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渗透校史教育
【关键词】校史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合
【内容摘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通过挖掘我校校园文化与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的契合点,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发展,把我校校园文化中倡导的自发奋强、家国之爱、豁达自信、责任担当理念与行为内化为学生素养,成为其终身受用的品质,这是我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校夲响应和表达。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来源。
核心价值观是特定时代里,国家、社会和个人占主导地位的价值取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是一种社会主义的观念体系。
它是在特定的民族文化环境中发展起来的。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任何时代的社会意识,都和以前时代的社会意识有着联系,它的产生和发展都以前人所积累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源泉,我校百年校史文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缩影。
正因为核心价值观不是自然就存在的,而是需要一个“倡导、培养”的过程,作为教育工作者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断和战略任务是当前和今后重要的任务,可谓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作为基层学校、负责任的学校,我们怎样去回应这样的时代和历史的重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中,我们主要思考三个问题一是正确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如何融合在课程建设和课程实施过程中,进而形成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强大合力;二是在落实课程目标的过程中,如何真正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并为学生走向社会、面对未来培育终身发展的核心素养。
三是基于以上两个问题的实施和解决过程中能如何把属于我校的特质的学生培养出来,或是说,我们关注的是,以后,作为一个拥有百年校史、深厚文化底蕴走出来的高中毕业,除了拥有所有高中生的素养之外,受过我校校园文化浸染、熏陶和教化的和没有受过系统校园文化教育的有什么差异?校园文化能留给他终身受用的东西是什么?我们就是想通过校园文化课程化建设促进学生发展,把我校校史文化中倡导的“责任担当”的精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内化为学生的素质,成为其终身受用的品质。
因此,在倡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植入校史文化教育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需要。
一所学校的硬件设施与教学成绩等所有指标,都将被刷新,而只有文化属性和价值观恒久流传,弥久历新。
校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一所学校历史积淀、人文精神的高度提炼与升华,升华为一种文化属性与价值观,是一所学校的精髓所在与终极价值。
校史文化是不断的挖掘本校的文化资源,说身边的故事,说身边的人物,更能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之中,增加教育的现实说服力和感染力,引起共鸣,让学生集中体会学校的历史传统并从中汲取精髓和力量;同时这也能较为集中反映一个学校的特殊本质、个性及精神面貌,体现学校办学宗旨,培养目标及其独特风格,这是一种教育和精神力量,是这个学校与另个学校的重要标识,是一个学校的标识。
它既潜隐在特定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又可以彰显于个体精神和行为之中。
建校有110年的安顺一中,历经了列强入侵,中国屈辱的历史;见证了新中国成立,迎来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社会主义建设、
改革开放等等伟大历史时段。
一中走过了艰难而辉煌的百余年,百余年中,一中师生默默主动的把自己的命运与民族独立、国家发展的伟大事业紧密联系起来,“位卑未敢忘国忧”、“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成为师生共识。
厚重的历史文化始终是我校一笔宝贵无比的财富。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回顾历史,展望未来,传承历史,铸就辉煌!百年一中人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已经融化在校园中老槐树无言的注视中,镌刻在不断演绎的校史丰碑上,他们用自己的言行、生命传承着的坚韧不拔、责任担当的一中精神。
我们在研究我校校史文化核心价值观的核心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的契合点,有助于我们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培育出有我校特质的高中生。
