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学段目标与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学段目标与内容
五年级教材仍按主题单元建构
主要有以下几个单元:
* 《白天和黑夜》地球与宇宙
* 《光与色彩》物质世界
* 《电和磁》物质世界
* 《呼吸和血液循环》生命世界
* 《解释与模型》方法显性化
一些重要的科学概念、原理及科学方法不可能一蹴而就,需滴水穿石、聚沙成塔之功。教材从探究对象、探究水平、探究方法三个方面螺旋上升。
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
本单元是根据《课程标准》中“地球与宇宙”中“天空中的星体”这部分内容标准编写的,这方面内容在本套科学教材中是第一次出现,选取的研究对象为学生常见的影子、太阳、月亮,通过一系列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在初步认识太阳、月亮、运动的基础上,将学生的视角逐渐引向昼夜交替变化对生物以及人类的影响,这是人类认识宇宙的开始。主要是让学生知道昼夜变化与地球的自转有关;了解古代人对昼夜变化的猜想;了解昼夜变化对人及动植物的影响。
教材的编写以五个话题展开:
* 1.太阳和影子(2课时)
* 2.太阳钟(1课时)
* 3.昼夜交替(1课时)
* 4.看月亮(1课时)
* 5.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1课时)
1、太阳和影子
教学目标:学生能借助身体和器物进行观察,发现影子变化的规律;能进行太阳的运动与影子变化的模拟实验;知道一天中气温和影子的变化变化与太阳的运动有关。教材结构:本课分为两部分:(1)观察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和高度。课文通过日出和日落的照片,唤起学生已有的感受体验,接着指导学生用叠加拳头的方法测定太阳高度。(2)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这是本课教学的主活动,组织学生在阳光下观测物体影子的变化,并记下当时的时间。在观察后运动手机筒模拟太阳来了解太阳的位置和影子长短方位变化的关系。
教学设想:1、在阳光下观察太阳的影子(重视观察前的指导)2、研究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画影子,并记录温度和时间)3、模拟太阳的运动,观察影子的变化(如何控制手电筒的运动)
2、太阳钟
教学目标:知道太阳钟是利用太阳与影子的关系制成的;了解古代的计时工具日晷及其原理;能做用太阳的影子表示时间的“钟表”
教材结构:本课分成三部分:(1)了解有关日晷的知识。课文主要是用四幅图片展示了四种日晷。(2)制作简易太阳钟。课文以图文结合的形式,介绍了两种简易太阳钟制作方法,一是小棍投影,石头标标影位;二是半圆纸上标刻度,纸板尖
影映时间。(3)手掌日晷。
教学设想:1、认识各种各样的日晷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日晷的图片资料,重点启发学生讨论日晷的工作原理)2、制作简易日晷(太阳钟)3、玩手掌日晷。
3、昼夜交替:
教学目标: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的主要内容;能用地球仪、手电筒模拟昼夜的形成;知道昼夜变化是地球自转的结果;通用根据地球自转大致推算出某地的时间。教材安排:
本课分成四部分:(1)从同一地区白天和黑夜的现象入手,引发学生思考昼夜交替现象背后的奥秘。(2)模拟昼夜的成因。(3)推算昼夜区域和某地时间。(4)列举历史上比较著名的几种昼夜成因观点。
教学设想:1、思考:昼夜是怎样形成的(最好找同一地点昼夜交替的录像画面对学生进行启发)2、模拟昼夜现象,探究昼夜的成因3、阅读资料,了解人类认识昼夜交替现象的历史
4、看月亮:
教学目标:能连续一个月观察月亮,给月亮记日记;知道月亮的变化规律;能设计一些方法,真实地记录月相的变化。
教材安排:本课分三部分:回顾生活经验,画出自己记忆中的月亮;(2)观察模拟月相盒内的月相;(3)连续观察一个月的月相变化,根据月相变化的规律。
教学设想:1、鼓励学生画出自己见过的月相,越多越好2、观察月相盒中的“月相”变化3、连续观察月相,探究月相变化规律4、交流月相日记,发现月相变化规律5、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
教学目标:能观察记录植物在一天中的变化;通过调查身边动植物与昼夜的关系,知道昼夜对动植物会产生影响;知道动植物、人体都有自己的生物钟。
教材安排:本课分三部分:(1)了解昼夜变化对植物的影响;(2)了解昼夜变化对动物的影响;(3)利用具体事例,让学生明白改变昼夜长短能改变动植物的生活节律和生长状况,反映也生物对环境的依赖性。
教学设想:
1、认识昼夜对植物的影响(了解林奈的花钟)
