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外来词词典》编后略记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外来新词语释义研究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外来新词语释义研究现代汉语外来词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各种出版物及媒体新闻中,成为汉语词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汉语词汇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
通过对《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下文简称《现汉》)中所收录的外来词进行对比分析,运用历时与共时、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方法,梳理分析《现汉》中外来词的收录情况,比较第5版和第6版外来词的共性和个性,从词源、译介方式和语义类别等三方面进行静态分析,总结《现汉》在收录外来词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并及时发现其中的缺陷。
这对以后相关辞书的编纂提供了直接的参考,对研究外来词、语言教学有重要的意义。
标签:现代汉语词典外来词释义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加深,现代汉语外来词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各种出版物及电子媒体新闻中,成为汉语词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汉语词汇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
《现汉》中吸收了不少外来新词语,对这些外来新词语进行分析、研究,探究其规律,显然很有必要。
对其释义体例、原则与方式等进行考察、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一、《现汉》外来新词语的释义体例《现汉》中有关外来词的释义体例先是给出词语,然后是标出汉语拼音,再进行释义、表明外来词词源并附注外文。
①标表示外来词是从方言词汇进入普通话词汇,等标记适用于整个条目各个义项的,标在第一义项之前;只适用于个别义项的,标在有关义项数码之后。
②(一)单字释义有些单字条目,仅带一个多音词,这个多音词外面加上“[ ]”,就附列在单字条目中,不另立条目。
如:嘻xī[嘻哈](xīhā)(二)释义举例释义后举例用仿宋体,例中遇本条目,用“~”代替。
不止一例的,例与例之间用“︱”隔开。
例中用的是比喻义时,前面加“◇”。
(释义中如已说明“比喻……”,举例则不加“◇”。
)(三)释义符号“也说……”“也叫……”“也作……”“注意……”等,前头有时加“‖”,表示适用于以上几个义项。
前面不加“‖”号的,只适用于本义项。
(四)释义附注外来词的释义一般附注外文,如[粉丝]…[英fans];[奇异果]…[英kiwi]。
汉语通论形成性考核作业(标准答案)

汉语通论形成性考核作业一、填空1、语言符号主要有两大特点:(1)任意性;(2)线性。
2、汉语属于汉藏语系。
3、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是汉语。
4、语言的三要素是指语音、词汇和语法。
5、《汉语拼音方案》的内容共包括五个部分:(1)字母表;(2)声母表;(3)韵母表;(4)声调符号;(5)隔音符号。
6、国际音标是国际语音协会于1888年制定公布的记音符号,已成为最通用的记音工具。
7、国际音标具有以下特点:(1)精确性;(2)通用性;(3)实用性;(4)开放性。
8、汉语传统音韵学按照有无介音或介音种类的不同将韵母分为四类,称为“四呼”。
具体地说,“四呼”包括:(1)开口呼;(2)齐齿呼;(3)合口呼;(4)撮口呼。
9、普通话语音系统共有四个调类:(1)阴平;(2)阳平;(3)上声;(4)去声。
10、从文字体制上看,可将文字分为三类:(1)音素文字;(2)音节文字;(3)语素文字。
11、“六书”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实际上前四种是造字法,后两种是用字法。
12、现代汉字有三种基本结构模式,即:(1)上下关系;(2)左右关系;(3)包围关系。
13、语言中最小的语音和语义的结合体是语素。
14、从不同的角度,依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对语素进行不同的分类,比较常见的分类方法有以下几种:(1)按音节数目的不同,将语素分为单音节语素和多音节语素;(2)按能否单独成词,将语素分为成词语素和不成词语素;(3)按语素在同其他成分组合时位置是否固定,将语素分为定位语素和不定位语素。
15、一般来说,词应当具备以下特点:(1)语音的固定性;(2)语义的整体性;(3)结构的凝固性。
16、按其构造方式的不同,可将合成词分为复合词和派生词两大类。
17、构词语素在词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有区别的,表示实在的词汇意义的语素是词根,表示附加意义的虚语素是词缀。
18、按词缀位置的不同,可将派生词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前附式,二是后附式。
清末民初汉语外来词与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历程管见

清末民初汉语外来词与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历程管见语言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清末民初是东西方交流碰撞的时代,也是汉语外来词大量涌现的重要历史时期,对现代汉语词汇体系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就《教育杂志》标题中外来词的性质而言,双音节词占优势;既有音译而成的单纯词,也有词根加类词缀而成的派生词;词性以名词、动词、形容词为主,名词占多数。
就其语义类别而言,这些外来词在近现代教育管理体系的框架之下,内容涵盖现代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反映了《教育杂志》及时关注政府教育政策、积极引进先进教育方法、如实反馈国内教育实际的办刊理念。
对清末民初《教育杂志》标题中的外来词进行研究,有利于从侧面反映当时的语言面貌,梳理外来词对近现代汉语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揭示《教育杂志》对于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
标签:清末民初《教育杂志》标题外来词近代教育一、引言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西文化碰撞、融合的时代。
伴随着社会剧变,大量承载西方文明的汉语新词或被创造或被大量引入。
如此被大量创造出来的汉语新词,在19、20世纪之交的中国被称为“新名词”或“译词”[1];在现代多被称为“外来词”或“外来语”。
近代以来,大量外来词最先通过报刊语言译介过来,经报章媒体广泛传播,并在中国经过一段时间运用、磨合、变异和普及[2],进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并最终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教育杂志》是中国近代刊寿最长、影响巨大的专业教育刊物[3],也是传播西方教育思想、理念的重要平台。
通过译介和使用大量与西方近代教育相关的外来词,《教育杂志》逐渐架构起一个与中国传统私塾教育全然不同的近代教育体系,对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选取1909~1918年《教育杂志》标题为语料范围,对其中包含的外来词,以刘正埮等主编的《汉语外来词词典》[4]和岑麒祥编写的《汉语外来语词典》[5]为主要标准,并结合香港中国语文学会统筹编纂的《近现代汉语新词词源词典》[6]和马西尼编写的《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十九世纪汉语外来词研究》[7]为重要参考,最后筛选出210个外来词语。
历代诗话所见辞书未收外来词例释

