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学资料

合集下载

自考本科文献学资料

自考本科文献学资料

自考本科文献学资料文献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是研究文献的起源、发展、分类、评价以及利用等方面的学科。

它不仅关注文献本身的形态、内容和特点,还涉及到文献在社会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文献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和意义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文献学的定义文献学是研究文献的学科,它主要关注如何有效地收集、整理和利用各类文献资源。

文献学研究的对象包括书籍、期刊、论文、报纸、手稿等各种载体形式的文献资料。

通过对这些资料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的历史、文化、科学和技术等方面的发展。

二、文献学的研究内容文献学的研究内容涵盖广泛。

首先,它关注文献的起源和发展,探究文献的形成过程和历史渊源。

其次,文献学研究文献的分类和编目方法,通过对文献的系统整理和分类,方便人们的查阅和利用。

此外,文献学还关注文献的评价和质量控制,评估文献的学术价值和可信度。

最后,文献学研究文献在学术研究和实践中的应用,探索文献对科研、教育和社会发展的贡献。

三、文献学的意义文献学在学术研究和教育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和利用,可以丰富学术研究的素材和方法,提升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其次,文献学的发展和应用可以提高文献的查询和检索效率,方便人们获取所需的文献信息。

此外,文献学的研究成果还可以应用于图书馆、档案馆等机构,提升其服务质量和效率。

总而言之,文献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可以认识人类文化的发展轨迹,丰富学术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文献学还可以提高文献的利用效率,为学术研究和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文献学的学习和研究,深化对文献资源的理解和运用。

文献学复习资料

文献学复习资料

文献学复习一.名词解释1.总集:是汇集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断代)和多个朝代(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它以编辑方法分选集、全集。

一般说来,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的合集。

如《昭明文选》。

2.别集:是相对总集而言,它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以编辑方法分选集、全集,如《李太白全集》、《柳宗元集》。

3.丛书:是指收集两种以上的文献,按照一定的理念和体制编校,冠以一个总书名,用统一的板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类型,它又名丛刊、丛编、丛刻、类编、汇刻、全书等,如《十三经注疏》、《四库全书》。

4.经折装:把卷轴式改成折叠式,书纸仍然是由多张纸粘连起来的长幅,但不用卷轴,而是按照一定的宽度一正一反折叠成一个长方形的折页,前后用两块与折页一样大小的硬板把折页夹起来,类似于梵夹装。

5.卷轴装:就是把抄了书的纸粘连起来,形成长卷,在其尾端装上一根用木或竹做成的轴,收藏时用轴尾端向前卷成一束,成为一卷。

因此,卷轴装的纸本又称卷纸。

6.蝴蝶装:简称“蝶装”,是以版心中线为准,版面向里对折,然后一页一页重叠在一起,在折线处对齐,用浆糊粘在一起,另外三边切齐,再用硬纸背裹住做封面。

每页纸只有一面有字,打开书可以看到一整页,以版心为中轴,两边各半页,颇似展翅蝴蝶,故称“蝴蝶装”。

盛行于宋元。

7.包背装:同蝴蝶装相反,它是以版心中线为主,版面向外对折,在两侧余纸上打眼,用纸捻装订成册,后背用书皮裹住。

8. 讹:也称误,指将原有的字写错了,一句话有讹一字也有讹数字的。

脱:文献在传抄出版过程中脱去一字或数字称脱文,也称夺文或阙文。

衍:即增加了原来没有的字,原稿所无而传写与出版的过程中误增的文字称衍文,亦称衍字、羡文。

倒:指原稿文字具存,并无讹误、缺脱或衍羡,但在流传过程中,文字的先后次序却被弄颠倒了的现象(先后次序却被弄颠倒了的文字称倒文,纠正之则称为乙正或乙转。

字数较多的倒文习惯上称“错简”)9.对校法:是将某一文献的不同版本进行对比,从而发现并改正书面材料错误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先选择一种版本作为底本,再用其他版本逐字逐句地比较,把各本的异同记录下来。

文献学复习资料

文献学复习资料

文献学填空题1、“版本”之称,始于唐五代雕版印刷书之后,是相对于“写本”而言,所以前人论及版本学,多称始自宋人尤袤(读若“冒”,南北曰袤,东西曰广)的《遂初堂书目》。

2、《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隋书.突厥传》突厥人“无文字,刻木为契。

”3、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石刻文字,是唐代初年在陕西凤翔县发现的“石鼓文”,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

4、最长的简是二尺四寸,用来书写经史、法律。

木制的版牍多写公文或画地理图,故称国土为“版图”。

又常有用版牍(长一尺)写书信,故有称书信为“尺牍”。

5、《汉书.赵飞燕传》说,赵飞燕用名叫“赫蹄”的小薄纸包药丸,其实这种纸也是缣帛。

6、宋代最为流行的装订方式是“蝴蝶装”(亦作“蝶装”)。

7、所谓建本,是就地域而言,指福建建阳县的麻沙、崇化两镇书坊所刻之书。

8、宋代刻书最精者是杭州刻本,即“浙本”。

9、元代地方官刻,由各路儒学和书院刻印,其中书院最优。

10、善本八字标准“精校精注、不缺不讹”。

而版本鉴别八字经验则是“眼别真赝,心识古今”。

11、“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

目录明,方可读书;目录不明,终是乱读。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12、宋人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清人朱彝尊撰写《经义考》仿照马端临的目录体例;章学诚《史籍考》;谢《小学考》。

13、马端临的目录学体例——自序、总序、大序、小序。

14、古人写字都带着刀和笔,故有“刀笔”一词,《史记》称萧何为秦之“刀笔吏”,后来“刀笔吏”贬称从事文字记录工作的小官。

15、编撰《四库全书》私人献书最多的是知不足斋主人鲍廷博和宁波天一阁主人范茂柱。

16、《四库提要》为一万多种书写提要,存目书籍六千多种。

17、陈恒《四库全书考异》;余嘉锡《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辨证》;胡玉缙《四库全书总目补正》18、《四库》存目录6793种,93551卷,比《四库》收录之书多出将近一半。

19、元刻本特点:黑口、赵字(赵孟俯)、无讳、多简。

文献学参考资料

文献学参考资料

文献学参考资料文献学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一、“文献”释义1.概念:文献可认为是古今一切社会史料的总称。

