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诗歌教学的一般模式探究
探索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模式
探索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模式古诗词是我国文化的瑰宝之一,也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探索一种富有特色的古诗词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欣赏,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以下是我对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模式的一些探索和思考:一、传统古诗词的学习传统古诗词是我国文化的精华,也是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中,可以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古诗词进行学习和欣赏。
可以采用讲解、背诵、演唱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对古诗词的意境、韵律和修辞手法进行深入理解和体验。
现代古诗词是指近现代以来的优秀诗人所创作的诗词作品,同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魅力。
在教学中,可以选取一些现代古诗词进行学习和欣赏。
可以通过解读诗词的背景、分析诗词的语言表达方式,引导学生对现代古诗词的意义和美感进行体会和感悟。
三、古诗词与生活的联系古诗词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词。
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写作等方式,引导学生将古诗词与自己的生活、情感等进行联系,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词的智慧和情感的力量。
古诗词教学模式可以创新,可以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可以与音乐课程相结合,在音乐欣赏中学习古诗词的韵律和音韵;可以与美术课程相结合,在绘画中感受古诗词的意境和形象;可以与历史课程相结合,了解古诗词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承等。
五、培养学生的诗词创作能力除了学习和欣赏古诗词,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诗词创作能力。
可以通过教授古诗词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鼓励学生进行诗词创作。
也可以组织诗词朗诵比赛、诗词演讲等活动,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和表达能力。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模式的探索是一项复杂的任务,需要教师有深厚的古诗词功底和教学经验,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因材施教。
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方法创新和课堂形式的多样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初中古诗词教学模式探讨
初中古诗词教学模式探讨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中国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初中古诗词教学模式也在不断探索和创新。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初中古诗词教学模式的改进提供一些思路和借鉴。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古诗词是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学习古诗词对于学生的人文素养、情感体验、语言表达以及审美情趣的培养都具有重要意义。
确定初中古诗词教学的目标非常关键。
教师应该既要注重学生对古诗词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的培养,又要注重学生对古诗词的语言文字的研究和理解。
也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传统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学要求,从古诗词的体裁、名家作品、意境与情感等方面进行合理的选择。
可以从古诗词的别样风情、别样情感、别样人生等方面进行有选择的教学。
可以选取《静夜思》、《将进酒》、《赋得古原草送别》等经典诗词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欣赏和朗诵中感受其中的意境和情感,同时也可以进行一定的解读和分析,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的运用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可以结合多种教学手段,比如课堂讲授、课外拓展、课内互动等。
在课堂讲授中,可以通过讲解古诗词的背景故事、作者生平、作品创作背景等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感受。
在课外拓展中,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纪念馆、诗词会等,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古诗词的魅力。
在课内互动中,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朗诵比赛、创作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评价方式的建立在评价方式的建立上,要突出综合评价,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
可以从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审美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可以通过学生的诗词朗诵、诗词创作、诗词鉴赏等方面进行评价,既注重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又注重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审美体验。
也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各类诗词比赛,提高学生的竞技水平。
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模式探究
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模式探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
古诗词教学可以增加学生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审美能力。
由于古诗词的语言和内容与现代学生的思维和生活有一定的差距,如何有效地进行古诗词教学,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将探究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的模式。
古诗词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理解并感受古代文人的思想、情感和审美体验,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
古诗词教学的心理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而达到这一目标的过程主要包括识记、理解、表达和鉴赏等环节。
在识记环节中,教师可以采用朗读和背诵的方式,让学生熟悉并记住古诗词的语言和韵律。
通过多次朗读和反复背诵,学生可以逐渐熟悉并掌握古诗词的语言特点,提高朗读和背诵的准确性和流畅度。
在理解环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解读古诗词的含义和作者的意图。
通过分析古诗词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学生可以逐步理解古诗词的意义和情感内涵。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讨论等方式,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和参与,培养他们的分析和思辨能力。
然后,在表达环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古诗词的重新创作或演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学生可以选择某个古诗词进行改编,改变原有的诗词内容和形式,创作出自己的古风诗词。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古诗词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培养他们的语感和写作能力。
