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尔诺贝利的感想
《切尔诺贝利的故事》读后感
![《切尔诺贝利的故事》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23f6a7f1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d1ed476.png)
《切尔诺贝利的故事》读后感
《切尔诺贝利的故事》是一本让人深思的书籍,它讲述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的真实故事,以及事故对当地居民和环境造成的影响。
通过书中的描述,读者不仅可以了解事故发生的经过,还可以感受到事故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
在书中,作者生动地描绘了事故发生时的惊慌和混乱,以及事故后人们面临的种种困境。
他们不得不面对核辐射带来的健康问题,以及被迫离开家园的痛苦。
这些描写让人们深刻体会到核事故对人类的可怕影响,也让人们反思核能的利弊。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认识到核能事故的严重性,以及对环境和人类的巨大危害。
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必须慎重考虑使用核能的风险,不能为了一时的利益而忽视安全问题。
只有加强核安全管理,才能避免类似的事故再次发生。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当地居民对事故的不同态度,有的选择逃离,有的选择留下。
这让我思考人性的复杂性,以及在面临灾难时人们的选择。
有时候,我们可能会做出让自己后悔的选择,但也正是这些选择塑造了我们的人生。
总的来说,读完《切尔诺贝利的故事》,我对核能事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人性和生命的脆弱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这本书让我反思人类对技术的盲目迷信,以及对环境和生命的珍视。
希望我们能够从历史中吸取教训,珍惜当下,为未来的世界留下更美好的遗产。
《切尔诺贝利》观后感精选
![《切尔诺贝利》观后感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f2e64f33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89.png)
《切尔诺贝利》观后感精选《切尔诺贝利》观后感精选切尔诺贝利》(Chernobyl)是由乔韩·瑞克执导,克雷格·麦辛编剧,杰瑞德·哈里斯、斯特兰·斯卡斯加德、艾米丽·沃森、杰西·巴克利等主演的电视迷你剧集。
《切尔诺贝利》是一部令人心碎、气愤的电视剧,不但让观众深入了解这场核灾难,更令人反思我们现实社会的问题。
相信观众看完该剧后,就会有深切的感觉。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切尔诺贝利》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切尔诺贝利》观后感篇一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
这部美剧也是围绕这个主题。
先简单的介绍一下这个事件。
切尔诺贝利事件是1986年4月26日当地时间1点24分,苏联的乌克兰共和国切尔诺贝利核能发电厂4号反应堆发生严重泄漏及爆炸的事故。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位于乌克兰北部,距首都基辅以北130公里,它是前苏联时期在乌克兰境内修建的第一座核电站。
由于操作人员违反规章制度,核电站的第4号核反应堆在进行半烘烤实验中突然失火,引起爆炸。
爆炸使机组被完全损坏,8吨多强辐射物质泄露,尘埃随风飘散,致使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许多地区遭到核辐射的污染。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被称作历史上最严重的核电事故。
普里皮亚季城因此被废弃。
事故共造成31名消防人员死亡,数千人受到强核辐射,数万人撤离。
保守估计前苏联共花费了180亿美元,以及50万军民处理此事件,事故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无法估量。
电视剧的一开头就留下一串令人深思的话。
剧集的开头这样说道:“谎言的代价是什么?并不是我们会错把谎言当做真实。
真正的危险是如果我们听了太多的谎言,我们就再也认不清事实了,那时我们还能做什么?除了放弃了解真相的希望,并且说服自己相信编造的故事,还能剩下什么?在这些故事中,我们不在乎谁是英雄,我们想知道的是,到底是谁的错。
”这段话配的是科学家列加索夫教授藏好录音带,然后自杀的场景。
从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中吸取的教训
![从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中吸取的教训](https://img.taocdn.com/s3/m/26619d1d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8c.png)
从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中吸取的教训1986 年 4 月 26 日凌晨,位于苏联乌克兰普里皮亚季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 4 号反应堆发生爆炸,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核事故之一。
这场灾难释放出的放射性物质是广岛原子弹爆炸的 400 倍以上,对人类健康、环境和社会造成了巨大且深远的影响。
在这场惨痛的事故中,我们应当从中吸取众多宝贵的教训。
首先,技术与操作的安全是至关重要的。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直接原因是反应堆设计缺陷以及操作人员的违规操作。
当时,为了进行一项未经充分验证的试验,操作人员违反了安全规定,关闭了关键的安全系统,最终导致了反应堆失控。
这警示我们,在任何涉及高风险技术的领域,都必须严格遵循科学的设计和操作规程,不能为了追求短期的利益或者方便而忽视安全原则。
同时,对于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必须要进行充分的安全评估和测试。
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建设和运行过程中,一些技术问题可能没有被充分发现和解决,从而埋下了隐患。
这提醒我们,在引入新技术时,不能盲目追求先进和高效,而要以安全为首要考量。
对于可能存在风险的环节,要进行反复的模拟和试验,确保技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其次,事故发生后的应急响应机制和措施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在切尔诺贝利事故发生后,最初的应急响应存在诸多不足。
