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鉴赏论文 莫扎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莫扎特的音乐
米蓝原创
目录
一、前言
二、正文
《G大调弦乐小夜曲》
《d小调安魂曲》
小插曲
《土耳其进行曲》
《小星星变奏曲》
《d小调钢琴幻想曲》
三、结束语
1.音乐体验
2.莫扎特是什么人
前言
我不敢说这是摘要,我没有那么简明扼要的观点,我也不敢就莫扎特的哪一部作品说是解析,我没有那么高超的水平。
这是一篇关于,我怎么想,我如何感受以及我感
受到什么的文章,说明这点这很重要,这样便于我们确定以何种姿态去阅读这篇文章。
正文
莫扎特……
就算老师说不需要我们讲解他的生平,可是这是免不了的,就像开场白,总需要有
点东西。
在电影《莫扎特》里面,可以看到一个欢快甚至有些癫狂的莫扎特的形象,
他追逐自由,人们以为这样就可以很好的解释为什么莫扎特有这么多欢快的音乐。
甚至,还有人认为莫扎特是“洛可可”风格的代表人物,而我要说,他不是。
在巴洛克时期的后半段,洛可可风格的流行,我们知道,莫扎特经历了这一段历史,他当然也创作过类似的音乐,但是有些微的差别。
洛可可风格在宫廷中受到极力推崇,
贵族非常喜欢这种轻快的节奏,莫扎特也会创作一些这样的音乐,因为工作需要,他是宫廷乐师。
他同时也创作像《安魂曲》这一类富有思想深度的乐曲,风格与之迥异。
大师的做法往往是,想到什么就制作什么。
就像“田园诗人”贝多芬,走几步又写一段音乐的人,他的《田园》就会有丰富的内容和具有弹性的表现力。
莫扎特正是如此,举个例子:莫扎特的23号钢琴协奏曲就和他24号钢琴协奏曲有着完全不同的风格,前者是A大调,后者是c小调。
所以,至少对于莫扎特来说,他很可能擅长“洛可可”的风格,却不一定以之为代表,这就是所谓的差别。
《G大调弦乐小夜曲》
我们都知道小夜曲就是窗台的罗密欧,少女也是经不住多少这样的甜言蜜语。
这首曲子的起手就是其主题,仿佛就是“我爱你”这样的情话,然后开始向各个方向发展,用其它的表现方式,一段快节奏的小提琴演奏,用减速来结尾。
在我看来这是如此可爱,就像女孩问你:“你为何爱我?”的时候,你说:“让我想想”,然后又继续表达,而且比前面说的话表达更加热烈的情感。
这就不像编排好的的花言巧语,我们总是有那么一丝疑惑,可是当我们确信的时候却更加地充满热情。
整个曲子的主题一共出现了6次,其中两次在结尾的时候使用变调的方式进行体现,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
《d小调安魂曲》
因为看了电影的缘故,所以我非常关注这首曲子。
这是何等重要的曲子,而且到莫扎特死去都还没有真正完成,其缘起有许多人都说是高薪雇佣,我又查阅了一些莫扎特的传记,也有人持有不同的说法。
抛开历史,就我个人看来,一首优秀的曲子有时候也是为了自己而写,或者我们就这样当做是莫扎特为自己写的。
在梁文道聊到法国作家杜拉斯的时候说到:这是一个很奇特的女人,她一生的作品都是在写自己(第一人称)。
这话自然不是其表面的意思,他的意思是:作家何尝不是一生在描写自己,正如子非鱼而不知鱼之痛,所以你能写的只有自己而已,无他。
所以,我觉得莫扎特的《安魂曲》确实就是写给自己的。
乐曲的开场很轻,由中提琴(我不确定,感觉音比小提琴低)开场,再接上小提琴的交互伴随。
然后慢慢由小提琴引领,不断升调,到紧凑的地方接入美声的合唱,男低音音量是主导,一瞬间就有弥撒曲的感觉。
我是到后来才知道安魂曲就是弥撒曲的一个分支。
合唱之后接上女声独唱,然后又是气势恢宏的合唱。
因为我不是在基督教文化里面生活,对此没能有什么理解,我也很难了解他们呼喊着要和上帝对话的情绪。
