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陷阱与日本的经济萧条
中国是否陷入流动性陷阱
![中国是否陷入流动性陷阱](https://img.taocdn.com/s3/m/6209cda8866fb84ae55c8d3e.png)
中国是否陷入流动性陷阱中国未陷入流动性陷阱一、日本和欧洲经济都曾经出现过流动性陷阱。
(一)日本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起经济持续处于流动性陷阱中。
腾讯财经报道,那时,日本经济增长长期处于1%左右波动,在2008 年金融危机后还持续出现过负增长。
CPI也常年在0附近,甚至出现负数。
新浪财经报道,彼时,日本短期利率也在零附近,在量化宽松政策之后甚至推出过负利率政策。
叶檀财经报道,1999 年2月至2008年8月,日本实行了零利率政策,但是经济并没有因此而复苏,依然挽回不了“失去的十年”。
(二)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欧洲也开始陷入流动性陷阱的泥潭。
新浪财经报道,2009 年之后,欧洲经济在欧洲央行的大规模刺激政策下出现过短暂的复苏,但很快由于受到欧洲债务危机的冲击,GD戌曾速再次快速回落,CPI更是一路下降至负增长。
为此欧央行推出了从长期再融资操作(LTRO到定向长期再融资操作(TLTRO再到量化宽松(QE的系列宽松货币政策,共向市场注入了高达2.2万亿欧元的流动性。
与此同时将边际贷款利率从2.25%降到0.3%。
腾讯财经报道,2014年6 月,欧洲央行更是将隔夜存款利率降至-0.1%,启动了负利率政策。
GDP 增速开始回升,但增速仍未能回到危机之前,而物价则一直在通缩边缘徘徊,直到2017年才有所上升。
(三)共同特征。
交行金研中心首席宏观分析师唐建伟认为,日本和欧洲一是均出现利率水平降无可降,名义利率已经降到零或者已经开始实施负利率;二是物价在低位徘徊,CPI 同比在零附近,经济陷入通缩状况;三是货币流通速度下降,贷币供给增速也出现持续下降;四是经济增长停滞,GD戌曾速持续放缓,经济增长几乎停滞甚至出现负增长。
方正宏观任泽平认为,日本和欧洲经济落入流动性陷阱的第一个特征是经济增长停滞;第二个特征是利率水平降无可降;第三个特征是货币流通速度下降。
二、中国未陷入流动性陷阱。
交行金研中心首席宏观分析师唐建伟认为,虽然目前中国的存贷款利率处于历史低位,但仍远高于零,并没有到了降无可降的地步。
日本经济长期衰退的原因、补救措施及对经验启示
![日本经济长期衰退的原因、补救措施及对经验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57f4d245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a5.png)
日本经济长期衰退的原因、补救措施及对经验启示一、日本经济长期衰退的原因(一)银行业受地产泡沫破灭和巴塞尔资本要求影响,出现破产和信贷紧缩。
1.日本地产泡沫破灭。
日本土地价格从1991年开始下降,以抵押贷款业务为主的银行不良贷款资产开始上升。
在地产泡沫破灭之前,没有银行倒闭,日本的存款保险机构向银行提供财政援助几乎为零。
在地产泡沫破灭之后,虽然日本的存款保险机构提高财政援助以帮助该破产银行,但银行倒闭的数量仍然开始增加,并在这十年间达到了顶峰。
2.巴塞尔资本要求。
巴塞尔协议“资本充足率达到8%”的规定,日本银行业开始减少贷款,使日本的中小企业和刚创立的企业难以从银行融资。
(二)财政政策效力减弱。
当日本经济缓慢复苏时,日本政府1990年希望通过公共投资帮助提振日本经济,但当时日本主要公路和桥梁已经修建完成,由于公共投资的乘数下降,新的基础设施投资未能帮助提振经济。
同时,由于大部分公共投资集中在农村地区,相比对工业和服务行业的公共投资效率较低,不仅增加了预算赤字,使得公共投资的效力被分散,对国民生产总值的刺激作用很低。
表1:日本公共资本的边际生产率期间(财政年度)1956-1960 1961-1965 1966-1970 1971-1975 1976-1980 1981-1985直接影响0.696 0.737 0.638 0.508 0.359 0.275 间接影响(私人资本)0.453 0.553 0.488 0.418 0.304 0.226 间接影响(劳动力投入) 1.071 0.907 0.74 0.58 0.407 0.317 私人资本0.444 0.485 0.452 0.363 0.294 0.262期间(财政年度)1986-1990 1991-1995 1996-2000 2001-2005 2006-2010直接影响0.215 0.181 0.135 0.114 0.108间接影响(私人资本)0.195 0.162 0.122 0.1 0.1间接影响(劳动力投入)0.192 0.155 0.105 0.09 0.085私人资本0.272 0.242 0.219 0.202 0.194 从表1可以看出,公共和私人投资的回报率在下降。
克服货币政策的_流动性陷阱_日本的经验及影响
![克服货币政策的_流动性陷阱_日本的经验及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66f856fe0242a8956bece4d8.png)
克服货币政策的“ 流动性陷阱”:
日本的经验及影响
□谌 坤
( 福 建 金 融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 福 建 福 州 350007 )
摘 要 :日 本 在 始 自 上 世 纪 90 年 代 初 的 长 期 经 济 萧 条 中 落 入 了“ 流 动 性 陷 阱 ”,传 统 的 货 币 政 策 不 能 发 挥 正 常 作 用 。 日 本 政 府 和 货 币 当 局 为 此 采 取 了 扩 张 的 财 政 政 策 和 超 宽 松 的 货 币 政 策 ,再 辅 之 以 金 融 改 革 和 其 他 经 济 改 革 措 施 。而 自 2002 年 起 的 持 续 经 济 景 气 回 升 ,使 日 本 于 2006 年 7 月 作 出 结 束 零 利 率 政 策 的 决 策 。此 次 摆 脱 经 济 萧 条 和“ 流 动 性 陷 阱 ” 似 乎 已 成 定 局 ,但 也 留 下 令 人 深 思 的 经 验 和 教 训 。
对 于 日 本 所 谓 的 “ 失 去 的 10 年 ”( 指 1992 ~2001 年 )来 说 ,其 货 币 政 策 落 入“ 流 动 性 陷 阱 ”显 然 是 成 立 的 。
首 先 ,日 本 的 经 济 增 长 陷 入 长 期 的 萧 条 ,艰 难 第01期
金 融 FUJ IAN FINANCE 实文 务化 学习与借鉴
再 次 ,实 行 持 续 的 零 利 率 政 策 ,传 统 的 货 币 政 策 基 本 失 效 。 日 本 的 利 率 自 1995 年 9 月 起 一 直 处 于 超 低 水 平 ,当 时 为 0 . 5 %,其 后 一 直 下 滑 到 0 . 02 %,在 技 术 上 可 视 为 零 。
日 本 央 行 于 1999 年 4 月 正 式 宣 布 实 行 零 利 率 政 策 。零 成 本 的资金使银行和个人失去了对债券的偏好,个人甚至失 去 了 存 款 的 偏 好 ,货 币 流 通 速 度 放 慢 ,银 行 利 用 零 成 本 的 资 金 化 解 不 良 资 产 ,无 暇 顾 及 信 贷 扩 张 。因 此 ,日 本 在 实 施超宽松的货币政策后,货币基础的大量注入并未产生 明 显 的 货 币 乘 数 效 应 ,货 币 政 策 已 经 失 去 作 用 。
中国流动性陷阱:现象、影响及应对
![中国流动性陷阱:现象、影响及应对](https://img.taocdn.com/s3/m/94cc513a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05f8553.png)
