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劳动力供给分析
合集下载
劳动经济学第二章劳动力供给
![劳动经济学第二章劳动力供给](https://img.taocdn.com/s3/m/9078be94f524ccbff1218496.png)
社会保障等制度的完善程度:退休年龄也会影响老年人的劳动力参与率。 性别对劳动力参与率存在重要影响:女性越来越多的参与劳动。 宏观经济状况:经济周期中的繁荣与衰退的交替对劳动力参与率有影响, 经济长期处于衰退状态,失业者长期找不到工作,打击个人信心就会使 他们退出劳动力群体。 从整个国民经济来考察:人口的年龄构成与劳动力参与率之间有密切的 关系,人口老龄化使总人口中老年人 比重增加,必然会使劳动力参与率 下降。
失业人员:在规定的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在调查期内无业 并以某种方式寻求工作的人员。
2019/4/12
劳动经济学 张立颖
6
二、劳动参与率
是与劳动力供给相关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 的指标。其含义是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人口所占的比率,一定范围内地人口可以 进行多种分类,例如总人口的,不同年龄组人口或是不同性别人口等等。 总人口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总人口×100% 年龄组别(性别)劳动力参与率= 某年龄(性别)劳动力/该年龄(性别)总人口×100% 劳动力参与率只是一个测度和反映人口参与劳动程度的指标,它本身并不是 影响人口参与劳动的因素,但是它是分析劳动力供给变动的一个重要工具,而且 也会对失业率等指标的核算提供依据。例如,某年龄组,有20%的人失去了工作, 如果不考虑他们的工作愿望,很容易把这些人全部视为失业人口,这样算出的失 业率高达20%,是经济无法承受的。但是,如果把劳动力参与率这个指标考虑进 去,情况就改观了。劳动力参与率为60%,失业率为12%,劳动力参与率为40 %,失业率为8%,劳动力参与率为20%,失业率就是4%,美国的自然失业率 是5.5%。
2019/4/12
劳动经济学 张立颖
8
2019/4/12
劳动经济学 张立颖
失业人员:在规定的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在调查期内无业 并以某种方式寻求工作的人员。
2019/4/12
劳动经济学 张立颖
6
二、劳动参与率
是与劳动力供给相关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 的指标。其含义是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人口所占的比率,一定范围内地人口可以 进行多种分类,例如总人口的,不同年龄组人口或是不同性别人口等等。 总人口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总人口×100% 年龄组别(性别)劳动力参与率= 某年龄(性别)劳动力/该年龄(性别)总人口×100% 劳动力参与率只是一个测度和反映人口参与劳动程度的指标,它本身并不是 影响人口参与劳动的因素,但是它是分析劳动力供给变动的一个重要工具,而且 也会对失业率等指标的核算提供依据。例如,某年龄组,有20%的人失去了工作, 如果不考虑他们的工作愿望,很容易把这些人全部视为失业人口,这样算出的失 业率高达20%,是经济无法承受的。但是,如果把劳动力参与率这个指标考虑进 去,情况就改观了。劳动力参与率为60%,失业率为12%,劳动力参与率为40 %,失业率为8%,劳动力参与率为20%,失业率就是4%,美国的自然失业率 是5.5%。
2019/4/12
劳动经济学 张立颖
8
2019/4/12
劳动经济学 张立颖
第二章劳动力供给
![第二章劳动力供给](https://img.taocdn.com/s3/m/903883f8ff00bed5b8f31dc3.png)
2. 工资关系、工资水平与劳动力参与率
按劳分配使得复杂劳动应比简单劳动获得 更多的工资收入,这样就能提供劳动者提高 自身素质的内在动力。从而使劳动力参与率 水平缓慢下降或缓慢增长。
3. 工资水平与劳动力参与率 4. 工资水平越高,劳动力参与率越高。 5. 4. 个人非劳动所得状况与劳动力参与率 6. 非劳动收入增加,会降低人们谋生对于劳动
序数效用论认为,消费者无从知道效 用的数值,而只能说出自己偏好的 次序.
序数效用论对消费者偏好性质的三点 假设:
〔1〕消费者对两种消费品的任意两 个组合,能够明确表达自己的偏好
〔2〕消费者的偏好有明确的单向性
〔3〕消费者对品种一样而数量不同 的消费品组合,永远偏好数量多的 组合
二、时间效用
➢余暇时间可以带来效用
本章关键词
劳动力供给 劳动力供给曲线
效用理论 余暇-收入无差异曲线
收入效应 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
劳动力的流量 转移率
劳动力参与率 劳动力供给弹性 收入约束曲线
主体均衡 替代效应 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 劳动力的流量表
本章知识点扫描
1. 劳动力供给的含义 2. 劳动力供给的根本假设 3. 影响个人劳动力供给的因素 4. 劳动力供给的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5. 个人劳动力供给的无差异曲线 6. 个人劳动力供给的约束变量 7. 个人、家庭和市场的劳动力供给曲线 8. 对劳动力共总供给产生影响的人口因素 9. 劳动力参与率及影响因素 10. 使用劳动力流量表
U1 W1
U2
家
庭 收
W2
入
பைடு நூலகம்
余暇时间
wr
wr 劳动时间
根本 收入
第五节 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
实
按劳分配使得复杂劳动应比简单劳动获得 更多的工资收入,这样就能提供劳动者提高 自身素质的内在动力。从而使劳动力参与率 水平缓慢下降或缓慢增长。
3. 工资水平与劳动力参与率 4. 工资水平越高,劳动力参与率越高。 5. 4. 个人非劳动所得状况与劳动力参与率 6. 非劳动收入增加,会降低人们谋生对于劳动
序数效用论认为,消费者无从知道效 用的数值,而只能说出自己偏好的 次序.
