夏威夷的侨民超过美国,但在美国强大的军事政治压力下,最终获得夏威夷王国。
这场争端为后面的美日矛盾激化并最终演化成战争埋下了隐患。
1904年,英国从自身利益出发为遏制俄国势力在远东特别是中国东北地区的扩张,大力唆使日本对俄开战,而此时日本则奉行大陆政策,双方一拍即合。
日本通过旅顺战役、对马海战和奉天会战最终击败俄国取得在中国东北的利益。
日本在此次战争中伤亡约17余万人,损耗军费日洋约20余亿。
日本原希望通过战争从俄国获得巨额的赔偿金,但俄国沙皇拒绝了这个要求,并声称如双方不能达成协议,可再打一场(此时俄国陆军精锐部队仍留在欧洲部分,而日本几乎动员了其全部军事力量)。
日本政府和军方都意识到再僵持下去,对日本不利,被迫接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调停并最终签订《朴茨茅斯和约》。
这场战争引爆了日本国内对西方,特别是对美英的严重不满,认为西方是在教唆日本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同时还通过军贸高价卖给日本武器,以获得经济利益。
这种情绪以日本的“七博士”集团为代表,最终演化成东京日比谷烧打事件,为后来的军国主义极度膨胀创造了社会环境条件。
日俄战争之后,日本海军的发展一直就将美国作为假想敌。
一战后,日本占领了德国在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加罗林群岛一线,与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防御圈已然相邻。
在对华态度上,日本一直梦想独占中国,而美国则要求利益均沾。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进占中国东北地区,再次尝到了扩张的好处。
1937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并逐步扩大规模,严重威胁西方各国在中国的利益,特别是以美国代表的西方国家利益(美国作为新兴的资本主义强国,希望维护中国的主权完整,并实行门户开放政策)。
1937年与中国的全面战争爆发后,日本发现完全无法实现“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目标”,为了维持在华作战,不得不多次在国内增加税收,压缩民用工业,并列编大量特别军费,其政府公债余额从1936年末的104亿日元大幅增至1941年太平洋战争前的373亿日元,通货膨胀导致日本普通民众的实际生活水平下降1/4以上,国家财政面临崩溃。
更为可怕的是资源危机,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1937年战争前主要资源对外依赖度为:铁矿石52.3%,铁矾土100%,橡胶100%,石油80%,盐63%,棉花及羊毛99.9%,废钢铁67%,铜.铝.铅锌等均为一半及一半以上。
由于侵华战争的巨大消耗,日本在粮食、电力、煤炭等资源领域等出现危机,其在1936-1941年的国际收支逆差达50亿日元,黄金外汇储备所剩无几,以至日本不得不开始动用战略储备物资。
[2]
在此情况下,为了独霸东亚、争霸世界,日本统治集团早就确定了南北并进的国策方针。
1938年和1939年,日本在中苏、中蒙边境上分别挑起张鼓峰事件、诺门坎事件,与苏联爆发了武装冲突,由于双方在军事力量上的巨大差距,日本关东军败北,被迫放弃北进计划,转入对苏防御。
同时日本国内对北进政策也提出了怀疑,占领西伯利亚并不能解决日本的国内危机。
在此情况下,日本有三种选择:
1、撤出中国,结束侵华战争,但这对日本来说是不可想象的,不仅因为日本伤亡已达数十万,并且已经耗费了几百亿元的军事开支,而且这将使因战争而掩盖的财危机爆发,从而导致经济崩溃;
2,以对日本有利的条件来停止侵华战争,但在中国方面的顽强抵抗下,无法实现,据日本在1941年估计,要想打胜侵华战争,至少还需要三年,而且这是在中国无外援条件下的估计,而日本的黄金外汇储备是无法支撑这样长的时间,那就只剩下了第三条路,南进掠夺资源以支撑对华战争。
而日本南进的作法又触犯了美国、法国、英国、荷兰等西方国家利益,导致了美英的经济封锁,进而导致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从资源角度看,如果日本不发动太平洋战争,其战时经济根本不足以支撑到1945年。
