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轨接触蠕滑
基于轮轨蠕滑机理的货车车轮磨耗寿命预测
基于轮轨蠕滑机理的货车车轮磨耗寿命预测本文旨在探讨基于轮轨蠕滑机理的货车车轮磨耗寿命预测方法。
文章将首先介绍蠕滑机理,然后简要介绍轮轨蠕滑预测模型,重点分析影响货车车轮磨耗寿命的主要因素,并介绍轮轨蠕滑模型在预测车轮磨耗寿命中的应用情况。
最后,总结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并展望未来的工作方向。
蠕滑机理是一种物理现象,发生在两个表面之间,表示当物体处于相对运动时,表面之间会出现一层微小的液体或者气体的层,用来缓冲摩擦力,使物体可以安全的相对运动。
在货车轮轨系统中,车轮和钢轨之间的摩擦也是由蠕滑机理来维持的,车轮和钢轨之间不断地产生蠕滑粘滞,从而保证货物可以安全快速的运输。
影响货车车轮磨耗寿命的主要因素有车轮轮毂的材料、轮毂的质量、轴承的惯性力和轨道的斜率等。
其中,车轮轮毂的材料是影响车轮及钢轨磨耗寿命的重要因素,轮毂的质量则影响车轮磨耗寿命,轴承的惯性力和轨道斜率也是影响磨耗寿命的重要因素。
轮轨蠕滑模型可以帮助我们准确预测货车车轮磨耗寿命。
该模型以轮轨系统中轨道斜率、车轮个数、车轮轮毂质量、和轮轨系统总体惯性力为参数,用蠕滑机理和磨耗方程来计算磨耗率,从而预测货车车轮的运行寿命。
综上所述,本文探讨了基于轮轨蠕滑机理的货车车轮磨耗寿命预测方法。
重点分析了影响货车车轮磨耗寿命的主要因素,以及如何利用轮轨蠕滑模型来预测货车车轮的运行寿命。
未来有望进一步深入研究货车车轮磨耗寿命的影响因素,并且不断优化货车车轮的设计,以提高其运行寿命。
此外,究竟哪些因素影响车轮磨耗寿命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例如,随着技术发展,新材料也可能成为影响货车车轮磨耗寿命的重要因素,考虑到单位时间和使用寿命,新材料可以大大提高货车车轮的使用效率。
同时,新材料的引入需要检测结构以及物理参数的变化,并针对不同的表面微结构、参数变化和总体惯性力分析,以准确预测货车车轮磨耗寿命。
此外,基于表面粗糙度估算磨耗寿命的方法也可以被引入预测货车车轮磨耗寿命,这种方法可以用来计算车轮表面粗糙度,模拟货车车轮的磨耗寿命。
CRH2型动车组车轮滚动接触疲劳问题分析
87中国设备工程Engineer ing hina C P l ant中国设备工程 2018.02 (下)1 问题的提出随着铁路高速重载技术的快速发展,轮轨滚动接触疲劳现象越来越严重,这不但会造成运营和维修成本的大幅增加,同时也直接影响列车运营安全。
CRH2型动车组车轮采用ER8材质的车轮,近年来发生了多起车轮滚动接触疲劳故障,其中头尾车导向轮发生车轮滚动接触疲劳概率相对较高。
2 原因分析材料在循环应力作用下,产生局部永久性积累损伤,经过一定的循环次数后,接触表面产生麻点、浅层或深层剥落的过程称为接触疲劳。
车轮载荷通过一个相对很小的接触区域传递给了钢轨,通常会使局部载荷超过车轮和钢轨材料的弹性极限,这就会导致滚动接触疲劳裂纹的萌生。
CRH2型动车组车轮滚动接触疲劳主要为两类,第一类主要由横向力和纵向力引起,一般发生在车轮滚动圆外侧15~30mm 范围内,裂纹与踏面间倾斜约45°,车轮周圈均存在;第二类主要由车轮硌伤引起,发生在名义滚动圆至外侧15mm 范围内,一般发生在个别点,表现为镟轮后内部出现月牙形缺陷。
滚动接触疲劳如不及时进行镟修,均会导致剥离。
2.1 由横向力和纵向力引起的滚动接触疲劳动车组运行过程中,车轮承受纵向力、横向力和垂向力,其中纵向力主要由牵引、制动产生,横向力主要由车辆过曲线和蛇形运动产生,垂向力主要由车辆自身重量及垂向冲击产生。
车轮表面材料反复承受上述疲劳载荷作用,踏面材料发生塑性变形,此类滚动接触疲劳主要由横向力和纵向力引起,在应力超过剪切强度的条件下(主要在过曲线时),塑性应变累积而形成微裂纹,最终导致滚动接触疲劳,并在上述应力作用下裂纹沿45°方向向内部扩展,最终形成剥离。
此类缺陷起源于踏面表面,由于表面裂纹萌生阶段尺寸很小,肉眼看不到缺陷。
动车组的头尾车在进入弯道时导向轮对首先进入弯道,此时导向轮对车轮受到的横向力及纵向力较中间车更大且更为复杂,因此动车组的头车位置轮对更易发生滚动接触疲劳现象。
轮轨弹性接触问题的研究
轮轨弹性接触问题的研究——机车讲座有感在机车专业知识讲座的学习过程中,对张老师所研究的课题颇感兴趣,课后对相关知识材料进行了收集,对此做以总结及延伸。
轮轨弹性接触问题的研究,主要分为轮轨的粘着问题,轮轨的磨耗问题,脱轨、噪声问题。
其中,轮轨的磨耗问题包括轮轨的接触疲劳问题和轮轨的波浪形磨耗问题。
一、轮轨的粘着问题具有弹性的钢质车轮在弹性的钢轨上以速度v运行时,在车轮与钢轨的接触面间会产生一种极为复杂的物理现象,车轮与钢轨承受着垂直载荷和纵横切向载荷。
纵向载荷主要来自牵引及制动。
稳态前进的非动力轮在不制动时,其纵向切向力平衡轴承阻力和蛇行时的惯性力。
无论是动力轮对或从动轮对都存在着纵向切向力,它导致了轮轨纵向相对运动的速度差。
(一)黏着区和滑动区传统理论认为钢轮相对钢轨滚动时,接触面是一种干摩擦的黏着状态,除非制动或牵引力大于黏着能力才会转人完全滑动的摩擦状态。
