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关条约》后日本对朝鲜的殖民吞并和对中国台湾的殖民统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5年7月
第13卷第4期
河南社会科学
HENANSOClALSCIENCES
Jul.,2005
V01.13No.4《马关条约》后日本对朝鲜的殖民吞并
和对中国台湾的殖民统治
谢俊美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上海200020)
摘要:日本吞并朝鲜、对中国台湾进行殖民统治经历了一个野蛮、狂暴的征服过程,充满了欺骗和血腥,激起了朝鲜、台湾人民的坚决反抗。
征韩、征台是日本推行大陆政策的两个有密切联系的具体步骤。
对韩国的征服和对中国台湾的占领,不仅极大地刺激了日本的军国主义气焰,也为日本积极筹划更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提供了战略物资基地和兵员库。
关键词:日本;吞并朝鲜;殖民中国台湾
中图分类号:K1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5X(2005)04-0014-03
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后,便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先后抛出了“征台论”和“征韩论”,把侵略的矛头对准中国和朝鲜。
1894年日本借朝鲜东学党起义,一手挑起中日甲午战争,最后强迫清朝签订了《马关条约》。
根据这个条约,日本将朝鲜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并夺得了中国的台湾。
1904—1905年日本与俄国为了争夺中国东北,火并厮杀,最后击败俄国。
1910年,日本悍然吞并朝鲜,朝鲜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1937年7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41年挑起太平洋战争。
中国人民经过8年浴血抗战,和全世界反法西斯人民一道,最终于1945年8月打败日本侵略者,取得了民族抗战的伟大胜利,台湾重新回归祖国,而沦为日本殖民地的朝鲜也由此获得了独立。
2005年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和韩国光复独立60周年。
回顾甲午战后日本对朝鲜以及对中国台湾残暴的殖民统治,对于加深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本质的认识,警惕日本军国主义的死灰复燃,激发中韩两国的民族精神,增进中韩两国相互信任和友好合作,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让朝鲜自主是假,吞并朝鲜是真
1894年7月(清光绪二十年六月),日本一手挑起侵略朝鲜和中国的战争,史称“中日甲午战争”。
甲午开战前,日本声称:“此次战事,日本意在欲令朝鲜自主。
”所以,《马关条约》第1条规定:“中国认明朝鲜国确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
”也就是说,中国清朝与朝鲜李朝的宗藩关系废除,朝鲜将成为一个完全独立自主的国家。
日本如此热心帮助朝鲜,真的是让朝鲜成为一个完全独立的主权国家?日本后来的所作所为都证明了这不过是一个骗局。
早在近代之前,日本就曾多次侵略朝鲜。
14世纪,日本丰臣秀吉率兵大举侵朝,当时的中国明王朝曾派援军与朝鲜军民一道,共同抗击日本侵略。
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政权更迭,西南强藩少壮军人拥戴天皇,执掌朝政,鼓吹“开拓万里波涛,耀皇威于海外”,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1869年日本函馆战争尚未结束,维新重臣木户孝允等就制订了侵略朝鲜的计划。
1871年,另一个狂热分子西乡隆盛也鼓吹“征韩”。
1879年日本吞灭琉球后,接着又抛出“征韩论”,决意要把朝鲜变为日本殖民地。
朝鲜与中国是山水相连的邻邦,两国有着数千年友好交往的历史。