对于我,
我只能理解为他自己对生平的某些人事的愧疚,比如莫扎特的父亲,莫扎特与之关系不太好。
莫扎特是非常愧疚的,据说在其婚礼上,父亲都没来参加。
莫扎特是个情商很高的人,他对此的感受不是像某些人记恨自己的父亲,他特别能够理解父亲的感受。
对于父亲的缺席,他认为是自己的过错,他是完美主义的一个人,他会将一切不完美的事件当做自己的过失。
他觉得他本来可以更好地处理这个关系,使之融洽。
事与愿违,所以他很内疚。
《安魂曲》的气势,爆发出的力量是持久而有力的。
至于后来,莫扎特死后,这首曲子由其弟子Suessmayr继续完成,由于Suessmayr帮助病重的莫扎特记谱,所以非常熟悉这个曲子,结尾也没有辜负师傅的期望,给了完美的答卷。
小插曲
提起莫扎特的死,有一个生命科学版本的说法,就是莫扎特是吃肉吃死的。
据称,莫扎特死前的一个多月吃过一次不熟的猪扒,然后得了一种寄生虫病(旋毛虫),然后就死了。
在莫扎特的书信中也有提及这件事(莫扎特真的是很喜欢写信),而且他发病的症状和“旋毛虫病”也是一致的。
这让我想起,杜甫,我们贫苦的大诗人也是吃肉吃死了。
不过杜甫的死因是蛋白摄入过多,导致血液氨中毒。
总之吃肉适量,煮熟为好。
《土耳其进行曲》
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被改编过非常多的版本,比如用苏格兰乐曲风笛演奏的版本就非常有趣。
此外还包括有小号,马头琴,笛子(中)等。
在风格上又有爵士乐风格的改编,也很不错。
我在听的时候,发现大多数的改编都保留了其原版第一段最后的“巴赫”风格的一串细碎快速地音符,而这一段快节奏的音符吹奏的乐器不易做到,所以几乎所有版本都配合了钢琴或者管风琴或者古钢琴。
在《麦兜响当当》中也有这首曲子关于“猪腩肉”的唱段,从侧面也表示这首曲子的广泛传播,雅俗共赏。
在此同时,又意外发现了贝多芬的《土耳其进行曲》,不过这个风格和莫扎特是完全不同的。
《小星星变奏曲》
小星星这首曲子最早是一首法国的歌曲,叫做“妈妈,请听我说”。
在我听的版本中,第一段变奏就是采用巴赫的风格(我不知道那是不是巴洛克风格),用几个快节奏的修饰音修饰每一句的结尾(我们假设按照中文小星星的唱词来分每一句)。
第二段来得更加华丽,但是不是在原乐段的基础上进行加工,而是取出一部分的音符穿插在自己的变奏中,也就是你可以在听的时候感受到小星星的影子,却不能明确指出。
第三段则在第二段的基础上以同样的手法进行变奏,变得更为复杂,同时你能听到的只是第二段的影子。
到了第五段的时候,连节奏都变了,变成了更慢的节拍。
然后又回归起初的节奏,继续在上一段的基础上变奏,最后变得完全听不出和小星星有什么关联。
第六段开始又开始变奏原曲,但是这个方向和第一段是不一样的,不是用“巴赫”风格在做。
然后又开始用漫无边际的想象去创作第六段的变奏,如此进行下去。
到了第十段的时候开始回复的可以听出原曲的样子,但是节奏稍有变化。
直到最后。
这首曲子看起来是一种即兴创作,就像一个高手在钢琴面前随手给你表演,他可以有一百种方式表现一件事,他也可以让你对这件事甚至有不一样的感受。
这大概也是为什么我现在听到很多古典乐的爵士改版我都会觉得很不错。
因为它改变了你对这件事的看法,不单单是换一个角度的问题,是原本的1现在已经是0了。
《d小调钢琴幻想曲》
开始的时候应该是一段序曲,但是这个序曲的第一段音符又作为一个主题在每一个结构的转换时出现,听起来固然是有其意义的,又不明意义。
大概幻想曲就是这样,既然是幻想,那就是梦,没有固定的意义,甚至没有意义。
莫扎特在第二段的时候用慢板去表达,是一种略显紧张的氛围。