在鉴赏环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优秀的古诗词作品,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名家名作,指导学生分析古诗词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古代文化遗址或进行实地考察,加深学生对古诗词背后文化背景的理解和感受。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任务。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和学科特点,合理设计古诗词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语文能力。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习目标,有针对性地组织课堂活动,如课堂讲解、课堂讨论、诗词创作和实地考察等,以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模式探究
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模式探究古诗词作为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不仅具有丰富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还承载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思想内涵,是人们领略中华文化、提高审美修养、磨练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的教学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旨在探究中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模式。
一、传统古诗词教学模式的优缺点传统古诗词教学模式主要是指“背诵、默写、解析”的教学方式。
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能够让学生通过背诵和默写,加深对古诗词的记忆和理解,培养良好的语言节奏和语感;解析这一环节则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描绘方法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然而,传统古诗词教学模式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过于注重技能而忽视情感体验,导致学生难以领会古诗词的情感内涵;其次,过于注重字词的解析而忽视总体构思和整体美感,导致学生难以把握诗词的整体形象;再次,过于注重单调的背诵和默写而忽视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不足。
二、基于情感和体验的古诗词教学模式面对传统古诗词教学模式存在的缺陷,我们应该探索一种基于情感和体验的新型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在于注重人文精神和情感能力的培养,以学生情感体验和情感交流为中心,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品味。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采用如下教学策略:1.依据学生情感特点,选取与之相关的古诗词。
例如,对于初中学生,我们可以选取描写青春成长、热爱自然的李清照的《如梦令》、表达对家国天下的热爱和忧患的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等具有浓郁人文情感和文化内涵的诗词。
2.利用情境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和情感交流。
例如,一节课我们可以从“首尾呼应”这一层面入手,结合“空城计”故事引导学生感受杜甫的《春夜喜雨》中“古人今人苏武了,回车看雨又东头”这一句,领会诗人对于古人苏武及回车看雨的情感表达,帮助学生把握诗词的情感内涵。
3.利用古诗词的形象与美感,引导学生进行美感体验。
初一现代诗歌教学模式探索
初一现代诗歌教学模式探索南郊中学初一语文备课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和理念,它与“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完美结合,给初中语文教学工作指明了新的方向,让我们欣喜地看到了语文教改的新曙光。
下面,仅以初一下学期现代诗歌《黄河颂》的教学为例,谈谈我们在“新课标”指引下的初中诗歌教学模式的尝试。
基本方法步骤是:自查资料识背景诗人→反复诵读品诗情→质疑讨论赏诗意→延伸升华悟诗理,简称为“识—诵—赏—悟”四字诗歌教学法。
一、自查资料识诗人,背景课文课程标准对初中生提出的阅读要求是“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因此,我设计了课前“自查资料识诗人”这一教学环节。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阅读环境,不仅有助于扩大信息量,扩展知识面,还能改变传统模式中的单向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充分得到体现,通过观察、倾听、动手操作等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积累知识信息的能力。
具体做法是教师课前布置学生从书籍资料中,从网上查询诗人的生平事迹及代表作品,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以及与作品内容相关的黄河知识。
在课前5分钟演讲中,要求学生以“我看光未然”或“历史黄河”为题进信息交流,不仅提高了演讲者的口头表达能力,也提高了听众主动获取运用信息的能力,了解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而且更深入地感知诗歌意象黄河形象,为下面的教学环节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反复诵读品诗情。
语文教学把诵读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训练手段,初中语文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因此,诵读应该成为初中诗歌教学的主旋律,读中质疑,读中探究,读中感悟,读中释疑,应是诗歌教学的基本途径。
在《黄河颂》教学中,我们始终抓住一个“读”字,引导学生听读、诵读、析读、自由读、合作读、探究读、配乐读,在反复的诵读中,赏析诗歌的艺术技巧,品味诗人的真情实感。
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模式探究
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模式探究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审美情操以及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将探究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的模式。
古诗词教学模式主要包括启发性讲授、理解性讲授和创造性讲授三个环节。
首先是启发性讲授,教师可以通过背景知识介绍、关键词提示等方式,引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教师可以讲述诗词的创作背景、作者的生平故事,让学生了解到古诗词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体验。
在启发阶段,教师可以配合音乐、图片等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导学生对古诗词的情感体验和艺术欣赏。
接着是理解性讲授,教师可以结合诗词的语言特点、修辞手法,对古诗词进行深入解读。
教师可以通过分析句子成分、句式结构以及修辞手法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境、情感表达和审美特点。
在理解阶段,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课堂讲解、小组合作讨论等,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记忆。
最后是创造性讲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模仿、创编等方式,进行古诗词的创作。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古诗词进行模仿,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古诗词进行创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除了上述的教学模式,还可以结合课外拓展活动,丰富古诗词教学。
比如学生可以参观名人故居、文化遗址等,深入感受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
学生还可以参与朗诵比赛、诗词创作比赛等,展示自己的才华和创意。
通过开展古诗词读书会、文化交流活动等,让学生形成古诗词鉴赏的良好习惯,拓宽社交视野,提高综合素质。
古诗词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启发性讲授、理解性讲授和创造性讲授,可以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操。
结合课外拓展活动,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让学生在古诗词的世界中感受美、体验美,让古诗词成为他们人生的寄托和指引。