中国流动性陷阱:现象、影响及应对国泰君安一.流动性陷阱1.什么是流动性陷阱流动性陷阱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指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接近零利率),此时无论货币数量如何增加,利率也不会再下降,致使扩张性货币政策无法刺激银行放贷、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导致货币政策失效。
由于利率太低,人们宁愿持有现金,在流动性陷阱下,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为无穷大。
2.什么造成流动性陷阱整个宏观经济陷入萧条之中,需求不足,居民自发性投资和消费大为减少,利率已经达到最低水平,甚至为零利率。
在极低的利率水平下,投资者仍旧对经济前景预期不佳,消费者仍旧对未来持悲观态度,使得人们风险偏好很低,宁愿持有流动性最好的货币,也不愿投资和消费。
此时央行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储蓄起来,使得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的杠杆作用失效,造成货币政策失效。
另一方面,当市场利率降至很低的水平时,人们就会产生未来利率上升而债券价格下跌的预期,从而愿意多持有货币。
同时,由于持有货币比持有债券更便于交易,当利息收入太低时,几乎每个人宁愿持有货币,而不愿持有债券。
在这种情况下,央行增加多少货币,也无法改变市场利率,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趋向无穷大,导致货币政策失效。
3.流动性陷阱对经济、资本市场的影响在流动性陷阱中,传统货币政策失效,央行增加多少货币供应,都会被人们储蓄起来,而不去投资和消费,致使经济陷入长期萧条。
对债券市场而言,由于人们风险偏好很低,倾向于持有流动性好的短端投资,造成短端利率接近零,而期限利差、信用利差难以下降。
而股市由于人们投资、消费意愿低,分子(经济)和分母(风险溢价)都无法改善,陷入长期低迷。
二.海外摆脱流动性陷阱的成功经验1.3轮EQE过后,美国经济从危机走向复苏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经济持续低迷,银行惜贷、企业投资意愿低、居民消费谨慎、市场风险厌恶情绪高,短端利率降到0.1%左右,而长端利率难以下降,出现流动性陷阱的现象。
美联储为加速美国经济走出衰退,减少产出缺口而推出QE。
流动性陷阱案例分析
![流动性陷阱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d3bf133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f064f58.png)
流动性陷阱案例分析流动性陷阱(LiquidityTrap)概念源自经济学家JohnMaynardKeynes的著名论文《投资与利率》,指的是当利率达到一定水平,经济体内货币供应量不断增加,但是实际需求仍旧没有增加,货币不断地处于“闲置状态”,没有被投资或者消费,或者被投资或者消费的速度比预期要低,进而导致经济出现停滞或衰退的状态。
二、流动性陷阱案例分析1、美国2008年经济危机2008年的金融危机,主要是由于美国住房市场的繁荣导致投机者迅速增加,随之而来的结果就是价格急剧上涨,而各家金融机构也因此增加了注入的资金,压低金融利率,让贷款条件变得越来越宽松,投机者借入资金进行投资,投资者也纷纷乘机抛售资产。
但是随着资本市场利率越来越低,经济增长也没有看到明显的提升,这就造成了美国2008年经济危机,由于银行只把钱以低利率的方式放贷,投资的积极性不够高,不可避免的就会导致钱币供给量大,但是实际的投资却没有明显上升,从而进入了流动性陷阱。
2、日本1990年经济危机1990年日本经济出现了危机,原因在于日本大量发行了货币,而国家产业和用途却没有很好地把这些货币投入到实体经济中去,因此这些货币便处于闲置状态,日本政府和银行为了刺激经济便大量发行了有关新货币,但使用效果却很差,因为日本的利率已经处于很低的水平,没有什么额外的利率可再降低,而日本却还发行了新货币,虽然货币供给量大,但是投资的积极性却没有得到激活,引发了经济的明显下滑,因此也就进入了流动性陷阱的困境。
三、解决流动性陷阱的措施1、实施财政刺激政策为了解决流动性陷阱,政府首先应该实施财政刺激政策,比如减税等,以提高消费者的购买力,从而把经济带入活跃状态,并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使更多的货币可以用来实际购买物品,提升实体经济的发展。
2、降低利率政府也可以通过降低利率的方式,来刺激民众的投资热情,从而把经济带入活跃的状态,降低利率可以使投资者有更大的信心去投资,从而有效地把货币投入到实体经济中去,让货币发挥最大的作用。
日本经济的流动性陷阱
![日本经济的流动性陷阱](https://img.taocdn.com/s3/m/3a7aaac6a1c7aa00b52acb0a.png)
2.1 2.1 2.2 2.5 2.9 3.1 3.4 3.4 3.4 4.1 4.7 5.0
Inflation Rate (%) 2.4 3.0 1.7 0.6 0.1 0.4 0.8 0.4 0.1 1.4 1.6 1.6
Output Growth, Unemployment, and Inflation, Japan 1990-2001
日本国简介1日本战后经济发展历程2日本经济失去的十年3日本应对流动性陷阱的政策措施4日本应对流动性陷阱的政策效果5从日本经济流动性陷阱的冷思考6从日本经济流动性陷阱的冷思考通货紧缩实际利率提高储蓄率上升投资率下降消费疲软从日本经济流动性陷阱的冷思考流动性陷阱产业结构失调负债负担增加经济短期低迷经济长期矛盾从日本经济流动性陷阱的冷思考扩大总需求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制度创新提升产业结构刺激扩大内需提高国民收入降低失业率走出衰退阴影从日本经济流动性陷阱的冷思考?通货紧缩与流动性陷阱具有内在联系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历程- 1945-
1
日本国简介
2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历程
3
日本经济“失去的十年”
4
日本应对“流动性陷阱”的政策措 施 日本应对“流动性陷阱”的政策效 果 从日本经济“流动性陷阱”的冷思 考
5
6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历程-90年代的经济萧条
九十年代初,结束了在日本所经历的第二次世界大 战结束以来的强劲增长。 自 1991 年,经济遭受长期的低增长,即“日本经 济衰退”(Japanese Slump)。 低增长导致失业问题,并使得通胀率稳步下降。通 货紧缩随之出现。
高速增长期(1955—1973)
中速增长期(1974—1991)
18年间GDP增加了12.5倍,人均国民收入增长10倍多,年均增长9.8%。 1968年追超西德,在资本主义国家中仅次于美国,成为亚洲新巨人,被称为“世界经济 奇迹”。
日本失去的十年
![日本失去的十年](https://img.taocdn.com/s3/m/b400f5c40c22590102029d02.png)
日本失去的十年上世纪60-70年代,日本经济经历了黄金发展时期,经济高速增长,出口大幅提升,积累了大量的贸易顺差,其中主要是对美国的顺差。
80年代之后,日本与美国的双边贸易摩擦不断加剧,贸易战逐渐升级到汇率战,美国认为是日元低估造成日本对美的巨额贸易顺差。
