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 记忆影响因素

合集下载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探讨认知负荷的影响因素与机制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探讨认知负荷的影响因素与机制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探讨认知负荷的影响因素与机制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与认知的一门科学,其研究对象包括注意力、记忆、思维、感知、情绪等方面。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经历种种任务,有些任务需要消耗大量的认知资源,称之为认知负荷。

认知负荷的大小直接影响着我们的认知效率和有效性,因此,探究认知负荷的影响因素与机制,对提高我们的认知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探讨认知负荷的影响因素与机制。

一、任务复杂性任务复杂性是影响认知负荷的一个重要因素。

任务复杂度越高,需要处理的信息也就越多,所需消耗的认知资源也就越大。

例如,在听取英语听力时,如果是口语比较简单的对话,听者较容易理解内容,消耗的认知资源较少;相反,如果是专业性强、语言难度大的听力材料,听者需要更多的注意力去聚焦听力任务,需要投入更多的认知资源进行信息处理。

二、知识水平与认知经验知识水平和认知经验也是影响认知负荷的重要因素。

对于某些熟悉的任务,掌握相关知识和经验的人容易处理相关信息,而对于陌生任务,理解和记忆都需要消耗更多的认知资源。

例如,在进行化学实验时,研究生由于具有较为丰富的化学知识和实验经验,做此项任务时对实验室的环境、器材操作等较为容易适应,认知负荷较小;而对于一位小学生来说,这项任务就可能是一个挑战。

三、情境变量情境变量是指在进行认知任务时具有特定情境的环境和经历。

情境变量也是影响认知负荷的因素之一。

例如,在进行期末考试时,考生时常会因为紧张而导致失误、遗忘等现象,这时认知负荷就会增加,因为除了处理考试内容外还要应对自己的情绪压力。

四、个体差异个体差异也会影响认知负荷的大小。

在任务s中,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容易理解和记忆相关信息,因为他们拥有一些天生的认知能力。

例如,一些人善于抑制与任务无关的干扰,从而更容易专注于任务本身。

而对于有些人来说,这一过程可能需要更多的努力,耗费更多的认知资源。

因此,在任务中,人们的个体差异可能会显现出来。

认知心理学实验报告

认知心理学实验报告

认知心理学实验报告认知心理学实验报告引言: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记忆、学习和知觉等心理过程的学科。

通过实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的认知机制和心理活动。

本文将介绍一项有关记忆的认知心理学实验,探讨记忆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人类记忆的工作原理和特点,以及不同因素对记忆的影响。

通过实验结果,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记忆的机制,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了双盲实验设计,以排除实验结果的主观干扰。

实验对象被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人。

实验组接受特定记忆训练,对照组则没有接受任何干预。

实验过程:实验分为两个阶段:学习阶段和测试阶段。

在学习阶段,实验组和对照组都被要求记忆一组无关联的单词。

在测试阶段,实验对象需要回忆并写下他们在学习阶段中记忆的单词。

实验结果:通过对实验结果的统计分析,我们发现实验组在测试阶段中的记忆表现明显优于对照组。

这表明记忆训练对提升记忆能力具有积极的影响。

讨论:这项实验结果进一步验证了认知心理学中的“记忆锚定效应”。

记忆锚定效应指的是人们在学习新信息时,会将其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联系起来,从而提高记忆效果。

在本实验中,通过特定记忆训练,实验组的记忆锚定效应得到了增强,因此在测试阶段中记忆表现更好。

此外,实验结果还提示了记忆的可塑性。

人类的记忆并非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通过适当的训练和干预进行改善。

这对于认知心理学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个人提升记忆能力提供了新的思路。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发现记忆训练可以显著提高记忆能力,并且记忆锚定效应在记忆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这一发现对于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个人提升记忆能力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总结:认知心理学的实验研究为我们揭示了人类思维和记忆的奥秘。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认知过程中的机制和影响因素。

本实验中的记忆训练实验结果表明,记忆能力可以通过适当的训练进行改善,这为个人提升记忆能力提供了新的途径。

《认知心理学记忆》课件

《认知心理学记忆》课件

记忆训练方法和技巧
分块记忆法
学习如何将大量的信息分成小块来记忆,提高记 忆的处理效率。
空间记忆技巧
掌握空间记忆技巧,例如方法定位系统,以提高 记忆的空间布局和组织。
联想记忆法
了解如何利用联想和想象来帮助记忆,提升记忆 的效果和持久性。
复习和回顾策略
学会有效的复习和回顾策略,使记忆持续有效和 稳定。
记忆的容量和保持
1
记忆容量限制
我们将探索人类记忆的容量限制,了解记忆容量与遗忘之间的关系。
2
记忆的保持时间
我们将讨论记忆的保持时间,以及长期记忆对信息保存的重要性。
3
记忆保持的技巧与方法
我们将分享一些提高记忆保持的常用技巧和方法,帮助您更好地管理和维护记忆。
பைடு நூலகம்
记忆的遗忘和失忆症
我们将探索关于记忆遗忘和失忆症的现象和原因,以及与认知功能和大脑疾 病相关的记忆问题。
记忆研究的热点和未来展望
我们将介绍当前记忆研究的最新进展和热点话题,探索未来记忆研究发展的 可能方向和应用前景。
《认知心理学记忆》PPT 课件
通过这份PPT课件,我们将带您进入认知心理学记忆的世界,详细探讨记忆的 类型、过程、特征以及记忆训练和研究的热点话题。
认知心理学记忆:概述
认知心理学记忆的研究是关于人类记忆系统的认知过程和运作机制。了解记忆的概念和基本原理对于个人发展 和学习有着重要影响。
记忆的类型和过程
1 视觉记忆
我们如何通过感觉信息形成视觉记忆,如何提高视觉记忆的准确性。
2 听觉记忆
我们是如何通过听觉信息来存储和回忆记忆内容的,影响听觉记忆的因素有哪些。
3 语义记忆
语义记忆是指我们对于意义和知识的存储和回忆,探索语义记忆的组织结构和影响因素。

