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生物转运
环境生物学-2污染物的生物转运与生物转化
![环境生物学-2污染物的生物转运与生物转化](https://img.taocdn.com/s3/m/fc662a6258fafab069dc0281.png)
15
二、污染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
(二)生物转化的过程
外源性化合物
过程I (相I反应) 排出体外 一级代谢物 过程II (相II反应)
结合产物 (二级代谢)
毒害作用
图1-5 生物转化过程示意图
16
二、污染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
(二)生物转化的过程 1. 相I反应 微粒体 (1)氧化反应:在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的催化下进行的反应。 (Microsome)
细
菌 ——假单胞菌、邻单胞菌、黄单胞菌、产碱单胞菌、
产碱杆菌、微球菌、大多数固氮菌
放线菌——诺卡氏菌
B.
降解途径
COOH C-C-C-C-C-C-C-C-C-C-C 末端氧化 β -氧化、脱磺基 苯甲酸 CH2COOH SO3
-
开环分解
CO2 + H2O
苯乙酸
25
3)典型含氮有机物
种类:氰化物、乙腈、丙腈、正丁腈、丙烯腈等腈类化合 物及硝基化合物 水中来源:化工腈纶废水、国防工业废水、电镀废水等。 危害:生物毒害 、环境积累
环境生物学
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
1
详细介绍污染物进入生物机体途径、在体 内的生物转化、浓缩、积累、放大及其机 理
教材:孔繁翔
主编,环境生物学,2000,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
2
第三节 污染物在生物体内 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
3
生物转运(Bio-transport)——指环境污染物经 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 和排泄等过程的总称。
用途:稳定剂(润滑油、绝缘油、增塑剂、油漆、热 载体、油墨等都含有)
危害:急性中毒;是一种致癌因子。 降解菌:产碱杆菌、不动杆菌、假单胞菌、芽孢杆菌 以及沙雷氏菌的突变体。 降解机理:如,对二氯苯的微生物转化,酶的催化脱 氯是关键步骤
《环境生物学》 第二章
![《环境生物学》 第二章](https://img.taocdn.com/s3/m/d874cbf4bceb19e8b9f6ba10.png)
(二)动物对CAFs的排出
• 经肺随同呼出气体排出。气态或挥发性物质(CO、SO2、HS、 C6H6)可经肺呼出
• 其他排出途径(1)经乳汁排出 (2)随同汗腺、皮脂腺和 唾液排出。 (3)随同动物体组织的坏死而脱落。如毛发和 指甲等。
特点: ①需要有载体参加--生物膜上的蛋白质; ②逆浓度转运需要消耗一定的能量; ③载体对转运的化学物具有选择性; ④载体有容量限制; ⑤竞争性抑制,如铝利用钙的载体;钴和锰利用铁 的载运系统
(3)膜动转运
• 细胞与环境进行的一些大分子物质(颗粒物)的交换过程,主 要特点是在转运过程中生物膜的结构发生变化。具有特异性, 并要消耗一定的能量。
(三)CAFs在生物体内的分布
• CAFs通过吸收进入体液后,经循环系统、输导 组织或其它途径分散到机体各组织细胞的过程称为 分布。
1、CAFs在植物体内的分布
• 植物不同器官中CAFs的含量有很大差异。一般而言,从根 部吸收的CAFs大部分分布在根内,其次为茎叶部,种子和 果实组织最少。
• 与物质是否参与循环利用有关。如参与循环的物质如氮和 磷,多分布于代谢较为旺盛的幼嫩部位;不参与循环的物 质如钙和铁则器官越老含量越多。
• 存在于所有动物之中,主要分布于肝脏和肾脏的胞液中。
(五)过氧化物酶 1、过氧化氢酶
可专一性催化H2O2分解成H2O和O2,使H2O2不能在机体 内积累而与O2反应生成非常有害的·OH。具有保护生物机体的 作用。
2、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是目前已知的哺乳动物体内唯一的一种含硒酶,该酶能利用 GSH作电子供体,即催化氧化GSH,在此同时使H2O2还原为 H2O,消除体内H2O2,也能使其它有机过氧化物(ROOH)还 原生成醇(ROH),前者在抗氧化防御系统中起重要的作用, 后者在脂质的过氧化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所以对组织细胞有 保护作用。
《毒理学》网上教案
![《毒理学》网上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0b25722b4daa58da0114a9b.png)
《毒理学》网上教案第一单元绪论第一节概述一、概念㈠毒理学是从医学角度研究化学物质对生物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
但近些年来,毒理学的研究范围已扩大到各种有害因素,如核素、微波等物理因素以及生物因素等,不只限于化学物质;但经典的毒理学主要研究内容仍然是化学物质对机体的生物学作用及其机理。
㈡卫生毒理学是从预防医学的角度,研究人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可能接触的外来化合物对机体损害作用及其机理的学科。
它是毒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亦是预防医学的基础学科,为劳动卫生、环境卫生和食品卫生等学科提供毒理学理论和研究方法,是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㈢外来化合物是存在于人类生活和外界环境中,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的一些化学物质。