现代研究表明,由于车轮和钢轨都是弹性体,滚动时轮轨间的切向力将在接触斑面上形成两个性质不同的区域:粘着区和滑动区。
切向力小时主要为豁着区;随着切向力加大,滑动区扩大,黏着区缩小。
当切向力超过某一极限值时,只剩下滑动区,轮子在钢轨上开始明显滑动。
(二)蠕滑与蠕滑率由于粘滑区的存在,轮周上接触质点的水平速度与轨头上对应质点相对轮心的水平速度并不相同,存在着一个微小的滑动,称为蠕滑。
宏观上轮周速度与轮心的水平速度并不一致。
以同样的转速走行在硬质路面和沙地上的两辆自行车,其前进速度并不一样,也是这种道理。
当车轮受到横向外力作用时,会产生微小的横向移动。
(三)蠕滑力在不同条件下进行纵向蠕滑试验,蠕滑率与切向力的关系曲线是有差别的。
清洁轮轨接触面条件下获得的蠕滑率与蠕滑力关系与Kalker的理论曲线相近,天气干燥、潮湿等因素都会影响切向力的大小。
实际上过去所谓的牵引力、砧着力、制动力、切向力的概念在本质上都是蠕滑力。
在小蠕滑下,蠕滑力与蠕滑率成线性关系。
轮轨低蠕滑及其对高速列车操纵稳定影响若干关键问题
[5]
是 Polach 新蠕滑理论的重要学术贡献之一。 线路测试表明:在恒速调控下,如图 5 所示,
1.2.3 齿轮传动非线性耦合振动 传动轴扭矩波动造成齿轮箱上箱体出现较大幅值 的微应变变化,其相应的应力循环载荷必然对齿轮 箱壳体疲劳寿命构成负面影响。
微应变
—— 某新研制长编列车 —— 长编列车技术原型
中图分类号: U266.4
文献标识码:A 摄动假设是其技术实现的重要前提条件。尽管通过 电机横摆降低了动车转向架蛇行振荡的参振质量, 但是长达列车高铁运用,若违背了小位移摄动假设 条件,则也将暴露其技术经济性问题,如动车后位 转向架瞬间失稳,轮对横向冲击作用导致齿轮箱故 障。结合中国高铁运用特殊性,如无砟道床、高架 铁路以及极端气候影响因素,迫导向转向架优配及 其经济速度应当作为制订 350 km/h 标准动车组或 长编列车技术对策的核心问题之一[2]。 结合高速轮轨低黏着问题,本文首先阐述自导 向与迫导向转向架实现方式的技术创新及其局限 性。然后以降低蛇行振荡参振质量作为基本原则, 进一步论证(准)高铁车辆的技术经济性。
1 高速轮轨低黏着问题
由于高速轮轨接触低黏着问题,无论自导向还 是迫导向转向架,降低参振质量应当作为高速转向 架设计的基本原则之一。 1.1 高速轮轨蠕滑与滑移 在单一曲率轮轨接触线性等效模型中,如图 1 所示,纵向力偶 Mz 取决于轮对簧下质量,如摇头 慣矩,其大小为
M z ( Fxl Fxr )
2
滑移
(a)轮轨接触 3 个区域
(b)轮轨蠕滑
图 2 轮轨接触纵向与横向蠕滑饱和曲线特征 可是若摇头角速度加快,自旋蠕滑特性则有所 不同。根据威金斯理论[3],如图 3 所示,与纵向蠕 滑的情况不同,自旋蠕滑不再具有饱和曲线特征。 特别注意:随着车速提高,动态自旋蠕滑(第 2 项
轮轨接触几何关系及滚动理论
第三节轮轨接触几何关系及滚动理论轨道车辆沿钢轨运行,其运行性能与轮轨接触几何关系和轮轨之间的相互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同时,由于轮轨的原始外形不同和运用中形状的变化,轮轨之间的接触几何关系和接触状态也是不同和变化的。
米用车轮轴承、滚动是车辆获取导向、驱动或制动力的主要方式,轨道车辆中地铁、轻轨常采用钢轮钢轨方式,而独轨、新交通系统及部分地铁则采用充气轮胎走行在硬质导向路面上。
车轮与导轨间的滚动接触关系决定了它们间的作用力、变形和相对运动。
因此滚动接触直接影响城市轨道车辆的性能、安全、磨耗与使用寿命。
一轮轨接触参数和接触状态当车辆沿轨道运行时,为了避免车轮轮缘与钢轨侧面经常接触和便于车辆通过曲线,左右车轮的轮缘外侧距离小于轨距,因此轮对可以相对轨道作横向位移和摇头角位移。
在不同的横向位移和摇头角位移的条件下,左右轮轨之间的接触点有不同位置。
于是轮轨之间的接触参数也出现变化。
对车辆运行中动力学性能影响较大的轮轨接触几何参数如下(图5一8): 1左轮和右轮实际滚动半径r L ,r R。
当轮对为刚性轮对,轮对绕其中心线转动时,各部分的转速是一致的,车轮滚动半径大,在同样的转角下行走距离长。
同一轮对左右车轮滚动半径越大,左右车轮滚动时走行距离差就加大,车轮滚动半径的大小也影响轮轨接触力。
2左轮和右轮在轮轨接触点处的踏面曲率半径和3左轨相石轨在稚轨接触点处的矶头截曲曲率半径和轮轨接触点处的曲率半径大小将会影响轮轨实际接触斑的大小、形状和轮轨的接触应力。
4左轮和右轮在接触点处的接触角s:和6R,即轮轨接触点处的轮轨公切面与轮对中心。
线之间的夹角。
轮轨接触角的大小影响轮轨之间的法向力和切向力在垂向和水平方向分量的大小。
5轮对侧滚角小w。
轮对侧滚角会引起转向架的侧滚和车体侧滚。
6.轮对中心上下位移Z w。
该量的变化会引起转向架和车体的垂向位移。
研究轮轨接触关系时应特别注意轮轨间的接触状态。
车轮与钢轨之间的接触状态可能有两种,即一点接触和两点接触(图5一9),轮对相对轨道的移动量不大时,一般出现车轮踏面与钢轨顶面相接触,通常为“一点接触”;当轮对相对轨道的横移和摇头角位移量超过一定范围,根据不同轮轨形状特点可能引起车轮踏面和轮缘同时与钢轨顶面和侧面接触,即所谓“两点接触”。
轮轨接触力学
u uw uR diag Li p
柔度系数—待求?