在美国的压力下,1985年,五国集团(G5)签订了著名的“广场协议”,日元被迫大幅度升值。
其后,由于日本宏观政策的失误,日本遭遇了严重的资产泡沫,并于90年代初破灭,此后日本进入长达十年的经济萧条。
图一:日本经济增速的超级L型一、80年代日本的政治经济格局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之后,日本经济的封闭性、管制性受到了当时国际社会的极大批判。
日本在70年代开始了经济结构调整、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改革,但是进程缓慢。
80年代之后,日本出于自身需要和国际压力的考虑,经济改革、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进程加快,日本政治经济面临三个重大的战略调整。
一是政治国际化。
日本政府一直希望通过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政策协调行动,扩大国际影响、提升国际地位,实现其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的理想。
1983年,曾根康弘提出了日本的“大国思维战”战略,并把对美关系作为这一战略的基石。
二是金融、经济自由化、国际化。
20世纪80年代之后,日本放弃了战后一直延续的封闭和管制,逐步放宽了利率限制,修订了外汇与外贸管理法,开放了日本金融市场,并积极拓展日本银行海外业务。
1985年,日本政府发表了《关于金融自由化、日元国际化的现状与展望》公告,推进了日本利率市场化、金融业务开放、资本流动自由化和日元国际化等进程。
三是经济结构调整。
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际社会要求日本开放国内市场、改变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呼声日高,日本的经济增长模式由“外需主导型”向“内需主导型”转变的压力渐升。
日本政府也认为,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不可持续,日本必须扩大内需,以缓和与国际社会的关系。
简言之,80年代中期,日本面临着三个重大的战略转变:一是由“管制经济”向“开放经济”的转变;二是由“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的转变;三是由“外需主导型经济”向“内需主导型经济”的转变。
日本经济是否陷入了流动性陷阱
![日本经济是否陷入了流动性陷阱](https://img.taocdn.com/s3/m/4cfc90afdd3383c4bb4cd2a5.png)
日本经济是否陷入了流动性陷阱?日本是首个陷入流动性陷阱(Liquidity Trap)和长期通缩的主要工业国。
所谓流动性陷阱是指当一国的名义利率接近零而物价仍然下降,货币当局已经无法再通过货币政策以提振投资需求,使经济陷入通缩的恶性循环,即需求下降导致生产萎缩,生产萎缩致使收入下降,收入下降再导致投资消费需求不振。
同时,物价下跌导致实际债务上升,通缩预期又导致消费推迟,对经济造成额外打击。
日本在资产泡沫破灭后曾持续减息以期提振经济,却在90年代陷入流动性陷阱,名义利率在99年下降至零,但物价进入通货紧缩状态,日本央行此时已无法通过减息降低实际利率,经济陷入十余年的长期低迷,失业率持续上行。
日本陷入流动性陷阱并在相当长时间内经济持续低迷可以从信贷的需求与供给两方面因素来解释。
需求方面因素与美国现状非常相似,首先,资产泡沫破灭是导致投资需求不振的直接原因。
由于对未来经济的过度乐观,日本80年对房地产及股市过度投资。
而随着房地产及股市泡沫的破灭,日本家庭及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急剧恶化。
至2000年土地价格从1991年的高位下降了35%,商用土地价格跌幅超过50%。
股市在92年年中时已较89年底暴跌60%,此后资产价格的长期不振也抑制了其投资于房市和股市的意愿。
此外,对实体经济的过度投资亦导致泡沫破灭后的产能过剩,产能利用率大幅下滑带动企业投资显著萎缩。
尽管在97年和2000年产能利用率有所反弹,但主要是由外部需求带动,由于日本内需依然低迷,产能利用率仍远低于90年代初的高位。
过度投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难以被消化,直接导致企业投资及贷款需求不振。
第二,人口红利拐点的出现是投资需求疲软的长期性因素。
根据联合国的数据,日本老龄人口赡养比例从80年代末起大幅度上升,至2025年将达到目的50%。
人口老龄化将造成工作人口的萎缩,那么即便资本存量保持不变,单位资本对应的劳动力也在下滑,直接造成了预期资本回报率下降,并抑制了投资意愿。
日本“流动性陷阱”的实证分析及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
![日本“流动性陷阱”的实证分析及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f575068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b37334f.png)
性,以期为国家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
文献综述
中国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主要通过中国人民银行进行。货币政策的制定考 虑了多种因素,包括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就业情况等。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 的波动和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中国货币政策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关于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研究,已有文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货币 政策对经济周期的影响、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以及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虽然这些研 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缺乏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深 入研究,以及实证分析的样本较小等。
当然,本次演示的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例如,样本期间较短,可能 无法全面反映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长期趋势。此外,本次演示主要了货币政策 的有效性,而未对货币政策制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进行深入探讨。未来研究可以 进一步拓展样本
期间,深入研究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以期为提高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提供更有价值的建议。
