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五 3课 边城 导学案

合集下载

【高考必备】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必修五导学案:3边城导学案.doc

【高考必备】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必修五导学案:3边城导学案.doc

3《边城》导学案【学习冃标】1、把握对人物的描写,分析主要人物重点是翠翠的形象。

(学习重点)2、、结合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目的,小说的主旨。

(学习重点)3、分析小说所描写的“边城”的风土人情,体会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学习难点)4、通过对作品悄节和人物的分析理解,培养健康淳朴的思想悄操。

【学习步骤】1、两课时。

2、课前充分预习,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识记生字词(音形义)、知人论世(勾画资料中的重要信息,了解作者并研究他所处的吋代背景)、感知文章大意。

3、通过品读、讨论,达成目标1、2。

4、讨论探究达成冃标3、4。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自学质疑,做好预习1、识记本课生字词(音形义)。

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完成《新坐标》中“基础梳理”,自己修改,标注有疑问处。

2、知人论世。

借助课下注释、《新处标》小“预习必备” 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3、理清文本结构,感知文意。

二、交流展示,分享成果1、交流疑问,解决存疑的生字词。

2、交流作者及创作背景屮的主要信息。

三、自学辅导、知识梳理文意梳理1、速读全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扁V-时间叙事力式层解内容第三章第四章笫五章第六章2、找出文中描写翠翠的语句,分析其人物形象。

例1:老船夫即刻把船拉过来,一面拉船一面哑声儿喊问:“翠翠,翠翠,是不是你?” 翠翠不理会祖父,口中却轻轻的说:“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人河里鲤鱼吃去了。

例2:祖父说:“顺顺真是个好人,大方得很。

大老也很好。

这一家人都好!”翠翠说:“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例3:(祖父)便不加检点笑着说:“翠翠,假若大老要你做媳妇,请人来做媒,你答应不答应?”翠翠就说:“爷爷,你疯了!再说我就生你的气!”3、简要概括爷爷的形象。

四、当堂训练1、阅读“那水上名人……在下青浪滩呢?”,完成1-4题。

(1)祖父为何不许别人关心翠翠的婚事,冃.一提此事便闭口不谈?(2)翠翠说“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有怎样的含意?(3)爷爷提到假如大老请人做媒时,翠翠为什么会“怏怏”?(4)联系上下文,翠翠为什么突然问“爷爷,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呢?”第二课时一、文本探究1、跳读课文,讨论《边城》中的人们生活在一个怎样的坏境中?2、结合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目的,讨论并概括小说的主旨:____________________二、体会沈从文的小说风格1、结合小说所描写的“边城”的风土人情,体会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边城》实用导学案(部编版必修五)共3篇

《边城》实用导学案(部编版必修五)共3篇

《边城》实用导学案(部编版必修五)共3篇《边城》实用导学案(部编版必修五)1《边城》实用导学案(部编版必修五)《边城》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是巴金先生创作的代表作品。

作为一部有文化底蕴和思想深度的作品,《边城》既可以看作是一部意识形态的小说,也可以看作是一部具有史诗特点的民族史诗。

本文将从小说的题材、文化内涵、思想与艺术结合等方面进行探究,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经典之作。

一、小说的题材《边城》在小说的题材上主要涉及到了中国农村生活,解放前革命和反抗形态,以及人性的自我拯救和文化救赎等方面。

小说所设立的背景是中国与外部世界隔离并相互依存的交界地带,被称为边城。

小说的主人公李半山一家在这个没有法律和道德准则的边城里挣扎生存,他们希望通过挣脱束缚、挑战命运的方式获取自我价值的实现。

这种人性的抗争和拯救融入了小说中的主要题材。

二、文化内涵《边城》中的文化内涵不仅仅体现在对人类自然、社会和人性的描写之中,同时还体现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转化上。

小说中,巴金先生通过语言、形象和情节等方面将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融入到小说中的各个方面。

通过对道德、信仰、礼仪和传统价值观等方面的阐释和质疑,小说让读者看到了中国文化传统的复杂性和无穷深度。

三、思想与艺术结合《边城》中的思想和艺术相互结合,互为依存。

在小说中,作者巴金先生用诗意的笔法将故事中的情节、人物和意义细腻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小说同时呈现出婉丽、雍容、奇峭的美感,在艺术表现上也达到了先锋水平。

此外,《边城》中的思想和艺术也是彼此之见的,对人类自由的思考和对艺术创作的探究贯穿了整个小说。

《边城》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读者不仅可以获得文化上的启示、思想上的指引和艺术上的享受,同时也深化了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在阅读这样一部经典之作的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了解小说的题材和文化内涵,同时还需要学会思想与艺术的结合,探索小说中的意义和主题。

因此,我们应该鼓励读者去阅读这样的经典之作,从中感受到生命的复杂与深刻之美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珍品,《边城》不仅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和精髓,同时也兼具思想深度和艺术高度。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边城导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边城导学案

3 边城本课话题——人性朗读——课文中的名段白日里,老船夫正在渡船上,同个卖皮纸的过渡人有所争持。

一个不能接受所给的钱,一个却非把钱送给老人不可。

正似乎因为那个过渡人送钱气派有些强横,使老船夫受了点压迫,这撑渡船人就俨然生气似的,迫着那人把钱收回,使这人不得不把钱捏在手里。

但到船拢岸时,那人跳上了码头,一手铜钱向船舱里一撒,却笑眯眯的匆匆忙忙走了。

边城处处洋溢着人性美。

人人勤劳,为他人做奉献。

老船夫、翠翠、天保、傩送、过往的商旅等,尽管物质条件不同,但都质朴、纯真、善良、可爱。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中国最美的洗脚妹刘丽家境贫寒,14岁就辍学外出打工,挣钱为弟妹交学费、贴补家用,把辛辛苦苦攒下来的大部分积蓄都捐助给了那些贫困学生,还号召数百位好心人加入她的爱心团队。