是我们认识历史、研究历史、验证历史的依据,它可以是书,也可以是人,统称则为“文献”。

资料:汉、宋学者加注释时,“文”解为典籍,即历史文件和文字资料,“献”解为贤人(言论),即宿贤——保存在知识丰富的长老那里的口头传说材料。

今天所谓文献,专指由文字记录的书面材料。

(文献的早期含义包括历史典籍档案等文字资料和博学多识,熟悉掌故。

)文献。

2.“文献”一词,现存的古书中,始于《论语·八佾》,孔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征”乃“证”也。

“佾”指古代乐舞行列,一行八人叫一佾,八人为商颂为宋国经常唱颂、祭祀。

3.元马端临《文献通考》首先用“文献”一词为书命名,也取义于《论语》。

是宋末元初的贯通历代典章制度之书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

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看看即可)4.关于献,再举两例:(1)明代大学者焦竑有一部大书《国朝献征录》120卷,这个书名译成现代汉语,则是《当代人物传》。

这个“献”指当代重要人物,与历史关系重大的人物。

(2)清代有位学者李桓编了一部《国朝耆献类征》720卷。

耆,老也。

献,人物。

本书辑录清太祖努尔哈赤天命元年至清宣宗道光30年二百三十年间一万多人的传记资源,分十九类。

注:1)《论语》最早的注:何晏-三国(魏)《论语注疏》2)《礼记》最早的注:郑玄-东汉3)《清秘述闻》法式善(记录清历代乡试、会试、题目第一名的主考官)。

第二章文献的载体文献载体主要指那些历史上已被记载下来的文献资料的载体。

载体就是承载文献的物体。

一.甲骨甲骨,指龟甲和兽骨。

文献学复习资料

文献学复习资料
9.总集(P55):总集是汇集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断代)和多个朝代(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一般说来,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的合集。
10.《文选》(P55):是南朝梁武帝长子萧统所编,收录了周代至六朝约800年间130为知名作家和少数佚名作者的作品700多篇,分为38类,大致为诗、赋、文三部分。是现存最早的一部文学总集,其重要意义在于编者有意识地将经、史、子、和“文”区别开来,是有意识的文学作品结集。
19.别集(P57):是相对于总集而言的,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
20.丛书(P60):是指搜集两种以上的文献,按照一定的理念和体例编校,冠以一个总集的书名,用同一的版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类型。又名“丛刊”、“丛编”“丛刻”、“类编”、“合刻”、“汇抄”、“汇刻”、“全书”等。
13.《困学纪闻》(P24):宋代学问大家王应麟所作,是一部学术考证笔记,涉及范围很广,包括天道、历数、地理、诸子、考史、评诗文和杂识。此书对后代尤其是清代的文献考据学影响很大,清代注明学者严若璩、全祖望、何焯、翁元圻等先后为此书做笺注。
14.《永乐大典》(P26):是明成祖永乐年间,解缙等人奉诏编纂的。全书体例是依照《洪武正韵》的韵母,“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将大量古书的有关资料整段、整篇,有的甚至是整部地抄入。共计22877卷,3.7亿字,只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类书,保存了非常丰富的明以前已经散亡的文献,但目前全世界残存的《永乐大典》仅占原书的4%。
22.政书(P64):是专门记载各种典章制度的工具书,比较有名的政书是“三通”。
23.干支(P65):中古国代用于纪日、纪年的。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与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按顺序组合为六十对,六十对一个轮回,即俗称“六十花甲子”。

文献学复习资料

文献学复习资料
10、 辩章学术,考镜源流——是目录学研究领域的一种批评方法,由 清代学者章学诚在精研目录学以后给予的总评价,即从流动性、 过程性的宏观角度对纷繁复杂的学术思潮和流派的源流进行考 察,认识各学派的发展过程和价值。
11、 《别录》——是西汉刘向编撰的西汉政府图书馆藏书书目汇编, 他将各书的序录另写一份,集为一书,叫《别录》。
科。研究内容包括文献的特点、功能、类型、生产和分布、发展 规律、文献整理方法以及文献与文献学发展历史等,它是治学的 基础、资料的源头,根据学科领域划分为历史文献学、古典文献 学等 (网络)。 2、 文献——最初“文”指典籍,“献”指掌握、熟悉典籍的贤人。 后来发生了变化,单指历史上又价值的文字资料;今指记录有知 识的一切载体,它可以是文字的、图像的、也可以是视觉的、听 觉的。 3、 聚珍本——聚珍本是指清朝武英殿以聚珍铜活字排行刊印的《古 今图书集成》,清高宗以“活字”不雅,改称“聚珍版”,因 此,武英殿排印的多种书籍即被称为武英殿聚珍本。这部书字体 细劲,行格严肃,贮在武英殿。 4、 古小说——所谓古小说,是相对近古通俗小说(白话小说)而 言,或称文言小说、子部小说、笔记小说等。程毅中的《古小说 简目》收录以文学性较强的志怪、传记为主,并参照传统史志目 录“小说家”著录源流,兼收杂家、琐记之类的作品。 5、 四部丛刊——所谓“四部”即经、史、子、集四门传统分类法, 而丛刊及丛书。《四部丛刊》是上个世纪初,由著名学者、出版 家张济元先生汇集多种中国古籍经典纂辑而成,收书468种,分初 编、续编、三编,所用底本主要是商务印书馆的藏书楼涵芬楼所 藏古本、精本,也有借来的善本,供考订古籍,整理文献时参 考,真可谓功德无量。 6、 杀青——所谓杀青是中国古代制作用以书写的竹简的一种方法, 即在将竹简用以书写前,把竹片放在火上烘烤,使其出水,以防 虫蛀;然后把竹片上的青皮刮去,以便书写,这种方法叫做“汗 青”或“杀青”。