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记忆提取与再认

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记忆提取与再认

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记忆提取与再认概述:记忆是人类认知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记忆提取与再认是记忆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本文将探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关于记忆提取与再认的一些重要发现和理论。

一、记忆提取的定义和过程记忆提取是指从记忆系统中检索和恢复信息的过程。

它包括主动提取和被动提取两种形式。

主动提取是指个体有意识地努力回忆起特定信息,而被动提取则是在特定刺激的触发下,信息自动浮现于意识之中。

二、记忆提取的影响因素1. 提取提示的效果:研究表明,提供与目标信息相关的提示能够显著提高记忆提取的准确性和速度。

这些提示可以是语义上的关联、情境信息或其他记忆线索。

2. 学习和提取环境的匹配:环境因素对记忆提取也有重要影响。

当学习和提取环境相匹配时,记忆提取效果更好。

这被称为“环境依赖性记忆效应”,揭示了记忆与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

3. 情绪对提取的影响:情绪状态对记忆提取具有显著影响。

积极情绪能够促进记忆提取,而负面情绪则可能干扰或抑制记忆提取。

三、再认的定义和特征再认是指个体在面对一系列信息时,判断这些信息是否曾经接触过的过程。

再认是一种相对较容易的记忆任务,相比于主动回忆,再认更依赖于外部刺激的提供。

四、再认的影响因素1. 学习和再认的匹配:与记忆提取类似,学习和再认环境的匹配也能够提高再认的准确性。

这种“环境依赖性再认效应”揭示了学习环境对再认的重要性。

2. 伪记忆:伪记忆是指个体错误地记忆或再认未曾接触过的信息。

研究发现,伪记忆现象普遍存在,特别是在面对与已记忆信息相似的干扰性信息时。

3. 情境和情绪对再认的影响:情境和情绪因素同样对再认有影响。

与学习和提取环境的匹配类似,与再认环境相匹配的情境和情绪能够提高再认的准确性。

结论:记忆提取与再认是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了解记忆提取和再认的过程以及影响因素对我们理解记忆的本质和提高记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记忆提取与再认的神经基础,以及如何应用这些研究成果来改善人们的学习和记忆能力。

认知心理学问答题

认知心理学问答题

认知心理学问答题1、认知心理学的传统研究方法(反应时等)和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方法(动作相关电位、脑成像等)简述。

答:反应时测量法:反应时测量法是指刺激作用于有机体后到其作出明显反应所需要的时间,即刺激与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

又称为有机体反应潜伏期。

观察法: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心理现象与行为表现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记录,经过分析以获得其心理活动发生和发展规律的方法。

内省法:指被训练过的观察者仔细的、小心地注意他们自己的感觉,精确的辨别这些感觉,并尽可能客观地报告这些感觉。

口语报告法P21:指被试在从事某项活动的同时或之后,将头脑中进行的心理活动操作过程用口语表达出来,主试记录下来,并根据有关结果对被试心理活动规律进行研究。

计算机模拟法:是指利用计算机来模拟、检验、发现人的认知活动及其行为表现的规律的研究方法。

事件相关电位:(P24)当呈现某项刺激时,大脑某些区域便会对这种刺激产生特定反应,此时的脑电波被称为时间相关电位或诱发电位。

脑成像:(P28)脑成像法主要有两种:及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和正电子发射扫描术。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的物理学基础是核磁共振现象;正电子发射成像系统利用正电子同位素衰变产生出的正电子与人体内负电子发生湮灭效应这一事实。

2、注意的各种理论模型的优势和不足(P38-47)1、注意的瓶颈理论模型:过滤器模型、衰减模型及后期选择理论,即反应选择模型。

过滤器模型:Broadbent在1958年提出,他认为同一时间可以被注意到的信息量是有限的,如果信息量超过限度,注意过滤器就将选择让一些信息通过,并将另一些信息排斥在注意之外。

优点:Broadbent的过滤器模型很好地解释了当时的双耳分听实验,因此受到了Colin Cherry的支持,他也认为感觉信息可以北非注意耳加以注意,但如果需要根高层次的知觉加工,则不会被非注意耳所注意。

缺点:实验所用的材料都是听觉材料,信息的选择与过滤只发生在同类性质的材料间。

关于短时记忆认知心理学文献综述怎么写

关于短时记忆认知心理学文献综述怎么写

关于短时记忆认知心理学文献综述怎么写摘要:一、短时记忆的定义与作用1.短时记忆的定义2.短时记忆的作用二、短时记忆的认知机制1.编码过程2.存储过程3.检索过程三、影响短时记忆的因素1.记忆负荷2.干扰效应3.加工深度四、提高短时记忆的方法1.有意识地记忆训练2.合理分配注意力3.创造有利于记忆的环境五、短时记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1.学习和工作2.日常交流3.创新思维正文:短时记忆认知心理学文献综述短时记忆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对于了解人类思维过程和提高认知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短时记忆的定义、认知机制、影响因素以及提高短时记忆的方法和应用进行综述。

一、短时记忆的定义与作用短时记忆,又称工作记忆,是指人在短时间内对信息进行暂时存储、加工和使用的记忆系统。

短时记忆的作用包括保持信息、对信息进行操作和整合以及为长时记忆提供编码基础。

二、短时记忆的认知机制短时记忆的认知机制包括编码、存储和检索三个过程。

编码过程是将信息转化为可以存储的形式;存储过程是将编码后的信息保持在短时记忆中;检索过程是从短时记忆中提取所需的信息。

三、影响短时记忆的因素短时记忆的性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记忆负荷、干扰效应和加工深度。

记忆负荷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需要记忆的信息量;干扰效应是指新旧信息之间的相互影响;加工深度是指对信息进行加工的深度和复杂程度。

四、提高短时记忆的方法提高短时记忆的方法包括有意识地记忆训练、合理分配注意力和创造有利于记忆的环境。

有意识地记忆训练可以通过记忆游戏、练习记忆技巧等方式进行;合理分配注意力可以帮助个体在处理多项任务时更好地分配认知资源;创造有利于记忆的环境可以提高记忆效果,如保持良好的作息、减少干扰等。