当时中国的清王朝与朝鲜王朝保持着一种关系极为密切的宗藩关系。
这种关系是以儒家伦理思想为依据建立起来的政治权力学说在对外关系方面的运用,是“三纲”中封建君臣关系在对外关系方面的延伸,它通过朝贡的形式来进行,是一种封建的不平等的关系。
但正如一位西方学者研究后所指出的那样:“对属国而论,尊奉中国为上国,求册封,定名分,只要照儒家的模型生活,并履行他们的义务,遵行有关的礼仪制度,这些国家大部分是自主的。
对中国而论,既不以其土地和人民为利,也不干涉其内部行政,而且当这些国家遭到外来侵略或内部发生骚乱,中国还得维护其安全,尽其对属国的义务和责任。
”[1]日本要将朝鲜变为它的殖民地,首先必须割断中国与朝鲜的藩属关系。
于是,日本在所谓“朝鲜是一个自主之国”的题目下,同中国清王朝展开长期的较量。
1876年,日本入侵朝鲜,武力胁迫朝鲜签订不平等的《江华条约》。
收稿日期:2005—05—20
作者简介:谢4爱美(1942一),男,江苏盐城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14·
条约开头就标明,“朝鲜国乃自主之邦”,保有与日本平等的地位。
这种来自日本军舰和大炮的“自主”当然不过只有字面的意义,但日本却借此否定了中国对朝鲜的宗主权。
数年之后,日本又在朝鲜一手制造了“壬午兵变”和“甲申政变”,取得了与清朝对等的在朝鲜的派兵权。
中日在朝鲜由外交对峙最终形成了军事对抗。
1889年,Et本颁布帝国宪法。
次年,首届内阁首相山县有朋在施政演说中强调“国家独立自卫之道”,抛出所谓“守卫主权线”和“保护利益线”,明目张胆地把朝鲜看做日本的利益线,试图构建以日本为中心的“东亚秩序”。
5年后,日本借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出兵朝鲜,一手挑起侵略朝鲜和中国的甲午战争。
根据《马关条约》,战后清朝完全从朝鲜退出,但日本却没有这样做,反而加大了对朝鲜的控制。
伊藤博文在议会演说时公开宣称:朝鲜的“独立”是日本帮助实现的,“独立”的朝鲜必须“听命于日本”。
在所谓“改革朝鲜内政”的名义下,“日本人摄理朝鲜内政,朝鲜各部顾问官皆以日本人承充,钱粮进出,兵役财税等无不稽察,国王权力尽失,无异尸位”[2]。
日本借口闵妃、大院君李是应和其孙李竣镕表面奉从日本,暗中密谋反对日本,派兵将闵妃杀死,将大院君逐出政坛,将李竣镕加以囚禁。
日本对朝鲜内政的公开干涉,使朝鲜“独立”从一开始就戴上了“枷锁”。
El本的背信弃义和欺骗伎俩,激发了朝鲜人民的独立意识,全国上下开展了争取民族独立自主的斗争。
1896年7月,留美博士徐载弼,在汉城组织独立协会,设立独立馆,仿效法国凯旋门式样,建造独立门。
独立协会宣言自主护国,反对外国侵略和干涉内政。
当朝鲜人民真正高扬民族自主、自决旗帜的时候,曾口口声声要帮助朝鲜自主的Et本却于1898年末强迫李朝政府封闭了独立馆,解散了独立协会。
1903年日俄争夺朝鲜的控制权斗争日趋激烈。
12月,日本通过了所谓的“对韩方针”,指出“关于韩国,在何等场合下,必须以实力将之置于我国的权势之下”。
两个月后,日本利用日俄战争爆发,胁迫朝鲜与之缔结《日韩议定书》,《议定书》“是Et本使朝鲜从属化的第一步”,日本由此获得了对朝鲜国务的干涉权。
1904年5月,日本政府又通过了《关于对韩方针的决定》。
《决定》不仅规定日本将派兵常驻朝鲜各战略要地,对朝鲜的外交、财政实行全面监督,朝鲜任何重要的对外交涉都要事先征得日本政府的同意,而且规定日本人将充当朝鲜的外交、财政“顾问”,从而控制了朝鲜的外交和财政权。
此外,《决定》还规定日本人全面控制朝鲜的铁路修建和电信系统,并向朝鲜移民,“租借”和占有土地,采伐林木、开采矿藏以及捕鱼等,就这样将朝鲜的各项主权全部纳入日本的“主权范围”。
1905年5月,日本在日俄战争中获胜。
在随后签订的《朴茨茅斯和约》中,规定日本有独霸朝鲜的绝对权力。
11月17日,日本强追朝鲜缔结《日韩协定》,并在朝鲜设立“统监府”,任命伊藤博文为首任“统监”,迈出了吞并朝鲜的重要一步。
1907年7月14Et,日本为扩大“保护权”,再次强迫朝鲜签订《El韩协定》,规定Et后朝鲜从法律制订到各项行政措施,乃至政府各部人选,包括军队、警务部门的主要官员,全由Et本人担任,实际上朝鲜已完全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1910年8月10日,日本逼迫朝鲜在其炮制的《日韩合并条约》上签字,“将韩国完全并入日本帝国”,任命寺内正毅为第一任“总督”。