文献学资料

文献学资料

第四章古典文献的校勘第一节:文献发生错误的类型校勘的主要任务就是尽可能地恢复文献的原来面目。

文献发生错误的类型主要有四种:讹——将原有的文字写错了;脱——将原有的文字弄丢了;衍——增加了原来没有的文字;倒——将原有的文字变换了位置。

此外,便是同时出现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错误。

现分别举例述之如下:一、讹:讹也称误,是文献中最常见的错误现象。

二、脱:文献在传抄出版过程中脱去一字或数字称脱文,也称夺文或阙文。

古代简书因编绳断烂,在重编时失去一简或数简称为脱简,后世因而也称脱文。

较多的现象为脱简。

还有脱页、脱篇、脱卷。

三、衍:原稿所元而传写与出版的过程中误增的文字称衍文,亦称衍字、羡文。

衍一字或数字较常见,也有衍一句或数句的。

四、倒:倒指原稿文字具存,并无讹误、缺脱或衍羡,但在流传过程中,文字的先后次序却被弄颠倒了的现象。

先后次序被弄颠倒了的文字称倒文,纠正之则称为乙正或乙转。

字数较多的倒文习惯上称“错简”。

这其中又有字倒、句倒、篇章倒等不同情况,甚至目录、表格也有错乱现象。

五、多重错误:有的文献同时出现两种错误或三种错误类型,我们称之为多重错误。

多重错误有既讹且脱、既讹且衍、既讹且倒、既脱且衍、既脱且倒、既衍且倒、既讹且脱又衍、既讹且脱又倒、既脱且衍又倒等情况。

第二节校勘的资料:校勘的目的既然是纠正文献中的各种错误,尽可能地恢复其本来面目,那就应当尽可能地掌握可以用来比勘与佐证的资料。

这些资料大致可以分为本书的异本、他书的引文、其他有关资料等三类,现分述如下:一、本书的异本:1.稿本:稿本一般指作者成书时的最初文字记录,亦即此书的本来面目,因此它是校勘最可靠的依据。

2.抄本:稿本为数甚少,留存无多。

在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前,书籍是以抄写的方式流传的;即在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后,特别是其初期,抄本仍不失为书籍的一种主要形式。

因此,抄本特别是旧抄本的校勘价值是相当高的。

就文献载体而言,抄本有简书、帛书、纸抄本之分。

文献学复习资料

文献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节社会科学文献概述信息:信息不是物质本身,是物质的一种基本属性,这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一切事物自身运动状态和方式,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含义的表征。

据领域分自然信息和社会信息。

文献:指人们对自然信息和社会信息加以系统化和有序化,并以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信息符号记录在一定载体上的,以便长期保存和广泛传播的固态精神产品。

文献信息的要素:1信息内容2物质载体3信息符号,以上是文献信息三个最基本的构成要素。

文献信息的特征:1知识性2记载性3传递性4再生性积累性社会科学文献:指在社会科学研究活动中产生的,反映社会现象和规律的,以文字、符号、图象等手段记录于一定物质载体上的信息。

基本特征:1阶级性、政治倾向性2时代性3地域性4效用性5内容的综合的分布的离散性功能:A基本功能:1加工2存贮3交流B社会功能:1认识2参考(科研、经济、决策、预测)3思教4政治信息交流的方式:1语言2非语言3文献信息交流(借助于文献而进行的提供和获取信息的过程;是以文献为中介,联系文献生产者和消费者而进行的文献传递活动)文献信息交流的基本方式1非正式交流(传递快,信息及时,有针对性和选择性)2正式交流(正规性、系统性、专业性)科学文献交流的意义:1交流产生社会效益(社会功能)2交流社科知识不断增值社会科学文献信息传递类型:1主动传递(单向、多向)2被动传递(单向、多向)社会科学文献信息源:1文献信息源2非文献信息源(实物、口头、动态)分类:据载体分1手写2印刷3缩微4视听5电子据编著出版的特征和范围分1正规文献(指通常的、正式的、公开出版发行的文献,主要包括图书、期刊和报纸。

)图书的特征:1形式2内容:主题突出、论述完整、内容成熟。

期刊特征:出版迅速、内容新颖广泛、系统连贯。

(核心期刊:信息密度大,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使用寿命长,反应学科发展最新动向和社会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受到专业读者重视的期刊。

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学科文献信息源)2非正规文献据加工程度分:1一次文献(新知识、新成果和总结为依据而创作生产的文献)2二次文献(科学地将特定范围的的分散的一次进行加工整理而成的文献)主要包括书目、索引、文摘、图书馆目录等。

文献学复习资料

文献学复习资料

文献学复习资料
文献学是研究文献的起源、流传、保存和利用的学科,是各个学科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研究中,文献的准确获取和精准利用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是文献学的一些重要内容:
一、文献的定义
文献是指人类创造的或记录人类思想、知识、经验的一切载体。

它不仅包括书籍、期刊、报纸、手稿、印刷品等有形文献,还包括电子文献、网络文献等数字化形式的文献。

二、文献的分类
根据文献的性质和用途,文献可以分为学术文献和非学术文献两大类。

学术文献包括学术论文、专著、期刊、学位论文等,其目的是为了传授知识,促进学术交流;非学术文献包括新闻、小说、杂志等,其目的是满足读者的娱乐和信息需求。

根据保存形式,文献可以分为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两大类。

纸质文献已经在大部分场合被数字化的电子文献取代,现在的重心已经转向了电子文献。

三、文献的获取
文献的获取是指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所需的文献信息。

常用的文献获取渠道包括图书馆、网络、数据库、个人收藏等。

在获取文献时需要注意所需文献的来源可靠性和有效性。

四、文献的利用
文献的利用是指通过各种方式将文献信息有效地运用到研究中。

常用的文献利用方式包括阅读、筛选、整理、引用等。

在利用文献时需要注意遵守相关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引用时需要注明出处。

结语
文献是人类知识和文化的重要载体,文献学是了解和利用文献的重要学科。

深入了解文献学的基本内容对于提高我们的研究水平和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文献学资料

文献学资料

文献学
文献学作为研究文献的学科,关注着各种形式的文献的产生、传播、保存和利
用等方面,它贯穿于人类文化的各个领域。

通过深入研究文献,可以探索人类历史、思想、科学、艺术等方面的发展与演变。

文献学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具有重要意义,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利用文献资源,推动学术研究和社会发展。