2、加强结构性改革: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企业竞争力和改善营商环 境等措施,提高经济潜在增长力。这有助于缓解“流动性陷阱”带来的压力。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通过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增加居民消费信心和安全 感,从而刺激消费需求。
4、加强国际合作: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经济相互影响日益加深。因此,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经济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实证结果
通过对中国过去十年相关经济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出以下实证结果:
1、中国货币政策整体上具有有效性。在样本期间内,货币政策能够对经济 增长、物价稳定、就业水平等产生显著影响。
2、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存在一定程度的时变性。在样本期间内,货币政策的 有效性并未保持稳定,而是呈现一定的波动。
流动性陷阱名词解释
![流动性陷阱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59191a76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b8.png)
流动性陷阱名词解释流动性陷阱是一个宏观经济学术语,用来描述在低利率政策下,货币政策无法有效刺激经济增长的情况。
在流动性陷阱中,市场利率已经非常接近零,但经济依然处于停滞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中央银行采取进一步降低利率的措施已经无效,因为利率已经接近零下界。
这使得中央银行失去了通过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的工具。
流动性陷阱的概念最早由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时期提出。
当时,许多国家处于经济衰退状态,失业率居高不下。
凯恩斯观察到,尽管中央银行采取了大规模的货币宽松政策,但市场利率仍然保持在历史低水平,并且对经济增长没有明显的刺激效果。
流动性陷阱的本质是市场利率的下行趋势被阻碍,因为投资者具有对货币利率的预期。
当市场利率已经接近零下界时,投资者开始预期未来的利率将保持低位,或者中央银行没有更多的工具可以降低利率。
这使得投资者对进一步的投资持谨慎态度,导致资金无法有效流动到实体经济中。
流动性陷阱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所谓的预期逆转现象。
当市场预期利率将保持低位时,投资者更倾向于持有现金而不是进行投资。
然而,如果市场预期利率将上升,投资者可能会倾向于提前进行投资,从而使得经济活动得以刺激。
因此,在流动性陷阱中,预期逆转现象使得投资者不愿意投资,并导致经济停滞。
流动性陷阱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
当中央银行无法通过降低利率来刺激经济时,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变得无效。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可能需要采取其他措施来刺激经济增长,如财政政策的扩张或者结构性改革。
近年来,一些国家如日本和欧洲一些国家就陷入了流动性陷阱。
由于经济增长乏力和通缩的风险,这些国家的中央银行不得不采取非常激进的货币政策措施,如实施负利率政策和大规模的债券购买计划来刺激经济。
然而,这些措施并没有明显改善经济状况,反而引发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如金融市场不稳定和资产价格泡沫的形成。
在总结中,流动性陷阱是指在低利率政策下,市场利率已经接近零下界,中央银行无法通过降低利率来刺激经济增长的现象。
预期与“流动性陷阱”下的日本货币政策
![预期与“流动性陷阱”下的日本货币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3e73dfe8524de518964b7db1.png)
① 凯 恩斯 首先提 出 “ 流动性 偏 好理 论 ” ,指 当一 定 时期 的 利 率水 平 降低 到不能再 低 时 ,人们 就会 产生利 率上 升而 债券价 格下 降 的预 期 ,货 币需求 弹性 就会变 得无 限大 ,即无 论增加 多少 货 币,都 会 被 人们 储存起 来 。希克斯 在其 I I 模 型 中提 出了 “ 动性 陷 S— M 流 阱” 的概念 ,意指 在货 币政策 的极端 情况 下 ,名 义利率 已经接 近
吴 烨 徐 伟
( .安庆师范学院 经济与管理 学院 ,中国 安庆 2 6 3 ;2 1 4 13 .安徽财经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 ,中国 蚌埠 2 3 3 ) 3 O0
摘
要 :日本的通货 紧缩和 紧接 出现 的 “ 流动性 陷阱”对其货 币政 策的实施提 出了 巨大的考验和挑战 ,如何 走 出 “ 通
的作 用 ,最后 给 出 了一 些相 应 的评 价 和 启 示 。
关 键 词 : 期 ;通 货 紧缩 ;货 币政 策 ;流动 性 陷 阱 ; 日本 预
中图分类号 : 8 1( F 2 .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3 2 X(0 ( 62—30 6 73 4 2 1】 —83—6 )0
并最终将 利率 降低 到零 。零利 率限 制对货 币政 策的 制定 和实施产 生了许多危 害 ,这是 由于货 币政 策的 主要操 作 工具是短期利率 。在经济萧条 时期 ,为 了刺激 经济复苏 , 基本的货 币政 策渠 道是降低 短期 和长 期真实 利率 ,刺 激
日本货币政策
![日本货币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deb2e3f519e8b8f67c1cb956.png)
一、日本数量宽松型的货币政策效果分析(一)背景日本在90 年代初资产泡沫破灭后陷入长期经济萧条,尽管日本央行于90 年代末已经将利率降至0,但经济平均增长率仍显著下滑,物价亦进入通货紧缩状态,如图1。
图1 日本90年代末陷入流动性陷阱自1999年2月起,为应付经济停滞和严重的不良债权问题,日本银行采取了所谓“量的缓和”措施,自从实施零利率政策以来,积极财政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使日本经济有所复苏,向恢复性过渡。
GDP增长率由1999年的0.6%上升到2000年的2.8%。
消费物价指数、通货紧缩势头明显在减弱,通货紧缩不应再是货币政策关注的焦点。
此外,日本银行认为零利率政策是一种“非常状态下的非常措施”,如果长期实行零利率政策,既不利于金融发挥正常作用,长期采用零利率这种超常规的极端政策实际等于完全丧失利率杠杆的效用;也不利于经济结构性改革和解决不良债权问题,应尽快解除。
基于以上理由,日本银行认为解除零利率政策的条件已经成熟。