1940年,德国侵占西欧。
在远东,英、法、荷的力量薄弱;美国又忙于支援抗德战争,无力东顾。
日本军国主义认为,这是南进的好机会。
同年,近卫内阁抛出大东亚共荣圈计划,妄图建立一个包括中国、朝鲜以及东亚全区,进而包括大洋洲在内的日本殖民大帝国。
1940年9月,《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在柏林签字,严重刺激了当时已确定扶英抗德的美国。
1941年4月日美谈判开始前后,由于法国在印度支那的殖民当局不愿意与日本签订贸易协定,日本陆续占领整个印度支那,发生法
属印度支那进驻事件,使之成为战略物资供应基地和南进跳板,进一步加剧了美日间的矛盾,同时使美国对日本的扩张野心有了明确的认识。
美英等国强烈要求日本从中国撤军并停止扩张,并以限制废钢铁和石油出口对日本进行要挟,迫使日本就范。
1941年10月18日,主战派东条英机内阁成立。
12月1日御前会议决定向美、英、荷开战。
8日凌晨(日本时间8日3时20分,夏威夷时间7日7时50分),日军在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指挥下,偷袭美国在太平洋最大的海空军基地夏威夷群岛的珍珠港。
同日,美、英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
二战太平洋战役战争经过
偷袭珍珠港
战役简介
偷袭珍珠港是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帝国海军的航空母舰舰载飞机和微型潜艇突然袭击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在夏威夷基地珍珠港以及美国陆军和海军在欧胡岛上的飞机场的事件。
太平洋战争由此爆发。
这次袭击最终将美国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它是继19世纪中墨西哥战争后第一次另一个国家对美国领土的攻击。
这个事件也被称为珍珠港事件或奇袭珍珠港。
战役背景
日本从1941年中开始向东南亚的发展引起了这个地区主要强国的不安,1931~1941年间这些国家对日本的对外扩张的不满顶多局限于递交外交抗议书,但1941年7月美国、英国和荷兰殖民政府对
日本宣布禁止向日本运输战略物资,尤其是钢和石油。
这一步对日本的经济和军事都有威胁,其目的是迫使日本限制它在东南亚的活动,回到谈判桌边。
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下令让舰队驻扎在珍珠港(由于它离日本比美国西海岸要近得多,因此它对日本是一个直接威胁)也是这个目的。
罗斯福认为这个决定是如此重要,以至于当理查逊对这个决定提出抗议时,他将理查逊解职。
但美国和其它国家的反应似乎只是加强了日本军方的决定,占领和利用这个地区。
日本的石油产量很小,而提炼的石油的储藏更少,因此禁运对日本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日本政府决定占据东南亚的资源作为对禁运的回答。
他们不能假设,假如他们开始行动了,美国会在一旁袖手旁观。
这是山本五十六考虑事前消灭美国在太平洋的力量的原因。
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袭击珍珠港的海军基地的计划是实现这个战略目的中的一个战术步骤。
日本资料显示山本于1941年初开始考虑袭击珍珠港。
数月后,在做了一些预先考察后,他被批准开始准备这个行动。
日本海军内部有强烈的反对这样一个行动的力量。
山本威胁,假如这个行动被中止的话,他将引退。
1941年夏,在一次由日本天皇亲自出席的帝国会议上,这个行动正式被批准。
11月,在另一次天皇亲自出席的帝国会议上,出兵太平洋的决定被批准。
在11月的会议上还决定,只有在美国完全同意日本主要要求的的情况下才放弃这次行动。
袭击珍珠港的目的是为了(至少暂时)消灭美国海军在太平洋上的主力。
袭击珍珠港计划的策划者山本五十六本人认为一次成功的袭
击只能带来一年左右的战略优势。
从1931年开始日本与中国交战,此前日本占领了满洲。
从1941年1月日本开始计划袭击珍珠港以取得战略优势,经过一些海军内部的讨论和争执后从年中开始日本海军开始为这次行动进行严格的训练。
战役过程
1941年11月26日,日本海军一支由六艘航空母舰为主力的舰队在海军南云忠一的指挥下离开日本开往珍珠港。