文献学的研究内容涵盖了很多方面。

首先,文献学关注文献的形式和类型。


献的形式包括书籍、期刊、报纸、手稿、艺术作品等,而文献的类型则涵盖了文学文献、历史文献、科学文献、法律文献等,每种类型的文献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历史背景。

其次,文献学研究文献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文献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
括了作者的创作、编辑、出版等环节,而文献的传播则涉及到各种媒介和传播方式,如印刷、电子出版、传统媒体和社交网络等。

通过研究文献的产生和传播,可以了解文献的真实性、可信度和影响力。

此外,文献学还关注文献的保存和利用。

文献的保存是文献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它涉及到文献的保护、修复、数字化等方面,以确保文献能够长久保存下来。

而文献的利用则是文献学的另一个重要研究内容,它涉及到文献信息的提取、分析、应用等方面,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利用文献资源进行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

综上所述,文献学作为一个跨学科的学科领域,在当今信息化的社会背景下具
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

通过深入研究文献学的理论和实践,可以促进文献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推动人类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为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文献学复习资料

文献学复习资料

文献学复习资料一、引言文献学是研究文献的学科,通过对不同类型的文献的分析和研究,可以揭示出文献的历史脉络、流变及其在社会、文化和学术领域的影响。

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文献学在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为文献学的复习提供一些基础知识和重点内容,帮助读者对文献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二、文献学的概念与发展文献学,又称文献理论、文献科学,是对各类文献的分类、整理、鉴定、探索、研究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文献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献保存和阅读技巧,而现代文献学的形成始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文献学也进一步发展和演变。

三、文献的分类与特点文献按照内容和形式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书籍、期刊、报纸、学术论文等。

每一种文献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用途。

例如,书籍通常包含较为系统和全面的知识,期刊则更为及时和专业。

此外,文献还可以根据学科领域、时间、地域、语言等不同维度进行分类,方便研究者进行检索和使用。

四、文献的鉴定与评估在进行文献研究的过程中,鉴定和评估文献的质量和可靠性非常重要。

研究者需要根据一系列的标准和方法,包括作者的学术背景与资质、出版的机构和平台的可信度、是否经过同行评审等,来判断文献的价值和权威性。

同时,研究者还需要考虑文献的时间性、来源的可查性等因素。

五、文献的检索与利用文献检索是研究者进行文献研究的重要环节,可以通过各种数据库和检索工具进行。

研究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主题和需求,以关键词、作者、题名、日期等多种方式进行文献检索。

文献的利用包括文献的阅读、引用和整理,以及对文献的批判性分析和综述等内容。

六、文献学的研究方法与技巧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和技巧包括文献的整理、考察、鉴定、分析、评价等一系列过程。

研究者可以根据研究目的和需求,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技巧进行文献研究。

例如,研究者可以采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历史文献的考察和分析,揭示出文献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古代文献学的重要文献资料

古代文献学的重要文献资料

古代文献学的重要文献资料古代文献学是一门研究古代文献的学科,它通过对历史时期产生的各种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文化、思想、政治、经济等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在这门学科中,一些特定的文献资料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它们对于我们了解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本文将介绍几种古代文献学中的重要文献资料。

一、《尚书》《尚书》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重要资料,也是最早的一部历史性文献著作。

它是周朝国家史志的记载,内容涉及政治、军事、礼仪、法律等方面。

《尚书》中的资料对于研究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以及官职制度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尚书》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周朝的统治机构、官吏分任和任免制度、封建等级制度等,这对于我们深入了解古代社会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史记》《史记》是古代文献学中的又一重要文献资料。

它是司马迁创作的一部叙述中国历史的巨著,被称为中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中囊括了从上古时期到西汉的历史,是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一座宝库。

《史记》中的资料内容丰富,包括了历史人物的传记、政治制度的演变、文化思想的变迁等,对于我们深入了解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汉书》《汉书》是西汉时期的一部重要文献资料,它是西汉著名学者班固所撰写的一部政治历史著作。

《汉书》主要对西汉的政治制度、社会风貌、文化思想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分析。

其中,对于刘邦、汉武帝等历史人物的传记记载尤为详细,是我们认识这些古代政治家的重要窗口。

同时,《汉书》还对当时的经济状况、吏治制度、科举制度等进行了广泛的记录,对于研究西汉社会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四、《史记·列女传》《史记·列女传》是《史记》中的一部分,它是记载古代中国女性的历史文献,对于研究古代妇女的社会地位、家庭角色、教育状况等具有重要意义。

《列女传》中记载了中国历史上许多有名的女性人物,如女强人武则天、巾帼英雄花木兰等,通过对这些女性的故事和事迹的记载,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妇女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作用和表现,为我们深入了解古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材料。

文献学资料整理【范本模板】

文献学资料整理【范本模板】

文献学资料整理大一(下)第一章文献的概念、内容和意义•文献概念:最早见于《论语•八佾》“文献不足故也”,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首先用“文献”作为书名。

南宋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说:“文,典籍也;献,贤也.”历史上“文”指书面材料,“献”指当代人物的口述与相关材料,文与献不是对立的,而是互相转化的.因此,文献可认为是古今一切社会史料的总和,可以是书,也可以是人,是我们认识、研究和验证历史的依据。

文献学研究的内容:文献本体的研究、文献的实证、整序与典藏、编纂、传播。

即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包括对文献的载体材料、形制、传抄和印制方式、文献类型的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版本、校勘)、真实性(辨伪)、完整性(辑佚)问题.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对藏书的鉴别、购求、收藏、装补、曝书、流通等。

也包括藏书史研究、书评学等。

文献学的任务一般任务:文献整理最终任务:学术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整理意义:全面认识文献,快速筛选文献,能够对不同版本进行鉴别,有能力对原始文献做加工整理供自己和他人使用。

对史实和历史常识有更多了解,为历史、文学的专业研究提供技术保障。

第二章甲骨文、金文和简帛的概念和价值一、甲骨文的概念和价值:1、概念:殷商时期刻在龟甲骨或动物骨上的记录占卜的象形文字,记录了纪年、帝王世系、祭祀、战争在内的丰富资料。