而与日本银行相比,日本政府对经济复苏的判断却极其谨慎。
尽管政府持反对态度,日本银行还是于2000年8月做出了解除零利率政策的决定1,将银行同业间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由0.03%上调至0.25%。
但是,出乎日本银行的预料,进入2001年后日本经济恢复的内外环境非但没有好转,反而在明显恶化。
物价指数降至-0.7,GDP增长率到2002年降至0.3%,日经平均股价跌破13000日元大关,银行的自有资本损失剧增,企业设备投资减少。
日本经济面临着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前颇为相似的状况,以不良债权为背景的金融不安再度趋强,金融、经济危机再燃的可能性急剧高涨。
(二)日本资产泡沫破灭后的货币政策1、景气起伏期(2000—2001):从紧缩到超宽松的货币政策由于受当时美国IT泡沫破灭的影响,终于导致日本经济再次跌入谷底。
2000年、2001年消费物价指数降幅增大,分别达到-0.5%和-1.0%,2001年GDP增长率降至-0.8%。
流动性陷阱的概念和影响
![流动性陷阱的概念和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bb615c71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b2.png)
流动性陷阱的概念和影响
流动性陷阱是指经济处于低利率环境下,市场的流动性过剩,但企业和个人却不愿意借贷和投资,导致经济增长乏力的现象。
流动性陷阱通常发生在经济衰退或金融危机后,央行采取降低利率、增加货币供应等政策刺激经济。
这些政策可以提高市场的流动性,降低借款成本,激励投资和消费。
然而,在经济不确定性较高时,企业和个人会更加谨慎,不愿意承担风险,因此他们不愿意借贷和投资,而是将资金保守地存放在银行或其他流动性高的资产上。
流动性陷阱对经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 资金闲置:企业和个人不愿意借贷和投资,导致资金在市场上闲置。
这使得货币供应量增加,而实际经济活动却不增加,影响了经济增长。
2. 投资减少:企业和个人不愿意投资,导致经济中的投资活动减少。
这会限制企业的扩张和创新能力,降低经济的长期增长潜力。
3. 通货紧缩:由于需求不足,企业降低生产和雇佣,导致价格下降。
这可能会引发通货紧缩,进一步压缩需求,形成恶性循环。
4. 失业率上升:由于经济增长乏力,企业减少生产和雇佣,导致失业率上升。
失业率的上升会进一步影响消费和投资,使经济陷入更深的衰退。
总之,流动性陷阱是一种持续低利率和过剩流动性不能激活经济的情况。
解决流动性陷阱需要综合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以鼓励企业和个人借贷和投资,促进经济复苏。
必须高度警惕的几种致命陷阱
![必须高度警惕的几种致命陷阱](https://img.taocdn.com/s3/m/f0de9230360cba1aa911da90.png)
必须高度警惕的几种致命陷阱作者:黄志凌来源:《全球化》 2017年第6期摘要:纵观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历程,有一部分国家深陷泥潭、无法自拔,而一些国家成功跨越陷阱、不断发展。
本文从产生条件、作用机制、致命后果以及预防避免等角度深入剖析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几种致命陷阱,流动性陷阱是长期通缩积累的极端情景,经济衰老效应不断积累而形成过度福利陷阱,腐败陷阱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大阻碍。
通过比较国际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认为只有社会各方达成共识、全面评估、慎重选择、积极引导,才能避免悲剧发生、跨越致命陷阱、实现社会经济发展升级。
关键词:流动性陷阱过度福利陷阱腐败陷阱中等收入陷阱作者简介:黄志凌,中国建设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在经历了短暂的剧烈波动之后陷入持续低迷状态,大宗商品需求疲软致使价格持续下行,主要市场经济国家都面临日益严重的通货紧缩困惑。
虽然美国经济看似已经恢复、数字抢眼、美元强劲并不断扬言加息,但仍然缺乏坚强的基础支撑,其通货紧缩趋势长期看并不乐观。
新兴经济体更是饱受经济下行之苦,要么受到发达经济体通货紧缩的拖累,经济增长严重放缓;要么经济停滞伴随严重通货膨胀。
经济矛盾的长期积累,最终必然反映为社会政治的认识分歧与国家之间的地缘政治冲突。
回顾历史、环顾现实,我们担心有几种最不愿意看到的经济发展情景会重现。
在这个特殊时期,有良知负责任的政治家必须调动全部的政治智慧,全面评估、慎重选择、积极引导,避免社会经济发展落入一系列致命陷阱。
一、流动性陷阱:长期通缩积累的极端情景长期通货紧缩积累,将产生严重后果。
通货紧缩一旦成型,解决起来非常麻烦,解决不好的后果是落入“流动性陷阱”,这是一种很可怕的情景。
国际上,日本的教训并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甚至还有不少人认为这种“日本现象”没有什么不好。
流动性陷阱亦即社会资本陷阱、货币陷阱、通货陷阱、金钱陷阱。
按照货币经济增长(包括负增长)原理,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来改变利率。
金融不稳主导的日本经济停滞与金融政策
![金融不稳主导的日本经济停滞与金融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9682b159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88.png)
金融不稳主导的日本经济停滞与金融政策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经历的长期经济停滞中,金融因素不仅贯穿始终,而且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影响因子。
泡沫经济崩溃后银行出现的不良债权问题,贯穿于整个经济停滞期间,不仅严重困扰了日本银行业的经营和引发金融动荡,甚至被认为是经济停滞长期化和深刻化的罪魁祸首。
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之后,日本经济开始了更深刻的衰退,主要表现在日本金融体制的动荡(金融危机)、不断加重的通货紧缩,以及在流动性陷阱的条件下货币金融政策的失效等方面。
与金融相关的对宏观经济产生负面影响的诸多因素,其产生和解决都与金融政策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日本的金融政策成为争论的焦点。
本文将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停滞期间的金融政策作为主题,分析该时期金融政策作用的理论机制,并对实际效果进行初步的经验研究。
一经济停滞深化与金融调控日本同其他西方国家一样,金融政策作为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内容之一,在宏观调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日本金融自由化、国际化的发展,金融政策的外部环境发生了重要变化。
因此,日本银行的金融调控方式也随之改变。