Li Lwi Lri
2.2 法向问题
考虑接触点附近物体的几何形状满足赫兹接触条件
0 (x1 , x2 ) C g x1 , x2 Ax Bx u3 0 (x1 , x2 ) C
8a 2 b F1 p1dx1dx2 1 3 L 1 d
Kalker线性理论
a 3b3 8a 2b 2 abG C222 abC233 F2 p2 dx1dx2 3 L 4 L2 2 c
L1
8a , 3C11G
L2
8a , 3C 22 G
hw x x h / 2 w1/2
1 0
hs x x h / 2 s1/2
1 0
p ( x1 ), p0 p ( x0 ) p1
在FASTSIM程序中,步长h大约为矩形条长度的1/10
条形理论的处理策略
需要考虑到接触斑的切向力必须满足Coulomb摩擦定律。对于接触斑上每 一点,仅有如下两种情形 :
u2 2 3 x1 0 x1
u uw uR diag Li p
p2 0 x1
1 3 x2 L1
p1 0 x1
2 3 x1 L2
沿x1方向积分
Outputs
– Creep forces – Tangential traction
– Slip
Results
No spin
V
A
Pure spin
S
x 0
非赫兹接触下轮轨接触蠕滑力的计算
第29卷第4期铁 道 学 报Vol.29 No.42007年8月J OURNAL OF T H E CHINA RA IL WA Y SOCIET Y August 2007文章编号:100128360(2007)0420096205非赫兹接触下轮轨接触蠕滑力的计算王小松1,2, 葛耀君2, 吴定俊2(1.重庆交通大学桥梁系,重庆 400074;2.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92)摘 要:以弹性半空间非赫兹接触理论计算轮轨法向接触问题,得到比较真实的法向压力分布。
在此基础上,根据修正的FastSim 算法计算了轮轨在单点接触、轮缘接触和单接触斑内两点接触情况下的蠕滑力。
与CON 2TACT 的对比表明,修正的FastSim 算法在计算轮缘接触时具有比较精确的结果,在计算单接触斑内两点接触时的精度相对于Shen 2Hedrick 2Elkins 理论和FastSim 算法均有较大的提高。
基于修正的FastSim 算法编制了便于风2列车2桥梁耦合分析应用的蠕滑力插值数表MFT TL M 。
关键词:非赫兹接触;轮轨接触;蠕滑力中图分类号:U211.5 文献标志码:AC alculation of Creep Forces of Wheel 2rail Contact under Non 2H ertzian ConditionsWAN G Xiao 2song 1,2, GE Yao 2jun 2, WU Ding 2jun 2(1.Depart ment of Bridge Engineering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74,China ;2.State Key Laboratory for Disaster Reduction in Civil Engineering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 he real normal p ressure dist ribution of wheel 2rail contact ,which is obtained by t he elastic half 2space non 2Hertzian co ntact t heory ,t he Fast Sim algorit hm is modified and t hen applied to calculate t he creep forces under t he circumstances of single contact ,flange contact and double contact in t he single contact parison wit h CON TACT indicates t hat t he modified Fast Sim algorit hm gives relatively accurate re 2sult s when flange co ntact occurs ,and compariso n wit h t he Fast Sim algorit hm and Shen 2Hedrick 2Elkins t heory shows t hat t he modified Fast Sim algorit hm gives better solution when double contact occurs in t he single con 2tact zone.The modified Fast Sim Traction Table used for wind 2vehicle 2bridge coupling analysis is also compiled.K ey w ords :non 2Hertzian contact ;rail 2wheel contact ;creep force 轮轨接触蠕滑力的计算是风2列车2桥梁耦合振动分析中的核心问题之一。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构造教案 (8)
第六节
1.气流特点
列车运行时的空气流
一、明线(非隧道)上运行的列车
图7-17 列车空气流 a)头部 b)尾部 c)边界层及涡流 d)尾流区中纵向涡流
第六节 列车运行时的空气流
(1)挤压区 高速列车运行时,由于空气惯性,引起列车前 面的空气堆积,静压力升高。 (2)摩擦区 第二部分气流为摩擦区,这里的气流呈线流, 分布在列车大部分长度上。 (3)尾流区 列车驶过以后,所占的空间立即被空气填充, 这就引起空气快速运动。 2.空气阻力
第七章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动力学基础
表格
第七章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动力学基础
2.学员的评价
表格
3.知识跟进 1)学习了解城市轨道交通车辆高速运行动力学。 2)学习了解车辆轮轨接触理论。
第六节 列车运行时的空气流
图7-18 明线上空气阻力 1—200系列 2—star 21(初期) 3—star 21(改进)
第六节 列车运行时的空气流
图7-19 列车阻力系数及组成 a)传统列车 b)APT-E先进电气化快速列车 c)TGV高速列车 d)ICE无任何流线形外罩 e)ICE在转向架之间下部设备加流线形外罩 f)ICE加转向架裙板,下部设备全部加 流线形外罩,受电弓外罩并封闭车辆之间间隙
第七章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动力学基础
【学习目标】