是我国最早的系统文字。

清代光绪年间发现,至今出土约十至十五万件。

甲骨文之父王懿荣。

刘鹗《铁云藏龟》第一部.孙诒让《契文举例》研究第一人。

2、价值:①殷商史研究价值。

以前对于商周历史的认识研究只能依靠《尚书》、《诗经》、《左传》、《世本》、《竹书纪年》、《山海经》等,真伪难辨,学者有巧妇难为之叹。

研究商史,要首先确定君王世系排列。

王国维1917年发表《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其《续考》,根据甲骨文中记载纳献祖先神灵的先后次序,据此将《史记•殷本纪》中的世系错误改正过来,同时也证明了《史记》记载,恢复了古史的可信度。

古代文献学复习资料

古代文献学复习资料

古代文献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甲骨文合集:1959年,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综合各家之书,编了一部大型的甲骨文献图书《甲骨文合集》,共13册,由中华书局与1978年至1982年全部出齐。

该书采取比较科学的先后分期后分类的方法,经过去伪存真、校对重出、修复掇合等一系列认真细致的整理工作,选存了文句完整或比较完整,以及文句所有残缺但内容较为少见的甲骨文41856片,为人们研究甲骨文提供了可靠的文献依据。

2.尺牍:竹,指竹简;木,指木牍。

合称简牍。

根据古代简册制度的一般情况,每一支竹片制成的简叫做简,把若干简编在一起成为策(或册),编简成册的绳子多用帛带和丝带。

木牍是指用来书写的木版或木片,一尺见方的牍叫做“方”。

单片的木牍比单片的竹简宽好几倍,多用于书写公文,律令、函柬等。

从汉代起,木牍的标准长度为一尺,这就是后来书信被成为“尺牍”的原因。

3.汲冢竹书:在古典文献学史上,时常有简牍出土的记载。

古代最著名的一次是晋太康二年(281年),河南汲郡人不准盗发战国魏襄王墓,得竹书数十车,凡书75篇,10万余言。

史称“汲冢竹书”。

4.总集:总集是汇集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断代)和多个朝代(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

一般来说,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的合集。

5.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朝文:由清严可均编辑,共746卷,是通代不加选择的专门编集一种体裁全部作品总集,共搜集先秦至隋作者3497人,分代编次为15卷,网罗了先秦至唐以前所有现有的文章,为人们阅读先秦至隋的单篇文章提供了最全面的文献基础,中华书局1958年出版。

6.别集:别集是相对总集的,它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

7.类书:类书是我国古代分类式的资料汇编性的工具书。

最早的类书是魏文帝曹丕时编的《皇览》。

著名的类书有唐《北堂书钞》《艺文类聚》,明《永乐大典》,清《古今图书集成》。

8.政书:是专门记载各种典章制度的工具书。

文献学资料

文献学资料

训诂和传注:“狭义的”训诂——用通行的话解释古代语言文字或方言的字义(或词义)就叫“训诂”。

训诂的具体方式分为以下三类:一“形训”,就是通过文字形体结构的分析来解释字(词)义,即拿词形来解释词义叫做形训。

二“音训”,用音同或音近的词来解释词义叫做音训。

三“义训”,直接说明词的含义,叫义训。

“广义的”训诂——是指“训诂学”。

即中国传统“语文学”的一个部门,是主要从“语义”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的一门学科。

传注:以解释字词名物为主要内容的注释。

解释经籍的文字。

章句和集解:章句之名,是离章辨句的省称,是分析古书章节句读的意思。

作为一种注释,章句不像传注类注释那样以解释词义为主,而着重于逐句逐章串讲、分析大意,而且它在对句意的串讲、分析中,往往包含了对原文词义的解释。

集解含义有二,一是汇辑诸家对同一典籍的语言和思想内容的解释,断以己意,以助读者理解;二是.汇合“经”与“传”,为之解释。

依据版本的形式来鉴别刻本图书的版本,有哪些常用的方法?答:一是牌记。

牌记记载有刊刻时间、刊刻者、刊刻地点、刻书跋文等,这些往往成为直接依据或辅助证据;二是刻工。

刻书上有刻工姓名,刻工刻书往往较多,可断定刊刻的时间与地点;三是讳字。

中国古代社会,文字的使用实行避讳制度,可以利用此考定书刻的时间断限;四是版式。

历朝书刻版式不同特点而鉴定;五纸张、墨色。

纸张与墨色有时地特征,可鉴定版本;六是字体。

所用字体具有时代特点;七是原书序跋。

序跋中往往含有版刻时间、地点以及刻工信息;八是书籍内容。

包括书名、卷数、目录及书中的人名、地名、年代、官名、史实等;九是书上的题识和藏印。

题识往往涉及该书的版刻问题等信息;十是书目著录。

宋代以来历代书目的著录,肥反映刻本流传过程,有助于鉴定。

章句:章句之名,是离章辨句的省称,是分析古书章节句读的意思。

作为一种注释,章句不像传注类注释那样以解释词义为主,而着重于逐句逐章串讲、分析大意。

而且它在对句意的串讲、分析中,往往包含了对原文词义的解释。

文献学复习资料

文献学复习资料

一、“文献”含义的历史演变(一)“文献”的古代含义“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其中记载孔子的话: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汉代郑玄、宋代朱熹对“文献”解释分为两部分:“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讲述的口头材料。

后代的“文献”大都是偏义复词,或者偏于“文”,或者偏于“献”,而第一种含义的使用较为普遍,第二种含义20C.便逐渐消失了。

(二)马端临“文献”与孔子“文献”之异同最早用“文献”二字为其著作命名的是宋末元初的史学家马端临。

他写了一部贯通历代典章制度的《文献通考》。

其《自叙》指出: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

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相同之处:《文献通考》编写的来源有两个:一是书本的记载,一是学士名流的议论,与孔子的一脉相承。

区别:孔子所谓“献”专指口头材料;而马氏之“文”与“献”几乎都是书面材料。

(三)“文献”的当代含义文献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即文献是知识信息与载体的统一体。