这样,有着数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朝鲜最终被日本吞并,这时距《马关条约》签订才只有15年。
日本吞并朝鲜后,对其实行残酷的殖民统治。
为了拯救祖国,实现民族独立,朝鲜一些爱国志士流亡国外,开展独立斗争。
1919年“三·一运动”遭日本殖民当局镇压后,爱国者和独立活动家先后汇聚上海,秘密成立大韩民国临时政府。
临时政府设立议政院和国务院,制订了《临时宪法》,发表独立宣言。
此后,为了推翻日本的殖民统治,恢复朝鲜的独立,临时政府在中国前后奋斗了27年。
1945年8月Et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朝鲜重新获得了民族独立。
二、圈谋台湾已久。
趁机强占吞并
日本挑起甲午战争后,令驻外公使“布告”各国:“我与中国打仗,所争者朝鲜自主而已,非贪中国土地也。
”[2]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日本发动甲午战争,不仅要首图朝鲜,而且要掠夺我国的大片领土。
日本觊觎台湾已久。
明治维新后日本就抛出“征台论”。
1874年日本借口台湾高山族牡丹社误杀琉球渔民一事,悍然出兵入侵台湾。
1882年山县有朋在国会施政演说中,公开将台湾视为日本的“利益线”和“生命线”。
因此,强占吞并我国台湾是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的又一个重要目的。
1895年2月,EI本为了给强占台湾造成既成事实,向澎湖列岛发动进攻,并占据了澎湖列岛。
马关议和后,日本勒逼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
交涉中,虽然李鸿章指责日本“出手太狠”、伊藤博文“口紧手辣”等,但根本无济于事。
El本非但不为所动,而且勒限中国在换约后一个月内办完割台手续。
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的内容传到北京,朝野震惊,举国沸腾,立即掀起了反对割地求和、卖国投降的斗争。
在军机处内部,以翁同稣、李鸿藻为代表的主战官僚指出台湾既非交战区。
轻易割弃,恐将“从此失去天下人心”,要求光绪帝延缓批准和约。
而部分志士则提出各种“保台”主张,容宏建议将台湾暂时“押借”给美国,唐景崧提出起用会党抵抗日本,丘逢甲则联合台湾士绅呈文唐景崧自立“民主国”,建号“永清”。
这些主张、建议虽然最终未能实现,但充分表达了广大民众,尤其是台湾同胞反对割台的爱国思想。
对日本来说,台湾是到口的肥肉,当然不甘放弃。
中国人民日益高涨的反割台斗争和清王朝中主战官僚争取各国共保台湾以及要求延缓签约的外交活动使其严重不安。
El本惟恐夜长梦多,于是一面任命桦山资纪为“台湾总督”,北白川能久中将为师团长率军在琉球待命,做好进攻台湾的准备,一面勒限清王朝尽快派出代表同El本办理交割台湾的手续。
清王朝屈辱求和,无端弃台,人民引为深耻。
在“天下服倭。
人不服倭”、“誓不投降,戮力同心,共襄义举”的口号下,不甘心当亡国奴的台湾人民自发行动起来,进行抵抗。
从台北到台中、台南,从东部高山到西部平原,从士绅到普通商人、平民,不论是汉族,还是高山族,纷纷组织义军,以徐骧、吴彭年、姜绍祖、吴汤兴等人为首,与坚守在台南的刘永福的
·15·
黑旗军一道,同侵台13军展开了血战。
在1895年6月至10月的5个月中,他们先后同13军大小作战100多次,抗击了日本三个近代化师团和一支舰队,毙伤日军32000多人,日军近卫师团有一半被歼灭。
由于孤立无援,饷械断绝,义军领袖大部分牺牲,到是年底,抗日义军有组织的大规模武装斗争基本告一段落。
日本的武力征服并未使台湾人民屈服,潜藏在台湾人民内心的民族精神及对日本殖民强暴的反感丝毫未减,台湾人民分成小股力量深入密林、山地、农村,展开抗日游击战争。
他们袭击日军哨所、警察局,焚毁殖民机构,给侵略者以沉重打击。
为了彻底消灭台湾的抗日武装力量,殖民当局拟订了“扫荡计划”,先平地,后高山,对台湾全岛实行梳篦式全面清剿和焦土政策,对反日、抗13的台湾民众进行疯狂报复和杀戮。
仅在1896年2月,在对台北地区的第一次扫荡中,日本就屠杀抗日民众1000多人,焚毁民房3000多间。
在3月的第二次扫荡中,屠杀淡水、苗栗民众4000多人,其中1/3是妇女和儿童,焚毁民房6000多间,许多村落夷为废墟。
在对嘉义地区的扫荡中,有数千民众被杀,3000多问民房被毁。
日军的扫荡清剿使台湾尸骨盈野,整个台湾变成了人间地狱。
为了压服台民,1896年6月30日,日本颁布了所谓的《六三法》,给予“台湾总督”更多更大的权力,规定“总督”可以对台湾施行高度军政统治。