1.分析引起车辆振动的原因。 2.通过学习轮轨接触及滚动理论,分析各种情况下轮对的蛇 行运动。 3.了解车辆运行品质及其评价标准。 4.了解车辆运行安全性及其评估标准。
【学习目标】
1.教学场地:教室、互联网多媒体教室;城市轨道交通车辆 转向架、轮对、减振装置模型实训室。 2.设备要求:至少具有能连接互联网的多媒体教室一个,各 种形式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走行装置仿真模型一套,能放视 频投影的设备及课件、视频介绍一套。 3.课时要求:课堂讲授6课时;实地观察、分析2课时。
考虑曲面接触斑的轮轨滚动接触行为分析
考虑曲面接触斑的轮轨滚动接触行为分析由于铁路运营速度的提高和轴重的增加,轮轨接触条件恶化,轮轨间磨耗加剧,这不仅会增加运营成本,甚至还会危及行车安全。
国内外学者针对轮轨磨耗进行了大量理论与试验研究,轮轨滚动接触模型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环被应用于轮轨磨耗仿真分析中。
杨光等[1]采用Hertz接触理论结合Fastsim算法研究了高速列车曲线通过时的轮轨磨耗情况;王璞等[2]研究了重载线路不同地段钢轨磨耗的发展规律;安博洋等[3]采用基于虚拟渗透的非Hertz接触简化算法分别结合Fastsim和FaStrip预测了接触斑内轮轨磨耗深度的分布;李霞等[4]采用Kalker三维非赫兹接触模型预测了朔黄重载线路曲线部分的钢轨磨耗,并与实测结果对比发现基本吻合,但是高轨的轨距角部分磨耗相差较大;孙宇等[5]采用Kalker三维非赫兹接触模型预测钢轨沿纵向和横向磨耗的演变形态。
以上均是对区间线路的分析,道岔区的接触更加复杂。
徐井芒等[6]采用半Hertz接触算法结合FaStrip分析了轨道参数对道岔区钢轨磨耗的影响;马晓川等[7]对比分析了不同非赫兹滚动接触算法求解道岔区滚动接触行为时的计算精度和效率,建议道岔区采用Schani模型。
所谓侦查成本,主要是指侦查机关和侦查人员在侦查过程中所投入的一切资源,包括侦查人员、侦查经费、侦查时间等。
所谓效益,是指一个生产过程以最小的投入总成本生产出既定水平的产出,或一个生产过程使既定的投入组合可得到的产出水平达到最大。
[12]在侦查中,效益则主要指的是侦查活动所实现的预期目标是否实现或实现的程度。
以侦查成本与侦查效益来评价和衡量侦查决策时,无论是社会大众还是侦查人员都会追求两个准则:最小成本准则与最大效益准则。
然而在实际评价时,则需要对成本和效益进行综合的考量。
目前用于轮轨接触分析的模型大都基于平面假设,但当车辆经过道岔或者小半径曲线地段时,磨耗的轮缘与轨距角易发生共形接触,此时的接触斑是曲面形式,因此需要考虑更精确的模型计算轮轨接触力,进而分析轮轨磨耗和疲劳损伤等问题。
轮轨接触力学3-2017
xi
判断接触点
三向蠕滑率
接触力学、 理论
三向接触力
接触斑及应 力分布
蠕滑力、率 之间关系
振动、噪声
磨耗、疲劳
塑性流动
引言2:法、切向接触(Normal and tangential contact)
1). 法向接触问题:接触斑形状、大小及法向应力分布 2). 切向接触问题:在法向解基础上,求解摩擦力的分布(大小、方向)
v0 t v t lL , S R BB LR 0 lR Rt Rt
S L AA LL
内外轨弧长(轮径)差导致的纵向蠕滑率 c S L, R lL , R xL , R
v0 t Rt
1
曲线通过 相关的纵 向蠕滑率 分量
轮对相对曲线曲率中心转动产生的 纵向蠕滑率 2
比较式两边同 次幂的系数
e 2 1 (b / a) 2
K ( e) E ( e) D ( e)
/2
0
(1 e 2 sin 2 1 ) 1/ 2 d1 (1 e 2 sin 2 1 )1/ 2 d1
G bp0 K (e)
A G * p0 b a
r r ri v (1 i ) cos ( 0 ) cos cos 半径变化贡献。速度取:与名义半径相比 r0 r0 v0 的速度差在滚动方向分量
sin
& y v
& r0 1 i i (1) l0 cos ri sin ( ) r0 v
摇头贡献。轮对摇头(转动)的自旋分量
xL , R yL , R
rL , R 1 r0
nL , R
轮轨接触蠕滑
赫兹接触理论假设:①接触区发生小变形。
②接触面呈椭圆形。
③相接触的物体可被看作是弹性半空间,接触面上只作用有分布的垂直压力。
当接触面附近的物体表面轮廓近似为二次抛物面,且接触面尺寸远比物体尺寸和表面的相对曲率半径小时,由赫兹理论可得到与实际相符的结果。
在赫兹接触问题中,由于接触区附近的变形受周围介质的强烈约束,因而各点处于三向应力状态,且接触应力的分布呈高度局部性,随离接触面距离的增加而迅速衰减。
此外,接触应力与外加压力呈非线性关系,并与材料的弹性模量和泊松比有关。
实际工程中的很多接触问题并不满足赫兹理论的条件。
例如,接触面间存在摩擦时的滑动接触,两物体间存在局部打滑的滚动接触,因表面轮廓接近而导致较大接触面尺寸的协调接触,各向异性或非均质材料间的接触,弹塑性或粘弹性材料间的接触,物体间的弹性或非弹性撞击,受摩擦加热或在非均匀温度场中的两物体的接触等。
在讨论弹性接触问题时,一般假定:(1)接触系统由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组成,它们间不发生刚体运动;(2)接触物体的变形是小变形,接触点可以预先确定,接触或分离只在两物体可能接触的相应点进行;(3)应力、应变关系取线性;(4)接触表面充分光滑;(5)不考虑接触面的介质(如润滑油)、不计动摩擦影响。
轮轨蠕滑指具有弹性的钢质车轮在弹性的钢轨上一定速度滚动时,在车轮与钢轨的接触面间产生相对微小滑动。
Carter理论Carter在研究时就假定车轮为一圆柱休,而钢轨则为一厚板,并且进一步认为车轮半径远比接触面积的周长要大得多,于是,这一问题可处理成为一无限弹性介质被一平面所约束,在该平面上存在着局部压力分布与切向力。
同时应用半空间的假定,只研究其纵向蠕滑率。
Carter定义的纵向蠕滑率和横向蠕滑率如下:其属于二维滚动接触理论的研究。
Johnson与Vermeulen理论:1958年,Johnson将Carter的两维理论延伸到三维,研究含有纵向和横向蠕滑,没有自旋的情形。
车辆系统动力学第五讲
• 蠕滑率的大小决定着蠕滑力的数值,且当有不同 方向、不同数量的蠕滑率存在时,其蠕滑力也是 不同的,即有:
• 蠕滑力与蠕滑率之间的变化关系不全是线性的。 只是在速度较小时,两者才成线性,在线性范围 内,直线的斜率称为蠕滑系数f,
第三节 轮轨蠕滑理论
蠕滑力与蠕滑率之间关系相当复杂,但在实际运用中总是依 据某些理论对其作简化处理。以下主要介绍Carter理论、 Johnson与Vermeulen理论、Kalker滚动接触理论。
• 第四节 非线性蠕滑力的近似计算与修正
在Kalker线性理论中,假定接触区全部为黏着区且切向力呈 对称分布,所以纵向蠕滑力与横向蠕滑率无关,而横向力也 与纵向蠕滑率无关,由此给出了蠕滑力与蠕滑率的线性关系。 实际上, Kalker蠕滑线性理论只适用于小蠕滑情形,对于大 蠕滑情况,蠕滑力呈饱和状态,蠕滑力与蠕滑率成非线性关 系,采用Johnson-Vermeulon理论做一定的修正。