一、我校校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融合
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核心价值观。
富强,即富足而强盛,不仅仅是物质的富裕,更是精神财富的丰富以及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双重发展。
民主思想主要内容包括主权在民、法律至上与权力制约思想;民主站在民众立场,表达的是一种权力诉求,旨在限制和约束政府权力,重在国家制度的建设,它的核心是主权在民。
和谐,追求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最精髓的内核,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中心环节是正确处理人与人的关系。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核心价值观,属于国家层面倡导的内容,是照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灯塔,分别反映了人民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价值诉求和利益诉求,反映了人民对美好生活和理想社会的憧憬和追求。
在我校史发展中,作为一中的创始人黄元操老先生苦读出身,在列强入侵,民族危机的特殊历史时期,肩负教育着教育救国、民主救国的历史使命与重任,清末明初,任安顺劝学所董事,主持安顺“废科举”之后的教育工作颇有成效,开办过初等小学堂、两等小学堂、蚕桑小学堂、广智小学堂等学校,还办了简易
识字书塾十二所。
当选过贵州省参议会议员,参加民国“临时参议院”,积极参加反袁运动,反对曹锟贿选,担任过贵州临时参议会副议长。
黄老先生作为维护民主共和、捍卫辛亥革命成果的民主斗士有这样一段故事至今仍传为佳话,其豪气和政治节操备受称赞:
1923年(民国十二年),直系军阀曹锟贿选,以五千银元一票兑诺,收买人心拉票,多次遭到黄老先生拒绝,手书“痛心疾首”四个字以明心意,表示愤怒;还积极参加参议长汪佳襄领导的反对曹锟破坏宪法的行动,发表讲话予以揭露,力主维护国家主权。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得以实现的前提是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在屈辱的中国近代史中,不少的我校师生虽手无寸铁、赤手空拳,仅凭满腔热血,血肉之躯,不惜抛头颅,洒热血。
1915年,袁世凯与日本帝国主义签订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消息传到安顺之后,群情民愤,民中上街游行,我校师生成为声讨袁世凯卖国行为的中坚与先锋。
为了警醒师生,铭记国难国耻,时任校长王亮周先生,委请教席周灿云先生用结体宽博,雍容端庄的颜体书写了“勿忘国耻”四个大字,立碑于校园,这就是今天校园一景“勿忘国耻”碑的来源。
2、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核心价值观
自由,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观念,更是全人类永恒不变的追求与向往。
公正、平等是诚信在社会层面上的具体化。
将公正、平等、自由凝聚起来,就成为“法治”。
法治的落实,就在于法制、法律体现出公正、平等、自由的导向。
陶行知在《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说过:“一国当中,人民情愿被治,尚可以苟安;人民能够自治,就可以太平;那最危险的国家,就是人民既不愿被治,又不能自治,所以,当渴望自由的时候,最需要的是给他们种种机会得些自治的能力,使他们自由的欲望可以约束自己,所以时势所趋,非学校中提倡自治,不
足以出自乱的病源。
”在今天我们培育和引导学生感恩和责任教育的同时,有没有给学生一定的选择权利,有没有让学生为自己的这个选择所带来的后果,承当起过责任?是办负责的学校应该思考和回应的问题。
我校校友王学书先生在《凤仪怀》中曾经深情地写道:“我们不难发现,在我校办学历史中,除了有科学民主、爱国爱乡,优教优学,刚毅诚实这些优良传统之外,还有两个好传统:学生自治会的活动很活跃。
通过学生自治会出面组织自己的活动,有益于培养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意识和能力,这对搭建师生互动平台,实现教学相长大有好处。
”学生自治这个问题,是自动主义贯彻德育的结果。
“学生自治是学生结起团体来,大家学习自己管理自己的手续。
”从学校这方面说,就是“为学生预备种种机会,使学生能够大家组织起来,养成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
基于此,学生自治,不是自由行动,乃是共同治理;不是打消规则,乃是大家立法守法;不是放任,不是和学校宣布独立,乃是练习自治的道理。
在我校办学历史上,就有培养当日能自治的学生,日后能自治的公民,培育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观的做法与导向。
我校学生自治会号召思想活跃,喜欢办刊物,发表时论见解的学生,办墙报、班刊和校刊。
抗日战争期间,初三乙班学生李运亨、陈汉民等组织“三乙读书会”,创办《三乙周刊》、《四中校刊》,其中《四中校刊》主编陈汉民时任学生自治会主席,他曾在校刊上发表作品《伤痕》,反映了当时青年毕业即是失业的苦痛与悲哀。
校刊成为了当时安顺一份有份量和用影像的刊物。
陈汉民离开学校之后接替他任主编的是学生自治会学术股长雷永明,他曾在《四中校刊》发表《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的文章,因此很快就得到当时安顺中共工委书记谢速航的接见,并被发展为中共地下党员。
读书会和刊物宣传自立自强的爱国精神,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理念,成为当时我校醒目的精神旗帜!
