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子》读写结合教学案例总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渔歌子》读写结合教学案例总结

一、授课前的思考与读写结合点的选择

古诗词是我们民族文化宝库里最亮丽的瑰宝,作者将自己的悲或喜、情与物,浓缩成几十个字,读来令人神思激荡。《渔歌子》这首词生动地描绘了大自然生机勃勃的优美春色和垂钓时那种悠然自得的意境,情真意切,情景交融,意象丰富,显示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生活的情感。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词眼“不须归”,展开教学活动。通过引导学生朗读、思考、想象、表达等实践活动,理解词的内容,感受词的意境,欣赏词的语言美,体会作者的情怀,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励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经典文化的情感。

因此,结合工作室确立的“读写结合”训练目标,我将本节课重点放在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创造性地使用文本,以词中营造出来的优美景象作为切入点,引发学生想象,将词中描绘的景色用自己的笔触表达出来。以“我喜爱这,你看”的句式进行读写结合训练。这样的总分结构的句式来看展读写训练。目标明确,方法得当,学生练笔时由词入画,由画入情,将读、悟、赏、说、写有机结合,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二、《渔歌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想想词的意境,并描述出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背诵课文。

3、理解“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知人论诗,通过了解作者的生平,体会作者“不须归”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制作PPT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让我们放眼窗外,春回大地,绿满人间,天也湛蓝,风也和暖,雨也缠绵,山花烂漫,杨柳依依,这时你会情不自禁的吟出哪些描写春天的诗句呢?

生回答

二、整体通读,了解诗意。

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春景的词。

(板书《渔歌子》,引出课题,齐读课题)

师:对于词,你有哪些了解?

生回答

师:说得真好。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一起来复习一下词的文学常识。我们还学过那些词呢?学生背。

师:学习古诗词你有哪些方法?

生回答

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

反复读

明词意

知作者

悟词情)

师:让我们先来读读这首词吧。每人最少读三次,第一次,要读得一字不错,字正腔圆。第二次,要读得有板有眼,第三次,如果能读出点儿词的味道来,那你就很了不起。

1、听录音范读,学生模仿节奏自读。

2、指名读,师生评价

3、学生借助注释,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了解大意。

三、发挥想象,走进诗境。

师出示前两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在刚才的自学过程中,你读懂这句了吗?请学生说说词意。

师:请拿出笔来画出这两句词中的景物?

师:不仅是这些景物啊,还有很丰富的色彩呢,你仿佛看到哪些色彩了?

出示幻片,学生填上表颜色的词语。

师:青山绿水,碧波荡漾,桃花盛开,白鹭飞翔,这些颜色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回答。

师:请通过你的朗诵把大家带到这幅鲜艳明丽的画卷中。

(生入境朗读,师指名读。)

师:白鹭在空中自由的飞翔,鱼儿在水底欢快的嬉戏,这还是一幅怎样的春天画面?

生回答。

师:再读,读出春天大自然的生机和活力。

(生读,互评。)

师:请闭上眼睛,把自己放在这幅画卷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借想象的空间,进一步领悟词意)

师: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师:你还从这首词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各抒己见。

师:请按照你的理解再来读前两句。

(自由读、指名读,师生评价)

四、走近作者,感悟词情

师:此情此景,我们的诗人又在干什么呢?

(师出示: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读)

师:你读懂了诗句的意思吗?说说你的理解

生回答。

师:吹着什么风?

生回答。(指导学生用比喻句来形容一下)

师:细雨,像什么一样的雨?用个比喻句来形容一下。

生回答。

师:春雨是那么柔顺,悄无声息“润物细无声”,所以诗人说:斜风细雨——。

师:猜猜看渔翁为什么下着雨还不想回家呢?

生回顾前面的内容回答。

师:你们的理解都很有个性。在斜风细雨中不归,他究竟在钓什么?

四、拓展,品出“钓”中情

师:同学们,我们读词不仅要读出词中画,还读出词中人,诗词就有这样无限的想象空间。如果我们了解词人的生平,相信会有更多的发现。你了解张志和吗?

1、出示作者生平简介:出示:

张志和,(约730-810),唐代诗人,本名龟龄,字子同,今浙江金华人。他多才多艺,不仅是诗人,而且精通音律和绘画。他16岁就给皇帝写折子,写的是治国良方,深得皇帝赏识,赐名“志和”。后来,他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官,就归隐于江湖之上,自号“烟波钓徒”。作品多写隐居时的闲散生活。有自叙为证.

自叙

[唐]张志和

世事艰难如意少,

功名荣耀误人多。

浮云富贵非吾愿,

且买扁舟理钓蓑。

2、你从自叙中读懂了些什么?

荣华富贵本是浮云,这并不是张志和的志向所在。并非他不愿意效忠朝廷,而是当时朝廷黑暗,诗人厌倦了官场。倒不如买一叶扁舟,以船为家,从此绝迹官场,做一个逍遥的“烟波钓徒”。

3、现在,你还认为“不须归”只是不愿意回家吗?(不愿意做官)

4、当官可以穿——(漂亮衣服、绫箩绸缎),而现在他头上戴的是——(青箬笠),身上穿的是——(绿蓑衣)。这些用草与竹编制成的衣帽。是什么使得张志和选择了箬笠、蓑衣,而舍弃了华丽的官帽、官服?(交流)

(生活的快乐、迷人的风光、垂钓的乐趣、人生的自由……)板书:生活之闲

5、他的哥哥张松龄怕他隐居不回家,也写了一首词劝他回家。

师出示《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

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意思是说风狂浪高的时候,你可要回到这草庐之中啊!现在老师是哥哥,你们是弟弟,咱们来对话。

师:弟弟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哥哥呀,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哪!

生:不须归呀!

师:且须还哪!

生:不须归呀!

师:弟弟呀,为何不归?

引导学生理解词中的内涵,进一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6、三度引读

师:现在我们恍然大悟,指板书:是迷人风光让词人读——

青若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是垂钓的乐趣让词人读——

青若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更是那自在生活让词人读——

青若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6.也只有词人这样清闲自在的心,才会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让我们再来诵读。配乐朗诵。

五、听音乐,诵记词多种形式诵读,演绎心中的《渔歌子》

1.师:词是一种可以配乐歌唱的文体,我们一起来唱唱这首词吧。课件播放《渔歌子》歌曲,学生跟着学唱。

2、你能谱上别的调子,唱一唱吗?

六、课外收集另外的四首《渔歌子》来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