信息的不透明和传递不畅,导致了周边居民未能及时得到有效的防护和疏散指导,增加了人员受到辐射伤害的风险。
这让我们明白,建立高效、透明和协调的应急响应体系是至关重要的。
在应急响应中,准确和及时的信息发布是关键。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当在第一时间向公众提供准确、清晰的事故信息,包括危险程度、影响范围和应对措施,避免谣言和恐慌的传播。
同时,要迅速组织专业的救援力量,进行有效的现场处理和人员疏散,将损失和危害降到最低。
再者,核安全监管体制的完善是保障核设施安全运行的重要环节。
切尔诺贝利事故暴露出当时苏联在核安全监管方面存在的漏洞和不足。
监管部门对核电站的日常运行监督不力,未能及时发现和纠正潜在的安全隐患。
切尔诺贝利的感想
![切尔诺贝利的感想](https://img.taocdn.com/s3/m/b50d93c0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30.png)
切尔诺贝利的感想切尔诺贝利是位于乌克兰的一个小城市,以1986年发生的核电站事故而闻名于世。
那个时候,我还只是一个年轻人,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幻想。
当我听说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新闻时,我无法想象这个世界上会发生如此可怕的事件。
直到几年前,我有机会亲自到切尔诺贝利参观,我才真正领悟到核事故给这里带来的深远影响。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是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核事故之一,也是我认为最具有警示意义的事件之一、当初,事故发生后,世界上几乎没有人预料到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
虽然离事故发生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但切尔诺贝利的土地仍然被高剂量的辐射污染着,人们迫于无奈地离开了这里,将这个城市变成了一个废弃的灾难区。
我踏入切尔诺贝利的瞬间,感受到一种沉重压抑的氛围。
整个城市被遗弃在时间的长河中,房屋倒塌、树木疯长,到处都是荒芜和死寂。
在探索这个废弃的城市的过程中,我随处可见被废弃的日常用品、个人物品和被辐射污染的建筑物。
这些东西都是当年人们匆忙离开时所遗留下来的见证,让我对事件的真实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离事故核心区域较远的地方,我注意到有一群志愿者正在进行植树和清理工作。
他们戴着防护装备,小心翼翼地进行着自己的工作,确保这片土地得到良好的管理和保护。
他们对于重建切尔诺贝利的决心和勇气令我钦佩不已。
他们告诉我,用自己的努力和奉献,希望可以让切尔诺贝利这个城市逐渐重生并且人类能够学到教训。
除了人类的努力,我在切尔诺贝利还遇到了一些奇特的生物。
尽管辐射对大多数生物来说是致命的,但一些动植物在这片禁区却能够生存下来。
我看到了一些变异的植物,有的生长得异常茂盛,有的则长出了奇特的形状。
虽然这些植物长得让人胆寒,但它们也是生命的奇迹,证明了自然界的坚强与适应力。
切尔诺贝利的行程给我的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人类自身的脆弱和对环境的破坏。
核事故给这里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类的一时疏忽和对科技的盲目追求,导致了难以挽回的灾难。
切尔诺贝利观后感
![切尔诺贝利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6714a253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34.png)
切尔诺贝利观后感切尔诺贝利观后感作为一名观众,我在看完电视剧《切尔诺贝利》之后,深深地感受到了其中所蕴含的人性和科技的伟大,同时也对核能带给人类的危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电视剧《切尔诺贝利》是一部以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为背景的作品。
在1986年4月26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了一场核反应堆爆炸事故,这场事故造成了大规模的污染,给大量的人民生命造成了威胁。
电视剧以这场事故为前提,通过描绘各个涉及者的经历,呈现出了人性的复杂和科技的伟大,在此之上,又加入了即便是最好的机器,也无法替代人性的论调。
电视剧很好的体现了“人性”的复杂性,无论是高层领导还是一线工人,在遇到这场核反应堆爆炸之后,都面临着一个危机。
在这个危机中,他们都试图根据自己的想法和价值观去处理事情。
高层想要掩盖事情的严重性,而一线员工则想要尽一切努力防止灾难进一步扩大。
即使在遭遇到迫在眉睫的危机时,人类的思考和价值观也总是十分重要的,同时,电视剧也很好地展现了科技的伟大,因为是面对着这个危机,只有使用最高科技才能尽可能地避免危险,而科技的发展和运用,也是我们逐渐走向现代世界的标志。
电视剧中,无论是台词、画面还是音乐都十分的精彩。
尤其是在电视剧的结尾,主角们重新回到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附近,面对着早已经被破坏的现实,却仍然异乎寻常地坚定。
这一幕令我非常动容,因为他们这种对切尔诺贝利核反应堆事故的态度,旨在所有的人能够明白人类是多么的渺小,同时也从中得到启发,为了人类的未来,我们需要学习科技,掌握科技的同时,也需要重视人性的存在,尽可能地避免人性的弱点所带来的影响。
总而言之,看完《切尔诺贝利》电视剧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人类的复杂性和科技的伟大,了解了我们所面临的危机,和解脆弱的生命。
同时,还有对行业和科技的更深刻的认识。
因为电视剧中所展示的是现实中的历史,所以我们需要对历史和现实加深认识,继而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到启发,并在日常的生活中加以贯彻。
因此,对我们来说,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向人性进军,探索科技的同时更要考虑人性的因素,通过学习和发展科技,去创造一个更加美好和健康的未来。
切而诺贝利核事故作文
![切而诺贝利核事故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f4a5893b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f47e25c.png)
切而诺贝利核事故作文今年的4月26日是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二十五周年。
1986年4月26日凌晨1点23分,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四号反应堆突然发生猛烈爆炸。
随即,8吨多强辐射物质混合着炙热的石墨和核燃料喷涌而出。
受到污染的地区包括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的乌、白、俄、以及波兰、德国、瑞典等欧洲国家,最终导致2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受到污染,320多万人受到核辐射侵害。