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模式探究
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模式探究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古诗词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学习古诗词,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还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语言文学艺术修养。
本文将探讨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的模式,希望能够为语文教师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一、传统古诗词教学模式传统的古诗词教学主要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听讲为辅的模式。
教师通过讲解古诗词的背景、作者、寓意以及诗词的韵律、字音等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和品味古诗词的内涵,同时进行诗词的默写和朗诵等活动。
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是能够让学生比较直观地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韵味,同时也能够明确地传达教师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感悟,为学生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但是这种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生的参与度不够高,容易产生学习兴趣不浓烈等情况。
随着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不断更新和发展,现代古诗词教学模式也得到了一定的改进和完善。
现代古诗词教学主张以学生为中心,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可以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向学生介绍古诗词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以及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从而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整体了解和认识。
在教学中还可以利用互动性较强的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诗词创作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体验古诗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情趣。
也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比如建立在线诗词社区,让学生在网络上进行诗词交流和讨论。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能够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但是这种模式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更丰富的教学资源、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更细致的教学设计,以及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化的需求。
在实际的教学中,如何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的需求去选择和设计古诗词教学的模式,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需要认真思考和探究的问题。
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模式探究
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模式探究古诗词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历代人民的喜爱和推崇。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古诗词作为中国独有的文学形式,既具有丰富的文学内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古诗词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培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究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的模式,并提出一些具体的教学方法,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古诗词教学模式的选择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模式。
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选择适合的教学模式。
常见的古诗词教学模式包括:诵读模式、解读模式、赏析模式和创作模式等。
1. 诵读模式诵读模式是最基本和最常见的古诗词教学模式。
通过诵读古诗词,学生可以感受到诗词的韵律和音韵,锻炼语言的节奏感和语感。
通过诵读,学生还可以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内涵,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在诵读模式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古诗词,让学生反复诵读,并进行朗诵比赛,以增强学生的诗词的记忆和领悟能力。
解读模式是通过讲解古诗词的背景、作者及写作动机等,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古诗词的意义和内涵。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意义,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浓厚兴趣,增强古诗词的感受力和领悟力。
3. 赏析模式赏析模式注重对古诗词语言、结构和意境的深入分析和研究。
教师可以通过对古诗词的词句、音韵、修辞手法等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文学知识,深入挖掘古诗词的内在美和艺术魅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4. 创作模式创作模式是通过古诗词的仿写和创作,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模仿古诗词的写作方式和修辞手法,进行古诗词的创作。
在创作过程中,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诗词的意义,并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创作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综合运用多种古诗词教学模式,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模式探究
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模式探究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是中学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要面对一些困惑和挑战,如何运用有效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是我们关注的重要问题。
要想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效果,首先需要精选优秀的古诗词作为教学材料。
优秀的古诗词作品内容丰富,意境深远,语言精炼,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知识,又可以触发学生的内心共鸣。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科知识和年级特点,选择适当的古诗词教材。
还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选择不同的诗词进行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参与度。
在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技术,可以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可以直观生动地呈现古诗词的文化背景、诗句解读和艺术赏析等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
