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5-马工程《艺术学概论》课件_第五章【已添加内容】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艺术接受的主体,是指在艺术接受活动中,针对艺 术作品而进行阅读、观看、聆听以及批评、研究活 动的人。他们是具有独立意志、充满能动性的实践 主体。依次包括艺术鉴赏者、艺术批评家和艺术研 究者。由于艺术鉴赏是艺术接受的起点,所以艺术 接受者又主要指艺术鉴赏者,即文学作品的读者、 美术作品的观众和音乐作品的听众等。
人生阅历
• 所谓人生阅历,是人在既有生命历程中获得的见闻、 经验及价值判断力。人生阅历与人的年龄、所接触 的人群以及所涉足过的地域都有密切联系。人生阅 历的深浅将影响接受主体对某些艺术作品的理解。
(二) 接受主体之主观条件的能动转化
• 在接受主体所应具备的主观条件中,审美鉴赏力是 最具有能动性的因素,艺术素养、文化修养和人生 阅历只有朝着审美鉴赏力转化,才能释放出能动性, 对艺术接受产生积极影响。
• 一、接受主体的主观条件 • 二、接受主体的地位和作用
一、接受主体的主观条件
• 接受主体的主观条件,是由艺术接受的一般特点所 决定的。首先,艺术接受是以艺术鉴赏为基础的审 美认识活动;其次,艺术接受又是一种审美再创造 活动。这就要求艺术接受主体相应地具备审美认识 和再创造的能力。审美认识包含了审美期待、审美 感知与审美判断;审美再创造包含了理解、移情、 联想与想象,需要感性与理性统一协调的更复杂的 心理机制。所有这一切,都需要接受主体的审美鉴 赏力、艺术素养、文化修养和生活阅历的合力作用。
• 艺术活动是由艺术创作、艺术传播、艺术接受三大 基本环节构成的,其中,艺术接受乃是终极环节。 在其现实性上,艺术接受将艺术活动引向完成;在 其潜在意义上,艺术接受为艺术活动提供了观念与 动机的起点。艺术接受贯穿于艺术活动的所有环节, 在整个艺术活动系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第一节 艺术接受的主体
第二节 艺术接受的特征
• 一、体验性 • 二、过程性 • 三、异同性 • 四、再创造性
艺术接受的特征
• 艺术接受的特征,是通过体验性、过程性、异同性、 再创造性几个方面体现出来的。它们相互联系,紧 密互动,共同显示出艺术接受活动的性质。
一、体验性
• 艺术接受的体验性,指艺术接受是一种审美体验活 动。所谓体验,顾名思义,就是亲身经历、实地领 会。具体指人们通过自己的感官,对人或事物进行 直接感受、了解和把握的图景化的思维活动。体验 是一种具有在场性和情境性的生命历程,既能回味, 又有所预感。审美体验,就是能够导向美的领悟的 体验活动。它兼具一般体验活动的在场性、直接性、 情境性、情感性、领悟性、可回味性等特点,也独 具审美性的特点。但是,情感性在其中占了特殊的 位置。可以说,体验的世界就是情感的世界。
艺术素养
• 所谓艺术素养,是指人们对艺术的认知和修养,特 别是对具体艺术门类的认知和修养。艺术素养的深 浅决定着艺术创作水平的高低,也决定了艺术接受 的层次和质量。艺术素养以艺术感受力为前提,以 艺术知识为内容,以艺术判断力为旨归,是在长期 的艺术实践的基础上,依靠艺术经验的积累和对艺 术知识的吸收、学习而综合形成的主体能力。
(三)接受主体对艺术史建构的参与性
艺术发展是一个生命过程,要遵循新陈代谢的规律,这 一代艺术与上一代艺术之间既有遗传,又有变异,但变 异是以遗传为前提。遗传规律反映到艺术领域,便形成 了艺术发展的历史继承性,即上一代的艺术影响下一代 艺术,下一代艺术保留和吸收以前时代的艺术成果。艺 术发展的历史继承性是由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共同造就 的。
东晋顾恺之说:“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 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所谓“迁想妙得”,讲的也是艺术想象。这
意味着,艺术想象是人的心灵运用感性材料建构审美意象的过程,来源于 想象力的发挥。
二、 接受主体的地位和作用
• (一)接受主体对艺术接受的主导性 • (二)接受主体对艺术创作的反作用 • (三)接受主体对艺术史建构的参与性
(一)接受主体对艺术接受的主导性
艺术接受是接受主体调动其生理和心理因素进行的审美 实践活动,因此,在艺术接受活动中,接受主体始终占 据主体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