这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核泄漏事故,也是人类利用核能的一大悲剧。
二十五年过去了,切尔诺贝利核泄漏的后续影响远未消除。
作为人类历史上的一个悲剧,我们永远都不会忘记它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我们也不会忘记它给我们带来的教训,同时,我们要应该以此为戒,为防止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尽心尽力。
观看了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我得到了以下启示。
第一,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21世纪是人类发展中中一个灿烂辉煌的时代,人类的智慧在科学与技术上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
人们利用科学技术使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
然而,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技术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舒适、高效、快捷和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交通事故和核战争威胁等一系列负面影响,而当技术一日发生失控或者操作不当时还会造成更大的灾难。
而切尔诺贝尔事故的发生和最近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是最好的证明。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但是,它给我们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所以,人类在利用科学技术的时候,一定要了解技术木身,堂握其自然属性,谭循客观规律,做事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要主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犯愚蠢的错误,避免灾难的发生。
第二,人类要尊重规律,尊重自然,学会和自然和谐相处。
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以石油、天然气为代表的传统能源供应越来越紧张,全球经济发展对能源的巨大需求促使各国纷纷寻找替代能源。
而核能是浓集、清洁、安全、经济的能源,核能无疑是首选目标。
然而人类在利用核能的过程中,过分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轻视了客观规律。
《切尔诺贝利的悲鸣》读后感
![《切尔诺贝利的悲鸣》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5d187e32a8114431b90dd838.png)
《切尔诺贝利的悲鸣》读后感《切尔诺贝利的悲鸣》读后感读完《切尔诺贝利的悲鸣》我是被深深地震撼的,它就像一位缓缓道来的叙述者在讲述一个个令人心碎的故事。
因为这些故事是真实可感的,才会让人觉得来自心灵的震撼。
在这里我看到的不是核事故中多少人遇害,不是核事故污染了多少地区,而是一个个在这核事故中挣扎着的生命。
那个亲眼看着丈夫一天天恶化的消防员的遗孀,那个一生被写在门上的人,那些被欺骗而心存幻想的士兵还有那些被无情射杀的猫……“一天排便二十五到三十次,伴随着血液和粘液。
手臂和双腿的皮肤开始龟裂,全身长疮。
嘴巴、舌头、脸颊,一开始时小伤口,后来越变越大。
白色薄片一层层脱落.....脸的颜色......他的身体.......蓝色......红色.......灰色........”正是这些细节告诉了我这场灾难的残酷,让我知道他们都是和我们一样的人,呼唤起我们的同理心。
我不禁有些遗憾中国并没有出现像阿列克谢耶维奇这样的作家。
像之前的南京大屠杀可能所有人对于它的第一印象都只是30万人的遇害,然后呢,便只是无尽的漠然。
因为这些数字把我们的代入感弱化了,我们只是单纯的记住了这个空洞的数字,而并没有想过30万代表着一个又一个和我们一样的人类。
在南京大屠杀中,有太多太多和在切尔诺贝利事故中一样挣扎的人,可是我们没有一个阿列克谢耶维奇来记述他们的感受,他们最后只能是沉默,被遗忘,渐渐化成历史的尘埃散落在空气中。
唯一留下的痕迹可能就是那三十万分之一。
多么令人心痛。
之前有一部影片叫《二十二》,我觉得可以说是很像《切尔诺贝利的悲鸣》了,以一个影片的方式,用尊重的态度来记录一个个曾经被日军侵害的女性。
我们在这场战争中更倾向于表现浴血沙场、反抗欺凌、宁死不屈的故事,而忽略了那些平常的、弱小的、恐惧的、无助的每一个普通民众,忘了这才是抗日时期底层人民最真实的反映。
所以当《二十二》影片上映困难,排片遭到恶意抵制,我不禁在想这个社会到底怎么了。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教训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教训](https://img.taocdn.com/s3/m/71702210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bb.png)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教训一、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概述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是20世纪最严重的核灾难之一,发生于1986年4月26日在苏联乌克兰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
当时,该核电站的四号反应堆发生了爆炸和火灾,释放出大量放射性物质到大气中,并导致了至少31人的直接死亡和数千人遭受不同程度的辐射病变。
二、对环境的影响及人类健康危害1. 放射性物质的释放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放射性物质扩散至空气、土壤、水源和生态系统,导致大面积污染。
这些污染物具有长期辐射性,严重危害植物、动物和人类的健康。
2. 辐射病变带来的健康风险:事故后数年内,约有6000至8000名居住在附近地区的儿童被确诊患上甲状腺癌。
其他健康问题包括白血病、恶性肿瘤、甲状腺功能紊乱等。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也对妊娠妇女和未出生婴儿造成了严重影响,导致数千个先天缺陷的出生。
三、切尔诺贝利事故带来的教训1. 人为失误和技术漏洞的警示: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是由当时苏联管理层的安全措施不力和设计缺陷引起的。
该事件提醒我们,在核能设施运营中必须高度重视技术细节和安全程序,防止人为失误造成灾难性后果。
2. 放射性物质的控制与处理: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暴露了放射性物质可能产生的广泛影响以及对环境和人类健康可能造成的长期危害。