教师还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文化交流,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批判思维能力。
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可以运用“先感知后理性”的教学模式。
即在学习古诗词之前,让学生先进行感性的认知和体验,通过欣赏、朗诵和表演等方式,使学生对古诗词的韵律、意境和情感有直观的感受。
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理性的分析和解读,让学生能够理解古诗词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技巧。
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在古诗词教学中,可以运用“理解-创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即在学习古诗词的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和表达。
可以设置创作任务,要求学生模仿古诗词的语言风格和艺术形式,创作与现实生活相关的作品。
通过创作活动,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古诗词的内涵和技巧,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互相交流和评价,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古诗词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要提高古诗词教学效果,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模式。
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模式探究
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模式探究古诗词是我国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是培养学生优秀文化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教授古诗词,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古诗词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探讨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模式。
一、课程设置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主要集中在文言文阅读与鉴赏、文言文选编等模块中。
这些模块通常在中学时期的初级和中级阶段开设,通过选编和教授一些经典的古诗词,引导学生领略古代文人雅士的情感表达和艺术境界,并借助这些古代文化的魅力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和审美能力。
在课程设置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选材要恰当古诗词教学的选材要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和理解水平,不能过于艰深晦涩,也不能过于简单。
可以选择一些内容明确、形象生动的古诗词,如《静夜思》、《登鹳雀楼》等。
还可以选取一些知名度较高的古诗词,如杜甫、白居易等的作品,以便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参与讨论和交流。
2.注重阅读与鉴赏古诗词教学不能仅停留在朗读和背诵层面,更要注重对于古诗词的阅读和鉴赏。
通过合理的问题引导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形式和艺术特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
3.与写作结合古诗词教学与写作能力培养是密不可分的。
要鼓励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同时进行模仿和创作,使学生能够运用古代诗词的艺术表达方式,写下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二、教学方法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教学方法:1.朗诵与模仿要让学生通过朗诵来感受古诗词的韵味和音乐性,培养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兴趣和感情。
在朗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模仿诗人的语调、声音和语速等特点,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诗词。
2.情景再现在古诗词教学中,可以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词。
可以选择一些具有强烈意象的古诗词,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相关的场景和事物,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古诗词中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模式探究
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模式探究古诗词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它具有深厚的历史内涵和艺术价值。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它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情感体验能力和审美能力。
本文将探究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的模式。
一、传统文化教育模式传统文化教育模式是指将古诗词教学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重点在于学习古诗词的经典著作和创作背景。
这种模式注重对古诗词的解读和探究,通过解读古诗词的内涵,帮助学生理解古代文化的精髓和思想观念。
通过创作古诗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传统文化教育模式的优点是能让学生深入了解古代文化,提高对古代文化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通过学习古人的优秀作品和思想,让学生接触到高尚的情感和美好的品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传统文化教育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
学生对古代文化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他们往往难以理解古诗词的含义和情感。
传统文化教育模式过于强调对古诗词的解读和探究,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
传统文化教育模式缺乏足够的训练和实践,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二、情感体验教育模式情感体验教育模式是指通过学习古诗词,让学生深入体验古人的情感和人生体验,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和审美能力。
这种模式注重对古诗词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欣赏,通过学习古诗词中富有情感的描写和表达,激发学生对生活、自然和人文的感悟和情感。
情感体验教育模式的优点是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去感受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通过感受古人的情感和心情,学生可以进一步认识自己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培养自己的人格和素养。
三、综合能力培养模式综合能力培养模式是指将古诗词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多元智能和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注重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创作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这种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创造力和批判思维能力,通过学习和创作古诗词,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综合能力培养模式的优点是能够全面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和情感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模式探究