3、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
是从个人层面规范社会主义公民的准绳,为公民判断行为得失做出到的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道德规范。
从黄元操先生的“趁青年宝贵时光休放弃”,到凌云先生的“乐观厥成”,到黄国权先生时期的“勿忘国耻”,又有黄孙焕先生的“做人,做学问”。
爱国主义情怀是我校校史文化中表现得最淋漓尽致、振奋人心,也是表达最为透彻的一部分。
敬业、诚信、友善融合在一起的最高境界就是一种爱国情怀,与人友善、爱岗敬业、诚信友爱,都是爱国情怀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我校办学历史中不乏师生之间、家校之间朴实感人的故事。
“巴巴灯笼”的故事”:这是黄国权先生第一次出任我校校长期间,人们津津乐道的故事之一。
当时有位家庭贫寒,品学兼优的学生王德文,得到黄校长大力关心与帮助,使他以优异成绩圆满毕业。
在黄校长看来,这本是份内之事,但是王德文同学的家长为了报答这份恩情,每日夜晚必称“故(借口)”,或说窜门、有事、同行、赶巧等等事由,提着“巴巴灯笼”陪伴黄校长其后,实际是为校长夜行照路,接送黄校长,多年不辍。
一位女校友这样记述这样一个师生之间感人的故事:我自入学后,因家贫一直免缴学杂费。
到安中,更得到学校的特意关怀,以学习成绩优异而发给高额奖学金,解决一年学习用度有余。
从而使我得以安心的学习。
我离校时,正是抗日战争最严酷的岁月,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加之父亲年迈体弱,母常病卧床,娃娃年幼,不但失去求学的物质支柱,还要负家庭生活之重担,万般无奈,只好挥泪告别曾为之努力十余年,并寄予光明之望的学生生活,到县坝羊小学任教。
未几,叶玉岩校长知情后,主动安排我到学校图书馆工作。
从此,我又再次投入母校的怀抱。
虽然身份稍有改变,但我仍保持学生应有的勤奋和礼貌,对待工作与老师。
在那硝烟弥漫的抗日岁月中,学校经费长期奇缺。
为了振兴教育,为了培养学生,叶校长除高度的敬业精神、俭朴的生活作风外,还终年不懈地在安顺士绅商贾中奔走,以求得经济的援助。
小礼堂前几栋二楼大教室拔地而起;教学设备不断地补充,有目共睹。
直至他将离开安中,也未中断。
二、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融入校史文化教育,培养具有学校特质的毕业生
任何一种教育理念的建构和培养目标的实现都要体现在课堂设置和一定的教学模式上,以课程体系建设为载体实现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引导教师不断挖掘教育资源,育一中特色人;引导学生认知自我,主动成长,为学生形成良好品质、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并以此推动学校优质特色发展。
基于“培养有责任担当的人”的教育目标,我校在原来基础上启动了系列工作,不断分丰富发展课程内容,逐渐形成“大课程”育人模式。
在构建和实施“责任担当”教育课程体系中,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开齐开足国家课程,充分发挥学科文化育人核心作用,引领“责任担当”教育
国家课程体现国家意志,开齐开足国家课程,就是作为学校应有的责任与担当;教师立足课堂,立足文本,抓好课堂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作用,不断的挖掘学科知识与文化,通过内容和社会生活相结合、课堂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相结合、校内课堂和校外课堂相结合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嵌入式的责任担当教育,这是教师的责任担当。
2、科学构建和开发校本课程,彰显校园文化特色,促进责任担当教育
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我校坚持“以校为本”原则。
从学校实际出发,继承学校优良的办学传统,重素质,重基础、重实践,重个性特长教育,充分利用学校的物质资源和人才资源,充分利用扬中及周边地区的乡土课程资源,挖掘、整合
各种课程资源,构建符合“三级课程”管理要求的校本课程体系,彰显学校个性化办学特色。
依据我校办学思想、教育资源、教师学识和学生需求,将校本课程设置为生命教育系列、科学探索、实践创新系列、人文素养系列、体育、艺术与健康教育系列、学科拓展系列等五大模块。
在人文素养系列教育中,课程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知识并内化,来提升自己的气质修养,继而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稳定的心理素质、良好的思维方法、和谐的人际交往、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百年老校本身就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校史也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生动的教材,在校史校情模块教学中我们编著了校本教材《古槐春秋》、筹建了校史馆(校史馆于2015年被评为贵州省文化育人示范基地),记载、记录了百年一中的人和事,见证了近百年中国的沧桑巨变,展示百年老校历史,再现一中辉煌业绩。
学生通过对百年辉煌历史的学习和探究,即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素养,提高能力,也可以培养其爱国爱校的情操,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
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促成特色学校形成,丰富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对校史的研究,发掘一中的历史辉煌,这对于扩大学校影响,提高学校地位都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3、寓教于乐,积极打造文化品牌活动
多年来,学校以“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等各类纪念日和重大历史事件为契机,大力开展爱党、爱国;爱校、爱家乡教育,在师生中唱响了主旋律。
多年来,我校的纪念“一二·九”运动科技文化月活动,成为学校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一张响亮名片。
我校的青年品牌活动,体现了校园文化的精神,贴近实际、行之有效、感染力强;陶冶了学生的道德情操、养成了良好的文化导向。
学校“五四”文艺汇演的校园课本剧《荆轲刺秦王》参加省比赛获二等奖;40余
名师生参加省“诵红经典”的诗歌朗诵比赛获省二等奖……这些都是在我校文艺汇演中涌现出来的好的节目。
在科技文化周的实验技能大赛、班级文化展等活动中,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比赛,使同学们集中智慧,既是对学习知识的考验,同时也是对团队精神的历练。
这对促进我校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良好的推动作用。
这两项品牌活动在我校已创办和坚持了30多年(文革期间有间断除外),各年级各班都积极参加,每年师生参与人数基本达100%,深受学生的喜爱,已经成为学校每学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1、《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1、杨兰:《全面理解“三个倡导”科学内涵》
3、王学书:《凤仪怀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