序数效用论对消费者偏好性质的三点 假设:
〔1〕消费者对两种消费品的任意两 个组合,能够明确表达自己的偏好
〔2〕消费者的偏好有明确的单向性
〔3〕消费者对品种一样而数量不同 的消费品组合,永远偏好数量多的 组合
二、时间效用
➢余暇时间可以带来效用
本章关键词
劳动力供给 劳动力供给曲线
效用理论 余暇-收入无差异曲线
收入效应 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
劳动力的流量 转移率
劳动力参与率 劳动力供给弹性 收入约束曲线
主体均衡 替代效应 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 劳动力的流量表
本章知识点扫描
1. 劳动力供给的含义 2. 劳动力供给的根本假设 3. 影响个人劳动力供给的因素 4. 劳动力供给的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5. 个人劳动力供给的无差异曲线 6. 个人劳动力供给的约束变量 7. 个人、家庭和市场的劳动力供给曲线 8. 对劳动力共总供给产生影响的人口因素 9. 劳动力参与率及影响因素 10. 使用劳动力流量表
U1 W1
U2
家
庭 收
W2
入
பைடு நூலகம்
余暇时间
wr
wr 劳动时间
根本 收入
第五节 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
实
第二章 劳动力供给
![第二章 劳动力供给](https://img.taocdn.com/s3/m/294b19ed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f3f2a59.png)
(2)在一个由两个以上劳动者所构成的家庭中,每一个家庭成员在进行工作时间决 策时,总要与其他家庭成员相互协商,并考虑自身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劳动力供求特 征。某一个家庭成员的工作决策既受其他家庭成员的制约,同时也影响着其他家庭成 员的工作决策行为。
劳动经济学
32
2.3 家庭劳动力供给
2.3.2 就业与非就业的选择
劳动经济学
43
劳动经济学
39
2.4 社会劳动力供给
2.4.1 社会劳动力供给的客观基础: 人力资源状况
1)人口规模与劳动力供给 2)人口自然结构与劳动力供给 3)个体身体条件与劳动力供给
劳动经济学
40
2.4 社会劳动力供给
2.4.2 社会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因素
(1)宏观经济状况。
宏观经济状况
(2)国家的社会经济政策。
劳动经济学
5
2.1 劳动力供给概述
2.1.3 劳动力供给的含义
劳动力供给(Labor Supply)是指在一定 的市场工资率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 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 劳动时间。 个人劳动力供给、家庭劳动力供给 和社会劳动力供给
劳动经济学
6
2.1 劳动力供给概述
2.1.3 劳动力供给的含义
劳动经济学
16
2.2 个人劳动力供给
2.2.1 劳动力供给的时间约束和效用分析
2)效用分析 • 图2-5 劳动时间分配的无差异曲线
劳动经济学
17
2.2 个人劳动力供给
2.2.1 劳动力供给的时间约束和效用分析
2)效用分析 • 图2-6 无差异曲线与边际替代率
MRS
=
ΔY ΔH
劳动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劳动力供给曲线
![劳动经济学劳动力供给曲线](https://img.taocdn.com/s3/m/cbdf7770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525180a.png)
c. 工资率
W2→W3
平均工作时间 40h→45h
.
17
(三)经验推导: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表现为 一条向上倾斜的曲线。
原因:
1、个人偏好的差异。在某一工资率下,有些人可能倾向 于减少工作时数,其他人则增加。这说明,所有个人劳 动力供给曲线都不是重合的,通常的情况,在每一均衡 工资率下,愿意增加的工作时数比愿意减少的工作时数 可能更多。
(一)劳动力供给弹性
定义:因工资率变化而引起的劳动力供 给的相应变动率。其计算公式是劳动力供 给量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百分比的 比值。
ES=
L / L W /W
.
19
劳动力供给弹性值的分布区间为 【0,∞】,根据劳动力供给弹性的不同取 值,可将之分为五类: (1)无弹性,即Es=0。 (2)无限弹性,即Es→∞。 (3)单位供给弹性,即Es=1。 (4)供给富有弹性,即Es>1。 (5)供给缺乏弹性,即Es<1。
2、较高保留工资的影响。保留工资指个人愿提供工作时
数的最低工资水平。对于保留工资较高的人来讲,工资
率太低时,他们不愿提供市场工作,但他们的行为并不
会改变供给曲线的走向。当工资率较高时,工资率增加,
对他们替代效应远大于收入效应,因而将无限的增加他
们愿意提供的工作时效。 .
18
企业、行业所面临的劳动力供给曲线
.
22
练习1:
当现有的工时总量不足以完成预期的生 产任务时,有三种办法: (1)招聘新雇员或雇佣临时工; (2)增加现有雇员制度工作时间内的工作 负担; (3)组织雇员于制度工作时间外加班。 分析哪一种办法对企业来说适用?
.
23
练习2:
建立一组简单的模型,说明医生的劳动 力供给曲线与护士的供给曲线的区别。
第二章-劳动力供给
![第二章-劳动力供给](https://img.taocdn.com/s3/m/9a325fb6b0717fd5360cdce1.png)
Y1
W5 W4 W3 W2 W1 X
日闲暇小时数 日劳动力供给小时数
工 资 率
SL
W*
A
日劳动力供给小时数
图2.13 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的推导
(二)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与劳动力供给弹性
1、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的一般形状
工资率
SL
市场劳动力供给量
图2.14 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的斜率为负且凸向原点
每日货币 收入(元)
Y1 Y2 Y3 Y4 H1 H2 H3 H4 A1
A2 A3
A4
U1
每日闲暇时间(小时)
图2.3 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与凸性
第三,不同人之间的无差异曲线形状是存在差异的
每 日 货 币 收 入 每 日 货 币 收 入
闲暇偏好者X的 无差异曲线
货币收入偏好者Y 的无差异曲线
3、工作-闲暇决策
每日货币收 入(元) 160 E 80 40 B C U2 0 16 4 12 8 8 12 16 0 每日闲暇小时数(H) U1
U0
4
每日工作小时数(L)
图2.7 工作-闲暇决策
从图2.7中我们不难看出,当我们把一位劳 动者的无差异曲线与这条预算约束线合并 在一张图上时,我们可以看到三种无差异 曲线:第一种是与预算约束线相切的无差 异曲线(U0),第二种是高于预算约束线的 无差异曲线(用U1来代表),第三种是低于 预算约束线的无差异曲线(用U2来代表)。 但劳动者的最终工作-闲暇决策点却是无差 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相切的那一点,即图 中的B点。