一、Carter理论
• 为了研究车辆横向动力学的需要, Carter于1926年开始 进行带有摩擦的二维滚动接触理论的研究,并给出了对 于纵向蠕滑力与纵向蠕滑率之间关系的一个较为准确的 闭合解。 • 轮轨间接触椭圆形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车轮磨耗程度 和轨头外形。
• 新轮、新轨相接触时,接触椭圆沿纵向的半轴a大于沿 横向的半轴b。
• 蠕滑的物理意义: • 介于纯滑动与纯滚动之间,它既不是纯滚 动,也不是纯滑动。如果外力增大,则滑 动区面积增大,黏着区面积减小,直到黏 着区为零,车轮产生滑动。蠕滑的多少, 以蠕滑率表示。
二、轮对自旋
• 车轮向左右方向移动时,将产生左右方向的滑动, 而且一侧车轮的滚动圆半径增大,另一侧车轮的滚 动圆半径将变小。 • 半径大的车轮试图向前多行走一些距离,但是由于 左右车轮联结在同一根车轴上,只能以平均速度前 进,结果使得半径较大的车轮向着被拉回的方向滑 动,半径较小的车轮向行进方向滑动,同时车轮也 绕垂直轴作回转运动,该回转运动使得接触面上产 生回转滑动现象。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动力学(第六章车辆动力学)
3.重力角刚度C
同样在轮对摇头时,左右轮的接触点前后移动, 其左右横向分力产生了一个绕垂直轴的力矩、 其方向将使轮对继续扩大摇头角。 本质上是轮对重心下移,车辆系统的重力势能 释放,促使轮对继续运动。
由此产生的负力矩与摇头角△φ的比值称重力
角刚度Cg。 它是一个不利车辆蛇行稳定性的因素,但数值 较小。
由于粘滑区的存在,轮周上接触质点的 水平速度与轨头上对应质点相对轮心的 水平速度并不相同,存在着一个微小的 滑动,称为蠕滑(Creep)。
蠕滑产生的条件
轮轨是弹性体 车轮和钢轨之间有一定的正压力 车轮沿钢轨滚动
纵向蠕滑率γ
定义车轮的横向蠕滑率y为小的横向滑动 率,这也是一种蠕滑现象。
定义车轮的纵向蠕滑率γ为
车体的空间振动
二、激起车辆振动的线路原
轨道不平顺的4种类型 (a)高低不平顺; (b) 水平不平顺和轨距不平 顺; (c) 方向不平顺
轨道随机不平顺的表示
——50kg重钢轨的有缝轨道 ……50kg重钢轨的无缝轨道 轨道高低不平顺的功率谱密度函数示例
二、车辆的自激振动
在钢轮与钢轨的接触面或橡胶轮胎与导 向路面之间存在着切向力。 这种切向力称蠕滑力或粘滑力,它随车 轮与路面或轨面的相对位置及运动状态 而发生变化。 在一定条件下,这种切向力会激起车轮 乃至车辆发生剧烈振动,振动的原因是 自激性的。
新车与运用后的车辆的轮轨关系,悬挂 参数有所不同,其性能相应发生变化
因而不仅需要对新车平稳性或其他性能 提出要求,运用一段时期的车辆也必须 达到适当的平稳性指标。
要求在设计中采用的结构参数必须确保 在车辆整个运用期内有稳定而优良的动 力学性能
二、车辆运行安全性及评定
城轨动车组运行时,受到外界或内在因 素产生的各种作用,在最不利因素组合 下可能丧失车辆安全运行的基本条件, 从而造成轮轨分离,车辆脱轨或倾覆的 恶性事故。因而研究运行安全性及其评 定标准很重要。
列车轮轨非赫兹型接触粘着蠕滑分析的开题报告
列车轮轨非赫兹型接触粘着蠕滑分析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列车的行驶过程中,车轮与轨道的接触是至关重要的。
在高速铁路运行中,车轮与轨道之间的粘着和蠕滑等问题直接影响了列车的安全、稳定性和运行效率。
其中,列车轮轨非赫兹型接触粘着蠕滑问题是当前研究的一个重点。
非赫兹型接触的定义:在机械学中,赫兹(Hertz)大变形理论是指两个光滑的球面在接触时的力学特性。
但是,在实际接触中,由于接触面不完全光滑,接触区域的形状和压力分布往往是非线性和非对称的,这种接触被称为非赫兹型接触。
列车轮轨非赫兹型接触粘着蠕滑问题需要通过实验和数值模拟等方法进行研究,为相关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因此,开展列车轮轨非赫兹型接触粘着蠕滑分析研究至关重要。
二、研究内容本研究的目的是开展列车轮轨非赫兹型接触粘着蠕滑分析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列车轮轨非赫兹型接触特性研究。
通过实验测量、数值模拟等方法,探索列车轮轨非赫兹型接触的特性,包括接触压力分布、接触区域形状等。
2.板筋混凝土拉张力学性能研究。
采用试验室方法,研究板筋混凝土的拉伸性能,包括材料的弯曲强度、拉伸强度、断裂韧性等参数。
3.列车轮轨非赫兹型接触粘着和蠕滑机理研究。
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列车轮轨非赫兹型接触粘着和蠕滑机理,探讨高速列车行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列车轮轨非赫兹型接触粘着蠕滑模拟方法研究。
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列车轮轨非赫兹型接触粘着蠕滑进行数值模拟,并通过模拟结果评估其影响因素和解决方法。
三、研究意义列车轮轨非赫兹型接触粘着蠕滑分析研究的意义在于:1.为高速列车行驶安全提供理论基础。
研究列车轮轨非赫兹型接触特性和粘着蠕滑机理,能够为高速列车行驶安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2.提高列车行驶效率,减少能源消耗。
通过研究列车轮轨非赫兹型接触,优化车轮与轨道之间的接触状况,可以降低列车行驶时的能源消耗,提高运行效率。
3.推进相关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轨道交通轮轨黏着-蠕滑特性试验研究ppt课件
此部分内容作为文字排版占位 显示(建议使用主题字体)
机械方法
此部分内容作为文字排版占位 显示(建议使用主题字体)
电弧、等离 子处理
此部分内容作为文字排版占位 显示(建议使用主题字体)
第 15 页 竢实扬华,自强不息
砂增粘效果
水态下向轮轨界面撒砂后,由摩擦学理论可知此工况属于磨粒磨损,碾碎的砂粒镶嵌入轮轨接 触表面,使轮轨表面的粗糙度增大,轮轨的微凸起部分产生的切向力与砂粒与微凸起之间的切 向力和存在于微凸起部分的水膜所产生的切向力三者之和为轮轨间的粘着力。因砂的硬度高, 与水相比抗剪切强度大,故在水态下,撒砂后粘着系数增加
荷之比的最大值
黏着蠕滑现象示意图
第6页 竢实扬华,自强不息
轮轨黏着特性的影响因素
表面状态和环境因素
干态、雨水、油污、树叶、泥沙
走行速度
速度的变化会改变黏着系数
01 02 03 04
车轮蠕滑率
车轮轴心速度和轮轨接触线速度差值 与线速度的比值
轴重
不同的轴重会影响弹性变形,影响轮 轨接触面积