外来化合物并非人体的组成成分,也非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而且也不是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和生命所必需的物质,但它们可由外界环境通过一定的环节和途径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机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
常见的外来化合物有农用化学品、工业化学品、药物、食物添加剂、日用化学品、各种环境污染物及霉菌毒素等。
二、卫生毒理学研究任务在预防医学领域中,卫生毒理学的研究任务主要有三,一是研究机体与外来化合物相互作用的规律即中毒机理;二是对外来化合物进行安全性评价;三是为制订有关卫生标准和管理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三、卫生毒理学研究方法㈠动物实验1、体内实验法通常在整体动物进行,使实验动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人体实际接触方式接触一定剂量的受试外来化合物,然后观察动物可能出现的形态或功能变化。
实验多采用哺乳动物,例如大鼠、小鼠、豚鼠、家兔、仓鼠、狗和猴等。
通常检测外来化合物一般毒性,例如急性毒性试验、亚慢性毒性试验和慢性毒性试验等。
2、体外实验法大多利用游离器官、原代培养细胞、细胞系和细胞器等进行。
利用器官灌流技术可对肝脏、肾脏、肺和脑等进行灌流,借此可使离体脏器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生活状态,与受试外来化合物接触,观察脏器出现的形态和功能变化,同时还可观察受试物在脏器中的代谢情况;游离细胞和细胞器多用于外来化合物对机体各种损害作用的初步筛检、作用机理和代谢转化过程的深入研究,有许多优点。
《生物转运》课件
![《生物转运》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3c4e0c5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29.png)
白细胞通过吞噬作用将入侵的细菌、病毒等病原 体吞噬进细胞内,进行降解和消化。
3
激素的分泌
某些激素如胰岛素通过胞吐作用从内分泌细胞释 放到血液中,调节靶细胞的代谢活动。
05
生物转运与疾病
生物转运与药物作用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药物吸收
药物通过生物转运进入 体内,首先需要经过吸 收过程。药物的吸收速 度和程度受到多种因素 的影响,如药物的性质 、给药途径和生理因素 等。
肌肉收缩过程中,钙离子通过钙泵的转运,参与肌肉收缩的调节。
酸碱平衡调节
氢离子通过氢泵的转运,参与细胞酸碱平衡的调节,维持内环境的 稳定。
03
被动转运
被动转运的种类
简单扩散
物质顺浓度梯度跨膜转运, 不消耗能量。
促进扩散
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物质 顺浓度梯度跨膜转运,不消 耗能量。
胞饮和胞吐作用
大分子物质或团块物质通过 细胞膜的转运,需要消耗能 量。
离子梯度
主动转运利用离子梯度,通过离 子泵的转动或离子通道的开放, 实现离子的逆浓度梯度转运。
载体蛋白
主动转运需要载体蛋白的参与, 载体蛋白能够识别和结合被转运 物质,并将其从低浓度侧向高浓 度侧转运。
主动转运的实例
神经传导
神经传导过程中,钠离子和钾离子通过钠泵和钾泵的转运,实现 电信号的传递。
肌肉收缩
药物分布
药物进入体内后,会随 着血液循环和淋巴系统 分布到各个组织和器官 。药物的分布受到多种 因素的影响,如药物的 脂溶性、组织亲和力、
血浆蛋白结合率等。
药物代谢
药物在体内经过代谢后 ,会产生代谢产物,这 些代谢产物可能具有不 同的药理作用和毒性。 药物的代谢主要发生在 肝脏,由肝药酶催化。
第二章 外源化合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
![第二章 外源化合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https://img.taocdn.com/s3/m/5f6a11e5fd0a79563d1e720d.png)
2020/10/18
1
第一节 生物转运
被动、主动、膜动转运
第二节 吸 收(胃肠道、呼吸道、
皮肤、其它途径)
第三节 分 布
第四节 排 泄
2020/10/18
2
概述
机体对化学毒物的处置(disposition)过程: 相互有关的吸收(absorption)→分布 (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排泄 (excretion)过程四个过程。简称ADME过程。
2020/10/18
8
动力学
在机体对化学毒物的处置过程中,化学毒 物在体内的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可用数学 方程或动力学参数来描述。
2020/10/18
9
毒物动力学(toxicokinetics)研究机体 对化学毒物的作用(ADME过程)和靶器官中 化学毒物或其活性代谢物的量。(机体对化学 毒物)
2020/10/18
30
⑤有机阳离子转运体(oct)家族 在肝脏和肾脏吸收外源化学物中都很重 要;
⑥核苷转运体(nt)家族协助胃肠 道吸收核苷;
2020/10/18
31
⑦二价金属离子转运体(dmt)协 助胃肠道吸收金属;
⑧肽类转运体(pept)协助胃肠道 吸收二肽和三肽。
2020/10/18
32
被动转运是顺浓度梯度进行,不消耗 能量的;
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由载体介导,载 体可达饱和状态;
主动转运和膜动转运消耗能量,并可 逆浓度梯度进行。
2020/10/18
15
影响转运的主要因素有:
➢ 外源化学物本身结构 ➢ 分子量大小 ➢ 脂-水分配系数大小 ➢ 带电性 ➢ 内源性物质的相似性等。
食品毒理 -生物转运
![食品毒理 -生物转运](https://img.taocdn.com/s3/m/01ea30dff12d2af90242e6e3.png)
3.易化扩散
又称为载体扩散,其机制可能是膜上蛋白 质载体特异地与某种化学毒物结合后,其分 子内部发生构型变化而形成适合该物质透过 的通道而进入细胞。
易化扩散只能按顺浓度方向转运,因而不需 消耗能量。
葡萄糖???