1、无差异曲线
每日货币 收入(元)
Y1
A
B U1 U2
Y2
8
每日闲暇时间(小时)
图2.2 同一位劳动者的两条无差异曲线
W5 W4 W3 W2 W1 X
日闲暇小时数 日劳动力供给小时数
工 资 率
SL
W*
A
日劳动力供给小时数
图2.13 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的推导
(二)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与劳动力供给弹性
1、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的一般形状
工资率
SL
市场劳动力供给量
图2.14 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的斜率为负且凸向原点
每日货币 收入(元)
Y1 Y2 Y3 Y4 H1 H2 H3 H4 A1
A2 A3
A4
U1
每日闲暇时间(小时)
图2.3 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与凸性
第三,不同人之间的无差异曲线形状是存在差异的
每 日 货 币 收 入 每 日 货 币 收 入
闲暇偏好者X的 无差异曲线
货币收入偏好者Y 的无差异曲线
3、工作-闲暇决策
每日货币收 入(元) 160 E 80 40 B C U2 0 16 4 12 8 8 12 16 0 每日闲暇小时数(H) U1
U0
4
每日工作小时数(L)
图2.7 工作-闲暇决策
从图2.7中我们不难看出,当我们把一位劳 动者的无差异曲线与这条预算约束线合并 在一张图上时,我们可以看到三种无差异 曲线:第一种是与预算约束线相切的无差 异曲线(U0),第二种是高于预算约束线的 无差异曲线(用U1来代表),第三种是低于 预算约束线的无差异曲线(用U2来代表)。 但劳动者的最终工作-闲暇决策点却是无差 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相切的那一点,即图 中的B点。
1、无差异曲线
每日货币 收入(元)
Y1
A
B U1 U2
Y2
8
每日闲暇时间(小时)
图2.2 同一位劳动者的两条无差异曲线
劳动力供给分析
![劳动力供给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bd72c52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902510c.png)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闲暇商品:忽略家务劳动与休闲时间的区别,把它们统称为闲暇,与其他商品一样,也能给人带来效用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2)闲暇商品与无差异曲线
假设只有两种商品,闲暇与用货币购买到的一般商品,它们具有替代性 无差异曲线: 向右下方倾斜 密集性 离原点越远,效用越大 不能相交 边际替代率递减
(1)
S
S1
S
无限弹性
正弹性
无弹性
逆变弹性
W
W
W
W
L
L
0
0
0
0
S2
S3
L
L
S
L
S
C
0
A
B
劳动力供给起曲线的弹性
貳
壹
叁
4.2个人劳动力供给
1个人劳动力供给假设 2需算约束与效用最大化 3个人和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 4福利制度与劳动力供给
4.2.1个人劳动力供给假设
理性的经济人
1
完全竞争
2
匀质假设
3
劳动是收入的唯一来源
(2)
(3)
日货币收入
日货币收入
日货币收入
日闲暇
日闲暇
日闲暇
0
0
0
(1)一般无差异曲线 (2)特别重视闲暇的人 (3)不太重视闲暇的人
U1
U2
U3
U
U
预算约束线与效用最大化
预算约束线:劳动者受其能支配的时间与收入的限制 给定约束条件下的效用最大化
Y
Y
0
0
H
H
预算约束线
效用最大化
注意:预算(收入)约束线相同,闲暇偏好不 同,工作时间选择不同
W
闲暇商品:忽略家务劳动与休闲时间的区别,把它们统称为闲暇,与其他商品一样,也能给人带来效用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2)闲暇商品与无差异曲线
假设只有两种商品,闲暇与用货币购买到的一般商品,它们具有替代性 无差异曲线: 向右下方倾斜 密集性 离原点越远,效用越大 不能相交 边际替代率递减
(1)
S
S1
S
无限弹性
正弹性
无弹性
逆变弹性
W
W
W
W
L
L
0
0
0
0
S2
S3
L
L
S
L
S
C
0
A
B
劳动力供给起曲线的弹性
貳
壹
叁
4.2个人劳动力供给
1个人劳动力供给假设 2需算约束与效用最大化 3个人和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 4福利制度与劳动力供给
4.2.1个人劳动力供给假设
理性的经济人
1
完全竞争
2
匀质假设
3
劳动是收入的唯一来源
(2)
(3)
日货币收入
日货币收入
日货币收入
日闲暇
日闲暇
日闲暇
0
0
0
(1)一般无差异曲线 (2)特别重视闲暇的人 (3)不太重视闲暇的人
U1
U2
U3
U
U
预算约束线与效用最大化
预算约束线:劳动者受其能支配的时间与收入的限制 给定约束条件下的效用最大化
Y
Y
0
0
H
H
预算约束线
效用最大化
注意:预算(收入)约束线相同,闲暇偏好不 同,工作时间选择不同
W
劳动经济学第2章 劳动供给分析
![劳动经济学第2章 劳动供给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d6b7d041ed9ad51f01df2c5.png)
10
我国劳动力范畴相关体系:
1、劳动力:16岁以上,有劳动能力,参加或要求参加社会 经济活动的人口。包括从业人员和失业人员。
2、就业人员:16周岁以上,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 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 3、城镇单位就业人员 4、城镇私营就业人员 5、在岗职工 6、失业人员 7、城镇登记失业人员
11
第一节 劳动力范畴的分类、劳动供给的测 度及影响因素
一、劳动力范畴的分类 劳动力又特指在一定的年龄范围内,具有
劳动能力和劳动要求,愿意参加付酬的市场性劳 动的全部人口。没有就业意愿或就业要求的人口 不属于劳动力的范畴。
劳动力是一个相对概念,与各国的法律规 定有关。世界各国根据自己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 况、人口状况、教育制度、劳动力自身的生理特 点等因素,规定了不同的就业年龄。
21
(二)偏好和无差异曲线
偏好:代表了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相对其他商品的心 理愿望强度。偏好从性质上说属于主观的东西,受 到许多如个人种族、社会经济地位、职业以及个人 性格等因素的影响。
无差异曲线:指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或 效用的所有闲暇和收入的组合点的轨迹。
22
(三)工资、收入和预算线
l 闲暇的价格:一小时闲暇的机会成本等于工 作一小时的工资率。
4
管道循环理论及劳动力范畴分类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力范畴:劳动力中的就业者 和失业者、非劳动力
