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教育的人文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学语文教育的人文性
发表时间:2010-06-30T18:08:59.187Z 来源:《当代教育之窗》2010年第5期供稿作者:朋毛扎西
[导读] 语文课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并存的课,所以语文的学习应该是一种充满人性、人格、人情味的实践活动,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教师和学生要积极配合,开拓新的语文课堂。
浅谈中学语文教育的人文性
朋毛扎西
(化隆县民族中学青海化隆810900)
1.关注中学语文教育人文性的必要性
1.1 为了培养学生具有独立健全人格和独创性。
语文教育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将语文教育和自然科学类的教育进行比较可以看到,语文教育中具有大量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它也不同于政治、历史一类的社会教育,它是与语言,与人的思想感情,与人的学识、经历、个性联系在一起的教育。正如《课程标准》指出的那样:“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和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尤其在课堂上,老师不要一味地要求学生整齐地运用一种思想思考问题,要积极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诚然,人们对于语文材料应该有理解一致的地方,否则人际交流就无法进行。但是在很多情况下,由于各人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体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异,面对同样的作品,特别是文学作品,人们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这是正常的,正如人们常说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因此,语文教育特别需要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也特别需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
1.2 为了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中学生热爱生活,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向往和热切的追求。而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的语文贴近生活,“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那么要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就必须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之一——“人文性”。我们的语文教育曾一度极力追求科学性,追求客观性、确定性、抽象性的目标,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向自然科学靠拢的过程中,醉心于数量化和标准化,过度地进行理性分析,简单地把对付物理世界问题的方法移植到精神世界的问题上来,失掉了人文和文学的教育。这样不能说完全没有意义,但从根本上说,追求这一方向的许多做法背离了语文教育的特点,不但降低了语文教育的效率,而且也伤害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兴趣和创新意识。语文学科,一旦抽掉了人文,整个学科便会成为一套令人难忍、使人窒息的枷锁。
2.中学教育人文性的内涵
中学语文教育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也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它包含思想品德教育、文化内涵教育、审美教育、情感教育、人格修养教育乃至有关意志、态度、心理等非智力教育。在这诸多层面中,我们很难准确地定位每一方面,我们在这里试将其笼统地归为“文化内涵教育”(包括审美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包括思想品德、意志、态度、心理等教育)两个方面。文化内涵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和领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了解民族文化的深远,重视民族气节、民族操守,逐步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自身的文化品位。我们培养的应该首先是一个懂得欣赏与审美、懂得热爱本国文化的人,然后才是一个有着技能知识的劳动力,如果失去了前一个基础,那么我们的社会也就失去了精神的动力。人格修养教育其实是与文化内涵教育相融相补的,只不过它更侧重于培养学生健康完满的人格素养。人格的内涵包括三层意思:一是指个体特有的、区别于他人的性格;二是指这个性格是在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形成的;三是指性格通过外显的行为习惯表现出来。健康的人格应该包括积极的思想、坚强的意志、果敢的态度以及富有创造性、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等品质。对学生人格修养的培养可以多方面进行引导,如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生活目标,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锻炼性格,依靠集体促进其优良性格的形成等。除此而外,中学语文教育在这方面则更需要注重两点:其一,给学生提供道德行为的典型(榜样)。其二,启发、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只有当学生自觉地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自觉地分析和评价自己的行动的优缺点时,才能积极地调节、控制自己的行动方式,逐渐养成积极的性格特征。因此语文教师更应联系课本中的学生认同对象,引导他们在比较鉴别中逐步完善自身人格。在具体的教育方法上,要坚决摒弃那种简单的“灌输”“说教”,要善于“缘文释道,因道解文”,在“文”中挖掘相关性因素,让学生在语文中找到能滋养他们。
3.中学语文教育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途径
基于对人文精神重要性的认识,我们应该把语言文字和文学知识与人文理念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全面育人。笔者综合借鉴多家认识,认为在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
2.1 通过个性化的教学目标实现人文精神的渗透。
语文学习是最具主观创新性的学习,其内容开放,为培养学生个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语文教学中,应树立培养学生个性的目标,充分发挥展现学生的个性,实现学生发展目标的个性化。师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选择教材中的学习内容和活动,发扬语文学习开放性的特点,启发学生对多种可能性保持开放的态度,引导学生多角度的体会和理解,在个体深入思考和群体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深化发展,形成独特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鲜明的个性和创新精神。
2.2 通过立体化的教学途径实现人文精神的熏陶。
2.2.1 教学方法的生活化。语文教学要与生活紧密联系,把学习的课堂延伸到校园家庭社会中去。让学生以课本为切入点,与其他学科和生活结合,在生活中全方位地学习语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反复体验生活,享受生活。
2.2.2 建立民主平等、互动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以学习引导者、平等交流者、互动合作者的身份进入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倾听学生的心声,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与学生平等互动的对话,使学生在接受知识、锻炼思维的同时受到人文精神的培养。总之,语文课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并存的课,所以语文的学习应该是一种充满人性、人格、人情味的实践活动,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教师和学生要积极配合,开拓新的语文课堂。 【文章编号】1236-3619(2010)05-27-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