你可以想象在梦里面,被黑衣人追踪;然后黑衣人消失,发现自己在桥上正在往下坠落;然后发现自己身边的妻子居然是多年没有发现的妖怪。
诸如此类的事情,没有特定的规律,三拍之后又换一种节律,如此反复创作。
莫扎特还真是一个精力旺盛的人,对于这种缥缈的音乐元素有如此的感受。
幻想曲本身也是一种天马行空的体裁,我也听过其他人的幻想曲,大多数敢于写幻想曲的人只能是大师,不能是其他。
一首曲子的自由度是其最难的地方,你的才华横溢全都表现在这种自由上,所有循规蹈矩的人都不是大师。
就像中国人擅长考试,美国人擅长创新。
结束语
1.音乐体验
在写莫扎特音乐的时候,不仅听了非常多莫扎特的音乐(实在话,莫扎特626首音乐,除了歌剧我几乎都听了),还看了很多资料。
像莫扎特死于煎猪扒这种新鲜的事情也在生物类的论坛上偶然看到,于是就引进了文章里面。
本来这篇文章的结构是包含歌剧部分的,但是由于我看了莫扎特歌剧的视频之后也没能搞懂歌剧要怎么看。
我又找了关于歌剧的文献,发现全是术语,一点都不亲切啊,于是放弃了这个念头。
在这个文章里面,我选取了风格或者类型不同的几首曲子,一个是幻想曲,这种天马行空的类型;还有变奏曲这种所谓纯粹“秀操作”的娱乐曲子;像安魂曲这种庄严肃穆的曲子,还有小夜曲这种情歌类型。
我希望以我仅有的一点理解,去选择不同的类型,给予不同的感受。
2.莫扎特是什么人
莫扎特是一个表面欢快,内心又充满各种情绪的人。
莫扎特负债是因为他不在乎钱财,他在乎他喜欢的音乐。
他觉得他的时间不该浪费在考虑怎么省钱上,他还有很多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他的狂喜的情绪,是他极度忧伤的写照。
为什么这样说,我们从幻想曲可以知道更多。
一个人在进入梦的状态之时,他的表现更贴近于他的真实想法。
我为什么对梦有如此的认识?首先,我是一个失眠症患者,我睡眠时多梦。
而且我发现就像《盗梦空间》说的一样,梦分很多个层次,我目前已经可以在梦里面保持一定的理智,可以自我从各种梦境中挣脱(强烈持有这是梦,我要逃出来的念头)。
莫扎特在有生之年想过很多不一样的风格,但是却因为周围人的不理解常常不得不放弃。
比如莫扎特说过:为什么艺术一定要大众化?至少巴赫还算是幸运的,独自创作,不会有人干涉。
莫扎特在宫廷之内,所谓的上层阶级就会有很多的约束。
莫扎特是反感这种干涉的,不过又不能稍有微词,这就是莫扎特忧伤的根本原因,创作热情收到限制。
当年《费加罗的婚礼》也是限制级的东西啊,只不过由于才华而破格录取了而已。
莫扎特深爱自己的家人,莫扎特经常给表妹啊,堂兄啊写信。
当年那个时候,写信的人很少,莫扎特是那种前面是德语,后面是意大利语的怪胎,现在去读他的信,你一定晕头转向。
他很乐于和家里人分享自己的喜怒,写信保持了他们的联系。
他也深爱自己的妻子,尽管不受父亲的认可。
不过也不能说是完全不认可,当年父亲还是有送礼过来的,那这是一种什么心态?往往这种表现表达:我认同你的妻子,但是我不能认同你。
咱两还是没话说,但是媳妇是无辜的,我没有任何不满意的意思。
现在去看老莫扎特的做法,其实叫“傲娇”。
莫扎特的忧伤在其《安魂曲》中有很好的表现,这样才是一个完整的人格,一个拥有喜怒哀乐的莫扎特。
莫扎特的境界已经不是怀才不遇,而是在最顶尖的音乐格局中都没人可以理解。
你遇到了赏识你的人,可是他却只能理解你讲的黄段子这样的粗浅笑话。
再有一点就是,在我看来,莫扎特对于一切都很无奈。
在自己喊出为什么音乐要通俗的时候,又不得不走在通俗的创作道路上。
莫扎特的笑脸,一半是对于贵族的客气(工作需要),另一半是对于世事的苦笑。
他总是笑,然后半夜自己回家,孤零零,一个人。
Addio moz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