1.2 鲰隅
湖人称鱼曰隅。 晋郝隆为桓温南蛮参军, 三月三日赋诗, 不能者, 罚酒三升。隆便云: “鲰隅跃清波。 ”温问: “鲰隅是何语? ”答言: “蛮人 名鱼也。 ”温曰: “何为作蛮语? ”曰: “千里投君,始得蛮府参军,何得 不蛮语? ” 予按: 南人语类如此者甚多。 未必蛮人为然, 隆止以蛮参谑 耳。 ( 《徐献忠诗话》——《明诗话全编》第 3106 页) 按,出自《吴兴掌故集》卷十二《风土类》 。上述的晋郝隆事出自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 排调》第二十五《蛮语》 。鲰隅:蛮语,鱼 的别称。对于“鲰隅”一词,黄树先《 “鲰隅”探源》一文曾做过详细 考证,认为: “ ‘鲰隅’这一语音形式在现代苗瑶语中仍保存着。 ” “ ‘鲰
160
励耘语言学刊总第24辑.indd 160
2016/12/21 11:58:25
一 《大词典》未收的词条
1.1 兀攃
舜民言: “官军围灵武,不下,粮尽而退。西人从城上呼官军: ‘汉人 兀攃否? ’或仰而答曰: ‘兀攃。 ’城上皆大笑。西人谓‘惭’为‘兀攃’ 也。 ” (见《东坡题跋》 ) ( 《张舜民使辽诗》——《全辽诗话》第 328 页) …… 西人谓“ 斩 ” 为“ 兀攃 ” 也。 ( 《 王昌会诗话 》——《 明诗话全 编》第 8762 页) 按,上文是张舜民西征途中的一则趣闻,但却存在不同,一说“惭 惶”为“兀攃” ,一说“斩”为“兀攃” ,从而引起了后人不同的意见。 彭向前认为“兀攃”当作“兀擦” , “是西夏语‘惭愧’的名译”[3](P83-84)。 但爱新觉罗 · 瀛生《北京土话中的满语》却提出兀攃“是西夏语词,义为 “兀攃”是西夏语“惭愧”义更为 ‘杀’ ”[4](P34)。实际上,从上下文来看, 准确,如宋胡寅《原乱赋》 : “俄斩将而军没兮,终兀擦于羌丑。 ”从辞例 来看,前后文句为因果关系,正因宋军损兵折将,故羞愧于羌人,即被 羌人所嗤笑。故释“兀攃”为“羞愧、惭愧”义。而之所以有“杀”义, 是由于汉语当中的“攃”读若“杀” 。 “兀攃”急言为“攃” , “攃”以 “蔡”为声符, “蔡”又读若“杀” 。 《集韵 · 曷韵》 : “ ������, 《说文》 : ‘䊝 ������,散之也。 ’一曰放也。或作蔡,通作杀。 ”杀: 《广韵》所八切,生母 黠韵入声。故夏人问汉人“惭愧”否,汉人却回答夏人为“杀” ,表现 了视死如归的气势,但却遭到了西夏人的嘲笑。 “兀攃”一词, 《大词典》 未收。
《现代汉语词典》外来词释义问题探究

《现代汉语词典》外来词释义问题探究作者:王一茗来源:《文学教育》2017年第07期内容摘要:外来词是词典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汉语词典》作为普及性的中型语文词典的代表,其1973年的试用本和2016年第7版对外来词的释义既有共性,也有修订和改进,但仍需要进一步完善,主要表现在语源标注、释义模式和释义内容上。
关键词:《现代汉语词典》外来词释义问题外来词的释义一直是词典编纂中的重要内容。
《现代汉语词典》作为规范的中型语文词典,从1973年的试用本开始就收释了一定数量的外来词,此后各版不断对外来词进行修订。
其中以1973年的试用本和2016年的第7版时间跨度最大,内容差别最大。
虽然第7版较试用本对外来词进行了较为细致的修订,词条释义质量也有了较大提升,但仍存在一定问题。
既有试用本和第7版中较为共性的问题,也有《现汉》在修订的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
主要集中在语源标注、释义模式和释义内容等方面。
一.语源标注1.1化学元素的语源标注化学元素语源未标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现汉》第7版中。
《现汉》试用本不仅在词条内部指出了化学元素的符号,也在其词条末尾进行了语源标注,而《现汉》第7版只在词条内标注了化学元素符号,缺乏语源的标注。
以“锕”为例:(1)【锕】金属元素,符号Ac,原子序89,质量数227,由铀蜕变而成,有放射性,又能蜕变成一系列的放射性元素。
半衰期为22年。
[新拉actinium](《现汉》试用本)(2)【锕】名金属元素,符号Ac。
银白色,有放射性。
锕-227用作航天器的热源。
(《现汉》第7版)在《现汉》试用本对“锕”的释义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锕”是一个新拉丁语外来词,原词是actinium,“锕”是原词的摘译。
而在第7版《现汉》中,由于没有语源标注,我们几乎看不出“锕”是一个音译外来词,有些读者可能会误以为“锕”是一个汉语词。
1.2日语和少数民族语中外来词的语源标注日语和我国一些少数民族语中的外来词语源未标注的情况在《现汉》试用本和第7版中均有所体现。
汉语外来词词典收词论略

汉语外来词词典收词论略外来词,或称“外来语”、“借词”,是指从兄弟民族和世界其他民族的语言中吸收过来的词,是不同语言文化交流的记录和印证。
汉语自上古时代开始吸收来自匈奴、西域的外来词,现已拥有大量外来词,而记录汉语外来词的专门词典迄今只有寥寥数本:胡行之编写,1936年由上海天马书店出版的《外来语词典》;刘正埮、高名凯、麦永乾、史有为合编,1984年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汉语外来词词典》;岑麒祥编写,1990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汉语外来语词典》;香港中国语文学会统筹主编,2001年由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出版的《近现代汉语新词词源词典》。
其中最近的一本也已出版十年,可见汉语外来词词典的编纂相对滞后。
于是,编写一部能全面反映汉语外来词面貌的词典成为一件十分紧迫的事情。
但是,有关汉语外来词词典编纂的思想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原因之一是现有词典的编纂者并无专文探讨相关问题,他们所编词典的前(序)言、凡例等正文前信息中仅有一些零星表述,研究者还需要从词典正文的内容和呈现方式等方面窥测他们的一些编纂理念;原因之二则与汉语外来词研究本身有关,对于外来词的对象和范围,汉语界一直存在争议,焦点在于意译词和日语借形词是否属于外来词。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学者对此形成了四种不同意见:意译词是外来词而日语借形词不是外来词、日语借形词是外来词而意译词不是外来词、日语借形词和意译词都是外来词、日语借形词和意译词都不是外来词。
这些意见可粗略归纳为狭义外来词观和广义外来词观。
持狭义外来词观的学者以词的语音形式为标准,认为外来词是指在词义源自外族语种某词的前提下,语音形式全部或部分借自该外族语词并在不同程度上汉化了的汉语词,因此有的学者(如吕叔湘1941:19;高名凯,刘正埮1958:8—9;符淮青1985:184;史有为2000)认为意译词因所用的语言材料和构词方式是汉语所固有的而不属于外来词,另有学者(如黄智显1988;王力1993:134)认为日源汉字词只是利用了日语现成的翻译,同样不是外来词。
外来词(学生版)

