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的推行与建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素质教育的推行与建议
作者:顾明远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点击数:461 更新时间:2008-12-26
近十多年来,教育界最流行的话语莫过于“素质教育”。推行素质教育是改革开放以来基础教育领域发生的最重要事件,而且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的主要指导方针。
提出背景
素质教育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提出来的。它的提出有两种不同的背景和原因:
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负面影响
我国是一个十分重视教育的国家,只要有条件,中国人就会千方百计让自己的孩子求学。建国以后,随着我国生产力的解放、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人民群众求学的积极性尤为高涨。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为了尽快培养经济建设干部,高等教育发展很快,一度出现高中毕业生人数达不到高等学校招生人数的现象。但是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随着高中教育的发展,高等学校学额的限制,开始出现高中毕业生不能全部升学的问题,小学、初中毕业生也有一部分不能升学,需要直接参加工农业生产劳动。学生、家长、教师思想准备不足,认为去参加工农业生产是大材小用,浪费人才。20世纪60年代就出现了追求升学率的现象,而且越演越烈。当时教育界曾经对“单纯追求升学率”倾向进行过批判。
“文革”以后,随着国家对知识、对人才的重视,我国教育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1977年恢复高考,当年招生27.3万人,但报考的青年达570万人。随后几年,一直存在着升学的激烈竞争。有些学校不顾学生的健康,轻视道德教育,加班加点,应付考试;有的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压题猜题,忘记培养学生成才的教育本质。
1987年,时任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在“努力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一文中正式
使用“素质教育”一词。关于“素质教育”的讨论开展起来。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其中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素质教育成为党和国家的重大教育决策。
适应时代进步要求,提高国民素质
20世纪80年代以前,虽然“素质教育”一词未见正式文件,但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国民素质是中央领导和各级教育部门经常关注的问题。1985年5月19日,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1985年5月27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在整个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须牢牢记住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1986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法》第三条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以后其他许多文件都提到提高民族素质的问题。“素质教育”的提出是我国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提出的质量要求,也是时代的要求。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大地掀起了一股股教育改革浪潮。特别是邓小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题词发表以后,许多学校都以此为指针,进行教育改革,各种教育改革实验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在全国比较有影响的有北师大一附小、上海师范附小等7所学校开展的愉快教育,上海闸北八中开展的成功教育,南通师范附小李吉林的情境教育,武汉江岸区的和谐教育等。这些教育改革实验都是为了寻求提高学生素质,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的最佳教育模式。
本质内涵
素质教育的概念一经提出,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以后,引起了教
育界的热烈讨论。讨论中对素质教育的提法有几种质疑:
教育理论界有些专家认为,素质是先天遗传形成的,不可能由后天来培养。后天养成的是人的素养,而不叫素质。
有些专家认为,人的素质是中性的,人可能有好的素质,也可能有坏的素质,素质教育的提法欠科学。
有些教师提出疑问,我国已经有明确的教育方针,为什么又提出素质教育的概念?是否要用素质教育代替教育方针?
许多第一线的中小学校长和教师不理解,甚至有些情绪,认为解放40多年来我们的教育培养了千百万人才,难道方向都错了,现在要转轨了?转到哪里去?他们为此感到困惑。
有些教师认为,应试能力也是一种素质,有考试就有应试,不能一概否定应试教育。
可见当时的思想是十分混乱的。经过20年来的讨论,尽管在某些方面还没有达到完全一致的认识,但大体上得到某些共识。
首先,大家都承认十多年来我国教育中存在着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严重弊端,这种情况需要改变。2005年夏天,原国家教委副主任何东昌给胡锦涛总书记写信,表达了对当前应试教育所造成的严重后果的担扰。胡锦涛总书记十分重视,批示要进行调查研究。为此,中宣部、教育部、人事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团中央等单位组织联合调查,形成了数百万字的调研报告,最后由教育科学出版社于2006年11月出版了《共同的关注——素质教育的系统调研》一书。总结了近些年来实施素质教育取得的主要进展,深入分析了当前制约推进素质教育的突出问题,归纳整理了各方面提出的政策建议。
其次,素质教育的提出是因为我国教育的实际偏离了教育方针指引的方向。
再其次,反对“应试教育”并不等于反对一切考试。
最后,素质教育不仅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各级各类教育都要加强素质教育。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素质教育为主题,把素质教育提高到事关国家发展大局的重要地位。会议形成的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央文件为素质教育下了明确的定义,为20多年来素质教育的讨论作了科学的总结。
素质教育的提出虽然与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有关,但不尽如此,它是时代的要求,是社会进步的要求。不同的社会对教育有不同的要求。现代社会如果从工业化开始算起的话,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到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发展的新阶段。信息社会最基本的特征是信息化、智能化。信息社会的核心工业是“智力工业”、“知识工业”,信息社会的经济是“知识经济”。与之相适应,它要求教育培养高素质、有现代意识的人才。这就是当前强调素质教育的根本意义。
信息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同于以往的社会。如果说工业社会初期,在学校学习的书本知识就可以应付一生职业的需要,那么今天,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书本知识,到毕业的时候可能有的已经陈旧。因此,最好的办法是要学会学习,学会不断获取新知识的方法,这就是“能力”。信息社会还需要每个人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高尚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是时代赋予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
主要进展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基础教育不仅在数量上得到空前发展,而且在质量上有了很大提高。总结近20年来推进素质教育的进展,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素质教育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全国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在努力探索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