五、短时记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短时记忆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如学习和工作中的信息处理、日常交流中的话语理解、创新思维中的灵感捕捉等。

了解短时记忆的原理和方法有助于提高个体的认知能力和生活质量。

记忆偏差教案: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分析记忆的偏差和错误,并提出改正的方法

记忆偏差教案: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分析记忆的偏差和错误,并提出改正的方法

Introduction:人的大脑拥有强大的记忆能力,但是记忆偏差却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

因为人类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情感、语言、文化背景等。

人类的信息处理能力和认知状态也会影响记忆。

在教学中,记忆偏差也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如何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记忆的偏差和错误,并提出改正的方法,成为教学中非常重要的课题。

下面将从认知心理学出发,探讨一下记忆偏差教案的相关内容。

Part 1 认知心理学与记忆: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旨在研究人类的认知过程,包括知觉、记忆、思维等。

与记忆相关的认知心理学领域包括长期记忆、短期记忆、工作记忆等。

在认知心理学中,记忆是人类认知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记忆是指个体在经历过某一过程时能够保存、存储和再现一定信息的能力。

但是,记忆并不是绝对准确的。

由于人类的个体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在记忆中产生的偏差就是不可避免的。

记忆偏差是指由于个体或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的对记忆信息的不准确或截然不同的记忆现象。

下面我们将通过几个例子来描述一下记忆偏差在教学中的应用。

Part 2 记忆偏差在教学中的应用:2.1 长时记忆的错误在教学中,有时候学生会出现对长时记忆错误的现象,也就是因为错觉或者思维等各种因素导致了某个知识的错误记忆。

如某个历史事件的时间上出现错误等都是长时记忆的错误。

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及时发现错误,通过帮助学生进行更好的学习,尤其需要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让他们去思考这个知识点,寻找更好的记忆方式,并积极纠正错误,以提高学习效果。

2.2 短时记忆的偏差短时记忆的偏差是指由于学习时的情感状态、语言、个体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学习中出现的短时记忆偏差。

例如,学生因为语言障碍,对教师所讲内容的理解存在问题,导致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不准确。

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解决学生的现实问题,例如在学习中加强口语训练,并针对学生的情感状态进行调整,以提高学生在短时记忆中的准确性。

2.3 工作记忆的影响在教学中,人们常常遇到工作记忆的影响。

心理学第四章认知感知觉记忆思维

心理学第四章认知感知觉记忆思维
等因素的影响。
05
思维
思维的定义
总结词
思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高级过程,它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等认知活动。
详细描述
思维是人类大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反映,它以感知为基础,又超越感知,通过概念、判断和推 理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思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高级过程,它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帮助人们更 好地理解和应对复杂情境。
听到一首歌。
记忆
个体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回忆 ,包括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
思维
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关系 和规律的概括和间接反映,如
分析和推理。
语言
个体运用语言符号进行交流和 表达思想的过程,是人类特有
的认知功能。
02
感知
感知的定义
感知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接收 信息的过程,包括视觉、听觉、 触觉、味觉和嗅觉等。
活动的总和。
认知的过程
信息获取
信息处理
信息储存
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外界 信息,如听觉、视觉、
触觉等。
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分析和整合,形成有意
义的信息单元。
将处理后的信息储存于 大脑中,以便日后回忆
和应用。
信息应用
将储存的信息应用于实 际情境中,解决问题或
完成任务。
认知的功能
01
02
03
04
知觉
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和属性 的直接反映,如看到一幅画或
记忆的种类
陈述性记忆
指对事实、事件、概念等信息 的记忆,可以通过语言和文字
来表达。
非陈述性记忆
指对技能、习惯、直觉等非语 言信息的记忆,通常需要通过 实践和经验来获得。
情景记忆
指对个人亲身经历的特定事件 或场景的记忆。

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基础知识梳理

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基础知识梳理

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基础知识梳理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而其中的认知心理学则是心理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认知心理学主要关注人类的认知过程,即我们如何获得、处理和利用信息以生成思考、记忆、学习和解决问题等心理活动。

本文将对认知心理学的基础知识进行梳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

一、感知与注意感知是指我们通过感官器官对外界刺激进行感知和理解,其中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

感知过程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比如注意力、期望、情感等。

注意力是指我们主动选择关注某个刺激或任务,并将其与其他刺激分离开来。

注意力的分配可以是主动的,也可以是被动的。

此外,我们的感知过程还容易受到一些偏见和误导,比如选择性注意、认知偏差等。

二、记忆与学习记忆是指对过去经历和学习的心理能力,它分为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

短期记忆是指短暂存储信息的能力,容量较小且时间有限。

长期记忆则是将信息永久存储并随时能够提取的能力。

学习是通过吸收、处理和组织信息来改变行为和思维的过程。

学习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实现,比如经典条件作用、操作性条件作用、观察学习等。

记忆和学习的过程中存在许多影响记忆的因素,如记忆干扰、记忆遗忘、记忆失误等。

三、思维与解决问题思维是指人类处理信息、产生思想和推理的心理过程。

思维具有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基本要素。

概念是对一类事物、对象或事件的心理表征,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分类和归纳。

判断是基于给定信息进行真伪判断或选择的心理能力。

推理是在给定前提和规则下,通过逻辑推导得出结论的过程。

解决问题则是我们在面临困难、障碍或目标时,采取一系列思维过程以达成目标的行为。

思维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存在许多启发式和认知偏差,如认知失调、固定思维、心智模型等。

四、语言与沟通语言是人类最基本的沟通方式,它是一种符号系统,通过符号的组合和规则来传达信息和交流意义。

语言理解是指听到或看到语言符号后理解其意义的过程,它涉及词汇理解、句法分析和语义理解等。

心理学对记忆力的影响研究

心理学对记忆力的影响研究

心理学对记忆力的影响研究记忆是人类认知功能中的核心部分之一,对学习、思考和理解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心理学领域中,研究者们对记忆力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分析。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心理学对记忆力的影响研究。