美国成年人口的劳动力分类图
就业
人口(16岁及其以 上)
劳动力(就 业加失业)
辞职 解雇
重新就业 被召回
新进入或 重新进入
中途退出 退休
失业
非劳动力
5
劳动力范畴相关概念(美国)
劳动力(美国):按照美国劳工部的定义,劳动 力指16岁以上或者在工作,或者在积极地寻找工 作,或者因为暂时失业而等待被召回的所有人。 失业者:劳动力中那些没有获得报酬职业的人被 称为失业者。 总的劳动力:既不工作也不寻找工作,也不是因 暂时失业而等待雇主召回的人,不算作劳动力。 因此,总的劳动力包括在业者和失业者。
我国劳动力范畴相关体系:
1、劳动力:16岁以上,有劳动能力,参加或要求参加社会 经济活动的人口。包括从业人员和失业人员。
2、就业人员:16周岁以上,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 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 3、城镇单位就业人员 4、城镇私营就业人员 5、在岗职工 6、失业人员 7、城镇登记失业人员
11
第一节 劳动力范畴的分类、劳动供给的测 度及影响因素
一、劳动力范畴的分类 劳动力又特指在一定的年龄范围内,具有
劳动能力和劳动要求,愿意参加付酬的市场性劳 动的全部人口。没有就业意愿或就业要求的人口 不属于劳动力的范畴。
劳动力是一个相对概念,与各国的法律规 定有关。世界各国根据自己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 况、人口状况、教育制度、劳动力自身的生理特 点等因素,规定了不同的就业年龄。
21
(二)偏好和无差异曲线
偏好:代表了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相对其他商品的心 理愿望强度。偏好从性质上说属于主观的东西,受 到许多如个人种族、社会经济地位、职业以及个人 性格等因素的影响。
无差异曲线:指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或 效用的所有闲暇和收入的组合点的轨迹。
22
(三)工资、收入和预算线
l 闲暇的价格:一小时闲暇的机会成本等于工 作一小时的工资率。
4
管道循环理论及劳动力范畴分类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力范畴:劳动力中的就业者 和失业者、非劳动力
美国成年人口的劳动力分类图
就业
人口(16岁及其以 上)
劳动力(就 业加失业)
辞职 解雇
重新就业 被召回
新进入或 重新进入
中途退出 退休
失业
非劳动力
5
劳动力范畴相关概念(美国)
劳动力(美国):按照美国劳工部的定义,劳动 力指16岁以上或者在工作,或者在积极地寻找工 作,或者因为暂时失业而等待被召回的所有人。 失业者:劳动力中那些没有获得报酬职业的人被 称为失业者。 总的劳动力:既不工作也不寻找工作,也不是因 暂时失业而等待雇主召回的人,不算作劳动力。 因此,总的劳动力包括在业者和失业者。
第二章 劳动力供给分析
![第二章 劳动力供给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247d102b52acfc789ebc986.png)
W
正弹性 S3 S1
S
S2
0
L W
0
L W
无弹性 S
逆变弹性
S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0
0 L L
2.2.4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因素
• (1)影响劳动力供给的自然因素 人口规模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人口的自然结构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劳动者个人的身体条件对劳动力供给的影 响
(2)影响劳动力供给的经济因素
• 劳动者的工作偏好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 经济周期波动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2.1.1劳动力的范畴及其分类
(1)劳动力的含义 • 现代劳动经济学的观点:它是指在一定年 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愿 意参加付酬的市场性劳动的全部人口,包 括就业者和失业者。
(2)与劳动力相关的几个概念
• 人口:指生活在一定社会和一定区域的人 的总和,人口包括一切有劳动能力的人和 无劳动能力的人。 • 劳动适龄人口:是指人口中处于劳动年龄 段的那一部分人口。 下限:从出生经过发育,成长到开始具备 劳动能力的年龄。 上限:人达到劳动年龄后继续成长到逐步 衰老,再到开始丧失劳动能力的年龄。
• (1)概念:劳动力参与率的计算一般是以加入劳 动力的人数占劳动年龄人口的百分比进行的。测 量的是一个国家从事经济活动的工作年龄人口的 规模。 • (2)公式:
总人口劳动力参与率 劳动力人口 100% 总人口 法定劳动年龄人口 劳动力人口 100% 法定劳动年龄人口 劳动力参与率 年龄(性别)劳动力参 与率 某年龄(性别)劳动力 人口 100% 与分子同范围人
(3)劳动参与率指标作用
• 了解不同类别的人口群体在劳动力市场上 的行为,反映一定范围内的人口参与市场 性劳动的程度,是研究劳动就业状态的重 要指标。 • 劳动力参与率指标在研究确定一个国家人 力资源规模和构成因素以及预测未来劳动 力供给时居于重要的作用。
2劳动力供给-PDF
![2劳动力供给-PDF](https://img.taocdn.com/s3/m/74c5d00b763231126edb110b.png)
13
第二节 工作时间的决策理论
(个人劳动力供给分析模式)
劳动和闲暇 偏好和无差异曲线 工资、收入和预算线 均衡的工作时数的决定 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个人与市场劳动供给曲线
14
一、劳动和闲暇
劳动供给涉及到劳动者对其拥有的既定时间资源 的分配。 劳动者可以看成是消费者,他们在闲暇和劳动二 者之间进行的选择,就是在闲暇和劳动收入之间 进行选择,以满足自己效用最大化的愿望。
17
三、工资、收入和预算线
工资率、工作时数和总收入之间的关系就是所谓的预算约 束。它表明在既定的市场工资率条件下,单个消费者所能够提 供的收入和工作时数的各种组合。
预算约束线的性质:
其斜率为负,且等于负 的工资率 当工资率变化时,预算 线也将随之发生变化 当存在着非劳动收入 时,预算线将沿着Y轴平 行向上移动
40
年龄别(性别)劳动力参与率 =
劳动力参与率的生命周期
P40
人们在生命周期的不同时期 内,从事市场工作的生产率与 从事家庭工作的生产率不同, 因此人们在生命的不同时期对 劳动市场供给的工作时数也不 同
w
• 当一个人得到工资报酬的能 力高于家庭生产率时,会倾 向于从事更多的市场工作; 当获得工资报酬的能力比较 低时,会从事家庭生产。
1)无限弹性的劳动力供给 2)劳动力供给的正弹性 3)劳动力供给无弹性 4)劳动力供给的逆变弹性
8
1)无限弹性的劳动力供给曲线
—般认为,欠发达 国家的劳动力供给 具有这样无限的弹 性。 在一个完全竞争的 市场上,劳动力对 单个企业的供给也 具有无限的弹性。
W
无限弹性的供给 W0 S
O 图2-1 无限弹性的劳动力供给曲线
W
S
劳动经济学(全) 第二章 劳动力供给
![劳动经济学(全) 第二章 劳动力供给](https://img.taocdn.com/s3/m/099e2a07102de2bd97058893.png)
劳动经济学
48
.