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模式探究1. 引言1.1 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初中语文教学是中学阶段语文教育的重要环节,其在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由于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难度逐渐增加,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常常感到困难重重,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佳。
一些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侧重传统的注解和背诵,缺乏趣味性和启发性,导致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有所欠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初中生的学习方式和习惯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更倾向于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渐失去了兴趣和参与度。
必须对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寻找适合当代初中生的古诗词教学模式,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古诗词的理解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2000字】1.2 古诗词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古诗词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情感,对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思维和审美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古诗词的阅读和学习,学生可以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了解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古诗词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水平。
通过品读古诗词,学生可以感受到文字之美,领略语言之妙,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古诗词中的哲理和情感也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促使他们深入思考人生、情感和价值观等问题。
古诗词在语文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更能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和对文化的热爱。
加强古诗词教学,深化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感悟,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为内容,具体字数已达要求】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人文内涵。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文化传承价值。
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模式探究
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模式探究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内涵。
古诗词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的文学修养和语言表达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如何针对这些问题探索出更加有效的古诗词教学模式,成为当前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分析目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存在一些问题。
古诗词教学缺乏趣味性,学生往往对古诗词缺乏兴趣;古诗词教学内容散乱,师生对古诗词的理解程度不够深入;古诗词教学方法单一,师生互动不足,学生的参与度不高。
这些问题使得古诗词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探索古诗词教学的新模式针对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出新的教学模式,以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效果。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可以尝试以下教学模式。
1. 文学欣赏与情感体验相结合古诗词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感受力和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欣赏古诗词的过程中,能够深刻地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意境。
教师可以通过图片、音乐等多种手段,将古诗词所描绘的景物、意境展现给学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让学生通过朗诵、演讲等方式,表达自己对古诗词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记忆。
2. 古诗词与生活相结合古诗词所描绘的内容往往是人们的生活和情感,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古诗词,了解古人的生活态度、人生哲理等,使古诗词与学生的生活相连接。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古诗词背后的故事、历史背景等,让学生对古诗词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可以与学生一起探讨古诗词在当下时代的意义和价值。
3. 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古诗词教学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游戏式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通过小组合作,可以让学生共同探讨古诗词的意境和背后的含义;通过游戏式教学,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感知古诗词所表现的景物和情感。
4. 个性化的教学设计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设计符合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古诗词教学内容。
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模式探究
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模式探究中国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深受人们喜爱。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是不可或缺的内容。
然而,古诗词教学是一个艰深而又复杂的过程,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模式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理解。
本文将从阅读诵读、赏析鉴赏和创作拓展三个方面探讨古诗词教学模式。
一、阅读诵读阅读诵读是古诗词教学的基础环节。
老师可以针对不同的古诗词,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诵读能力,在不断的实践中感受古诗词的美。
1.口头讲解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注重传统文化的学校中,我们应该注重给学生讲解古诗词的内涵,背景和意义,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达到更高的学习目标。
2.阅读练习古诗词的语言概念和音韵美感是其独特之处,对于初中生而言,音节逐字地念读并不容易,学生在读诗时经常会出现“断句、念错、齐读”的错误。
因此,在阅读练习中,我们应该注重学生对古诗词语言特点和音韵的准确理解。
古诗词讲究的是音律节奏、声韵美感和情感表达。
对于刚学习古诗词的学生而言,不仅要求他们掌握词汇和语法,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通过诵读古诗词,掌握语言的规范与音韵的美感,感受诗情画意,培养观察事物的细心能力。
二、赏析鉴赏古诗词赏析鉴赏是学生在阅读和诵读古诗词后不可避免的环节。
在赏析鉴赏中,学生通过领悟古诗词的内涵、深刻感受其情感、抒发自身情感,培养出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1.诗意的品读古诗词中蕴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和历史氛围,具有极高的语言美感,可从多个角度进行诗意的品读。