(二)接受主体对艺术创作的反作用
自我表现论者认为,艺术创作是情感宣泄的活动,原因 是心有郁结而不得通其道。情感宣泄当然是艺术创作的 重要动机,但不是唯一的动机,艺术创作还起于交流的 愿望。 艺术创作需要寻求理解,而宣泄却不必。于是,我们可 以认为,艺术同时起于交流的冲动,这使它获得了语言 的意义。
文化修养
• 所谓文化修养,是指人们基于对某些学科知识体系 的了解、研究和掌握而提炼出的见识和升华出的智 慧,是在学习人文、社会和自然知识的基础上,通 过独立思考而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的一种能 力。文化修养包括艺术素养,但不限于艺术素养。 对艺术接受主体来说,一般须不同程度地具备文学、 哲学、历史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政治学、 人类学、民俗学乃至经济学等学科的知识,虽然不 必面面俱到。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
艺术学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Leabharlann Baidu
第五章 艺术接受
• 第一节 艺术接受的主体 • 第二节 艺术接受的特征
➢ 艺术接受
• 艺术接受,是指在艺术传播的基础上,以艺术作品 为对象、以艺术接受者为主体而展开的积极能动的 审美实践活动。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艺术不仅 是一种意识形态,而且是一种生产形态,与物质生 产遵循着共同的规律,那么,艺术接受则从属于艺 术消费。但艺术接受与艺术消费并不等同,艺术接 受被严格限定于精神活动范围,艺术消费则具有物 质消费与精神消费的两重性。
• (一)接受主体之主观条件的构成因素 • (二)接受主体之主观条件的能动转化
(一) 接受主体之主观条件的构成因素
接受主体的主观条件是由接受主体的审美鉴赏力、艺术 素养、文化修养和人生阅历等因素综合构成的。
• 审美鉴赏力 • 艺术素养 • 文化修养 • 人生阅历
审美鉴赏力
• 所谓审美鉴赏力,是指人们认识美、评价美的能力, 包括审美感知力、判断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审 美鉴赏力是艺术鉴赏主体顺利开展艺术鉴赏活动的 首要条件,据此构成艺术接受主体的基本主观条件。 缺乏了审美鉴赏力,艺术鉴赏就无法展开,艺术接 受的进程就丧失了起点。
人生阅历
• 所谓人生阅历,是人在既有生命历程中获得的见闻、 经验及价值判断力。人生阅历与人的年龄、所接触 的人群以及所涉足过的地域都有密切联系。人生阅 历的深浅将影响接受主体对某些艺术作品的理解。
(二) 接受主体之主观条件的能动转化
• 在接受主体所应具备的主观条件中,审美鉴赏力是 最具有能动性的因素,艺术素养、文化修养和人生 阅历只有朝着审美鉴赏力转化,才能释放出能动性, 对艺术接受产生积极影响。
• 一、接受主体的主观条件 • 二、接受主体的地位和作用
一、接受主体的主观条件
• 接受主体的主观条件,是由艺术接受的一般特点所 决定的。首先,艺术接受是以艺术鉴赏为基础的审 美认识活动;其次,艺术接受又是一种审美再创造 活动。这就要求艺术接受主体相应地具备审美认识 和再创造的能力。审美认识包含了审美期待、审美 感知与审美判断;审美再创造包含了理解、移情、 联想与想象,需要感性与理性统一协调的更复杂的 心理机制。所有这一切,都需要接受主体的审美鉴 赏力、艺术素养、文化修养和生活阅历的合力作用。
• 艺术活动是由艺术创作、艺术传播、艺术接受三大 基本环节构成的,其中,艺术接受乃是终极环节。 在其现实性上,艺术接受将艺术活动引向完成;在 其潜在意义上,艺术接受为艺术活动提供了观念与 动机的起点。艺术接受贯穿于艺术活动的所有环节, 在整个艺术活动系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第一节 艺术接受的主体
第二节 艺术接受的特征
• 一、体验性 • 二、过程性 • 三、异同性 • 四、再创造性
艺术接受的特征
• 艺术接受的特征,是通过体验性、过程性、异同性、 再创造性几个方面体现出来的。它们相互联系,紧 密互动,共同显示出艺术接受活动的性质。
一、体验性
• 艺术接受的体验性,指艺术接受是一种审美体验活 动。所谓体验,顾名思义,就是亲身经历、实地领 会。具体指人们通过自己的感官,对人或事物进行 直接感受、了解和把握的图景化的思维活动。体验 是一种具有在场性和情境性的生命历程,既能回味, 又有所预感。审美体验,就是能够导向美的领悟的 体验活动。它兼具一般体验活动的在场性、直接性、 情境性、情感性、领悟性、可回味性等特点,也独 具审美性的特点。但是,情感性在其中占了特殊的 位置。可以说,体验的世界就是情感的世界。