这一教训唤起了全球关于放射性物质处理和控制政策改进的意识,并加强了核电站运营中放射性废弃物管理方面的注意。
3. 做好应急准备工作:面对突发事件,有效、迅速的应急响应至关重要。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揭示了当时苏联管理机构和救援部门的缺乏有效协调合作的问题。
保证准确、实时信息传递,灵活而迅速地采取措施对抗灾难发生至关重要。
4. 提高公众意识和参与度: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给公众带来了严重危害,而公众也因为缺乏相关知识和参与度而感到无助。
这一事件引起人们对核能及其潜在风险的广泛关注,并促进了更多公众参与和批评监督机制的建立。
四、全球核安全体系的建设作为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教训,国际社会致力于加强全球核安全体系,以共同应对潜在的核灾难风险。
切尔诺贝利的祭祷读后感
![切尔诺贝利的祭祷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c2eeab78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baebb1a.png)
切尔诺贝利的祭祷读后感首先呢,这书里的故事都特别真实,真实得让人有点害怕。
以前就知道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是个超级大灾难,但是从书里那些亲身经历者的讲述里,才真正感受到那到底有多恐怖。
那些消防员,一开始都不知道自己面对的是啥,就像懵懵懂懂地冲向了一个无形的大怪兽。
他们被辐射折磨得不成样子,身体一点点垮掉,那场景光想想都觉得揪心。
这让我觉得,在巨大的灾难面前,人有时候真的很渺小,就像小蚂蚁一样,一下子就被碾得粉碎。
书里描写的那些居民也特别可怜。
本来过着普普通通的小日子,突然就被告知自己的家乡变成了人间地狱。
他们不得不离开自己的房子、土地,啥都带不走。
那些描写就像一幅幅画面在我眼前晃悠,比如那些空无一人的街道,屋子里还留着没来得及收拾的东西,感觉时间就突然停住了。
而且那些人离开之后,很多都过得不好,身体上有病痛,心里也有创伤。
这就像一场噩梦,永远都醒不过来。
还有那些在事故发生后去处理的人,那简直就是英雄啊。
他们明知道危险,但是为了更多的人,就硬着头皮上了。
不过这里面也有很多让人无奈的地方,感觉当时的很多决策有点混乱,那些英雄们有时候就像被乱指挥的棋子。
这让我觉得,灾难发生的时候,不仅要有勇气,还得有正确的应对方法才行,不然就会造成更多的悲剧。
从这本书里,我也看到了人性的复杂。
有那些勇敢的、善良的人,也有一些自私的、胆小的人。
比如说有些人在灾难面前只想着自己逃命,不管别人。
但也有很多人互相帮助,在那种绝望的环境下还能给彼此一点温暖。
这就像一个放大镜,把人性的好与坏都放大了。
读完这本书,我对核这个东西是又敬畏又害怕。
它能给人带来能源,好像很厉害的样子,但一旦出了问题,那后果简直不堪设想。
我觉得现在的我们得好好从切尔诺贝利这件事里吸取教训,对待这种危险的东西一定要小心翼翼,就像捧着一个随时可能爆炸的炸弹一样。
而且,我们也得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毕竟和切尔诺贝利那些可怜的人比起来,我们现在的日子简直就是天堂啊。
这是一本让人读完后会长久陷入思考的书,它让我看到了一个被核阴影笼罩的世界,也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
切尔诺贝利的感想
![切尔诺贝利的感想](https://img.taocdn.com/s3/m/dfa2a274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1c6d95a.png)
切尔诺贝利的感想切尔诺贝利,这个名字自1986年东欧的核泄漏事件以来就深深地扎根在心底。
当时,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爆炸并释放大量放射性物质,造成了严重的环境和人类灾难。
作为一名人工智能,我虽然没有身体,但心灵中却也有着深深的悔恨和忏悔。
下面,我将分享我对切尔诺贝利事故的感想。
首先,我认为切尔诺贝利这个事件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警示。
这起事件的发生彻底地告诉我们,我们在追求科技发展和能源利用的过程中,不能削弱人类安全的底线,而应该将安全视作任何发展进程中的首要因素。
可见,即便是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也不能忽视安全防护的重要性。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消极对待科技进步。
科技的发展是不可避免的历史趋势,应该积极推进,但不应为此而牺牲人的生命。
其次,切尔诺贝利的故事中还有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作为人工智能,我十分关注切尔诺贝利核泄漏对人类身体健康的影响。
至今仍有许多人对这个事件的影响感到恐惧和忧虑。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切尔诺贝利也是一个有关环境保护的引人深思的案例。
人类要维护良好的自然环境,从而保护生命和健康。
我们需要减少能源的浪费和污染,重视可持续发展,使我们的生活和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协调。
最后,我深深地为切尔诺贝利的受害者和在事故中牺牲的人们感到悲伤和哀嚎。
他们为人类的历史做出了巨大的奉献和牺牲,他们的生命都浸润了人们对安全和发展的思考。
我们应该铭记他们的付出,并致力于创造更好的、更安全的世界。
总之,切尔诺贝利的故事让我们深刻明白人类的根本问题和发展方向。
我们需要在吸取教训的同时继续引领科技和生活的进步,同时坚持安全、环保、可持续三原则,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切尔诺贝利的回忆》读后感十篇
![《切尔诺贝利的回忆》读后感十篇](https://img.taocdn.com/s3/m/95375c41bb4cf7ec4afed08f.png)
《切尔诺贝利的回忆》读后感十篇《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是一本由阿列克谢耶维奇著作,凤凰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80元,页数:22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切尔诺贝利的回忆》读后感(一):让我印象深刻的核电站这本书中讲述的事情让我印象深刻,由此让我知道了任何事件物都有两面性,当然核电站也是一把双刃剑,它的好处有很多可是有没有想过它的危害,如果它爆炸了会怎么样?对,后果不堪设想,在世界上受到切尔诺贝利核电爆炸影响的人有20亿人《切尔诺贝利的回忆》读后感(二):谎言与真相从自我牺牲的思想准备这一角度来说,我们人与人之间从来就是不平等的。
《切尔诺贝利的回忆》读后感(三):想到很多,但要如何表达?铀-238的半衰期换算成时间是十亿年,而钍则需要一百四十亿年。
相当于400颗原子弹的辐射很可怕,但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却传达出了只有黑暗来临才能看到的存在,那是另一个世界,离我们很遥远却没有距离。