第一章文献的载体(甲骨、金石、竹木、缣帛、纸张、电子)(一)定义甲骨指龟甲和兽骨。

甲骨文甲骨卜辞殷虚卜辞契文殷虚书契刻在龟甲(腹甲)和兽骨(主要是牛的肩胛骨)上的文字就叫甲骨文。

因为甲骨上记载的大半是占卜的事情,所以学者们称它为“甲骨卜辞”。

因为它出土于殷代都城旧址,所以又称为“殷虚卜辞”(虚即墟字)。

甲骨文以契刻的为多,因此,又称之为“契文””(契,刻)。

或称为“殷虚书契”。

(二)发现1899年王懿荣、刘鹗、罗振玉、王国维甲骨四堂:郭沫若鼎堂、董作宾彦堂罗振玉雪堂、王国维观堂二、金石(一)金金吉金金文钟鼎文金,指青铜器。

文献学知识点

文献学知识点

文献学知识点一、什么是文献学文献学,是图书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文献的收集、整理、组织、利用及管理等问题。

它不仅关注文献的形式和内容,还深入研究文献的产生、传播和影响等方面。

通过研究文献学,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利用各类文献资源,提高信息检索和利用的效率。

二、文献分类根据文献的性质和形式,我们可以将文献分为以下几类:1.专著:指由一位或多位作者合著或编写的书籍,通常是对某一特定主题的系统研究。

2.学术期刊论文:指发表在学术期刊上的研究论文,以其权威性、及时性而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3.会议论文集:指由学术研讨会或学术会议组织者出版发行的文集,收录与会者的研究成果。

4.报刊文章:指发表在报纸和杂志上的短文或长文,涉及各类社会问题。

5.学位论文:指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一般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价值。

6.工业文献:指反映特定行业或领域研究和发展动态的技术报告、标准规范、专利文献等。

7.官方出版物:指政府机关、各级行政部门及事业机构出版的各类文件、公报、年鉴等。

8.电子文献:指以电子形式存储和传播的各类文献资源,包括电子书籍、电子期刊、网页等。

三、文献检索文献检索,是指根据自身信息需求,在各种信息资源中查找与其相关的文献资料的过程。

文献检索的目的是找到最合适的信息资源,满足信息需求。

常用的文献检索工具包括图书馆的图书检索系统、学术数据库、互联网搜索引擎等。

四、文献引用和参考文献著录在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中,引用他人的观点或研究成果是一种常见的做法,同时也要对引用的文献进行详细的著录。

常用的引用标注方式有美国心理学会(APA)、现代语言协会(MLA)、芝加哥手册(CMS)等,不同学科领域可能有不同的引用要求,需要根据指定的引用规范进行书写。

五、文献评价文献评价,是指对文献的质量、可信度、权威性等进行评价和判断的过程。

对于学术研究来说,文献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我们筛选出高质量的文献资源,提高研究的可信度和科学性。

“文献学研究”资料汇总

“文献学研究”资料汇总

“文献学研究”资料汇总目录一、朱熹《诗集传》文献学研究二、新时期中国文献学研究综述三、六十年来中国古陶瓷文献学研究述评四、宋代石刻文献学研究五、缪荃孙文献学研究朱熹《诗集传》文献学研究朱熹是中国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理学家和文学家,他的《诗集传》是一部重要的文献学著作。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朱熹《诗集传》的文献学研究,包括其文献价值、研究方法和影响等方面。

朱熹的《诗集传》是一部对《诗经》进行注释和解读的著作。

这部著作的文献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朱熹的《诗集传》是在南宋时期编纂的,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

在这个过程中,《诗经》原文本也经历了多次印刷和传播,但是朱熹的注释和解读对于我们理解《诗经》的原意和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此,朱熹的《诗集传》对于《诗经》文本的保存和传承有着重要的贡献。

朱熹在《诗集传》中提出了许多新的学术思想和观点,这些思想和观点对于当时的《诗经》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同时,朱熹还对《诗经》中的一些传统说法进行了批判和修正,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诗经》的研究和发展。

朱熹在《诗集传》中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这些方法对于文献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研究方法:朱熹在注释《诗经》时,非常注重对诗歌本意的探求,他认为只有通过“以意逆志”的方法才能真正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

这种方法也就是通过对诗歌语言和意象的分析来推断作者的意图和思想。

朱熹在《诗集传》中也注重对前人注释的批判继承,他既吸收了前人注释中的合理成分,也对其中一些不足之处进行了修正。

这种方法体现了批判继承的精神,也为我们提供了文献学研究的一种有效方法。

朱熹的《诗集传》作为一部重要的文献学著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影响:朱熹的《诗集传》对后世《诗经》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明清两代,《诗集传》成为了《诗经》注释的重要参考书之一,许多学者在研究《诗经》时都受到了朱熹的影响。

朱熹是宋代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集传》也体现了宋代文化的特点。

文献学知识点

文献学知识点

1、汉石经:熹平石经是中国古代最早刊刻与碑石上的官定儒家经书,又名《汉石经》,《一字石经》,熹平石经初刻与东汉熹平四年(175年),于光和六年(183年)完成。

共有46块碑,200911字。

原立于洛阳太学讲堂的东西两侧,遗址在河南偃师县佃户乡。

熹平石经共包括《鲁诗》,《尚书》,《周易》,《礼仪》,《春秋》,《公羊传》,《论语》等七种经文,经文从右向左直行书写,书体秀美,为汉隶精品。

2、魏石经:正始石经是中国三国曹魏时期刊刻的碑石经书,又名《魏石经》,《三体石经》。

初刻于正始二年(241年),原立于魏都洛阳南郊太学讲堂,遗址在河南偃师佃户乡。

正始石经用篆文,古文,隶书等三种文字刻成,因此又被称为《三体石经》,碑文仅有《尚书》,《春秋》两种,从左向右刻写,碑文每面约33行,每行60字,,共有28碑。

3、唐石经:唐石经始刻于唐文宗大和七年(公元833年),于开成二年(公元887年)刻成,当时立于长安国子监太学,今存西安碑林。

包括《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共十二经。

4、别集:汇集一人的多种文体作品为一书称为别集。

“别集”之名是于“总集”相对而言的。

5、政书:是中国历代记录“典章制度”的书籍,它收集历代或一个朝代制度的沿革以及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方面的史料,分门别类地加以编排和叙述,具有制度史、文化史和学术史的性质。