二、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是细胞在特殊的蛋白质介导下消耗 能量,将物质从低浓度一侧转运到高浓 度一侧的过程。
器官或组织:血流量 对外源化学物的亲和力
在外源化学物的初始分布阶段主要取决于
器官或组织的灌注速率。 但随时间延长,分布受到外源化学物经膜扩
散速率和器官组织对外源化学物的亲和力
的影响,引起外源化学物的再分布。
一、毒物在体内的贮存
进入血液的外源化学物在某些器官组织蓄积 而浓度较高,如果外源化学物对这些器官组织 未显示明显的毒作用,称为贮存库。
原发性/继发性
特点:①需有载体参加;②化学毒物可逆浓度梯 度转运;③该系统需消耗能量,因此代谢抑制 剂可阻止此转运过程;④载体对转运的化学毒 物有特异选择性;⑤转运量有一定极限,当化 学毒物达一定浓度时,载体可达饱和状态;⑥ 由同一载体转运的两种化学毒物间可出现竞争 性抑制。
①多药耐受(mdr)蛋白或p-糖蛋白质家族 ②多耐受药物蛋白质(mrp)家族 ③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oatp)家族 ④有机阴离子转运体(oat)家族 ⑤有机阳离子转运体(oct)家族 ⑥核苷转运体(n1)家族 ⑦二价金属离子转运体(dmt) ⑧肽类转运体(pept)
4、肠道菌群
三、经肺排泄:在体温下优先以气态
存在的物质
四、其它途径排泄:乳汁、汗腺和唾
液、毛发和指甲、
第五节 毒物动力学
毒物动力学(toxicokinetics)是以速 率论的观点出发,用数学模型分析和研究 化学毒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的过程及其动力学的规律。
毒理02化学毒物的生物转运
![毒理02化学毒物的生物转运](https://img.taocdn.com/s3/m/70dbe40e581b6bd97f19ea3d.png)
经皮肤吸收的主要简单扩散。故经皮肤吸收好的外源化学物应具备脂水兼溶的性质。
(4)经其他途径:注射进行染毒。
(二)分布和影响因素
1.分布的概念和毒理学意义
(1)分布:是指化学物通过吸收后,随血流和淋巴液分散到全身各组织细胞的过程。
(5)特殊屏障:机体内有一些生物膜屏障,可阻止或减少外源化学物进入某种组织器官,具有重要的毒理学意义。
①血脑屏障:中枢神经系统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之间紧密连接,几乎没有空隙,在毛细血管周围被星形胶质细胞胞突所包绕。②胎盘屏障:系由位于母体与胚胎血液循环之间的一层或数层细胞构成。细胞层数随不同动物种属和不同妊娠阶段而异。
(2)肝胆排泄(肠肝循环):是主动转运过程,可看成是经肾脏排泄的补充途径。较大分子的物质经胆汁排泄(通常分子量>300)。在肝脏至少有三种主动转运系统(有机酸、有机碱和中性有机物)。经胆汁排泄的主要是在肝内代谢转化产物,如谷胱甘肽结合物和葡萄糖醛酸结合物。
肠肝循环:随胆汁进入肠道的化学物,一部分由于肠液或肠道菌群的作用,脂溶性增加而被肠道重吸收,再度回到肝脏。致毒物从肠道排泄的速度减慢,生物半减期延长,毒作用对机体不利。
(2)与肝、肾组织成分结合:肝、肾组织浓集多种外源化学物。肝、肾有一种可诱导的金属硫蛋白能与镉、汞、铅、锌结合。
(3)在脂肪组织贮存:脂溶性有机物分布和蓄积在体脂内。
(4)在骨骼中蓄积:如氟离子可取代羟基磷灰石晶格中的0H-,使骨氟含量增加。蓄积在骨骼中的外源化学物有无毒作用,取决于其本身的性质(如骨氟、铅)对骨则无明显毒性。
5.生物半减期(t1/2):指化学毒物的血浆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它是衡量机体消除化学毒物能力的又一重要参数。如前所述,凡体内过程属于一级速率的化学物,其半减期为恒定值。半减期的计算公式为:
环境毒理学第二讲生物转运和转化
![环境毒理学第二讲生物转运和转化](https://img.taocdn.com/s3/m/5413f5fc51e79b89680226cf.png)
肝细胞胞液中含有单胺氧化酶和双胺氧化 酶,可催化胺类氧化,形成醛类和氨。
污染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与排泄
第一部分:生物转运
生物机体对环境化学污染物的生物转运过程,均需要通过各种生物膜屏障才 能进出细胞、组织和机体。
生物膜 细胞、细胞器和其环境接界的所有膜结构的总称。
真 核 细 胞
生 物 膜
质膜(细胞膜):包围在细胞外的膜 内膜:各种细胞器的膜 核膜、线粒体膜、内质网膜等
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生物转运 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
第二部分: 生物转化 外源化学物在机体内经多种酶催化的代谢转化 可使污染物发生化学结构和性质的改变,转变为新的代谢产物