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发表自己的看法,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在交流中进一步深入了解诗的内涵。
2.词牌的认识古诗词中的很多词汇和情感都与词牌相关联,因此,词牌的认识是进一步理解古诗词的重要环节。
可以通过介绍词牌的由来,背景和演变过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背景和内涵。
3.文化传承古诗词中一些意象和风俗习惯,取材自古时人们的文化习俗,具有很强的文化传承效应。
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模式探究
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模式探究古诗词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珍品,其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古诗词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审美情趣、文化素养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古诗词教学,一直是教师们思考和探讨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通过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模式的探究,探讨如何更好地开展古诗词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
一、传统经典诵读模式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模式主要是以经典古诗词诵读为主,通过背诵、朗读等方式来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感悟和理解。
这种模式注重学生对古诗词的准确记忆和朗读,有利于学生熟悉古文言语言的韵律和格律规律,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浓厚兴趣和情感体验。
通过对古诗词的诵读,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修辞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不过,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
以经典诵读为主的模式容易使学生陷入死记硬背的境地,缺乏对古诗词深层次内涵的理解和理性思考,学生对古诗词的感悟和领会比较薄弱。
这种模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能力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
在实际教学中,需要不断探索和改进,结合现代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古诗词教学模式。
二、古诗词情景模拟教学模式古诗词情景模拟教学模式是近年来比较受到关注的一种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让学生置身于古诗词所描绘的场景中,进行感悟和体验。
教师可以通过音乐、绘画、诗歌朗诵等手段,营造出古诗词所描述的情境,让学生在情景中感悟诗情画意,体验古人的生活和情感,并通过自我表达和感悟,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领会能力。
古诗词情景模拟教学模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上具有显著优势。
通过情景再现,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古诗词的美感和意境,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情感共鸣,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能力和审美情趣。
这种模式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使学生在情景中进行感悟和表达,更有利于学生对古诗词内涵的理解和领会。
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模式探究
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模式探究古诗词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古诗词晦涩难懂、语言古雅生涩,初中学生理解和欣赏古诗词的难度较大。
在教学中如何设计合适的模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词,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任务。
在古诗词教学中,可以采用“导读-赏析-理解”三步走的教学模式。
通过导读,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导读时可以通过诗词的鉴赏、背景知识介绍、历史文化背景分析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古诗词的历史文化背景。
进行古诗词的赏析,通过解读诗词的意境、表达手法、形象描绘等途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感受古诗词的美。
可以通过逐句解读、注释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含义和表达方式。
进行古诗词的理解,通过提问、讨论、写作等方式,引导学生加深对古诗词的思考和理解,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和思维能力。
在古诗词教学中,可以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通过音频、视频等形式,将古诗词的朗诵、演唱和表演推送给学生,以图像化、听觉化的方式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也可以通过图片、短视频等形式,展示古代文化与文学作品的相关图片和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文化内涵和表达意图。
在古诗词教学中,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
可以组织学生朗诵古诗词、演唱古诗词歌曲、创作古诗词等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和感受古诗词的韵味。
通过参与诗词比赛、诗词演出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古诗词教学应该与其他学科的教学相结合,增强课堂的跨学科性。
可以将古诗词融入到历史、地理、社会等学科的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化的发展和演变,拓宽学生的历史知识和文化视野。
也可以通过古诗词的教学,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人生哲理等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
古诗词教学应该注意课堂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模式探究
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模式探究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通过古诗词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能力,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古诗词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下面我们分别来探究两种常见的古诗词教学模式。
第一种是经典诵读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以诵读为主要内容,通过学生诵读古诗词,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感受和体验。
在诵读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注意诗词中的音韵、节奏和韵律,并引导学生体会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教师还可以与学生一起分析诗词的意义,探究其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对学生进行语言技巧的培养。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诵读比赛,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竞争意识。
第二种是创作对接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以学生创作为主要内容,通过学生创作古诗词,体验和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在创作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古诗词的真实感受和个人理解,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创作,培养学生的文学表达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和交流,让学生互相学习和借鉴,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审美能力。