艺术素养
• 所谓艺术素养,是指人们对艺术的认知和修养,特 别是对具体艺术门类的认知和修养。艺术素养的深 浅决定着艺术创作水平的高低,也决定了艺术接受 的层次和质量。艺术素养以艺术感受力为前提,以 艺术知识为内容,以艺术判断力为旨归,是在长期 的艺术实践的基础上,依靠艺术经验的积累和对艺 术知识的吸收、学习而综合形成的主体能力。
(三)接受主体对艺术史建构的参与性
艺术发展是一个生命过程,要遵循新陈代谢的规律,这 一代艺术与上一代艺术之间既有遗传,又有变异,但变 异是以遗传为前提。遗传规律反映到艺术领域,便形成 了艺术发展的历史继承性,即上一代的艺术影响下一代 艺术,下一代艺术保留和吸收以前时代的艺术成果。艺 术发展的历史继承性是由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共同造就 的。
东晋顾恺之说:“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 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所谓“迁想妙得”,讲的也是艺术想象。这
意味着,艺术想象是人的心灵运用感性材料建构审美意象的过程,来源于 想象力的发挥。
二、 接受主体的地位和作用
• (一)接受主体对艺术接受的主导性 • (二)接受主体对艺术创作的反作用 • (三)接受主体对艺术史建构的参与性
(一)接受主体对艺术接受的主导性
艺术接受是接受主体调动其生理和心理因素进行的审美 实践活动,因此,在艺术接受活动中,接受主体始终占 据主体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
(二)接受主体对艺术创作的反作用
自我表现论者认为,艺术创作是情感宣泄的活动,原因 是心有郁结而不得通其道。情感宣泄当然是艺术创作的 重要动机,但不是唯一的动机,艺术创作还起于交流的 愿望。 艺术创作需要寻求理解,而宣泄却不必。于是,我们可 以认为,艺术同时起于交流的冲动,这使它获得了语言 的意义。
文化修养
• 所谓文化修养,是指人们基于对某些学科知识体系 的了解、研究和掌握而提炼出的见识和升华出的智 慧,是在学习人文、社会和自然知识的基础上,通 过独立思考而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的一种能 力。文化修养包括艺术素养,但不限于艺术素养。 对艺术接受主体来说,一般须不同程度地具备文学、 哲学、历史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政治学、 人类学、民俗学乃至经济学等学科的知识,虽然不 必面面俱到。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
艺术学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Leabharlann Baidu
第五章 艺术接受
• 第一节 艺术接受的主体 • 第二节 艺术接受的特征
➢ 艺术接受
• 艺术接受,是指在艺术传播的基础上,以艺术作品 为对象、以艺术接受者为主体而展开的积极能动的 审美实践活动。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艺术不仅 是一种意识形态,而且是一种生产形态,与物质生 产遵循着共同的规律,那么,艺术接受则从属于艺 术消费。但艺术接受与艺术消费并不等同,艺术接 受被严格限定于精神活动范围,艺术消费则具有物 质消费与精神消费的两重性。
• (一)接受主体之主观条件的构成因素 • (二)接受主体之主观条件的能动转化
(一) 接受主体之主观条件的构成因素
接受主体的主观条件是由接受主体的审美鉴赏力、艺术 素养、文化修养和人生阅历等因素综合构成的。
• 审美鉴赏力 • 艺术素养 • 文化修养 • 人生阅历
审美鉴赏力
• 所谓审美鉴赏力,是指人们认识美、评价美的能力, 包括审美感知力、判断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审 美鉴赏力是艺术鉴赏主体顺利开展艺术鉴赏活动的 首要条件,据此构成艺术接受主体的基本主观条件。 缺乏了审美鉴赏力,艺术鉴赏就无法展开,艺术接 受的进程就丧失了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