第三,对当前的社会文化生活影响深远。受外来词的影响,国内许多厂家在为自己的产品、商标命名时,为了缩短同世界的距离,树立企业的国际形象,很多都采取了“拟外来词”的方法,如“TCL”(即The Creative Life三个英文单词首字母的缩写,意为创意感动生活),“非常可乐”等;同理一些外国企业在进入中国市场时,也往往对自己的产品采取“循音赋意”的方法,拉近自己同中国百姓的距离,使自己的产品更富有亲和力。如英特尔就将自己的处理器命名为“奔腾”,而马自达汽车有限公司则为自己的家庭轿车命名为“福美来”,个中含义,一看便知。与产品名称的命名相类似,许多人在姓名的选取上,也采取了同国际接轨的方式,“张彼德”,“李约翰”不绝于耳。
八十年代实行改革开放后,中外交往剧增,随着外来经济、文化的涌入,我国开始了与世界的“零距离”接触,外来词再一次如潮水般融入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就是方兴未艾的外来词输入的第三次浪潮。
五、当前汉语吸收外来词的特点
第一,吸收引进的外来词数量众多,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的外来词涌入高峰均因历史条件所限出现在诸如宗教、文化等一些特定领域之中,而新时期汉语外来词的大量出现则涉及到社会与生活的各个方面,如体现在科教卫生方面的:
苏维埃、布尔什维克、契卡、拖拉机、布拉吉、伏特加、卡秋莎、卢布、康拜因,托洛茨基(其中有些最初出现于解放前,但广泛流通还在解放后)。不过,来自俄语的外来词,无论在数量、时间、影响等各方面都远远比不上来自佛教梵语或印欧语言的外来词。
六、七十年代恐怕是中国当代史上最封闭的一个阶段,中苏交恶,以及“两大阵营”的对抗,几乎堵塞、切断了所有引进外来语词的渠道,汉语对外来词的吸收几乎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零状态”。
外来词——跨文化交际的词汇融合

外来词——跨文化交际的词汇融合作者:罗勋梅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第25期摘要:跨文化交际是人们因生产生活需要,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们之间进行的活动。
这种活动进行的结果之一——外来词,也就随之产生了。
外来词对汉语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
汉语中的外来词主要有英语外来词、宗教外来词、网络词汇以及其他语言的外来词。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外来词;汉语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5-0144-02随着生产、生活等多方面的需要,不同民族、种族、部落或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人们走出自己原来的生活范围、区域与其他地区或国家的民族进行接触和交往,他们在生活、生产、习俗、文化等多方面都相互产生影响。
而当今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世界各地人们之间的跨文化交际也更加频繁,不同文化的人们之间相互影响也越来越广泛,这一切的活动都可以称作为跨文化交际。
尽管这一现象可以追溯到久远的年代,但是“跨文化交际”这一名词的出现却是有近代人类学家霍尔首次提出的。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走到一起,分享思想、情感和信息时所发生的一切,不管人们分享的是什么。
总之,当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产生交流时,跨文化交际也就随之产生了。
这里的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指的是广义的文化,它是指一群人通过个人或群体通过个人或群体时代努力所获得的一切沉积物,包括经济、知识、信仰、价值观、行动、态度、意义、等级制度、宗教、时间概念、角色、空间关系、宇宙观、制造物等方方面面。
“外来词”作为这种跨文化交往的一个比较稳定的产物也随之诞生,并且深深地融合在汉语词汇中,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词汇。
本文从外来词的角度探讨汉语语言中的外来词对汉语语言产生的影响。
一、英语外来词跨文化交际在中国很早就发生了。
根据史料记载,中国内部的跨文化交际早在夏朝就开始了。
翻开中国译学史,即可发现自翻译出现之时便有了跨文化交际。
汉语中究竟有多少日语外来词

汉语中究竟有多少日语外来词,——再驳所谓“离开了日本外来词,中国人无法说话”之谬论汉语中究竟有多少日语外来词,这是许多网友纠结的问题。
这并不是像日本人所说的因为“中国人自卑”,而是日本人自卑。
他们拿不出什么来说事,只能纠缠于汉语中的所谓“日语外来词”。
加之一些中国人,特别是一些学者或公众人物,推波助澜,一次次污蔑中国人民“离开了日本外来词,中国人无法说话了”。
事实上他们根本就搞不清汉语中有多少日语外来词,张嘴胡说八道。
对此,有网友曾经作了个生动的比喻:“别人借给某人1000元钱,该人还了10元钱,还说离开了这10元钱,别人没法活了。
”确实是这样,日本人还拼命证明这“10元钱”是他挣来的,不是中国人借给他的,所以离开了那“10元钱”,就没法活了。
但是,“离开了那‘10元钱’”和“别人就没法活了”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逻辑关系。
日本人这样的心态,用我们上海话说,就是“穷瘪三没钱还惯派头(装阔),1,”,是自卑的表现。
日本人没知识没头脑,难道咱们那些学者或公众人物,甚至教授,也同样没知识没头脑,可他们还自诩“有文化”、“有知识”、“有头脑”,道貌岸然、喋喋不休地“教育”别人。
常言道:“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汉语中的所谓“日语外来词”问题,本来应该是个很平常的事,并不值得大惊小怪的。
据1984年出版《汉语外来语词典》收录注明源于日语的外来词共878个,不足收录的汉语外来语的8.8%;,2,而汉字汉词在日本被广泛采用,“从《说文解字》的九千三百文,到《康熙字典》的四万九千多字,几乎全部行用于日本。
近年诸桥辙次博士作《大汉和辞典》共四万九千多字,五十二万余语汇。
新村出作《新苑》附日本国字表,就是日本人自造、中国没有的汉字,通共才一百三十四字,占日本所用汉字的百分之零点二”。
,3,这里的反差是十分巨大的。
可不知为什么,1998年南京大学中文系的王彬彬教授,在《上海文学》第8期上发表了题为“隔在中西之间的日本——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问题”的文章,轻率的断言:“我们今天使用的社会和人文科学方面的名词、术语,有70%是从日本输入的”,“离开了日语‘外来语’,我们今天几乎就无法说话。
《职方外纪》新词初探