一、认知心理学与记忆力认知心理学研究了人类的思维过程和信息加工方式,与记忆力密切相关。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记忆是一种复杂的认知过程,其中包括编码、存储和检索等多个环节。

研究者们通过探索这些环节中的心理机制,揭示了记忆力的形成和影响因素。

1.1 编码编码是指将外界的信息转化为可存储的形式。

心理学研究发现,编码方式对记忆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

例如,采用视觉方式编码的信息更容易被记忆,而采用语义方式编码的信息则更易于理解和联想。

此外,注意力的分配和情绪的影响也会对编码过程产生影响。

1.2 存储存储是指将编码后的信息储存在大脑中,并形成记忆的过程。

研究发现,记忆的储存方式有多种形式,包括感性记忆、过程记忆和概念记忆等。

不同类型的记忆对应着不同的大脑区域和神经机制。

例如,海马体在空间记忆中发挥重要作用,颞叶在语言和面孔识别中具有重要功能。

1.3 检索检索是指从存储的信息中取出所需的部分。

心理学研究发现,检索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例如,记忆的时间距离和相关性、情境因素以及学习方式等都会对检索过程产生影响。

此外,记忆失调和干扰也会导致检索困难。

二、心理学实验和记忆力研究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记忆力的影响因素,心理学研究中进行了大量的实验。

这些实验利用不同的范式和方法,探索了记忆的各个方面以及与其他认知过程的关系。

以下是几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和它们对记忆力的影响研究。

2.1 空间记忆实验在空间记忆实验中,研究者会让参与者观察一系列空间位置,然后要求他们在一段时间后回忆出这些位置。

通过分析回忆的准确度和遗忘曲线,研究者可以了解到空间记忆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2.2 刻意练习实验刻意练习是指通过有目的地进行大量重复训练来提高记忆力。

认知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认知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认知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认知、记忆和知觉等心理过程的科学领域。

它关注人类如何将感知到的信息加工、理解和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本文将介绍认知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包括注意力、记忆、学习和问题解决等方面。

一、注意力注意力是指个体对外界刺激的选择性集中和集中维持的能力。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原理,人们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因此在面对大量的信息时,我们需要过滤和选择重要的信息进行处理。

注意力的控制机制包括自主控制和外部刺激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学会有效地管理和引导自己的注意力。

二、记忆记忆是指个体获取、保留和再现信息的过程。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原理,记忆是构建在不同层次的处理中,包括感知、加工、编码和检索等。

认知心理学研究了影响记忆的各种因素,如注意力、情绪、反复练习和相关联结等。

了解这些原理有助于我们提高记忆力,并应用于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中。

三、学习学习是指获取新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是通过建立新的联系和模式来构建知识结构的过程。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原理,合适的学习策略可以提高学习效果,如分散练习、有针对性的反馈和自我测试等。

此外,了解个体的学习风格和认知能力也有助于制定更有效的学习计划。

四、问题解决问题解决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原理,问题解决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需要分析、生成和评估解决方案。

在解决问题时,我们可以利用启发式、创造性思维和专业知识等策略。

此外,培养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也对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非常重要。

综上所述,认知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涵盖了注意力、记忆、学习和问题解决等方面。

了解这些原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自己的认知过程,提高学习效果、解决问题和适应环境变化。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也为教育、工作和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指导。

认知心理学的笔记第五章 记忆的重构

认知心理学的笔记第五章 记忆的重构
(2)研究支持
Bartlett强调提取时所使用的知识和加工过程的重要性。
Light和Carter-Sobell(1970)在一项早期的研究中讨论过这个问题。
过程:
给被试看—些带有强调短语的句子(如,“The boy earned a GOOD GRADE on the test”),告诉他们在看完所有的句子后要再认被强调的名词,而非形容词。再认任务有以下几种情况:
Smith等(1978)的研究
任务
让被试在不同的物理条件下学习配对联想词表:
A.第一种条件下,被试者在校外一间很大但没有窗户的房间里学习词表,实验者穿着夹克打着领带。词表以视觉方式呈现。
B.第二种条件下,被试者在校园中一个小房间里学习词表。实验者(两种条件下是同一个人)衣着随便,用录音机呈现词表。
C.第二天,被试者接受记忆测验,给他们提供配对联想单词中的一个词、让他们回忆与其配对的另一个词。一半被试者在他们学习词表的那个房间里接受测验,另一半被试者在另外一个房间里回忆配对的词。
(2) Bartlett强调记忆是不断变化的,因而对个体经验所作的描述也是经常变化的。
(3) Bartlett强调个人的知识、目标、动机及推理在记忆中的重要性。
2.Bartlett的经典研究
20世纪30年代,Bartlett在英格兰进行了许多研究,1932年他出版了《记忆》(Remembering)一书、详细介绍了以他的朋友和剑桥大学本科生作被试者得到的结果。
反对:
A)反对记忆内容的储存位置决定其特征的观点,
B)反对刺激是作为一种固定的客体被记忆且能在一个严格的贮存和缓冲器系统中运动并改变其特定特征,
主张刺激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加工:
A)个体能够利用感觉过程获取刺激并从中抽取其物理特征。

认知心理学视角下的情境因素与记忆研究

认知心理学视角下的情境因素与记忆研究

认知心理学视角下的情境因素与记忆研究概述: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和认知过程的一门学科,其中记忆是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

情境因素是指人们在学习和记忆过程中所处的环境和情境,它们可以对记忆的形成、存储和检索产生影响。

本文将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探讨情境因素对记忆的影响,以及相关的研究进展。

一、情境的影响1.1 情境依赖性记忆情境依赖性记忆是指人们在学习和记忆过程中,如果在学习时与记忆时的情境相匹配,记忆表现会更好。

这种现象可以解释为情境在记忆过程中提供了一种联结,使得记忆的检索更加顺利。

研究发现,当人们在学习和测试时的情境相似时,记忆表现更好,这一现象被称为“情境依赖性效应”。

1.2 情境的情绪效应情境中的情绪状态也会对记忆产生影响。

情绪可以调节记忆的加工和存储过程,不同的情绪状态会对记忆产生不同的影响。

例如,积极的情绪状态有利于记忆过程的加强和存储,而消极的情绪状态则可能干扰记忆的形成和检索。

二、情境因素与记忆的实验研究2.1 情境依赖性实验情境依赖性实验通过改变学习和测试时的情境,来研究情境对记忆的影响。

一项经典的实验是在水下学习和测试,结果发现,在相同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和测试的被试表现出更好的记忆。