第7页 竢实扬华,自强不息
“ 粘着系数过低,将会造成空转和打滑,存在 安全隐患。 火车在走行过程中,受环境不可控因素 众多,面对低黏着情况如何克服,采取的措 施又对轮轨关系有何影响。 ”
第 13 页 竢实扬华,自强不息
一、标题文本预设
第 14 页 竢实扬华,自强不息
轮轨增粘措施
喷砂颗粒
此部分内容作为文字排版占位 显示(建议使用主题字体)
轮轨黏着和制动问题 目的 为了提高机车的牵引力和机车车辆制动力, 且牵引和制动时不损伤轮轨接触表面
实质 如何提高轮轨摩擦副在滚滑接触条件下 接触界面的摩擦力,又同时不损伤轮轨 接触表面材料。 影响因素
蠕滑曲线对地铁小半径曲线轮轨接触特性的影响
第51卷第4期2020年4月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V ol.51No.4Apr.2020蠕滑曲线对地铁小半径曲线轮轨接触特性的影响王平,郭强,李晨钟,陈嘉胤,徐井芒,钱瑶(西南交通大学高速铁路线路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31)摘要:为了降低地铁小曲线半径处钢轨的损伤,延长钢轨使用寿命,提出合适的轮轨摩擦因数和Kaker 权重系数。
首先,基于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利用SIMPACK 软件建立了小半径曲线动力学模型,考虑轮轨磨耗与滚动接触疲劳的耦合关系,建立钢轨损伤模型;其次,根据标准工况下动力学计算结果,分析小半径曲线轮轨动态相互作用特征,研究内侧和外侧钢轨的损伤特性,提出了最优损伤方案;然后,设置50个轮轨摩擦因数和Kalker 权重系数匹配方案,分析摩擦因数和Kalker 权重系数对轮轨动态相互作用和钢轨损伤特性的影响;最后,综合考虑车辆运营安全性和钢轨损伤特性,提出轮轨摩擦因数和Kaker 权重系数匹配方案。
研究结果表明:在标准工况下,内轨损伤形式为磨耗,外轨的磨耗程度大于内轨磨耗程度,考虑到缓和曲线上累积的疲劳损伤,外轨的使用寿命更低;Kalker 权重系数越小,轮轨横向力、脱轨系数和车体横向振动加速度最大值越小,Kalker 权重系数越小且摩擦因数对轮轨动力行为、磨耗和疲劳损伤的影响越小。
建议小曲线半径地段轮轨摩擦因数应不大于0.2,Kalker 权重系数应该不大于0.1,此时内轨和外轨磨耗指数最大值均小于100N ,钢轨几乎不产生磨耗,内轨和外轨疲劳损伤最大值为0,大幅提升了钢轨的使用寿命。
关键词:地铁小曲线半径;蠕滑曲线;摩擦因数;Kalker 权重系数;钢轨损伤中图分类号:U213.4文献标志码:A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文章编号:1672-7207(2020)04-1145-09Influence of the creep curve on the wheel −rail contactcharacteristics in small radius curve of metroWANG Ping,GUO Qiang,LI Chenzhong,CHEN Jiayin,XU Jingmang,QIAN Yao(Ministry of Education Key Laboratory of High-speed Railway Engineering,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Chengdu 610031,China)Abstract:In order to reduce the damage of rail and prolong the rail service life at the small radius curve of metro,the appropriate wheel rail friction coefficient and Kalker's weight coefficient were proposed.Firstly,based on the vehicle-track coupling dynamics theory,dynamics model at the small radius curve of metro was established byDOI:10.11817/j.issn.1672-7207.2020.04.029收稿日期:2019−05−28;修回日期:2019−07−10基金项目(Foundation item):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2018QNRC0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608459,51908474);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B1102600)(Project(2018QNRC001)supported by the China Associ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Youth Talents Entrustment;Projects(51608459,51908474)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Project(2016YFB1102600)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Ke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of China)通信作者:钱瑶,实验师,从事铁路结构及轨道动力学研究;E-mail :*****************.cn第51卷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SIMPACK software.Considering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wear and rolling contact fatigue,a rail damage model was established.Secondly,according to the dynamic calculation results under standard working conditions,the characteristics of dynamic interaction and damage of inner and outer rails were studied.Thirdly,50matching schemes of wheel-rail friction coefficient and Kalker's weight coefficient were set up,and