1898年11月,又颁布了所谓的《匪徒刑罚令》。
根据这个法令,凡是有反13思想、言论和行动的,不问何种目的,一律处死,附和与随从的则处以有期徒刑。
同时又推行保甲制和“招抚归顺”政策,企图以此来笼络台湾人民,但这些软硬兼施的手法并未奏效,台湾人民抗日斗争活动依旧此起彼伏,连绵不绝。
日本殖民统治者诬蔑台湾高山族为“凶番”,称为“难治”,对高山族人民进行疯狂的杀戮。
1906年,佐久间左马太被任命为“台湾总督”,他到任后以镇压高山族为“主政”业务,推行“北剿南抚,威抚并用”的政策,武力征剿高山族。
在高山族生活居住的山区,埋设电气地雷和踏落地雷,架设带电铁丝网,修建长墙、碉堡、关隘,派扫荡队进行烧杀淫掠,无恶不作。
仅是年征剿台北太鲁雅泰高山族就出动军警数千人,并动用机枪、大炮向高山族居住区进行扫射轰击。
日本殖民侵略者的围剿、屠杀并没有吓倒高山族人民。
日军的围剿遭到太鲁雅泰高山族人民的奋勇抵抗。
在历时两年的反围剿中,高山族人民共击毙日本军警940多人,击伤1300人,佐久间本人也坠岩身亡。
1930年10月雾社地区12社的高山族人民也举行了反日大暴动,杀死日本殖民侵略者130多人。
最后13军出动飞机、大炮,用了一个多月,才将暴动镇压下去,屠杀高山族人民1400多人。
日本在残酷镇压台湾人民反抗的同时,还向台湾大量移民。
设立各种劝业会社、团体,掠夺台湾的矿藏资源。
为了泯灭台湾人民的民族意识,于1914年实行台湾同化政策。
在1940年又推行所谓皇民化运动,强迫台湾人民生活从风俗习惯到书籍文字完全日本化,鼓励台湾人民改用日本姓名,使用13语。
但这些殖民奴化教育措施同样遭到台湾人民的抵制,收效甚微。
仅从改姓名来说,到1940年年底,全台改用13本姓名的只有168人。
·16·
日本对台湾的殖民统治长达50年之久。
这50年是日本对台湾人民血腥镇压、残暴统治的50年,惨死在13本屠刀下的民众不计其数,被掠夺的财富更是无法统计。
13本对台湾的统治并非像某些人讲的那样,是什么“文明开化”、“和风熏沭”,而是20世纪人类社会中“最卑劣、最暴虐”的黑暗统治。
日本对台湾人民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
三、多行不义必自毙
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因反抗外来侵略而进行的民族战争虽遭到过多次失败,但没有一次像甲午战败留下的震撼和伤痛那样巨大和刻骨铭心。
甲午战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的打击是空前的,割地之广,赔款之巨,损失权益之多,前所未有,是对民族物质财富灾难性的掠夺,是对民族精神的一次强烈打击,从此中国的社会经济开始停滞不前,民族危机日益深重。
如前所述,13本通过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对中国进行前所未有的勒索。
战后日本举国上下沉浸在一片“胜利”的狂热之中。
甲午战胜进一步刺激了13本对外侵略护张的野心。
日本将从中国勒索来的巨额赔款中的大部分用来扩军备战,发展陆、海军。
在1904--1905年日俄战争中,日本击败了俄国,控制了朝鲜,将侵略触角伸入我国东北。
此后,13本频频对我国发动大规模的侵略。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3本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要求;借口对德宣战,武力强占山东半岛。
1927年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则公开鼓吹“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
1931年制造“九一八事变”,武力侵占我国东三省,直至1937年7月挑起全面侵华战争。
日本对我国的肆意侵略扩张和图谋吞并中国的狂妄野心,激发中国人民立志报仇雪恨。
1937年13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把中华民族又一次推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
在中国共产党的大力倡导和积极推动下,国共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经过全民族8年的浴血奋战,最终打败了13本侵略者。