刘丽的身上集中体现了人性的善良、质朴和纯真。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1.世上人的本性都是一样的,但教育和习惯却使它们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因此,我们必须隔着各种外衣对它们加以认识。

——切斯特菲尔德2.爱情、希望、恐惧和信仰构成了人性,它们是人性的标志和特征。

——勃朗宁3.只要有可能,人人都会成为暴君,这是大自然赋予人的本性。

——笛福4.人就像藤萝,他的生存靠别的东西支持,他拥抱别人,就从拥抱中得到了力量。

——蒲柏5.一部伟大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

——沈从文[知识·梳理]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一、单音字蘸.酒( ) 泅.水( ) 傩.送( )氽.着( ) 蚱蜢..( )( ) 鞶.鼓( ) 踹.水( ) 碧溪岨.( ) 悖.时( )喧阗.( ) 棕榈.( ) 角隅.( ) 怏.怏( ) 睨.视( ) 糍粑..( )( ) 【答案】 zh àn qi ú nu ó t ǔn zh à m ěn ɡp án chu ài q ū b èi ti án l ǘ y ú y àn ɡ n ì c í b ā二、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1)翘⎩⎪⎨⎪⎧翘.起( )翘.首( ) (2)薄⎩⎪⎨⎪⎧轻薄.( )薄.片( ) (3)埋⎩⎪⎨⎪⎧埋.怨( )埋.头( ) (4)扛⎩⎪⎨⎪⎧扛.凳子( )力能扛.鼎( ) (5)称⎩⎪⎨⎪⎧称.赞( )称.心( ) (6)据⎩⎪⎨⎪⎧拮据.( )证据.( ) 【答案】 (1)qi ào qi áo (2)b ó b áo (3)m ánm ái (4)k án ɡ ɡān ɡ (5)ch ēn ɡ ch èn (6)j ū j ù2.语境辨析法(7)性格执拗.( )的他,因说不好拗.( )口令,气得把竹竿子都拗.( )断了。

优质课高中语文必修五《边城》导学案

优质课高中语文必修五《边城》导学案

《边城》导学案【学习目标】1.交流分享对环境描写的分析,了解沈从文笔下湘西的风景美、风俗美;巩固小说阅读中对环境描写作用的认识。

2.梳理故事情节,把握《边城》中的“端午节”线索。

3.合作探究小说人物的刻画,学习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

【学法指导】小说阅读方法归纳1.小说定义:在一定环境中,以人物塑造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展现人物性格和命运的变化发展,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2.在怎样的环境中遇到了怎样的事?塑造了怎样的人?反映了什么(主题)?示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在怎样的环境中?风雪黑暗腐朽的北宋末年晴朗的天气沙皇专制统治下的俄国遇到了怎样的事?○1沧州遇故知○1漫画事件○2酒店窥阴谋○2骑车事件○3接管草料场○3争吵事件○4风雪山神庙塑造了怎样的人?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刚强正直沙皇卫道士胆小孤僻顽固保守随遇而安手刃仇敌奋起反抗害怕新事物维护旧制度反映了什么(主题)?官逼民反讽刺和批驳了那些守旧思想的旧势力的卫道者苟延残喘;赞美了新生进步力量自由民主的全新思想。

【预习案】一、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乡巴佬”和“文学大师”沈从文,原名沈岳焕,苗族。

1902年诞生于凤凰古城。

14岁投身行伍。

从未上过大学,仅小学毕业。

1923年寻新文学至北京,欲入大学而不成,因湘西土话和衣衫褴褛被人讥讽为“乡巴佬”,成为了一个不被北京接受的乡下人。

住在冰冷的小屋,没钱,没棉衣,靠微薄的稿酬勉强度日。

后经过自己不懈努力,并经胡适、徐志摩、郁达夫、朱光潜等人扶持,这个乡下人最终成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等名校教授。

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科院工作,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一生创作结集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

代表作有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湘西》等。

(二)《边城》评价: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沈从文的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一系列以湘西为背景的小说,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中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中的代表作。

边城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边城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边城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本节要点】1.体会边城的“自然美”“人情美”。

2.探究文章的语言特征。

【教学过程】☆温故知新☆【自主学习】1.字音(1)给加点的字注音①老鹳河:::②蘸酒::::③茶峒:::④睨::⑤傩送::::⑥歇憩:::⑦蚱蜢:::⑧氽:::⑨岨:::⑩悖时:棕榈::::喧阗::(2)给多音字注音①溜边::::水溜: :::②帖服::::请帖::::碑帖::::③翘首以待::::翘尾巴:::::④:委曲::::委蛇:⑤:扛枪::::力能扛鼎::::⑥解决::::姓解::::押解::::2.辨形组词(1)缆::揽::(2)壤::攘::(3)绊:::拌:::(4)泻:::泄:::(5)掂:::惦:::(6)涎::::蜒:::3.《边城》的内容简介。