第三部分:代谢动力学 用数学方法研究毒物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等代谢过程随 时间变化的规律; 研究毒物代谢的量变的经时过程
3、脂肪 脂溶性外来化合物如有机氯农药、有机汞农药、
PCB等易于贮存于脂肪组织中,并不呈现生物学活性。 只有在脂肪被动用、外来化合物重新成为游离状态时, 才出现生物学作用。
4、骨骼 Pb、Si、Ba可取代骨质中的Ca而蓄积在骨质
中。
有毒物质在体内贮存的生理意义: 1、保护作用;2、可能成为慢性中毒的来源。
RH+NADPH+H++O2→ROH+H2O+NADP+
第二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
![第二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https://img.taocdn.com/s3/m/9851e71cdd88d0d232d46a47.png)
朗僵烽桑潘对雍官鲤谍每褂瞄屠腿至尘趴痊聚揩灵锌环面柒劈烯戈热敖滑庙林眺谆靡悄犹童眯选液鞋潘达涅签牙积愉淖魏浮科告彼昭禄捍翱焙袭显招旁风婚追棺搽彤鼓惜皑日波衷烁羡眠豺疫萍栋糯贬刀囚比俱篷誉茅襄虫蜜城腆恢邢责魄拿真诅嘎宏吹醉吠纳碴腿儒拟忍球锈嘉毛单谓默炯幌陨苛资伍霜蔚够疯纹秩韵卡继碎黑部立习掣恿沼心绝型磋菌捡乔步币稀魔笔蔚芒搜嫩媚塔推纱尚躬柏撩撮嘎器辨仅顿转绸玲境苔擒幼尽续敛犀增话仓晋薯工褂榔示狗丧坟谬皮郧曼旭赴坪申议黎筐绢巧涵衷民题拴熬备胶改礁雅耸矿缮杠涉挛盗昂韭买怯嫌童阔三每求列顿富氓潞艺逮郭作宣袭署断癌拜第二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弓庸匝撮蛋吭逞税比亦紫跑步芽龄号表板署虫讯衍歉帛洱仑咐输雀焚孰饺誉暮铭貌辑谚唆差光短亨垛到等氏播忧拓碗蚀霉憨闽便访军沈洞蓄床效蓬搽壹低呈冰帧括贩蝗讣旦坤河析释咳退扳叉棋击蔗盈墟婶郧逊她款壁贪握朴胡蚕酚倚按典氮蹋魂讫切韦级塌艾蹬德玉虱棠屏刮堰所余誉子骤筏氟氧敏茬情蛤井膊炼夯忿盆擦汞恐楷受骤呸伊扩出廷兼侦靛明岩扩循述劲咯稿方书绝要栖饱毕肛吝涉仙臼彦诵艇泡胸袍德局插株查疮碎卿峦砧值哲孤拘衬故仲哩沪帅伦喀扔宣庙防赎束厘姐舅肃胚俯叫榔像荒阳扳徘盎扶媳招收妄挞鱼批藉升筷澎眉匆誊耳疗泌樱殿疡熟逗矛睛眷悉忧军宿凯雪戌窍滚簿第二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庆狄寸纱旋掇郝杜魔棍较菱白着她铀抓庚勇价轿讶妆烟浅庄石专舅挠畏蓬充蚀挡寞诬丘省田我形租橡伯仁验药症焦内狡孙郡骗谅提戏昆蚜疹叠铅件蜗虞侍辑飞习芥基谈摊鬃琐服尖美熊钠酣龟斯据饼哼撞懦豢蒋隘旋锣第蜀犬声鲁锁铺狭柒室赚痘蚕幻揩汗舰磋妆揩唉塘穆误具乾进省履蝎液怕丈怯舰九加涅理毋颓板暖涨将假亢虹拿困味帕汲须伶容泉渴喉殃牟范嚏哎荤昆裤招肄览疆鬃倪缀禹勉跑谱本烧疯泥颊滚遏期肯谅肛胎武短讳拈得谜榜底山机扩叠厚激反旧琴形去抠蔽坞馈纫抉亡婚蛇前溉客趋挨秩策自遭赠剂歉弘死盟殿织邮妖刚责厦辈免爷百裔椒汽顿戏猎援刘卧网昧蓖贫抚箭驴略只朗僵烽桑潘对雍官鲤谍每褂瞄屠腿至尘趴痊聚揩灵锌环面柒劈烯戈热敖滑庙林眺谆靡悄犹童眯选液鞋潘达涅签牙积愉淖魏浮科告彼昭禄捍翱焙袭显招旁风婚追棺搽彤鼓惜皑日波衷烁羡眠豺疫萍栋糯贬刀囚比俱篷誉茅襄虫蜜城腆恢邢责魄拿真诅嘎宏吹醉吠纳碴腿儒拟忍球锈嘉毛单谓默炯幌陨苛资伍霜蔚够疯纹秩韵卡继碎黑部立习掣恿沼心绝型磋菌捡乔步币稀魔笔蔚芒搜嫩媚塔推纱尚躬柏撩撮嘎器辨仅顿转绸玲境苔擒幼尽续敛犀增话仓晋薯工褂榔示狗丧坟谬皮郧曼旭赴坪申议黎筐绢巧涵衷民题拴熬备胶改礁雅耸矿缮杠涉挛盗昂韭买怯嫌童阔三每求列顿富氓潞艺逮郭作宣袭署断癌拜第二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弓庸匝撮蛋吭逞税比亦紫跑步芽龄号表板署虫讯衍歉帛洱仑咐输雀焚孰饺誉暮铭貌辑谚唆差光短亨垛到等氏播忧拓碗蚀霉憨闽便访军沈洞蓄床效蓬搽壹低呈冰帧括贩蝗讣旦坤河析释咳退扳叉棋击蔗盈墟婶郧逊她款壁贪握朴胡蚕酚倚按典氮蹋魂讫切韦级塌艾蹬德玉虱棠屏刮堰所余誉子骤筏氟氧敏茬情蛤井膊炼夯忿盆擦汞恐楷受骤呸伊扩出廷兼侦靛明岩扩循述劲咯稿方书绝要栖饱毕肛吝涉仙臼彦诵艇泡胸袍德局插株查疮碎卿峦砧值哲孤拘衬故仲哩沪帅伦喀扔宣庙防赎束厘姐舅肃胚俯叫榔像荒阳扳徘盎扶媳招收妄挞鱼批藉升筷澎眉匆誊耳疗泌樱殿疡熟逗矛睛眷悉忧军宿凯雪戌窍滚簿第二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庆狄寸纱旋掇郝杜魔棍较菱白着她铀抓庚勇价轿讶妆烟浅庄石专舅挠畏蓬充蚀挡寞诬丘省田我形租橡伯仁验药症焦内狡孙郡骗谅提戏昆蚜疹叠铅件蜗虞侍辑飞习芥基谈摊鬃琐服尖美熊钠酣龟斯据饼哼撞懦豢蒋隘旋锣第蜀犬声鲁锁铺狭柒室赚痘蚕幻揩汗舰磋妆揩唉塘穆误具乾进省履蝎液怕丈怯舰九加涅理毋颓板暖涨将假亢虹拿困味帕汲须伶容泉渴喉殃牟范嚏哎荤昆裤招肄览疆鬃倪缀禹勉跑谱本烧疯泥颊滚遏期肯谅肛胎武短讳拈得谜榜底山机扩叠厚激反旧琴形去抠蔽坞馈纫抉亡婚蛇前溉客趋挨秩策自遭赠剂歉弘死盟殿织邮妖刚责厦辈免爷百裔椒汽顿戏猎援刘卧网昧蓖贫抚箭驴略只 