1945年8月,13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被日本强占的台湾、澎湖列岛也重新回归祖国。
中国抗13战争的胜利沉重打击了13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向亚洲各国大肆侵略扩张的野心,彻底粉碎了13本独占亚洲的美梦,保障了远东及世界的和平。
世事沧桑,110多年过去了,如今的中国亦非昔13任人宰割、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正在向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迈进。
中国,这条东方的巨龙正在腾飞。
责任编辑宋淑芳
fE—mail:zwsf-002@163.eoml
参考文献:
[1仲国科学院.外国资产阶级学者是怎样认识中国历史的[MI.北京:三联书店,1958.
【2仲国史学会.中日战争(第五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2000(影印).
(下转第84页)
其次,道德法律化使统治者过分强调通过教化提高民众的道德修养,道德成为法律的灵魂。
统治者认为德礼教化具有“惩恶于未萌”的预防犯罪功效,对道德的追求可使百姓变“免而无耻”为“有耻且格”,可以纯洁社会风气,形成人人守法的良好风尚。
“宽猛相济”、“德礼为政教之本,刑法为政教之用”,成为历代统治者信奉的治国法则,处处用道德衡量反省自己则成为“仁者”、“君子”的立身之道。
道德与法律互为表里,自律自重成为中华民族的善良风俗,中国享有“礼仪之邦”的美称,正是数千年人们对道德不懈追求的结果。
再次,道德法律化,大大丰富了古代法律的内容,弥补了法律的不足,协调了法律与道德规范的关系,有利于达到全社会的综合治理。
明代,确立申明亭制度。
一旦发生纠纷,则由族长主持,众人依据传统的道德礼法、乡约家规裁论当事者的曲直。
这种裁判方式避免了人们对簿公堂,保全了亲人邻里间的情面,不仅可以提高人们辨别是非的能力,而且可以增强人们的道德观念。
目前的人民调解制度可以说是申明亭制度的继承与弘扬。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如果法律与道德之间的界限不明确或极为模糊不清,那么法律的确定性和可预见性就必定会受到侵损,执法机关便能够执行任何它们认为与占支配地位的集体意识形态相一致的道德原则[8]。
这样,道德规范便会侵犯到法律所保护的自由空间,从而削减法律设定的权利和扩大法律限定的义务。
而道德规范往往比法律规则笼统、不准确、不规范,这样又使得人们难以完全确定自己的行为准则。
所以,我们应在实践中对两者严格区分,认清法律和道德虽然有重叠,但代表着不同的规范性。
法律规范的最终目的就在于强化和促使人们遵守对一个健全的社会所必不可少的道德规则。
责任编辑宋淑芳
fE—mail:zwsf-002@163.conl
参考文献:
[1】夏伟东.道德本质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2】八侑[A】.论语[c】.
[3】颜渊[A】.论语【C].
[4】雍也【A】.论语[C].
[5】学而【A].论语[c].
【6】为政【A】.论语[C】.
【7]子路[A】.论语[C】.
【8]【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OnMoralLegalityinChinaAncientTimes
MaJun
(PoliticsandLaw,HenanAdministrativeInstitute,Zhengzhou450002,China)
Abstract:histhecommonphenomenonofallcivilizationthatmoralityandlawareboththemeansofSO—cialordermaintenance.Theybothinteractwithanddifferfromeachother.Morallegalityisacommonanddisputedissueinancienttimesandtoday’Slawpractice.Theanalysisofthemorallegality’Sex—
pression,nature,advantagesanddisadvantagescanprovidebasisforthelawconstruction.