6、类书:辑录古籍原文中的部分或全部资料,按类或按韵编排,以供人们查考用的工具书。

7、丛书:是指按一定的目的,在一个总名之下,将各种单独著作汇编于一体的一种集群式图书,又称丛刊、丛刻或汇刻等。

形式有综合型、专门型两类。

8、方志:方志以地区为主,综合记录该地自然和社会方面有关历史与现状的著作,又称地志或地方志,有关专载江河湖海、祠庙寺观、名胜古迹、水利交通的著作,亦可归入其内。

9、家谱:又称族谱、祖谱、世谱、家乘、家牒等,是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古典文献的校勘第一节:文献发生错误的类型校勘的主要任务就是尽可能地恢复文献的原来面目。

文献发生错误的类型主要有四种:讹——将原有的文字写错了;脱——将原有的文字弄丢了;衍——增加了原来没有的文字;倒——将原有的文字变换了位置。

此外,便是同时出现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错误。

现分别举例述之如下:一、讹:讹也称误,是文献中最常见的错误现象。

二、脱:文献在传抄出版过程中脱去一字或数字称脱文,也称夺文或阙文。

古代简书因编绳断烂,在重编时失去一简或数简称为脱简,后世因而也称脱文。

较多的现象为脱简。

还有脱页、脱篇、脱卷。

三、衍:原稿所元而传写与出版的过程中误增的文字称衍文,亦称衍字、羡文。

衍一字或数字较常见,也有衍一句或数句的。

四、倒:倒指原稿文字具存,并无讹误、缺脱或衍羡,但在流传过程中,文字的先后次序却被弄颠倒了的现象。

先后次序被弄颠倒了的文字称倒文,纠正之则称为乙正或乙转。

字数较多的倒文习惯上称“错简”。

这其中又有字倒、句倒、篇章倒等不同情况,甚至目录、表格也有错乱现象。

五、多重错误:有的文献同时出现两种错误或三种错误类型,我们称之为多重错误。

多重错误有既讹且脱、既讹且衍、既讹且倒、既脱且衍、既脱且倒、既衍且倒、既讹且脱又衍、既讹且脱又倒、既脱且衍又倒等情况。

第二节校勘的资料:校勘的目的既然是纠正文献中的各种错误,尽可能地恢复其本来面目,那就应当尽可能地掌握可以用来比勘与佐证的资料。

这些资料大致可以分为本书的异本、他书的引文、其他有关资料等三类,现分述如下:一、本书的异本:1.稿本:稿本一般指作者成书时的最初文字记录,亦即此书的本来面目,因此它是校勘最可靠的依据。

2.抄本:稿本为数甚少,留存无多。

在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前,书籍是以抄写的方式流传的;即在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后,特别是其初期,抄本仍不失为书籍的一种主要形式。

因此,抄本特别是旧抄本的校勘价值是相当高的。

就文献载体而言,抄本有简书、帛书、纸抄本之分。

由于不少旧抄本保留了文献较为原始的面貌,因此具有相当高的校勘价值。

敦煌卷子的发现为我们打开了古代纸抄本的宝库,给我们提供了极为丰富而可靠的校勘资料。

敦煌卷子对校订唐代诗歌,作用十分明显,不仅有助于发现今本的文字错误,而且为后人改正文字错误提供了依据。

3.拓本:为了使某些文献能够长期保存,人们便将它们刻在石头上。

为了使这些刻在石头上的资料能够广泛流传,人们又用纸将它们摹拓下来,于是便成了拓本。

由于不少拓本所拓石刻文献比较原始,因而比较可靠,常被人们用作校勘之资。

拓本越原始、越完整,也就越可靠。

4.印本:总的来说,稿本、抄本、拓本都不多,所以从事校勘主要还得依靠各种印本。

印本包括刻本和活字本。

5.注本:对古书加以解释;旧有传、注、说、故、训、记、解、笺、章句等多种名称,我们可统称为注。

注通常附书以行。

我们可以将附有注释的文献称为注本。

注本是文献的异本之一,也是重要的校勘资料。

6.选本:按照一定标准,将一位或一位以上的作家部分作品编辑在一起的文献称为选本。

选本可能是抄本,也可能是印本,所以我们单独作为一类来进行讨论。

不少选本由于编辑时问较早,比较多地保留了作品的原貌,因此可用作校勘的资料。

某些编辑稍晚的选本,由于所据资料较早或源出两途,也可。

7.校本:凡经校勘的书称校本。

从事校勘当然应当充分利用前人的校勘成果,而校本则是保存校勘成果的一种重要形式。

校本有两个优点:一是前人据以校书的某些版本,及有关资料可能已经亡佚,某些版本及有关资料虽未亡佚,往往被藏书家视为珍秘,难以见到。

而这些资料却常能在校本中觅得。

二是凡勤于校勘者多为专家学者,他们的校勘成果当然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二、他书的引文:引用各书较多的有古类书、古书注及书抄。

由于这些书的辑注者所见古书年代较早,传刻次数较少,比较接近古书原貌,所以这些书的引文是仅次于本书异本的校勘资料。

1.古类书的引文:类书是将已有文献资料,按分类或字顺重新编排的一种工具书。

类书多节录各书原文,有时甚至将整部书籍收入。

不少类书收录资料原始,因此用古类书引文校勘,也是行之有效的。

发展:宋人就已经注意用类书来进行校勘了,广泛运用古类书的引文从事校勘工作,则从清乾嘉时代开始,尤以高邮王念孙、王引之父子成就为最突出。

清代以后,学者运用类书引文做校勘工作也每多创获,陈垣据《册府元龟》校补《魏书》一页。

就是个突出例子。

缺点:引用类书需要特别慎重。

古人编辑类书时,常常根据内容的需要及篇幅的限制,对引用之书有所删节改易,同时也存在由于传写而发生的错误。

2.古书注的引文:某些古书注本,由于注者知识丰富、方法谨严,在作注时往往博引群书原文,以求作者措辞所本,用意所在,这些引文的原书又出自较早的抄本或刻本,比较接近书的原貌,因此也常被用作校勘之资。