“ 以下五 总大洲用 朱字。万 国大小不齐 ,略 以字之 大
潮 落 可 见 。避 之 新 河 海 口 到沙 岛 ,东 南 有 浅 挨 深 。行 南 门 小别之。”之后 又见于艾儒略 的 职方外 纪》: “ 因其地 可 入 ,东 可 门有 暗 礁 , 西北 有 可 泊 。 ”
居三 大洲之 中,凡 亚细亚 、欧逻 巴、利未亚之 富商大 贾,
是 艾 儒 略 首创 的呢 ?
《 东西洋考每 月统 计传 》 以及 15 年合信 《 85 博物新编 》中
都 用 到 了此 词来 表 示 漂 浮在 海 洋 中 的 巨 大冰 块 。
4 大 洲 . 该 词最 早 见 于 10 年 利 玛 窦 的 《 舆 万 国全 图》 : 62 坤
由 明 代 章 潢 ( 2 ~ 1 0 年 ) 编 , 万 历 四 十 一 年 1 57 68 ( 6 3 , 其 门 人 万 尚烈 付 梓 成 书 的 《 书 编 》 上 有 例 11) 图 句 : “自芝 界 岛 好 风 半 日 ,过 抹 直 口有 金 嘴 石 冲 出 洋 内 ,
“ 极 ”首 见 于 10 年 利 玛 窦 的 《 舆 万 国全 图》 : 北 62 坤
“ 以天 势分 山海 , 自北而南为五 带:一在昼长 、昼短
二 圈之 间,其地甚热 ,带近 日轮故也 ;二在北极 圈之 内,
经 三 在南极 圈之 内,此二 处地居甚冷 ,带远 日轮故也 ;四在 用 横 度 来 表 示 经 度 。古 代 虽 然 没 有 经 度 , 但 是 有 “ ”表
因素 的影 响 。 我 们 探 究 汉 语 方 言 量 词 诸 方 面 的 特 殊 性 主 要 有 以下 几
[ 李荣. 1 】 现代汉语 方言大词典 ( 六卷本 )[】 南京 :江苏教育 出 Z. 版
《新华外来词词典》编后略记

摘要文章回忆了《汉语外来词词典》的编纂过程,认识到编纂词典是一项继承和发展的事业,也是一种特殊的研究。
而笔者最新主编的《新华外来词词典》在百科型、知识型、研究型方面有所创新,并将字母词作为特殊的成员收录。
在编纂该词典过程中尤其体会到确定日语来源外来词的不易与艰辛。
关键词外来词词典辞书创新日语来源外来词字母词一、缘起大约是在2000年,笔者还在日本任教的时候,一次回国休假,在学长李行健先生为我召集的聚会上,商务印书馆的周洪波先生向我提出,是否可以由我主持编写规划中的《新华外来词词典》。
因笔者参加过多部词典的编纂,又主编过《成语用法大词典》(大连出版社,1998)等工具书,尝够滋味,考虑到辞书编纂“不是人干的活儿”,其艰辛劳苦和劳心伤神,无法言说。
又考虑到自己参与1984年版《汉语外来词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本乃盛情难却的客串;自己的主业在语法,于外来词,笔者仅为半路出家,学养有限,深有自知之明。
考虑到这些,当时就婉拒了这份信任。
回到日本以后,思绪起伏,天人交战,看到国内很少有人对外来词进行深度研究,更看到外来词词典涉及百科百语,难有人立志于此类词典的编纂,觉得自己有一份历史责任,应该接过高名凯、刘正?畔壬?放下的棒,接力下去,为这份事业略尽绵薄。
思虑再三,终于在第二年改变了主意,承诺下本词典的编纂。
二、回忆与承续辞书编纂与论文写作不同,论文只需要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而辞书是全面或多面的。
一个人不可能全知万能,因此,辞书历来就是传承的,同一部辞书,可以一版一版地传承,不同辞书也可以承续前出,而致后出转精。
现在这部《新华外来词词典》也不应例外。
外来词词典本来就不多。
而由刘正?拧⒏呙?凯、麦永乾和笔者合作编写的《汉语外来词词典》(1984)是当代唯一一部比较全面、有分量的外来词词典,是经历了二十一年的努力、两次集体编写(1960―1968,1978―1982)才得以成书的。
回想起当初笔者参与编写这部词典时,高名凯先生已经去世,早期他只能用一张张卡片编写词典。
认知术语学视角下中药材命名研究

认知术语学视角下中药材命名研究作者:蒋向勇卢小玲来源:《中国科技术语》2024年第03期摘要:为揭示中药材命名背后的认知机制,促进其翻译的规范化,通过对《海药本草》收录的131种药材命名方式进行分类和量化统计,发现其中86种药材主要基于入药部位、形状、音译、传说、功效、生长环境、生长特性、颜色、产地等单一特征命名,另45种药材则整合“音译+气味”“产地+气味”“形状+气味”等两个或多个特征命名。
文章认为药材无论是基于单一特征命名还是整合多个特征命名,都是用突显、易辨认、易感知的部分特征来代替整体,反映了概念转喻在药材命名中的重要作用。
当单个特征不足以界定药材时,人们会无意识地整合多个特征来命名,体现出概念整合在中药材命名中的普遍性。
此外,人们往往借助所熟知的事物与药材在形状或功效上的相似性来命名,体现了概念隐喻在中草药命名中的作用。
入药部位、形状、药效、气味、产地等与药材的功效和辨认密不可分,因此会被突显出来用以命名。
《海药本草》以收录海外药为主,在命名中直接音译最为省力,这使得音译命名方式占据比例也较高。
关键词:中药命名;概念转喻;概念整合;概念隐喻;《海药本草》中图分类号:H083;R28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339/j.issn.1673-8578.2024.03.001Exploring the Naming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Terminology: Case Study on Oversea Materia Medica//JIANG Xiangyong, LU XiaolingAbstract: To elucidate the cognitive mechanisms behind the nomenclature of Chinese medicines and to promote the standardization of their translation, we conducted a classification and quantitativ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naming patterns for 131 medicines in Oversea Materia Medica. Our results revealed that 86 medicines were named by single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medicinal parts,shapes, transliterations, folklores, efficacies, growing environment, growing characteristics, colors, and places of origin. The remaining 45 medicines were named by integrating two or m ore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transliteration + odor” “place of origin + odor” or “shape + odor”. Whether named based on singular characteristics or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multiple features, the naming of medicinal materials involves the employment of most prominent,easily recognizable, perceptible features to substitute the whole, reflecting the significant role of conceptual metonymy in the naming of medicinal materials. When a single characteristic is insufficient to define a medicinal material, people will unconsciously integrate multiple features for naming, showcasing the universality of conceptual integration in the naming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Furthermore, people often rely on the similarity between familiar objects and medicinal materials in terms of shape or efficacy for naming, further illustrating the role of conceptual metaphor in the naming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Medicinal parts, such as shapes, efficacies,odors, places of origin, etc.,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efficacy and identification of medicine; therefore, they are highlighted and used for naming purposes. Since the Oversea Materia Medica is mainly a collection of overseas medicines, the direct transliteration is the most effortless in naming, which makes the proportion of transliteration naming method higher as well.Keywords: nomenclature of Chinese medicine; conceptual metonymy; conceptual integration; conceptual metaphor; Oversea Materia Medica收稿日期:2024-04-08 修回日期:2024-05-17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十四五”规划项目“认知术语学视角下中医药术语翻译研究”(23YY06);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英汉新冠肺炎隐喻的批评认知语言学研究”(YY22107)2016年,国务院首次将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21年国务院制定“十四五”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
基于语料库的现代汉语新词语言信息分析