以上两种教学模式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结合。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综合运用这两种模式,采取渗透性教学,使学生在课堂中深入感受古诗词的美,同时在写作中体验创作的乐趣。
教师还可以通过选取一些有趣的古诗词进行教学,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教师还可以结合其他学科的内容,如历史、地理等,进行跨学科教学,拓展学生对古诗词的认知和理解。
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模式探究
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模式探究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之一。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模式来进行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能力。
本文将探究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古诗词教学模式。
一、鉴赏模式鉴赏模式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深入解读古诗词的意思、情感和艺术特点,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感受诗词的美。
教师可以选取一些优秀的古诗词,为学生进行详细的解读和讲解,引导学生体味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教师还可以进行一些鉴赏活动,如背诵、默写、朗读等,以提高学生的语感和节奏感。
二、创作模式创作模式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的有效方式。
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提供创作的机会,让学生模仿古诗词的形式、意境和韵脚,创作自己的诗词作品。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一些主题或情感进行创作,同时注重诗词的格律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通过创作,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还能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三、对比模式对比模式是通过对不同古诗词作品的对比,让学生了解不同诗人的文化背景、艺术风格和思想情感。
教师可以选取同一主题或同一时期的古诗词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文化背景对诗词创作的影响,了解不同诗人的艺术追求和表现手法。
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不同诗词作品中的共性和差异,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四、情境模式情境模式是将古诗词与实际生活情境相结合,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和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写自然景物、描写人物情感的诗词作品,结合实地考察或图文展示,让学生亲身感受到诗词中的美。
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情境游戏或小剧场表演,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和情感表达,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模式探究
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模式探究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模式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既能够增强学生的语文修养,又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
本文将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模式进行探究,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古诗词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代表,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浓厚的艺术氛围,不仅包括着优美的语言形式,还表达了作者深刻的情感和思想精华,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锤炼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审美水平、培养文化素养、拓展文化视野。
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1. 主题式教学:以一个清晰的主题为线索,选取相关的古诗词进行教学。
通过主题式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同时,探索主题背后的文化内涵,增强对文化的理解和领会能力。
2. 表现式教学:以一种生动形象的方式来表现古诗词。
例如可以利用音乐、诗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来领会古诗词的文化内涵,提高审美水平。
3. 对比式教学:选取不同风格、不同主题的古诗词,通过对比来体会古诗词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
通过对比式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古诗词的艺术魅力,对于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有积极的影响。
4. 模仿式教学:让学生通过模仿古诗词的句式、词汇、语言风格来创作作品,提高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模仿式教学需要紧密结合实际,避免轻易模仿古代作品的诗歌体式和语言风格。
三、教学要点与策略1. 阅读古诗词要注意文化背景的理解。
古诗词是根据古代社会背景和人物性格而创作的,只有深入理解文化背景,才能深入领会古诗词的深层含义。
2. 注意语境效应。
古诗词不是孤立存在的,其背后往往有着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的诗词产生的语境效应也会不同,所以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时代背景来理解不同的诗词。
3. 引导学生赏析古诗词的艺术特色。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构思、结构、词语等方面来分析古诗词的艺术特色,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领会古诗词中蕴含的内涵和寓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金辉诗歌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长期处在教无范式、学无套路的边缘位置。
近些年来,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理念的深入人心,凝结了深厚人文精神和极高美学价值的古典优秀诗篇在课文篇目中的比重大幅提高,诗歌教学存在的问题也进一步凸现。
因此,研究诗歌的特点,探索诗歌教学的固有规律,总结出诗歌教学的一般模式和基本方法,是当前语文教学中一件极迫切又极有意义的工作。
一、诗歌教学现状的一般性陈述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长时期内一直以三大文体为主,即以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为主。
小说、散文、剧本等文学作品都被归入记叙文,书信、演讲词、悼词等应用文则根据其内容特点被归入三种文体,而文言文——无论是哪一种文体的——因着其语言的特殊性差不多被当作一种特殊的文章类型来教学。
诗歌呢?无论是古诗还是现代诗,却一向处于非独立的尴尬地位。
尤其古诗,语言文字方面用处理文言文的方法来教学,思想感情方面用处理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的方法来教学,没有自己独特的语汇系统和教学模式,有时生搬硬套,有时削足适履,常常将充满灵性和美感的小诗搞得支离破碎、索然无味,耗时费力而不得要旨。
近年来,随着学界、教育界观念的不断变化,诗歌教学越来越受到专家学者和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视,一些诗歌鉴赏的概念和技巧被广泛引入教学之中,一些年轻有为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诗歌教学的规律进行了深入探索,诗歌教学的模式和语汇系统呼之欲出。