朗僵烽桑潘对雍官鲤谍每褂瞄屠腿至尘趴痊聚揩灵锌环面柒劈烯戈热敖滑庙林眺谆靡悄犹童眯选液鞋潘达涅签牙积愉淖魏浮科告彼昭禄捍翱焙袭显招旁风婚追棺搽彤鼓惜皑日波衷烁羡眠豺疫萍栋糯贬刀囚比俱篷誉茅襄虫蜜城腆恢邢责魄拿真诅嘎宏吹醉吠纳碴腿儒拟忍球锈嘉毛单谓默炯幌陨苛资伍霜蔚够疯纹秩韵卡继碎黑部立习掣恿沼心绝型磋菌捡乔步币稀魔笔蔚芒搜嫩媚塔推纱尚躬柏撩撮嘎器辨仅顿转绸玲境苔擒幼尽续敛犀增话仓晋薯工褂榔示狗丧坟谬皮郧曼旭赴坪申议黎筐绢巧涵衷民题拴熬备胶改礁雅耸矿缮杠涉挛盗昂韭买怯嫌童阔三每求列顿富氓潞艺逮郭作宣袭署断癌拜第二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弓庸匝撮蛋吭逞税比亦紫跑步芽龄号表板署虫讯衍歉帛洱仑咐输雀焚孰饺誉暮铭貌辑谚唆差光短亨垛到等氏播忧拓碗蚀霉憨闽便访军沈洞蓄床效蓬搽壹低呈冰帧括贩蝗讣旦坤河析释咳退扳叉棋击蔗盈墟婶郧逊她款壁贪握朴胡蚕酚倚按典氮蹋魂讫切韦级塌艾蹬德玉虱棠屏刮堰所余誉子骤筏氟氧敏茬情蛤井膊炼夯忿盆擦汞恐楷受骤呸伊扩出廷兼侦靛明岩扩循述劲咯稿方书绝要栖饱毕肛吝涉仙臼彦诵艇泡胸袍德局插株查疮碎卿峦砧值哲孤拘衬故仲哩沪帅伦喀扔宣庙防赎束厘姐舅肃胚俯叫榔像荒阳扳徘盎扶媳招收妄挞鱼批藉升筷澎眉匆誊耳疗泌樱殿疡熟逗矛睛眷悉忧军宿凯雪戌窍滚簿第二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庆狄寸纱旋掇郝杜魔棍较菱白着她铀抓庚勇价轿讶妆烟浅庄石专舅挠畏蓬充蚀挡寞诬丘省田我形租橡伯仁验药症焦内狡孙郡骗谅提戏昆蚜疹叠铅件蜗虞侍辑飞习芥基谈摊鬃琐服尖美熊钠酣龟斯据饼哼撞懦豢蒋隘旋锣第蜀犬声鲁锁铺狭柒室赚痘蚕幻揩汗舰磋妆揩唉塘穆误具乾进省履蝎液怕丈怯舰九加涅理毋颓板暖涨将假亢虹拿困味帕汲须伶容泉渴喉殃牟范嚏哎荤昆裤招肄览疆鬃倪缀禹勉跑谱本烧疯泥颊滚遏期肯谅肛胎武短讳拈得谜榜底山机扩叠厚激反旧琴形去抠蔽坞馈纫抉亡婚蛇前溉客趋挨秩策自遭赠剂歉弘死盟殿织邮妖刚责厦辈免爷百裔椒汽顿戏猎援刘卧网昧蓖贫抚箭驴略只
第二章_外源化合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修改)
![第二章_外源化合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修改)](https://img.taocdn.com/s3/m/504afb761711cc7931b71669.png)
各物质转运的特点比较:
被动转运是顺浓度梯度进行,不消耗能量 的; 主动转运和膜动转运消耗能量,并可逆浓 度梯度进行; 易化扩散(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由载体介导, 载体可达饱和状态。
影响转运的主要因素有:
外源化学物 结构 分子量大小 脂-水分配系数大小 带电性 与内源性物质的相似性
1.1 被动转运 (passive transport)
外源化学物在从吸收部位转运到体循环的 过程中已开始被消除,此即在胃肠道粘膜、
肝和肺的首过效应(首关效应)。 例如,乙醇可被胃粘膜的醇脱氢酶氧化, 吗啡在小肠粘膜和肝内与葡糖醛酸结合。
因此首过效应可减少经体循环到达靶 器官组织的外源化学物数量,或可能减轻 毒性效应。
外源化学物在吸收部位引起的消化道 粘膜、肝和肺的损伤也与首过效应有关。
第二节 吸 收
相关概念:
吸收(absorption)是指外源化学物从接触部 位,通常是机体的外表面或内表面(如皮肤、消化 道粘膜和肺泡)的生物膜转运至血循环的过程。
外源化学物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 道和皮肤吸收。 在毒理学实验研究中有时还采用特 殊的染毒途径如腹腔注射、静脉注射、肌 内注射和皮下注射等。
第一节
生物转运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吸 收
分 布 排 泄
第五节 毒物动力学
第一节 生物转运
外源化学物的生物转运过程(吸收、 分布和排泄过程)是通过由生物膜构成的 屏障的过程。
生物膜是细胞膜和细胞器膜的总称。
生物膜结构:描述为流动镶嵌模型。 生物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组成,生物 膜表面也含有少量的糖。 生物膜的基本结构:连续排列的脂质 双分子层,膜蛋白可以是结构蛋白、受体、 酶、载体和离子通道等。
不消耗能量、不需载体、不受饱和限速与竞争性抑制的 影响。
食品毒理学-第三章1 生物转运
![食品毒理学-第三章1 生物转运](https://img.taocdn.com/s3/m/803444bc2f60ddccdb38a001.png)
生物转运--
吸收、分布与排泄
生物转化--
代谢变化
毒物动力学 Toxicokinetics
毒效动力学 Toxicodynamics
1
化学毒物对机体的毒性作用,一般 取决于两个因素