2.2 情境情绪效应实验情境情绪效应实验主要研究情境中的情绪状态对记忆的影响。

研究者通过调节学习和测试时的情绪状态,观察被试的记忆表现。

实验结果发现,与积极情绪相比,消极情绪更容易干扰记忆的形成和检索。

三、情境因素与记忆的应用3.1 教育环境中的情境设计情境因素对记忆的影响在教育环境中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者可以通过合理设计学习和测试的情境,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

例如,在学习和测试时保持相同的环境,或者创造积极的情绪氛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记忆表现。

3.2 临床应用情境因素对记忆的影响也在临床应用中得到关注。

研究发现,通过创造适合患者的情境,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记忆和回忆信息。

这对于失忆症患者的康复和记忆训练具有重要意义。

认知心理学 第四章 记忆

认知心理学 第四章 记忆
长时记忆。
第一节 记忆概述
阿特金森和希夫林(Atkinson & Shiffrin,1968)的记忆存储库理论 示意图
第一节 记忆概述
修订的记忆系统模型
第一节 记忆概述
典型的记忆信息三级加工模型(补充)
第一节 记忆概述
(二)记忆的加工水平模型
克雷克和洛克哈特(Craik & Lockhart)
第一节 记忆概述
(二)情节记忆与语义记忆
1.情节记忆 是指接收和存储发生于个体特定时间的情节或事件, 以及有关该事件的时间-空间联系的信息。
2.语义记忆 是指运用语言进行的记忆,是一个人所掌握的相关字 词或其他语言符号、其隐含的意义和所指的事物、它们彼此之间的联 系,以及有关公式、法则和操作这些符号、概念和关系的算法等有组 织的知识。
第一节 记忆概述
(三)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
按记忆的意识维度,长时记忆还可分为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和外显记忆(explicit memory)。
内隐记忆:又称非陈述性记忆,是指人们不能回忆其本身却能 在特定行为中证明其事后效应的经验,换言之,内隐记忆是指人们既 没有觉察到自身拥有,也不需要有意识地提取,但在特定的任务操作 中能自然地表现出来的记忆,是一种无意识获得的经验对当前任务的 顺利完成产生易化的作用。
部分报告法证实了声像记忆的存在。
第一节 记忆概述
2.短时记忆 是指人脑对刺激信息保持在1分钟左右的加工处理 和编码,是信息的感觉接受器和长时记忆之间的中间环节。
詹姆斯(James)提出记忆的二元理论,将记忆分为 初级记忆和次级记忆两类。 沃和诺尔曼(Waugh & Norman)提出两种记忆系统模型。 彼得森(Peterson)等人通过实验证明了短时记忆的存在。 支持短时记忆存在的另一个证据,是源自自由回忆实验的系列 位置效应。

记忆形成与时间关联效应分析

记忆形成与时间关联效应分析

记忆形成与时间关联效应分析概述人类的记忆是人类智慧和个人经历的基石。

记忆的形成和保持受到时间关联效应的影响。

时间关联效应是指记忆中时间因素对信息编码和提取的影响。

本文将分析记忆形成与时间关联效应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其对记忆过程的影响。

一、时间关联效应时间关联效应主要包括串联效应、近效效应和远效效应。

串联效应是指记忆中位于序列前部的信息容易被遗忘,而位于序列后部的信息相对更容易记忆。

近效效应是指最后一次遇到的信息对记忆影响较大。

远效效应是指最初遇到的信息对记忆影响较大。

这些效应意味着时间因素会影响记忆的编码和提取。

二、短期记忆的时间关联效应短期记忆是指短暂保持信息并进行处理的能力。

研究表明,我们对刚刚遇到的信息的记忆更加准确,这是近效效应的体现。

相比之下,串联效应显示了长时间记忆的时间关联效应,较早遇到的信息更容易遗忘。

这些效应可以解释在我们学习新信息后,为什么会更容易遗忘最初学习的内容。

三、长期记忆的时间关联效应长期记忆是指能够持久保持和检索的信息。

远效效应是长期记忆中的一种时间关联效应。

研究表明,事物越是密切相关于个人经历和重要事件,其记忆的持久性也越强。

这种时间关联效应可以解释为什么对于人们重要的人、事、物,他们的记忆能力更加出色。

四、认知心理学的角度认知心理学通过实验和理论研究记忆的形成和时间关联效应。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记忆的形成是通过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检索来实现的。

时间因素在这个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学习的频率、复习的间隔和精力分配都会影响记忆的形成和保持。

该领域的研究对于帮助我们优化学习和记忆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五、实际应用了解记忆的形成与时间关联效应对于教育和认知改进至关重要。

在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和布置作业来增强学生的记忆。

此外,对于研究、工作和日常生活中需要记忆的任务,合理规划时间和有针对性的复习,可以提高记忆效果。

此外,个体差异在记忆形成和时间关联效应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个体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求定制最佳的记忆策略。

考研心理学认知心理学重点

考研心理学认知心理学重点

考研心理学认知心理学重点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人类的思维、知觉、记忆、注意力等心理过程。

在考研心理学的复习中,认知心理学是一个重点和难点,因此我们需要重点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与发展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如何接收、处理和存储外界信息的心理学分支。

它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随着信息处理模型的提出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认知心理学逐渐成为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向。

二、知觉的基本过程与影响因素知觉是指人们通过感官系统获取外界信息的过程。

在认知心理学中,我们需要了解知觉过程中的感知机制、知觉组织以及知觉与注意力之间的关系。

同时,还需关注注意力对知觉的影响,比如选择性注意、分配注意、注意的韧性等。

三、注意力的控制与机制注意力是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涉及到信息选择和加工的过程。