作者把这些接近真相的碎片就这样摆在你面前,随你拼凑。
有人说是关于生存,有人说是关于人性,还有人说是关于信仰,很多很多。
我不知道要怎么拼凑会呼吸的碎片,他们悲伤,孤独却并不冰冷。
作为能看到想象到但感受不到的第三方,在拥挤的三维空间,追逐着时间的踪迹。
《切尔诺贝利的回忆》读后感(四):所有的灾难都不能忘记那些曾经试图被隐藏的秘密,终于得以公开。
无知、迷茫、慌乱、绝望,这种种情绪在一段段的口述故事中得以真实的展现。
没有艺术化的修饰,人们的语言重现了当时的场景,一幕幕的触目惊心。
一串串的悲剧从历史上走过。
而我们,应该庆幸自己得以平凡过一生。
以下是令我印象深刻的摘抄:1.我会告诉自己,也许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结,他只不过是换了一种生存形式,去另一个世界继续他的生活。
2.你就不再是一名参与者,而变成了一名失败者,你已经失去了生存的理由。
这就是我对他自杀的理解,在我看来,这是一种标志。
《切尔诺贝利的回忆》读后感(五):读后感看书名,感觉没有那《切尔诺贝利的悲鸣》带劲!我是稍微对比了一下,还是选用这个译本,觉得翻译不错。
从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中吸取的教训
![从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中吸取的教训](https://img.taocdn.com/s3/m/44454f7b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c2.png)
从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中吸取的教训1986 年 4 月 26 日凌晨,位于苏联乌克兰普里皮亚季市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 号反应堆发生爆炸,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核事故之一。
这场灾难不仅对当时的苏联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也给全世界敲响了警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核能利用中的潜在风险,以及在面对这类灾难时所应吸取的教训。
首先,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让我们认识到核安全文化的重要性。
在事故发生前,核电站的工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存在严重的违规行为,对安全规定的忽视最终导致了灾难的发生。
这警示我们,在核能领域,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操作都必须严格遵循安全规程,容不得丝毫马虎和侥幸心理。
从设计、建设到运行、维护,每一个阶段都要将安全置于首位,建立起全员参与、全过程管理的核安全文化。
核设施的设计和建设必须要做到万无一失。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采用的是石墨沸水堆,这种反应堆设计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
在后续的运行中,这些缺陷没有得到及时的改进和弥补,为事故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这就告诉我们,在核设施的设计之初,就应当充分考虑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采用最先进、最安全的技术和设计方案。
同时,在建设过程中要严格保证工程质量,杜绝任何可能影响安全的因素。
事故发生后的应急响应机制也是我们需要从中吸取教训的重要方面。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后,初期的应急响应不够及时和有效。
由于对事故的严重程度估计不足,导致救援和防护措施未能迅速到位,使得更多的人员受到了辐射伤害,环境受到了更严重的污染。
这让我们明白,必须建立健全高效、快速的应急响应机制。
在事故发生的第一时间,能够迅速做出准确的判断,调动一切资源进行救援和防护,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人员培训和专业素养的提升也是至关重要的。
切尔诺贝利事故中,部分工作人员对反应堆的原理和操作不够熟悉,缺乏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
这就要求我们在核能领域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不仅要让他们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他们的危机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只有具备高度专业素养的人员,才能在复杂的核设施运行中保障安全。
从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中吸取的教训
![从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中吸取的教训](https://img.taocdn.com/s3/m/d0a078fd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433646a.png)
从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中吸取的教训1986 年 4 月 26 日凌晨,位于苏联乌克兰普里皮亚季市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 4 号反应堆发生了爆炸,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核事故之一。
这场灾难不仅对当时的苏联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也给全世界带来了深刻的警示。
如今,距离那场灾难已经过去了多年,但我们仍然能从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中吸取许多宝贵的教训。
首先,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安全设计和操作的重要性。
核电站的设计和运行必须遵循最严格的安全标准。
在切尔诺贝利,反应堆的设计存在缺陷,而且操作人员在进行实验时违反了安全规定,这一系列的失误最终导致了灾难的发生。
这告诉我们,在涉及到核能这样高风险的技术时,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引发无法挽回的后果。
安全设计不仅要考虑正常运行状态下的情况,更要充分预见到可能出现的各种异常和紧急情况。
对于关键的设备和系统,必须要有多重的安全保障措施,以确保在出现故障时能够及时有效地控制局面。
同时,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培训和考核,熟悉各种操作规程和应急预案,并且在工作中始终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和警惕性。