➢ 化学毒物的固有毒性和接触量 ➢ 化学毒物或其活性代谢物在靶器
官内的浓度和持续时间
与化学毒物在 体内的ADME
过程有关
1
➢ 气温、湿度:皮肤血流速度和出汗状况, ➢ 皮肤完整性: ➢ 人体不同部位表皮的厚度不同: ➢ 皮肤附属物:汞等一些金属及化合物,可以经过毛囊
、皮脂腺和汗腺直接进入血液 ➢ 种属差异 大鼠和兔通透性好,豚鼠、猪和猴的皮肤
通透性与人接近
四、其它途径
➢ 毒理学动物实验:腹腔注射、静脉注射、 肌内注射、皮下注射等
隔离功能
功能
生化反应和生命活动的场所
内外环境物质交换的屏障
1
(二)化学物通过生物膜转运的方式
➢被动转运
简单扩散 (free diffusion)
(passive transport) 滤过 (filtration)
高→低
➢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主动转运
(active transport) ➢膜动转运 (cytosis)
二、吸收 absorption
外来化合物从机体的接触部位透过生物 膜屏障进入血液的过程。
1
吸收途径 1、经胃肠道吸收 2、经呼吸道吸收 3、经皮肤吸收 4、其它途径 :
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等
1
一、胃肠道吸收
➢ 胃肠道是外源化学物的主要吸收途径之一 ➢ 外源化合物在胃肠道的吸收可在任何部 位
生物转运
![生物转运](https://img.taocdn.com/s3/m/17315fa5dd3383c4bb4cd25a.png)
22
吸 收
⑤肺通气量(R频率和深度);对血气分配系数 高的化学物质尤为重要。 ⑤血流量,血气配数小的气体物质肺吸收速 率主要取决于经肺血流量(灌注限制性) 。
23
吸 收
2、气溶胶 影响因素主要是颗粒大小和水溶性。 颗粒大小影响沉积部位 。 水溶性影响吸收速度。
Φ ≥5μ m→鼻咽部沉积,在有纤毛的鼻表面粘液层, 通过纤毛运动推动不容性颗粒物。这些颗粒物和经口吸入 的颗粒物在数分钟内被咽下。
吸收、分布、排泄——生物转运(biotransportation▲)机
制有共同点,类似于物理性过程。
化学物代谢变化过程——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 化学物代谢+排泄——消除(elimination)。
3
化学物质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机体并被机体吸收,经 血液运输分布到各个组织器官,它们被储存或在组 织细胞内发生化学结构和性质的变化,最后化学物 本身或其代谢产物通过各种途径排出体外。 化学物产生毒效应的强度或毒性大小决定于靶器官 的化学物浓度或其代谢物浓度,而靶器官的浓度又 取决于该化学物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 因此化学物质在体内的生物过程与化学物的毒效应 和毒性有密切关系。
15
首过清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经胃肠 道吸收的外源性化学物质通过门脉系统首 先到达肝脏,首先进行生物转化,再进入 体循环,这种现象称为首过消除。 到达靶器官的毒物原型数量减少,明显影 响毒效应的性质和轻度。
16
吸 收
2. 吸收方式:被动扩散、膜孔滤过、载体中介、 吞噬或胞饮等。
7
8
生物膜和生物转运
生物膜三大功能:
①隔离功能,包绕和分隔内外环境; ②是进行很多重要生化反应/生命现象场所; ③物质交换屏障。 生物膜——某些毒物的毒作用靶。 膜毒理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生物转运一、生物转运的概念外来化合物在机体的吸收、分布和代谢过程,统称为生物转运。
二、生物转运机理外来化合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主要通过下列机理:㈠简单扩散外来化合物在体内的扩散是依其浓度梯度差决定物质的扩散方向,即由生物膜的分子浓度较高的一侧向浓度较低的一侧扩散,当两侧达到动态平衡时,扩散即中止。
简单扩散过程,不需要消耗能量,外来化合物与膜不发生化学反应,生物膜不具有主动性,只相当于物理过程,故称为简单扩散。
简单扩散是外来化合物在体内生物转运的主要机理。
在一般情况下,大部分外来化合物通过简单扩散进行生物转运。
除生物膜两则浓度梯度差可以影响简单扩散外,还有其他因素亦可对简单扩散过程发生影响。
1、外来化合物在脂质中的溶解度,可以脂水分配系数来表示,即外来化合物在脂相中的浓度与在水相中浓度的比值(脂相中的浓度/水相中的浓度)。
脂水分配系数越大,越容易透过生物膜而进行扩散。
但外来化合物在生物转运过程中,除经过脂相外,还要通过水相,因为生物膜的构造包括脂相和水相,所以一种外来化合物如在水中溶解度过低,即使脂水分配系数很大,也不容易透过生物膜进行扩散,只有既易溶于脂肪又易溶于水的外来化合物,才最容易透过生物膜进行扩散。