途中舰队保持彻底的无线电静默。
除这六艘航空母舰外日本舰队还包括两艘战列舰、三艘巡洋舰、九艘驱逐舰和三艘潜艇。
此外还有八艘油轮和两艘驱逐舰只开到北太平洋等候。
1941年12月7日早晨,该舰队的飞机轰炸了欧胡岛上所有的美军机场和许多在珍珠港内停泊的舰艇,包括那里的战列舰。
地面上几乎所有飞机被摧毁,只有少数飞机得以起飞和还击。
12艘战列舰和其它舰船被击沉或损坏。
188架飞机被摧毁,155架飞机被破坏,2403名美国人丧亡。
仅亚利桑那号战列舰爆炸沉没时就有上千人死亡。
这次战斗的第一炮和第一个牺牲者是美国一条驱逐舰对日本的一艘微型潜艇的攻击。
该艘微型潜艇被击沉。
日本共出动五艘微型潜艇,它们打算在空袭开始后对美国船只施放鱼雷,五艘船后来都被沉,其中只有四艘后来被找到。
这五艘船上的十名水手中只有一人幸存,酒卷和男被俘,他是美国在二战中的第一个俘虏。
日本参加这次袭击的航空母舰是赤城号(旗舰)、加贺号、苍龙号、
飞龙号、翔鹤号和瑞鹤号。
这六艘航空母舰一共装载了393架飞机,其中包括零式21型舰载战斗机、九七式舰上攻击机(可携带鱼雷及重磅炸弹)、99式俯冲轰炸机,其中55架被毁。
这些飞机分两波攻击。
南云决定放弃第三波攻击而将主力撤回。
根据当事人报导和后来美国和日本军方发表的军事文件袭击珍珠港的过程如下:
8:02:内华达号战列舰开始对从右舷攻击的飞机开火。
两架飞机被击落。
内华达号在尾部受一条鱼雷。
内华达号是唯一试图逃出珍珠港的战列舰,但它多次中弹后不得不在沙滩上搁浅以防止船沉没。
8:08:KGMB电台中止其节目号召所有军人回到他们的岗位上去。
8:10:亚利桑那号战列舰前部弹药库中弹爆炸,亚利桑那号在9分钟内沉没,80%船员阵亡。
8:12:夏威夷最高指挥官沃尔特;肖特向整个太平洋舰队和华盛顿报告:“与日本的战斗由一次向珍珠港的袭击开始。
”
8:17:美国驱逐舰海尔姆号是第一艘开始对珍珠港内潜艇攻击的美国船只。
8:26:檀香山的救火队报告三人死亡和六人受伤(可能是被防空炮的子弹击中)。
8:39:一架水上飞机在港内发现一艘潜艇和对它开火。
8:40;9:15:轰炸机的攻击。
8:40:一艘美国驱逐舰与一艘日本潜艇相撞并开始投深水炸弹。
潜艇受伤后上浮。
一个地方电台报导日本空袭。
8:50:第二波攻击指挥官下攻击令。
8:54:第二波攻击开始。
54架轰炸机和78架俯冲轰炸机进行攻击,36架战斗机保护制空权。
9:00:一艘荷兰的远洋轮是第一个参加战争的同盟者。
9:15;9:45:俯冲轰炸机进攻。
9:30:港外和岛北的船只受到攻击。
从9:45开始:进攻减弱。
10:00:第一波飞机回到停在岛北180海里的舰队。
11:15:夏威夷总督在电台中宣布整个夏威夷领地进入戒严状态。
11:46:有人报告日军在欧胡岛登陆。
12:10:美国侦察机飞向岛北但未能发现任何敌机或敌舰。
12:40:夏威夷总督和美国总统同意在夏威夷引入战时法并建立军政府统治。
13:00:日军飞行队队长与南云讨论进行第三波攻击的可能性。
13:30:南云下令返航。
16:25:夏威夷总督签署战时法。
直接结果
就其战略目的而言,对珍珠港的袭击从短期和中期的角度来看是一次辉煌的胜利,它的结果远远超过了它的计划者最远的设想,在整个战争史上,这样的成果也是很罕见的。
在此后的六个月中,美国海军在太平洋战场上无足轻重。
没有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威胁,日本对其
它列强在东南亚的力量可以彻底忽略,此后它占领了整个东南亚、太平洋西南部,它的势力一直扩张到印度洋。
长期影响
从长期的角度来看珍珠港对日本来说是一个彻底的灾难。
事实上,计划珍珠港的山本本人预言即使对美国海军的袭击成功,它不会,也不能赢得一场对美国的战争,因为美国的生产力实在太高了。
美国海军主力舰四艘被击沉,三艘受伤。
日本的主目标之一是美国的三艘航空母舰,但当时没有一艘在港内:企业号正在返回珍珠港的路上,列克星顿号数日前刚刚开出,萨拉托加号正在圣地亚哥维修。
世界各地的海军和其他观察家都认为,将美国大多数战列舰创伤击沉是这个战役的最大的成果。
没有了这些战列舰,美国海军只有依靠它的航空母舰和潜艇,实际上当时美国海军只有这些舰船了,而这些舰船也是抵抗和后来反击日本的主要力量。
后来证明将战列舰摧毁的作用远比预想的要小得多。
最重要的可能是珍珠港事件立刻将一个本来意见不齐的国家动员起来了。
它将美国团结起来,一起要战胜日本,它可能也是后来盟军要求无条件投降的原因。