在湘西小镇上生活着翠翠和她的爷爷,在一次端午节上,翠翠邂逅了二老,并从此爱上了他。

不想在下一年二老的哥哥大老也爱上了翠翠,第三年。

两兄弟决定向翠翠表白。

大老选择向翠翠提亲,二老按照当地的习俗,给翠翠唱一夜的山歌。

但翠翠喜欢的是二老。

大老知道自己比不过弟弟,于是出走,因意外客死他乡。

二老受到哥哥死去的阴影,同时又受到团总家小姐的青睐,想以碾坊做陪嫁嫁给他,他不知该如何抉择,于是在与父亲吵了一架后出走,翠翠的爷爷最终也去世了,只剩翠翠自己在河上渡船,等着二老......【反馈矫正】1.(1)①:(ɡuàn)②:(zhàn)③:(dònɡ)④:(nì)::⑤:(nuó)::⑥:(qì)⑦:(zhà:měnɡ) ::⑧:(tǔn)::⑨:(jū)⑩:(bèi):::(lǘ):::(tián)(2)①liū::::liù::②tiē::::tiě:::tiè:::③:qiáo:::qi ào::④wěi::::wēi::⑤kánɡ:::ɡānɡ::⑥jiě:::Xiè:ji è2.(1):缆绳::::揽活::(2)接壤:::攘臂(3)绊倒:::拌嘴::(4):倾泻::泄气(5):掂量:::惦记::(6):涎皮赖脸:::蜿蜒曲折☆课堂探讨☆要点一:探究《边城》“自然美”和人性美。

必修五 一 3边城导学案2016.8教师版

必修五 一 3边城导学案2016.8教师版

主备人:刘标审核人:高二年级语文组使用日期:2016.8《边城》导学案班级:小组:姓名: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学习目标】1.领略湘西边远小城神奇秀美的风光,欣赏小说朴素、饱满、不雕饰的语言。

2.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根据人物的对话分析人物性格和人物的内心世界。

3.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纯朴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培养健康纯朴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重点:从人物的情感故事中,寻觅人性美与人情美的踪迹。

难点: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课前先查找资料,认真阅读知识链接部分,积累基础知识。

然后通读全文,理清本文的思路,完成导学案。

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

2.小组谈论交流,解决疑惑点。

【知识链接】作家作品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现代著名小说家。

素有“文体作家”的美誉,也被称作“新文学界的魔术家”。

他的代表作有中篇小说《边城》、长篇小说《长河》等。

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和温爱。

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景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情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反朴归真的牧歌情调。

这种乡土抒情体的美学风格代表了京派作家的社会理想,也对后来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边城》完成于1934年,是作者的代表作。

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动机,作者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全篇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作为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风情美和人性美。

《边城》主要情节: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

人教版_边城教案(3篇)

人教版_边城教案(3篇)

第1篇年级:高中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感受其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

2. 品味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 通过对《边城》的学习,引导学生关注人性之美,感悟生命的意义。

教学重点:1. 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2. 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1. 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2. 学生对人性之美的感悟。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作者沈从文及其作品。

2. 简述《边城》的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

二、新课讲授1. 分析《边城》中湘西风土人情的描绘,引导学生关注地域文化特色。

2. 体会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如质朴、清新、流畅等。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边城》中环境描写和人物性格的理解。

2. 指导学生从环境描写中寻找人物性格的体现,如翠翠的善良、纯真等。

四、总结1. 梳理《边城》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2. 强调沈从文对人性的关注和赞美。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学生对《边城》的印象。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何《边城》能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二、新课讲授1. 分析《边城》中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如翠翠对爱情的渴望、对亲情的依恋等。

2. 引导学生关注沈从文对人性的探讨,如善良、纯洁、美好等。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边城》中人物心理活动的理解。

2. 指导学生从心理描写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如翠翠的坚强、执着等。

四、总结1. 梳理《边城》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 引导学生思考:在现代社会,如何传承和弘扬《边城》中的人性之美?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边城》中的风土人情、语言特色和人物心理活动,引导学生关注地域文化、人性之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思考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 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发言。

2. 结合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等,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语文 第3课 边城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5

高中语文 第3课 边城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5

第3课边城【学习目标】1.了解沈从文及其作品,重点了解小说《边城》的内容。

2.朗读课文,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掌握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的手法。

3.把握作者塑造的翠翠形象以及文中所透露出来的纯朴的人性美。

【学法指导】方法:从文中的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的语句来研究品味小说的语言美。

步骤:自己找到文中的写景的语句-→动手分析它的好处-→语言美在何处【知识链接】一、关于作者:1、生平: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笔名有休芸芸、凤哥、小兵、炯之、上官壁等。

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

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1927年在上海从事文学活动,参加新月社,先后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的教授。

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其巨著《中国服饰史》为学界所重。

文学创作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集子70余种。

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

著名作家汪曾祺对他有过一句评语:“除了鲁迅,还有谁的文学成就比他高呢?”1988年病逝于北京。

2、代表作: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二、关于《边城》:1、湘西地域小说:沈从文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系列以湘西为背景的小说。

他长期生活在湘西,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名状的同情与温暖。

将表现一种“优美讲康,自然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作为艺术追求,体现了自己确认与崇奉的民族传统美德。

便是这类小说的深层主旨。

这类小说兼以抒情诗合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提供了富于诗情画意的边城风俗画幅,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形成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

他被誉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

2、《边城》内容精要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边,住着一户人家。

独门独院里,只有爷爷老船夫和孙女翠翠两个人,还有一只颇通人性的黄狗。

这一老一小便在渡船上悠然度日。

《边城》获奖导学案(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边城》获奖导学案(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学习目标标:1、知识目标:依靠揣摩词句,领会人物的心理和性格。