第四节 社会劳动力供给
二、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
如果劳动力市 场是个开放的市场, 市场劳动力供给曲 线就一定是一条从 左下方向右上方倾 斜的曲线。
劳动经济学
49
.
第四节 社会劳动力供给
三、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
W S
C
W2
W0
A
B
W1
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
在同一条劳动力供
给曲线上的移动。
0
(罐)
(个)
0
100
0
1000
50
90
100
900
100
80
200
800
150
70
300
700
200
60
400
600
250
50
500
500
300
40
600
400
350
30
700
300
400
20
800
200
450
10
900
100
500
0
1000
0
总支出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劳动经济学
5
.
第一节 劳动力供给概述
一、劳动力
就业者(E):有工作可以做并且至少获得1个小时工资 支付的劳动者,或是从事非支付性的工作至少达到15个小时。
失业者(U):从某一工作岗位暂时下岗,或是没有工作, 但在参照周的前4周里一直在积极地寻找工作。
劳动经济学
6
.
第一节 劳动力供给概述
第二章 劳动力供给
![第二章 劳动力供给](https://img.taocdn.com/s3/m/39f20c036c85ec3a87c2c5d7.png)
规模: 60万人 比重: 7.5% 328万人 13.4%
第二个阶段:主观激增阶段(1958年至1980年)
就业方式为计划就业式。就业领域几乎包罗了所有行 业和多种职业。 规模:1960年,猛增到1008.7万人 比重:提高到20%,比1957年上升了6.4个百分点
中国城市女性就业历程
第三个阶段:理性调整阶段(80年代以来)
1. 劳动力供给主体的目标假设:
追求效用最大化为主要目标 2. 关于劳动力质量的假设:同质
第二节 人口与劳动力供给
一、人口结构与劳动力供给
二、人口结构的变化与劳动参与率
三、影响劳动参与率的因素 四、经济周期与劳动参与率假说
一、人口结构与劳动力供给
劳动力供给量是人口的函数
业主
就业者
劳动力 16岁以 上人口 人口 完全失 业者 受雇者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无差异曲线
Y
Y
重视闲暇 (A)
不重视闲暇 (B)
h
h
原因:主要是个人偏好差异
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其无差异曲线也可 能不同
比如:女性在孩子小、孩子大的不同时 期,无差异曲线一般是不同的
孩子大的时候 孩子小的时候
无差异曲线的边际替代率
即:无差异曲线上任意一点切线的斜率
其经济含义是在主体保持效用不变的条件 下,闲暇时间的变化量与劳动收入变化量之 比。公式:
劳动收入
Y1
Y2
U
h1 h2
闲暇时间
无差异曲线的特征
1. 在同一平面上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同一条无 差异曲线上的所有点之间效用相同,不同的 无差异曲线效用不同。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 曲线效用越大。
2. 在同一平面上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相交。
第二个阶段:主观激增阶段(1958年至1980年)
就业方式为计划就业式。就业领域几乎包罗了所有行 业和多种职业。 规模:1960年,猛增到1008.7万人 比重:提高到20%,比1957年上升了6.4个百分点
中国城市女性就业历程
第三个阶段:理性调整阶段(80年代以来)
1. 劳动力供给主体的目标假设:
追求效用最大化为主要目标 2. 关于劳动力质量的假设:同质
第二节 人口与劳动力供给
一、人口结构与劳动力供给
二、人口结构的变化与劳动参与率
三、影响劳动参与率的因素 四、经济周期与劳动参与率假说
一、人口结构与劳动力供给
劳动力供给量是人口的函数
业主
就业者
劳动力 16岁以 上人口 人口 完全失 业者 受雇者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无差异曲线
Y
Y
重视闲暇 (A)
不重视闲暇 (B)
h
h
原因:主要是个人偏好差异
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其无差异曲线也可 能不同
比如:女性在孩子小、孩子大的不同时 期,无差异曲线一般是不同的
孩子大的时候 孩子小的时候
无差异曲线的边际替代率
即:无差异曲线上任意一点切线的斜率
其经济含义是在主体保持效用不变的条件 下,闲暇时间的变化量与劳动收入变化量之 比。公式:
劳动收入
Y1
Y2
U
h1 h2
闲暇时间
无差异曲线的特征
1. 在同一平面上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同一条无 差异曲线上的所有点之间效用相同,不同的 无差异曲线效用不同。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 曲线效用越大。
2. 在同一平面上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相交。
第2章劳动力供给分析
![第2章劳动力供给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d7b57244b35eefdc8d333a9.png)
图一:中国劳动力参与率统计
资料来源:《中国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第二册,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
家统计局人口统计司编,中国统计出版社。
2)劳动力参与率的生命周期特点
120
劳参率(%)
80 60 40 20 0 0 20 (a)男性 40 60 80 年龄
劳参率(%)
100
100 80 60 40 20 0 0 20 40 60 年龄 80
某年龄(性别)劳动力 年龄别(性别)劳动力 参与率= 100 % 该年龄(性别)人口
概念三: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下, 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 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表一:劳动力供给表
工资率 劳动力供给 符 W(元/时) 量S(人· 时) 号 1.5 2.0 2.5 3.0 3.5 4.0
2.4人口与劳动力供给
2.4.1人口结构的变化与劳动力 2.4.2人口结构的变化与劳动力参与率 2.4.3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因素 2.4.4劳动力供给的生命周期
2.4.1人口结构的变化与劳动 力
劳动经济学所研究的劳动力是指在一定年龄 阶段内,具有劳动能力和参加有酬劳动愿望 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社会 劳动力供给总量) 条件
收入效应
Y
E2 E1 U2 U1 H2 H1 H H
Y2 Y1 0
替代效应
注意: α 、β表示 工资水平
Y2 Y1
E2 E1
U
β H2 H1 α
(6)工资变化与工作决策
替代效应 收入效应 工资效应=替代效应+收入效应
Y
Y
Y2 Y3 Y1
O