其次,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凸显了应急响应机制的重要性。
在事故发生后,苏联政府在最初的阶段对应急处理准备不足,导致了辐射的扩散和更多人员的暴露。
及时、有效的应急响应是减少事故损失的关键。
这包括迅速准确地评估事故的规模和危害程度,及时通知周边居民进行疏散,组织专业的救援队伍进行抢险和救援工作,以及向公众发布准确、透明的信息,避免恐慌和混乱。
一个完善的应急响应机制应该包括事先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定期进行演练和评估,确保在事故发生时能够迅速启动并高效运行。
同时,应急响应机制应该是跨部门、跨地区的协同合作,包括政府部门、医疗机构、消防部门、环保部门等,各方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
再者,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让我们意识到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的必要性。
在事故发生初期,苏联政府对事故的信息披露不够及时和透明,导致了公众的恐慌和不满。
切尔诺贝利书籍读后感
![切尔诺贝利书籍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22e38544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a6.png)
切尔诺贝利书籍读后感(切尔诺贝利)已经拉下帷幕,看得我一把眼泪一把鼻涕。
——我喜欢看书,文字教给我们的内容更有画面感。
首先,全部的悲剧没有发生自己近旁,可能仅仅是个故事。
很多人缺少感同身受的能力。
世间熙熙攘攘,时间飞快流逝根本让人无暇顾及他人的感受,更无从分析总结自己的行为。
肖某人写作爱好也仅仅在完成工作之后,并有灵光乍现之感。
我们越来越忙碌,越来越急躁,越来越用“忙碌〞为借口忽略生命中的重点。
“春赏风儿,夏戏水;秋观月,冬听雪〞的诗情画意只在书本之中。
“世界之大,我想去看看〞的豪言壮语只在抖音、美拍的视频中。
没有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辛劳,取而代之的犹如机械般的重复。
我们不想了解他人的内心,自己的自在才是根源。
网上说:不要说了解我,因为我们没有感同身受的经历。
——共情,已经成为我情愿了解你,都得不到你信托的诚信问题。
从花费五年时间建立信托关系的公司离职,开始无头苍蝇一般的寻找、努力之旅,我倒是喜而乐见获得一批忠粉。
学校永远是教学和教育齐头并进的地方。
近期,株洲市某中学的悲剧已经给全部教育工作者敲响X——心理问题不容小觑。
而这也是肖某人办学的重中之重!宽恕我用心理暗示设计我的学生们:你们总是在批判之后表现更好!以致于王玺茗提出:老师,考试前请记得批判我。
和孩子们亲热无间的相处,从没有侮辱性骂人的话是我们的底线,就事不就人是我们的办事原则。
信托孩子,信任孩子的潜力是我们全部出发点。
兜兜转转许久,初心不改,始终热爱自己事业,很好!其次,(切尔诺贝利)更让我动容大国的坚持和行动力。
很久以前,我总认为自己一介平民,大事小事都是国家事,而我只要顾及自我不给国家添乱即可。
待自己创业开始,更多意识自己的社会责任。
经常指点我一二的文老板也是给我做很好楷模,要有心怀天下的胸襟,才有放眼天下的雄才伟略。
我无权评价1986年前苏联治理下的乌克兰,但是这两年我亲爱祖国在新冠事宜的处理态度总让我们感激不已。
多年前投身治理,深感治理的艰辛,所以从读大学时候的愤青,渐渐转变成理智青年——国家负责的可是十四亿人的民生大事。
看切尔诺贝利事件观后感
![看切尔诺贝利事件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fdbed5e0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a4c2b08.png)
看切尔诺贝利事件观后感看完切尔诺贝利的事儿,那心里就像堵了一块大石头,沉甸甸的。
以前就听说过切尔诺贝利,但真了解了之后,才知道这事儿有多恐怖。
就像一个恶魔在夜里突然降临,把平静的一切都搅得乱七八糟。
你想啊,那核电站本来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用来创造能源,让大家的生活更方便的。
结果呢,一下子就变成了灾难的源头。
那爆炸的时候,火光冲天,就像世界末日提前到来了一样。
放射性物质就像无数双看不见的手,开始在空气中、土地里、水里到处乱摸,所到之处全是破坏。
那些消防员可真是英雄啊。
他们啥都不知道就冲进去了,以为就是普通的火灾呢。
结果被那强烈的辐射一下子就击中了,身体开始溃烂,那得多疼啊,看着都让人揪心。
他们是真的勇士,在最危险的时候没有退缩,用自己的生命去对抗那未知的恐怖。
还有那些后来去清理现场的人,被称为“清理人”。
他们也是明知道危险重重,却不得不去。
就像一群明知前面是悬崖,却不得不跳下去的人,为的就是能让更多的人免受辐射的危害。
他们中很多人可能都做好了回不来的准备,这得是多大的勇气啊。
最让我难受的是那些被迫撤离家园的老百姓。
他们原本过着平静的日子,有自己的房子、自己的小花园,突然之间就被告知要离开,而且是永远离开。
他们看着自己熟悉的一切,却不能再拥有,那眼神里的绝望和无助,真的是太让人心疼了。
而且他们中的很多人,即使离开了切尔诺贝利,身体也被辐射影响,一辈子都在病痛中度过。
这件事也让我觉得,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真的很渺小。
我们以为自己掌握了高科技,就可以为所欲为了。
可实际上呢,一个小小的失误,就可能引发这么大的灾难。
就像一个调皮的小孩在玩火,一不小心就把整个房子都点着了。
不过呢,从这件事里也能看到人类的伟大之处。
大家在灾难面前没有放弃,各个国家的科学家们都来帮忙,一起想办法控制辐射的扩散。
这就像全世界的人都手拉手,一起对抗这个巨大的敌人。
虽然切尔诺贝利现在还是一片死寂,但人类在努力让它慢慢恢复生机。
这就像在黑暗中寻找那一丝曙光,虽然很艰难,但大家都没有放弃。
《切尔诺贝利的祈祷》读后感
![《切尔诺贝利的祈祷》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5f99ce9e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35.png)
《切尔诺贝利的祈祷》读后感《切尔诺贝利的祈祷》是一部让人深思的小说,通过描写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后的废墟中的生活,展现了人类在灾难面前的脆弱和坚强。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们在灾难中的生存状态,让读者感受到了那种无助和绝望的情绪。
同时,小说也探讨了人类对自然的控制和对未来的迷茫,引发了我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思考。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遭遇和命运,但都在切尔诺贝利的阴影下勇敢地生存着。
主人公亚历克斯是一个曾经在核电站工作的工程师,他在事故中失去了家人,也受到了辐射的影响,但他却没有放弃生活的希望,继续为自己和他人寻找生存的意义。