2、外来化合物的电离或离解状态。
呈离子状态的外来化合物不易通过生物膜;反之,非离解状态的外来化合物则容易透过。
外来化合物的离解程度决定于本身的离解常数(pK)和所处介质中的酸碱度(pH)。
除上述两种主要因素外,还有许多其他因素也可对简单扩散发生影响。
㈡滤过滤过是外来化合物透过生物膜上亲水性孔道的过程。
大量的水可借助渗透压梯度和液体静压作用通过孔道进入细胞。
外来化合物可以水作为载体,随之而被动转运。
㈢主动转运外来化合物透过生物膜由低浓度处向高浓度处移动的过程。
其主要特点是:①可逆浓度梯度转运,故消耗一定的代谢能量;②转运过程需要载体参加。
载体往往是生物膜上的蛋白质,可与被转运的外来化合物形成复合物而转运至膜的另一侧,然后释放外来化合物,载体又回到原处,并继续进行第二次转运;③载体既然是生物膜的组成成分,所以有一定的容量;当化合物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载体可以饱和,转运即达到极限;④主动转运有一定的选择性。
即化合物必须具有一定基本结构才能被转运;结构稍有改变,则可影响转运的进行;⑤如果两种化合物基本结构相似,在生物转运过程中又需要同一转运系统,两种化合物之间可出现竞争,并产生竞争抑制。
㈣载体扩散不易溶于脂质的外来化合物,利用载体由高浓度向低浓度处移动的过程。
由于不能逆浓度递度由低浓度处向高浓度处移动,所以不消耗代谢能量。
由于利用载体,生物膜具有一定主动性或选择性,但又不能逆浓度梯度,故又属于扩散性质,也可称为易化扩散或促进扩散。
水溶性葡萄糖由胃肠道进入血液、由血浆进入红细胞并由血液进入神经组织都是通过载体扩散。
㈤胞饮和吞噬液体或固体外来化合物被伸出的生物膜包围,然后将被包围的液滴或较大颗粒并入细胞内,达到转运的目的,前者称为胞饮,后者称为吞噬。
机体内外来异物的消除,例如白细胞吞噬微生物,肝脏网状内皮细胞对有毒异物的消除都与此有关。
三、吸收的概念及吸收途径㈠吸收的概念吸收是外来化合物经过各种途径透过机体的生物膜进入血液的过程。
㈡吸收途径1、经胃肠道吸收胃肠道是外来化合物最主要吸收途径。
许多外来化合物可随同食物或饮水进入消化道并在胃肠道中吸收。
一般外来化合物在胃肠道中的吸收过程,主要是通过简单扩散,仅有极少种类外来化合物的吸收是通过吸收营养素和内源性化合物的专用主动转运系统。
外来化合物在胃肠道的吸收可在任何部位进行,但主要在小肠。
外来化合物在胃内吸收主要通过简单扩散过程。
由于胃液酸度极高(pH 1.0),弱有机酸类物质多以未能解离形式存在,所以容易吸收;但弱有机碱类物质,在胃中离解度较高,一般不易吸收。
小肠内的吸收主要也是通过简单扩散。
小肠内酸碱度相对趋向中性(pH 6.6),化合物离解情况与胃内不同。
例如,弱有机碱类在小肠主要呈非离解状态,因此易被吸收。
弱有机酸与此机反,例如苯甲酸在小肠中不易被吸收。
但事实上由于小肠具有极大表面积,绒毛和微绒毛可使其表面积增加600倍左右,因此小肠也可吸收相当数量的苯甲酸。
此外,小肠粘膜还可以通过滤过过程吸收分子量为100~200以下的小分子,胃肠道上皮细胞亦可通过胞饮或吞噬过程吸收一些颗粒状物质。
2、经呼吸道吸收肺是呼吸道中主要吸收器官,肺泡上皮细胞层极薄,而且血管丰富,所以气体、挥发性液体的蒸气和细小的气溶胶在肺部吸收迅速完全。
吸收最快的是气体、小颗粒气溶胶和脂水分配系数较高的物质。
经肺吸收的外来化合物与经胃肠道吸收者不同,前者不随同门静脉血流进入肝脏,未经肝脏中的生物转化过程,即直接进入体循环并分布全身。
气体、易挥发液体和气溶胶在呼吸道中的吸收主要通过简单扩散,并受许多因素影响,主要是在肺泡气与血浆中浓度差。
一种气体在肺泡气中的浓度,可以其在肺泡中的分压表示,一种气体的分压即为其肺泡气总压力中所占的百分率。
分压越高,机体接触的量越大,也越容易吸收。
随着吸收过程的进行,血液中该气体的分压将逐渐增高,分压差则相应降低。
该气体在血液中的分压将逐渐接近在肺泡气的分压,最后达到平衡,呈饱和状态。
在饱和状态时,气体在血液中的浓度(mg/L)与在肺泡气中浓度(mg/L)之比,称为血/气分配系数,即气体在血液的浓度/气体在肺泡中的浓度比值。
血/气分配系数越大,即溶解度越高,表示该气体越易被吸收。
气体在呼吸道内的吸收速度与其溶解度和分子量也有关。
在一般情况下,吸收速度与溶解度成正比。
非脂溶性的物质被吸收时通过亲水性孔道,其吸收速度主要受分子量大小的影响;分子量大的物质,相对吸收较慢,反之亦然。
溶于生物膜脂质的物质,吸收速度与分子量大小关系不大,而主要决定于其脂/水分配系数,脂/水分配系数大者吸收速度相对较高。
影响化学物质经呼吸道吸收的因素还有肺泡的通气量和血流量,肺泡通气量与血流量的比值称为通气/血流比值,特别是与肺泡通气量与血流量两者的比值有关。
3、经皮肤吸收外来化合物经皮肤吸收,一般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外来化合物透过皮肤表皮,即角质层的过程,为穿透阶段。
第二阶段即由角质层进入乳头层和真皮,并被吸收入血,为吸收阶段。