2、能力目标:联系现实生活,理解小说中体现的人性之美。

3、情感目标:进行联想想象,体会小说中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重点联系现实生活,理解小说中体现的人性之美。

难点进行联想想象,体会小说中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导入学习沈从文:“一部伟大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

”故表现人性便是他创作的中心。

沈从文神往于不受“近代文明”玷污更不受其拘牵的原始古朴的人性,他创作时往往去除现实生活中严酷的政治经济关系,而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追求一种“优美、健康”的生活。

故而,他的作品游离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在文学的大道上另辟蹊径,以抒写自然的人性为题材,从而寄托作者对社会、人生的反思。

在他众多的作品中,中篇小说《边城》就是这类内容的代表。

自主学习一、题解1、边远:边地的小城。

指远离城市的边远小镇。

2、边缘:从时间、文化上考虑,“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

是沈从文先生在体会上流社会的腐朽生活和城里人“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之后,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

即非主流文化,摒弃上流社会人性的伪善,写人性的真实。

3、边城的创作动机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二、简介作者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苗族,中国现代小说大师、历史文物研究家。

曾任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

京派文学的领衔者,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

主要成员有、废名、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等。

作品着力描绘不受“近代文明”玷污的原始古朴的人性,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

沈从文的大部分小说都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展示其民情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反朴归真的牧歌情调。

精选《边城》教案四篇

精选《边城》教案四篇

精选《边城》教案四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学教案、阅读试题、诗歌鉴赏、教学随笔、日记散文、语录句子、报告总结、故事大全、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eaching lesson plans, reading question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essays, diary essays, quotations sentences, report summaries, stories,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精选《边城》教案四篇精选《边城》教案四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高中语文边城教案(5篇)

高中语文边城教案(5篇)

高中语文边城教案(5篇)高中语文边城教案(精选5篇)教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语文教学的要求,选择符合教学目标的教材和文本。

教材选取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积极性。

下面给大家分享高中语文边城教案,欢迎阅读!高中语文边城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边城(节选)》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五》阅读鉴赏第一单元。

本单元设立的目的在于引领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本单元选取了三篇文章,有情节冲突激烈的小说,环境描写出彩的小说,和人物塑造入木三分的小说。

这些文章都是文学宝库中的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鉴赏和审美价值。

《边城》是一篇散发着魅力的小说,是沈从文最具盛名的代表作。

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

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也奠定了《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二、教学目标:1、品读文中关于边城风土人情的描写,把握沈从文笔下湘西的风景美、风俗美。

2、品味作者朴实而清新,流畅而优美,富有生活气息的散文化的语言。

3、通过交流和讨论,把握对人物的描写,体会人物的性格之美,探寻人性之美。

理解作者在这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中所寄寓的人生理想。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紧扣课文的有关情节与细节,披文入境,披文入情,通过对具体描写的具体分析中得出结论。

培养分析鉴赏能力,养成勾画圈点的习惯。

2、教学难点:品味民俗风情之美,探寻人性之美。

体会作者以简练而又细腻,散淡而又自然的笔法展示出人物心理的写作手法,用探究的眼光去发现文章之美。

四、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开展三元信息教学,围绕教师、学生、媒体展开互动,拓展课堂教学的时间与空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边城》导学案学生版

《边城》导学案学生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略作品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所营造的古朴而典雅、流畅而清新的氛围。
2.接受作品中所表现的古朴、淳厚的民风和风景美、风俗美与人情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理解翠翠这个人物是“爱”与“美”的化身的含义。
教学难点
领略作品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所营造的古朴而典雅、流畅而清新的氛围。
师:说到《边城》这个故事的由来,还有这样一件事:1933年夏,沈从文同未婚妻游青岛崂山时,意外地看到一个身穿孝服的小姑娘到河边提水。他回想起家乡“起水”的古老习俗和美丽如画的青山绿水、充满诗情的淳厚民风,情不自禁对未婚妻说,他要以那小姑娘来写一个故事。沈从文不久到北京结婚后,就开始写起跟未婚妻说过要写的故事《边城》。于是就有了这样一个故事
师:这样一个令沈从文念念不忘、令我们倍感吸引的湘西到底有何魅力呢?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这里的民俗吧。
三:内容解析
研习第三部分,
1.大家看书,看看书中都写了哪些风俗。
2.赛龙舟赛出了几个主要人物,他们是谁呢?
3边城给你什么印象?
研习第四部分:
1.大家来看翠翠和傩送是怎么相识的。
【学生看书第四部分,之后请一位同学复述相关情节。】
《边城》导教案
大纲要求: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能够“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学生在当前阶段已具备了一定的现代文阅读能力,能够初步把握课文内容,概括要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但是,90后的学生对《边城》描绘的世界普遍有一种隔膜感,在教学中要着重引导学生通过品读细节、品味语言,来贴近那个世界,感受自然健康的人性之美,领略湘西世界的诗情画意。
七:作业布置
写小短文:《我心中的边城》

《边城》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共3篇

《边城》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共3篇

《边城》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共3篇《边城》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1《边城》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边城》是钱钟书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以历史为背景的青春小说。

小说通过展示一个发生在祖孙三代之间的爱情故事,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束缚和陋习,探究了人性的复杂与多面性。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如何在阅读《边城》时领会小说中的主旨和深层含义。