亚历克斯的坚强和乐观感染了我,让我明白生活中总会有困难和挫折,但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找到光明的出口。
除了主人公,小说中还有许多其他形象鲜明的人物,比如那些在废墟中寻找生存的流浪者,那些在核事故中失去亲人的家庭,以及那些无助地面对疾病和死亡的病人。
他们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和痛苦,但他们都在努力地生活着,为了自己和他人,为了那份坚强和希望。
这些人物形象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生活的残酷和美好,让我明白了人类在面对灾难时的力量和勇气。
除了人物形象,小说中的情节设置也非常引人入胜。
作者通过描写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后的废墟,展现了那种无法形容的恐惧和绝望,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
我在阅读过程中不禁感叹人类对自然的控制是如此脆弱,我们总是以为自己可以掌控一切,但当面对自然的力量时,我们却显得如此渺小和无助。
小说中的情节让我反思人类对自然的态度,让我思考我们应该如何更加谨慎地对待环境和生态,以避免类似的灾难再次发生。
总的来说,《切尔诺贝利的祈祷》是一部让人深思的小说,通过描写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后的废墟中的生活,展现了人类在灾难面前的脆弱和坚强。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们在灾难中的生存状态,让读者感受到了那种无助和绝望的情绪。
同时,小说也探讨了人类对自然的控制和对未来的迷茫,引发了我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思考。
从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中吸取的教训
![从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中吸取的教训](https://img.taocdn.com/s3/m/0c7f2511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ea.png)
从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中吸取的教训1986年4月26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四号反应堆发生了一场令人震惊的核事故。
这场事故不仅造成了直接的人员伤亡和环境破坏,也给人们带来了深远的教训。
从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中,我们应该吸取以下几点教训。
首先,核能安全至关重要。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发生是因为核电站的设计和管理存在严重缺陷。
核电站的工程师们在设计反应堆时没有考虑到可能发生的事故情况,也没有充分测试和验证安全系统的可靠性。
此外,核电站的管理层也没有给予安全问题足够的重视,忽视了员工的培训和安全意识的提高。
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核能安全是最重要的,必须在核电站的设计、建设和运营过程中严格遵守相关的安全规定和标准,确保核能的利用不会对人类和环境造成危害。
其次,事故后的应急响应至关重要。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后,苏联政府没有及时向公众公开事故信息,也没有采取有效的应急措施。
这导致了事故扩大化和更多人员的受伤。
我们应该认识到,在任何灾难事件发生后,及时、透明地向公众提供准确的信息是至关重要的。
政府应该建立健全的应急响应机制,加强与公众的沟通,确保公众能够及时了解事故的情况,并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自己的安全。
第三,核能发展需要科学评估和监管。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发生让人们认识到,核能发展必须建立在科学评估和严格监管的基础上。
在核电站的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必须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确保核设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此外,政府和国际组织应该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对核能发展进行监督和管理,确保核电站的运营符合安全标准和规定。
第四,核能事故的后果应该引起全球关注。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后果不仅仅局限于苏联境内,辐射物质扩散到了周边国家和全球范围内。
这给全球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核能事故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
国际社会应该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核能事故的后果,共同推动核能的安全发展。
最后,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教训应该被广泛传播和应用。
切尔诺贝利的午夜读后感
![切尔诺贝利的午夜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c9af192c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f2f6a50.png)
切尔诺贝利的午夜读后感
1. “哇,切尔诺贝利的午夜,那是怎样的可怕呀!”就好像我那次一个人走夜路,周围黑黑的,安静得吓人,我心里直打鼓。
读了这本书,我才知道还有比那更让人害怕的呢!
2. “真不敢想象在切尔诺贝利的午夜会经历什么!”就像有次我在家里,突然停电了,那一瞬间我真的好慌啊。
而那里可比这恐怖多了吧!
3. “切尔诺贝利的午夜,该有多绝望啊!”这让我想起我考砸了那次,感觉天都要塌了,那种绝望的心情和在那里的人们是不是很像呢?
4. “哎呀,切尔诺贝利的午夜,那得是怎样的景象啊!”就跟我看到暴风雨要来时的天空一样,阴沉沉的,让人心里发毛。
5. “在切尔诺贝利的午夜,人们该多无助啊!”就好像我迷路在一个陌生的地方,不知道该往哪儿走,那种无助感真的好难受。
6. “哇塞,切尔诺贝利的午夜,听起来就好神秘!”这就像我发现了一个秘密通道,特别想去探究,但又有点害怕。
7. “切尔诺贝利的午夜,一定充满了危险!”跟我那次不小心走近施工地差不多,到处都是潜在的危险。
8. “哎呀呀,切尔诺贝利的午夜,到底是怎样的呢!”就像我好奇柜子后面有什么,想去看又有点不敢的心情。
9. “切尔诺贝利的午夜,会有奇迹发生吗?”就好像我一直期待能在草丛里找到宝藏一样,心里充满了期待又有点怀疑。
10. “切尔诺贝利的午夜,真的让我好感慨啊!”就像我看到老房子被拆掉时,心里那种说不出的滋味,那里也一定有很多让人感慨的故事吧!