有些历史学家认为,不论当时日本只是击中了修理蓬还是击中了航空母舰,对珍珠港的袭击本身就已经决定了日本战败的命运。
历史意义
这场战役是有历史决定性意义的。
由于日本未能击沉美国的航空母舰,它只有一个小的军事作用。
但即使日本击沉了美国的航空母舰,
从长远角度上来看它还是不能帮助日本。
这次袭击彻底地将美国和它雄厚的工业和服务经济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导致了轴心国在全世界的覆灭。
此后盟军的胜利和美国在国际政治上的支配性地位都是由此及彼的。
从军事史的角度来看,对珍珠港的袭击标志着航空母舰和潜艇,以及舰载机取代战列舰成为海军主力的转折点。
大型战列舰决战的时代过去了,航空母舰取代战列舰成为新的海战王牌,海军航空兵作为新的决定性力量登上海战舞台。
但世界海军强大的美国对于“航空制胜”这一点一直到后来珊瑚海海战和中途岛战役后才明白过来。
1941年12月7日黎明,日本出动飞机约360架、军舰55艘,由南云忠一率领,连续两次猛袭珍珠港的美国军舰和机场,击沉、击伤军舰19艘,其中有战列舰8艘,击毁、击伤飞机260余架,美军猝不及防,太平洋舰队主力几乎全被摧毁,死伤3000多人。
同时,由寺内寿一指挥的日本南方军40余万人,分兵数路进攻香港、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缅甸。
1941年12月7日,日军在马来半岛北部哥打巴鲁和泰南的北大年(Patani)和宋卡(Singora)登陆。
12月25日,日军占领香港,暴行持续了整整三天。
与此同时,日本出动以航空母舰为核心的第一机动部队向印度洋进军,相继击沉了英国竞技神号航空母舰、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反击号战列巡洋舰等一批英国舰艇,并空袭斯里兰卡,重创了英国远东舰队,使其势力范围缩小至印度洋西部地区。
1942年2月15日,新加坡英军司令帕西瓦尔签订投降书,新加坡弃守。
1942年3月9日,印尼群岛荷军投降。
1942年5月6日,美菲联军7万余人在巴丹投降,菲律宾沦陷。
1942年5月8日,缅北重镇密支那失守,中国远征军、英印军全面撤退,缅甸落入日军之手。
中国与盟国的陆上交通被彻底切断,只能靠驼峰航线空运获得援助物资。
日军还向盟国在太平洋中部和南部的一些战略岛屿,如关岛、威克岛、俾斯麦群岛、新不列颠岛、巴布亚新几内亚岛等地进攻,达到了建立空军前进基地的目的。
巴丹之战
当日本联合舰队特遣编队偷袭珍珠港的同时,由寺内寿一指挥的南方军兵分五路向东南亚各国和西南太平洋许多岛屿发动了全面进攻。
第一路:由驻台湾的日军第14军向菲律宾进攻。
日军在偷袭了珍珠港数小时后就轰炸了棉兰老岛的达沃城,接着又轰炸了克拉克机场和卡维特海军基地。
1941年12月9日轰炸了马尼拉。
1941年12月10日,日军在北吕宋的阿帕里和维甘登陆两天后,又在南吕宋的累加斯皮登陆。
1941年12月24日,日军主力在仁牙因登陆。
同一天,日军在阿蒂莫南登陆,然后向马尼拉实施向心攻击。
1942年1月2日,日军占领马尼拉。
麦克阿瑟统率的美、菲守
军无力抵抗,退至巴丹。
后美国政府为避免麦克阿瑟成为俘虏,命令他将指挥权转交温莱特并赴澳大利亚担任西南太平洋战区盟军司令,指挥该区盟军作战
1942年4月9日,麦克阿瑟的继任者乔纳森;温莱特率巴丹守军投降。
日本侵略者极其野蛮地对待七万美、菲俘虏,强迫他们进行一次从巴丹到打拉省卡帕斯集中营的“死亡行军”,约有1万名菲律宾士兵和1200名美军士兵死在路上。
珊瑚海之战
战役概况
1942年5~6月,日本为了切断美国和澳大利亚的联系,相继进攻所罗门群岛和莫尔兹比港,日本海军掩护陆军行动,在珊瑚海海战中,日海军与美军相遇,爆发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航母之间发生的海战,海战中日本损失一艘轻型航空母舰“祥凤”,另有两艘航空母舰受到重创(其中“翔鹤号”受损较重,“瑞鹤号”失去大量精锐飞行员和飞机),而美国损失列克星顿号航母,约克城号受伤。
日军未能实现其战略目标,向莫尔兹比港的进攻被遏制。
战役结果
美方“列克星顿”号航空母舰被击沉,“约克城”号受到破坏。
日方小型航空母舰“祥凤”号被击沉,大型航空母舰“翔鹤”号遭重创。
同时,这两艘航空母舰上的舰载机几乎全部损失,许多技术娴熟的日本飞行员也被击毙。
日本“瑞鹤”号航空母舰上的飞机也失去了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