G F E H3 H2H1 (1)
资料来源:《中国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第二册,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
家统计局人口统计司编,中国统计出版社。
2)劳动力参与率的生命周期特点
120
劳参率(%)
80 60 40 20 0 0 20 (a)男性 40 60 80 年龄
劳参率(%)
100
100 80 60 40 20 0 0 20 40 60 年龄 80
某年龄(性别)劳动力 年龄别(性别)劳动力 参与率= 100 % 该年龄(性别)人口
概念三: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下, 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 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表一:劳动力供给表
工资率 劳动力供给 符 W(元/时) 量S(人· 时) 号 1.5 2.0 2.5 3.0 3.5 4.0
2.4人口与劳动力供给
2.4.1人口结构的变化与劳动力 2.4.2人口结构的变化与劳动力参与率 2.4.3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因素 2.4.4劳动力供给的生命周期
2.4.1人口结构的变化与劳动 力
劳动经济学所研究的劳动力是指在一定年龄 阶段内,具有劳动能力和参加有酬劳动愿望 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社会 劳动力供给总量) 条件
收入效应
Y
E2 E1 U2 U1 H2 H1 H H
Y2 Y1 0
替代效应
注意: α 、β表示 工资水平
Y2 Y1
E2 E1
U
β H2 H1 α
(6)工资变化与工作决策
替代效应 收入效应 工资效应=替代效应+收入效应
Y
Y
Y2 Y3 Y1
O
G F E H3 H2H1 (1)
第二章—劳动力供给-33页PPT精品文档
![第二章—劳动力供给-33页PPT精品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f64d7a8550e2524de5187eb6.png)
2019/9/23
23
(二)影响因素 1、宏观因素 1)宏观经济状况 2)社会经济政策 3)劳动适龄人口规模 4)国家教育的发展状况和受不同教育程 度的劳动力工资率的差距 5)劳动保障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
2019/9/23
24
2、与个人或家庭参与劳动决策直接相关的 因素
1)性别 2)工资政策和工资关系 3)工资水平 4)个人非劳动收入 5)居民家庭生产率的变化
(二) 替代效应:在保持收入不变的情况 下,由于工资率的变化所引起的工作时间 的变化。
工资增加,替代效应导致人们增加工作 时间。
2019/9/23
20
第三节 家庭劳动力供给分析
一、家庭生产理论
1、家庭的全部资源约束,即总收入,是指家 庭成员能够最大限度的参加市场劳动的时间所 能获得的收入量。
2、家庭劳动力供给所涉及的问题: 1)家庭劳动力供给涉及更为复杂的时间分配 问题;
2019/9/23
25
二、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
1、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的含义:
是将一个市场中的个人劳动力供给 曲线相加,是市场工资率与提供给市场 的劳动力供给之间的一种总的关系。
2、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实际上是各个 人的劳动供给曲线的横向加总。
2019/9/23
26
W
W
W
S1
S2
W3
W2
W1
0
小时 0
L1 L 0
L 2 劳动力供给量 L
28
2、劳动力供给的变动: 是指在工资率不变的情况下,由其它因素的变化
所引起的劳动力供给的变动。
这种变动表现为劳动力供给曲线的位移。
W
S2
S0
S1
W0
第2章劳动力供给分析..
![第2章劳动力供给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bd6cf7625c52cc58bd6bece.png)
2.2.3福利制度与劳动力供给
2.2.1个人劳动力供给假设
理性的经济人 完全竞争
匀质假设
2.2.2工作时间决策理论
(1)劳动和闲暇 (2)偏好与无差异曲线
(3)工资,收入和预算约束线
(4)均衡的工作时间
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6)工资变化与工作决策
(5)
(1)劳动和闲暇时间 时间划分: 在个人劳动力供给时间时候,我们总 是做一下划分:一天24小时,分为可以 自由支配的时间(16小时)和不可以 挪用的固定时间(8小时),可以自由支 配的时间分为劳动时间和闲暇时间(忽略 了家务劳动和闲暇时间的区别)。 工作决策:个人劳动力供给就是单个劳 动者在外出工作与闲暇之间的选择
(5)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收入效应:在保持工资率不变的情
况下,收入变动对劳动力供给的影 响 替代效应:个人可支配时间不变,收 入不变,工资率变动对劳动力供给的 影响
收入效应:在保持工资率不变的情况下,收入变动。
因此,其影响是使得预算约束线平行移动。上移,闲 暇增加,工作减少。
Y
E2 E1 U2 U1 H2 H1 H H
⑤供给缺乏弹性,即ES<1。如图 二的E
图二:劳动力供给曲线
概念五:劳动力供给的变动是指工资率不变的 情况下,由其他因素的变动所引起的劳动力供 给的变动
图三:劳动力供给的变动
2.1.1 自然因素
人口规模:长期影响因素
人口的自然结构:性别结构、年龄结 构、民族构成(如:美国中年黑人男子 劳动参与率只有83.4%,而白人男子为 92.5%, Freeman) 劳动者自身的身体条件:身体素质和 健康状况
劳动力 总人口劳动力参与率= 100 % 总人口
第二章 劳动供给分析
![第二章 劳动供给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bbf1c07f18583d04964599a.png)
19
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20
• 为什么工资率的变化可能使工作时数上升或者下
降呢? • 工资率的变化对闲暇的需求形成两个相互冲突的 效应: • 工资率上升意味着工作相同的时间收入增加,收 入上升刺激人们对闲暇的需求从而降低工作时间 ,这就是收入效应; • 工资率上升不仅导致收入增加,也意味着闲暇的 机会成本上升(闲暇的价格上升),当闲暇的价 格上升时,人们对闲暇的需求下降,导致劳动者 减少闲暇而增加工作时间,这就是替代效应。
中途退出 退休
失业
非劳动力
4
劳动力范畴分类
• 我国的劳动力范畴:劳动力资源总数、从
业人员、职工、城镇失业人员等
• 中国成年人口劳动力分类图
从业人员 其他从业人员 职工
经济活动人口
失业人员
16岁以上劳动 力资源 非经济活动人口
5
劳动力范畴相关概念(中国)
• 劳动力资源总数:指在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
22
• 市场劳动供给曲线:由于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
劳动力供给的生命周期
• 人们在生命周期的不同时期内,从事市场工作
的生产率与从事家庭工作的生产率不同,因此 人们在生命的不同时期对劳动市场供给的工作 时数也不同。
• 对“超过65岁以后人们很少从事市场工作?”