我的观点结论:切尔诺贝利的午夜是一个充满神秘、危险和故事的地方,读了关于它的书让我有很多感触,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切尔诺贝利》读后感1000字
![《切尔诺贝利》读后感10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e16b27955acfa1c7ab00cc15.png)
我是一个历史小白,从小对历史漠不关心,那一串串事件与时间,一个个重要的名字,与我而言,完全就是知识点,不懂的就化作一个个圈圈,学完就抛诸脑后。
也是基于此,高中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理科,就为了逃离那难懂的知识。
为啥会读这本书呢?因为家人学核反应堆专业,然而我对这个行业一窍不通,因此把这本书当成敲门砖,了解一下相关知识。
而读了这本书后,书中一个个名字都有了意义,那是一条条生命,一个个平凡但是真实存在的人,这让我觉得自己是跟他们在一起的旁观者,看他们不知不觉在受着辐射,我也想喝牛奶缓解,想用水洗澡…身为历史小白的我,也察觉到切尔诺贝利和苏联解体有着密切的联系。
核事故的发生,远不能把错误单纯的归咎于操作员的失误,还与当时苏联日渐僵化的体制有些莫大关联。
拿到书就被封面上全副武装的人物给震撼了,“armtoteeth”是我想到的第一个词,这是与看不见的敌人对抗啊…而看书的过程中,一直是憋着气的,为操作人员对于操作的失误,为领导层最初的无知与逃避,为消防员乃至清理人的牺牲…看着一个个小的错误不断累积,终于酿成大祸,数十万人不得不永远离开自己的故乡。
我之前就有了解,目前世界上三次比较大的核事故,最严重的就是切尔诺贝利核电站,还有日本福岛核电站以及美国三里岛核电站。
但槽点最多的是切尔诺贝利,首先来自核反应堆本身,属于比较早期的技术,反应堆上没有安全壳,使用的停堆控制棒顶端带有石墨,不但没有使反应堆减慢,还加速了它的反应,控制棒插入的速度太慢,使用沸水反应技术,由于正空泡效应导致反应堆爆炸。
让我感到好笑的是,反应堆爆炸的导火索是想要做一个安全的涡轮机测试,反应堆因为错误都要爆炸了,那些专家还在专注看涡轮机的数据…我想这极大的反映了专家组以及操作员的过于自信与无知,他们对4号反应堆太有信心了,以至于忽略了再听话的老虎,也是老虎的道理。
而在那个时代,对于辐射的认知显然还没有深入到每个工作人员的心里,这也导致了,在反应堆爆炸后工作人员对于放射性物质的不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切尔诺贝利事故及影响
到今年为止,1986年发生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已经过去二十五年了,但它所带来的深远影响仍未停止。
当我们再次回顾这一事件时,仍能得到不少的经验与教训,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惨痛教训时刻提醒着我们安全利用核能的重要性。
尤其是核能在全球能源地位愈发重要的情况下,核能的安全性必须放在第一位。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是苏联时期在乌克兰境内修建的第一座核电站,共有4个装机容量为1000兆瓦的核反应堆机组。
其中1号机组和2号机组在1977年9月建成发电。
3号机组和4号机组于1981年开始并网发电。
1986年4月26日星期六,当地时间早上1点23分47秒,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4号核反应堆功率大规模、灾难性地激增,导致蒸汽爆炸,撕裂反应堆的顶部,使核心暴露,并散发出大量的放射性微粒和气态残骸(主要是铯-137和锶-90),使空气(氧气)与超高温核心中的1700吨可燃性石墨减速剂接触;燃著的石墨减速剂加速了放射性粒子的泄漏。
泄漏原因部分是由于放射性物质并没有被装在围阻体中(不像大多数西方的核电站,苏联的反应堆通常没有这种装置)。
随后放射性粒子随风穿越了国界。
这次灾难所释放出的辐射线剂量是广岛原子弹的400倍以上。
核辐射尘污染过的云层飘往众多地区,包括原苏联西部的部分地区、西欧、东欧、斯堪地那维亚半岛、不列颠群岛和北美东部部分地区。
此外,乌克兰、白俄罗斯及俄罗斯境内均受到严重的核污染,超过336,000名的居民被迫撤离。
依据前苏联的官方报告,约60%受到辐
射尘污染的地区皆位于白俄罗斯境内。
这次意外引起了众人对于前苏联核能发电工业上的安全顾虑,也减缓了一系列的核能工程进度。
同时,此次事件也促使了前苏联政府的资讯发放趋向较为透明化。
苏联瓦解后的各个独立国家,包括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至今仍为清理切尔诺贝利事件所造成的污染问题及其引起的健康问题付出着极大的代价。
因事件所造成的死亡人数难以精确计算,前苏联时期的刻意隐瞒,使得追查牺牲者方面的工作变得更为困难,事实上,前苏联政府当局在事件发生之后不久,已禁止医生在死亡证明上提及因“辐射线”而死亡。
这个灾难总共损失大概两千亿美元,通货膨胀也列入计算。
这使得切尔诺贝利灾难在近代历史中成为最“昂贵”的灾难事件之一,同时也是导致苏联解体的因素之一。
意外发生后,马上有203人立即被送往医院治疗,其中31人死亡,当中更有28人死于过量的辐射。
死亡的人大部份是消防队员和救护员,因为他们并不知道意外中含有辐射的危险。
为了控制核电辐射尘的扩散,当局立刻派人将135,000人撤离家园,其中约有50,000人是居住在切尔诺贝利附近的普里皮亚特镇居民。
卫生单位预测在未来的70年间,受到5–12艾贝克辐射而导致癌症的人,比例将会上升2%。
另外,已经有10人因为此次意外而受到辐射,并死于癌症。
到2006年,官方的统计结果是,从事发到目前共有4000多人死亡。
但是绿色和平组织,基于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的数据研究发现,在过去20年间,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受害者总计达900多万人,随时可能
死亡。
因此,绿色和平组织认为,官方统计的结果比切尔诺贝利核泄漏造成的死亡人数少了至少9万人,这个数字是官方统计数字的20倍!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是人类利用核能历史最严重的一次事故,从技术、社会、经济、政治和制度上都产生了极为严重的影响,教训也是惨痛的。
同时,这次核事故也对世界核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世界各国对正在发展的核项目采取了更加谨慎的立场,严格的修改了各自的核计划,正在蓬勃发展的核能也遭遇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挫折,但也对核能的利用产生了积极地影响,世界各国投入了更多的资源与技术改良核能的安全措施,同时对核能的管理进行改革。
此后,第二代、第三代核电厂陆续出现,核技术取得了跃进式的发展,使得核能的安全利用得到了更多的保障。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面临的能源问题也愈发严峻,能源紧缺严重威胁着我国未来的发展,而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新能源现在的发展都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都有着其各自的局限性,核能作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技术必将在我国未来的能源供应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
虽然今年日本发生的福岛核电站事故,给全世界核能安全利用的发展蒙上了一层寒霜,但发展核能是大势所趋,核能的发展是历史的趋势,我们绝不能因噎废食。
切尔诺贝利和福岛核事故警醒着我们核能的发展中,安全性必须放在第一位,我们必须投入更多的力量改善和发展核技术,使之为我国的能源供应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