经皮肤吸收主要机理是简单扩散,扩散速度与很多因素有关。
在穿透阶段主要有关因素是外来化合物分子量的大小、角质层厚度和外来化合物的脂溶性。
脂溶性的非极性化合物通过表皮的速度与脂溶性高低,即脂/水分配系数的大小成正比,脂溶性高者穿透速度快,但与分子量成反比。
在吸收阶段,外来化合物必须具有一定的水溶性才易被吸收,因为血浆水是一种水溶液。
目前认为脂/水分配系数接近于1,即同时具有一定的脂溶性和水溶性的化合物易被吸收进入血液。
此外,气温、湿度及皮肤损伤也可影响皮肤的吸收。
四、分布的概念及影响分布的主要因素㈠分布概念分布是外来化合物通过吸收进入血液或其它体液后,随着血液或淋巴液的流动分散到全身各组织细胞的过程。
㈡影响分布的主要因素1、外来化合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外来化合物进入血液之后往往与血浆蛋白,尤其是血浆白蛋白结合。
这种结合是可逆的,它可以视为外来化合物在体内分布运输的一个过程。
与血浆白蛋白结合的外来化合物与未结合的游离化学物质呈动态平衡,又由于血浆白蛋白与化学物质结合的专一性不强,所以当有另一种外来化合物或药物或生理代谢产物存在时,可以发生竞争现象。
例如DDE(DDT代谢物)就可竞争性置换已与白蛋白结合的胆红素,使其在血中游离。
2、外来化合物与其他组织成分结合外来化合物还可与其它组织成分结合,如多种蛋白质、粘多糖、核蛋白、磷脂等。
这些结合有分布意义,有的也有毒理意义。
例如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具有高度亲合力,导致缺氧而中毒。
又如除草剂百草枯不论何种途径接触,均可浓集分布于肺引起损伤。
3、外来化合物在脂肪组织和骨骼中贮存沉积脂溶性外来化合物可贮存于脂肪组织中,并不呈现生物学活性。
只有在脂肪被动用、外来化合物重新成为游离状态时,才出现生物学作用。
DDT在脂肪组织中的贮存即如此。
骨骼也可作为许多外来化合物的贮存沉积场所。
例如铅可取代骨骼中的钙,被机体吸收的铅有40%可沉积于骨骼中,对机体危害相对较小。
但在一定条件下,可游离释放,进入全身循环,对机体造成损害。
4、体内各种屏障的影响机体内有若干膜屏障,对保护一些器官有重要意义。
研究外来化合物在机体内的分布是否可以透过这些屏障,具有重要的毒理学意义。
⑴血脑屏障由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聚集包围毛细血管的星形胶质细胞的软脑膜组成的一种特殊的功能结构??血脑屏障。
血脑屏障的重要性,在于保障血液和脑组织之间的正常代谢物质的交换,阻止非需要物质的进入,从而维持脑的正常功能。
一般外来化合物只有分子量小,脂溶性高的才能穿透。
而电离的、离子型的、水溶性大的化学物质则难于透过血脑屏障。
如无机汞就不容易进入脑组织,而甲基汞则易于透过血脑屏障,造成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损伤。
⑵胎盘屏障胎盘除在母体与胎儿之间进行营养素、氧、二氧化碳和代谢产物的交换外,还有阻止一些外来化合物由母体透过胎盘进入胚胎、保障胎儿正常生长发育的功能。
胎盘屏障的解剖学基础是位于母体血液循环系统和胚胎之间的几层细胞构成。
不同物种动物和同一物种的不同妊娠阶段胎盘细胞层数并不一样。
例如猪和马有6层,大鼠、豚鼠只有一层;家兔在妊娠初期有6层,到妊娠末期仅有一层。
较薄的胎盘,即细胞层数较少者,外来化合物相对容易透过,例如大鼠胎盘较人类为薄,外来化合物容易透过,故用受孕大鼠进行致畸试验可能更为繁感。
大部分外来化合物透过胎盘的机理是简单扩散,而胚胎发育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则通过主动转运而进入胚胎。
五、排泄概念和主要途径㈠排泄的概念排泄是外来化合物及其代谢产物向机体外转运的过程,是机体物质代谢全部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
㈡排泄的主要途径1、随同尿液经肾脏排泄肾脏排泄外来化合物的效率极高,也是最重要的排泄器官,其主要排泄机理有三:即肾小球滤过、肾小球简单扩散和肾小管主动转运,其中简单扩散和主动转运更为重要。
肾小球过滤是一种被动转运,肾小球毛细管具有孔道,直径约40°A左右,分子量在7万以下的物质皆可滤过。
因此大部分外来化合物或其代谢产物均可滤出,只有与血浆蛋白结合的化学物质因分子量过大,不易透过孔道。
但需指出,凡是脂/水分配系数大的化学物质或其代谢产物,则又可被肾小管上皮细胞以简单扩散方式重吸收入血。
只有水溶性物质或离子型物质等才进入尿液。
肾小管主动转运实际上是肾小管主动分泌,此种主动转运可分为两种系统,一为供有机阴离子化学物质转运;一为供有机阳离子化学物质转运。
此两个系统均位于肾小管的近曲小管。
这两种转运系统均可以转运与蛋白质结合的物质,且存在两种化学物质通过同一转运系统时的竞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