Keywords:morality;law;morallegality;Confuciusmoralviews
(上接第16页)
OntheEngulfingofKoreaandColonizationofTaiwanofChinaby
JapanaftertheSignatureofMaguanTreaty
XieJunmei
(HistoryDepartment,EastChinaNormalUniversty,Shanghai200020,China)
Abstract:Japan’SengulfingofKoreaanddominationofTaiwanofChinahadbeenabarbarousandde—ceivingcourse,whichfacedhard
resistance.TheinvasionofKoreaandTaiwanofChinawasJapanesespe—cificstepinthepolicytocaptureAsiacontinent.Theseactsnotonlyfluffilyprovokedthemilitarism,butalsoofferedabaseandwarehouseaboutwarmaterialsandforcestothesubsequentinvasionintoChinaandthewarofthePacificOcean.
KeyWords:Japan;engulfingKorea;colonizationofTaiwanofChina
·84·
《马关条约》后日本对朝鲜的殖民吞并和对中国台湾的殖民
统治
作者:谢俊美, Xie Junmei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上海,200020
刊名:
河南社会科学
英文刊名:HENAN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5,13(4)
引用次数:0次
1.中国科学院外国资产阶级学者是怎样认识中国历史的 1958
2.中国史学会中日战争
1.期刊论文吕秀一.Lü Xiuyi简论"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对东北朝鲜人的国籍政策-东疆学刊2006,23(3)
日本吞并朝鲜以后,为了扩大其在东北的权益,有意制造了朝鲜人的双重国籍,导致了在东北朝鲜人国籍问题上与中国的对立与冲突.纵观"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对东北朝鲜人的国籍政策,可以得知,直到伪满洲国成立为止,日本都没有在朝鲜真正实施"日本国籍法",也没有允许朝鲜人归化.这意味着朝鲜人不具备国际公法上的日本"国籍".日本对东北朝鲜人的国籍政策,严重地违背了近代国民国家普遍公认的移民可基于个人意愿自由选择国籍的原则,其根本目的在于企图最大限度地实现其对外侵略扩张的野心.
2.期刊论文刘淑梅浅论日本吞并朝鲜的三部曲-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日本吞并朝鲜的三部曲,始于"征韩"之论,中有"朝独"之说,终于"合并"之约.吞并朝鲜是日本军国主义外扩的首要目标,明治维新后的第二年,"征韩论"便应运出笼.但是鉴于朝鲜是中国的属国,故日本未敢贸然以武力"征韩",然而"征韩论"并未销声匿迹.1876年,日本又制造了"朝鲜独立"的舆论,并以此为发动侵略朝鲜和中国战争的借口.甲午战后,日本控制了朝鲜.通过<日韩议定书>、<日韩协约>、<日韩合并条约>等条约的签订,日本完成了吞并朝鲜的三部曲.
3.期刊论文姚景芝.薛鹏志日本策动朝鲜浪人对中国东北的走私-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33(5)
采取对华走私的"特殊贸易",是日本政府一贯推行的"大陆政策"的重要环节和必要补充.九一八事变前后,日本利用吞并朝鲜后的地理优势,策动朝鲜浪人大肆对中国东北地区进行猖獗的走私活动,这是20世纪30年代日本对华走私狂潮的前奏.与朝鲜接壤的龙井村、珲春、安东等海关辖区,朝鲜浪人的走私最为猖狂,也最具代表性.其走私的方式主要有徒步走私、骑自行车走私、通过铁路走私等几种.朝鲜浪人的走私如此猖狂,主要是因为关税的提高使走私者和商人有利可图,在日本的包庇与纵容下,朝鲜浪人充当了日本对华走私的马前卒,而中方.缉私力量薄弱,缺乏法律保障对进出口货物进行有效的监管.
4.期刊论文孙士江日本大陆政策的形成及"九·一八"事变的爆发-邢台学院学报2004,19(2)
甲午战后,日本提出一条吞并朝鲜侵占中国东北的路线,大陆政策初露端倪.田中上台后召开"东方会议",并密奏天皇:"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的方针.至此大陆政策完全形成.此后,日本为侵略我国东北作好了各种准备,随后"九·一八"事变爆发.