一、故事背景小说背景设定在民国初年,主要发生在云南边陲小城市的农村中。

主人公林丁丁是一个在城里上学的少女,她的父亲是一个提法的县长,家庭富裕。

但在小说中,林丁丁身份的变化不断,她必须在封建社会的困境中求生存,不断寻找自己的归属感。

在林丁丁家里,祖父林白将神秘的经验传授给孙女们。

二、主题《边城》的主题是人性的复杂和多面性,以及封建社会的束缚和陋习。

作者通过反映封建社会中的人性弱点和人性自卑症,展现了我国民族文化的特点和张扬个性的重要性。

他认为,在一个承重的政治和历史背景下,个人在发展和完善自己的角度上,并没有被轻视,反而是在历史和文化层面上的制约和保护。

三、人物分析1.林白将:作为林丁丁的祖父,他是一位非常有学识和经验的老人。

他在小说中代表着传统文化和封建礼教。

他试图用旧时的道德观念来管教林丁丁和自己的儿子林世清,却不自觉地成为阻碍林丁丁前行的绊脚石。

2.林丁丁:林丁丁是一个既聪明又善良的女孩子。

但是她出身于一个封建家庭,因此不得不承受重重压力。

在小说中,她的成长过程也是一个为成为自己的一个完整自由人而奋斗的过程。

3.陈奕同:陈奕同是林丁丁的表哥,他是一个既聪明又成熟的男孩子。

他的出现为林丁丁带来了许多快乐,也为故事增加了热情。

4.陆伯勋:陆伯勋是个性格独立的女性,她是向往幸福的,却始终不能真正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陆伯勋的形象与传统女性的行为规范和传统规范不同,表现出一种隐然的自由和张扬。

四、经典句子1. “我不知道有这种事,连打牙齿好不好都得别人来给你拿路,乃所谓‘有道者走人,兴讹守成’的梦见的索马利亚。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一单元3 边城 沈从文导学案(4)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一单元3 边城 沈从文导学案(4)

《边城》学案学习目标1、感受《边城》表现的淳朴的人情美。

2、了解《边城》的文化内涵。

3、体会对人物细致入微的刻画。

课前预习一、资料库1、[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省凤凰县人。

十三岁就参加预备兵训练,后正式入伍,其早期创作大多是写童年生活和青少年行伍生活,具有浓郁的湘西乡土气息。

1931年以后的创作转向现实生活,在理想化的牧歌情境中表现着作家所向往的人情和人性美。

作于1934年的中篇小说《边城》就是他创作成熟后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2、[创作背景]《边城》完成于1934年4月19日,是作者的代表作。

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动机,作者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全篇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作为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风情美和人性美。

3、[情节简介]《边城》写湘西江城一个恋爱故事:山城茶峒的掌水码头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都爱上碧溪渡口老船夫天真美丽的外孙女翠翠。

两兄弟坦诚地互诉心事,相约按古老习俗以歌声相比,谁能打动翠翠,得到应和,谁就赢得爱情。

天保不善唱歌,又明白了翠翠倾慕傩送的实情,就毅然随船下辰州。

这个“水鸭子”竟被竹篙弹到水里“淹死”了。

傩送为天保的死难受,又被家中逼着接受中寨王团总的女儿的妆奁,痛苦地坐船去了桃源。

老船夫深为外孙女的婚事、幸福而忧虑,加上船总父子的误解和冷遇,在一个大雷雨的夜晚悄悄地死了。

翠翠继续操持渡船,在碧溪等待着自己心爱的青年。

但是“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小说在这三角恋爱的种种纠葛中,通过男女之爱、祖孙之情、父子之亲、睦邻之意,生动表现了边城人民健康、优美、质朴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二、阅读全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喁.()黝.()黔.()悯.()傩.()茶峒.()油篓.()莞.尔()蒿.艾()茨.滩()一、检查预习二、初读感知浏览全文,口述故事情节。

四川省宜宾县蕨溪中学高中语文 3边城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5

四川省宜宾县蕨溪中学高中语文 3边城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5

3.《边城》学习过程【学习目标重点难点】1.通过片段学习,指导学生掌握人物描写的手法。

(学习重点)2.通过片段学习,指导学生体会生活化语言的运用。

(学习重点)3.通过片段欣赏,指导学生学会欣赏人物情感。

(学习难点)【课前预习知识积累】1.掌握加点字注音抿(mǐn)筸(gān)嗤(chī)荫(yīn)吠(fèi)掂(diān)2.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强横(qiáng hèng):强硬蛮不讲理。

俨然:形容庄严;形容齐整;形容很像。

强迫(qiǎng pò):施加压力使服从。

睨:斜着眼睛看。

3.结合《点金训练》,了解作者及作品作者: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现代著名小说家素有“文体作家”的美誉,也被称作“新文学界的魔术家”他的代表作有中篇小说《边城》、长篇小说《长河》等。

作品:中篇小说《边城》是作者面对堕落的都市文明,寻求理想社会人生的一种表白,它表现出长期受压迫而又富于幻想和敏感的少数民族在心坎里那一股沉忧隐痛,翠翠似显出沈从文自己这方面的性格4.结合《点金训练》,大致了解小说要素(1)作者笔下的边城在哪里?(湖南凤凰)(2)作者笔下,描绘了边城哪些风俗?(端午节:赛龙舟、抓鸭子,详写了端午节;中秋节:男女唱歌;过年:狮子龙灯,放烟火)【文本解读合作探究】1.快速浏览全文,梳理小说的情节。