的分析 • 为什么 18-24 岁年龄之间的年轻人市场劳动参 与率下降?
10
劳动和闲暇
• 劳动供给涉及到劳动者对其拥有的既定时间资源(每
天只有24小时)的分配。除了维持生命(睡眠、吃饭 等)必须时间,假定为8小时,劳动者可以自由支配的 时间资源为剩下的16小时,可以选择闲暇或劳动; • 劳动者可以选择一部分时间闲暇,剩下为劳动供给时 间,前者闲暇可以直接增加效用和满足,后者可以带 来收入,通过收入用于消费增加劳动者的效用。因此, 劳动者在闲暇和劳动二者之间进行的选择,就是在闲 暇和劳动收入之间进行选择,以满足自己效用最大化 的愿望。 • 闲暇和劳动收入可以相互替代。 11
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20
• 为什么工资率的变化可能使工作时数上升或者下
降呢? • 工资率的变化对闲暇的需求形成两个相互冲突的 效应: • 工资率上升意味着工作相同的时间收入增加,收 入上升刺激人们对闲暇的需求从而降低工作时间 ,这就是收入效应; • 工资率上升不仅导致收入增加,也意味着闲暇的 机会成本上升(闲暇的价格上升),当闲暇的价 格上升时,人们对闲暇的需求下降,导致劳动者 减少闲暇而增加工作时间,这就是替代效应。
中途退出 退休
失业
非劳动力
4
劳动力范畴分类
• 我国的劳动力范畴:劳动力资源总数、从
业人员、职工、城镇失业人员等
• 中国成年人口劳动力分类图
从业人员 其他从业人员 职工
经济活动人口
失业人员
16岁以上劳动 力资源 非经济活动人口
5
劳动力范畴相关概念(中国)
• 劳动力资源总数:指在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
22
• 市场劳动供给曲线:由于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
劳动力供给的生命周期
• 人们在生命周期的不同时期内,从事市场工作
的生产率与从事家庭工作的生产率不同,因此 人们在生命的不同时期对劳动市场供给的工作 时数也不同。
• 对“超过65岁以后人们很少从事市场工作?”
的分析 • 为什么 18-24 岁年龄之间的年轻人市场劳动参 与率下降?
10
劳动和闲暇
• 劳动供给涉及到劳动者对其拥有的既定时间资源(每
天只有24小时)的分配。除了维持生命(睡眠、吃饭 等)必须时间,假定为8小时,劳动者可以自由支配的 时间资源为剩下的16小时,可以选择闲暇或劳动; • 劳动者可以选择一部分时间闲暇,剩下为劳动供给时 间,前者闲暇可以直接增加效用和满足,后者可以带 来收入,通过收入用于消费增加劳动者的效用。因此, 劳动者在闲暇和劳动二者之间进行的选择,就是在闲 暇和劳动收入之间进行选择,以满足自己效用最大化 的愿望。 • 闲暇和劳动收入可以相互替代。 1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劳动力的科学定义
三、现代劳动经济学研究的劳动力的定义
四、劳动力范畴分类
五、劳动力参与率
2
一、劳动力的几种涵义
主要有三种:
第一,指人的劳动能力。
第二,指有劳动能力、从事劳动活动的人,也就是劳动者。 第三,指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者一个部门的劳动者总和 。
这三种含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中第一种含义的劳
30
五、工作时数与非劳动收入变化
收入效应:在保持 工资率不变(W) 的条件下,收入变 动(△ Y )所引起 的工作时数变动 (△ H )的比例。 设闲暇是正常品, 收入效应的符号为 负。 收入效应 =△H/△Y<0
收入 (Y)
D B Y2 Y1 X C A H1 H2 闲暇 工作时数(H) I2 I1 Z
14
第二节 劳动力供给的含义和类型 一、劳动力供给的涵义
: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 劳动力供给的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 能提供的劳动时间。
15
二、劳动力供给类型
考察劳动供给,主要是研究劳动力供给数量 与市场工资率之间的关系。此种关系主要有以下几 种形式:
1)无限弹性的劳动力供给 2)劳动力供给的正弹性 3)劳动力供给无弹性
27
收入(Y)
△Yb
△Ya
IB IA 闲暇时数
0
具有不同偏好的两个消费者 消费者A比B更重视收入,或者说更重视工作, 消费者B比A更重视闲暇
28
三、工资、收入和预算线
工资率、工作时数和总收入之间的关系就是所谓的预算约 束。它表明在既定的市场工资率条件下,单个消费者所能够提 供的收入和工作时数的各种组合。
动力是后两种含义的劳动力的基础。无论是劳动者个体,还 是某一范围劳动力的总体,都必须在这些人“具有劳动能力”
这一条件下才能被称为劳动力。因此,劳动力的第一种涵义
是最基本的。
3
二、劳动力的科学定义
马克思写到“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
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 力的总和。”对这个定义应该着重掌握以下几点: 第一,劳动力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在人的意识支配和控制下的、具 有再生性的生物力。 第二,劳动力是人在劳动中所运用的能力。 第三,劳动力是存在于活的人体之中的能力。 第四,劳动力是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第五,劳动力和劳动不是同一个概念。
19
4)劳动力供给的逆变弹性
W W0 S A
0
图2-4 向后弯曲的劳动力供给曲线 原因:在低工资阶段,由于收入水平仅能满足个体的基本需要,还有 更多的需要等待满足,因此,工资的提高能够刺激劳动力供给的增加。 当工资率高到总收入在满足物质需要后还有足够剩余,能为闲暇的要 求提供物质基础后,那么,工资增加就会导致劳动力数量减少。
4
三、现代劳动经济学研究的劳动力的定义
现代劳动经济学所研究的劳动力具有更具 体的含义:它是指在一定年龄范围之内,具有劳
动能力与就业要求,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
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没有就业意愿或 就业要求的人口不属于劳动力范畴。
5
四、劳动力范畴分类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力范畴:劳动力中的就业者和 失业者、非劳动力
15%-30% 30%以上
20岁-30岁 30岁以上
22
第四节 工作时间的决策理论
(个人劳动力供给分析模式)
劳动和闲暇 偏好和无差异曲线
