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政区沿革复习进程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历代政区沿革

主要分为几个历史时期:春秋中期——秦汉,为郡县制的萌芽与确立时期,魏晋南北朝为州郡时代,(包含了东汉末年),隋唐五代两宋为道路时代,元明清时期为行省时代。

了解历史时期的政区沿革,需要知道今天的行政区划的情况。省(自治区)——州(地级市、盟)——县(县级市、旗)。这些区划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怎么出现的……

行政区划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当国家疆域越来越广大时,对地区的直接控制就越来越难,甚至

道、路是什么,道是唐代的行政区划,路是宋代的行政区划,道路是如何产生的呢?

道,在唐代,全国的行政区划已经设置有300多个府州,1600多个县,面对如此庞大的数字的府州,中央很难进行直接控制。对比今天,我们的省一级行政区划也就34个省级行政区域(包括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而当时中央下辖300多个一级行政区划(相当于省),如何进行有效控制?解决的方法就是在府州一级再增设一级行政机构,但是中央却又害怕增设的行政区划数目少,地域大从而地方权势会与中央进行抗衡,不利于巩固统治,因此想出了另一种办法,设计了一种又中央直接控制的监司机构,每一种机构只负责一项事务,直属于中央,互相之间可以进行牵制,于是产生了道路制度。唐代所设的即是道。

唐初所划分的道主要是依据自然的山川形势进行划分为十道:关内(潼关以西,秦岭以北,包括了河套)、河南(黄河以南,淮河以北)、河北(黄河以北,太行山以东)、河东(黄河以东,太行山以西)、陇右(陇山以西)、山南(秦岭以南,长江以北)、淮南(江淮之间)、江南(长江以南)、岭南(五岭以南)、剑南(剑阁以南)十个区域。从名称上也可以看出其与地形的关系。河:黄河,陇:陇山,江:长江,淮:淮河,剑:剑阁,岭:五岭。

唐开元年间(开元二十一年733),分为15道,增设黔中道(贵州一带),又在原有的基础上分析出京畿道(长安附近)、都畿道(洛阳附近)、山南东道、山南西道、江南东道、剑南西道。每道设置了采访处置使,有固定治所,专事监察,很想汉朝的刺史制度也就是增设了15个监察区。根据《新唐书·地理志》的记载,唐贞观末年,全国有10道,360个府州,1557个县,开元二十年共有15道,328府州,1753县。总的来说,行政区划变化不大,比较稳定,体现当时的社会状况,政局也是比较稳定的。

唐朝在公元8世纪以后(中唐以后)开始在边区设置方镇,并设节度使进行管理,最初这些区域只是具有军事区的性质,后来道与节度使管理的地区部分重合,道成为虚设,形成了方镇、府州、县这样的地方行政格局。

由于唐朝节度使在玄宗开元之后权势逐渐加重,天宝年间更是囊括了边州所有的军政财监大权,最终形成尾大不掉之势,爆发了安史之乱,造成了唐末的藩镇割据。所以宋初吸取了这个教训,革除了藩镇的实权,罢掉了节度使所辖的支郡,节度使成为了空衔,不理州事,各州直接由中央控制,并在当时将全国分为若干个路的区域,每路设置转运使负责征收和转输各地财物和赋税。以后转运使职权逐渐扩大,控制了地方行政事务,于是形成了分路而治的局面,宋真宗时(宋统治者心思很多,比较会玩弄权术),考虑到转运使职位太重,于是又设置了提点刑狱使(管司法、监察),安抚使(管军事),提举常平使(粮食储备、平抑物价),转运使这时只管一路的财政赋税和民政,因此,宋代一个路有4个长官,也即是转运使(漕司)提点刑狱使(宪司)安抚使(帅司)提

举常平使(仓司),总称为监司。

四个长官,孰轻孰重,各有职权,不过北宋分路主要以转运使为主,最初十分不稳定,至道三年,才最终确定为15路:京东、京西、河北、河东、陕西、淮南、江南、荆湖南、荆湖北、两浙、福建、西川、峡、广南东、广南西,后来又分置为17路、18路、23路、24路等,其中就北宋一代而言,18路、23路时间最长,为分路时期数量上的代表。

不过北宋所谓的18路23路都是针对转运使分路而言,其他的的诸司,诸如帅司、宪司分路则不同,如河北地区的按照转运使分为东西二路,按照帅司的话则因为防御契丹的需要而分为四个路,宪司则合为一路。全国普遍设置的是漕司、宪司,,帅司多因军事需要而设,所以未必普遍设置。

南宋时期的分路标准较之北宋有所不同,因为军事防御的需要,抗金斗争非常激烈,所以分路在这个时期主要以安抚使(帅司)为主,共分为16路,于北宋相同的,转运使、提点刑狱使的分路又各有所不同。比如两浙地区,安抚使分为东西两路,漕司则合为一路。

因此对于路这一级的设置,长官总共有三人,也即是三种监司,漕司、宪司、帅司(提举常平使(仓司)设置较少),三种监司各司其职,并没有集权于一个人,府州虽然位于路之下,但如果有事仍然可以直达中央,因此他与此前的州以及此后的行省又有所不同,大部分学者认为它还不能算作以及行政区划,也就是说宋代实行的行政区划仍是府(州)——县二级制,但也有不少学者认为应当是二级半(如谭其骧)或者虚三级更为妥当。

除此之外,在五代两宋时期的地方行政区划中还出现了监和军两种形式。军一般在军事重地设立,五代时军事活动频繁,军不仅管兵马,还要管辖土地民政,宋代沿袭五代制度,于是军演变成为地方行政区划,大多设在山西、河北、陕西的沿边地区。

监始于五代,宋朝承袭,主要设置于工商业的重地,因其与国家财政收入关系很大,地方官无法兼管,于是划出一定区域由监官进行管辖。

军监通常有两种,一种领县,与府州同级,一种不领县,与县同级。领县的军监虽然与府州同级,但是一般地位要略低于府州。总之,在县以上,宋代的政区有府州军监四种。县级则除了县之外,还有城镇堡寨等军事单位,大多设在西北的边防地区。根据《元丰九域志》的记载,在元丰年间,宋代共设置了23路14府242州37军4监1135县。

辽所实行的是道——府(州军城)——县(州军城)三级制。道一级是沿袭唐制,将全国分为五道,但是在具体的统治方法上,每道设总管府(帅司)、处置使司(宪司)、转运使司(漕司)也是三权分立。因此辽在形式上沿袭了唐代的道制,但在具体统治方法上采用的却是宋代的路制。同时由于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因此仍保存有部落、头下军州等制度。

西夏腹地主要的是州——县两级制,不过在边地多设有郡、城等,并派宗室进行镇守。金实行的是路——府州军——县三级,女真族在东北故地,仍实行的是附属路——猛安——谋克三级制。

在这个时期,新出现的了两个行政区划制度,一是唐代的道,二是宋代的路,这两种行政区划虽然名称不同、性质也有所不同,但二者都是由监察机构演变而来,这是二者相似的地方,不过对于这二者是否属于一级行政区划学界仍有一些争论。

行省时代——元明清这三个时期均是三级制

从元代开始,中国最高一级行政区划为行省,从而开始了行省时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