在考研心理学中,需要了解注意力的特点、分类以及注意力的控制机制,比如注意捕获、持久化注意和分配注意等。

此外,还需要了解注意力的发展变化以及注意力缺陷相关的疾病,如注意力不足多动障碍(ADHD)。

四、记忆的过程与影响因素记忆是指人们获取、存储和回忆信息的能力。

在认知心理学中,我们需要了解记忆的各个阶段和过程,包括感知记忆、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等。

此外,还需关注记忆的影响因素,如编码方式、记忆策略和遗忘曲线等。

五、思维与问题解决思维是人类在认识、判断和推理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心理活动。

在认知心理学中,需要掌握思维的基本概念、判断与决策、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以及相关的思维偏差和错误,如确认偏差、反应偏差和因果思维等。

六、语言与语言理解语言是人类交流和思维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之一。

在考研心理学中,需要了解语言的基本特点,如语音、语义和句法等。

此外,还需关注语言理解的过程和影响因素,如语义理解、语篇理解和推理理解等。

七、跨学科与应用研究认知心理学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与其他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

认知心理学记忆PPT教案

认知心理学记忆PPT教案
一架波音747747飞机撞上阿姆斯特丹一栋大楼没有任何人拍到飞机撞上阿姆斯特丹一栋大楼没有任何人拍到撞击后一小时内的画面但十个月后公众却报撞击后一小时内的画面但十个月后公众却报告在电视上看到了全过程他们虚构了自己的记告在电视上看到了全过程他们虚构了自己的记虚构症虚构症眶回与其他额叶皮层一起见识大与其他额叶皮层一起见识大脑中产生的一切感觉记忆和想象信息抑制无脑中产生的一切感觉记忆和想象信息抑制无用的区分真实的和虚幻的设定信息的优先级
为互有意义结构的小单元,以提高编码效 率。
编码
意义编码 形象编码 组织编码
组块方式 层次结构 28
2. 记忆的保持
A、概念: 人们已经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在大脑中巩固的 过程。
B、信息储存的动态变化 (1)量的方面:储存信息的数量随时间的迁
移而逐渐下降; (2)质的方面: ①内容简略和概括;
②内容更加完整、合理和有意义; ③内容变得更加具体或夸张。
对语言类信息进行意义编码的效果好于 字形编码或语音编码。
19
请仔细看一遍下面的一串词汇
糖果 快捷 良好 滋味 迅速 味道 饼干 苦味 优美 蜂蜜 果冻 馅饼 白糖
下面三个词你刚才是否看到过? 滋味 快速 甜蜜
你的一个朋友从一个牧场来,假如你一下记不太 清楚,也许回忆时会说成:
“他从农场来” “他从林场来” “他从木床来”
23副牌的纪录。
永远的战士
49岁的健康、英俊的中年人 谈吐用现在时而非过去时 认为自己19岁,处于1945年
顺向性遗忘症(anterograde amnesia)
对大脑受损之后的事件失去记忆
倒退性遗忘症(retrograde amnesia)
一、记忆的定义、功能
(一)记忆的定义

认知心理学第5章-短时记忆..

认知心理学第5章-短时记忆..

第二节 短时记忆信息编码
引言 感觉代码 语义代码

引言
在短时记忆中,信息以什么形式保持或 贮存是短时记忆信息编码问题。 编码:是对信息进行转换,使之获得适 合于记忆系统的形式的加工过程 (Encoding),而经过编码所产生的 具体的信息形式则称作代码(Code)。

一、感觉代码
听觉代码与AVL单元 视觉代码 感觉代码与感觉信息的区别
第六章 短时记忆
引言

短时记忆的刺激呈现范式
◦ 在关于短时记忆容量、编码等的实验中, 刺激一般只短暂地呈现一次,持续时间通 常约1s。 ◦ 所以,短时记忆也可称作一次呈现的刺激 记忆,或电话号码记忆。
第一节 短时记忆容量
短时记忆的容量大小 短时记忆的容量单位 短时记忆容量有限的性质

短时记忆容量大小
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George A.Miller发表了一篇著名论文,题为 “神奇数7加减2:我们加工信息的能 力的某些限制”,明确提出短时记忆容 量为7士2,即一般为7并可在5-9之间 波动。 但一些人认为并没有那么多。Mandler 认为短时记忆的容量可能是4或5。 Simon也认为是4-5。

特点
◦ 语义代码是一种与意义有关的抽象的代码, 不带有任何一个感觉道的特性。

实验
◦ Wickens(1970,1972)的实验 ◦ Shulman(1970,1971,1972)的实验
Wickens的前摄抑制实验

实验设计
◦ 2×4混合实验设计。自变量:组别(控制 组、实验组);实验次数(共4次)。
◦ 实验结果
任何一组被试在运用所学到的组块方式后,比以 前可以记住更多的二进制数字。 组块比率高的方式并没有充分显示出优越性。

认知心理学视角下的学习与记忆

认知心理学视角下的学习与记忆

认知心理学视角下的学习与记忆概述:学习与记忆是人类认知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认知心理学通过研究人类的思维、记忆和学习过程,揭示了学习与记忆的机制和影响因素。

本文将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学习与记忆的关系,以及影响学习和记忆的因素。

一、学习的认知过程学习是指通过获取新的知识、技能或经验,从而改变个体的行为或思维方式。

在认知心理学中,学习被视为一种主动的认知过程,包括注意、理解、编码、存储和检索等多个环节。

1.1 注意与学习注意是学习的前提,它决定了个体对外界信息的选择性处理。

研究表明,注意能够影响学习的效果和记忆的质量。

例如,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任务上的个体往往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相关信息。

