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国医药制造行业甾体药物市场发展现状报告讲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中国医药制造行业
甾体药物市场发展现状分析报告
2015年中国医药制造行业甾体药物市场发展现状分析报告
导读:2015年中国医药制造行业甾体药物市场发展现状分析报告。目前,国外已经上市的甾体药物有400多种,我国现有品种仅为其三分之一,且大多为中低档产品,离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由于甾体药物合成步骤多、反应复杂,收率低,特别是分离纯化困难,我国的甾体药物研究开发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异。
一、甾体药物产业链情况
目前,国外已经上市的甾体药物有400多种,我国现有品种仅为其三分之一,且大多为中低档产品,离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由于甾体药物合成步骤多、反应复杂,收率低,特别是分离纯化困难,我国的甾体药物研究开发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异,许多甾体药物,特别是技术含量高的甾体药物的研究在我国仍是空白。
甾体药物诞生于上世纪40年代,最初使用的起始原料为动物内脏提炼的胆酸,自50年代墨西哥发现薯蓣皂素后,除某些特殊激素特殊产品如雌激素需从动物尿液中提炼外,几乎所有的甾体药物都以薯蓣皂素为起始原料进行生产,薯蓣皂素及由此衍生的合成技术成为这一行业的主要技术。到了70年代中期,由于薯蓣皂素价格开始上涨,一些跨国医药企业转而研发新的甾体药物起始原料。
80年代开始,以植物甾醇为起始原料制造雄烯二酮的微生物转化技术逐步应用于规模化工业生产。由于该技术具有显而易见的成本和环保优势,植物甾醇逐渐开始替代皂素应用于性激素和孕激素等甾体药物的生产,随着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其下游产品还延伸至皮质激素等甾体药物领域。
目前,国内甾体药物生产的工艺路线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黄姜等薯蓣科植物为起始原料,通过提取薯蓣皂素进行化学合成的方式,制取双烯等甾体药物核心原料,并进一步生产成甾体药物;另一种是以玉米等谷物为原料,从榨取玉米油后的植物残渣中提取植物甾醇,并通过微生物转化的方式,制取雄烯二酮(雄甾-4-烯-3,17-二酮,AD)、9-羟基雄烯二酮(9a-OH-AD)、雄二烯二酮(雄甾-1,4-烯-3,17-二酮,ADD)等甾体药物核心原料,并进一步生产成甾体药物。两种工艺路线下的产业链情况如下:
双烯类产品和雄烯二酮类产品的原料分别为皂素和植物甾醇。其中,皂素主要有薯蓣皂素、剑麻皂素和番麻皂素等;植物甾醇类主要是谷甾醇和豆甾醇等。
相比之下,国内以皂素作为起始原料生产甾体药物的深加工工艺更为成熟,2000年前后,我国甾体药物生产的起始原料主要是薯蓣皂素,占总量的95%。但是,以皂素为原料生产双烯的工艺过程中存在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保问题。
皂素主要来源于黄姜,国内黄姜的人工种植始于20世纪80年代,人工栽植的黄姜中的皂素含量平均约达到2%,即生产4,500吨皂素需要近7万公顷的黄姜种植面积,土地资源消耗巨大;此外,黄姜整体质量参差不齐,下游皂素提取企业的产业化程度较低等因素均加大了资源浪费。生产工艺方面,皂素大多沿用自然发酵、稀盐酸水解、汽油提取的方式生产,因缺乏有效处理皂素废水的技术,经过水解和洗涤排除出废液含有大量的无机酸和有机物,对当地生活用水和河流水质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国内以黄姜生产皂素的加工区主要分布于南水北调的中线水源地,丹江口水库的上游,其生产污染物对南水北调的水质影响较大。基于《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和国内黄淮海地区水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国家强制关闭了湖北、陕西等地环保不达标的皂素生产厂家。然而,国内外不断增长的甾体药物市场对相关原料的需求依然旺盛,从而导致双烯价格不断上涨,加重了国内下游原料药和制剂生产厂家的成本压力。