表 1 :
音节数
单音节
数量 ( ) 个
1 5
1 1 37
占词语总量的 比例%
O9 . % 8
7 % 9
例词
吧 、炒 、炒 、炒 ’ 、城 、的、托儿等
双音节
三音节
追捧 、追逃 、桌面、资费 、资信 、资讯 、自考 、综治 、
族群 、最爱 、作秀等 内窥镜 、平面人、卡丁车、全球通 、软广告 、跳楼价 、 洗钱罪 、以太网等 .
抽取 了三音节 ( 含三音节 )以下 的全部新 词共 14 5 2条 。同时 ,为 了研究 的方便我们又按一词一义 的标准对里 面的同 音词 、多义词做 了系统地加工整 理 ,最终共得 出新词 17 6 7条。 在对词语 的分 析和语料库 的建 立 中,我们在现代语 言系统观 的指导 下 ,坚持 以词 为中心 ,全面考查涉及 到词义
基 于 语 料 库 的现 代 汉 语 新 词 语 言 信 息 分 析
刘 善 涛
烟台 2 42 6 0 5) ( 鲁东 大 学汉 语 言文学 院 ,山东
摘
要 :新词 的大量产生是现代汉语语 言 系统 变化的 最为显著的特点 ,语料 库语 言学是现代语 言研 究现代汉语新词 各方面的语言信 息进 行 了系统的 定性 定量分析 。全面探讨 了新词 的产生
一
、
研 究 方 法 及语 料 库 的 建 立
基 于对语料库语 言学 的理 性认识 和研究 的需要 ,我们 以新 词语词典 中收词 信息 比较全面 的 《 新华新词语 词典 》 ( 03年版 ) 20 为依托构建 了 自己的语料 库。 由于本文研究范 围主要局 限于词 ,我们按 照音节标 准和全面的原 则从 中
的语音 、词形 、语法 、语用 、修辞等方面 的信息 ,初步建立 了 自己的 《 现代汉语新词语言信息库 》( 简称 《 息库 》。 信 )
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增订本)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①层次关系有上下位关系、整体部分关系、亲属关系、等级关系等。 ②非层次关系词群的成员一般都是同位关系,处在同一层次上的是同位词;同位关系 中词义叠合或大部叠合的词就是同义词。
③词群,有意义上共同的关系对象、关系范围的词的可以组成词群。这样的词汇集起 来叫做主题(或题目)集合。它们由于表示某一方面、某一范围的事物、现象、性质 行为而发生联系。它们可以存在层次关系,也可以不存在层次关系。
1 词汇中各个词不是各不相干的,它们之间是有联系有关系的,构成一个统一的词汇 体系。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表现: (1)由某一语素构成的同族词,不但构词成分有联系,构词成分的意义也有联系。 (2)词汇的构词类型是成系统的。如汉语构词有两大类型:词根复合法和附加法。 (3)词义的发展、词和词义的各种联系,也显示了词汇的系统性。
3 另外,研究固定语中的熟语也叫熟语学。对词典编纂的研究也叫词典编纂学。
4 现代汉语词汇,属于具体的描写的词汇学,它主要以实词为研究对象。 (二)实践作用
1 有助于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学一点词汇的知识,可以提高丰富词汇的自觉性,提高辨析词的意义、色彩的能力, 遣词用字也可以更准确更讲究。
2 有助于语文教学 词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重要位置。 (1)就本族人的语言教学来说,要引导学习者掌握丰富的词语,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 正确运用词语,就要利用现代汉语词汇学所说明的各种词语性质作用的知识。 (2)就对外汉语教学来说,如何循序渐进地引导汉语学习者掌握词语、提高语言表达 能力,是应该着重研究的问题。
4 剩余法 把句子中所有可以单说、可以用作句子的主要成分的单位提开,剩下来不能单说,也 不是一个词的一部分的,是词;虚词可以用这个办法来确定。 (三)疑难问题
常见词典、字典简介

常见词典、字典简介一、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始编于1958年,197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第一版。
本词典是为推广普通话、促进汉语规范化服务的。
所收56000多条目,注音准确,释义精当,检查方便,有较高实用价值。
1983年推出第2版,1989年出版了《现代汉语词典补编》,补收条目约两万多条。
1996年7月出版了修订本,对此书作了较大幅度的修订,主要体现在增收新词、删汰过于专门陈旧的词,修正、完善释义,推行字音、字形的规范等方面。
自本词典出版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也有演变,一些语词在运用上有了不少变化,并有不少的新词新语产生。
为了适应读者的需要,词典编辑室在搜集的几十万条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了这次修订。
修订工作主要是增、删、改。
增,是增加一些新的词语;删,是删去一些过于陈旧的词语及一些过于专门的百科词条;改,是修改那些词语有变化、有发展,在词义和用法上需要改动或补充的词条。
此外,对一些异体字和有异读的字,按照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规定作了一些改动。
增、删、改的原则仍依据《现代汉语词典》的编写宗旨,目的是使这部词典在推广普通话、促进汉语规范化方面,在汉语教学方面,继续起到它应有的作用。
修订后的《现代汉语词典》共收字、词6万余条,其中语文条目增加较多。
近日去购买《现代汉语词典》的读者将会发现,在词典的最后多出了一沓醒目的粉色———这就是刚刚面世的《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40多页粉纸部分就是这部词典新增加的“新词新义”。
这沓时尚的粉色显示出,一向以权威、科学、规范为标志的《现代汉语词典》,在继续保持自己固有优势的同时,也开始追赶社会语言面貌的“时效”和“新潮”。
2002年《现代汉语词典》推出增补本,共增补新词新义1200余条,大部分是近年产生的新词。
这些新词大致分为几个方面:一是政治新词,如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一国两制、可持续发展等;二是科技新词,如纳米技术、蓝牙、宽带、克隆、转基因等;三是生产新词,如按揭、套牢、实名制等;四是语文新词,如双赢、人气、另类、与时俱进等。
汉语中的外来词讲解