2.《边城》展示了这块净土上的人们是一群“未曾被近代文明污染了的”“善良的人”。

找出课文中人物间的亲情关系和爱情关系,体会并感受湘西民间独具的风俗美、风情美、人性美。

1)翠翠和祖父的祖孙情:2)翠翠和天保兄弟的爱情:3)天保和傩送的手足情:3.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内容,并思考:这些景物描写有何共同特点?又有何作用?特点:作用:4.请结合课文欣赏主要人物形象。

翠翠:爷爷:5.《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也是一部有争议的作品有人认为《边城》是“证明人性皆善的杰作”,是一首优美的田园诗;有人认为它无视当时的社会现实,“有意无意地回避尖锐的社会矛盾”而作者自己却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读了这篇小说,你是如何看这部作品的?【即学即练巩固提升】一、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儒腐嗫嚅濡染蠕动妇孺B.婵娟禅让蝉联惮烦禅杖C.绯红斐然扉页菲薄翡翠D.噪音燥热腥臊躁动害臊2.下列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废驰博闻强识狙击珠联璧合B.翔实貌合神离宣泄轻歌慢舞C.攀援张皇失措撕杀见贤思齐D.端详猝不及防泄露饱经沧桑3.下列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这个小山村风景秀美,依山傍水,空气清新。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 《边城》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 《边城》导学案设计

《边城》导学案编写: 审核: 实施: 时间:【学习目标】1、通过对环境描写的分析,了解沈从文笔下湘西的风土人情之美。

2、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培养语言鉴赏能力。

3、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认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人性之美。

【学习重难点】了解沈从文笔下湘西的风土人情之美,体会人性之美。

【课时安排】 1课时+影视欣赏2课时【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基础积累 (一)、 关于作者: 1、生平:(见《新新学案》P11) 补:文学创作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集子70余种。

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

著名作家汪曾祺对他有过一句评语:“除了鲁迅,还有谁的文学成就比他高呢?”1988年病逝于北京。

2、代表作: 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 长篇小说:《边城》、《长河》 (二)、关于《边城》: 1、 湘西地域小说: 沈从文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系列以湘西为背景的小说。

他长期生活在湘西,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名状的同情与温暖。

将表现一种“优美讲康,自然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作为艺术追求,体现了自己确认与崇奉的民族传统美德。

便是这类小说的深层主旨。

这类小说兼以抒情诗合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提供了富于诗情画意的边城风俗画幅,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形成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

他被誉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

2、《边城》故事情节建议:课前观看电影《边城》,便于熟悉小说情节。

小说情节的归纳(1)、小说的主角是谁?还有那些相关人物?[参考] 主角:翠翠 围绕主角相关的人物有:祖父、傩送、天保、顺顺。

(2)、小说节选部分中写的次数最多的哪一个节日?写了几次?[参考] 端午节;三次(三次端午节的赛龙舟)装订线(3)、每一次分别发生了什么事?[参考] 第一年赛龙舟——翠翠傩送邂逅埋下爱情的种子第二年赛龙舟——翠翠与天保相识引来天宝的爱意第三年赛龙舟——祖孙二人在家各自想着自己的心事总结:端午节赛龙舟就像一根银线,串起了边城中那些闪亮的珍珠,即那些故事和人,在故事中,边城的人性光辉也闪耀起来。

语文人教版必修五第3课《边城》导学案设计

语文人教版必修五第3课《边城》导学案设计

《边城》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2、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

3、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重点、难点】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时一一、知识链接1、简介作者沈从文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苗族。

我国现代作家、文物研究家。

他在中国古代服饰及文物研究方面成绩卓著,有许多专著。

他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主要著作有《湘西散记》《边城》《长河》等。

其中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中篇小说《边城》,长篇小说《长河》是其代表作。

他的《边城》被誉为“田园诗的杰作”,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

沈从文的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

2、相关背景沈从文是带着年轻人的理想和热情,带着对新世界的渴望,从荒僻、闭塞、落后的湘西赶到大都市北京的。

然而,迎接他的却是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和官僚共同统治下的黑暗天地。

身处虚伪、自私、卑鄙、懦弱、冷漠而又冠冕堂皇的都市,沈从文感到,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家要脱离眼前的苦难,唯有重造有形的社会和无形的观念,必须重铸我们的国魂。

于是,他将表现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

他生在湘西,对故乡人民怀有特殊的深厚感情。

于是,他便用自己的笔勾勒了一幅幅湘西风俗画,以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来表现自己所崇奉的民族传统美德。

3、沈从文名言名句A.因为我活到这世界里有所爱。

美丽,清洁,智慧,以及对全人类幸福的幻影,皆永远觉得是一种德性,也因此永远使我对它崇拜和倾心。

B.凡事都若偶然的凑巧,结果却又若宿命的必然。

C.宁可在法度外灭亡,不在法度中生存。

D.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4、关于人性的名言A.世上人的本性都是一样的,但教育和习惯却使它们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因此,我们必须隔着各种外衣对它们加以认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一单元3 #%边城 沈从文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一单元3 #%边城 沈从文导学案

4.沈从文在 谈及《 边城》 时曾说:“我 要表现 的本是 一种 ‘人生 的形
式’,一种 ‘优美 、健康 而又不 悖乎人 性的人 生形式 ’。”文 中,作者是 从哪
些方面来 表现边 城的“人 生形式” 的?
提示:
环境 特点
自然环 青山绿水——恬淡、美丽、平 环 境