此前,日本银行是以“再贴现率”作为直接的利率调控手段,通过变更再贴现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筹措成本,从而影响银行的贷款,同时辅以“窗口指导”的直接控制政策。
金融自由化以后,商业银行的资金筹措方式多样化以及与再贴现率相关联的存款利率的自由化,再贴现率对银行资金成本的影响已经大幅度下降,而且通过“窗口指导”对民间金融机构的直接控制更是早已不合时宜。
于是,在1991年,日本银行废除了长期实施的“窗口指导”方式,1995年7月,日本银行宣布短期市场利率作为金融调控的主要目标,这标志着日本金融调控方针的重大变化,即开始实施短期利率调控政策。
此后,再贴现率尽管仍然起着表明金融政策立场的信号作用,但是已经丧失了实质性金融调控手段的机能。
所谓的短期利率调控政策就是将短期金融市场利率作为金融调控的直接目标,公布短期利率的政策目标,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来扩大或收缩市场资金供给,以此改变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准备金账户的存款额,从而改变短期资金市场的资金供求平衡,使短期利率向确定的目标变动。
流动性陷阱与日本的经济萧条
![流动性陷阱与日本的经济萧条](https://img.taocdn.com/s3/m/953c85fe0242a8956bece41c.png)
流动性陷阱与日本的经济萧条
虞吉海 王劲松*
第一个关系式来自货币方面。在正常情况下, 即名义利率 i > 0 时, 参与人除了持有消费所需的 现金外, 其他的都投入资本市场。因此:
Ct * P t= Yt * P t= M , 即 P = M / Y
( 2)
正常情况下价格与货币供给量成正比例关系。
第二个关系式来自期间优化选择。参与人每
放弃一单位货币的消费而把它投入资本市场, 那
么他就放弃了1 / P单位的现时产品, 而获得了 ( 1+ i) / P * 单位的未来产品。参与人的最佳选择是
一单位现时货币的边际效用等于一单位未来货币
的 边际效 用, 由于 T = 1 时 消费 的 边际 效用 为 C- Q, T = 2 时为 D ( C* ) - Q, 对( 1) 式求导可得:
30 年代大萧条过去后, 特别是战后各国的利 率水平远远大于零, 流动性陷阱只是出现在宏观 经济学的教科书中。直至最近几年, 美国、欧洲和 日本的利率持续下降, 经济学家对利率接近零水 平的货币政策有效性做了一系列分析, 流动性陷 阱理论才又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
按照传统的流动性陷阱理论, 如果一国发生 流动性陷阱, 只要实行扩张的财政政策, 就能走出 经济萧条。从 90 年代初以来日本政府出台了一系 列的财政刺激政策, 每次推行时虽然整体经济在
在正常的情况下, 即名义利率大于零时, 参与 人将货币一部分存入银行, 一部分购买债券, 而没 有以现金形式持有。银行则把吸收的存款一部分
流动性陷阱与日本案例
![流动性陷阱与日本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66e1ff96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01.png)
流动性陷阱与日本案例流动性陷阱与日本案例流动性陷阱通常被认为是这样的一种情形: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没有带来利率下降,而仅仅表现为闲置持币余额的增加。
在正常条件下,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导致债券价格上升。
人们会试图用持有的多余现金购买资产,从而使利率下降。
在凯恩斯所描述的流动性陷阱中,人们确信目前的债券价格过高、以后可能下跌,利率也相应太低、今后还会升高。
人们因此认为,现在购买债券无疑会造成资本损失,还是应该选择持有现金。
其结果是,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仅仅是闲置持币余额上升,而对利率没有产生影响……。
流动性陷阱意味着货币政策在这种情况下不起作用。
增加货币供给不能降低利率,更不能增加经济中的产出。
可以说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的经济的确具备了“流动性陷阱”的一些特征。
1991年,日本的泡沫经济破灭,随后整个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一直处于萧条的状态,经济增长率持续下降,个别年份甚至出现负的增长率,2001年底日本的净资产为2 907.6万亿日元,比上一年减少了56.2万亿日元,以至于有人感叹这是“失去的十年”。
面对这样的情况,日本政府想方设法刺激经济的复苏,其中最主要的措施就是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但是政策的效果并不明显。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包括降低利率、增加货币供应量。
日本的中央银行连续下调利率,1995年日本的货币市场利率下降到1%的水平,1998年下降到0.37%,1999年2月至2000年8月甚至实行了零利率政策,但是经济并没有因此而复苏。
正因为如此,国内外很多经济学家认为日本经济陷入了“流动性陷阱”。
虽然日本银行不断地降低利率、增加货币供应量,但是并没有刺激经济中的投资,中央银行增发的货币只是在商业银行内部流动,没有进入到经济循环中,这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经济的景气,增加了企业破产的风险,银行不愿意向企业发放贷款。
这样做的负面影响是比较大的,因为日本企业的融资方式主要就是通过银行进行间接融资,如果银行不愿发放贷款,相当多的企业就难以生存发展。
流动性陷阱之谜的解析
![流动性陷阱之谜的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9cbfaa5e910ef12d2af9e7db.png)
-74-一、流动性陷阱经典研究文献回顾(一)凯恩斯和希克斯对流动性陷阱的解释所谓流动性(Liquility ),是指货币或者货币类资产因可以用于支出而具有流动性。
所谓流动性陷阱(Liquility Trap )是指在利率很低的情况下,货币供给量增加多少,货币需求量就增加多少,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不能导致利率下降和产值增加。
这是宏观经济学的重要概念或原理。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Paul R. Krugman )认为:“流动性陷阱可以定义为这样一种情形:由于名义利率已经是或者接近于零,私人部门把货币和债券看作是完全的替代品,向经济注入基础货币没有效果,传统的货币政策不起作用。
”a 美国经济学家多恩布什(Rudiger Dornbusch )等人认为:“它表明一种情况,即在既定的利率情况下,不管货币供应量是多少,公众就打算持有多少。
……货币政策无力影响利率”。
b 由此可见,经济学界对流动性陷阱的定义没有异议。
克鲁格曼指出,流动性陷阱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John Hicks )在其1939年发表的论文《凯恩斯先生与古典学派》中提出来的。
c 但是据笔者查证,在希克斯的这篇论文中*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构建研究”(16AJL00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李翀,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875)。