工资、收入和预算线
均衡的工作时数的决定 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个人与市场劳动供给曲线
23
一、劳动和闲暇
劳动供给涉及到劳动者对其拥有的既定时间资源 的分配。 劳动者可以看成是消费者,他们在闲暇和劳动二 者之间进行的选择,就是在闲暇和劳动收入之间 进行选择,以满足自己效用最大化的愿望。
25
二、偏好和无差异曲线
偏好:代表了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相对其他商品的心
理愿望强度。偏好从性质上说属于主观的东西,受 到许多如个人种族、社会经济地位、职业以及个人 性格等因素的影响。
无差异曲线:指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
或效用的所有闲暇和收入的组合点的轨迹。
26
1.无差异曲线
特点:
具有负的斜率。 凸向原点 离开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具有更 高的效用 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之间不会相交 针对不同的消费者来说,无差异曲 线具有不同的形状
口中有一部分由于某些原因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没有条件
参加社会劳动,这一部分不包括在劳动力资源之中。
3)经济活动人口:16岁以上,有劳动能力,参加或要
求参加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口。包括从业人员和失业人员。
12
4)从业人员:指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
的人员。按就业身份分组包括:(1)职工;(2)再就业的离退休人 员;(3)私营业主;(4)个体户主;(5)私营企业和个体从业人 员;(6)乡镇企业从业人员;(7)农村从业人员;(8)其他从业 人员(包括军人)。
在我国,16岁为劳动年龄的下限;而劳动年龄的上限是按照法 定退休年龄规定的,也就是男到60岁,女到55岁。
11
2)劳动力资源总数: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中拥有劳
动能力、可以从事社会劳动的那一部分人口的总和。
包括劳动适龄人口中绝大部分可以参加劳动的人和一小 部分适龄人口以外的可以参加工作的人。但是在劳动适龄人
正在受雇佣那一部分平民劳动力。包括:所有的(1)“正在 工作”,或者(2)“有职业但并未工作”的人。
所谓“正在工作”指的是为得到工资或利润而工作的人,
或在家庭或农场或行业中不领工资,每周工作15小时以上的人。 “有职业但并未工作”一词,则是指现在不工作也不寻找
工作,但本人有职业或企业,只是由于休假、疾病、劳资纠纷
从业人员
其他从业人员
职工
经济活动人口
16 岁 以 上 劳 动力资源 非经济活动人口
10
失业人员
1)劳动适龄人口
指的是人口中处于劳动年龄的那一部分人口。成熟的标志是年龄。 劳动年龄的下限:人从出生后经过发育、成长到开始具备了劳动 能力的年龄 劳动年龄的上限:人继续成长发展逐步衰老,最终开始丧失劳动 能力的年龄。 处于劳动能力上限和下限之间的年龄的人口即是劳动适龄人口
在低工资阶段,工资率变化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 应,因此劳动供给曲线具有正的斜率, 在收入水平较高的阶段,收入增加很可能使人们更 多地追求生活的质量,从而增加闲暇时间。
2)平民劳动力(Civilian Labor Force):表示全体
劳动力减去军队人员。这一概念经常用作确定失业百分比的 依据。
3)非劳动力(not in the labor force):又称非经济
活动人口。指既不工作也不寻找工作的人口,即处于劳动力 队伍之外的人口。
7
4)就业者(Employed):在美国劳工统计技术上,指
的人;(2)正在等待的,等待时间达30天可到工资不同的新职
业岗位上报到的人(调查周特指某一给定的周,这一给定的周包 括该月12号的星期天到星期六的七天时间)。
6)失业率
9
2.我国的劳动力范畴分类
我国的劳动力范畴:劳动力资源总数、从业人员、职工、 城镇失业人员等 中国成年人口劳动力分类图 作业:用图形表示出人口各关系图
0
非劳动收入增加对工作时数的影响
31
六、工作时数与工资率变动
替代效应: 在保持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改变闲 暇的相对价格(工资),当工资率上升时, 人们对闲暇的需求应该下降,导致劳动者每 周工作更多的工作时数。 替代效应 = △H/△W > 0 注意: 工资率的变动既会产生收入效应又会 产生替代效应。工资增加时,工作时数实际 上是增加还是减少依赖于替代效应与收入效 应的相对强度或大小(净效应)。
5)职工(Formal Employees):在国有企业、国有与其
他所有制企业合资或合营的企业、事业单位工作并由其支付工资的各 种人员。不包括乡镇企业和农村集体所有制的劳动者,也不包括城镇
个体和私营企业工作的员工。
13
五、劳动力参与率
概念:劳动力参与率的计算一般是以加入劳动力的人数 占劳动年龄人口的百分比进行的。测量的是一个国家从 事经济活动的工作年龄人口的规模。 公式:劳动力参与率 = 劳动力/劳动年龄人口╳100% 作用:劳动力参与率指标在研究确定一个国家人力资源 规模和构成因素以及预测未来劳动力供给时居于重要的 作用。
预算约束线的性质:
其斜率为负,且等于负 的工资率 当工资率变化时,预算 线也将随之发生变化 当存在着非劳动收入时, 预算线将沿着Y轴平行向 上移动
29
四、均衡的工作时数的决定
劳动者关于工作时
数的决策是由偏好、 工资率和收入相互
作用的结果。因为
在均衡点X劳动者 的效用达到最大化。 MRSHY=W
美国成年人口的劳动力分类图
劳动力 (就业加失业) 就业
辞职 解雇 重新就业 被召回
劳动年龄人口 (16岁及其以上)
新进入或 重新进入
中途退出 退休
失业
非劳动力
6
1.美国的劳动力范畴相关概念
1)全体劳动力:按照美国劳工部的定义,全体劳动力包
括所有16岁以上或者在工作(含军人) 、或者在积极寻找工 作,或者因为暂时失业而等待被召回的所有的人的。
32
七、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图形推导
H1H3:纯收入效应
H3H2:纯替代效应
H1H2:净效应
33
八、个人与市场劳动供给曲线
个人劳动供给曲线:供给曲线的形状完全取决于工资
率变化的这两种效应的相互作用。如果替代效应大于收 入效应,供给曲线自左向右倾斜,具有正斜率(MA);反 之,供给曲线由左向右下方倾斜,具有负斜率(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