“所引诸书,今已佚其十之九,唯赖是注以传,故与裴松之《三国志注》、郦道元《水经注》、李善《文选注》,同为考证家所引据焉。

”王念孙校《汉书》就特别注意利用《史记》、《后汉书》的注释,《水经注》也是常用的资料。

缺点:注意古人撰写注释,为了节省篇幅,往往对引文加以删节;此外,为了迁就所注正文,往往对引文的个别地方加以改动,因此古书注的引文往往同原书有差异。

我们在利用古书注的引文进行校勘时,应当尽可能地参稽其他资料进行综合考辨。

3.其他古书的引文:其他古书的引文情况复杂,检索不易,使用起来有一定困难。

书抄:汪辟疆云:“书抄在六朝唐初最盛,但抄而不类,故与类书不同。

今存者如《群书治要》、《意林》,皆可看。

亦因其保存古书至多也。

”此外,古代小学工具书,由于引文较多,也可用作校勘资料。

在其他古书中,那些引用或取材故书的资料,校勘价值往往更高。

缺:古人引书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再加上文献在传抄转刻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新错误,所以他书引文不完全符合原文并非罕见的现象。

三、其他有关资料:此类资料和原书的关系往往是间接的。

援用时必须更加审慎,才能避免主观武断的弊病,今也略述如下:1.甲骨文甲骨文的年代虽然久远,但它毕竟是我国文献的源头,同后世的典籍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也可用作校勘之资。

2.金文:人们早就注意到了金文的校勘价值。

3.石刻:石刻文字比较接近文献的原始面貌4.古印·封泥:因为古印与封泥属原始文献,多涉及官名与地名,因此对校勘古书中的官名与地名特别有用。

5.其他书籍中的有关资料第三节校勘的主要方法一、对校:对校就是将某一文献的不同版本进行对比,从而发现并改正书面材料错误的方法。

这种方法是先选择一种版本作为底本,再用其他版本逐字逐句地比较,把各本的异同记录下来。

对校法的长处:是便于发现文献中的错误和找到改正错误的依据。

其发现和改正的错误,都有版本上的依据,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主观武断、妄改原文的弊病;而且,校者若将所有的异文汇集在一处,编为校勘记,则读者手此一编,就等于掌握了许多版本,如阮元的《十三经注疏校勘记》就是如此。

步骤:对校的第一步工作是广搜异本,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抉择去取。

待我们搜集到一书的各种异本后,还要对各种版本进行鉴定,以便确定校勘的底本,并按各本的校勘价值分为可供对校的主校本、辅校本、参校本等。

有的书异本较多,还应弄清它们的源流。

如果用图表的方式来显示版本源流,直观效果会更好。

校勘:选择底本是校勘工作的起点。

校勘底本的选择标准,我们可以张之洞《輏轩语·语学》篇中提出的有关善本的三条标准而稍加变通:一是旧本;二是足本;三是精本。

旧本是指在时间上接近原稿的本子,因为它少经传抄转刻,总的来说比较符合或接近书的原貌。

足本是指文字篇卷无残缺脱落,内容完整的本子。

精本是指精校、精刻本。

参校本的选择,首先要注意的仍然是旧本。

其次要注意版本源流。

一些时间较早而与底本来源不同的版本,校勘价值尤高。

此外,本书已有的他家校本,自然也应加以利用。

二、本校:将某种文献的上下文进行对比,找出其内容上与文字上的异同,从而确定与改正其错误的方法,称为本校。

一本书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方面,都会不可避免地相互联系着,本校法正是利用这个特点来进行工作的。

其一,据相同词句校勘。

同一词汇、同一文句,有时一书屡见,因而可以相互参照,校正讹误。

其二,据相同句式校勘。

作者行文往往有时代的或自己的习惯和特点,这往往表现为常采用相同或相近的句式,据此也可校正文献中的某些错误。

其三,据对文校勘。

其四,据文义校勘。

缺:有的古籍不出自一手,有的古籍可能有不同的资料来源,其内容和文字出现矛盾往往在所难免,因而采用本校法时宜特别谨慎,以免以此律彼,增加新的错误。

三、他校:用其他文献中的引文及相关文字来校勘某一文献称他校。

当然,我们有必要对用于他校的资料的可靠程度作出判断。

一般来说,时代越早,越接近原始面貌,也就越可靠。

在原始资料难求的情况下,不得已而求其次,则较晚的资料也可用作校勘之资。

不过,我们还应注意古人引书不谨严,有的概述其大意,有的删节其原文,而且所据也并非尽属善本,所以采用他校法也要特别慎重。

四、理校:理校,即推理的校勘,是校勘工作的补充方法。

当我们发现了书面材料中的确存在着错误,可是又没有足够的资料可供比勘时,就不得不采用推理的方法来加以改正。

理校也非任意为之,通常需要从语言、体例、史实等方面寻找作为推理的依据。

1.语言:在文献中,如发现确有错误而又无别本可以校正时,则可以根据字形、字音相近的情况来推断其错误原因,进行改正。

某些因不明词义而造成的错误,可以通过训诂来校勘。

有时我们可以从语法的角度,发现并改正文献中的错误。

从修辞的角度来从事校勘也是行之有效的。

我国古代作品不论散文还是韵文,为了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都爱用对偶与排比等修辞手法。

某些词句原来运用了对偶、排比的手法,后来变得不对偶、不排比了;或者原来不对偶、不排比,后来又变得对偶、排比了,往往能用推理的方法判断出来。

2.体例:古书通常都有一定体例,因此我们可以根据书的体例来从事校勘。

根据体例校勘也有规律可循。

首先,不同文体具有各自特点,据此即可校出一些错误。

其次,古书中的正文与注释特别容易混淆,但正文与注释的体例是不同的。

此外,由于古代文籍所用语言往往含有某种特定义例可校错。

3.史实:这种方法就是从书籍的内容方面检查,看文字是否符合历史事实。

如果不符合,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原稿本身就有错误;另一种是原稿本身没有错误,其错误是在传播的过程中造成的。

校勘的任务,主要是纠正第二种错误。

由于史实主要是由特定的人物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造成的,有产生的原因和形成的结果,所以我们可以从这几个角度来检查书面材料是否符合史实。

以及名物制度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五、综合考辨:在校勘实践中,对校、本校、他校、理校这些方法往往都是综合地加以使用的。

有时为了纠正一处错误,不得不同时运用多种方法,方能取得可信的证据,得出正确的结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