萨丕尔说“语言很少是自给自足的”,它们 经常进行着跨语言文化式的词语代码转换,从而 生成民族化的外来词。
也就是在语言接触过程中,一种语言从另一 种语言中吸收借用的词。吸收外来词的目的主要 是为了丰富本民族语言,特别是本族语言的词汇 系统。
*根据时代背景的不同,引进外来词的原因也不 尽相同。我们可以把外来词的分为三个大的高 潮。
外来新词的特征
不稳定性 融合性 时代性 派生性
不稳定性
某些外来词在汉语词汇系统内部存在着一种潜在 的不稳定性。
以英语为例,从汉语的角度看,由于这类外来词 的形成仅仅参照英语原词的语音形式,各音节为纯 粹的记音符号,词内各音节间未能进一步形成语义 关联,故内部形式为“零”。零内部形式的外来词 在汉语词汇系统中存在着一种潜在的不稳定性。
*汉唐时期(公元前206-907年) *晚清至五四约一百年 *20世纪80年代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改革时期以来
汉唐时期(公元前206-907年)
*当时政治稳定、经济文化繁荣、民族矛盾趋于缓 和、国际交流频繁。中国在当时是强盛的大国, 我们是以大国的姿态,展开海纳百川的胸怀来迎 接外国文化的流入。所以国家派出使节前往各国 进行交流活动,带入了很多外来文化,进而产生 了外来词。
通过侵略战争或者社会变革
*1840年鸦片战争。 西方列强用大炮打开古老中国的大门,
一些有识之士出于自强的需要,开始积 极地学习西方的数学、物理、化学、天 文、地理、军事等,对中国人来说这是 一次全新的知识传入。其数量之多,范 围之广,都远远超过了这之前的各种外 来文化。 阿司匹林、歇斯底里、卡通、布丁、沙 龙、啤酒、乌托邦……
通过传播媒体和大众传播
*社会的高速发展,中国和国际社会 的进一步接轨,使代表世界高新科技 及异域风情的外来词如潮水般涌进我 们的生活。媒体敏锐地捕捉并反映着 这些变化,成为展示这类新词新语的 重要平台和传播这类新词新语的快捷 通道。进入新媒体时代,新媒体和传 统媒体的补充合作,使新词的创造出 现了一个新特点,那就是创造者的平 民化和传播的直接性、广泛性。谁都 可以创造并传播新词,只要新鲜、有 创意,就可以被接受、被传播。
日源外来语-训篆

《新名词训纂》中的日源外来词研究——兼谈《汉语外来词词典》的疏漏曾昭聪张敬稳杨雨濛韩叶*所谓外来词,又称外来语、借词,是指借自其他民族的语言的词。
汉语中的外来词为数不少,其中相当一部分源自日语,我们可称之为日源外来词。
按我们的理解,真正的日源外来词应该是指:(1)这些词首次出现于日语。
(2)或者,这些词虽然在古代汉语中早已出现,但在日语中产生了新的词义;但这些新的词义与古代汉语已有的词义没有密切关系。
民国学者周起予是较早注意到日源外来词的学者之一,他所著的《新名词训纂》[1](以下简称《训纂》)是一部较早的探讨日源外来词的工具书。
是书最早于民国七年由上海扫叶山房刊出石印本,後日本汉学家长泽规矩也辑集的《明清俗语辞书集成》(1974年由日本汲古书院影印出版)即据此影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据其重印。
(1979年台北广文书局也影印出版了《新名词训纂》——编者注。
)周起予,字商夫,浙江杭县人。
馀不详。
《训纂》共四卷,分“政”(212条)、“学”(95条)、“语”(244条)、“物”(55条) 四类,凡606条词目。
书前有钱塘人唐詠裳序,称“新义往往从古义劘鑢出”,可以概括此书编纂主旨。
序中评此书说,“余今年得识仁和周子商夫,少年绩学士也,出所著《新名词古注》一篇眎余。
余受而籀之,凡新义之原出载籍者,条分缕晰(析),粲朗耐观,间列按语,尤确凿,知编检弃取,大非苟作。
因劝以‘训纂’易其名,怂恿问世。
”知此书以从古籍中寻求从日本传入中国之新名词的出处为主要任务。
全书先列词目,次举古籍书证,间加按语。
体例基本统一,可归入辞书之列。
因其所考证之词为当时之新名词,其中相当一部分属于当时的流行语,故长泽规矩也将其归入“明清俗语辞书”之列;又因其体例尚欠统一,引文尚多不确,与古人笔记相类,我们也可称之为笔记体辞书。
《训纂》对于日源外来词的研究主要在于为当时的新名词查找出古代汉语中的相关用法,以证明日源外来词渊源有自。
25版高中同步新教材必修上册人教语文第八单元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

第八单元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基础过关练(2024河南郑州外国语学校月考,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新事物、新概念层出不穷,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①,首先明显反映到语言中的词汇上。
有关部门的统计资料显示,汉语每年大约出现1000个新词语。
这些词语大多比较鲜活,在报纸和杂志上频频出现,却又在一般词典中找不到。
鉴于此,②。
《新华新词语词典》是一部语词和百科兼收的中小型语文词典。
它主要收录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或进入社会生活的新词、新义和新用法,也酌情收录部分早些时候出现但目前仍高频使用的新词,共收条目约2000条,连同相关词语约4000条。
③,还着重收录信息、财经、环保、医药、体育、军事、法律、教育、科技等领域出现的新词语。
(摘编自《新华新词语词典》前言)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2.《新华新词语词典》现向社会征集新词语收入词典,请你推荐一个近年来出现的新词语,并说明推荐的理由(来源、含义,或者反映的社会变化、文化现象等),不超过150字。
3.生活是语言的源泉,留心观察,趣味无穷。
请根据下面的语境填空,写带有“打”字的熟语,或解释熟语的含义,使整段文字语意协调一致。
“打”是一个“一专多能”的字,其基本意义是“击”,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衍生出许多有趣的意思来。
如:从旁帮腔,从旁助势,叫“①”;做事不够机密严谨,惊动了对方,叫“②”;没有固定的居所,四处凑合,叫“③”;做事时中途退缩,叫“④”;为避免发生不利的事情而事先提醒,叫“打预防针”;学习、做事断断续续,缺乏恒心,叫“⑤”。
2(2024重庆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2022年《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完成了新一轮修订。
本次修订增补了近千条新词语,既有“共享经济”“慢生活”“新常态”等新词语,又有近年来一些词语增添的新义项和新用法,如“云”字增补了“比喻通过计算机网络(多指因特网)提供计算服务的方式”的义项。
试析汉语外来词的方言标注研究