the influence of friction coefficient and Kalker's weight coefficient on wheel-rail dynamic interaction and damage characteristics was analyzed.Finally,vehicle operation safety and rail damage characteristics were comprehensively considered,andthe matching scheme of wheel-rail friction coefficient and Kalker's weight coefficient was propos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amage of the inner rail is abrasion under the standard working condition.The wear degree of the outer rail is greater than that of the inner rail,and the service life of the outer rail is shorter considering the accumulated fatigue damage on the rail of transition curve.The smaller the Kalker's weight coefficient,the smallerthe wheel-rail lateral force,derailment coefficient and the lateral vibration acceleration of the car body the influences of friction coefficient on wheel-rail dynamic behavior,wear and fatigue damage.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friction coefficient of wheel and rail should not be greater than0.2,and the Kalker's weight coefficient should notbe greater than0.1.At this condition,the maximum wear index of both inner and outer rail is less than100N,the wear damage of rails is almost non-existent and the maximum fatigue damage of inner rail and outer rail is0, which greatly improves the service life of rail.Key words:small radius curve in metro;creep curve;friction coefficient;Kalker's weight coefficient;rail damage机车轮对在沿着钢轨滚动的过程中,轮轨接触斑上相接触的质点对之间存在相对滑动,这种滑动会引起接触斑上产生横向蠕滑力和纵向蠕滑力,合力为轮轨蠕滑力即切向力,是引起轮轨磨耗和滚动接触疲劳损伤的主要因素[1]。
轮轨接触力学研究的最新进展_沈志云
第22卷,第2期 中国铁道科学Vol .22N o .2 2001年4月 CHINA RAILWAY SCIENCEApril ,2001 文章编号:1001-4632(2001)02-0001-14轮轨接触力学研究的最新进展*沈志云,张卫华,金学松,曾 京,张立民(西南交通大学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31) 摘 要:本文论述了西南交通大学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近几年来在轮轨接触力学及其应用研究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其中包括Kalker 三维弹性体非Her tz 滚动接触理论的全尺寸模型试验验证、高速动态轮轨蠕滑力的试验研究、基于理论和数值方法的轮轨接触表面粗糙度和污染影响的分析、高速粘着和脱轨试验研究及其机理分析,对钢轨的波磨现象也作了论述,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本文所介绍的研究成果对我国今后进一步开展轮轨关系的研究将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轮轨; 高速; 滚动接触; 蠕滑率/力; 粘着; 脱轨; 波浪型磨损 中图分类号:U211.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0-10-30 作者简介:沈志云(1929—),男,湖南长沙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9338150) *本文英文稿已于1999年6月在莫斯科国际重载会议(IHHA '99)上发表。
1 引 言 轮轨系统是列车行走的关键零部件。
列车的牵引、制动、脱轨安全、磨耗和疲劳问题与轮轨滚动接触表面行为有紧密地联系。
由于接触力学和摩擦学的迅速发展,人们对轮轨滚动接触的力学行为的了解已经超出K .L .Johnson 、J .J .Kalker 等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深度和广度。
现在人们能够建立轮轨蠕滑率/力数学模型来满足机车车辆动力学数值仿真的要求。
但许多实际问题,象脱轨、粘着、磨耗和疲劳等问题需要结合许多基础性的学科才能得到解决,其研究关系见图1。
如何结合实际来研究和解决轮轨接触问题是十分重要的,理论上也具有较高难度。
双盘式渐开线测量仪的轮轨弹性蠕滑问题分析
双盘式渐开线测量仪的轮轨弹性蠕滑问题研究图l|3单盘式渐开线检查仪Fi91.3Themeasuringapparatussimplediscinvolute万能渐开线检查仪如图I.4所示,它是在圆盘与直尺展成理论渐开线的基础上,利用某种机构(杠杆机构或正弦尺机构)放大或缩小,使测头按被测齿轮的理论基础基圆展成理论渐开线,从而实现渐开线齿形的测量。
基圆半径无级可调,采用圆盘杠杆式原理作为渐开线展成机构测量不同基圆直径的齿轮,无需更换基圆盘【1研。
图1.4万能渐开线检查仪Fi91.4theomnipotencemeasuringapparatusinvolute双盘式渐开线测量仪的轮轨弹性蠕滑问题研究图1.6齿轮测量中心Fi91.6coordinateCOMER0极坐标法是采用径向长度基准,与回转基准0形成理论渐开线,在工作台旋转同时,测头按渐开线极坐标方程r=州们沿径向移动,将实际测得值与理论值比较,测量原理如图1.7。