民风民俗——淳朴、善良、热 风 俗
3边城
课前预习导学
目标导航
1 .了解沈从 文的生 平及主 要创作 成就, 识记重 点字词 的音、形、义。 2 .理清小说 的情节 结构, 概括选 文三个 部分的 内容。 3 .领会作者 在对湘 西风土 人情的 描写中 寄寓的 情感, 学会运 用心 理 描写来塑 造人物 的方法 。 4 .认识作者 由对人 性美的 描绘引 发的人 生思考 。
3.文中的老 船夫是 一个怎 样的人 ?从 老船夫 的身上,我 们看到 了边 城中怎样 的人际 关系?
提示:主 人公 老船夫 忠厚老 实 ,重 义轻利 ,一副 古道 热肠。 几十年 如 一 日地守 着渡船 ,不计 报酬 ,不贪图 便宜 ,只是以 给人方 便为 乐。真 诚的 老 船夫同 时获得 了人们 对他的 关爱。坐 船的小 伙子多 给钱 ,小商贩 们送 粽 子给他 。这种 超越阶 级、金 钱关系 的乡邻 之情在 现实生 活中 是很少 见的,但沈从文却通过这种感情揭示了人物身上所蕴含的美好 的人性 。
4.词义辨析 (1)默默 脉脉 同:都 指没有 声音。 异:“默 默”指不 说话, 不出声 ,一般 侧重于 动作。“脉脉” 指默默 地用眼 神或行动 表达情 意,一 般侧重 于感情 。 判断正误 :
①当人们畅享 7 天长假时,“城市美容师”正在辛勤工作,起早贪黑,
脉.脉.奉献 。( ×) ②那天我 带着纷 乱的思 绪,一 个人默.默.地走 着,不 知不觉 来到 了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边城1.鉴赏小说中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把握翠翠的形象特征。

2.结合人物形象分析,揣摩作者的创作目的、小说的主旨。

3.品味作品中所表现的古朴、淳厚的民风,感受风景美、风俗美与人情美。

“边城”指边地的小城,远离城市的边远小镇。

从时间、文化上考虑,“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是沈从文在体会上流社会的腐朽生活和城里人“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之后,对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故乡的淳朴民风的怀念。

1.充盈的一生。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苗族,湖南凤凰县人。

沈从文一生创作的小说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位。

早期的小说集有《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等。

30年代后,他的创作显著成熟,主要成集的小说有《龙朱》《石子船》《八骏图》等,中长篇小说有《边城》《长河》等,散文有《湘行散记》《湘西》等。

建国后,沈从文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研究,1981年出版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2.质朴的作品。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主干突出,单纯而又厚实,朴讷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

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的观念大大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

沈从文的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一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沈从文由于其创作风格的独特,在中国文坛中被誉为“乡土文学之父”。

本文写于1934年,从湘西农村走出来的沈从文,看到了都市文明掩盖下传统美德的衰落,看到了现代文明的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看到了质朴真诚的淡退、腐化浅薄的流行,于是写下这篇小说,表达内心的痛苦和推崇传统美德的心意。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氽.着( ) 伶俐..( ) 戍.军( )戊戌..( )颈.项( )脖颈.( )泅.水( )傩.送( )蚱蜢..( )鞶.鼓( )悖.时( )敞坪.( )糍粑..( )碧溪岨.( )2.为下面的形近字组词。

揖(yī)缉(jī)辑(jí)燥(zào)躁(zào)噪(zào)黩(dú)渎(dú)犊(dú)牍(dú)椟(dú)踹(chuài)揣(chuǎi)惴(zhuì)湍(tuān)瑞(ruì)3.辨析下面的几组近义词。

(1)调理·调节调理:调养,调护;照料,管理;管教,训练;戏弄。

调节:从数量上或程度上调整,使适合要求。

辨析:①脑力劳动者工作一段时间后,可散步、做操或者活动下筋骨,有益于紧张的神经系统。

②物业税一旦出台,投资投机的需求会大大减少,供求关系得到了,价格就会保持平稳。

(2)局束·局促局束:拘束,约束。

局促:狭小;(时间)短促;拘谨不自然。

辨析:①在手写输入方面,三星Note 3得益于5.7英寸的大屏幕,有着宽裕的手写输入环境,没有丝毫感。

②由于场地,演出开始前,演员们只能挤在一个不足10平方米的杂物间里化妆、候场。

(3)缠绵·缠绕缠绵:纠缠不已,不能解脱(多指病或感情)。

缠绕:纠缠;搅扰。

辨析:①这次降雨淅淅沥沥,很是,既没有大面积的乌云笼罩,也没有带来电闪雷鸣和狂风大作。

②衣物问题,是使用波轮洗衣机最令人头痛的地方。

4.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

(1)泅水:(2)安辑:(3)喧阗:(4)拮据:(5)怏怏:(6)缓促:(7)俨然:(8)闪不知:1.小说写端午节热闹的龙舟比赛、捉鸭游戏和人们争相观看的盛大场面,对故事情节的展开有什么作用?2.如何理解翠翠和祖父的形象?3.文中作者是如何来展现翠翠的内心世界的?4.《边城》是一幅山水画,里面充满了风俗美、人情美。

欣赏它,就仿佛吹着一支牧笛,在都市之外的桃花源里诗意地栖居。

请结合节选部分具体分析。

5.沈从文有“文字魔术师”之称,试分析其语言特色。

6.小说《边城》写了湘西一个感人至深又可歌可叹的爱情故事。

对小说的主题,该如何理解?小说“四步”阅读法1.理故事情节,弄清结构特点。

即按照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一情节结构,通读全文,弄清情节线索及其安排特点。

如《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以“护官符”为线索来铺叙故事,全文的情节结构是“雨村接案(开端)——密室对话(发展、高潮)——胡乱判案(结局)”,弄清这些情节的结构特点,把握全文内容,就能收到良好的阅读效果。

