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种子产地检疫规程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豆种子产地检疫规程
GB 12743─91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大豆种子产地检疫的程序和方法。

本规程适用于繁育大豆种子的原种场、良种场、农业科研单位、院校以及农户生产健康大豆种子。

2 术语
2.1 产地检疫
指健康种子生产过程中的全部检疫工作,包括选地、选种、种子处理、防治措施和田间、室内检疫及签证。

2.2 健康种子
指按本规程所列检验方法检验,符合本规程对所列应检病害、杂草要求的大豆种子。

3 应检病害、杂草
3.1 大豆菌核病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de Bary
3.2 菟丝子Cuscuta spp.
3.3 大豆病毒病Soybean virus diseases
3.4 大豆霜霉病Peronospora manschurica(Naum.)Syd.
3.5 大豆灰斑病Cercospora sojina Hara
4 健康种子的生产
4.1 种子田选择
4.1.1 种子田设在排水良好、土壤肥力中等的地块,并实施秋翻地。

4.1.2 前茬为禾谷类作物,要做到不迎茬、不重茬,要避免前作或邻作为向日葵。

4.1.3 种子田四周不种应检病害、杂草的寄主作物,隔离条件要坚持100m内无大豆。

4.1.4 产地检疫申报:种子田确定后,种子繁育单位或农户应在播种前一月向当地植物检疫部门申请产地检疫,并填写申报表,见表1。

表 1 大豆种子产地检疫申报表
申报单位(户)联系人繁殖地点日期
4.2 种子健康标准
4.2.1 原原种:不带本规程所列的应检病害、杂草,无斑驳。

4.2.2 原种:无菌核、菟丝子种粒;霜霉病、病毒病发病率要分别低于3%和0.2%,灰斑病发病率、种子斑驳率低于3%。

4.2.3 一般良种:无菌核、菟丝子种粒;霜霉病、病毒病发病率要分别低于10%和0.5%,灰斑病发病率、种子斑驳率低于5%。

4.3 种子要求
4.3.1 原原种自上一年无病田的大豆健株上采种,经产地检疫证明符合原原种健康标准。

4.3.2 原种及一般良种种子采自上一级符合健康标准的种子田。

4.4 种子处理
4.4.1 播种前用筛子、选种机等机械或人工办法粒选,汰除混入的杂质。

4.4.2 播种前用瑞毒霉拌种,防治霜霉病或其他真菌病害。

4.5 防治措施
4.5.1 在幼苗期,及时拔出病毒病、霜霉病病苗。

4.5.2 在大豆花期以前,如果蚜虫发生,应对种子田及保护带喷洒杀虫剂灭蚜。

4.5.3 盛花期遇潮湿天气,田间灰斑病病叶率达30%时,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防治。

4.5.4 当田间发现菌核萌发出子囊盘时,喷洒多菌灵类药剂进行地面封闭。

4.5.5 当田间发现菟丝子时,少则随即拔除,多则于菟丝子开花时,用200倍地乐胺防除,或连同大豆一起销毁。

5 检查、签证
5.1 检查时期:在大豆整个生育期间,要进行病害、杂草发生情况的系统调查。

在开花盛期、结荚盛期进行二次田间检查,田间症状详见附录A,将检验结果填入大豆种子田间检验记录表,见表2。

5.1.1 盛花期检查:检查菟丝子并及时处理。

病毒病检验以盛花期为主,该期田间病株率可作为该地块种传率预测的依据,原种及良种田可作为该地快种传率预测的依据,原种及良种田花期病毒病株率应分别低于1%和3%。

灰斑病于花期检查后,根据病情和当地气象预报决定是否需要进行药剂防治。

5.1.2 结荚盛期检查:检查菌核萌发情况以便及时控制侵染。

表 2 大豆种子田间检验记录
5.2 检验方法
5.2.1 由植检部门会同种子部门、生产单位(户)共同检验。

5.2.2 原原种逐行逐株目测,原种、一般良种采用棋盘式抽样检验。

100亩以下,采样点不少于10个;100亩以上,采样点不少于10~20个(根据地块大小而定),每点不少于100株。

5.2.3 田间不能确诊的病害样本应带回试验室,做室内检验(病毒病检测方法详见附录B,其他真菌病害按常规方法进行)。

检验结果填入大豆室内检验报告单,见表3。

表 3 大豆室内检验报告单
送检年月日检验年月日
5.3 验收与签证
5.3.1 病毒病的检验以田间为主,必要时做室内检验。

如病毒病符合要求,但带有菌核病、菟丝子的种子,经汰除后,也可验收。

5.3.2 凡经过田间检验及室内检验后,收获的种子符合种子健康标准的,发给产地检疫合格证,见表4。

表 4 大豆种子产地检疫合格证
单位(户):字第号
附录 A
大豆病害的田间症状
(补充件)
A1 大豆菌核病
主要为害叶片和茎杆,叶片变褐枯死,茎开始发病时产生褐色后变灰白色的病斑。