这种方法测量齿形,不需要切向运动机构,可以简化齿轮测量中心机械结构,但数据处理复杂,两轴位移非线性,对径向测量系统的精度及测头相对于齿轮轴线的精度要求较高,因此极坐标法适合中等精度齿形测量【161。
产品有HOFLERZP系列齿轮测~盎量中心,KlingelnbergPEC33,成都工具研究所CEN450等。
\√\~图1.7极坐标法测量齿形原理Fi91.7thethearyofpolecoordinate—lO·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双盘式渐开线仪简介2.1双盘式渐开线仪的工作原理和结构2.1.1双盘式渐开线仪的工作原理双基圆盘渐开线测试仪符合机械展成法测量渐开线齿形原理,如图2.1所示,被测齿轮由芯轴与两个基圆盘相联,通过驱动系统带动在导轨上滚动;测头固定在导轨侧面,并且测点与两条导轨处于同一平面;在基圆盘滚动的过程中,测头测量的位移量即为该点的齿形误差。
图2.1双盘式渐开线仪Fi92.tDoublediscinvoluteinstrument双盘式基准级渐开线仪的工作原理和单盘式渐开线仪的工作原理是一样的,采用绝蓬麴直咀位置1位置2图2.2理论渐开线的展成原理Fi92.2Thecreatingprincipleoftheoreticalinvolute·13—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大矩形里面的凹槽安放动力装置和传动机构,小矩形上面放测量架,左支架放在大矩形块的左侧,右支架放在大矩形块的右侧。
§4轮轨接触几何关系
§4轮轨接触几何关系§6轮轨接触几何关系1.轮轨接接状态车辆的运行性能与轮轨间的相互作用有着紧密关系。
轮轨接触的几何关系与钢轨轨头、车轮踏面的形状以及接触状态有关。
车轮与钢轨的接触状态有两种:一、一点接触车轮踏面与钢轨顶面的接触状态;二、二点接触车轮踏面和轮缘与钢轨顶面和侧面同时接触。
2.轮轨接触的几何关系(1)我国铁道车辆车轮踏面的和钢轨截面形状标准型锥形车轮踏面:铁道部标准TB449-76规定的形状(简称为TB型踏面)配合使用的钢轨为50㎏标准钢轨LM型车轮踏面配合使用的钢轨为60㎏标准钢轨其它外形钢轨JM型机车车轮磨耗形踏面各机务段根据本段线路实际情况采用的不同的车轮踏面外形。
采用磨耗形车轮踏面的车轮可延长其寿命。
(2)轮轨接触几何关系a.锥形踏面车轮的轮轨接触几何关系初始时轮轨接触时的滚动半径为车轮踏面斜度为λ 当轮对右移动量为y 时左侧车轮的接触半径y r r l λ-=0 右侧车轮的接触半径y r r R λ+=0轮对的侧滚角yaw λφ=左右轮接触角λδδ==R Lb ,圆弧形轮轨截面外形的轮轨接触几何关系当轮对右移动量为y 时轮对两曲率中心连线中点CO '的坐标 )(21owL owRoc y y y '+'=' )(21owL owRocz z z +'=' 轮对中心的橫移动 ow oww y y y -'= 轮对中心的升高量ow oww z z z -'=? 左侧车轮的接触半径)cos (cos 00l w l r r δδρ-+= 右侧车轮的接触半径)cos (cos 00R w l r r δδρ-+=轮对的侧滚角 ow lowR o w Ro wl w y y z z a r c t g'-''-'=φ 左轮接触角W L L φθδ+= 右轮接触角 WR R φθδ-=轮轨截面外形为两段或多段圆弧组成时的轮轨接触几何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赫兹接触理论
假设:①接触区发生小变形。
②接触面呈椭圆形。
③相接触的物体可被看作是弹性半空间,接触面上只作用有分布的垂直压力。
当接触面附近的物体表面轮廓近似为二次抛物面,且接触面尺寸远比物体尺寸和表面的相对曲率半径小时,由赫兹理论可得到与实际相符的结果。
在赫兹接触问题中,由于接触区附近的变形受周围介质的强烈约束,因而各点处于三向应力状态,且接触应力的分布呈高度局部性,随离接触面距离的增加而迅速衰减。
此外,接触应力与外加压力呈非线性关系,并与材料的弹性模量和泊松比有关。
实际工程中的很多接触问题并不满足赫兹理论的条件。
例如,接触面间存在摩擦时的滑动接触,两物体间存在局部打滑的滚动接触,因表面轮廓接近而导致较大接触面尺寸的协调接触,各向异性或非均质材料间的接触,弹塑性或粘弹性材料间的接触,物体间的弹性或非弹性撞击,受摩擦加热或在非均匀温度场中的两物体的接触等。
在讨论弹性接触问题时,一般假定:
(1)接触系统由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组成,它们间不发生刚体运动;
(2)接触物体的变形是小变形,接触点可以预先确定,接触或分离只在两物体可能接触的相应点进行;
(3)应力、应变关系取线性;
(4)接触表面充分光滑;
(5)不考虑接触面的介质(如润滑油)、不计动摩擦影响。
轮轨蠕滑
指具有弹性的钢质车轮在弹性的钢轨上一定速度滚动时,在车轮与钢轨的接触面间产生相对微小滑动。
Carter理论
Carter在研究时就假定车轮为一圆柱休,而钢轨则为一厚板,并且进一步认为车轮半径远比接触面积的周长要大得多,于是,这一问题可处理成为一无限弹性介质被一平面所约束,在该平面上存在着局部压力分布与切向力。
同时应用半空间的假定,只研究其纵向蠕滑率。
Carter定义的纵向蠕滑率和横向蠕滑率如下:
其属于二维滚动接触理论的研究。
Johnson与Vermeulen理论:
1958年,Johnson将Carter的两维理论延伸到三维,研究含有纵向和横向蠕滑,没有自旋的情形。
1964年,Johnson和V ermeulen又将光滑的半空间理论引入研究没有自旋的纯蠕滑工况。
传递切向力的两滚动体之间接触表面不对称地分为两个不同的区域——滑动区和黏着区。
J—v理论只能限制应用于纯纵向和横向蠕滑(即自旋等于零)的工况。
Kalker 线性理论
1967年,Kalker在De Peter所设想的基础上,完成了两个弹性滚动接触的线性理论。
Kalker在开展线性理论研究时,利用Halling等人条带理论的成果,在不同的工况下,两个弹性体滚动接触时所形成的接触区中黏着区与滑动区的分布有所不同。
该理论认为当各向蠕滑率都很小时,滑动区也就很小,其影响可以忽略。
因此,可以假定黏着区覆盖了轮轨接触的全部面积。
按照该理论,质点进入接触区时,先在前导边缘处接触,在此瞬时,尚未产生切向力.此后质点即顺沿并平行于滚动方向穿过接触区,由于无滑动的结果,切向力即逐步增长,最后,质点在接触区的后端边缘处离开,与此同时,切向力再降落为零。
在Kalker的线性理论中,假定接触区全部为粘着区,且切向力分布对称,故纵向蠕滑力与横向蠕滑率无关,而横向蠕滑力也与纵向蠕滑率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