1.2 理解与学习理解是学习的核心环节,它涉及个体对信息的加工和组织。

理解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建立知识网络,促进新知识的吸收和应用。

通过激发个体的思维活动,培养其深层次的理解能力,可以提高学习效果。

1.3 编码与学习编码是将外界信息转化为可储存和检索的内部表示形式。

在学习过程中,个体通过编码将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体系进行关联,从而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有效的编码策略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例如使用图像、联想和组织等方式。

1.4 存储与学习存储是指将编码后的信息储存在记忆系统中。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人类的记忆系统包括感觉记忆、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

学习过程中,信息通过不断的重复和加工,逐渐从工作记忆转移到长期记忆中,形成持久的记忆。

1.5 检索与学习检索是指从记忆系统中提取已存储的信息。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能够在需要的时候准确地检索出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研究发现,检索练习可以促进记忆的巩固和迁移,提高学习的持久性和可迁移性。

二、记忆的认知过程记忆是指个体对过去经历和学习所得信息的储存和再现。

认知心理学研究了记忆的各个环节,包括编码、存储和检索,揭示了记忆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2.1 编码与记忆编码是将外界信息转化为可储存和检索的内部表示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言语工作记忆广度的记忆策略研究苏慕晴陆航伟(江西师范大学心理系,江西,南昌)【摘要】本研究采用内隐、外显认知的实验性分离(ED)范式,分别从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两个维度考察了不同言语工作记忆广度的被试在同等干扰条件下的记忆正确率,并在比较二者所受干扰效应差异的基础上讨论了如何提高其记忆正确率的策略。

研究结果显示:(1)在外显记忆上,低言语工作记忆组的被试比高言语工作记忆组的被试更容易受到记忆干扰因素的影响,而内隐记忆则效应不明显;(2)在同等言语工作记忆广度的被试中,外显记忆任务的正确率比内隐记忆受到时间间隔因素的影响程度更大,但二者在分心任务上却显示出完全相反的干扰效应;(3)对于分心任务与时间间隔这两种干扰因素,实验结果显示了在两种不同的记忆任务中都可能存在的交互作用。

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记忆在某些影响因素上存在较复杂的关系,并且被试面对不同的记忆任务时应注意采取不同的记忆策略,以便针对性地提高记忆正确率。

【关键词】言语工作记忆广度外显记忆内隐记忆时间间隔分心任务1前言工作记忆,亦称操作记忆、短时记忆或电话号码式记忆,是指在刺激作用终止后,对信息保持十几秒直至一分钟左右的记忆。

工作记忆具有意识性,在工作记忆中言语材料信息基本上以视觉形式进行编码,动作和空间形象信息基本上以视觉形式进行编码。

工作记忆的内容如经复述、编码,就进入长时记忆。

工作记忆的信息容量可用组块作为单位来测量。

美国心理学家米勒发表一篇论文《神奇的数7加减2: 我们加工信息能力的某些限制》, 米勒认为工作记忆的信息容量7土2个组块,这个数量是相对恒定的, 这就是工作记忆的组块理论。

米勒的组块理论得到了许多研究的支持,并有后继者提出应该把记忆组块广度依据不同的编码加工方式分为不同类型,现行较为公认的分类方式为把工作记忆广度分为数字工作记忆广度、言语工作记忆广度及空间工作记忆广度。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是根据记忆信息提取的过程中意识的参与程度来划分的。

其中内隐记忆是指个体在无法意识到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影响,又叫无意识记忆。

而外显记忆是指在个体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影响,它对行为的影响在个体的意识之内,因此又叫受意识控制记忆。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自被提出以来,研究者对两种记忆类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得出了相对一致的结论,即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同属于记忆系统的子系统,但它们却有着各自不同的记忆系统,而这些记忆系统与大脑的不同区域相联系。

得出这一结论的基础即是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实验性分离研究(ED),也是当前在大量记忆实验中常被应用的一种研究范式。

关于记忆广度的本质,国外已有研究提出了它是对于当前可操作记忆内容的表征限度的假说,并有诸多长时记忆的实验显示出了工作记忆广度与再认成绩的高相关。

近年来,国内涉及工作记忆广度与内隐、外显记忆之间关系的研究也逐渐增多。

刘万伦(2004)的研究表明大学生数字工作记忆广度普遍接近同一水平(8.5-9),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且与智力水平无显著高相关。

陈辉(1998)的研究表明工作记忆容量存在明显的年龄发展性差异,并且不同的工作记忆容量大小与所用材料密切相关。

张武田等(1990)的研究发现汉字的笔画复杂性对工作记忆保持量有显著影响,笔画复杂性不同的词的识别时间与其记忆保持量有显著负相关。

刘永芳等(2000)的研究指出形象熟悉性和范例典型性对内隐和外显记忆的工作记忆广度有显著影响。

郭秀艳等(2004)的研究显示外显记忆里影响错误再认的主要因素为材料关联性、时间间隔及学习程度。

黄希庭等(1999)的研究显示不同记忆材料的任务在工作记忆的信息提取机制中存在显差异。

杨治良等(2006)发现关联性和测验情境与测验时间延迟之间的交互影响,郭秀艳等(2001)认为测验情境对真实记忆和错误记忆的影响并不相同,并指出两者可能同源但具有完全不同的机制。

综上述及的研究,研究者提出不同言语工作记忆广度的人在内隐、外显两种记忆任务中的正确率是否在不同的记忆影响因素间存在显著及怎样的差异这一问题,并将其确定为本研究探索的中心问题。

为此,本研究采用内隐、外显认知的实验性分离(ED)范式,对不同言语工作记忆广度的被试分别从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两个维度考察了其记忆正确率并讨论了在不同的干扰条件下如何提高其正确率的记忆策略。

2研究方法2.1 被试江西师范大学本科生196名(男生62名,女生134名),年龄20-22岁,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且均为自愿参加。

2.2 材料言语工作记忆广度的测量采用Baddeley编制的阅读广度任务测试,用于将被试区分为高、低言语工作记忆组。

正式实验组的材料分为学习材料和测验材料两部分。

学习材料为王权红(2006)编制的模糊字再认及辨认表,共680个汉字(其中40个用于练习实验),且均为中、低频汉字;所选汉字在笔画、拼音、结构等方面进行平衡,然后随机均分为8组(除去用于练习的40个汉字),每组为80个汉字,把其中4组汉字作为外显组学习集,余下4组作为内隐组学习集。