5.学位论文蔡明吉试论甲午战争前夕围绕朝鲜的中日外交交涉2007
甲午战争前夕,中、朝、日三国的关系尤为错综复杂。
1868年,经过明治维新改革的日本逐步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为了满足本国资产阶级对原料和商品销售市场需求,加紧了对外侵略扩张的步伐,并将其魔爪首先伸向了地处亚洲大陆要冲的朝鲜。
日本势力对朝鲜半岛染指,必然会危及作为宗主国的清朝在朝鲜利益。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朝间传统的宗藩关系对于当时实力尚不足以对抗清廷的日本来说无疑是一块巨大的“绊脚石”。
它使得日本清醒地认识到:要想彻底的吞并朝鲜必须彻底的割断其与清朝的这种传统关系。
为此,日本一方面在外交上巧妙的使用“合法”的“讹诈外交手段”与清朝进行交涉,力争将满清王朝在朝鲜的影响降至最小;另一方面积极地加紧备战,力图待时机成熟之后彻底的实现其吞并朝鲜之野心。
然而此时腐朽没落的晚清政府一方面力图全力维持其与朝鲜200余年的宗藩关系,另“方面又奉行“避战自保”的外交政策,努力避免与日本的正面冲突。
清政府在外交决策中的软弱之举大大助长日帝的嚣张气焰。
1894年,蓄谋已久的日本,终于以朝鲜甲午农民战争为契机,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
在这场中日纷争之中,朝鲜堪称是最大的受害者,虽禁不乏有一定的抗争,但限于国力而收效甚微,故而只能充当中日两国的战场。
全文共由绪论、本论、结沦三部分组成: 第一章绪论。
主要论述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研究动态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主要阐述中门两国对朝鲜的外交策略。
这里主要从同本制定对朝鲜侵略策略的社会根源、“大陆政策”的形成以及在日本的侵朝意图日趋明朗化的大背景下,清朝对朝鲜内政外交“向不过问的政策”逐渐向“全面干涉政策”转变这几方面加以论述。
第三章主要阐述战争前夕中日两国围绕朝鲜问题的交涉。
这里主要从中日两国在协助朝鲜镇压甲午农民起义时的出兵、撤兵问题及其中朝曰三国围绕这些问题的交涉三大方面加以论述。
这里着重分析,中日两国基于各自利益在朝鲜的矛盾冲突一步一步激化的过程,特别是阐绕撤兵问题的外交交涉,深层揭示甲午战争爆发的外交背景。
第四章通过对中同之间围绕朝鲜问题的一系列交涉及和谈历程的阐述,进一步揭示日本蓄意发动对清战争的木质。
同时指出:清政府在对朝问题上的一雨妥协退让态度不仪助长了日本的嚣张侵略气焰,而且亦将自身置于一被动的境地,这亦是导致其日后在甲午战争中惨败的一重要因素。
第五章结论。
6.期刊论文喻君日本在中国设立的东印度公司-兰台世界2005(6)
日本明治维新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统治当局苦于国内原料不足和市场狭隘,急于向外扩张,攫取殖民地势力范围,制定了一条吞并朝鲜、灭亡中国、称霸亚洲的"大陆政策".甲午战争,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我国台湾、澎湖列岛,割取了辽东半岛(后被赎回);日俄战争,日本帝国主义又攫取了我国的旅大租借权和长春至大连铁路及一切附属权力.
7.期刊论文丁英顺.Ding Yingshun日本军国主义与朝鲜-日本学刊2005(4)
1910年日本军国主义完全吞并朝鲜,并以"确保东洋的和平与日韩两国人民幸福"的欺骗口号之下,在朝鲜进行了36年的殖民统治.初期,日本将"大韩帝国"的国号改为朝鲜,设立了朝鲜总督府的统治体制."三一"运动之后,其统治方式逐渐转为文化统治.文化统治是残暴统治的延续,其手段更为野蛮.残暴统治和文化统治都给战后朝鲜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8.学位论文陈巧日英同盟与日本的对外扩张2007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俄、英俄间的矛盾发展为帝国主义各国在远东的主要矛盾,俄国成为日英两国欲共同遏制的对象。
俄国的威胁促使日英两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