于傲洋在《试论诗歌教学的三个阶段》中提出了诗歌教学的三阶段教学法,,设计了一套“准备——参与——发挥”的诗歌教学模式。
尹绪辉在《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研讨》中,提出了“授之以法,探究研读”思想,主张诗歌教学应当引导学生在基本鉴赏方法的指导下,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
何森在《诗歌教学如何化“虚”为“实”》中提出了“读标题”“联作者”“明背景”“品词句”“记术语”五管齐下的读诗方法。
张厚感在《中学诗歌教学策略》一文中提出了以简驭繁,用点评、朗读、背诵来消化诗歌的策略等等。
以上论述虽存在诸多缺陷,但都是从教学实践中提炼和总结出来的,不乏真知灼见。
而古今中外的一些诗歌理论,特别是朱光潜先生的《诗论》正日益受到了广大语文教师和理论工作者的青睐,成为读诗和教诗的圭桌。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笔者总结了自己在诗歌教学中的经验和教训,形诸文字,以求教于同仁。
二、诗的形成过程要掌握诗歌教学的固有规律,首先必须对诗的特点进行充分认知。
古今中外著名的诗人、文艺理论家、美学家根据自己的创作实践或理论探索,对于诗的本质、起源、构成、类型、鉴赏和发展过程等已有许多深刻的阐述,也因此而产生诸多具有极高学术价值的诗论,其中不仅系统总结了诗歌创作的历史经验,而且提出了一个个关于诗的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然而由于世界观、文化背景、时代、研究方法、个人理论修养等的差异,理论家们对于诗的本质和起源的观点也千差万别,有的甚至根本对立。
因而语文教师还有必要在科学世界观和先进方法论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和教学实践,对前人的理论成果下一番比较鉴别、兼收并蓄的功夫,以达到正本清源,正确认识诗歌的目的。
下面便是笔者在这方面的一些浅见。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一切意识形态的东西均源自于经济基础,源自于社会生产实践活动。
从终极意义上讲,这应当是正确的。
然而,将这种理论简单地套用到文艺研究上,就会犯机械化和庸俗化的错误,不但妨碍文艺理论的深入和发展,而且会损害唯物史观的声誉。
这里笔者无意于对诗的形成作历史性的探究,而只是尝试对其进行心理学意义上的分析,以期弄清诗产生的心理机制。
如同地球内部的能量集聚到一定程度时需要宣泄、释放,从而发生地震、海啸、火山喷发等大地震颤现象一样,人的心灵深处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希望失望、得意失意、信念志趣等集聚到一定程度时也需要宣泄、释放,心灵也会发生震颤。
诗就是心灵震颤的产物。
当然,心灵的震颤可以用多种方式来呈现:以旋律的方式呈现,形成音乐;以色彩和线条的方式呈现,形成美术:以动作的方式呈现,形成舞蹈;而以意境的方式呈现,则形成诗歌。
意境又是什么呢?它是一种高度情感化了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图景,是被情意笼罩着的一种境界,是心灵之图像。
由此来看,诗是源自于心灵震颤的诸多艺术形式中的一种,然而与音乐、美术、舞蹈等不同的是,诗虽然通过意境完成了将心灵内容具象化的工作,但这种具象仍是一种停留在意识中韵非物质的具象,而纯粹非物质的东西是无法传播和长久保存的。
因而,诗的意境还需要进一步物质化,这就是将意境转化为语言文字。
综上所述,诗的形成过程依次为三个阶段:宣泄心灵、形成意境、诉诸文字,是一个自内而外、从抽象到具象、由意识向物质的过程。
但这一命题也仅仅是在一定范围内才成立的,因为将心灵震颤当作诗产生的源头只是一种心理学意义上的抽象。
事实上,造成心灵震颤的既有心灵内部的原因,也有心灵之外的自然和社会的原因。
甚至心灵本身的产生和发展,也是一个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
笔者不相信人的最初的心灵状态会是如洛克所说的一块白板或一张白纸。
柏拉图的回忆说虽是走了另一极端的谬说,也许比洛克的更接近真理。
如果人类不能通过遗传将基本的文化信息,至少是认知形式先天地赋予一个新的心灵,所有婴儿的心智的快速发展将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实,因为没有认知形式的统摄,我们无法想象婴儿如何能在一两年的时间内将零七八碎的感觉材料转化成知觉,形成意识,并产生反应。
心灵的基本构架应当在婴儿面世的同时就已经形成,以后随着实践水平的提高和认知能力的增强而逐步深化和扩展,也逐步变迁和完善。
心灵一旦形成,就成为一个完备自足的系统,一方面在内部诸矛盾的主导下运行,另一方面又在社会文化系统和宇宙系统的制约、影响和互转中发展。
因此,诗的更深刻的源头,应当在心灵内外及其交互作用中寻找,而这不是本文所要承担的任务。
三、诗歌教学的一般模式诗的形成是一个自内而外的过程,欣赏诗恰恰相反,是一种由表及里的活动,因为欣赏诗归根结底是在用一个心灵感知另一个心灵,只有经过披文、缘境、入情的深入过程才能产生感应,形成共振,完成欣赏活动。
诗歌教学实际上就是在教学生如何读诗,欣赏诗,因此欣赏诗的步骤应该正是诗歌教学的步骤,这样,诗歌教学的一般模式就可概括为“疏通文意——品味意境—_.感受心灵”。
下面逐个来讲。
(一)疏通文意语言文字是诗的物质外壳,是诗中欣赏者唯一可以现实地接触的东西,是读者进入诗人心灵领略诗情的唯一门户。
疏通文意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指的是疏通字面意思,即将语言文字信息跟具体的人、物、景、事、情、意、行等准确地联系起来,这是合理地呈现意象、再造意境的基础;另一方面指体验诗句所展示的节奏和旋律,这是欣赏者融己入境,产生共振的前提。
诗乐舞同源,最早是合三为一的,后来虽然分化了,乐的因素并没有在诗中消失,而是内化到了语言之中:舞的因素也没有消失,而是内化到了意境之中。
诗是“纯文学”,是有乐感的语言艺术。
古诗强调合辙押韵,实际上就是在体现和强化诗固有的乐感;现代诗自由多了,没有了格律诗的繁文缛节,表面看是在弱化乐感,实际上是追求一种更为自由灵活的乐感,或者说,是对走向极端的乐感理念的一种颠覆和反正。
这很有点像乡野民歌对府门戏曲的颠覆,虽然戏曲本也出自乡野。
例如臧克家的《有的人》的第一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虽没有格律诗的平仄和韵脚,但读时依然能轻而易举地感觉到其中舒缓的节奏和庄重的旋律,这种节奏和旋律比格律诗的更为灵活舒展,有似古风。
(二)品味意境有了疏通文意这个基础,那些诗中的语言文字信息才会转换成一个个鲜明感性的意象。
意象跟意境是有差别的。
意象是零散的单个的,一个意象很难独立承载心灵的内容;意境则具有整体性,是一个感性的系统,可以完整展现诗人震颤了的那部分心灵内容。
一首诗可以有诸多意象,而一般只能有一个意境。
集中到一首诗中的零散单个的诸多意象如何才能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意境呢?意象发展成意境,至少要经过三个层面的构筑。
第一层面是词义的构筑,就是说,诗可以通过某些词来确定意象之间的时间顺序或空间关系。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的第三句“举头望明月”,就是通过“望”确定了人和月这两个意象相距遥远的空间关系。
刘禹锡的《石头城》第一句“山围故国周遭在”也是通过“围”确定了山与石头城之间围与被围的空间关系,而崔颢的《黄鹤楼>的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则是以“空余”说明人与黄鹤先存后离的时间关系。
第二层面是经验构筑,即欣赏者依托自己的经验、阅历和知识来设想或推定意象之间的时空结构。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意象之间的时空关系,我们更多地是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设定的。
在这种情况下,同一首诗呈现在不同欣赏者头脑中的意境会千差万别,真是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秋思境界。
这也意味着,没有欣赏者经验和想象的参与,诗的意境就不可能真正完成。
欣赏诗的过程是一个再造意境的过程。
第三层面是乐感构筑,即诗依靠诗句固有的节奏和旋律将零散的意象整合成意境。
例如读王维的《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我们很难单靠前两个层面构筑起鲜明而合理的意境局部。
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意象组合所显示的到底是一种苍凉孤寂,还是一种雄阔明丽呢?这只有在把握了全诗节奏旋律的基础上才能合理构筑。
仔细品读后,你会发现这首诗的节奏旋律有一个由慢而快、由沉郁而开朗而欢快的变化过程。
“大漠”两句正处在过渡点上,体现了抑郁孤单的王维到了边塞,看到大漠以后,受其感染,心情逐渐宁静开朗的状况,特点应是雄阔明丽。
理解了意境的构筑过程,品味意境的步骤和方法也就水到渠成了。
品味意境大致应该有三个步骤,这就是正确呈现意象、合理再造意境和充分融入意境。
第一、二步前文已有说明,这里只简要诠释一下第三步。
意境再造后,欣赏者还需要让自己充分地融入意境,才能有效地品味意境。
诗人写诗的时候一般是用两种方式将自己放置在意境之中的,一种是所谓的“有我之境”,另一种是所谓的“无我之境”。
前者如陶渊明的《饮酒》。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谁在“采”,谁在“见”?显然是“我”。
这样,诗人自己作为意象,作为意境的一个元素参与了意境的创造。
后者如王维的《山居秋瞑》。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我”在哪里?看不见。
找遍全诗,也看不见“我”。
那么“无我之境”是不是真的就没有“我”呢?回答是否定的。
这里,“我”已经融入整个意境之中,有点“大象无形”的味道了。
“我”就是明月,平静地照着松林;“我”就是松林,安闲地接受着明月抚慰;“我”就是清泉,从容地流过石头;“我”就是石头,悠然地享受着清泉温柔的拍打。
“我”无处不在。
诗人不可能创造出一种外在于心灵的纯客观的境界,他只有将自己融入其中,才能创造出真正的诗的意境。