测试材料分为内隐组和外显组两组,每个组别的词汇均为60个(内隐组测试材料均以原对应学习材料的等质形近字为关键诱饵,外显组材料词汇有45个来自原对应学习材料而另外15个为等质干扰汉字),其中内隐组用的是模糊字辨认材料,外显组用的是实体字再认材料。

分心任务为普通4则混合运算(六列式一个计算式),计算负荷的范围控制在30—300之间(心算),一次分心任务为12个计算式。

2.3 实验设计采用2×2×4×2混合设计。

自变量1(被试间变量)为言语工作记忆广度,分为两个水平:低言语工作记忆广度和高言语工作记忆广度。

自变量2(被试间变量)为分心任务负荷的有无,有两个水平:有和无。

自变量3(被试内变量)为间隔时间,分为0、0.5、1和2小时共四个水平;自变量4(被试间变量)为记忆任务类别,两个水平:内隐记忆任务与外显记忆任务。

因变量为准确记忆率,其计算公式为:(被正确识别的项目总数/测试材料中的项目总数)×100% 。

2.4 实验程序整个实验分为学习阶段和测试阶段两部分,均在计算机上进行。

学习阶段先向被试呈现指导语。

不同实验组被试在学习阶段的指导语相同,学习阶段的指导语为:“ 下面将做一个关于记忆的实验。

首先将呈现一组汉字(80个),总共呈现4组。

注意每组词只呈现1遍,请努力记住它们。

每次呈现完一组后,会让你适当休息2分钟,待系统提示可以继续试验时再按下Q 键开始学习下一组,过程中不必紧张!”词组相继呈现在屏幕中央,呈现时间为2秒,间隔0秒。

一个序列学习完毕后休息2分钟,然后进人下一个序列,直到所有序列全部学习完。

学习阶段结束后,安排被试进入测试阶段。

测试可安排被试在0、0.5、1和2小时后进行,进行前在不同学习序列对应的测试前安排有无分心任务。

不同实验组的被试在测试阶段的指导语不同,外显组测试阶段的指导语为:“下面将进行再认测验。

如果你认为下面呈现的词是刚才学习过的,即是‘旧的’,请按‘f ’键;如果是刚才没有学习过的,即是‘新的’,请按‘j ’键。

如果记不清楚,可以猜测,但千万不要少按或多按!”测验材料中每个汉字的呈现时间不限,被试完成反应后再立即呈现下一组。

内隐组测试阶段的指导语为:“下面将进行模糊字辨认测验。

请把你看到的模糊字认为对应的具体汉字写在模糊字的下方的空格上(已经选好了搜狗拼音输入法)。

”根据间隔时间的长短,给被试安排相应的放松活动,以尽量防止复述和回忆。

同一实验组(同为外显或内隐实验组)的每个被试共进行四次测验,所使用的测验材料和指导语相同。

3 结果与分析3.1 各组被试的测验正确率的均值比较由于有22名被试中途退出实验,经过不可用数据排查最终得到171名被试的有效数据,数据值概况如表1。

表1 各组被试的测验正确率的均值间隔时间(h )高言语记忆广度 低言语记忆广度 内隐组 外显组 内隐组 外显组 有分心任务 无分心任务 有分心任务 无分心任务 有分心任务 无分心任务 有分心任务 无分心任务 00.78 0.83 0.81 0.82 0.81 0.80 0.79 0.82 0.50.65 0.69 0.58 0.61 0.66 0.67 0.55 0.54 10.34 0.41 0.26 0.24 0.32 0.40 0.17 0.21 2 0.29 0.36 0.22 0.25 0.29 0.35 0.14 0.16整体均值比较的结果表明:高言语记忆广度的被试其外显测验成绩显著高于低言语记忆广度(P<0.05);不同言语记忆广度的被试,其内隐测验成绩差异不明显(P>0.05)。

以时间间隔分为四个水平,分别对各组的均值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时间间隔为0小时水平的高言语记忆广度的被试其外显测验成绩与内隐测验成绩均和低言语记忆广度的被试无显著差异(P>0.05);而在时间间隔为0.5小时、1小时及2小时的各个水平上,言语记忆广度对外显测验成绩的主效应显著(P<0.05),而内隐测验成绩上的主效应依然不显著(P>0.05)。

以有无分心任务作为两个水平分别进行比较,发现同等言语记忆广度被试,其内隐测验成绩在除了时间间隔为0小时水平的情况外均明显比外显测验的成绩要好(P<0.01),而其它比较结果与整体均值的分析结果相同。

均值比较的结果显示,言语记忆广度的高低对被试外显测验成绩的影响显著,而对内隐测验成绩的影响不明显;时间间隔可能与言语记忆广度在对外显测验正确率的影响上存在交互作用,且不排除分心任务与时间间间隔存在交互作用的可能性。

3.2 对分心任务与时间间隔的复杂效应的分析3.2.1 各因子对外显测验成绩的作用对不同言语记忆广度被试组的外显成绩进行2×2×4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发现:时间间隔主效应显著,F(3,88)=17.26(P<0.01);时间间隔的长短与外显测验的正确率呈显著负相关。

言语记忆广度主效应显著, F(1,84)=29.58(P<0.01);高言语记忆广度被试的外显测验正确率显著高于低言语记忆广度的被试(与均值比较的结果相一致)。

分心任务主效应不显著, F(1,88)=1.03(P>0.05),说明其对外显测验正确率的影响可能不明显。

方差分析总结果见表2。

变异来源 df MS F言语记忆广度 1 33.62 29.58**时间间隔 3 189.43 17.26**分心任务 1 12.74 1.03 言语记忆广度×时间间隔 3 4.68 14.08** 时间间隔×分心任务 3 233.80 4.01* 言语记忆广度×分心任务 1 94.57 0.92 注: ** P<0.01,* P<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