2、认识昼夜对人的影响(展开关于生物钟的讨论)
3、认识昼夜对动物的影响
4、人为改变昼夜现象对动植物的影响
第二单元:光与色彩
本单元是根据《课程标准》中“物质世界”领域里有关“光”的具体内容标准编写的,主要使学生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平面镜或放大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光是有颜色的;日光是由七种色光组成的,以及有关眼睛的构造及保健方面的知识。
教材的编写以四个话题展开:
* 1.光的行进(一课时)
* 2 .照镜子(两课时)
* 3.研究透镜(一课时)
* 4.七色光(一课时)
1、光的行进
教学目标:学生知道会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认识各种各样的光源;让学生联系各种光现象认识光是直线传播的。并且通过制作小孔成像实验盒,进一步验证光的
直线传播特性。
教材结构:本课分成三部分。(1)发光的物体叫光源。课本中选取了4幅插图具有代表意义(阳光、星光、萤光和灯光),其中有自然光源,也有人造光源,有热光源,也有冷光源(生物光源)。(2)光线是直线传播的。课文中提供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3幅插图,夜晚汽车的灯光、透射过密林和乌云的阳光,以唤起学生的相关知识和生活经验。再通过手电筒的光穿透过所有纸板照到墙上,让学生对“光沿直线传播规律”进行验证。(3)小孔成像。通过阅读和制作实验,让学生一边亲自感受这个神奇的现象,一边动脑筋为之作出合理解释。
教学设想:1、认识光源时可以让学生认真观察教科书上的插图,让学生进行分析,这四种光源有什么代表性?教师要提醒学生辨别真假光源。2、在研究光线直线传播时,可以让学生先猜想光是怎样行进的,通过搜集证据,得出结论,表达交流,这样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了解、体验到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为以后更好的学习理解光的反射、折射奠定基础。有关小孔成像的知识,我们对教材进行了一定的处理,增加了一个小孔成像的小实验,让学生从现象入手,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然后再由教师介绍小孔成像的故事,加深学生对小孔成像的认识,再通过制作并玩一玩小孔成像仪,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小孔成像的认识,满足学生喜爱“动手做”的愿望。3、在材料设计方面,教师要准备一些光源和光直线传播现象的图像资料,还有学生探究活动的材料,如:手电筒、中间有孔的纸板、制作小孔成像仪的材料、剪刀、胶带、小纸箱、半透明纸、大头针等。
2、照镜子
教学目标:通过玩平面镜,使学生认识到光在行进中遇到镜面会发生反射的现象;通过制作万花筒或潜望镜,进一步理解光的反射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作为拓展的部分,可以让学生知道还有凹面镜和凸面镜,凸面镜可以起到反映大范围景物的作用。
教材安排:本课安排了如下7格活动,让学生用镜子探究光的反射现象。
(1)照镜子游戏。3幅插图,第一幅图是镜子与人脸平行,是我们平常照镜子的方法,镜子中的像与本人是左右相反的;第二幅是镜子与人形成一定的角度,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这种状态下镜子中的影象会发生变化。第三幅是两个学生做照镜子的游戏,让学生感性认识到光路是可逆的。(2)改变镜子的角度,观察镜中物体的变化。第一幅图是两面镜子的角度成90度,镜中出现三辆玩具车,成60度,镜中出现五辆玩具车……两面镜子的夹角越小,其中出现的影象就越多,这是两面镜子在相互映照产生的。影象个数=(360度÷两镜的角度)-1。第二幅是两面彼此平行放置的镜子中所映出的影象。活动可以让学生感受光线在遇到不透明的物体时会改变传播方向。(3)制作万花筒。让学生对光学更加感兴趣。(4)日光打靶游戏。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光的反射现象。(5)制作潜望镜并解释其原理。让学生理解和运用光线的直线传播和反射的现象,并能够画出潜望镜的工作原理图。(6)照曲面镜。会使学生对镜子的反光现象做更深入的探究和思考。凹面镜的影象是上下颠倒的、放大的;凸面镜的影象是正立的、缩小的。反光镜和转弯镜都是凸面镜的运用。凸面镜都起着大范围景物的作用。凹面镜起着聚光的作用。(7)找一找身边的物体,什么东西能照出物体的影象?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让学生总结出表面光滑的物体都像镜子一样具有较强的反光能力,从而使他们对镜子的成像原理有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