a Paul R. Krugman, Kathryn M. Dominquez and Kenneth Rogoff,“It ’s Baaack: Japan ’s Slump and the Return of the Liquidity Trap ”,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 vol. 29, no. 2, 1998, p.141.b [美] 多恩布什等:《宏观经济学》,王志伟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第251页。
日本经济与“流动性陷阱”
![日本经济与“流动性陷阱”](https://img.taocdn.com/s3/m/73be0d56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26.png)
日本经济与“流动性陷阱”
尹玉梅;刘洪仓
【期刊名称】《日本问题研究》
【年(卷),期】2000(000)002
【总页数】5页(P13-17)
【作者】尹玉梅;刘洪仓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日本研究所;河北大学日本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31.344
【相关文献】
1.日本经济发展新途径的尝试——民主党主政下的日本经济走向简析 [J], 胡令远
2.再论我国是否存在流动性陷阱:T型流动性陷阱假说 [J], 朱富强;瞿建波
3.广场协议后日本经济增长问题研究与启示
——剖析日本经济低迷之谜 [J], 宋慧中;别曼
4.通货紧缩与流动性陷阱下的日本经济与股市及对中国的启迪 [J], 谢百三
5.从战后日本经济波动解读日本经济体制的变迁 [J], 平力群;刘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二) 流动性陷阱 假定经济开始处于点 1 的状态, 中央银行在
T = 1 时期不断扩大货币供给, 导致 M M 线右移
( 假定参与人预期 T = 2 时期以后货币供给不变,
即预期中央银行会执行各种政策来维持价格的稳
定) , M M 线和 CC 线最终相交于点 2。如果中央 银行再增加货币供给, 经济会不会处于点 3 的状
在正常的情况下, 即名义利率大于零时, 参与 人将货币一部分存入银行, 一部分购买债券, 而没 有以现金形式持有。银行则把吸收的存款一部分
作为法定准备金, 以备参与人提款之需, 其余的全 部购买债券。此时基础货币 M 0( 现金+ 准备金) 就 只是准备金, 广义货币 M 2( 现金+ 存款) 就只是存 款。中央银行扩大 M 0 的供给量就会引起“信用创 造”, 从而导致 M 2 增加。
S) ln( CN t ) ] , 贸易品和非贸易品的效用分割开来。 由于对每种产品来说 1 + r = D - 1 ( Ct+ 1 / C) ( r 为 实际利率) 。对贸易品来说, r 是世界利率( 给定) , 因此其相对消费 Ct+ 1/ Ct 由世界利率 r 决定, 简 单地说是利率决定消费。对非贸易品来说, 消费必 须等于产出, Ct+ 1/ Ct 取决于产出的变化, 因此利 率 r 由产出的变化决定, 简单地说是产出决定利 率。由于在非贸易品市场完全有可能出现利率为 负( Y * / Y 过低) , 如果一国的贸易品份额比较小, 即使世界利率大于零, 资本完全流动, 其总体的实 际利率水平还是有可能小于零。
关 键 词 流动性陷阱 日本 经济萧条
从 1995 年起日本的货币市场利率低于 1% , 1998 年跌入 0. 37% 。由于去除利率的最后几个小 数点不会产生任何重大影响, 日本经济实际上已 经陷入典型的流动性陷阱。
流动性陷阱理论产生于 20 世纪 30 年代的大 萧条。当时凯恩斯认为, 名义利率接近于零, 人们 的货币投机需求为无限, 增加货币供给不能降低 利 率, 也不能 增加收 入, 经 济陷入 “流 动偏好 陷 阱”。1937 年希克斯( Hicks) 以 IS-L M 模型阐述了 凯恩斯理论及流动性陷阱。在 IS-L M 模型中, 若 名义利率很低, 人们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就无限 大, LM 曲线成为水平。此时国家货币当局想用增 加货币供给来降低利率以刺激投资, 是不可能有 效的。水平的 L M 线即为“流动性陷阱”。
态呢? 答案是否定的。由于名义利率不可能为负,
因此任何超过点 2 的货币供给都将被人们所持
有。这样的话, 货币成了人们手中可替代债券的资 产, 同时由于人们预期通货紧缩, 不会把所有的货
币都购买消费品, ( 2) 式 P = M / Y 就无效, M M 线 也就不存在。中央银行虽然不断增加货币供给, 但
一、新角度的流动性陷阱理论
( 一) 模型介绍
假定一个单产品的社会, 参与人的效用函数
6 为: U =
1 1- Q
Ct 1- QD t
( 1)
其中 Ct 为 T 期的消费, Q为风险规避系数, D
为贴现率, 此效用函数为递减的增函数。每个参与
人通过出售自己的要素( 劳动或资本) , 获得现金
形式的收入 Yt 。在 T 时期初期, 参与人在资本市
30 年代大萧条过去后, 特别是战后各国的利 率水平远远大于零, 流动性陷阱只是出现在宏观 经济学的教科书中。直至最近几年, 美国、欧洲和 日本的利率持续下降, 经济学家对利率接近零水 平的货币政策有效性做了一系列分析, 流动性陷 阱理论才又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
按照传统的流动性陷阱理论, 如果一国发生 流动性陷阱, 只要实行扩张的财政政策, 就能走出 经济萧条。从 90 年代初以来日本政府出台了一系 列的财政刺激政策, 每次推行时虽然整体经济在
何一个开放经济的国家都能从流动性陷阱中解脱
出来。问题在于产品、服务市场并非像资本市场那
样基本实现了一体化, 它会阻碍本国和世界利率 的趋同化。下面通过模型来说明: 即使资本完全流
动, 产品、服务市场的非一体化将阻碍本国利率和
世界利率的趋同, 从而使一国不能通过国际资本
流动脱离流动性陷阱。
把 ( 1) 式 的 效 用 函 数 改 为 U =
经济只是停留在点 2, 传统的货币政策失效, 这就
是流动性陷阱。
什么情况下才会发生流动性陷阱呢? 由( 3) 式
可知, 当 P * / P 过低或 Y * / Y 过低时都有可能导 致名义利率等于零。P* / P 过低, 即当前价格 P 高 于人们预期的未来价格水平 P * , 也就是说人们预 期通货紧缩; Y * / Y 过低, 表示人们预期未来收入 下降。在这两种情况下, 人们倾向于未来消费, 而
进行现时储蓄, 导致资金供给远远大于资金需求,
利率 i 不断下降, 最终接近零水平。此时中央银行 再增加货币供给就无效, 经济陷入流动性陷阱。
( 三) 考虑国际资本流动和金融机构后的流动
性陷阱
1. 考虑国际资金流动。许多经济学家认为, 在
零利率下储蓄还是大大多于投资时, 可以将多余 的储蓄投资于国外, 因此只要国外有投资机会, 任
日 本基础货币、广义货币、信贷变化情况
M0
M2
银行信贷
1994 100
1 00
10 0
1 99 5
107. 8
103. 3
100. 8
1 99 6
117. 0
106. 5
100. 6
1 99 7
125. 6
110. 6
100. 9
1 99 8
131. 3
109. 5
100. 7
资 料 来 源: Int ernational Financial Sta tistics, 1999, A ug ust.
