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应体现人文性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应体现人文性

四川省渠县中学雷建交

《易·贲》云:“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鲁迅在上个世纪初也提出他的“立国”思想,即强调“现代化”(所谓“近世文明”)不仅是要实现国家的富强与民主,还要“立人”,保障每一个具体的个体生命的精神自由,并且主张“立人”作为“立国”基础,出发点与归宿。这些都说明作为社会具体个体即人的精神状况、知识水平、技能结构与社会文明、文化繁荣程度的关系,突出了人的社会作用与价值。

什么样的人群决定了什么样的社会风范。要想社会文明、文化繁荣,必须让组成社会的个体都得成“材”。而人成材必须有一个接受学习和教育的过程。为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在学生接受学习和教育的过程中,学校教育尤其语文教学必须体现人文性。

一、语文教学应确立“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观,突出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目前,大规模教育改革实施,语文学科首当其冲。也正是语文以往教学的种种弊端,让教育界外有识人士敏锐地感到语文教育与时代的差距,因而忧心忡忡,大声疾呼,口诛笔伐。于是开展了一场全国范围内的语文大讨论。《误尽苍生是语文》、《我们失去了什么》让语文执教者确实诚惶诚恐了一阵。笔者结合课堂实践,与对名人经验的学习,屏声静气地思索,认为语文教学应该确立“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思想,突出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才能让学生真正学好语文。

语文属于人文科学的范畴。它与数学、物理、生物等自然科学不同。它是对人们精神领域起作用,而且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非常深广的。许多语文材料本身就含有多义,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很强的启发性,所谓“诗无达诂”、“艺术的空筐”。不同的人,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对同篇文章完全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从这点出发,语文可以说是人文精神的最具体的体现。

说起来,我国的人文精神底蕴是丰厚的。从一部《中国文学史》,就能深深地感知到,从影响上千年的科举教材《四书五经》到今天大、中、小学文科读本,从孔丘先生到现今多如过江之鲫的语文教师,从某种特定意义上说,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中最值得珍惜和传承的精华,也体现了中华民族人文精神所达到的一种

全人类必须仰望的高度。然而,这种人文精神近几十年来,逐渐缺失。长此以往,终极状态就是“人”的倒下并导致“国”之不立。“马加爵杀人案”的发生,从另一角度看,是教育失误的特例,也可以说是人文精神丧失的悲哀。

这种人文精神缺失的状态,在现当代的教育界尤其凸显。教育中占支配地位的是“以知识量的多少与部分抽象逻辑智力高低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智力观”,教育评价的标准(试卷上分数的高低)都是与这样的智力观相匹配的。流传很久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观念影响了好几代人。有识之士看到了种种可忧状况,在做挽救的努力,做基础的工作,《新课程标准》就在千呼万唤声中出台,中小学教材版本如雨后春笋应时而生。但这种努力是外围的、间接的,它难以立时弥补直接教育过程的人文缺陷。扭转人文缺失遗留下的隐患,怕要用相当长的时间。这种“亡羊补牢,犹未迟”的任务,就落到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的肩上。做为语文教师必须更新观念,适时转换角色。

经验型的语文教师眼中看到的是学生成绩,时不时地忽视非智力因素;而反思型教师发现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失误,总结教训进行矫正,从而看出学生的情商比智商更重要。因为战胜命运,擒获未来而至事业成功与否,关键在于一个人情商的高低。(请看社会上有许多成功人物,在学生时代的成绩并非都出类拔萃。)从理智出发,每个人都有用,学校里没有一个是坏孩子,弱智并非弱能。江苏洋思学校办学宗旨:“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从最后一名抓起”,从实践上实行了“以人为本”的理论,体现了弘扬人文精神的作用。虽然也有“不可雕朽木”,但经后天的“加工”何尝不成为“化腐朽为神奇”,显示其能,走向社会,在不同领域中,自然有他们大有作为之地。因此,语文教师应面对全体学生,按人文因素,“因材施教”,培养未来社会的建设者。

语文是关于对人类生命过程中一切活动和现象描述的符号的科学。任教语文的“人”不同于班主任或校长,应是学生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的开启者,千万不可凭自己个人的狭隘意识束缚学生中的求异思维和探究精神。尽量培养“是小草就要展示绿色;是小花就要尽情开放”的独立意识,“天生我才必有用”,才不会培育一批只会背书的机器。千万不能随意扼杀学生创新的萌芽,熄灭学生异想的火花。

语文教学对象中的“人”,是每个有灵性活生生的“人”,不是灌输的机器,“因材而教启人文”,适应社会未来而教育成为有用的人。“一个都不能少”!

二、语文教学必须努力实践研究性学习方法,着力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语文的“人文性”决定了语文的社会性。“社会生活的需要是多方位、多层次的,”因而“语文教育的内容和语文教育渠道就必须相应地向多维空间拓展。”还要把研究的视野拓宽到相关学科的广泛领域,采取系统论的观点,从哲学、文化学、教育学……等各个角度,综合地考察研究语文教育的社会功能及其科学途径。因此,广大语文教师必须从文本语文走向社会生活的语文,把语文课变成文本语文课,校内语文课外活动和校外语文社会活动为一体的语文课。在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应“努力地从多学科的观照系中去寻觅全面提高语文及相关智质与能力的运行轨迹,探求在语文教育中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效应。

[1]近年来,研究性学习引起了教育界广泛关注,并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热点。国家教育部在2001年1月颁布《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指出增设一种新型课程——研究性学习。从广义上解释,要求一切有条件的中学都探究问题的学习,可以贯穿在各科各类学习活动中。从狭义解释,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2]为了更清晰起见,这里以《桃花源记》的备课为例。一位教师反复阅读课文,到了烂熟的程度,然后仔细翻阅多种参考书,从中摘录有关本文、作者和时代背景的文字资料,最后依据它们和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实际,写成备课笔记和教案。那么,即使这位教师翻阅的同类资料再多,笔记上的文字再祥密,也只是吸收现成的结论,重现他人提供的事实和见解而已。与此不同,另一位教师并不以此为满足,同时阅读作者的其他散文,如《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和诗作,以把握作者的创作思想和散文风格,不仅如此,还要翻阅《晋史》中的《陶潜传》,从第一手材料中了解那个时代,以把握原始材料中记叙的事实和评价观点。此外,如果根据有关材料中提到的乌托邦思想,再进一步检索《社会学辞典》或《政治思想史》中的相关内容;如果知道了王维还模仿《桃花源记》写了《桃花源诗》。最后依据阅读过的上述材料和学生的理解实际,形成自己的心得体会,写成备课笔记或教案。这就是研究型的备课,从中体现的人文性就会具体得多。

再举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课例。高三年级临近毕业,进入全面复习状态。我让学生找出高中语文课本中有关鲁迅的课文,进行鲁迅作品研究性学习。公布有关鲁迅的网站,要求学生查阅有关资料,介绍网上资源。然后学生就自己的知识积累以及通过大众传媒所获得知识。交流自己对鲁迅及作品的了解。由于教材选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