2.析人物形象,理解典型意义。

即从情节入手,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分析人物形象,大致从三方面进行:①将典型人物置于典型环境中去理解;②通过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分析人物;③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

通过这三点分析,《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中贾雨村这趋炎附势、老奸巨猾、精熟吏道、徇私枉法的封建官吏形象便活脱脱地展现了出来。

3.凭“三要素”,把握小说主题。

即根据小说人物、情节和环境的描写,把握作品反映的社会本质,从而揭示小说的主题。

《葫芦僧判断葫芦案》通过葫芦僧解释“护官符”和贾雨村徇私枉法的情节,揭露了封建贵族倚财仗势、勾结官府、狼狈为奸、鱼肉人民的罪恶。

4.赏写作特色,以备揣摩借鉴。

即从写作角度欣赏小说的创造手法,一般可以通过人物肖像、语言、行动和心理活动,以及环境描写或其他艺术表现手法各方面揣摩借鉴。

《葫芦僧错判葫芦案》一文就是通过生动的对话和鲜明的衬托来表现人物性格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两省接壤处,十余年来主持地方军事的,知道注重在安辑保守,处置还得法,并无特别变故发生。

水陆商务既不至于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

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发生别的死亡大变,为一种不幸所绊倒,觉得十分伤心外,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还不曾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

边城所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中秋和过年。

三个节日过去三五十年前,如何兴奋了这地方人,直到现在,还毫无什么变化,仍旧是那地方居民最有意义的几个日子。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

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

大约上午十一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

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

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作起点,税关前作终点,作比赛竞争。

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

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

船只的形式,和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才拖下水去。

每只船可坐十二个到十八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

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

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

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蓬蓬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

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剧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时水战擂鼓种种情形。

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红、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都显出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

好事的军人,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五百响鞭炮。

1.第1段最后一句话说:“似乎就还不曾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

”这“边城人民”所不曾“感到”的是什么?2.在“三个节日过去三五十年前,如何兴奋了这地方人,直到现在,还毫无什么变化,仍旧是那地方居民最有意义的几个日子”这句话里,“仍旧”一词有什么意义?3.这年年如斯的龙舟赛展现的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它?4.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描绘了一幅民风淳朴的风情画。

你的家乡有哪些你所熟悉的风土人情呢?请选择其中一个方面,并把它描绘出来。

(200字左右)参考答案知识记忆与理解基础知识梳理1.tǔn línɡlìshùwùxūjǐnɡɡěnɡqiúnuózhàměnɡpán bèi pínɡcíbājū2.作揖/通缉/编辑干燥/暴躁/聒噪穷兵黩武/亵渎/牛犊/文牍/买椟还珠踹水/揣测/惴惴不安/湍急/瑞雪3.(1)①调理②调节(2)①局束②局促(3)①缠绵②缠绕4.(1)游泳。

(2)安抚。

(3)声音大而杂,喧闹。

(4)缺少钱,境况窘迫。

(5)形容不满意的神情。

(6)快慢。

(7)形容很像。

(8)突然。

思维探究与创新重点难点探究1.端午节的龙舟比赛和捉鸭游戏印证了这里的民风淳朴,而正是在这些热闹的游戏中,作者让小说的主要人物翠翠、老船夫、顺顺、天保、傩送等人相继出场,并在端午节的活动中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爱好,为下文展开故事、塑造人物做好了铺垫。

此外,端午节的热闹又极具地域色彩,展示了美不胜收的风土人情,这也是《边城》的一大特色。

2.这篇小说中的主人公翠翠是作者笔下“爱”与“美”的化身,作者在她身上倾注了全部的感情。

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纯。

她和祖父相依为命,对祖父关心备至。

她情窦初开,爱上了傩送,而少女羞涩、善良的心又使她难以付诸行动。

正当青春期的她,面对祖父的委婉引导和旁敲侧击的询问,虽心知肚明,却时不时闪烁其词地表明态度。

总之,翠翠是一个善良聪慧、温婉多情的少女。

在她身上,对祖父深沉的依恋与对爱情的真挚期盼,外表的温婉腼腆与内心的炽热多情异乎寻常地融合于一体。

总之,这篇小说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光辉的、极富审美意义的少女形象。

祖父饱经忧患,历尽沧桑,却童心未泯,极其乐观旷达、宽厚慈善。

他对翠翠的爱和娇纵,处处体现着边城人们的古朴遗风。

3.文章对翠翠的心理描写极为细致精到。

第三部分最后写道:“站在小山头听了许久,让那点迷人的鼓声,把自己带到一个过去的节日里去。

”“迷人”一词不仅仅写鼓声好听,更写出了翠翠初次见到二老时的感觉,含蓄而有韵味。

第四部分最后写道:“但是另外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

”作者不明说,但谁都可以看出,是见到人人称赞的“岳云”使得姑娘的内心荡起了涟漪,感情上有了微妙的变化。

第五部分,写两年里翠翠看过节日的热闹,但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写翠翠认出那个送她回家的喽啰,并告诉爷爷;写她询问爷爷“你认识他一家人吗”“谁也不稀罕那只鸭子”“爷爷,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呢”,等等,实际上都是在写其对二老相关的事情的关心,那种微妙的心理状态,让沈从文用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就给传达出来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