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复习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诗三首》知识点梳理
一、文学常识
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因他的诗篇广泛而深刻的反映了“安史之乱”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历史面貌,故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二、《望岳》
(一)重点词义。
岱宗:泰山未了:不尽钟.神秀:聚集
造化:天地、大自然阴阳:阴,山的背面/阳,山的南面荡胸:心胸摇荡会当:终当,终要凌.绝顶:登上绝.顶:极
生曾.云:通“层”决眦
..:决,裂开,此指睁大眼睛/眦,眼角
(二)问题。
1.全诗紧扣题目中的“望”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首联写远望泰山峰峦连绵、山色青翠的特点;颔联写近望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形象;颈联则写凝望泰山云气升腾、薄暮鸟归之景;尾联联想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全诗无一“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由远而近,时间是由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四句诗望的角度分别是:远望、近望、细望、俯视。
3.“齐鲁青未了”对描写泰山有何作用?
苍翠的山峦在齐鲁大地连绵不断,望不到尽头。这一句以距离之远烘托了泰山之高峻、连绵。
4.赏析“造化钟神秀”中的“钟”字。
“钟”字运用拟人手法,把大自然写得有情有义,突出了泰山神奇秀丽的特点。
5.赏析“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
“割”字写出了泰山如同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将山南北两面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
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由望岳而产生登岳的愿望,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注:这也是全诗的思想感情。)
7.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思想感情方面:诗句反映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诗句蕴含哲理: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进入到俯视一切的雄奇境界。
三、《春望》
(一)重点词义。
国破
..:国都/沦陷城.春:长安城抵.万金:相当于“值”
草木深.:茂盛浑.欲:简直不胜.簪:承受
(二)问题。
1.诗歌反映的是唐代有名的历史事件安史之乱。“城春草木深”的“城”指当时的国都长安。
2.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望”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到草木花鸟。
3.本诗首联作者写春望所见。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破败,颓垣残壁的惨象,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写出了长安城里凄凉的春景。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
4.“望”字的含义。
①看到“国破山河在”的惨景;②对于亲人团聚、国家安定的守望。
5.“城春草木深”中“深”字的妙处。
“深“表面写是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实际是写因战乱造成的草茂人稀,人走城空的荒芜萧条、物是人非的状况。
6、“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理解。
解释一:诗人因感时而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到惊心,这是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触景生情;
解释二: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另一种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移情于物。
这两种解释实质并无区别,只是“感”“恨”的主体不同,都表达了作者感时伤世的感情。
7.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运用了对偶(或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从而写出战火不断时家信的珍贵,表达了诗人眷念家人的感情。
9、赏析“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①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②细节描写,写出了诗人的苍老之态,突出了愁的程度,含蓄而深刻地表达了忧国思家、念家悲己的感情。
10、《春望》表达的思想感情。
写诗人春日远眺中见到国城破败、萧瑟凄凉的景象,表达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四、《石壕吏》
(一)翻译。
暮投.(投宿)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越过)墙走.(跑),老妇出门看。
吏呼.(吆喝)一何
..(多么)怒.(凶狠),妇啼一何苦.(悲苦)!
听妇前.(上前)致.(对……说)词:三男邺城戍.(防守)。一男附书
..(捎信)至,
二男新战死。存者
..(活着的人)且.(姑且,暂且)偷生
..(苟且活着),死者长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矣!室中更.(再)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离开,这
里指改嫁),出入无完裙
..(完整的衣服)。老妪力虽衰.(衰弱),请.(请求)从.(跟从)
吏夜归,急应.(应征)河阳役,犹得
..(还能够)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停止,消失),如闻泣幽咽
..(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天明登.(踏
上)前途
..(前行的路途),独与老翁别。
夜晚(我)投宿在石壕村,有差役在夜间捉人。这家老翁跳墙逃走,老妇出去应付。
差役吼得多么凶狠!老妇哭得多么悲苦!
只听老妇走上前对差役说:(我)三个儿子邺城驻守。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最近战死了。活着的人暂且苟且活着,死去的人就永远完结了!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还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所以)他的母亲没有改嫁,(但)出出进进根本没有完整的衣服。老妇我力气虽然衰弱,请让我今晚跟你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服役,还能为军队准备明天的早饭。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没有了,好像听到有人小声哭泣。天亮我登程赶路的时候,只同那个老翁告别。
2(二)理解性默写。
⑴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三男邺城戍;
⑵描写战争之惨烈的句子:二男新战死;
⑶说明老妇已被官吏捉走的诗句: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⑷说明战争破坏严重:出入无完裙
⑸表现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⑹能概括全诗内容的:有吏夜捉人
(7)写出官吏和老妇间尖锐矛盾的句子: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三)问题。
1.全文是围绕哪句话展开故事情节的?开头一段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有吏夜捉人。(紧张恐怖)
2.“妇人”致词分为三层,用“‖”在文中标出层次,并归纳层意。
(1)诉家中不幸。(2)诉家中现状。(3)自请服役
3.诗中哪句话采用什么手法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呼”与“啼”,“怒”与“苦”,可见差役的蛮横凶狠和老妇的悲苦无助,鲜明的对比中突出尖锐的矛盾。
4.《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诗中人物各有什么特点?
老妇: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动从军,有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
石壕吏:“捉人”“一何怒”可看出官吏态度蛮横,凶暴无比。
5.《石壕吏》表达的思想感情。
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备注:以上划线部分知识点须牢固识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