试析汉语外来词的方言标注研究一、引言外来词也称借词,是指一种语言从其他民族语言中吸收过来的词,是不同的文化发生交流与碰撞时在语言中留下的痕迹。
外来词兼具外来语言文化因素和固有语言文化因素,亦即具备语言文化二重性(史有为1991:12—16,2000:114—119),因而是我们观察借出语和输入语两种语言文化的窗口。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全面发展,汉语吸收外来词的范围和数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各种语源的外来词层出不穷。
“世界上一些先进的文明国家,往往都有一批研究外来词的专家,有不少的外来语词典。
一般老百姓,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随时查阅,既能扩大知识面,又能提高文化修养。
反观我国,不无遗憾。
研究外来词的专家很少,编纂成的专著和词典更不多见。
广大人民群众对这方面的知识,几乎等于零。
这与我们改革开放的大气候显得异常不协调。
”(季羡林1991:2)季先生的这番话,道出了外来词词典的重要性和外来词研究滞后的状况。
20多年过去了,学界对外来词的关注空前高涨,在中国知网上用“外来词”“借词”搜索篇名,我们可以找到1992年以来的外来词研究论文近1500篇,其中包括一些颇有价值的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此外,外来词研究专著数量有所增加,还出现了可以当作外来词词典使用的《胡言词典——关于外来语和流行语的另类解读》(胡言2006)和《外来词》(古川2008)等。
然而,迄今为止,仍有一个问题一直为学界所忽视,即外来词的方言标注问题。
在外来词词典的使用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些用方言音译的外来词要么缺乏必要的方言标注,要么方言标签极为简略,这不便于我们研究外来词的方言特征与中外文化交流的轨迹,因此,本文将以音译外来词的方言标注为研究对象,探讨汉语外来词词典中此类标注的现状和标示的意义。
二、汉语外来词词典中的方言音译词标注调查如果外来事物和概念在本族语中缺乏相应的表达形式,我们要么用意译的办法创造新词去指称,要么通过音译去引进,要么直接引入原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文章回忆了《汉语外来词词典》的编纂过程,认识到编纂词典是一项继承和发展的事业,也是一种特殊的研究。
而笔者最新主编的《新华外来词词典》在百科型、知识型、研究型方面有所创新,并将字母词作为特殊的成员收录。
在编纂该词典过程中尤其体会到确定日语来源外来词的不易与艰辛。
关键词外来词词典辞书创新日语来源外来词字母词一、缘起大约是在2000年,笔者还在日本任教的时候,一次回国休假,在学长李行健先生为我召集的聚会上,商务印书馆的周洪波先生向我提出,是否可以由我主持编写规划中的《新华外来词词典》。
因笔者参加过多部词典的编纂,又主编过《成语用法大词典》(大连出版社,1998)等工具书,尝够滋味,考虑到辞书编纂“不是人干的活儿”,其艰辛劳苦和劳心伤神,无法言说。
又考虑到自己参与1984年版《汉语外来词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本乃盛情难却的客串;自己的主业在语法,于外来词,笔者仅为半路出家,学养有限,深有自知之明。
考虑到这些,当时就婉拒了这份信任。
回到日本以后,思绪起伏,天人交战,看到国内很少有人对外来词进行深度研究,更看到外来词词典涉及百科百语,难有人立志于此类词典的编纂,觉得自己有一份历史责任,应该接过高名凯、刘正?畔壬?放下的棒,接力下去,为这份事业略尽绵薄。
思虑再三,终于在第二年改变了主意,承诺下本词典的编纂。
二、回忆与承续辞书编纂与论文写作不同,论文只需要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而辞书是全面或多面的。
一个人不可能全知万能,因此,辞书历来就是传承的,同一部辞书,可以一版一版地传承,不同辞书也可以承续前出,而致后出转精。
现在这部《新华外来词词典》也不应例外。
外来词词典本来就不多。
而由刘正?拧⒏呙?凯、麦永乾和笔者合作编写的《汉语外来词词典》(1984)是当代唯一一部比较全面、有分量的外来词词典,是经历了二十一年的努力、两次集体编写(1960―1968,1978―1982)才得以成书的。
回想起当初笔者参与编写这部词典时,高名凯先生已经去世,早期他只能用一张张卡片编写词典。
1978年开始的重新编写,剩下的只有刘、麦二人。
而我,则是一名被邀请进来的半路初学客,完全没有这方面的经验。
每周我们三人都会在南锣鼓巷的刘宅会面一至两次,讨论词条和体例。
每次去时,我都看见刘先生端坐在窄小的陋室里,在西文打字机前一边翻阅外语词典,一边打着词条。
从早至晚,除了赴大学上课开会,他几乎都在打字机前工作。
这是一间由他自己加盖的不足9平米的小屋,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张木板单人床,沿墙一排装满中外辞书的书架,每天晚上他就独自睡在那里。
他把高名凯先生生前和他一起搜集的词条以及他在高先生去世后自己独自搜集的西语外来词,重新编写了一遍,增加了对源词的进一步溯源。
进一步溯源是个新项,许多借词词典都未涉及。
即使是日本的外来语辞典,也只是个别词条才有些有限溯源。
那时,我国刚刚改革开放,国外资料奇缺,日语的外来语辞典几乎一册也没有,无法参考,汉语的借词类词典该是何种模式,完全凭高先生最初的设计以及刘先生继后的修改。
当时麦永乾先生为编写日语来源词专程从广州来到北京,并没有带太多资料,当然更没有当时水平最高的20多卷本的《日语国语大辞典》。
即使有,那也只能是第一版(1972―1976)的,没有标明书证时间,很难根据这些辞典确定汉语中来自日语的外来词。
因此,日语来源词的确定,的确是一件很困难和很艰巨的研究工作。
据现在的研究,其所收日源词中有不少误收,并非来自日语,但这也不能否定麦先生当时的努力。
“只有更加广泛地搜集自古刘正?畔壬?在该词典序言中这样描写决定开始编纂时的考虑:以来为数众多的汉语外来词,充分利用国内外已有的科学研究成果,参考各家对汉语外来词词源的探讨进行比较研究,虚心请教各学科、各语种的专家,并竭尽绵薄对前人尚未研究过的汉语外来词进行探索和考证,然后才有可能实现这一奢望。
我们自审学识浅陋,而这项工作又是如此的繁难,需时久而费力多,使人望而生畏,但考虑到编纂汉语外来词词典在我国尚属创举,如不大胆进行尝试则何由改良并使其渐臻完善?我们觉得责无旁贷,只有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而勉任其难了。
”(刘正?? 1984)这些话不仅代表了高名凯先生的意志,也说出了后加入者的心情。
如此前后历时21年,又经过最后三年的紧张突击重编,这部词典才蒙上海辞书出版社接纳。
此后,上海辞书出版社责编,也是我的挚友阮智富先生,几次专程赴京,就词典体例等与我们磋商,又经过出版社对书稿逐条审核,删减少量罕见梵语词条,这部词典才得以面世。