流动性陷阱与日本的经济萧条
虞吉海 王劲松*
内容提要 日本自 1991 年泡沫经济崩溃后一直处于萧条状态, 在预期通货紧缩和收入下降的 情况下已经陷入流动性陷阱。这种流动性陷阱具有的新特征使日本政府传统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 和金融改革在新形势下失效。日本经济只有实施通货膨胀目标政策及进行永久性减税, 并努力进行 产业结构调整, 才能走出萧条。
场上把一定的货币以利率 i 购买债券, 剩下的货
* 虞吉海 王劲松: 复旦大学 世界经济系 硕士生 复旦大 学南区 23 楼 201 室 200437 电话: 021- 65111789。
世界经济* 2000年第7期 ·73·
流动性陷阱与日本的经济萧条
币为 M t ( 消费者在 T 期的消费 Ct * P t 不能超过 M t ) , 同时通过出售自己的要素得到下一期的收 入 Yt + 1。政府在此模型中起到两个作用: 一是在
6 1
1- Q
D
[
C C S 1Tt Nt
S]
1-
Q,
即消 费 品 分 为 贸 易 品
CT 和非贸 易品 CN, 其 中 S 为 贸易品 CT 所占 比
虞吉海 王劲松
重, 1- S为非贸易品 CN 所占比重。再取其对数形
6 式, 个人效用函数为 V = D t[ Sln( CTt) + ( 1 -
二、日本政府政策失效的原因
( 一) 财政政策 脱离流动性陷阱的传统方法是实行扩张的财 政政策。泡沫经济崩溃后, 日本经济长期处于萧 条。日本政府为了扩大内需, 以扩大公共投资为核 心, 共进行了 8 次综合景气对策, 是典型的凯恩斯 主义财政政策。在一系列财政刺激下, 特别是 1995 下半年出现的日元贬值倾向, 使日本经济迈 出复苏步伐。日本政府误以为经济已步入正常轨 道, 从 1997 年 4 月起进行财政重组计划, 开始提 高消费税, 以求扩大财源, 消除金融界巨额不良债 权。提高消费税的负作用导致经济复苏中断。 1998 年 4 月桥本内阁宣布了一项日本历史 上规模最 大的价值 166 500 亿 日元( 1 281 亿 美 元) 的“综合经济对策”。小渊上台后, 又在 1998 年 度追加总额超过 100 000 亿日元的第二次补充预 算, 用做解决银行不良债权和恢复景气指数。增加 财政预算, 动用公共资金, 应该说能起到推动经济 复苏的作用。由( 3) 式可知, 公共开支的增加刺激 经济的增长, 会引起人们预期收入 Y * 的增加, 将 导致 CC 线上移, 见下图:
么他就放弃了1 / P单位的现时产品, 而获得了 ( 1+ i) / P * 单位的未来产品。参与人的最佳选择是
一单位现时货币的边际效用等于一单位未来货币
的 边际效 用, 由于 T = 1 时 消费 的 边际 效用 为 C- Q, T = 2 时为 D ( C* ) - Q, 对( 1) 式求导可得:
世界经济* 2000年第7期 ·75·
流动性陷阱与日本的经济萧条
如果经济处于 2 点, 利率为零, 此时公共开支 引起的预期收入 Y* 的增加会使 CC 线上移至 C’C’线, 经济处于一个新的均衡点 2’, 利率大于 零, 经济走出流动性陷阱。
C- Q/ P = D ( C* ) - Q( 1+ i) / P* 由于产品
的消费 C 等于产出 Y, 所以:
1+
i=
P* DP
(
Y
*
/
Y
)
Q
( 3)
通 过( 3) 式可知当期价格水平越高, 名 义图:
M M 线即( 2) 式, CC 线即( 3) 式, 交点为 1。由图可 知, T = 1 期货币供给增加则 M M 线右移, 从而导 致价格上升, 利率下降。
一段时间内会有明显回升, 但却没有收到足够而 持续的效果。这说明传统的流动性陷阱理论不能 说明当今日本经济的实际情况。为了解释这些宏 观经济问题, 我们必须另外考虑到: 期间选择问 题; 开放经济问题; 金融机构问题。下面应用保罗 · 克鲁格曼( Paul R. Krugman, 1999) 的一个期 间优化选择模型, 重新阐述流动性陷阱理论, 并且 应用此模型对当前日本经济如何走出萧条提出几 点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