病斑表皮破裂,木质部成白色,如麻杆状,上生白色棉絮状的菌丝,并有鼠粪状菌核。

A2 菟丝子
茎线状,直径1.0~1.5mm,黄色、淡橙黄色或黄绿色,光滑无毛,在寄主茎上向左缠绕,叶鳞片状,膜质。

花黄白色,多数簇生一起,呈绣球形,种子为小型朔果。

A3 大豆霜霉病
A3.1 幼苗:沿主脉两侧出现退绿块斑,扩大后叶片全部变黄,病叶背面密生灰色霉层。

A3.2 成株:叶片上病斑散生,呈圆形或不规则形的黄绿色小斑点,叶背有灰霉,呈星芒状。

发病重的,病斑可汇成更大斑块,病叶干枯。

被害粒表面粘附有灰白色霉层。

A4 大豆灰斑病
叶背病斑色较深,生有黑色霉(即分生孢子),干枯时破裂成孔。

初在表面生圆形小斑点,后扩大。

中心变褐色或灰色,周缘成赤褐色,椭圆形,多角形或不规则形,荚上病斑为圆形,褐色,有浓褐色轮廓。

茎部病斑呈纺锤形,黑褐色,逐渐发展绕茎一周。

A5 大豆病毒病
A5.1 大豆花叶病(SMV)
A5.1.1 病苗症状
大多数病苗在第1~2复叶展后都已显症,气温持续在25℃以上时则隐症或延迟显症,病苗单叶两侧向下纵卷呈筒状,或倒三角形,单叶及复叶可有斑驳、花叶,或背面叶脉局部坏死,而引起叶片向下弯曲。

A5.1.2 成株症状
花叶型:花叶、斑驳、黄斑、矮化、皱缩。

顶枯型:叶脉坏死,自茎顶部向下坏死,也可弯曲。

A5.2 大豆矮化病(CMV)
单叶扭曲,叶背脉部分坏死,叶片沿脉抽缩,复叶轻性斑驳,或叶脉退绿,成株期呈顶枯状,与大豆花叶病的顶枯型相同。

A5.3 其他病毒病
由不同病毒引起。

A5.3.1 花生轻性斑驳病毒病(PMMV)
叶上有黄斑、枯斑、脉坏死、斑驳或皱缩。

A5.3.2 蚕豆萎焉病毒病(BBWV)
顶病幼茎坏死变褐,下弯、腋芽枯死。

A5.3.3 苜蓿花叶病毒病(AMV)
叶片上呈现黄色斑驳或花叶。

附录 B
大豆病毒病种传率的检测技术
(补充件)
B1 检测范围
原原种和原种。

B2 器材
B2.1 防虫温室或网室。

B2.2 河沙、砾石、珍珠岩或消过毒的土壤,任选一种。

B2.3 花盆或塑料果盘(长方形,约长45cm、宽33cm、高10cm,底有细孔)供播种。

B2.4 消毒研钵。

B2.5 硅藻土或金刚砂(400~600目)。

B2.6 指示植物菜豆品种“monroe bean”,供试幼苗,要求在防虫温室培育,在单叶到一片复叶时使用。

B3 检测步骤
以生长试验为主,必要时进行指示植物反应、血清反应和电镜观察。

B3.1 生长试验
B3.1.1 取种样:原原种按种重1/10,最多不超过500粒;原种取500粒。

B3.1.2 播种:在防虫条件下播种和培育幼苗。

种距约3~5cm。

即于上述规格的塑料果盘中每行播10粒,10行,共播100粒/盘。

其他盆则以此类推、培育温度不低于15℃,不高于28℃,以18~23℃为宜。

B3.1.3 观察记载:第一次于单叶展平时,记下症状明显的病苗数,第二次于第一复叶平展时,记下症状明显的病苗数,拔除病苗和健苗,留下可疑而未确定的苗。

B3.2 接种指示植物
取可疑苗的叶片少许,在消毒研钵中研成病汁,加金刚砂(或硅藻土)少许,常规接种菜豆“monroe bea n”。

观察指示植物接种叶的病斑或幼叶的系统症状,判断可疑苗是否有病毒病。

B3.3 琼脂双扩散血清反应
平皿中倾入熔化的培养基(NaN31%,SDS0.5%,琼脂0.8%,蒸馏水配制)。

凝固后打二或四组孔,中央孔滴入抗血清,四周孔滴入待测植株的汁液。

每克叶片加1mL水研磨,并加1mLSDS3%液处理,挤出汁液,即可加入平皿孔中测定(测定球状病毒时不用SDS处理)。

平皿加盖,放25~37℃孵育1d。

标品孔与中央孔(抗血清)之间出现沉淀线为阳性反应。

B3.4 电镜观察
切取一小块(1mm×3mm)叶片,放入一滴2%~3%的磷钨酸(PTA)液中,用玻棒捣碎叶组织,取液滴放在被有福尔马膜的铜网上,浮载30s,取出吸去多余的液体,即可在电镜下观察。

如观察CMV,可用乙酸铀2%液染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