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近代史读书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报告

——中国近现代建筑发展与特点

近代中国的建筑发展

中国近代史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建筑也由此转入了近代时间,开始了近代化历程。

中国近代建筑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一、19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即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时期(1840—1895)。这时西方近代建筑开始传入中国.主要有两方面建筑活动.一方面是被动的输入,即帝国主义者在中国通商口岸租借区内大批建造各种新型建筑,如领事馆、工部局、洋行、银行、饭店、住宅等.在内地也零星出现了教堂建筑.这些建筑绝大多数是当时西方流行的砖木混合结构建筑,从风格上看属于外廊样式.例如天津早期的法国领事馆;另一方面是主动的引进,指洋务派和民族资本家为创办新型企业所营建的房屋,这些建筑多数仍是手工作坊那样的木构架结构,小部分引进了砖木混合结构.

二、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末,即甲午中日战争到抗日战争爆发时期(1895—1937),这个时期外国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在租借地附属城市中的西方建筑活动频繁,表现为类型增多,规模增大,新建筑的设计水平也明显提高。新建筑材料如水泥玻璃机制砖瓦等的生产力显著提高,新的结构技术也有较大提高,采用了砖石钢骨混合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期中国的新建筑体系形成,此后的十年是中国近代建筑发展的鼎盛时期。

三、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末,即抗日战争爆发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期(1937—1949)。这个时期,由于中国陷入了持久战争状态,建筑活动很少,这是中国近代建筑的停滞时期.

中国近代建筑的特点可以从建筑类型、建筑技术和建筑风格三个方面来说:

一、建筑类型

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和工业建筑的主要类型已大体齐备。

居住建筑中外来移植的住宅种类增多,主要有被称为花园洋房类的高标准独院住宅和供出租出售的公寓住宅。独院式住宅最初多为外国人居住,到后来活动规模有所扩大,这类住宅多为一二层,建筑面积大,讲究绿化和小建筑处理,例如哈尔滨中东铁路的高级住宅,上海吴同文宅。公寓类住宅已上海最多。这类建筑多位于交通方便地段,内部设施达到了较高的近代化水平。代表建筑有上海的百老汇大厦,上海毕卡地大厦等。总体来看,这些外来住宅多为外国事务所所建,与西方各国留行住宅相比来说还比较地道。本土演进的住宅主要集中在开放程度较高的城市和侨乡,大体有里弄住宅居住大院竹筒屋骑楼碉楼侨居等类别。以上海里弄作为代表来说,其演化的方向有两种:转向经济型的广式里弄和转向高档型的新式里弄(上海静安别墅)。新式里弄内部设施齐全,在空间布局和结构上也较为现代化,主要为当时中产阶层和高级职员居住。

近代公共建筑在进入二十世纪后新类型明显增多,有行政交通,商业金融,文化体育,医疗卫生,服务行业等。这些应时而形成的新类型公建在功能上适应了当时社会生活的需要,外观上也顺应时代的发展,引进借鉴了国外同类型建筑。其中代表性建筑有南通商会大厦,大连火车站,上海汇丰银行,上海沙逊大厦等。

近代工业建筑的形成由两种途径发展而来,一是直接传入和引进国外近代的工业建筑,二是在传统旧式建筑的基础上沿用改造。这种情况形成了近代中国工业建筑发展的土洋并举态势。中国近代工业建筑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厂房空间和结构的演进上,以单层厂房和多层厂房为主。单层厂房最先采用砖木混合结构,钢结构的使用略早于钢筋混凝土结构,单层厂房内部多要求有较大空间的车间。中国近代多层工业建筑多用于轻工业。由于旧中国经济发展的局限,20世纪30年代后,多层厂房的发展陷入停滞状态。

二、建筑技术

近代建筑引进了外国的新材料,水泥,钢筋混凝土的应用突破了传统的土木砖石结构的局限。机制砖瓦,玻璃陶瓷,建筑五金等建材工业的发展是近代建筑发展的重要前提。但中国新材料工业基础薄弱,所用新建筑材料仍然主要靠从国外输入。中国近代建筑的主体结构由传统的砖木混合结构逐渐发展为砖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和钢和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近代中国建筑结构技术虽有了一定发展,但是由于旧中国

发展力低下,建筑发展有很大局限性,新的结构科学没有得到进一步发展。在近代中国建筑工程施工中,除在某些方面仍采用传统的方式外,新的施工工艺,施工机械等也得到了应用。

三、建筑风格

近代中国建筑风格多种多样,既有形形色色的西方风格的洋式i建筑,又有民间建筑的中西交汇和中国固有形式的传统复兴,有西方折中主义建筑,还有西方现代主义建筑。

19世纪下半叶欧美各国处于折中主义盛期,西方这种主义有两种形态,一种是不同类型建筑采用不同历史风格,另一种是在同一栋建筑上,混用各种风格式样和艺术构件。这两种形态在中国都有所反应。例如上海等地的建筑中反映了第一种形态,天津劝业场应用了第二种形态,采用了较为灵活的体量组合和多样的风格语言。

传统复兴风格的建筑活动始于南京中山陵竞赛,此后相继建成了或浓或淡的传统复兴风格的建筑,例如上海市政府大厦采用了仿古做法的宫殿式,上海图书馆为混合式,梁思成林徽因设计的仁立地毯公司则采用了以装饰为特征的现代式。

欧洲新建筑运动通过外国建筑师的中介也渗透入近代中国。在租借地附属地城市出现了西方现代主义建筑。像上海大光明电影院,毕卡地公寓等。

现代中国的建筑发展

近代中国的建筑发展分为两个时期,自律时期和开放时期。自律时期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开放时期为改革开放之后。

一、自律时期的建筑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面临恢复经济的重大问题,此时的建筑主要应满足使用功能。中共中央提出建筑设计的原则为:适用,坚固安全,经济,在不妨碍上述三个原则的条件下兼顾外形美观。在中国,政治因素始终是建筑活动中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五十年代后期建筑师在创作的过程中,不得不把自己置身到政治环境中,从而消弱了思维的活力和探索的勇气。文化大革命阶段为中国建筑全面倒退与局部突破的阶段。

这个时期的建筑作品对复古主义进行了探索,也有不少人从文脉和设计意念上进行探索。这个时期里也因为政治因素建设了一大批建筑,主要是国庆工程。这个时期的比较好的建筑有:北京儿童医院,它采用了中国传统开间比例,用神似表达民族传统。

二、开放时期的建筑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建筑业内部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建筑制度也大大改变,在新的世纪新的国情面前,中国建筑师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挑战。这个时期的建筑对于中国特色进行再创造,比较好的有曲阜阙里宾舍,北京炎黄艺术馆。在整个开放时期,岭南建筑师的成绩得以光大,深圳及广州的建筑在中国一领风骚,尤以高层影响为大。岭南新建筑有赶超域外面向未来的高和新的特点,例如南海酒店,华夏艺术中心等。另外在赶超世界的建设中,对于体现时代前进态势的技术美的需求也日趋高涨,代表有北京奥林匹克中心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