刘先生最后这样总结道:“汉语外来词研究工作既缺乏足够坚实的科学基础,我们对编纂汉语外来词词典进行尝试更是缺乏经验,况且限于时间和人力,很难指望收到预期的效果,恐怕只可以作为引玉之砖了。
”(刘正?? 1984)这是对当时该学科研究的真实描写。
的确,这部词典还存在不少缺憾,但“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它所具有的学术价值,早已为学界所承认。
它是外来词研究学术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自此以后,外来词研究已经今非昔比,逐渐蔚然成风。
这其中的很大部分应当归功于高名凯、刘正?哦?位先生,归功于这部词典。
这部词典以及由他们开创的外来词研究,必然成为《新华外来词词典》的镜鉴,也为本词典的编纂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我必须代表所有的编者对上海辞书出版社当时有眼光的决定与实际支持表示深深的谢意!笔者在构思《新华外来词词典》时抱持承续所有外来词研究成果的理念,除此之外,也参考了岑麒祥先生的《汉语外来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0)和台湾国语日报社的《国语日报外来语词典》(1980),参考了国内多种包含有新词和外来语词信息的辞书和论著,参考了日本一些著名辞书与外来语词典以及多种外文词典,当然更参考了一系列专门考订外来词词源的研究,例如日语方面朱京伟、沈国威等的著述。
其中尤其要指出黄河清的《近现代辞源》(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对本词典的重要参考价值。
这部辞书的出版,极大地方便了许多中日同形词的比较,为日源词的考订给出了更为可靠的依据。
先出的辞书,是任何后出辞书都无法绕开的,除非见不到或故意拒绝参考。
参考就是一种继承,是对该辞书的重视与尊敬,也是辞书编纂者必须具备的专业态度。
历史地看待、继承并评价这些辞书也是我们应有的责任与态度。
辞书一经面世,其条目的释义、说明,就已成为公众的服务者,功能上已不再属于私人。
应该允许人引用,允许人继承,允许人发展,允许人评说。
笔者也相信,任何有理想的辞书编写人,都会期望自己的成果能被后来者所继承、所发展、所改进,能为科学与文化的承续与光大,尽一份历史的责任。
如果《新华外来词词典》能够达到这样一个目标,有幸被引用、被评点、被发展,促使这类辞书更上一层楼,则理想有望,此生有幸。
自彼时至今日,孜孜以求十年有余。
2008年古稀退休后,笔者毅然回国,全力以赴。
放弃所有假日,夜以继日,忍受颈椎、腰椎疼痛的折磨,克服白内障日渐加重的干扰,冷坐板凳至今。
回顾这一历程,感触与遗憾太多。
一感人才难得,沉下心编辞书的人才更难得,往往寻得合适人员,却又改变初衷,告别辞书。
最后落得近似独角唱戏,苦苦撑持到终点。
二感资料重要,尤感有明确年份记载的资料太少,明末清初至民国初年的词汇研究成果更少。
三感必须有长时期甘坐冷板凳的决心与毅力,甘愿与当前逐名趋利的浮躁分道扬镳。
四感必须具有研究的自觉:编纂过程中必然会遇见各种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技术性的,如语词的发现与汇聚,其研究含量少些;有些是关键性的,如决定语词的身份与取舍,其研究含量很大;还有些是知识性的,需要文化补足。
编纂时有了这种研究自觉,辞书的水平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三、构思与困难辞书编纂就某些方面而言,其实也是一种特殊的研究。
含有研究性的项目主要是:筛选词目和发现新词,推敲释义注音与义项的分合,研究规范词形,反映时代性,规划辞书类型或模式,根据读者需要与心理承受提供合适的知识,纠正以往的误识、误记,等等。
一直以来,不将辞书编纂作为研究工作,不承认其研究工作量是完全错误的,已经极大地影响到了辞书编纂事业。
在编纂这部词典时,这些项目同样挑战着我们,考验着我们。
1949年后我国的语词辞书向来是以“规范”为目标的。
小到《新华字典》,大到《现代汉语词典》。
由于“规范”就必然会造成失收和滞后。
外来词有许多是不在规范之列或是未经规范的,因此便迫使我们明确地举起“描写型词典”的旗号。
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及时地收入有关语词。
另外,以往的词典都是“确定型”的,对语词的释义或来历都有确定的说明,然而,现实中却有许多外来词无法确定地说明其词义或来历。
由此,就只能在二者中选择其一:或者回避、删除该词条,或者实事求是地说明目前了解的程度与各种说法。
笔者觉得应该选择后者,这样就出现一种新的类型:“研究型词典”,为学界提供各种已有的答案,提供编者初步研判后的考虑,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历来的外来词词典都是将词源或语源作为词典的重点,交代完词源/语源就可以了。
但人们的查阅需要又往往并不止于此,而是希望获得有关该词更多一点的信息,比如由何种方言译入,实际的发音(并非词目那种千篇一律的普通话注音),如何变异,用在何处,甚至词义本身的进一步说明解释。
这样就超越了一般词条的阐释范围,靠近“百科型”词条,而步入“知识型”。
这是一种新型的词条类型。
季羡林先生(2004)曾指出:“世界上一些先进的文明国家,往往都有一批研究外来词的专家,有不少的外来语词典。
一般老百姓,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随时查阅,既能扩大知识面,又能提高文化修养。
反观我国,不无遗憾。
研究外来词的专家很少,编纂成的专著和词典更不多见。
广大人民群众对这方面的知识,几乎等于零。
这与我们改革开放的大气候显得异常不协调。
”这番话无疑鼓励了我。
在外来词辞书编纂方面,为什么不也创新一种模式呢?虽然不可能在一次编纂中完成并完善这三种理想类型的合成,但我们愿为此踏出第一步。
这就是本词典类型的基本构思或选择。
西语源词部分的编写,感谢改革开放与信息时代,加之本词典重视口语与海外方言中的实际存在,得以有较大的变化。
古今民族语源词部分要感谢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研究,也得益于对底层词的重视,有了许多新成员、新发现与新观点。
梵语源词部分虽然是死的,但通过佛教文化,我们有了更多的书证与知识。
这些都使本词典有了时代感。
这次编纂中最感困难的是日语源词,为此笔者孜孜?l?l,战战兢兢,虽花费了大部分时间与精力,仍存惴惴不安之心。
笔者编纂日语源词条的具体做法是:(1)前后两次从汉日两种中型词典中较大规模地搜集同形词,并尽可能广泛地阅读研究中日同形词或语词借贷的论文与书籍,补充收词。
(2)从已知研究成果和相关资料中提取搜集中日语言的书证或用例。
在汉语书证方面,笔者限于精力,只重点提取了《新尔雅》(1903)和《六合丛谈》(1857)的语句作为书证,余下大都参考其他辞书或著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