相比之下,甾体药物另一类核心原料,即雄烯二酮、雄二烯二酮、9-羟基雄烯二酮等的生产方式以自然界丰富存在的植物甾醇(如食用油精炼下脚中的豆甾醇和谷甾醇、造纸废液中的谷甾醇等)为起始原料,采用微生物转化的工艺进行生产,整个过程不存在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国外对采用微生物转化方式制备雄烯二酮的研究始于19世纪中后期,而国内直到90年代才开始对相关领域进行研究,起步较晚。
为应对国内双烯价格居高不下的局面,目前,国内已经逐步建立以植物甾醇为起始原料生产雄烯二酮的工业体系,以取代以稀缺的薯蓣皂素为起始原料生产双烯的工业体系。
雄烯二酮(4AD)、雄二烯二酮(ADD)、9-羟基雄烯二酮(9OH-AD)、羟基黄体酮等甾体药物的核心原料,具体如下:
上述甾体药物的核心原料的下游产品路线情况大致如下:
二、全球医药行业概况及发展趋势
2014年,全球医药支出增长飙升,绝对增长从2013年的400亿美元提升至700亿美元。2014年医药支出增速将放缓,但相比过去五年,仍将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以美国、欧洲五大市场(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英国)和日本为主导的发达市场是支出增长的主要动因,未来五年,21个新兴医药市场对全球医药支出增长的贡献率将进一步加大,至2018年预计近半数的支出增长将由新兴市场贡献。
至2018年,受到人口增长、人口老龄化以及新兴医药市场医疗普及情况提高等因素的影响,全球医药总支出将达1.28-1.31万亿美元,相比2013年增加2,900-3,200亿美元。
2008-2018年全球医药支出及增长
发达市场中,美国市场仍然居于首位,占全球药物支出总量的1/3,至2018年其复合年均增长率预计达到5-8%,高于过去五年的 3.6%;而欧洲市场,为限制医疗支出,尤其是药品支出而实施的经济紧缩措施,导致药品支出下降或增长速度降低,这一情况预计将持续到2018年。
2018年,新兴医药市场复合年均增长率将达到8-11%,相比过去五年的13.6%,增速趋缓。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药品的需求不断增加,2018年中国医疗支出预计将达到1,550至1,850亿美金。
2009-2018年全球医药增长
2014年由于专利到期的药品数量锐减,创新药物层出不穷且价格上涨,发达市场支出锐增;2018年发达国家的医药支出增长预计由美国和日本主导,欧洲五大市场将维持相对较低的增长水平;发达国家随着专利到期以及药品价格限制措施的出台,医药产品销售量将不断增加,从而成为市场总体增长的主要动力;新兴市场医药支出亦将不断增长,其中中国市场处于主导地位,占新兴医药市场支出的46%。
三、国内医药行业概况及发展趋势
根据《医药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十一五”期间是我国医药工业取得显著成绩的五年,2010年我国医药工业完成总产值12,427亿元,比2005年增加8,005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3%,比“十五”期间工业总产值的年均复合增长率提高了3.8个百分点;我国医药工业在“十一五”期间完成工业增加值4,688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5.4%,快于GDP增速和全国工业平均增速,实现利润总额1,407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1.9%,比“十五”期间利润总额的年均复合增长率提高了12.1个百分点;在市场增长,技术进步、投资加大、兼并重组等力量的推动下,涌现出一批综合实力较强的大型医药企业集团,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工业企业由2005年的1家增加到2010年的10家,超过50亿元的企业由2005年的3家达到2010年的17家。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2013年医药工业经济运行分析》,我国医药工业2013年继续保持较快增长。2013年,我国医药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7%,高于我国工业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681.6亿元,同比增长17.9%;实现利润总额2,197.0亿元,同比增长17.6%。
2007年至2013年,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及增长率如下图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